对比宋明清的盐税,明朝盐税大量流失

合集下载

试论明朝灭亡原因之财政危机分析

试论明朝灭亡原因之财政危机分析

试论明朝灭亡原因之财政危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众多,其中包括政治腐败、外族入侵、社会动荡等因素。

然而,财政危机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的财政危机主要表现为海外贸易逆差、巨额开支、赋税重负、盐铁专卖制度等问题。

本文将分析明朝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并探讨这些原因如何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明朝时期,海外贸易逆差严重。

明朝一度以经济繁荣而闻名天下,但到了晚期却遭遇了海外贸易逆差的困境。

明朝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钱粮和盐铁的专卖,而对外贸易收入较低。

另外,明朝的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东南沿海的海禁口岸进行,而这些地方的商人贪污腐化严重,贸易逆差问题日益严重。

这导致明朝大量白银流失,加剧了财政危机。

同时,明朝的开支过大,财政压力巨大。

明朝国力雄厚,政府开支庞大。

在国内,地方官员的腐败使得赋税不仅重负民众,而且大量资金流向了官员的口袋。

在外,由于频繁的军事行动,军费开支不断增加,使得财政压力更加巨大。

为了负担这些开支,明朝无奈提高赋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导致了社会动荡的出现。

另一个导致明朝财政危机的原因是盐铁专卖制度。

明朝实行了盐铁专卖制度,将盐和铁生产和销售的权力掌握在了财政部门手中。

这也导致了财政部门的权力过大,滋生了贪污腐败。

而且,盐税非常重,给一些生活困难的人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财政危机也导致了明朝政治的腐败。

明朝晚期,财政问题日益严重,而政府官员却过度依靠贪污和权谋来解决财政困境。

许多官员沉迷于攀附权贵、敛财聚敛,而忽视了对国家财政的管理和监督。

这使得明朝政府的能力逐渐削弱,政府无法有效解决财政问题。

综上所述,明朝的财政危机是导致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财政危机导致了海外贸易逆差、巨额开支、赋税重负等问题,进而引发了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明朝政府无法有效应对内外问题,最终崩溃。

明朝的灭亡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那就是财政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该加强财政管理,防止财政危机的发生。

为什么明朝税收只有弹丸之地的南宋的十分之一?

为什么明朝税收只有弹丸之地的南宋的十分之一?

为什么明朝税收只有弹丸之地的南宋的十分之一?谢邀。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谈谈商业的重要性。

不说古代,就是现代,农民种出来的瓜果蔬菜如果不能及时卖出去,结果只能烂在地里,化为不名一文的尘土,甚至辛苦一年,还要倒赔钱。

虽然,我们常说无商不奸,但是没有商业作为生产机器的润滑剂,生产无论如何是发展不出来的。

原因很简单,卖不出去。

一旦没有需求,生产自然也很萎缩。

而需求旺盛,则刺激生产大力发展,并且自然而然地会有新技术、新科技来满足生产。

然后,我们回到原问答。

就像我以前经常诘问的:明朝凭什么和宋比经济?在那么抑商的政策环境下,靠种地?《中国通史》对明朝农业总结性的评价是:占明代社会经济主体的农业在经营方式和技术水准仍处在比较落后的传统农业阶段。

也就是说明朝农业和以前比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而宋、明对待商业的态度从建朝伊始就那么的不同。

朱元璋颁布贱商令,比如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者,全军不许穿细纱。

因此在明初商贾中能看到的几乎只有盐商。

而宋朝则大不相同。

北宋开国初年,宋太祖下诏,朝廷给海商以从优奖励,每年年终支出官费三百贯,排办筵席,由市舶司和州官“犒设诸国蕃商”。

在宋初,两百贯钱就可以让高级将领愿意放弃国防部长的位置,“年终犒商宴”却要支出三百贯,由此可见赵匡胤对商人的大方。

宋官府为鼓励海商,每年季风开始时,两次举行祈风盛典,敬祭海神,祈求赐风,让商舶在海上往返畅行。

通常人会认为明朝商业税低,那么明朝就是商人的天堂,商业就很发达。

这个观点大错特错。

表面上看,明朝工商税并不高。

据《大明会典》记载,明初商品要交商品税,牙钱钞,塌房钞。

实际上是三种税费共收。

明初商税为三十税一,三种共收,实际税率变为十分取一。

这样实际算起来,税率并不低。

关于其详细情况,我在头条问答《明朝为什么不收工商税》里有详细回答,里面还有关于明朝执行抑商政策的原因。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业的繁荣,统治阶级对商人压榨主要转到经济上的重盘苛征。

