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
知青文化素材

知青文化素材
知青是指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一批在城市工作的青年被派往农村和边远地区接受农村实践锻炼的群体。
知青文化是指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下,知青们形成的一套独特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
知青文化的核心是对社会、对集体的强烈认同感和责任感。
知青们自愿放弃城市的舒适生活,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去劳动,体验艰苦的生活条件。
他们相信自己为了国家和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认为自己是为了更美好的社会而奋斗。
这种对集体目标的奉献精神在知青文化中被广泛弘扬和赞美。
同时,知青文化也强调个体的奉献。
知青们在艰苦的环境下,通过劳动磨砺意志,培养了坚强的生存能力和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
他们通过相互帮助、合作共事,形成了紧密的集体关系和人际网络。
在这样的环境中,知青们培养了勇敢和坚韧的品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够咬牙坚持,不屈不挠。
知青文化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元素,如充满革命激情的歌曲和诗歌,带有浓厚革命色彩的美术作品,用生动的语言记录生活和思考的书信和日记等等。
这些都是知青文化的重要素材,反映了当时知青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总的来说,知青文化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通过知青们的努力和奉献,在困难环境中培养了坚韧和勇敢的品质,同时也对集体和社会充满了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知青的历史评价

知青的历史评价
知青是指上山下乡的年轻知识青年,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个群体。
他们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被派往农村、边远地区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锻炼。
知青这个群体在历史上有着复杂的评价。
一方面,知青经历了艰苦的生活,学习了劳动技能,锻炼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对农村、农民以及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深入了解。
这些对知青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知青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磨难和不公正待遇。
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进行艰苦的体力劳动。
一些知青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包括生活条件恶劣、饮食不足、缺乏教育机会等。
他们也被隔离于社会,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受到了限制。
总体而言,知青时期对于中国社会和知青个体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知青的历史评价相对复杂,有人认为知青是一个革命精神与社会价值观转变的重要途径,有人则认为这个时期对知青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知青时期是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其评价应该在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特殊情境下进行综合考量。
对知青的正确评价

对知青的正确评价
知青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下放到农村和边远地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对知青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
知青的经历对于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农村的生活中,他们学会了勤劳、自立、坚韧不拔等品质,这些品质对于他们日后的人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知青的下乡也为农村地区带来了一定的变化。
他们带来了新的知识、文化和观念,促进了农村地区的文化和教育发展。
同时,他们也参与了农村的生产劳动,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也应该看到知青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知青的下乡是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进行的,受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一些知青的权益得不到保障,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
对知青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全面的。
既要看到他们的贡献和成长,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同时,也应该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从中吸取教训,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知青故事总结

知青故事总结引言中国的知青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
从1966年至1976年,中国的城市青年被派往农村接受再教育和劳动锻炼,这场运动对于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篇文档将总结知青故事的背景、经历和影响。
背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动荡。
城市青年成为了斗争的焦点,他们被斥为资产阶级的子女,被打成右派或反动分子。
为了加强革命意识和纠正“资产阶级思想”,政府决定将大量的城市青年派往农村。
知青故事分配到农村知青们被要求在到达农村后接受再教育和劳动锻炼。
他们分配到各个农村的生产队,与当地农民一起生活和劳动。
