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公式共19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公式共19页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公式共19页

一、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上游、下游、重要水工建筑物附近、水文站附近、例行水质监测断面均是预测关心点。

(5)流动及混合输移进行水质预测要求河流流量平衡。因此,需要考虑较重要的支流和污染源的流量。在某种情况下还要考虑地下水排泄和地表水补给对河流流量的影响。

(6)模型中的变量和动力学机构一般水质模型按照污染物分为四类:

①持久性污染物(在环境中难降解、毒性大、易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

②非持久性污染物;③酸和碱(以PH表征);④废热(以温度表示)

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一般采用一阶反应动力学来反应衰减规律。对持久性污染物,在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段,可近似采用非持久性污染物预测模式

掌握利用数学模

式预测各类地面

水体水质时,模

式的选用原则

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水环境预测模型种类如下图所示:

除此之外,按水质数学模式的求解方法及方程形式划分为解析

解和数值解模式。

(1)在水质混合区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应选用二维或三维模

常用的河流水质模式及其选择表

常用河流水质数学预测模式有:1.河流稀释混合模式

2.河流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式

3.Streeter-Phelps模式

4.河流二维稳态水质模式

5.常规污染物瞬时点源排放水质预测模式、

6.有毒有害污染物(比重≤1)瞬时点源排放预测模式

1.河流稀释混合模式(1)点源:河水、污水稀释混合方程。对于点源排放持久性污染物,河水与污水完全混合、反映河流稀释能力的方程为:

式中:C—污水与河水混合后的浓度,mg/L;

C p—排放口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L;

Q p —排放口处的废水排放量,mg /s 。

C h —河流上游某污染物的浓度,mg /L ;

Q h —河流上游的流量,mg /s ;h u B Q h ??=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

①河流充分混合段;

②持久性污染物;

③河流为恒定流动;

④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2)非点源方程:对于沿程有非点源(面源)分布入流的情形,

可按非点源方程计算河段污染物的浓度:

式中:

W s —沿程河段内(x =0到x =x s )非点源汇入的污染物总负荷量,

kg/d ;

Q —下游x 距离处河段流量,m 3/s ;

Q s —沿程河段内(x =0到x =x s 。)非点源汇入的水量,m 3/s ;

x s —控制河段总长度,km ;

x —沿程距离(0≤x≤x s ),km 。

(3)考虑吸附态和溶解态污染指标耦合模型

当需要区分溶解态和吸附态的污染物在河流水体中的指标耦合,

应加入分配系数的概念。

分配系数K p 的物理意义是在平衡状态下,某种物质在固液两相

间的分配比例。

c

X K p =

式中:

c ——溶解态浓度,mg/L ;

X ——单位质量固体颗粒吸附的污染物质量,mg/mg ;

K p ——分配系数,L/mg 。

对于有毒有害污染物,在已知其在水体中的总浓度的情况下,

溶解态的浓度可用考虑吸附态和溶解态污染指标耦合模型计

算:

6

101-??+=S K c c p T 式中:

c ——溶解态浓度,mg/L ;

c T ——总浓度,mg/L ;

S ——悬浮固体浓度,mg/L ;

K p ——分配系数,L/mg 。

2.河流的一维稳

态水质模式 对于溶解态污染物,当污染物在河流横向方向上达到完全混合

后,描述污染物的输移、转化的微分方程为:

(6-6)

式中:

A ——河流横断面面积: Q ——河流流量;

c ——水质组分浓度;

D L ——综合的纵向离散系数;

S L ——直接的点源或非点源强度:

S B ——上游区域进入的源强;

S K ——动力学转化率,正为源,负为汇。

设定条件:稳态(=0),忽略纵向离散作用,则上述微分方

程的解为:

)86400exp(0x u

K C C -?= 非持久性污染物,一阶反应动力学反应衰减规律

式中:

K —一阶反应动力学速度,1/d ;(耗氧系数K1,复氧系数K2,

沉降系数K3,

(K1+K2),(K1+K3),对于持久性污染物,在沉降作用明显

的河流中,可以采用综合消减系数K 替代(K1+K3),这些K 都

可以往里面带,很重要的公式,只要是非持久性污染物,衰减

的都是exp 这个模式的)

c 0—初始浓度,mg/L ;

u —河流流速,m/s ;

x —沿河流方向距离,m ;

c —位于污染源(排放口)下游x 处的水质浓度,mg/L 。

3.Streeter

-Phelps 模式

S -P 模式是研究河流溶解氧与BOD 关系的最早的、最简单的耦

合模型。

它的基本假设为:

①河流为一维恒定流,污染物在河流横断面上完全混合;

②氧化和复氧都是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是定常的,氧亏的净

变化仅是水中有机物耗氧和通过液-气界面的大气复氧的函数。

Streeter-Phelps 模式:

其中,

式中:

——废水排放量,m3/s;

Q

p

——河流流量,m3/s;

Q

h

D——亏氧量即DO

-DO,mg/L;

f

——计算初始断面亏氧量,mg/L;

D

D

——上游来水中溶解氧亏值,mg/L;

p

——污水中溶解氧亏值,mg/L;

D

h

u——河流断面平均流速,m/s;X——沿程距离,m;

c——沿程浓度,mg/L。

——溶解氧浓度,mg/L;