盐税这种税交了几千年 现如今要取消

盐税这种税交了几千年 现如今要取消

盐税这种税交了几千年现如今要取消前几天,发改委发布通知,说从明年起,将放开食盐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让企业根据市场自主定价,这意味着以后咱们天天吃的盐,终于可以自由交易了。

很多吃瓜群众可能不明觉厉,难道盐之前不是自由交易的吗?那都是怎么交易的?再说,这跟我有啥子关系?其实这不仅跟你有关系,而且有好多钱的关系呢。

因为2600多年来,中国人一直都在交“盐税”,只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而已!1、“盐税”到底是个啥?“盐税”,说白了就是一种变相的人头税。

它的创始人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官妓之父——管仲,有关此人钱哥曾专门写过文章,这里哥就不赘述了。

2700多年前的货币战争!史上最成功的穿越者管仲话说,作为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为了富国强兵、早成霸业,齐桓公也是操碎了心。

他多次跟管仲切磋富国之策,建议对人口、房屋楼台、树木、六畜征税,不过都遭到老管的反对。

老管给的理由是:“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

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令盐之重升加分强……千钟二百万……禺策之……万乘之国,正九百万也。

月人三十钱之籍,为钱三千万。

今吾非籍之诸君吾子,而有二国之籍者六千万。

”啥意思?老管意思是说:老百姓啊,你给他东西他就高兴,你拿他东西他就会有怨言。

收税这招太明显了,很容易导致老百姓有怨言,招致抵抗。

再说,就算是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人口有900万,符合纳税的也不过一百万,每人每月收30钱,挺多了吧?一年下来,也不过收3000万钱。

但进行盐的专卖,“藏税于盐价”就不一样了,谁都离不开盐,专卖相当于对所有人收税,只要每升盐酌量提价,每月就可以轻松得6000万钱。

更何况不仅可以对齐国人收税,还可以运盐出口获取重利,这相当于让全天下人都向齐国缴税!而且表面上看,政府并没有收税啊,老百姓也不会对政府有怨言、“嚣号”反对。

齐桓公不傻,收盐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当然是极好的。

于是,齐国开始“官山海”,对盐进行专营,“盐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你不知道的历史:清朝时期老百姓的税负是全世界最低的,清末更低

你不知道的历史:清朝时期老百姓的税负是全世界最低的,清末更低

你不知道的历史:清朝时期老百姓的税负是全世界最低的,清末更低一、明朝的税收仅为宋朝的八分之一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底层,自幼看尽人间的苦难,深知底层百姓的不易。

因此当他君临天下之后,就非常重视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

据相关统计,唐、宋、元、清四个朝代的农业税率大约都在7%左右,而明朝的农业税率却始终保持在4%以下,明末时甚至低于2%,例如洪武初年的农业税为每亩交2-4斗,后又减少至每亩交1斗,也就是10公斤左右,可谓非常之低了。

明朝万历初年的税赋收入合计约2217万两白银,而北宋宋真宗时期的国家财政收入高达1.6亿两,清朝光绪年间每年的税收也达8000万两,也就是说明朝一年的税收仅为宋朝的1/8和清朝的1/4,这也使得明朝成为了历史上税赋最低的朝代。

造成明朝税赋较低的原因,除了农业税率较低,明朝的商业税率同样低得可怜。

明初所定商业税率仅为3.3%,后又降至1.5%左右。

在万历初年2217万两国家财政收入中,包括盐税、茶税、市舶税、通过税、营业税在内的商业税总额不过才340万两。

商业的不发达以及商税税率极低,正是明朝国家财政收入大大逊色于宋朝和清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即便是如此低的税赋,明朝政府也常常不能保质保量完成。