这对于大部分来自城市的青年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经历。
他们需要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学习耕种和养殖的技巧,同时还要接受政治思想的改造。
艰辛的劳动生活知青们在农村的劳动生活非常艰辛。
他们通常从早到晚在田间劳作,进行繁重的农业劳动。
他们需要背负沉重的农具,忍受炎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季。
此外,农村的生活条件简陋,缺乏现代化的设施和基础设施,使得知青们的生活更加艰难。
影响和意义知青运动对中国的年轻一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经历锻炼了知青们的意志和毅力,使他们变得更加坚强和适应力强。
他们学会了与农民一起劳动,懂得了劳动的重要性和辛苦。
知青们还了解了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增长了见识和阅历。
此外,知青运动也对中国的城乡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与农民一起生活和劳动,知青们加深了对农村的理解和尊重。
这种亲身经历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城乡关系,并且对中国的农村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结论知青故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通过被派往农村,接受再教育和劳动锻炼,知青们经历了艰辛的劳动生活,但同时也收获了成长和发展。
知青运动对中国的年轻一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促进城乡关系、农村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应该缅怀这段历史,同时也应该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知青心得体会6篇

知青心得体会6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加深对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知青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知青心得体会篇1尽管有着不同的境遇,但如今我们同样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以一个新排长的身份,来到新的单位里,去适应新的生活,并将开始一段新的征程。
上山下乡就是要走进人民群众,上岗下连则要是融入一线官兵。
同样是从基层出发,然而一经比较就会发现,我们是幸运的。
当年黄土高原山沟里的四大关已成为了过去,成长在新时代里的我们又赶上改革强军的好时候,优越的生活条件、良好的部队环境、无限的发展可能。
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这些,更没有理由辜负韶华,消磨大好青春。
再看我们,从院校走向部队,从学员走上岗位,正当朝气蓬勃、踌躇满志,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这不也正是应当立志之时吗?一人立志,万夫莫敌。
有志者往往能在前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无往不利,因为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在部队这样的特殊环境里,更是需要信念坚定、不移其志,牢固树立起为强军事业奉献青春的理想信念,如此方能够路越走越宽、志越磨越明。
当下,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淡定与坚持。
匹夫之志尚不可夺,更何况新时代军队里的一名军官!也许部队现实与我们的期望之间会存在落差,也许困难与逆境会让我们受苦、受挫,但若信念不移、初心不改,这些终将成为砥砺自我的磨刀石,成长提高的垫脚石,行稳致远的铺路石。
强军漫道真如铁,我们要拿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劲头,迎难而上,激流勇进,在砺志之中感悟军旅人生,让我们的梦随强军梦圆!知青心得体会篇2知青心得体会篇3知青心得体会篇4一、坚定的党性和真挚的为民情怀二、科学的理论思维和务实的实践品格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四、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知青心得体会篇5知青心得体会篇6黄土地之子:重感情、讲情义豪放青年:志存高远、善于辨析人格魅力:言行一致,知行合他刚上任要办铁业社,村子里的能人根栓尥蹶子不干,他通过谈心谈话,把工作做通了,铁业社的事办成了;他办沼气,从四川来陕北帮忙的技术员要回老家,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改造村里一个二流子,在批斗会上他不仅没有骂人家,而是一条一条说理,最后还让这个有艺术特长的二流子在会上唱了一曲信天游,后来,那个50多岁的二流子转变成了一个好社员。
知青的分类

知青的分类知识青年,是对城市学生上山下乡的专用称呼。
根据上山下乡的时间,知识青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1954~1966年的“老知青”1954年,山东省掖县徐建春(女)高小毕业回乡务农,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知识青年。
1959年至1965年,又有以邢燕子、候雋、董加耕等为代表的到农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还有到生产建设兵团的知识青年。
由于这些知识青年的数量不多,范围不广,没有构成社会群体,可以说是“有影响,没规模”。
第二类——1967~1970年的“知青”从1967年北京一些中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到内蒙古农村插队落户以后,到1968年发布了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全国当时在校的66、67、68年初高中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到农村了,这就是知识青年的“老三届”。
后来,69、70两年的毕业生又继续下乡,于是从66到70又合称为“老五届”。
第三类——1972~1976年的“后知青”1971年,上山下乡中断了一年。
1972年到1975年的毕业生,仍然继续上山下乡,但是由于中央已经吸收了老五届知青的经验,所以,他们的境遇已和“老五届”大不相同,一是他们下乡的地点,一般都离家不远;二是有“随队干部”负责他们生活、学习的管理,成为有组织的队伍;三是有的知识青年由家长的单位与县或者公社挂钩,由单位派出“随队干部”,把知识青年组织成集体;四是在政策上知识青年可以优先安排工作,使上山下乡成为学生参加工作的必由之路。
所以,这些“后知青”已不再受到社会的关注,而且在“老五届”的眼里,也不把他们纳入知识青年的行列。
