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经历回味与反思

合集下载

知青感慨

知青感慨

知青感言
xx
难忘的知青岁月是我们人生的第一阶梯,苦难的日子让我们这代人饱尝了酸、甜、苦、辣,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刻、最难忘的回忆。

如今我们这一代人正在逐渐步入人生的晚年,回头望去,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些挥之不去的情景,就象岁月酿造的酒,需要与人分享,与人品尝。

让我们相聚在这里,回忆过去,联络感情,畅谈人生,美化生活。

姓名:
xx
原农场:
xx农场十二分场
现单位:
xx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
联系电话:
2011.6.12
知青感慨
难忘的知青岁月是我们人生的第一阶梯,苦难的日子让我们这代人饱尝了酸、甜、苦、辣,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刻、最难忘的回忆。

无奈也吧,遗憾也吧,这样的生活毕竟造就了我们,那些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感受形成的心灵默契就是凝聚我们这代人的知青情结。

如今我们这一代人正在逐渐步入人生的晚年,是的,我们已经回不去了,回头望去,尽管仍是那当年的山,那年的路,那样的月和那同一颜色的橡胶树,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些挥之不去的情景,就象岁月酿造的酒,需要与人分享,与人品尝,那些在我们心中,魂牵梦萦对曾经承载我们生命历程第二故乡的情愫,总想对人诉说,对人倾诉。

来吧朋友,让我们相聚在这里,回忆过去,联络感情,畅谈人生,美化生活。

让我们站在各自的层面去思、去想、去写,去回忆并诠释吧。

xx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xx
2011.6.12。

第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

第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

第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作为一名年轻的观众,看完了记录片《知青岁月》之后,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慨和思考。

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大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的“知识青年”运动,以及其中的挑战和苦难。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这部记录片分为七个章节,穿插了大量的当时拍摄的影像,讲述了在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这十年时间里,从上百万的知识青年到数百万的城市干部下乡,开展了三分之一的中国总人口这样的大规模运动。

整部记录片讲述了大量的人物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们的真实感受和面临的困境,同时也看到了其中的真正意义。

整部记录片最触动我的是,当知青们在大草原上躺下来看到天空时,他们经历着思想上的解放,他们开始思考,开始反思自己以前所接受的教育、学习和观点,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和世界,从而成长为成熟的人。

而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人们面临的困难和苦难,尤其是那些没有家庭支持的知青和干部,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才能生存下来。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很多挑战,社会的变化非常迅速,人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试图适应这样的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做出了很多决策,有些正确,有些错误。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些错误的决定也是有其价值的,这使得人们能够吸取教训,从而发展出更加成熟的思维方式。

总体而言,我认为这部记录片非常值得观看,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祖辈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认为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自己的祖辈。

这些人经历了千辛万苦,付出了很多,这样我们现代年轻人才有现在的好条件和机会。

我想在这里谈谈本片的一句话:最苦最难的时候,是青春最美好的回忆。

这句话非常深刻,说明思想上的解放和对生活的追求是非常重要的。

知青所面临的苦难,也许会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因为这些经历曾经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思想。

最后,在思考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人生是一种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起伏和不确定性,但这些经历能够锻炼我们的性格和展现我们的生命价值,我们必须学会对我们的生活和历史发生敬意和感激之情。

一位知青对人生的感悟

一位知青对人生的感悟

一位知青对人生的感悟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历史名词。

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位知青对人生的感悟,希望大家喜欢!一位知青对人生的感悟1我们这一代人是从读毛主席的书开始起步人生的。

读小学时,社会上就乱了起来。

学校根本没课上,图书馆也贴上封条。

除了背诵毛主席语录和雷打不动的“天天读”外,学校就没了文化教育。

在这样的大背景中,毛主席就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启蒙老师。

毛主席的书,我读得早,记得也熟。

入中学后,学校已复了课,图书馆也解禁,但毛主席对教育的影响还是第一位的。

这时毛主席鼓励大家“认真看书学习”,学历史、学哲学、学马列主义。

当时我竟也一头沉下来“响应号召”,按当时流传的所谓毛主席为青年人开的书目,读起书来。

先读马列的书,转读范文澜的《中国通史》。

范老的文章绝无八股气,极通俗,我从此受益于他的文风——当然,这也是毛主席在延安倡导的那种文风。

那时学校混乱,上不上课无人过问,更没考大学这回事,我因此有幸脱了如今学生那么大的负担和压力。

大量的阅读时间允许我可以有计划地读了几年书。

由此我便结了书缘。

今忆起,觉得当时对我影响最大最深刻,今天看来也是最受益的就是毛主席的书。

毛主席的书使我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就生发了理想和做人的主义;有了理想和主义——尽管当时还很蒙胧,就有了做人的根底。