随着明朝中后期,以皇族、王公、勋戚、宦官为代表的大地主阶层大肆兼并农民土地,大量农民从土地流失,而大地主阶层又利用手中特权千方百计少交税甚至不交税,于是随着人口和田地的增加,明政府的税收收入竟然不增反降,而国家的财政支出却在不断攀升,明政府很快就陷入了入不敷出的财政困局。

统治者既不愿通过增加农民负担增加税赋,就只好在商业税上有所作为,结果招来了文官们的大肆攻击。

明朝的文官集团大多是地主兼任工商业者,他们逐渐沦为了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代言人,正是在他们的极力“建议”之下,万历皇帝将商业税率降低至了1.5%。

万历二十七年,在国家财政实在艰辛的情况之下,万历皇帝派出了矿监税吏去收矿税,希望借此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古代的盐税

古代的盐税

古代的盐税盐这东西,其实本身来说并不稀奇,沿海可以的直接煮海晒盐,内地也有盐池盐湖,在山南巴蜀等地,还可以打盐井煮矿盐,虽然内地的盐池、盐矿取盐没有沿海的方便,但总的来说,其实盐的成本并不高,开采、运销,这几个环节控制的好,盐的成本那是远低于种粮的。

”“种粮还要受季节天时影响,采盐晒盐虽也受季节天时影响,但受的影响却小的多。

而且人吃盐,可不比吃粮。

一丁正常一年得吃数石粮,可有十斤盐却是足够。

”隋朝和武德时,朝廷并不管控盐,允私人制盐贩销,因此盐在之前其实是很便宜的,一斤盐不过一斤粮价,百姓没有说吃不起盐的。

顶多就是在一些运输不便的地方,盐贵一些,那是受限于运输的成本,而非其它。

可就是这么小小的一个盐,在中唐以后,却成为朝廷收入中的大项,到了宋代,盐税甚至都达到了三千万贯以上,明清之时,盐税也是朝廷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明清之时,天下最有钱的商人,就是盐商。

现在朝廷对盐的政策还比较简单,就是允许商人承包盐场等,办个证就行。

然后产出来的盐要售卖,需要先向朝廷交笔税,税也不算多。

李超现在准备在盐上做文章,增加朝廷的收入。

“我们可以改变盐的生产和运输、销售的方式。

把盐控制的更严格!”“如何改变?”“民制、官收,然后商运、商销。

”把几个环节分开,不让商人们搞一条龙,加强控制。

对于各地的盐场,依然是得申请审批,发放牌照,对于无牌的盐场,要坚决打击取缔,发现一个查一个。

把产盐的任务,交给商人百姓们,允许他们办牌登记后经营生产,但得由朝廷监管。

他们生产的盐,不得私售,必须一斤不少的全部售给朝廷。

盐由朝廷统购统销。

当然,朝廷收了盐,并不直接自己去销售。

还有一点,就是商人承包盐场,得办牌,而盐牌得有限制,允许盐牌世代持有,也可以转让,但盐牌的牌照必须得贵。

这就跟后世明清时盐商们一样,他们要卖盐,不但得有盐引,还得有盐窝,这个盐窝,其实就是经营资格,很值钱。

一个盐牌,朝廷就能马上征收到一大笔钱。

以后,每年还可以对盐牌进行年审什么的,也能小收一笔。

我国古代的盐税

我国古代的盐税

【我国古代的盐税】盐税在历史上被称之为“盐课”。

据《尚书·禹贡》记载,青州所贡赋税有盐、细葛布、各种海产品等,可见盐税的雏形在夏朝就产生了。

到了周代,税收设为九赋,是国家财政的经常收入,其中九赋之中的“山泽之赋”规定了对煮盐征收赋税。

齐国的宰相管仲首次提出专卖思想,他认为:若盐铁专卖则能民不加赋而国家财用足。

秦朝盐税仍实行专卖。

西汉武帝为了防御北部边疆,抑制商人资本的发展,实行盐专卖制度,制定了盐铁专卖法,全部官运官销。

东汉光武帝时改用征税。

隋后,采用租庸调税法,财政收入较富足,直到中唐盐都不征税。

中庸以后,国家财政出现困难,开始盐税改革,大兴盐利。

唐玄宗十年开始征收盐税,直到唐德宗年间刘晏改革盐铁制度,“寓税于价”,开始食盐专卖。

北宋初期实行盐税法,除蚕盐、两税盐钱外,还推行商运法和官卖法,后改行钞盐法,规定商人凡纳钱4800文,售予一票,可领盐200斤,任期限运销,并设置都盐院,作为盐价调节机关,平衡盐价,使盐有常价,钞有定数。