根据上山下乡的形式,知识青年又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到生产建设兵团当“兵团战士”,如《今夜有暴风雪》的作者梁晓声、相声演员姜昆等;第二种是到国营农场当“农场工人”,如《中国知青部落》的作者邓贤等;第三种是回农村老家当“返乡知青”,如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倪萍等;第四种是集体到学校联系的农村“插队落户”,如《蹉跎岁月》的作者叶辛。
国家认可的知青

国家认可的知青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国有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被称为知青,它是我国历史上的特殊现象,是知识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国家认可的知青的简称。
1968年,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的运动高潮,大批城市的初中毕业生,毕业后立刻响应政府的号召,到农村去,到偏远的山区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开始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平凡的下乡生活,他们是用青春在奋斗,再为建设强大的国家做奉献。
如今,当年的国家认可的知青们都老了,最年轻的知青们也都到了退休的年龄,还有一部分人可能都已经不在了,这部分特殊的群体,如今生活的怎么样?晚年的待遇如何?喜欢这个话题的朋友,或者是当年参加过上山下乡的知青朋友们,麻烦您先点个赞,点个关注,不然划走就找不到了,我们继续往下看。
上海的知青协会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调查所有全体知青人的月收入,结果是月收入在一万以上的知青占总数的5%,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了绝大多数,有60%,生活在贫苦线以下的都占了10%。
这还是上海的统计数据,我们都知道上海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如果知青们在上海的收入都这么低,那生活在其他城市的知青们的待遇就可想而知了。
根据采访及调查资料,月收入在一万元以上知青占4%,大部分的知青收入都在2000—4000元之间,大概占比56%,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占比很小,基本上都是回城以后参加过创业的知青。
国家对这部分知青有没有补贴?是如何操作的?下乡期间的工龄是怎样增加的?退休后的养老金能不能提高?能提高多少?其实,这些问题国家都是有专门文件的,政府是认可当年的知青们对祖国的付出和贡献的。
原劳动人事部在1985年就出台了23号文件,参加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农村参加劳动的时间,可以和返城以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就是说知青的工龄是从下乡插队的那天算起,和当过兵的兵龄一样享受同等待遇,计算在工龄之内。
有些人说,认定工龄还不如直接给钱呢,其实不然,认定工龄比直接给钱还划算呢,比如说直接给你一笔钱,补助是暂时的,是一次性的,而计算工龄是长期性的跟随你的一生。
感慨知青情怀的句子

感慨知青情怀的句子知青,是中国文革时期的一种特殊群体。
他们是一群年轻人,被派往农村、荒地、边疆去劳动、建设。
他们的经历,是一段充满辛酸、泪水和苦楚的历程,也是一段充满坚韧、勇气和拼搏的成长之路。
如今,回首当年的青春岁月,我们不禁感慨万千,这些句子,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1、知青,是一种生命的经历,也是一种心灵的历程。
这句话,道出了知青经历的独特性,他们不仅仅是在劳动,更是在心灵的成长。
在荒野、边疆,他们接受了严格的训练,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和脆弱。
这些经历,让他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2、知青,是一群默默无闻的英雄。
这句话,表现了知青们的不易,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地劳动、奋斗,没有被人关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但是,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才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为祖国的繁荣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知青,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
这句话,强调了知青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
知青这个群体,是中国文革时期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经历和故事,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和变革。
在今天,回顾知青的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纪念和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思考和启示。
4、知青,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
这句话,表现了知青们对那段经历的情感和感慨。
知青们的青春岁月,是辛酸和苦楚的,但也是充满感动和温暖的。
他们与同伴们一起经历了风雨,分享了喜悦,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和感情。
即使岁月已经过去,但那种情感,却永远留在了他们的心中。
5、知青,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这句话,强调了知青经历的精神内涵和价值。
知青们的经历,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这些精神,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也是我们今天所缺乏的。
回顾知青的历史,我们不仅仅是在缅怀那段充满苦楚和泪水的岁月,更是在思考和反思我们今天的生活和价值观。
知青们的经历,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青,有过亲身经历的人对这个名字有着难忘的情感,对那个时代有着苦涩的回忆。
