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细胞分型-T细胞

合集下载

免疫学中的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

免疫学中的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

免疫学中的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在免疫系统中,T细胞是一类起关键作用的细胞。

它们能够识别并攻击体内的病原体,是免疫反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T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及其介导的免疫反应。

背景知识T细胞是一种识别和消灭体内异常细胞的白细胞。

T细胞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生命周期,从骨髓干细胞分化而来,到胸腺中成熟并产生不同的T细胞亚群。

T细胞可以分为CD4+和CD8+两类,具有不同的功能。

CD4+ T细胞,在核心淋巴器官(淋巴结和脾脏)中认识和相应有效抗原的多种肿瘤细胞和感染病原体。

CD4+ T 细胞能够分化为几个淋巴细胞,其中包括:T 助剂细胞(TH),T 效应器细胞(TE),T 记忆细胞和调节性 T 细胞。

CD8+ T细胞,也称为细胞毒T细胞(CTL),能够识别和攻击细胞内部受感染或异常的正常细胞。

CTL 细胞通过识别和连接其等形表位的MHC-I 分子,寻找并杀死被感染或转化的正常细胞。

T细胞的识别和激活T 细胞识别抗原的方式是通过其表面的 T 细胞受体(TCR)与抗原标记(例如蛋白质的多肽片段或配体)结合。

此时,T细胞被激活,并分化为其不同类型的效应器细胞。

在这个过程中,T 细胞必须在抗原特异性 T 细胞和抗原特异性B细胞之间取得平衡。

T 细胞具有更高的识别和击败感染的能力,因此在识别并攻击抗原特异性B细胞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抗原递呈细胞在免疫系统中,抗原递呈细胞(APC)是一类的关键细胞,它们的功能是获取并递呈抗原标记给T细胞。

APC的类型包括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

APC特别注重在限制性抗原上递呈特定肽片段,这些肽片段能够与相同抗原的特异性T细胞结合。

靶细胞分化和死亡当激活的T细胞识别到与其匹配的抗原时,它会随即分化为激活的效应器或记忆T细胞。

效应器细胞能够识别和攻击携带相同抗原的靶细胞,并通过其中的多种机制使其死亡。

这些机制包括直接细胞毒性、分泌细胞因子和引起细胞裂解的分子介质等。

记忆T细胞也能够起到这些作用,但它们不会死亡,并且能够长时间存活并识别与其结合的抗原。

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

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

B7
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
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
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
第二节 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根据表达TCR的类型分类: T细胞、δT细胞
根据是否表达CD4,CD8分子分类 CD4+T细胞、CD8+T细胞
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
根据免疫效应功能分类 辅助性T细胞(Th) 细胞毒性T细胞(CTL/Tc) 调节性T细胞(Treg/Tr)
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
CTLA-4
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
效应T细胞 (effector T cell)
记忆性T细胞 (memory T cell)
从未接受过抗原刺激
抗原刺激
抗原刺激
G0期, 存活期短
CD45RA 高水平L-选择素
存活期较短
G0期, 存活期长(数年)
高亲和力IL-2R 整合素/CD44/CD45RO
CD45RO 整合素/CD44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主要向外周炎症部位或 主要功能: 识别抗原 某些器官组织迁移
介导再次免疫应答
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 记忆性T细胞
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 记忆性T细胞
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
思考题
T细胞表面有哪些重要分子?其功能如何? 根据T细胞的免疫功能可将T细胞分为哪些亚群?
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Th1细胞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是()()() Th2细胞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有()()()() CTL的杀伤途径
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
1.APC与Th细胞相互作用
L
β1 α1
β2
α2
APC与Th适应细性免胞疫细相胞T互细胞作用
B7
β2m
α3
α1 α2
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

医学免疫学-第十章 T淋巴细胞

医学免疫学-第十章 T淋巴细胞
• 可诱导细胞凋亡的FaSL(CD95) • 常见的丝裂原
– 植物血凝素(PHA)和刀豆蛋白(ConA) ---T细胞
– 美洲商陆(PWM)---T细胞和B细胞
第三节 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 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分类
– 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
• 根据TCR类型分类
– T细胞;T细胞
B7-H2
三、共刺激分子
4. PD-1(programmed death 1)
– 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配体为PD-L1和PD-L2。 – 可抑制T细胞的增殖以及IL-2和IFN-等细胞因子的
产生,并抑制B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Ig的分泌。 – 参与外周免疫耐受的形成。
三、共刺激分子
5. CD2(LFA-2)
• TCR T细胞
– 占脾脏、淋巴结和循环T细胞的95%以上。
• TCR T细胞
– 分布于皮肤和黏膜组织处,识别抗原无MHC限制性; – 识别由CD1分子提呈的糖脂、糖蛋白、HSP等; – 抗感染和抗肿瘤; – 活化后,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介
导炎症反应。
T细胞和T细胞的比较
第一节 T细胞的分化发育
• 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
功能性TCR的表达、自身MHC限制性和自身耐受的形成
• T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中的增殖分化
• 成熟的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并分化为 效应细胞,产生效应分子,识别清除相应抗原。
一、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一、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 胸腺:
– 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
• DP细胞分化为SP 细胞。
(四)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
• 阴性选择(negtive selection):