DO

f

DO

——饱和溶解氧浓度,mg/L;

f

——耗氧系数,1/d;

K

1

——复氧系数,1/d。

K

2

①河流充分混合段;

②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

③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

④河流为恒定流动;

⑤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氧垂曲线及相应概念:

氧垂曲线

沿河水流动方向的溶解氧分布为一悬索型曲线,通常称为氧垂

曲线。

氧垂曲线的最低点C称为临界氧亏点,临界氧亏点的亏氧量称

为最大氧亏值。

在临界亏氧点左侧,耗氧大于复氧,水中的溶解氧逐渐减少;

污染物浓度因净化作用而逐渐减少。

达到临界亏氧点时,耗氧和复氧平衡;*********

临界点右侧,耗氧量因污染物浓度减少而减少,复氧量相对增加,水中溶解氧增多,水质逐渐恢复,如排入的耗氧污染物过

多将溶解氧耗尽,则有机物受到厌氧菌的还原作用生成甲烷气

体,同时水中存在的硫酸根离子将由于硫酸还原菌的作用而成为

硫化氢,引起河水发臭,水质严重恶化。

临界氧亏点x

C

的位置为:

4.河流二维稳态

水质模式

(1)二维稳态水质方程

①顺直均匀河流。

二、湖泊、水库

知识点:

1.湖泊(水库)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1)湖泊、水库水质箱模式

式中V—湖泊中水的体积、m3,

Q—平衡时流入与流出湖泊的流量,m3/a;

C

—流入湖泊的水量中水质组分浓度,g/m3;

E

c—湖泊中水质组分浓度,g/m3;

Sc—如非点源一类的外部源或汇m3;

r(c)—水质组分在湖泊中的反应速率。

(2)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预测模型(磷负荷模型)① Vollenweider(沃伦伟德)负荷模型

式中[P]—磷的年平均浓度,mg/m3;

—年总磷负荷/水面面积,mg/m2;

L

p

q—年入流水量/水面面积,m3/m2;

—容积/年出流水量,m3/m3。

T

R

② Dillon(迪龙)负荷模型

式中[P]—春季对流时期磷平均浓度,mg/L;—磷滞留系数;

—为平均深度,m;

—湖泊出流水量,m3/a;

q

—出流磷浓度,mg/L;

[P]

N—入流源数目;

—由源i的入湖水量,m3/a;

q

i

—入流 i的磷浓度,mg/L。

[P]

i

(3)常用湖泊(水库)水质模式与适用条件

?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的适用条件:

①小湖(库);

②非持久性污染物;

③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④预测需反应随时间的变化时采用动态模式,只需反映长期平均浓度时采用平衡模式。

?湖泊推流衰减模式的适用条件:

①大湖、无风条件;

②非持久性污染物;

③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三.河口、海湾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1)潮汐河流一维水质预测模式

①一维的潮汐河流水质方程②一维潮汐平均的水质方程

(2)海湾二维水质预测模式

①海湾二维水质模式②海湾潮流模式

四、掌握河流水质预测参数的确定方法

知识点:

河流水质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有:

公式计算和经验估值、室内模拟实验测定、现场实测、水质数学模型测定。

1.单参数测定方法

(1)复氧系数K

的单独估值方法—经验公式法

2

①欧康那-道宾斯公式

②欧文斯等人经验式

③丘吉尔经验式

(2)耗氧系数K 1的单独估值方法

①实验室测定法

式中:'1K —实验室测定的耗氧系数; i —河流底面坡度; u —流速;

h —水深。

②两点法

式中:C A —断面A 或r=r A 时的污染物平均浓度。

C B —断面B 或r=r B 时的污染物平均浓度。

③多点法(m≥3)

(3)K 1、K 2的温度校正

温度常数取值范围:

(4)混合系数的经验公式单独估算法

①泰勒法求横向混合系数

②费希尔法求纵向离散系数

(5)混合系数的示踪试验测定法

定义:

示踪实验法是向水体中投放示踪物质,追踪测定其浓度变化,据此计算所需要的各环境水力参数的方法。

示踪物质有无机盐类、萤光染料和放射性同位素等。

示踪物质的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在水体中不沉降、不降解,不产生化学反应;

②测定简单准确;

③经济;

④对环境无害。

示踪物质的投放方式有瞬时投放、有限时段投放和连续恒定投放三种。

连续恒定投放时,其投放时间(从投放到开始取样的时间)应大于1.5x m/u(x m为投放点到最远取样点的距离)。瞬时投放具有示踪物质用量少,作业时间短,投放简单,数据整理容易等优点。

2.多参数优化法

定义:多参数优化法是根据实测的水文、水质数据,利用优化方法同时确定多个环境水力学参数的方法。

多参数优化法所需数据:

①各测点的位置,各排放口的位置,河流分段的断面位置。

②水文方面:u,Q

h ,H,B,I,u

max

③水质方面:拟预测水质参数在各测点的浓度以及数学模式中所涉及的参数。

④各测点的取样时间。

⑤各排放口的排放量、排放浓度。

⑥支流的流量及其水质。

3.沉降系数K

3

和综合削减系数K的估值方法

①利用两点法确定K

1+K

3

或K;