我当教师的时候,学生常请我向他们推荐好书,每逢此,我都会告诉他们:毛主席的书将使每个中国青年终生受益。

中学毕业,我面临人生的选择。

我听毛主席的话到农村插队煅练。

乡下生活苦,但我至今都觉得它是我一生收获最丰的年份。

初到农村,我抱“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愿,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我用我仅有的一点积蓄为农民办沼气、搞夜校,其间有成有败,有快乐也有痛苦。

与农民的交往使我知道了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知道了知识人还应向人民学习。

四年的苦辣酸甜,特别是其中那迎着剌骨寒风,披星戴月与千百万农民会战黄河大坝的经历,使我知道了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知道了农村与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了解了中国。

知青生涯的感悟

知青生涯的感悟
知青生涯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成长的历程。初到农村,我们面对的是贫穷落后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然而,凭着年轻人的热血和决心,我们信心满满地向村民表决心,要扎根农村,改变贫穷面貌。在劳动中,我们经历了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迷惘,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看到身边的村民一直在努力前行,我们不甘落后,硬是跟着大家走完全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战胜了困难,练出了胆魄和意志,也获得了村民的认可和尊重。同时,我们也没有忘按课题写作业,甚至在煤油灯下陶醉在书中的大千世界里。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为我们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我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高级工程师、中医学院教授等,实现了自我价值。回想起来,知青生涯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坚强。

回忆我的少年.青年“知青”生活

回忆我的少年.青年“知青”生活

回忆我的少年.青年“知青”生活第一篇:回忆我的少年.青年“知青”生活回忆我的少年.青年“知青”生活人生走过的崎岖脚印“知青”的历程;“知青”只是一个时代给予的一个尊称。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最难忘的还是那段青少年的“知青”岁月,和人到老年的下岗冲击。

青春已离我们远去,白发和皱纹爬上了额头。

回首往事悠悠岁月,下乡经历的痛苦是最深的,四十多年过去了,去翻开那一段尘封的岁月,回味“跟着太阳起,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理地球”的经历,把经岁月沉淀后的历程浓缩记录下来,激活当年同呼吸共患难的插队兄弟姐妹们回忆,回忆那段在“广阔天地”的艰辛历程。

也让自己的女儿和插队知青的子女们了解一点父母.前辈,曾经历过的那段蹉跎岁月。

一,老弱病幼也加入“知青行业”到农村去我历时八年多所谓“知青”在农村插队下乡生活,历尽艰辛与心灵煎熬。

在这人生途中不短的几年中,既有成功的甘甜,又有失意的苦涩。

在这里把一些我的故事告诉大家和我的子孙,共同追忆往事,感悟人生。

1968年12月22日,全国的所有宣传机器突然被紧急地开动起来,同时播出和刊发伟大领袖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四十年前发生的一幕,至今仍时时在我脑海中浮现。

因祖父是工商业兼地主成分,我家首选为第一批下放插队人选名单;1969年元月20日(1968年阴历腊月初三),我随家下放到澧县大坪公社三合大队第一生产队。

记得那天下着鹅毛大雪,天寒地冻,我们一家九人(祖父祖母以古稀之年,父亲腿患有严重关节炎病症,母亲,我和两个妹妹两个弟弟五人(两个哥哥参加工作在外),我为最大才14岁未满,携带着简陋的家具、行李,被接送到县边界农村。

见了我们,村民们同样感到新奇和惊诧,老弱病幼齐全。

他们也只是十几天前刚接到公社的通知,城镇闲散人口(家庭成分不好的人)要到他们生产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我们弟兄妹五人是属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应该老老实实接受再教育。