免疫细胞分型标志物

免疫细胞分型标志物

免疫细胞分型标志物是用于识别和分类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的分子标记。

这些标志物可以是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抗原或受体,也可以是细胞内的分子。

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并了解它们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其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是两种重要的免疫细胞类型。

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应答,包括细胞毒性和调节性T细胞。

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NK细胞、NK1.1T细胞、γδT细胞和B-1B细胞等。

这些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到重要的防御作用,可以清除被感染的细胞或病原体。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免疫细胞分型标志物,如CD4和CD8分子,它们分别标记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T细胞;CD20分子,它标记B淋巴细胞;以及CD56分子,它标记NK细胞和部分T细胞。

这些标志物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和分类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从而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和制定治疗方案。

总之,免疫细胞分型标志物是用于识别和分类不同类型免疫细胞的分子标记,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同时,这些标志物也可以用于免疫学研究,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疾病的发展过程。

免疫学-T细胞免疫13PPT课件

免疫学-T细胞免疫13PPT课件
感谢观看
初始T细胞的分化
离开胸腺后,初始T细胞在 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效应T细 胞或记忆T细胞。
效应T细胞的分化
效应T细胞包括细胞毒T细 胞和辅助性T细胞,它们具 有不同的功能和表型特征。
记忆T细胞的分化
记忆T细胞具有长期存活和 快速增殖的能力,能够在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迅速 反应。
T细胞亚群的分化与功能
CD4+和CD8+ T细胞
05
T细胞与疾病ຫໍສະໝຸດ T细胞与感染性疾病T细胞与病毒感染
01
T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等效应分子,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协同
抵抗病毒的感染。
T细胞与细菌感染
02
在细菌感染中,T细胞可以识别并清除被感染的细胞,防止细菌
的扩散。
T细胞与寄生虫感染
03
T细胞在寄生虫感染中起到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帮助清除寄生
虫。
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被激活的T细胞开始增殖,通过有 丝分裂产生更多的T细胞。
克隆扩增
在增殖过程中,T细胞发生克隆扩 增,形成具有相同特性的T细胞群 。
T细胞凋亡与自噬
凋亡
T细胞在完成免疫应答后会发生凋亡 ,以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自噬
自噬是细胞内物质循环的重要过程, 有助于维持T细胞的稳态和功能。
04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科学依据。
免疫学实验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感染性疾病诊断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技术,检测病原体抗原或抗体,对感染性疾病 进行快速诊断。
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
通过检测自身抗体,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诊断和病情监测。
肿瘤免疫治疗
利用免疫细胞和分子技术,对肿瘤患者进行免疫治疗,提高肿瘤 治疗效果。

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发育与分化

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发育与分化

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发育与分化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免疫细胞,它们能够识别并攻击异常细胞,保护人体免受感染和肿瘤的威胁。

而T细胞的发育和分化过程,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T细胞的来源T细胞是起源于骨髓中的干细胞,经过一系列的发育和分化过程后,最终发展成为具有成熟功能的T细胞。

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胸腺中,因此T细胞也被称作“胸腺细胞”。

在人体内,T细胞的数量非常庞大。

每个人体内大约有3×10^11个T细胞,但其中只有极少部分T细胞能够参与到免疫反应中。

这些“激活”的T细胞,都有一个目标——识别并攻击人体内的病原体或异常细胞。

T细胞的发育过程T细胞的发育和分化由多种细胞和信号分子调控,是一个非常庞杂和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T细胞会经历一系列的分化和选择,以保证它们具有正常的免疫反应能力,并能够区分自身和非自身抗原。

T细胞的发育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干细胞阶段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干细胞,这些干细胞沿着T细胞道路分化,最终进入胸腺成为T细胞前体细胞。

2. 双阳性T细胞阶段T细胞前体细胞经历一系列分化过程后,在胸腺中形成双阳性T细胞。

这些细胞特别的地方在于,它们既能够识别MHC-I分子,也能够识别MHC-II分子。

3. 单阳性T细胞阶段双阳性T细胞经过信号的调控,逐渐分化为CD4+T细胞或CD8+T细胞。

CD4+T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CD8+T细胞则主要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4. 成熟T细胞阶段经过进一步的分化和选择过程,最后形成具有成熟功能的T细胞。

