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三篇

合集下载

韩非子寓言故事

韩非子寓言故事

韩非子寓言故事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寓言故事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形象而闻名。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则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曾经讲述了一个关于五蠹的寓言故事。

他说,有一个人在家中放置了一块美味的干肉,结果吸引了五种蠹虫前来侵蚀。

其中,有一种蠹虫认为肉的味道不够鲜美,于是它选择了离开。

另一种蠹虫则认为肉太干燥,便也离开了。

第三种蠹虫认为肉太硬,也离开了。

第四种蠹虫认为肉太腥,同样离开了。

只有最后一种蠹虫认为肉刚刚好,于是它留了下来,最终将肉侵蚀一空。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们的眼光和要求常常是不切实际的。

有些人总是对眼前的现实不满意,总是想要更好的东西,却不知道珍惜眼前的幸福。

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往往会失去更多。

故事二,《韩非子·言劝》。

韩非子还讲述了一个关于言劝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人向别人借东西,借东西的人劝他说,“你不要借这个东西,因为这个东西很珍贵,如果弄坏了,你就会赔不起。

”但是那个人并不听劝,还是借了东西,结果弄坏了,果真赔不起。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有些时候,别人的劝告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不是一意孤行。

有时候,别人的劝告可能会避免我们犯下错误,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故事三,《韩非子·亡羊补牢》。

韩非子还讲述了一个关于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人的羊逃跑了,他没有及时去追赶,结果羊跑得很远。

后来他才去追赶,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羊追回来。

有人劝他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但是他却不听,认为已经追回来了就行了。

结果,羊因为长时间逃跑,身体虚弱,最终还是死了。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及时,不能等到事情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才去后悔。

有时候,一点点的疏忽可能会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及时补救,不能掉以轻心。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讲述的几则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篇一:演讲寓言故事篇一:国旗下讲话寓言故事蚂蚁和屎壳郎的故事夏天,别的动物都在悠闲的生活,只有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搜集小麦和大麦,给自己贮存冬季吃的食物,屎壳郎惊奇的问他为何这么勤劳。

蚂蚁当时什么也没有说。

冬天来了,大雨冲掉了牛粪。

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乞求食物,蚂蚁对他说:“喂,伙计,如果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批评我,而是也去做工,现在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尽管风云变化万千,但未雨绸缪的人都能避免灾难。

如果人的一生用四季来表示,那么现在同学们就是处于夏季,你就是那蚂蚁或者屎壳郎,那么究竟你想做蚂蚁还是屎壳郎,我希望各位同学能够自己清楚地思考一下。

我们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不要蹉跎了岁月,徒伤悲!篇二:播音主持专业朗读寓言故事技巧解析播音主持专业朗读寓言故事技巧解析朗读要有层次感寓言故事的特点就在于构思巧妙,层次感强。

层次感的体现是通过实践上的停顿和语气上的转换。

备稿时划分好层次,接着考虑怎样朗读才能把层次之间的关系和转换表现出来。

一般的逻辑关系有递进、转折,以及悬念等。

在不偏离整体基调的同时,考生须利用不同的语气和停顿时间的长短来进行展示。

感受处理要细腻无论是童话还是寓言,其实都来源于生活,和生活的真实状态是相通的,是用动物和神怪来表现人间的事,同时这还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理想,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朗读时怎么可以轻率了事呢。

一定要用你的思想、你的感受,去体会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一样对待虚构才是意义深远的寓言。

寓言要形象传神很多寓言故事中角色语言的分量很重,我们朗读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不要给角色“贴标签”,有的考生受某些动画片配音的影响,下意识地模仿他们,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

一些形象的确在人们头脑中有着相对固定的模式记忆,但在不同的故事中,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语言行为。

表达角色的语言关键在于形象传神,体现角色的个性,个性和声音形式之间是有关系的。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原文】宋人有酤酒者①,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②,然不售,酒酸怪其故③。

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④,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

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⑤,而狗迓而龁之,⑥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⑦,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

此人主之所以蔽胁⑧,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上》【注释】①酤gū酒:卖酒。

②升:量酒的器具。

为:酿造。

③怪其故:对这种料想不到的事情感到奇怪。

④问其所知:向有学问的人请教。

闾lǘ:邻里。

⑤挈qiè:用手提着。

瓮:盛酒浆的坛。

⑥迓yà:《尔雅》:迓,迎也。

即冲着。

龁hé:咬。

⑦明:帮助开导。

⑧蔽胁:蒙蔽控制。

【译文】宋国有个酿酒的生意人,他开的酒家,量器精准公平,对客人服务周到恭谨,而且酒香味美,店外悬挂的酒旗高扬醒目。

按理说,这个酒家一定会生意兴隆,可恰恰相反,他家的酒常常发酸变质却卖不出去。

?店主也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邻里中有学问的杨倩老人请教。

杨倩老人问他:“您家店铺里的看门狗很凶吗?”店老板迷惑不解地说:“狗的确很凶,但如此好酒为什么卖不掉呢?”杨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呀!有的人叫自己的小孩怀里揣着钱,提着酒壶、抱起酒坛,上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恶狗却冲着顾客龇牙咧嘴咬人,多可怕呀!你的酒再好,还有多少人敢来买呢?所以,直到发酸也卖不出去。