我的七年知青生活读后感

我的七年知青生活读后感

我的七年知青生活读后感哎,说起那段七年的知青生活,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跟翻江倒海似的。

那时候年轻,啥都不懂,一腔热血就跟着大伙儿下乡去了,现在想想,那真是段难忘的日子啊。

那时候,咱们住的是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外面大雨,里面小雨,得拿脸盆接着,晚上还得听着“滴滴答答”的雨声睡觉。

冬天更别提了,冷得跟冰窖似的,冻得手脚都长冻疮。

但说来也怪,那时候咱们都不觉得苦,反而觉得挺有意思的,可能是年轻吧,啥都不怕。

每天的生活就是干活,干活,再干活。

天不亮就得起来,跟着队长去地里干活,太阳晒得头皮发麻,汗水跟下雨似的往下滴。

那时候条件差,吃的都是粗粮,菜里油星子都少见,但咱们吃得津津有味,因为饿啊。

晚上收工回来,累得跟狗似的,往床上一躺,动都不想动。

但那时候咱们的心是热的,是充实的,因为咱们知道,咱们在为国家做贡献,为农村的发展出一份力。

在乡下的日子,虽然苦,但也有乐。

咱们知青之间,感情特别好,跟亲兄弟姐妹似的。

谁有困难,大家都伸手帮一把。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发高烧,烧得迷迷糊糊的,是大家轮流守着我,给我喂药,给我擦汗,直到我退烧。

那时候的感动,到现在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咱们还跟当地的农民学了不少东西呢。

他们教咱们种地,教咱们养牲口,还教咱们怎么做人。

他们淳朴、善良、勤劳,深深地影响了咱们。

那时候咱们才知道,原来生活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这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要学。

当然啦,下乡的日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也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咱们都挺过来了。

咱们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忍耐,更学会了感恩。

咱们感激那段日子给咱们的磨砺和锻炼,让咱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七年的知青生活真的是一段宝贵的经历。

它让咱们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让咱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关怀。

它让咱们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奉献。

虽然那段日子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但它留给咱们的回忆和感悟却永远铭刻在心。

每当想起那段日子,咱们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我的七年知青生活读后感

我的七年知青生活读后感

我的七年知青生活读后感哎,说起那段七年的知青生活,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跟翻江倒海似的。

那时候,咱们一群年轻人,怀揣着梦想和激情,一头扎进了那片广袤的农村天地,现在想想,那日子,真是既苦又甜,让人难以忘怀。

记得刚下乡那会儿,心里头那个忐忑啊,就像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农村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那么新鲜,却又那么陌生。

那黄土高坡,一眼望不到边,风一吹,黄土满天飞,跟下金子雨似的,但咱心里清楚,这“金子”可不好捞啊。

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跟着老乡们下地干活。

那时候,咱们的手啊,细皮嫩肉的,哪经得起锄头铁锹的折腾?没几天,手上就磨出了泡,破了皮,疼得钻心。

但咱不能喊苦,不能叫累,因为咱是知青,是来锻炼的,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

干活之余,咱们也会聚在一起,聊聊各自的梦想和未来。

那时候的咱们,眼睛里都闪着光,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虽然条件艰苦,但咱们的心是热的,是充满希望的。

咱们会一起唱歌,一起跳舞,用青春的活力驱散疲惫和孤独。

说到吃,那时候可真是“忆苦思甜”啊。

每天吃的都是粗粮野菜,偶尔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那简直就是过年一样的高兴。

记得有一次,村里杀了头猪,咱们知青也分到了一点肉,那香味儿,至今还让我回味无穷。

那时候的咱们,虽然物质上匮乏,但精神上却是富足的。

七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咱们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汗水,也收获了成长。

咱们学会了如何与土地打交道,如何与乡亲们相处,更重要的是,咱们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那段日子,让咱们变得更加坚韧、更加成熟。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知青生活虽然艰苦,但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它让我懂得了珍惜,懂得了感恩,更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每当我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段日子,想起那些和我一起奋斗过的知青朋友们。

是他们给了我力量,让我有勇气去面对一切。

所以啊,虽然那段日子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但它却像一坛老酒一样,越陈越香。

每当我想起它的时候,心里都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那段日子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知青下乡时的回忆