这些T细胞能够识别一定范围的非自身抗原,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攻击。

T细胞的分化过程T细胞的分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受到外界环境及免疫反应的调控,不断发生分化和增殖,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和保护机体免受病毒和细菌的感染。

1. Th1和Th2细胞CD4+T细胞最主要的分化方向包括Th1和Th2两种途径。

Th1细胞主要协调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免疫反应,应对病毒和细胞感染;而Th2细胞则主要协调体液免疫反应,应对细胞外感染。

TB免疫细胞-精选文档

TB免疫细胞-精选文档

CD4+ T CD8+ T
Th0
Th Th1
Th2
Tr
Th3
Tc(CTL)
初始 T 、 效应T、 记忆 T
1. 初始T、效应T、记忆T细胞
初始T
APC
效应T
未接触过Ag CD45RA、CD62L 高亲和力IL-2R CD45RO、CD44
记忆T
再次应答
CD45RO、CD44
2.按TCR结构不同分为 T和 T
2. NK细胞的功能
(1)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2)介导ADCC (3)免疫调节作用
分泌 IFN-、IL-2、TNF- 等细胞因子
3. 调节NK细胞杀伤活性的表面受体
(非特异性识别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
杀伤细胞抑制受体
杀伤细胞活化受体
胞浆区均具有ITIM结构, 胞浆区均具有ITAM结构,
介导抑制信号的产生,抑 可转导活化信号,使NK
协同刺激分子(2)
LFA-1
配体为ICAM-1
4. 丝裂原受体
植物血凝素(PHA)受体 刀豆蛋白(ConA)受体 美洲商陆(PWM)受体
(三) T细胞亚群及功能
T、 T


CD4+ T 和 CD8+ T

Th、Tc 、Ts、Tr、TD


初始 T 、效应T、 记忆 T

NK T
TCR T TCR T
5. 丝裂原受体
脂多糖(LPS)受体 美洲商陆(PWM)受体
6. 其他膜分子
Fc受体 CD32(FcRII)抑制B细胞活化
CR1(CD35)
C3b受体
CR2(CD21) C3d受体,EB病毒受体。

免疫细胞的类型及特性-精选文档

免疫细胞的类型及特性-精选文档
免疫细胞的类型及特性
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细胞与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生物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一系列防卫机制。
参与的细胞:
皮肤粘膜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 NK1.1T细胞、 γδ T细胞、B-1B细胞。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二) 根据TCR分为:
1.TCRавT细胞: 多为单阳性细胞,识别与MHC分子结合的多肽
2. TCRγδT细胞: 多数为CD4-CD8-双阴性T细胞, 表面的抗原识 别受体缺乏多样性,抗原识别谱狭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 根据功能分为
1. Th细胞 Th0、Th1、Th2 2. Tc细胞 Tc1、Tc2 3. Ts细胞 4. TDTH细胞
D. CD2: (1)表达于成熟T细胞, 胸腺细胞, NK细胞 (2)T细胞活化的旁路途径 (3)细胞间粘附分子: E花环,计数和鉴定 和分离T细胞 E. 结合丝裂原的膜分子: (1) 与丝裂原结合促使T细胞活化和诱 导细 胞分裂 (2) 植物血凝素(PHA), 刀豆蛋白(ConA)是 常用的T细胞丝裂原 (3)转化实验用于T细胞功能检测
一种新的T细胞表面分子-BLyS
一、BLyS的发现及命名
2019年,BLyS被不同的研究小组发现并分别称为 ①BLyS(B lymphocyte stimulator)SCIENCE
②THANK(TNF homologue that activates apoptosis, nuclear factor B, and c-jun NH2-terminal kinase)J Biol Chem
1. T细胞抗原受体(TCR)/CD3复合物 A.TCRав、 TCRγ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细胞分型常见标志物大串烧(一)——T细胞分型标志物
免疫分型(immunophenotyping)是指根据存在于细胞表面、核或细胞质中的标记物或抗原的类型,利用基于抗体的对异质细胞群进行分析,以鉴定多种目标细胞群的存在及比例。

通过使用特异性识别不同细胞类型标记物或抗原的抗体,从而帮助鉴定细胞的谱系。

例如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浸润免疫细胞的分析、白血病的诊断等。

免疫分型可以利用组织切片(新鲜或固定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方法以及利用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

流式细胞术可以说是用于探测人类免疫表型的首选技术,特别是由于它可以在诸如血液的复杂混合物中通过测量许多单个细胞上的多个参数,从而鉴定和分析包括稀有亚群在内的许多细胞亚群。