②利用多点法确定K

1十K

3

或K;

③利用多参数优化法确定K

3、

K。

六、掌握常用河流、湖泊、水库、水环境影响预测

稳态模式(一维、二维)要求的基础资料及参数(预测条件)

1.预测的设计水文条件

在水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的多个阶段。

对于内陆水体,自净能力最小的时段一般是枯水期,个别水域由于面源污染严重也可能在丰水期;对于北方河流,冰封期的自净能力最小,情况特殊。

在进行预测时需要确定拟预测时段的设计水文条件,如河流十年一遇连续天枯水流量,河流多年平均枯水期月平均流量等。

2.受纳水体的水质状况

按照评价工作等级要求和建设项目外排污水对受纳水体水质影响的特性,确定相应水期及环境水文条件下的水质状况及水质预测因子的背景浓度。一般采用环评实测水质成果数据或者利用收集到的现有水质监测资料数据。

3.拟预测的排污状况

一般分废水正常排放(或连续排放)和不正常排放(或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两种情况进行预测。两种排放情况均需确定污染物排放源强以及排放位置和排放方式。

4.水质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

在利用水质模型进行水质预测时,需要根据建模、验模的工作程序确定水质模型参数的数值。

确定水质模型参数的方法有实验测定法、经验公式估算法、模型实测法、现场实测法等。对于稳态模型,需要确定预测计算的水动力、水质边界条件;对于动态模型或模拟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等,还需要确定初始条件。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2、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

3、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 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3/d,主要污染物有pH、Cu、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3/s(属大河),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y =(0.058H+0.0065B)(gHI)1/2 式中:C (x,y)—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 ; Q p —废水排放量,m 3/s ; C p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C h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 x —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 ; y —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 ; B —河流宽度,m ; u —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 M y —横向混合系数,m 2/s ;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 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d,主要污染物有pH、Cu、3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s(属大河),3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 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0.058H+0.0065B)(gHI)1/2 y 式中:C —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 ; (x,y) Q —废水排放量,m/s ; 3p C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p C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 h x —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 ; y —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 ; B —河流宽度,m ; u —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 M —横向混合系数,m ;/s 2y H —河流平均水深,m ; a —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m ; I —河流坡降; g —重力加速度,取9.81m/s 。 2 (2)金山电站库区:预测模式选用(3)式。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汀江:完全混合段采用河流完全混合模式(3) +Q+CQ/(QC =(CQ hhpphp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参数选取1.2 )按导则中推荐的经验公式求取。横向混合系数(M y 水文参数1.3 水文基本特征(1)、/s ,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4090m 据上杭县水文站资料,汀江年平均流量186m/s 33 ,年平均含沙993.3mmm ,年平均径流深度,年径流量58.49×108.45m 最小流量/s 338 1370kt 。,年平均输沙量量0.25kg/m 3 旧县河为境内汀江第一大支流,发源于连城莒溪白眉山北麓,经新泉进入上杭县境内,流经南阳、旧县、临城三个乡,在临城乡九州村汇入汀江。上杭县境内流,1090m/s 多年平均流量47.3m/s,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域面积716km ,河长45.38km ,323 /s 。最小流量2.23m 3 ,0.0012m/m ,坡降为50m ,平均水深为0.77m 汀江水文基本参数:枯水期河宽为 。0.0026m ·s 粗糙率为-1/3 金山水电站对汀江水文的影响(2),死m ×10100.55×m ,调节库容0.264金山水电站总库容(校核洪水位以下)3388 4.95km 。m0.28×10,正常蓄水位设计水库面积库容238不发电时22:00,和5:00~金山电站正常情况下放水发电时间为每天8:00~12:00 丰(个小时电站下泄流量为零。雨季~13:0014:00,即在一天中有11~间为23:007:00和 24小时放水发电。水期)整天年最枯月平均根据金山水电站的发电情况,本评价考虑最不利情况,选择近10 1。—/s 流量16.7m 作为上游来水量,相应的水库出流(根据径流调节)详见表5 3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1 总论 1.1 地下水质量标准 评价区域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标准值见表1。 表1 地下水质量标准 1.2 环境保护目标 地下水环境保持《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具体的保护目标情况详见表2和附图XX(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表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1.3地下水评价等级 由于开采过程需要抽排水,可能会引起局部的地下水位下降,同时由于矿体的开挖扰动、废石和矿石的堆放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下水的水质,因此本项目属于Ⅲ类建设项目。 (1)根据Ⅰ类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矿区主要含水岩组为基岩构造裂隙含水岩组,其岩性为下奥统黄隘组泥质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页岩和砂岩等组成,厚约800多米,分布在矿区约90%的地方。经试验,该岩层的渗透系数K为0.00066m/d(7.64×10-7cm/s)。从勘察钻孔的静止水位判定,本区地下水位埋深11.16~35m。因此,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 评估区围只有一些季节性的溪沟,大气降雨是评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它主要通过表层下渗补给地下水,赋存于下伏的基岩构造裂隙中。大气降水除少量沿岩石裂隙或孔隙往地下渗透以外,绝大部分均沿山坡流入矿区小冲沟处。可见,建设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为“不易”。 矿区围无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但矿区外围的塘梨山屯、红星屯等村民以井水为主要饮用水源。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较敏感”。 项目经中和处理达标后外排的生产废水(含矿井涌水)的量为75m3/d,因此,污水的排放强度为“小”。 根据矿石的毒性浸出结果,浸出液呈碱性,因此其主要污染物为酸碱度,推测生产废水的污水复杂程度为“简单”。 对照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按Ⅰ类建设项目的分级判别,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定为三级(见表1-3)。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 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d,主要污染物有pH、Cu、3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s(属大河),3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 范文. .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由表4-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100%,-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520m由 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1 (2)式。算采用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一、二级评价参照) 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2014年1月 目录

