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案例
《父爱之舟》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父爱之舟》读写结合教学案例《父爱之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描写了作者父亲对其深深的爱和影响。
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父爱的伟大,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2.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父爱的伟大;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解析:《父爱之舟》通过描写一些日常小事,展现了父亲对作者深深的爱和影响。
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2.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
要求情感真挚,内容具体,语言流畅。
三、教学步骤:1.阅读理解: a.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b.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c. 让学生回答问题,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和意义。
2.结合自身经历: a. 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并分享感受; b. 引导学生将自身经历与文章内容相结合,加深对父爱的理解; c.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悟。
3.写作练习: a. 给出写作要求,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和内容; b.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手法进行写作; c.让学生互相交流、点评,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2.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父爱的伟大;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读写结合教学指导案例

啊,雄伟的城墙,你如一位忠实的守护者,在这土地上站了几千年了吧? 你把多少敌人挡在住过土地线外,千万敌人滚滚奔来,你张开手用身体挡住那茫茫的敌海中的炮火、砍刀、炸弹。岁月悠悠、炮光明灭,草吹又生,唯有你依然如旧。
课文充满了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和那种向往大自然的童趣,读后会让每一个人深受感动。
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亲近自然、观察蚂蚁觅食、草丛里昆虫的活动情况等,进行小练笔。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学生习作(略)
教学反思:
大自然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机会让人激动……本组教材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课文作者想象丰富,语言生动、观察细致,体验深刻,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并抓住语言特色进行练笔,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啊,雄伟的城墙,你如一位忠实的守护者,在这土地上站了几千年了吧?你把多少敌人挡在住过土地线外,千万敌人滚滚奔来,你张开手用身体挡住那茫茫的敌海中的炮火、砍刀、炸弹。岁月悠悠、炮光明灭,草吹又生,唯有你依然如旧。
第四自然段:我靠在一棵树上, 静静地, 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 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 胳膊变成树枝, 血液变成树的汁液, 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篇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成几十个字,读来令人神思激荡。
《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真意切,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因此,结合工作室确立的“读写结合”训练目标,我将本节课重点放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以词中营造出来的优美景象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想象,将词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笔触表达出来。
以“我喜爱这,你看”的句式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这样的总分结构的句式来看展读写训练。
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学生练笔时由词入画,由画入情,将读、悟、赏、说、写有机结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渔歌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想词的意境,并描述出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课文。
3、理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知人论诗,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体会作者“不须归”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ppt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师:同学们,让我们放眼窗外,春回大地,绿满人间,天也湛蓝,风也和暖,雨也缠绵,山花烂漫,杨柳依依,这时你会情不自禁的吟出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生回答二、整体通读,了解诗意。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景的词。
(板书《渔歌子》,引出课题,齐读课题)师:对于词,你有哪些了解?生回答师:说得真好。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一起来复习一下词的文学常识。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知识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阅读和写作材料:一篇有关自然保护的文章和一篇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文章。
2. 学生练习册或纸张。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保护,为什么保护环境很重要。
2.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看一些关于环境破坏的图片,让学生讨论这些图片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感受。
步骤二:阅读理解(20分钟)1. 教师分发两篇文章,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回答几个问题。
2. 教师核对答案。
步骤三:讨论交流(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的方式对比两篇文章的内容、写作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的不同点。
2. 学生可以提出他们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步骤四:写作练习(30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章,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短文。
2. 教师提供一些写作提示,如:如何节约能源、如何减少塑料袋使用、如何种植绿色植物等。
3. 学生独立完成写作练习,并交给教师检查。
步骤五:展示和反馈(15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可以选择口头或书面形式。
2.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增进意见。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选择其他的环境保护话题,进行写作练习。
2.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给其他班级或者学校的同学,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提高了对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理解能力。
学生们通过分析、比较和写作的实践,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促使他们在学习中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更多的写作和口头表达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想象补白感觉形象——《临死前的严监生》读写联合教教事例长泰县实验小学严文莉一、事例背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订正版)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育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为学好其余课程打下基础。
叶圣陶先生以前说过:“阅读是汲取,写作是倾诉,倾诉能否完整切合法度,明显与汲取有亲密的关系。
”近几年来,我向来从事小学高段语文的教课工作,愈来愈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联合,才能真切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临死前的严监生》出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人物”这一单元,叙述了严监生临死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愿气绝,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
作者吴敬梓以充满嘲讽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情作了仔细刻画,在读者眼前显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小气鬼形象,堪称经典之作。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严监生一毛不拔的小气鬼形象呢我感觉只有指引学生对本文进行频频朗诵、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情,才能走进他的内心。
假如说本文的语言拥有特点,那么也是人物心理在起侧重要作用,因此,在本课的教课中,我设计的“读写联合”点就是经过动作、神情想象严监生的内心活动,补白人物心理活动的文字,丰富言累,感悟其吝。
二、事例表现::初文以后,你生是个怎的人生1:吝生2:如命生3:守奴⋯⋯:生在死前的哪些行你留下了的印象呢生自由沟通:其,一个人的作常常是他内心活的真体。
不信,我就通生的作推测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他的心思,你其吝形象的感觉也就越深刻。
(一位同学个句子。
)出示:生喉里痰响得一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不得气绝,把手从被里取出来,伸着两个指。
大侄子走上前来道:“二叔,你莫不是有两个人未曾面?”他就把了两三。
:得真好。
他一几日都不出来了,他必定有无穷的想,究竟有多少想呢,他想:生:自由猜生想的:同学,注意,要有称号,言要切合人物特点,想象当的情境。
读写结合案例《秋天的雨》