并且由于可用的抗体试剂的扩大和实验方案的不断调整,流式细胞术不仅可用于评估细胞表面蛋白的表达,还可以用于评估胞内蛋白的表达或修饰水平以及细胞因子的水平。

使用细胞表面标记的特定组合对免疫细胞亚群进行定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特别是那些高频研究的细胞类型。

这些类型包括调节性T细胞(Treg)、分泌IL-17的T辅助细胞(Th17)、树突状细胞(DC)和自然杀伤细胞(NK)。

尽管新标记的发现和新的细胞子集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然而,我们还是希望细胞免疫学领域具有足够的成熟程度,以达到对大多数共同研究的免疫细胞亚群的定义达成共识。

换句话说,应当能够定义一种相对稳定的标记集合,其描绘T细胞、B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和DC细胞等主要类型。

因此,我们通过总结文献确定各个细胞类型的关键分化标记,并且总结目前用于人体免疫监测的标准化免疫表型分型组合。

T细胞
T淋巴细胞可在CD3表达的基础上被免疫表型化,随后进一步细分(如CD8+杀伤性T细胞和CD4+辅助性T细胞)。

此外,T细胞表型是灵活的,可以随不同的微环境发生变化;表
型也可能重叠在多个T细胞群体之间。

此外,T细胞亚群的分类还可能是根据响应某些刺激或磷酸化免疫信号蛋白(如STAT蛋白)而分泌的特定细胞因子水平来确定。

●杀伤性T细胞(又被称作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能识别抗原,这些抗原是由感染
因子释放的,并与宿主细胞结合。

杀伤性T细胞能够识别多种细胞类型和病原体并与之相互作用。

T细胞受体与外源抗原结合,触发细胞毒素向受感染细胞释放,导致细胞死亡。

杀伤性T细胞的主要鉴定标志物就是CD8+,但是如果需要根据不同生理状态下对杀伤性T细胞进行功能鉴定,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其他标志物形成标志物组合。

比如,对杀伤性T细胞进一步定义幼稚、中央记忆性、效应记忆性和效应T细胞亚群的经典标志物是基于趋化因子受体7(CCR7;也称为CD197)和CD45RA(或CD45RO)的表达情况;对杀伤性T细胞进一步分析其活化状态是基于HLA-DR和CD38的表达情况1-3。

●辅助性T细胞(即Th1、Th2、Th9、Th17和Tfh细胞等)具有很少的细胞毒性活性并且
分泌对其它白细胞(例如B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起作用以清除病原体的细胞因子。

除了CD4这一共有标志物,不同辅助性T细胞还有各自的常用鉴定标志物组合,如下图所示:
●调节性T细胞(即Treg)在维持免疫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也与许多自身免疫性
疾病有关4。

迄今为止,已确定了两种主要类别的CD4+Treg:组成型表达CD25和
FoxP3的天然Tregs(nTreg)以及诱导后激活表达CD25和FoxP3的诱导型Tregs(iTreg)5。

人和小鼠Treg的CD25表达情况不同。

在小鼠中,所有CD25+细胞都被认为是Treg;而在人的免疫系统,只有那些高水平表达CD25的细胞被认为是Treg6。

iTreg来源于胸腺,在某些抗原和专门的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如TGF-1、IL-10和IL-2)的刺激下,由单阳性CD4细胞分化为表达CD25和Foxp3的Tregs6。

还报告了iTreg 群体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可以转化为其他T细胞亚型,例如Th1和Th17细胞6。

目前,FOXP3是Treg的最明确的标记,尽管有报道发现少数Treg亚群是FOXP3-7。

转录因子Foxp3作为Tregs的标志又进一步推动了其他的Treg标记的发现,包括CD127。

若干已发表的报告证明CD127表达与Foxp3呈负相关8。

比如,利用CD4+、CD25+和CD127-组合分选策略,可用于获得体外可扩增的Treg细胞。

具有丰富的T细胞分型相关产品
参考文献
1.Sallusto F,et al.Nature.1999;401:708–71
2.
2.Tussey L,et al.Eur.J.Immunol.2000;30:1823–1829.
3.Appay V,et al.Nature Med.2002;8:379–385.
4.Cools N,et al.Clin Dev Immunol.2007;891-89
5.
5.Chatenoud L,Bach JF.J Clin Invest.2006;116:2325-2327.
6.Schmetterer,Klaus G.et al.The FASEB Journal.26(6):2253–2276.
7.Otsubo K,et al.Clin Immunol.2011Oct;141(1):111-20.
8.Liu W,et al.J Exp Med.2006;203:1701-17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