1总论 (3) 编制依据 (3) 1.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 (3) 1.1.2工作技术资料及文件 (3) 地下水环境功能 (3) 评价执行标准及保护目标 (3) 1.3.1评价执行标准 (3) 1.3.2保护目标 (3) 地下水评价等级 (4) 1.4.1评价工作定级 (4) 1.4.2评价范围 (5) 1.4.2.1Ⅰ类建设项目 (5) 1.4.2.2Ⅱ类建设项目 (5) 1.4.2.3Ⅲ类建设项目 (5) 2拟建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6) 3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7) 3.1.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7) 3.1.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7) 3.1.3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8) 3.1.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8) 3.1.5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8)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9) 3.2.1污染源整理与分析 (9) 3.2.2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11) 3.2.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12)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3) 4.1.1预测范围 (13) 4.1.2预测时段 (13) 4.1.3预测因子 (13) 4.1.4预测方法 (14) 4.1.5预测模型概化 (1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4) 4.2.1评价范围 (14) 4.2.2评价方法 (14) 5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5) 建设项目污染防治对策 (16) 环境管理对策 (16) 6评价结论与建议 (17)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预测范围与预测时段 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范围与调查评价范围保持一致,预测层位为基岩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层。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时段要求,结合项目工程特点和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为污染发生后的100d 、1000d 和14a 。 2)情景设置 由工程分析可知,项目拆解车间地面按照相应要求做好防渗要求,正常状况下地下水环境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故项目仅对事故工况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 以保守为原则,取废矿物油产生量的5%泄漏,经由包气带渗入地下。根据前述分析,汇水面积15000m 2,根据项目岩土工程勘察可知,项目场地包气带底层岩性为碎石及层块石,渗透系数可达 2.0m/d ,属于强透水性。故认为车间地面一旦破损,废矿物油将随初期雨水全部进入含水层,渗漏量为65.8m 3/a 。 3)预测方法及参数选取 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预测层位基岩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层,上层碎砾石层,透水不含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本项目采用一维半无限长多孔介质主体一端为定浓度边界和一维无限长多孔介质主体示踪剂瞬时注入的解析法对拆解车间事故工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具体方法如下: ??? ? ??++???? ??-=t D ut x erfc e t D ut x erfc C C L D ux L L 2212210 式中:x —距注入点的距离,m ; t —时间,d ; ()t x C ,—t 时刻x 处的示踪剂浓度,g/L ;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地下水不仅是工业、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关键的水资源组成部分。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地下水环境评价的力度,才能在有效防止地下水环境污染的基础上,促进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签: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地下水在建设中的意义 储存在岩石和土壤空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由于岩层的过滤和地表岩土的保护作用,地下水在水质和卫生条件方面都较地表水优越,因此地下水是工农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供水水源。尤其是华北、西北相对干旱的地区,地表水相对稀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就颇为重要。此外,地下水是一种天然的矿产资源;地下矿水还具有医疗价值,地下热水也是一项重要能源,观测地下水还可以预报地震,分析地下水还可作为找矿的标志。因此,地下水在发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地下水同时又具有潜蚀作用,是造成岩溶、塌陷、管涌、滑坡等特殊地貌或灾害的主要营力,也会危及地下工程和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开发利用地下水时不能不对其有害因素予以密切关注和了解,进行有效的防治,还要防止地下水的污染。研究地下水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污染和破坏。如果地下水被污染和破坏就很难治理和恢复,有的甚至不能再恢复,因此要十分重视保护地下水资源。 2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各种因素 2.1建设工程的大范围开采 由于人们长时间使用和开采地下水,所以水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于人为的作用以及边界条件改变,使其他层面的水会流入含水层,一部分浸入含水层的水质量比较差,对地下水水质产生一定影响。在引水工程中,过滤网要是长时间使用就会生锈,而且引水工程输水管里面会析出一定的化学物质,会给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不仅如此,含水层水动力要是发生变化,地下水溶解物质化学平衡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水质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产生全新的水化学环境,而且在含水层产生全新的物理化学反应。一些含有金属矿氧化物也会进入水中,在降落漏斗部分,氧化效果会提升,借助硫化物的氧化会将金属转化成易溶状态,迁移能力也会显著提升,进而流入含水层,地下水可溶性固体的高度也会显著提升。 2.2农业活动 2.2.1农业活动致使产生地下水污染问题 主要的体现就是地下水和一些废弃物溶混进而使地下水水质降低。其中就是