到神宗熙宁时,为使盐商专卖,发售盐引。

南宋时,恢复钞盐法,设置合同场,收引税钱,每斤输引钱25文。

元代的盐税得到进一步发展,实行专商运销之法,即专卖指,也称引岸法,商人想要运盐,先买盐引,然后取得公开运盐的权利,成为专商。

明代实行盐政,随心所欲,聚资敛财,运用灵活,前所未有。

清初为了笼络人心,免除各种盐税附加,推行纲法,也叫引岸制,是一种官督商销的形式,由政府给引票于商人,按引购盐,贩卖到特定区域(引地)。

同时还实行官运官销,即政府运盐到栈,自行买卖,寓税于价;官运商销,即盐场生产出来的盐,由政府统一收购,储运于官设的盐栈,由商人购买运销,盐课含于价内或于购运时交纳;一些偏僻的产盐地区,还允许民间自制自用,政府征收盐税。

【古代的牙税——营业税】我国在历史上对于商人所课之税,其可考者,在周朝凡商贾衡虞皆有税。

其后,汉武帝时计算商贾钱缗,唐开办牙税,明代有门摊课钞,清代有铺间房税、当税,皆属于营业税性质,只是名称有所不同。

明清时期盐业经济和税收体系

明清时期盐业经济和税收体系

明清时期盐业经济和税收体系中国历史上的盐业经济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但真正形成规模化的盐业经济是在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盐业成为了国家经济和政治的重要支柱,同时也为中国政府提供了丰厚的税收。

一、明清时期的盐业经济明清时期中国的盐业是由国家垄断的。

盐业采取盐务官承辖制度,由盐务官负责管理各地盐务,并且在盐业上有相当大的权力。

明朝时期,盐务官的职位往往是非常高的,而且一般只有富裕的大户人家才有机会担任盐务官。

而到了清朝时期,盐务官已成为军衔、衙门管辖下的中级官员。

盐业的管理包括了盐的制作、运输、销售等方面。

因为官府垄断了盐业,所以制盐的工人是官府的雇员,而采用的方法也是由官府制定的。

同时,为了防止私人贩卖盐,各地还设有海关和关市,用于检验盐的质量。

盐的销售政策也非常严格。

到了清朝时期,盐只能在固定地点销售,并且在这些地点,盐的价格由官府定价。

因此,各地的盐价并不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而是由官方规定的。

这也是明清时期盐业受到非议的原因之一,许多人认为盐价过高,限制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明清时期的盐税盐业管理不仅仅对于政府来说是一项利润丰厚的产业,也是一项重要的税收来源。

盐税的征收同样也是由官府统一收取。

盐税分为两种:一种是盐税,即对制盐的原材料产生的税收,这个税收对于盐务官来说是一项重要来源,因为一但盐价升高,他们可以拿到更多的税收;另一种是盐引税,即对于盐商进货的税收,这个税收则是由地方官员来征收的,对于地方官来说,可以通过这个税收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收入。

盐税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成为了国家的重要税收项,到了清朝时期则更是如此。

大约在清朝时期,盐税的占比已经达到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三、明清盐政变革尽管明清时期的盐业政策受到非议,但管理困难和政府财政收入的需求使得官府很难放弃这个利润丰厚的产业。

然而,在清朝晚期,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西方列强的入侵最终迫使中国政府对盐业政策进行了改革。

1904年,光绪皇帝颁布了人口、地租、盐税歧别由此在全国实行的“清世盐法”。

明代中后期的盐税

明代中后期的盐税

明代中后期的盐税明代中后期盐税论文报告一、盐税的起源及历史演变盐业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支柱产业,盐税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