一个国家也有恶狗,有道德有才干的人,身怀绝佳的治国方略与理想,想去帮助、开导大国君王,而那些大臣就像恶狗一样,龇牙咧嘴挡道咬人。

这就是君王受蒙蔽受控制,而有道德有才干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啊!【原文】公孙仪相鲁而嗜鱼①,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

其弟子谏曰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③,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④;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韩非子的文章简短

韩非子的文章简短

韩非子的文章简短1.韩非子的短篇寓言故事原文《韩非子·五蠹》记载:文言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白话文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

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

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

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桩子上,折断脖子死了。

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

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

守株待兔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

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

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

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

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

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

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2.韩非子还写了那些文章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有了笑话,但它还不独立,主要还是用来说明某一道理的工具。

从春秋时代开始,脱离宗法聚居地的士人(包括一些大夫和失去社稷国土的诸侯)游走各国,或寄食豪族、或游说国君,他们在闲谈、或阐明事理都不免要讲笑话,那时还没有独立的记载笑话的书籍,这些笑话一般都收入他们著作之中(所谓“子书”)。

近代相声在嘲笑愚人时都会说“那是我们街坊”“您要问我住哪儿?我跟您说,我还没找着房呐”。

相声艺人不会他嘲笑的就是某地人,免得惹当地人不高兴。

先秦诸子不是这样,他们说笑话时,常常点明“某某国人”。

当时诸国林立,诸子笑话中所嘲笑的人物往往不是本国人,而是他国人。

先秦寓言故事50字

先秦寓言故事50字

先秦寓言故事50字韩非子寓言故事(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故事:从前,有一个宋国人,他有一块肥沃的田地。

他勤奋地经营着这块田地,收成很可观。

田地里有一个树桩,千活累了时,他就在树桩旁边歇息一会儿。

有一天,他正在田地里耕作,不知从哪儿来了一只兔子,急急忙忙地奔逃,结果一头撞死在了树桩上。

他跑过去一看,高兴得不得了:“今天的运气真好,白白收获了一只兔子!”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扬扬地想:“要是我每天都在这里等着收获一只兔子,那以后就可以不用这么劳累了。

”于是,从第二天开始,他放下锄头,每天守在田边的那个树桩旁边,等着兔子跑过来撞死在树桩上。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田地里长满了野草,荒芜不堪。

宋国人还在树桩旁边等着,然而再也没有兔子撞死过。

寓意: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总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之财,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一点点地创造的,如果总想不劳而获,那么人生就会像这个宋国人的田地一样荒废掉。

人们也经常用这个寓言讽刺那种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不肯积极努力,只想得到意外收获的人们,因此,我们也不应死守教条规矩,应积极主动地创造成果。

(二)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难一》故事: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大全】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韩非子写过什么书籍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大全】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韩非子写过什么书籍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大全】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韩非子写过什么书籍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由韩非子创立的法学,也为秦朝这个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子一生所写的寓言很多,流传下来的还有哪些呢?还有韩非子写过什么书呢?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韩非子写的文章,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从中可以看出韩非子的思想十分活跃,他的文章也有警策世人的意图。

他所写的寓言文章都被收录在《韩非子》中,他通过寓言讲明白一个道理,举例十分生动,也通俗易懂,至今对后世产生影响,有些寓言故事变成了成语,以警醒世人。

韩非子浮雕成语自相矛盾就是出自韩非子,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的武器,一个用来攻击,一个用来抵御。

楚国有个商人,不仅卖矛还卖盾。

当时他对着路人说:我的盾啊刀枪不入,最尖锐的盾都刺不穿它,然后又说他的矛尖锐得可以刺穿所有东西,结果就被人说拿你的矛刺你的盾,商人立马没声音了。

还有就是讳疾忌医,讲的是蔡桓侯与扁鹊的故事。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神医,能防微杜渐,在蔡桓侯还未病入膏肓时就提和他讲他的病需要及早治疗,可是蔡桓侯却不以为意,甚至讽刺扁鹊。

直到后来病入膏肓无药可治才找扁鹊治疗。

还有三人成虎、守株待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都是出于韩非子,可见韩非子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治理,凭它自身的思想价值流传后世。

韩非子写过什么书籍韩非子所写的书籍很多,但是都被纳入《韩非子》这部书籍中,这部书现存55篇,重要是韩非子的法治理论,是当时法家理论的集合。

韩非子画像其中的《孤愤》论述的是韩非子自己的愤慨;《说难》是对君主心理的分析,表现劝君之路的艰难;《奸劫弑臣》的前半部是论述惩治贪官污吏的具体做法,后半部就是反对儒学倡导法家的治国之道;《显学》是韩非子法治思想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国古代之学思想的主要史料来源,还有《五蠹》,五蠹指的是扰乱君王法治的五种人,韩非子认为应该除掉他们。