知青下乡时的回忆

知青下乡时的回忆我是1970年代末期的知青,那时候正值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被派往农村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那段时光虽然艰苦,但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我被分配到了一个偏远的山村,那里的生活条件极其简陋,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现代化的设施。

我们住在一间简陋的土房里,每天的生活就是劳动、学习和生活自理。

我们要种地、放牛、砍柴、挑水,还要学习毛泽东思想和农业知识。

每天的生活都是按照钟表一样的规律进行,早上起床、吃饭、劳动、学习、晚上睡觉,每个环节都是按照严格的时间表进行。

那段时光虽然艰苦,但却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学会了如何种地、如何养牛、如何砍柴、如何挑水,这些都是我在城市里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我还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团结合作。

在那里,我结交了很多朴实的农民朋友,他们的勤劳、朴实和善良让我深受感动。

那段时光虽然艰苦,但却也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田地里劳动,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们只好躲在一间农舍里避雨。

那里的农民给我们煮了一锅热气腾腾的饭菜,我们一起围着火炉吃饭,聊天,感觉非常温馨。

还有一次,我们在山上放牛,突然看到一只小熊从树林里走出来,我们都吓了一跳,但是小熊并没有攻击我们,而是慢慢地走远了。

那段时光虽然艰苦,但却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在那里,我学会了如何克服困难、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坚持不懈。

这些经历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定。

回想起那段时光,我感到非常感慨。

那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那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到珍贵和宝贵。

虽然那段时光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它的回忆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青经历回味与反思 知青经历回味与反思 夏晓玲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时处“老三届”(即初中六八级到高中六六级),年龄十五六岁至二十一二岁的一大批在校初、高中生,全被纳入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范畴。在当时那种特别年代,领袖的号召几乎可以一夜之间得到落实。学校、街道居委会以最快的速度为符合上山下乡条件的知青们分配了落户地点,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

我们就读的宜宾市一中,学生们的插队地点安排在屏山县和江安县,因我当时年龄尚不足16岁,母亲要我和大姐一起插队。大姐听班上十分要好的一位女同学介绍,她表妹就读的宜宾市民办中学,安排插队的地方是宜宾县。对各个区县地理环境并不了解的我们,以为宜宾县就是宜宾市郊区周围,赶快以投亲靠友的形式,挂靠着市民办中学的学生插队来到宜宾县,结果大家是被安排到宜宾县很偏远的山区——双龙区。我们三人被分到当时的双龙公社光辉大队太平生产队。1969年1月中旬,赶在农历年前,我们就前往落户的生产队报到,熟悉环境。 双龙离宜宾市区一百多里,当时又没通客运班车,我们第一批插队知青三十多人,是包了一辆货运车,大家挤站在车箱,或坐在行李包上,一路高唱“中华儿女志在四方”等豪迈而激昂的歌曲去到双龙区所在地的。从此开始了众多家长牵肠挂肚,众多知青刻骨铭心的蹉跎岁月。

对农村生活完全陌生的我们,面对的是当时相当恶劣的环境:没通电,晚上点煤油灯,煤油还是计划供应,得十分节约使用;卫生差,蚊子满屋飞,跳蚤顺腿爬,几面透风的猪圈旁边搭两块木板就当厕所、浴室;信息闭塞,只能靠赶场天步行七八里路到场镇邮局看看有没有家里或同学的来信;疲惫不堪,既要出工,收工回家还要挑水、找柴、做饭、种自留地。