环境评估报告-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0.1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10.1.1 地下水现状监测 10.1.1.1 监测点位布设 根据本工程特点,结合地下水流向和当地井位情况,本工程共布设了两个地下水监测点。具体监测点位见表10.1-1和图8.2-1。 表10.1-1 地下水现状监测点位布设情况表 10.1.1.2 监测时间及频率 监测时间为2010年8月22日-8月24日,每天一次。 10.1.1.3 监测项目 地下水监测项目包括PH、总硬度、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硫酸盐、高锰酸盐指数、砷、汞、铁、锰、氟化物、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共十四项,同时记录井深、水位。 10.1.1.4 分析方法 水样采集、保存依据《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T5750-2006),具体见表10.1-2。 表10.1-2 地下水监测与分析方法

10.1.1.5 监测结果 监测因子监测结果见表10.1-3。 10.1.2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10.1.2.1 评价标准 本次评价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水质标准进行现状评价。见表10.1-4。 表10.1-4 地下水质量标准 单位:mg/L 10.1.2.2 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统计结果进行评价,评价公式为: i i i S C P / 式中:P i ——指污染物i 的单因子指数; C i ——指污染物i 的监测结果; S i ——指污染物i 的所执行的评价标准。 对PH 值进行评价的公式为: P PH =(7.0-PHi)/(7.0-PHsd) PHi ≤7.0 P PH =(PHi-7.0)/(PHsu-7.0) PHi ≥7.0 式中:P PH ——指PH 值的单因子指数; PH i ——指PH 的监测结果; PH sd ——指水质标准中PH 值的下限;PH su ——指水质标准中PH 值的上限。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 6.1.1 建设项目分类 本项目生产及生活用水全部厂区由2口自备水井(供水能力80m3/h)供给;生产废水酸碱废水(脱硫用水、栈桥冲洗及煤场喷洒)、脱硫废水(中和处理后回用于灰渣加湿)、锅炉排污水(冷却后回用于脱硫工艺用水、灰渣加湿与煤场喷洒)、非经常性废水(锅炉酸洗废水、空气预热器冲洗水等,中和后用于煤场喷洒)不外排,循环冷却水排污水(950.4m3/a)和生活污水(480m3/a)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B级标准的进水水质标准要求后经市政管网排入鱼台绿都水质净化有限公司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本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及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项目属Ⅲ类建设项目。 6.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 6.1.2.1、项目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见表6.1-1。 表6.1-1 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表

6.1.2.2、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本项目(Ⅲ类)评价工作等级见表6.1-2。 表6.1-2 本项目(Ⅲ类)评价工作等级表 综上可知,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

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6.2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6.2.1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6.2.1.1监测布点 根据评价区内地下水流向,在项目区等处设置3个地下水监测点位。监测布点具体位置见表6.2-1及图6.2-1所示。 表6.2-1 监测布点具体位置表 6.2.1.2 监测项目 p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酚、氨氮、氰化物、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砷、汞、六价铬、铅、铁、锰、铜、锌、镍21项。同时测量水温、井深和地下水埋深。 6.2.1.3 监测分析方法 表6.2-2 地下水监测方法一览表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阻碍评价 第一节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水是环境中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专门难设想有整个生物界。人类生活需要水,各种生产活动也需要水。水是万物之本。因此,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特不宝贵的自然资源。它对人类的社会进展起着专门重要的作用。 水体是水集中的场所,水体又称为水域。按水体所处的位置可把它分为三类: 地面水水体 地下水水体 海洋 ?这三种水体中的水能够相互转化,它通过水在自然界的大循环和小循环实现。三种水体是水在自然界的大循环中的 三个环节。 ?在太阳能和地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地被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从海洋蒸发的水蒸气进入大气, 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遇冷凝聚成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一部分经地面径流流入地面水体

(江河、湖泊、水库等),一部分经地层渗透进入地下水体。 地面水体的水经地面径流,最终都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 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 ?仅在局部地区(仅在陆地上或仅在海洋上)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在自然界中水的大、小循环是交错在一起 的,周而复始地运动着。 一.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水体要紧指江、河、湖泊、沼泽、水库、海洋和湿地等。地面水水体的概念不仅包括水,而且包括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它是完整的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水水体按使用目的和爱护目标可划分为五类。 I类要紧适用于源头水和国家自然爱护区的水体; Ⅱ类要紧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爱护区内的水体,以及宝贵鱼类爱护区、鱼虾产卵场的水体; Ⅲ类要紧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爱护区和一般鱼类爱护区及游泳区的河段; Ⅳ类要紧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和娱乐用水水体;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5章水环境影响评价 5.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5.1.1 总论 5.1.1.1 评价依据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是应充分掌握水文地质条件,工作区在地质、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程度较高,前人做过多次不同目的、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提交过不同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等报告,积累了丰富资料和研究成果,主要有: 1、1982年,XX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2、1988年,XX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提交的《XX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报告》; 3、1989年,XX省地质矿产局及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提交的《XX 省XX地区l:20万水工环综合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4、1994年12月,XX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提交的《XX省xx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5、1999年7月,xx市地质矿产处及xx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提交的《xx 市地质矿产概论》; 6、2000年,xx市人民政府提交的《xx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 2010)》; 7、2001年,xx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提交的《xx省xx市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1996年~2000年)》; 8、2002年,xx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交的《xx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 9、2002年9月,xx市地质矿产处及xx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提交的《xx 市矿产资源规划研究(2001~2010)》; 10、2003年3月,xx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提交的《xx市地热资源调查报