之所以重提这个名字,就是我看到了《中国知青史》这本书,它把我重新带回到那个不愿提起又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也让我重新认识了那场曾经猛烈震撼过中国的几乎每一个家庭,曾波及几乎所有的偏僻穷困的山乡,并瞬间改变一代青年的命运,给其身体和灵魂带来飓风般变化的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作为当年千万知青大军的一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积极还是消极,都毫无例外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
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充满着青春的热血,饱含着高昂的激情,要以稚嫩之躯改变一穷二白的中国,拯救三分之二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世界劳动人民。
伟人的号召形成了时代的潮流,置身其中,概莫能外。
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身不由己地离开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土地,不知是谋生还是献身的与地球较上了劲,且一干就是好几年。
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那片土地上,超负荷的劳动使肢体变得强壮,风吹日晒使皮肤变黑,生活的磨难使思想变得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命运的坎坷使他们的意志在遭遇的各种困难面前逐步坚强起来。
《中国知青史》为曾经经历过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依然健在的人们找回充满酸甜苦辣滋味的人生回忆,也为附庸今天流行的“官二代”“富二代”词语而衍生的“知青二代”们寻找他们父辈走过的“蹉跎岁月”,厘清那段“孽债”的来龙去脉提供有力的资料和证据,更为那场长达二十多年,涉及两千多万人的共和国最重要事件之一的历史作全面的回顾和分析。
因为岁月虽已远去,经验和教训仍值得记取。
这本书告诉我们: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和知青群体的形成都随着国家的教育和经济形势一样大起大落。
每一次大起大落之后就会有一次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以至于形成规律。
政治上的动荡,经济决策上的失误,每每都要以大量青年的不能升学和送往农村为代价,一代青年就是以如此独特的方式承担着历史的责任,将生命最美好的时光无代价无索取地奉献给这片生存养育自己和父母家庭的热土,付出身体乃至精神的巨大牺牲。
在当时的国家政治和经济条件下出现这一特殊群体也是历史的必然,知青成为共和国历史上在特定政治气候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存在和壮大并最终消亡的群体。
载入史册的名字会渐将暗淡以至于被人们忘却,连同那段历史中的血与火,情与泪,愁与怨,功与过。
五十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伙青春少女都已步入花甲之年。
青春无悔,是当年激情的呼喊。
今天所有经历那个年代的知青们仍然会为那曾有过的火焰般的热情,坚定不移地选择和义无反顾地出发,抒发着人生无悔的自信和骄傲。
人生多艰,岁月如歌。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坚定的信仰之歌:在那物质极端缺乏的年代,信仰却是极端的坚定。
领袖的一句话,就成了千百万年轻人追随和践行的目标。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为了领袖的号召和把这个世界变得如想象中的那么好,我们矢志不渝。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顽强的奋斗之歌:战天斗地,栉风沐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黑土地,红土地,到处都有抛洒的汗水;大草原,戈壁滩,到处留下奋斗的足迹,我们别无选择。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艰难的苦涩之歌:原本该在父母身边绕膝承欢的未成年人,远离家庭,远离故乡,来到荒漠的土地。
面对贫穷的村庄,木讷的农民,生活的艰难,有过彷徨,有过悲伤,柔弱的肩膀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重荷,我们坚强不屈。
行文至此,本该打住,新的感受油然而生:战争年代,从雪山草地走出了开国领袖;和平时期,从知青群体中产生了今天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或许这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所有发起者,参与者,经历者都未曾想到的结果。
再写《中国知青史》一定要续写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知青没有远去,只是老去,不该被忘却,应该善待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演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过程,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以及经济建设中一再重演的“过热”与“紧缩”,无不给它的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
它是一面镜子,不仅映射着新中国青年蹉跎与奋进的身影,而且集中反映出共和国曲折发展的足迹。
因此,这是一段内容异常丰富又非常值得研究的历史。
认真回顾这段历史,予以科学总结,对于推动我国的现代史研究、经济史研究、青运史研究,对于深刻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都是有所裨益的。
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正值“文化大革命”十年。
在“文革”这场浩劫的鼓荡下,千百万下乡知识青年深受其害。
揭示这种血脉相通的联系,对于认识“文革”的灾难性质;对于提高人们反“左”防“左”的自觉性;对于教育年轻的一代,不再因盲目而盲从,因无知而无畏,因愚昧而受利用,也是很重要的。
当然,完成一部完整、客观、科学的上山下乡运动史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中外学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领域的拓宽和深入仍有待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协同并进。
本书只是这方面的一个初步成果,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搜集资料是一项艰辛浩繁的工作。
本书的资料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一、公开出版的报纸、杂志,“文革”初的红卫兵小报和印刷品;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知青办公室形成的历史档案;三、“文革”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版的与上山下乡运动相关的宣传品、文件集、资料集、统计年鉴、大事记、劳动史志、研究著作;四、知识青年的回忆录。