插队初期,知青生活对我们来说,还有些新鲜,兴奋。没有家长管束我们,一切由我们当家作主。我们用洗脸盆随地去撬侧耳根、野葱葱等野菜,去小溪捉鱼虾,到池塘逮青蛙,自留地里的嫩苞谷随便掰来烤着吃。双龙属山区,地多田少,主产小麦、苞谷。面疙瘩、苞谷粑、苞谷面面饭成为主食,晚饭后推磨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功课。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我们甚至偷懒将老苞谷直接炒爆米花当饭吃(当然是偶尔为之)。在下乡初期,我们烧饭时烧不来柴灶,直熏得眼泪鼻涕烟灰满脸花,当然是吃了不少夹生饭菜,闹了不少笑话。 生产队社员看我们也很新奇、新鲜,当时从未到过宜宾市区的农 民相当普遍。我们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我们的饮食卫生习惯,他们都觉得很新奇。在田间地头,或者是回到知青点,队里一些大方开朗的社员,会问我们一些很可笑的问题,诸如,“宜宾有好大喔?十分钟总走得完嘛!”“你们城里有好多人喔?你们肯定认得完吧!”当我们回答连一个院子的人都认不完时,他们十分惊讶,他们不知道我们即使住一个院子,大多都没在同一个学校读书,读书回家也是很少出去四处串门的。作为高六六级的毕业生,大姐她们两人插队时已经年过二十,队上的一些姑娘小媳妇,还悄悄问我,你姐她们肯定已经找婆家了吧?当听说还没找,就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在当时的农村,女孩子十六七岁就找婆家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若过了十八岁还没对象就觉得很不正常了。

队里的干部很关照我们,我们的住房分在地理位置比较居中、方便出工的刘家大院,自留地就分在房前屋后,出工的工分按当地女劳力的最高等级计酬,全勤每天九分。贫下中农也很淳朴好客,我们刚去那段时间,恰逢杀过年猪,在猪肉十分紧缺的那个年代,但几乎每家都把我们请去喝“刨锅汤”,让我们大大地解了馋,并把这一作法延续到我们离开农村。平时,左邻右舍还主动教我们种自留地,送一些自己做的咸菜,新鲜菜给我们吃。 说是接受再教育,我们插队时也相当的书生气。我们曾请贫下中农忆苦思甜,结果他们一般都说的是五六十年代困难时期的事。我们请队长讲阶级斗争,队长说,没得啥子,大家都挣工分吃饭。我们请社员指教农活,他们说,农村活路都是眼见功夫,你们读了那么多书,应该你们来教育我们。当时生产队的一位贫协主席,自己平日在队里出工时总爱偷懒,又喜欢顺手牵羊占集体的小便宜,在生产队一点威信也没有,还常常以凶神恶煞的态度监督队里一些家庭出生和成份不好的社员劳动,则给我们留下不好的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繁重的劳动,枯燥的生活,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我们几乎半年才能搭乘运粮食的货车或者走两、三天的路回一次家。思乡,想家,对前途的忧虑,插队生活的遥遥无期,使得知青们从苦闷到开始有些躁动。1970年初夏时节,双龙区的一部分男知青开始闹事,他们互相串联,成群结队去场镇上的餐馆白吃白喝,到公社缠住管知青的领导,要将原本按月领取的安家补助费全部领走。当时国家给每个下乡知青两百元钱的安家费,用于初下乡时购置生活必需品、农具等,其余每月有几块钱,用于补贴插队初期日常生活之用。在双龙区所辖的凤仪公社,据说知青还发生了械斗事件 。不久,我们公社的领导赶紧将每位知青尚未领完的安家费,大概有四十多元钱吧,全部一次性发给知青们。我们当时和市民中下放到双龙的知青大多数不熟悉,也不想去参与闹事。通知我们去领钱时,我们还不太愿意,害怕把握不住,一下用光了,以后的日子就全靠挣工分养活自己了。要知道,当年的劳动日值大多仅有三、四毛钱,最多也就六、七毛钱。一般到年终,一个全劳力除了分得几百斤口粮,能分到手的现金也就一、二十元钱罢了。但公社领导坚持让我们领走这笔钱,说是放在公社更不安全。文革期间,很多干部对当过红卫兵小将的知青们所具有的“造反精神”还是心有余悸的。

长期接受正统教育的我们三人,加之家庭成份都不属于”红五类”,一直老老实实在生产队劳动。我们学会了地里的各种农活,挖地、铲坎,下种、施肥,割麦子、打镰架(人工将小麦脱粒),掰苞谷、送公粮等等,还打破当地妇女不下田的传统,怂恿一批队里的年青姑娘一起下田学插秧,薅秧。“烧烟”(工间休息)时,我们坐在田边地坎上向队里的姑娘小媳妇们学纳鞋底,鞋垫。当时我们这样忘命,一方面是心存侥幸,尽力挣表现,想到总会有回城的一天。另一方面,家庭经济不宽裕,我们必须得自己挣工分解决生存问题。