告》; 上述资料为本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较充分的基础资料和技术依据。 5.1.1.2 评价执行标准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标准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及国家环保部2011年6月1日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5.1.1.3 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II类:指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III类:指同时具备I类和II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拟建项目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都会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产生,如果防渗不及时、不到位,地表垃圾经过雨水淋滤及污水可能对地下水水质造成污染。具备I类建设项目特征。 拟建项目运营期,项目区供水方式全部采用市政自来水管网,不建设自备井,不开采地下水,同时也无注入地下水。不会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因此也不会导致因水位的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因此不具备II类建设项目特征。 综上,本项目具备I类建设项目特征,不具备II类建设项目特征,因此确定为I类建设项目。 5.1.1.4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主要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

(整理)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公式

一、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预测地表水水质变化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和专业判断法。 1、数学模型法:一般情况数学模型法比较简单,应首先考虑; 2、物理模型法:物理模型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主要指水工模型。水工模型法定量性较高,再现性较好,能反映出比较复杂的地面水环境的水力特征和污染物迁移的物理过程,但需要有合适的试验场所和条件以及必要的基础数据,制作这种模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水工模型法只适用于解决个别特定问题或有现成模型可资利用的情况。水工模型应根据相似准则设计。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法预测,而评价级别比较高的,对预测要求比较严时,应用此方法。 3、类比分析法:属于定性或半定量预测。 对三级评价或二级评价的个别情况(如对地面水环境影响较小的水质参数或在地面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过程复杂而其影响又不太大的水质参数),由于评价时间短、无法取得足够的数据,不能利用数学模式法或物理型法预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可采用此法。 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害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释放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类比调查法。 预测对象与类比调查对象之间应满足下要求: (a)两者地面水环境的水力、水文条件和水质状况类似; (b)两者的某种环境影响来源应具有相同的性质,其强度应比较接近或成比例关系。 4、专业判断法:定性地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当水环境影响问题较特殊,一般环评人员难以准确识别其环境影响特征或者无法利用常用方法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或者由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无法满足采用上述其他方法进行环境影响预测等情况下,可选用此种方法。 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环境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毒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和释放等)以及某些过程(如pH值的沿程恢复过程)等,目前尚无实用的定量预测方法,这种情况,当没有条件进行类比调查法时,可以采用专业判断法。 在选择模型时,必(1)水质模型的空间维数;

环评地下水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

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 1、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情况详见表1-1。 表1-1 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表 地下水水质与水温变化 常规指标污染 重金属污染 有机污染 放射性污 染 热污染 冷污染 Ⅰ类建 设 建设阶段 -1d 生产运行阶 段 -1c 服务期满后 -1d 响;c 长期影响;d 短期影响。 由表1-1可以看出,本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停留在生产运行阶段,但影响不大;建设阶段对地下水的影响短暂,随施工的结束而停止;同时由于本项目废水污染物主要为非持久性污染物,故在服务期满后随地下水稀释、径流等作用,污染逐渐消失。 2、地下水评价因子筛选 根据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结果,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特征、排污种类、排污去向及周围地区环境质量概况,确定本项目评价因子包括污染源评价因子和影响分析因子,项目运营期地下水评价因子见表1-2。 表1-2 项目运营期评价因子一览表 环境要素 评价类别 评价因子 地下水 污染源评价 COD 、SS 、BOD 5、氨氮、动植物油 环境质量现状评 价 pH 、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挥发性酚类、氨氮、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 影响分析 COD 、SS 、BOD 5、氨氮、动植物油 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1)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水环境指标问题 建设行为