韩非子认为为学者、言议者、带剑者、患御者、工商买卖者等就是五蠹中的蛀虫。

韩非子故事5篇600字

韩非子故事5篇600字

韩非子故事5篇600字宋国有个酿酒的生意人,他开的酒家,量器精准公平,对客人服务周到恭谨,而且酒香味美,店外悬挂的酒旗高扬醒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韩非子故事,希望你们喜欢。

韩非子故事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竽充数寓言故事译文: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滥竽充数寓言故事详情: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

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

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精选

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精选

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精选寓言故事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夸张但又独具幽默讽刺意味,寓言故事主要是靠故事的吸引力来表达其内在的寓言道理,所以语言运用相较于其他的文学体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

下面小编为您整理的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精选篇一:螳螂捕蝉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

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

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

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精选篇二:守株待兔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

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了。

这个人毫不费力地拣到了这只免子。

打这天起,他干脆放下农具,连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这棵树下,希望还能捡到死兔子。

兔子是再也检不到了,他的行为反倒成了宋国人谈论的笑料。

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精选篇三:和氏之壁楚国人卡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玉,拿来献给厉王。

厉王叫治玉的匠人鉴定,匠人说:'这是块石头呀!'厉王认为卡和欺骗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上王位,卡和又拿了那块璞玉来献给武王。

武王叫治玉的匠人鉴定,匠人又说:'这是块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卡和欺骗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右脚。

武王死了,文王登了王位。

卡和便抱着那块璞玉到楚山脚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直到流出血来。

文王听说了,便差人去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独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 卡和说,我并不是为砍断了脚而悲痛啊!我悲痛的是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心耿耿的人叫做骗子,这是我所最伤心的呀!' 文王便叫治玉的匠人整治那块璞玉,发现是一块真正的宝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三篇
导读:本文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狗猛酒酸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不售,酒酸怪其故。

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

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

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意译】
宋国有个酿酒的生意人,他开的酒家,量器精准公平,对客人服务周到恭谨,而且酒香味美,店外悬挂的酒旗高扬醒目。

他以为一定会生意兴隆,可他家的酒常常发酸变质却卖不出去。

店主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邻里中有学问的杨倩老人请教。

杨倩老人问他:“您家店铺里的看门狗很凶吗?”店老板迷惑不解地说:“狗的确很凶,但如此好酒为什么卖不掉呢?”杨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呀!有的人叫自己的小孩拿着钱和容器到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恶狗却冲着顾客狂吠咬人,多可怕呀!没人敢来,所以,你的酒直到发酸也卖不出去。

国家也有恶狗。

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一样扑上去咬他们,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而有治国之术的贤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
庸客致力
人在生长发育阶段,父母养育孩子简单粗暴,孩子长大了就会埋怨父母;儿子长大成人,对父母的供养数量太少,父母就会发怒责备儿子。

父子之间有血缘之亲,然而有时也会责备埋怨。

这是因为怀着依赖别人相助的心理,认为对方尽义务不周到,就会责怪、埋怨对方。

出卖劳力受人雇用,与出钱雇用别人播种耕耘,就不一样了。

佣工与雇主之间,只是劳力与金钱的交换关系。

雇主耗费家财置办美食,让雇工们吃上丰盛的饭菜;把交赋税的钱款都集中起来,按时发给他们工钱。

这并不是因为主人喜爱敬重雇工,而是由于这样,耕地的人才会深耕达到表土下层,以利于农作物生长;刺地除草的人才会认真细致地在庄稼的根部垒土,以利于消灭杂草和虫害。

雇工全力快速地犁地除草,能用功尽巧整治田块田界,也并不是喜爱敬重主人,而是由于这样,吃的羹汤饭菜才会丰盛味美,还容易得到工钱。

主人这样来供养雇工,有如父子之间的关怀照顾了。

这是因为人的心理,都有一种首先算计私利而后行事的倾向,也就是怀着一种自然形成的“自利”之心。

所以,办事或给人好处,如果从利人可同时利己着想,那么即使关系疏远的人也容易和好;如果因为自己受了伤害,就老是想着伤害
别人,即便亲如父子,也会离心离德而互相抱怨。

鲁相嗜鱼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意译】
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是鲁国丞相。

他特别喜欢吃鱼,于是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应时鲜鱼进献给他。

但是,公孙先生一概拒收。

他的门徒有些不解,说:“先生特别喜欢吃鱼,又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为什么呢?”
公孙仪告诫弟子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明确拒绝别人送鱼。

假如接受别人的鱼,难免要看别人的脸色。

看别人的脸色办事,将会走上违法的道路,违法就会被罢免相位甚至入狱蹲监。

因此,那时我虽爱吃鱼,却不会有人送鱼给我了,我又失去了俸禄,吃鱼的机会就没有了。

如果我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就不致于违法而失掉相位,这样我虽然爱吃鱼,还有足够的俸禄,能够长期供给自己吃上多种多样美味可口的鱼。

”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那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