读写结合案例《秋天的雨》【案例背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
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文章用美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天图画,通过美的、充满诗意的语言体会秋天的美好,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想带读。
以读带写。
【教学过程】师:秋天的雨带给我们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就让我们跟着作者共同走进那美好的秋天吧!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我喜欢这句话,我想给大家读一读。
“你看,她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那扇那,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师:你读得不错,如果声音能再大些就更好啦!还谁喜欢这个句?再来读一读。
生:读……(声音响亮)师:很好。
你们见过银杏树叶吗?生:我在小姑的日记本里见过,是黄的。
师:(微机出示银杏树和银杏树叶图片)和屏幕上的一样吗?生:(点头)师:老师说过这节课要送给你们一份特殊的礼物,你们猜猜是什么?生:银杏树叶!师:你们猜对啦,来,每人一片。
师:拿出你们手中的叶子,看一看,你看它的形状象小扇子吗?生:像……师:作者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啊,把银杏树叶说成了小扇子!师:你们的想象力也很丰富。
我们再来扇一扇!(举着银杏树叶在空中扇动。
)生:(跟着老师一起像扇扇子一样扇动树叶。
)师:什么感觉?生:凉快!师:你们真可爱!你一定感受到秋天的凉爽啦!师::“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用了什么手法写的?生:比喻、拟人。
师:下面我们小练笔,提示:到了秋天还有那些植物变成黄色、红色、金色…生:梧桐树叶变黄色了,小草变黄色了。
生:柿子变红色了。
有的菊花是金黄色的。
师:你们就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一写吧。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在教学中,读写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读写结合教学,学生可以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从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介绍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教学目标,通过读写结合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叙事文写作的基本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内容,叙事文写作。
教学过程:1. 阅读教学,首先,教师选择一篇生动有趣的叙事文,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内容。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 写作指导,在学生理解了叙事文的基本特点后,教师进行写作指导。
通过分析范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叙事文的写作结构、语言运用技巧等,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如如何展开故事情节、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等。
3. 作文训练,在学生掌握了叙事文写作的基本要领后,教师可以布置作文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想象,写一篇叙事文。
在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的困难,提高写作水平。
4. 作品展示,学生完成作文后,可以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
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教学效果:通过读写结合教学,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不仅加深了对叙事文的理解,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同时,通过作品展示和交流,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长。
总结:读写结合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在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希望通过本教学案例的分享,能够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有所收获。
【名师风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故乡教学案例分析》

【名师风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故乡>教学案例分析》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故乡》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笔者于2020年9月份枫叶国际学校组织的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上了一堂示范课,执教课文是我们几代人都耳熟能详的一篇课文-鲁迅的《故乡》(第二课时)。
此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是“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笔者把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个性的人物形象”。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选用了“选点比读”的阅读方法,将文章第12段、第55段集中描写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形象的两个段落单拎出来,让学生通过一个人的外貌的变化,进而感受一个人的的命运走向,加深学生对于人的生命的体悟。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将“写”贯穿其中,通过“扩写、缩写、续写”,让学生体会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描写方法,形成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用活动。
二、案例描述环节一:笔者将本课时主题定为:小文章里有大气候。
越细心我们越能从“小”的世界中品味出万千生态。
做人如此,读文章亦如此。
笔者以每一位学生开学时所创作的“我的自画像”导入新课。
将一张“自画像”投到大屏幕上,请一位表达能力好的同学进行描绘,让同学们猜测这是哪位同学。
课堂在一种很轻松的氛围中展开,同学们好奇老师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接下来,笔者顺势引入本课时内容——文字就如画笔一样,当我们掌握了方法,就能用一字一词挥舞出美妙的画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说中的人物描写”。
就导入这一环节而言,从学生自己的“自画像”入手,让学生不会再觉得“人物描写”离自己很远,而是认识到掌握了方法既可以写别人,更可以写自己,最起码可以向别人生动地介绍自己,并且以“小”切入,考虑到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一)品读小文章,感受大生命。
1.自由朗读文章第12段、第55段,感受闰土容貌的变化。
2.3.大声诵读文章第12段、第55段,感受闰土命运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写结合案例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我”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拉琴十分刺耳感到十分沮丧,躲到树林中练习遇到了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在她的鼓励、激发下,我重拾信心。
后来我知道了这位老妇人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善意的谎言帮助一个失落、自卑的年轻人成才,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文章在叙述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在教学中,我将围绕老妇人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老教授的美德。
根据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语言与神态的变化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2、了解老妇人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和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一)、分析字义,导入新课(二)、首尾对照,体会变化(三)、研读语句,深入感悟(四)、感情朗读,升华主题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研读老人的语言、神态,感受老人对“我”的关爱和鼓励为主开展教学。
对老人的语言描写,没有字斟句酌去讲解,没有提太多理解性的问题,没有拘泥于固定单一的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提倡读—想—说相结合,通过反复读去思考、去感悟、去表达,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尤其是在读的方面,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激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在读中培养语感、学习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主要是采用抓重点语句描写来感悟人物内心的方法。
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默读、学生齐读、师生对读……)读得很充分,读得有层次,而且也读得有效果。
整节课中,不必拘泥于内容的理解,而是读中领悟,读写结合。
不仅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合作能力,同时也有效地突破了重点,深化了情感。
通过引读的方式,明确指出我的这些变化都源于“老妇人”的巧妙的帮助。
师如何在文本空白处,抓住特有的写作特色,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老师应该予以关注的。
教学中抓住老妇人的言行、神态和我的心理、行为变化来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
教学中,我着重进行了“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为主的教学安排。
语文教学应做到师生对话、人本对话、生生对话,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补白训练,让学生想象到老人平静的眼神仿佛在说什么。
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做一个反馈,检验学生是否学懂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