在以上资料中,各种官方资料是利用的重点。
我在研究中,对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整理、鉴定、筛选,旨在使本书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原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前后持续达1/4世纪以上,堪称建国以来最旷日持久的一场由政府组织的社会活动。
由于时间背景的不同,使这段历史形成鲜明的阶段性。
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1966年,为“文革”前阶段,从规模和走向来说,又是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阶段;第二阶段,从1967年至1976年,为“文革”中阶段,也是上山下乡活动演变为一场狂暴运动的高潮阶段;第三阶段,1977年至1980年,为“文革”后阶段,又是运动急剧衰落的阶段。
本书主要研究“文革”以来的上山下乡运动史。
根据以上阶段划分,将全书分为序论和上、中、下三篇。
序论部分,扼要叙述了“文革”前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历程,把这作为展开全书线索的一个铺垫。
上篇《大潮涌起》、中篇《再起高潮》,将“文革”十年中上山下乡运动前后衔接的两次高潮分别叙写。
笔者以为,这样编排既突出了全书的重点,也易于把握运动的动态变化。
下篇《大潮跌落》,考察了运动衰落的前因后果,惊心动魄的知青“返城风”是阐述的重点。
最后得出关于这场运动的若干结论。
知青,有过亲身经历的人对这个名字有着难忘的情感,对那个时代有着苦涩的回忆。
之所以重提这个名字,就是我看到了《中国知青史》这本书,它把我重新带回到那个不愿提起又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也让我重新认识了那场曾经猛烈震撼过中国的几乎每一个家庭,曾波及几乎所有的偏僻穷困的山乡,并瞬间改变一代青年的命运,给其身体和灵魂带来飓风般变化的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作为当年千万知青大军的一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积极还是消极,都毫无例外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
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充满着青春的热血,饱含着高昂的激情,要以稚嫩之躯改变一穷二白的中国,拯救三分之二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世界劳动人民。
伟人的号召形成了时代的潮流,置身其中,概莫能外。
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身不由己地离开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土地,不知是谋生还是献身的与地球较上了劲,且一干就是好几年。
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那片土地上,超负荷的劳动使肢体变得强壮,风吹日晒使皮肤变黑,生活的磨难使思想变得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命运的坎坷使他们的意志在遭遇的各种困难面前逐步坚强起来。
《中国知青史》为曾经经历过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依然健在的人们找回充满酸甜苦辣滋味的人生回忆,也为附庸今天流行的“官二代”“富二代”词语而衍生的“知青二代”们寻找他们父辈走过的“蹉跎岁月”,厘清那段“孽债”的来龙去脉提供有力的资料和证据,更为那场长达二十多年,涉及两千多万人的共和国最重要事件之一的历史作全面的回顾和分析。
因为岁月虽已远去,经验和教训仍值得记取。
这本书告诉我们: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和知青群体的形成都随着国家的教育和经济形势一样大起大落。
每一次大起大落之后就会有一次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以至于形成规律。
政治上的动荡,经济决策上的失误,每每都要以大量青年的不能升学和送往农村为代价,一代青年就是以如此独特的方式承担着历史的责任,将生命最美好的时光无代价无索取地奉献给这片生存养育自己和父母家庭的热土,付出身体乃至精神的巨大牺牲。
在当时的国家政治和经济条件下出现这一特殊群体也是历史的必然,知青成为共和国历史上在特定政治气候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存在和壮大并最终消亡的群体。
载入史册的名字会渐将暗淡以至于被人们忘却,连同那段历史中的血与火,情与泪,愁与怨,功与过。
五十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伙青春少女都已步入花甲之年。
青春无悔,是当年激情的呼喊。
今天所有经历那个年代的知青们仍然会为那曾有过的火焰般的热情,坚定不移地选择和义无反顾地出发,抒发着人生无悔的自信和骄傲。
人生多艰,岁月如歌。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坚定的信仰之歌:在那物质极端缺乏的年代,信仰却是极端的坚定。
领袖的一句话,就成了千百万年轻人追随和践行的目标。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为了领袖的号召和把这个世界变得如想象中的那么好,我们矢志不渝。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顽强的奋斗之歌:战天斗地,栉风沐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黑土地,红土地,到处都有抛洒的汗水;大草原,戈壁滩,到处留下奋斗的足迹,我们别无选择。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艰难的苦涩之歌:原本该在父母身边绕膝承欢的未成年人,远离家庭,远离故乡,来到荒漠的土地。
面对贫穷的村庄,木讷的农民,生活的艰难,有过彷徨,有过悲伤,柔弱的肩膀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重荷,我们坚强不屈。
行文至此,本该打住,新的感受油然而生:战争年代,从雪山草地走出了开国领袖;和平时期,从知青群体中产生了今天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或许这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所有发起者,参与者,经历者都未曾想到的结果。
再写《中国知青史》一定要续写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知青没有远去,只是老去,不该被忘却,应该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