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Ⅲ类:指同时具备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本项目建成后用水由**县城第二水厂供给,本项目不对区域地下水进行开采,不会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项目建成投产后,生活及生产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经工业区排水管网排入**县污水处理厂处理,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为废水的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故本项目属于Ⅰ类建设项目。 (2)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情况见表1-3。 表1-3 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判据一览表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研究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研究 摘要:地下水资源是一种非常可靠且强大的淡水资源,其对于维持饮用与确保人们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地下水的用途广泛,包括饮用水、工业水等。地下水环境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与社会发展,对地下水进行环境评估能够对地下水的污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确保地下水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同时能够了解地下水周边环境对地下水质可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研究 引言: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是了解地下水资源污染状况以及做好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在进行评价时,评价人员要善于解决评价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包括科学选用评价方法、精准评估储水量、规范评价工作体系以及提高评价工作人员素质,在上述措施的有效执行下,将显著提升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效益。 1.地下水环境所面临的形势 1.1水位持续下降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口逐渐增加,工农业发展迅猛,地下水开采量开始增加。地下水位下降不仅降低了原本比较集中的供水地区的供水能力,而且造成了水厂持续改建与扩建,不断寻求全新的水源开发地,导致局部地表植被严重退化、地下水断流等环境问题出现。上述情况在各大城市都比较突出,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大面积地面产生沉降问题,如长江三角洲区域等。 1.2地下水质量劣变 现阶段地下水环境比较严重的问题当属地下水质量劣变。早期实行的地下水环境地质调查专项报告中指出,国内90%的城市地下水被有机与无机有害物质所污染。环保部门、水利部门等对地下水环境情况进行了调查评估,发现地下水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因而对地下水环境质量情况进行调查是很有必要的。 2.地下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2.1?监测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在学科设置上并没有对地下水学科进行合理科学设置 现阶段,我国的地下水专业既不属于环境科学,也不属于水利工程科学,对其进行划分时,仅仅是将其作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中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属于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小学科。在水利工程学科中,地下水学科是边缘学科。这就导致我国在对地下水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时,并不够重视。这会导致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严重影响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的研究水平以及人才培养效果。 2.2在当前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治理过程中的投入力度也相对较低 我国在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和防治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治理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取得见效的地表水污染问题,而对长期性隐蔽性的地下水污染并不够重视,并且投入力度也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地下水污染以及地下水水质的劣化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当发现地下水污染以及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浅析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浅析 摘要: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污水一般不直接排入地下水中,加上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始终是一个难点,本文介绍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任务,地下水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及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方法和内容,提出了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影响因素。 0前言 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污水一般不直接排入地下水中,加上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地下水环评始终是一个难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方法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做好相关环评工作,需要相关人员对水文地质基础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本文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工作程序和要求进行综合分析探讨,目的在于弄清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方法和内容,对各种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人类开发建设项目规模的迅速发展,开发建设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除了直接对地表各种环境的影响外,对地下水水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大。 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新的环境管理工作,它的任务是从发展经济、保护地下水环境的目的出发,对开发建设活动的地下水环境进行分析、预测、比较并评价不同开发建设方案的地下水环境经济效益,为开发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和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的选择与实施提供依据。地下水环境评价的目的是从保护地下水环境的角度出发,对于拟建工程项目将给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的结果,对这些影响进行评价,以论证工程项目实施的可能性,并对可行建设项目提出相应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对策。 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准备工作 根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章节编制前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为分析和预测做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资料。 (2)调查地下水环境敏感目标项目所在地地下水特殊功能区的划分情况。 (3)了解调查项目所在区域存在的地下水污染源。 2.1 收集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资料 收集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资料的目的就是利用水文地质资料,从水文地质条件方面必须阐述明确下列问题,以使参阅者能建立起工程建设地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对地下水应用功能重要性的认识。 (1)地表岩性情况——说明包气带的岩性、厚度、结构、透水( 阻水) 性等。 (2) 地下水类型——说明工程建设区的地下水属于那个类型:①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②潜水、承压水。 (3)含水层的基本情况——说明含水层埋深、厚度、岩性、富水性、含水层分布及其稳定性等。 (4)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说明补给来源、迳流途径、排泄方式和排泄途径等。 (5)水质概况——介绍工程建设区的地下水总体水质状况。①自然环境下属于低矿化淡水、高矿化咸水或是高氟水、高硫酸盐水、高硬度水;②后期 是否受到工业污染或农业、生活污染等。 (6)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介绍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用途、供水方式等。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7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1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7.1.1 监测布点 拟建项目厂址周围地下水流向为西南至东北,本次环评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共布设5个监测点,了解现有地下水水质及水位情况;具体见表7.1-1和图5.1-1。 表7.1-1 地下水监测布点 7.1.2 监测项目 根据拟建项目废水水质特点,监测项目确定为pH、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氨氮、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挥发酚、砷、汞、铅、镉、铬、镍、总大肠菌群共18项。 同时测量水温、井深和地下水埋深。 7.1.3 监测时间和频率 监测时间:2015年04月16日,采样1次。 7.1.4 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分析方法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规定的分析方法和《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中有关规定执行,见表7.1-2。 表7.1-2 地下水监测分析方法

7.1.5 监测结果 地下水现状监测期间水文参数见表7.1-3,环境监测结果见表7.1-4。 表7.1-3 地下水现状监测期间水文参数

7.2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7.2.1 评价标准 本次地下水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详见表7.2-1。 表7.2-1 地下水质量评价执行标准 7.2.2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 ①对于随浓度增加污染程度增加的污染因子,其单因子指数计算公式为: S i ,j =C i ,j /C s ,i 其中:S i ,j 为第i 个水质参数在j 评价点的单因子指数; C s ,i 为第i 个水质参数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mg/L ; C i ,j 为第i 个水质参数在第j 评价点的实测浓度,mg/L 。 ②对于pH ,其单因子指数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pH ≤7.0 sd pH pH pH P -=0.70.7-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水是环境中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如果地球上没有水,很难设想有整个生物界。人类生活需要水,各种生产活动也需要水。水是万物之本。因此,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它对人类的社会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水体是水集中的场所,水体又称为水域。按水体所处的位置可把它分为三类: 地面水水体 地下水水体 海洋 ?这三种水体中的水可以相互转化,它通过水在自然界的大循环和小循环实现。三种水体是水在自然界的大循环中的三个环节。 ?在太阳能和地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地被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从海洋蒸发的水蒸气进入大气,被气流带 到陆地上空,遇冷凝结成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 发返回大气,一部分经地面径流流入地面水体(江河、湖泊、水 库等),一部分经地层渗透进入地下水体。地面水体的水经地面 径流,最终都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 程,称为水的大循环。