本部分将从盐税的起源、盐税的种类、盐税的历史演变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盐业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商代,但盐税的实施始于战国时期。

当时国家开始对盐业进行掌控,实行盐铁专营制度,因此也产生了盐铁税。

随着时代演变,盐税也逐渐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盐铁税、盐类税、盐政税、盐酒税等。

至唐代盐税逐渐成为重要的税收项目,并进行了制度化,宋代又加强了对盐业和盐税的管理。

明代的盐税制度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盐法盐政制度。

其中,明代晚期的盐税更是经历了多次变革和重要事件,如嘉靖年间开粤重光铸盐,万历朝废了包公铁场,实行官营盐业等。

这些事件对于明代晚期盐税的重要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明代中后期盐税的收入及地位盐税是明代封建社会主要的税种之一,对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部分将从盐税收入构成、盐税的经济作用、盐税在地方财政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明代中后期,盐税仍然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占据了国家财政总收入的相当大的比例。

具体来说,盐税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盐端利润、盐票、官僚权力租金、官僚贪污等渠道。

盐税的经济作用主要体现在稳定价格、调节盐供需关系、促进盐业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整合等方面。

同时,盐税在地方财政中的地位较为突出,地方政府对于盐税收入的依赖性较高。

因此,地方政府对于盐税的管理和监督也显得尤为重要。

三、明代中后期盐税的管理和监管盐税作为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管理和监管也尤为关键。

本部分将从官营盐业、官营盐场、盐法盐政制度、盐税征收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明代中后期,国家对于盐业进行了官营化和专业化的改革,实行官营盐业制度,掌握了盐的出售和价格的调控权,以尽量减少盐价的波动。

盐场则是官营盐业的实际运营场所,盐税的征收也是通过盐场的形式进行的。

与此同时,明代的盐法盐政制度也逐渐健全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宋明清的盐税,明朝盐税大量流失宋朝富可敌国(世界)的议论不绝于耳,人口占世界的25%,gdp占世界的75%,每年税入1亿6000万贯(这个1亿6000万是贯、石、匹、束的总和),耐心研究了一下宋明两朝的财政收入,发现问题。

问题是:两朝的盐税收入差距巨大。

盐税占两朝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南宋末期,盐税甚至于占到财政总收入的80%以上,盐税实实在在支撑着两个王朝。

明朝万历年间,明朝国库(太常库)平均每年财政收入209万两白银,其中盐税超过100万两,明朝末期,盐税最高时达到250万两白银(整个财政收入约366万两白银)。

下面问题就是:宋明两朝的盐产量是多少?正常一个人一年消耗不到5公斤盐,2007年,中国食用盐销量829万吨(全部盐销量6200万吨,包括工业用盐),人口12.7亿,人均每年消耗食用盐13斤,考虑到现在食用盐价格低廉,有可能一部分移作工业使用,食用的食盐也就是10斤左右。

北宋时人口6000万(官方统计),盐产量不会超过6亿斤,其中最重要的盐产地是两淮流域,盐城、泰州一代的盐产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0,绍兴二十七年仅淮南产盐就达到380万石,淮盐一年产量100万引略多一点,这样估计当时全国的盐产量大致在200万引——300万引,一引116.5宋斤(据《宋史·通货志》,“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

”)折合149市斤,北宋中期一年的官方盐产量大约是3亿多斤,每人每年5斤盐的消耗,比现在低一半,主要是因为盐价贵,吃的省,还有私盐的冲击。

宋朝朝廷把盐引卖给盐商,一引6贯钱,可得盐税1200万贯每年,有时朝廷会滥发盐引,还会多得盐税,但这样引起通货膨胀,盐商会提高盐价,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那么明朝的盐产量如何呢,按明代的“纲盐制”∶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10个纲,每纲盐引为20万引,每引折盐300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