?仅在局部地区(仅在陆地上或仅在海洋上)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在自然界中水的大、小循环是交织在一起的,周而复始地运动着。 一.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水体主要指江、河、湖泊、沼泽、水库、海洋和湿地等。地面水水体的概念不仅包括水,而且包括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它是完整的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水水体按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可划分为五类。 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和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水体;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水体,以及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的水体;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和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的河段;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和娱乐用水水体; V类适用于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水域。 上述五类水体对其水质有各自不同的要求。 二.水体污染 水体受到人类或自然因素或因子(物质或能量)的影响,使水的感观性状(色、嗅、味、浊)、物理化学性能、(温度、酸碱度、电导度、氧化还原电位、放射性)、化学成分(无机、有机)、生物组成(种类,数量、形态、品质)及底质情况等产生了恶化,污染指标超过地面水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相关问题探索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相关问题探索 发表时间:2019-01-10T16:23:12.96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1期作者:张延乐 [导读]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问题是清楚地说明评价区地下水环境的现状与问题,只有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地下水环境和地下水现状,才能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江苏诚智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江苏徐州 221018 摘要: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问题是清楚地说明评价区地下水环境的现状与问题,只有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地下水环境和地下水现状,才能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地下水污染一直是我国政府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项目建设也逐渐增加,建设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程度进行预测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问题 1地下水水环境评价范围的确定 按照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与目的,开展环评工作所需区域的地下水调查与评价专章编制工作就是为预测与分析水环境影响评价做准备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1)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预测、评价建设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水环境保护措施。 2)水环境风险分析及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的相关要求对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存在的水环境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防范和应急措施。 3)完成公众参与专题,编制《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评价公参说明》; 4)组织开展本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监测工作,编制《建设项目水环境监测报告》; 5)负责开展本建设项目水文地质和地下水监测,以及地下水水环境影响专题评价工作,编制《地下水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项报告》; 6)资料收集:为满足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环评承包商需收集相关资料; 7)编制《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案》以及相关文件; 8)编制《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以及相关文件; 9)全过程协助和配合业主取得国家环保部对建设项目的环评批复。 10)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介绍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用途、供水方式等。 11)定性评价地质环境条件的敏感性及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 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相关问题分析 2.1地下水水质影响评价的关键问题 2.1.1地下水水质评价范围的明确 明确对水质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能够反映地下水环境和项目可能污染的地下水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通常情况下,在对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时,《技术导则》中关于水资源规定的评价等级越高,评价的范围越大。在实际地下水水质评价中,评价的具体范围,应根据地下水所在的工作区域内地质条件所决定[3]。一般要明确地下水项目的补给范围、径流范围以及排泄范围。此时的关键性问题与地下水面积大小无关,而是需确定其空间范围。 2.1.2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的应用 水质评价在地下水环境的评价整个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工作人员在进行地下水环境检测的时候应该严格注意几点关键要求。首先,对水质进行评价的方式是单项评价,对这类单项评价指标进行严格考核,然后将不同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类处理。在检测水质的时候要求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掌握比较好,确保不同区域的水质问题都能够被清晰分析出来,然后根据相关的计算原则将相关因素加以计算。除此之外,对水质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工作综合性强的更能够解决地下水对环境造成的问题,整体水质污染的污染因素评价模式往往选择模糊的评价方式。 2.1.3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位的设置 地下水水质监测,会通过对各个监测井孔中水样的采集和分析,实现对其水质的评价。对地下水水质加以监测,是为了能够明确地下水所在区域的水资源污染情况。因此,地下水水质监测中,其水文监测孔的数量与监测点位设置情况,应从含水层角度出发,以水质现状为监测原则。对于承压的含水层,在设置水质检测点位时,应及时补给和排泄。对地下水水质历史监测数据相对丰富的区域,可适当减少水质监测点的设置。对于水资源污染事故频发的地区,应增加对水质监测点的设置。 2.2地下水水量影响评价的关键问题 2.2.1选择科学的地下水水量评价方法 结合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际经验,主要对以下几种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第一,数值法。采用数值法开展评价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合理划定模拟范围,并对目标范围的地质结构进行准确刻画。其评价模型主要包括地下水利用引起的流场变化以及伴生水文地质灾害等。采用该方法进行评价,井流公式具有严格限制条件,包括介质结构要求和边界条件定,实际水文地质条件难以满足,所以得到的评价结果是估计值;第二,水均衡法。主要基于水量平衡理论进行评价,采用均衡方程,对待求水量进行计算。 该方法原理清晰,使用方便,而且适用范围较广,但要求降雨入渗系数和渗透系数等较为可靠,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往往作为其他方法的补充方法,在其他方法不可使用时,也可作为评价的唯一方法。 2.2.2合理获取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数据 地下水水位动态检测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下水评价区域内,各含水层之间与地表层之间的水力关系。对于分析地下水对动力场及介质场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地下水数量影响进行评价时,应从合理的角度出发,获取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数据。由于地下水水文监测孔的数量相对较少,对于水文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的变化监测存在间断性。因此应尽量加强对区域内历史水文地质工作中,水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