每年盐产量是6亿斤,当时一斤折合现在596克,总量相当于现在的6.72亿斤(洪武、万历时期的官方统计,人口还是6000万,与北宋中期一样)。

明朝朝庭的盐税收入是:每引得银6两6钱4分,应得白银1328万两白银!但实际上最多时只有250万两白银,盐税大量流失。

宋朝每斤盐朝廷抽税大约30文,明朝每斤盐朝廷抽税0.022两白银,一两白银1000文计算,约合22.2文。

明朝的盐税比宋朝少了一些。

那么零售价如何呢?北宋一斤盐50文,明朝一斤盐0.3——0.4两白银(《续文献通考》卷20,《征榷·盐铁》),折合300文钱,零售价明朝比北宋高出6倍。

现在的问题就是明朝的盐税为什么流失这么多?本该得到的1328万两白银的盐税,只能收上来十分之一,而零售价一斤盐三钱白银,6亿斤就是一亿八千万两白银,除了给盐户微不足道的补偿(一引盐换一石粮,不到5钱白银),朝廷应该抽税1328万两,其余一亿六千万两白银的盐税流失,估计是盐商得到,还有各级官员雁过拔毛。

再拿乾隆年间来比较,乾隆年间,人口官方统计三亿六千万,是万历年间的六倍,有学者根据《两淮盐法志》估算,清代乾隆时期,两淮盐商每年上缴盐税达600万两,占全国盐税的一半以上,每年盐税总收入最多不过1200万两白银,当时一引盐200斤,价格固定在约4两白银,每斤盐售价20文。

乾隆年间淮盐最高产量53万吨,全国大约100万吨,折合现在20亿斤,当时每人不到6斤盐。

这样看来,盐价,明朝最高,一斤盐零售300文钱,北宋次之,一斤盐50文,清朝最低,每斤盐20文,斤的重量有所区别,铜钱的价值也有波动,但差距不是很大。

盐税占零售比例,北宋最高,60%以上,清朝次之,三分之一,明朝最低,十四分之一。

而且明朝最奇怪的是,应收的盐税和实际征得的盐税差距巨大,收上来的盐税只有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按照明朝一开始采用的“开中法”,输九边一石粮可换一引盐,减轻帝国对北部边防的补给负担。

明朝洪武时期,帝国为了防卫北方的后元(后分裂为瓦剌和鞑靼),对中原的袭扰,设立九边进行防御。

由于九边距离帝国的统治中心遥远,后勤补给困难重重,为了减少这种负担,洪武帝与山西商人达成了一个协议,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关等几大边关要塞输送粮食,山西商人获得了合法贩卖“官盐”的资格。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减轻了朝廷补给九边的负担,但是却损失了相当大份额的盐税。

山西人商人不仅获得了河东盐池的盐引,也迅速的垄断了两淮的盐引。

帝国虽然节约了每年九边的500万石的后勤供给,却也损失了大规模的盐税,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明朝弘治时改纳本色为折色,一引盐商人直接纳银三、四钱即可,不需要再运粮。

万历四十五年时改为纲盐法,官府不再干预盐务,只管抽税,一引盐应该也是几钱银。

一年200万引盐(6亿斤),盐税收入100万两白银。

这样一斤盐,官府只抽税不到两文钱,令人诧异!实际售价可是300文一斤!宋朝一斤盐抽税30文多,清朝6文多,明朝只抽税不到2文钱!考虑到明朝后期实际人口比北宋增加一倍(至少1.2亿人口),盐产量也增加一倍,则明朝后期实际每斤盐抽税不到一文!零售价还是明朝最贵!附录:在中国历史上,盐税曾是国家重要的税收之一。

翻开《程乡县志》和《清乾隆嘉应州志》,也记着盐税一项,明朝全县一万多人,按人口纳盐税:每人派银一分六厘二毫,全县可收二三百两盐税银,其中还要上交潮州广济桥盐场的税官三十七两。

清朝初期也是按人口计盐税,每年也只不过是收到盐税几百两。

乾隆47年,梅州来了个精明的巡抚范时崇,这位范巡抚明察暗访过后,发现:按梅州的人口计盐税走私、漏税现象严重。

如果按当时梅州的人口消费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那么每年从潮州广济桥运来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斤盐销往何处了呢?范巡抚追根索源。

原来,这些盐从水路到梅江、琴江、宁江后,分送到各地的盐仓,再由这些盐仓流散到江西一带。

乾隆47年后,由人口派盐税收改为按斤两派盐税。

单梅县一地的盐税就由几百两银子猛增到七千四百两,兴宁更多。

因为当时兴宁离江西路途近,江西来的挑夫多聚集在兴宁,也带动了当地人挑盐担上江西。

所以当时兴宁每年征盐税九千多两,比梅州多二千多两银子。

万历年的物价还真是便宜《明史·食货二》:“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明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

按2010年大米价均价2元/斤计算。

一两白银是2*94.4*2*2=755.22元。

有学者认为明代一石是120斤,一斤16两,一两36克。

这是错识的。

《天工开物》〈攻麦〉记载,一石麦取面,去除麸去杂之后优者会损失1/4,还省120斤米。

用代数可知明代一石是160斤。

一斤16两,一两36.87克(可参考明代一两白银实际重量)。

可知为94.4公斤。

明代的物价。

明代万历年间《宛署杂记》有大量物价记载。

明朝物价:大米白银1两=2石即377.6斤。

合人民币1.75元/斤。

上等猪肉白银1钱六分=8斤合人民币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银1钱二分=8斤合人民币9.5元/斤牛肉五斤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9.9元/斤五斤重大鲤鱼价白银1钱合人民币13.2元/斤栗子五斤价白银6分五厘合人民币8.6元/斤活肥鸡一只价白银4分合人民币26.4元/只白布四匹价白银8钱合人民币元132.2元/匹绵花一斤价白银6分合人民币39.6元/斤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2两5钱合人民币16.5元/斤会试用黄绢伞二把价白银六分合人民币3元/把刑部用铁锹五把价二钱五分合人民币33元/把官用桂圆重二斤八两价一钱二分五厘合人民币29.5元/斤以上物价跟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记》。

明代小说《水浒传》中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

一两值1000文,一把菜刀30文约20元,考虑到当时没有工业化炼铁,这个菜刀价格也跟我们现在差不多。

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

这600多元钱在我们现在大酒店里还不够,可是在小酒家里也确实可以随便上菜了。

房产价格:“可成道:‘在坟边左近,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五十两银子。

若买得他的,到也方便。

’春儿就凑五十两银子,把与可成买房。

”——《三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低档房产50两一宅,约人民币33040元。

高等大宅院:1000万以上。

“施小舍人急于求售,落其圈套,房产值数千金,郭刁儿于中议估,只值四百金。

”——《三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看来明朝有钱人的房子还是真够贵的。

明代其它书籍记载明代物价:面10钱一斤1两银子1000钱,计1钱为0.66元,即6.6元/斤猪肉20钱一斤即13.2元/斤四人床住宿每人十钱一晚“你称了三斤面,每斤十个钱,该三十个钱。

切了一斤猪肉,该二十个钱。

四个人,每人打火、房钱十个钱,该四十个钱。

黑豆六斗,每斗五十个钱,该三百个钱。

草十一束,每束十个钱,该一百一十钱。

通该五百个钱。

”《朴通事》即低档四人房住宿6.6元/夜。

猪肉13.2元/斤猪肉20钱一斤即还是13.2元/斤。

与现价差不多。

“你买下饭去时,这间壁肉案上买猪肉去,是今日杀的好猪肉。

多少一斤?二十个钱一斤。

”《老乞大》明初好马8两一匹即5286.4元/匹。

劣马6两一匹“这五匹好马,每一匹八两银子,通该四十两;这十个歹马,每一个六两银子,通该六十两。

”《朴通事》绵羊2两一只“我与你二两银,肯时便卖。

”《朴通事》挑米脚夫50文一担即雇挑夫33元挑一次。

“五十个铜钱一担家去来。

平则门离这广丰仓二十里地,五十个铜钱一担时,却不亏着我?那里有二十里地来?不去时,叫别个。

罢,罢,去来。

”《朴通事》黑豆(喂马饲料)一钱银子二斗(二斗为37.76斤)我来时节黑豆一钱银子二斗,草一钱银子十一个家大束儿。

《朴通事》黑豆1.75元/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