两年后,国家陆续恢复招工、招生,虽然刚开始名额很少,而且基本按当地贫下中农子女三分之二、知青三分之一的比例来推荐,但好歹让知青们看到了希望,大多数知青开始安下心来挣表现。也许我们的努力表现得到当地干部和贫下中农的认同,也因为我们插队的地方较偏远,基层干部很纯朴,两年后,大姐她们率先被推荐出去参加了工作。1972年初,我也被推荐去师范学校读书,终于结束了三年的知青生活。

在宜宾市我家同一大院的二十多户邻居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到几个知青。有随学校安排去插队的,有自己联系到近郊农村投靠亲友的,我和大姐算走得偏远的。也算运气好,由于远,交通不便,倒逼得我们安下心来在农村劳动。加之偏远山区的知青人数比起宜宾近郊农村要少得多,更有希望被推荐出去。所以,我们属于较早离开农村回城的知青,且当时的推荐也很正规,基本没有随后几年出现的“靠关系”、“走后门”现象。而我家同院的知青,有的好歹办了病残才返城,有的插队时间竟达八年,直到知青下乡插队政策结束。有的高六六级的女知青拖到近三十岁才回城,找男朋友、结婚生育等都成了“老大难”。还有一位邻居女知青,下乡时年仅十六岁,公社安排她一个人下乡插队在一个生产队,原本性

格开朗活泼的她,心想入乡随俗的学一些农村土话俗语,互相开一些不雅的玩笑,反被当地农民认为她比较轻佻,当地一些痞子不断去挑逗骚扰她,让她感到精神紧张。每天晚上睡觉前,得将房门用重物堵上,还找些刺芭丫枝放在门后防卫,甚至还在枕头边放一把菜刀。她从刚插队时的倾力融入到后来的格格不入,与当地农民的关系也渐渐僵化,加之长期的精神紧张导致精神失常,后来被家人接回城治疗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作为病残知青安排在一家街道企业工作,终身独居,晚境相当凄凉。同院子的另一位高六六级的男知青,本应下乡插队而找了若干理由拖着没下去,当时的政策是凡不下去插队者,一概不安排就业。几年后,当我等知青都陆续返城了,他的年龄也拖大了,安排工作又无望,家长埋怨,自己苦闷,最后也精神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他们的命运,更加令人欷嘘!让人后怕!

每当回味当年知青事,总有诸多感慨和叹息!凡是经历过知青生活的那一代人,在人生的历程中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那段身体和心志的磨砺,值得总结和反思,无论个人和国家,都有太多的得与失。

所谓“得”, ——走进生活底层,增进了与农民的感情。 知青插队接受“再教育”,让这批城市青年,走进生活底层了解了当年农村和农民的生活、生产境况,风土人情。切身体会了农村物质的贫乏,精神文化生活的枯燥。体验了“盘中餐”是如何的“粒粒皆辛苦!”晓得了“脸朝黄土背朝天”是如何的劳累!晓得了前途渺茫时是何等的苦闷与无助,切身体会到在农村当一个普通农民是如何的不容易!按当年的时髦话说,和贫下中农有了一定的阶级感情。 ——学到了农业知识,培养了独立生活能力。 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知青们从初初插队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到农活基本技能的掌握;从烧火煮饭也要贫下中农手把手教到自食其力,还是不小的锻炼和有收获的。知青插队,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开始,从对世事的单纯无知到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在与社员,与生产队、大队以及公社干部的相处中,独立面对很多人和事,如何处好关系,如何求生存,如何留下好印象,很多知青逐步成熟,懂事,培养了独立生活能力。当然,也在现实中了解了人生和处世中的很多身不由己与无可奈何,对社会对人生都多了一些思索与顾忌。

——体魄和意志得到磨砺,更知道珍惜机会。 插队期间,繁重的体力劳动,锻炼了体魄,增强了体能。而枯燥无味的生活,孤寂无助的环境,对前途的担忧,思想上的迷惘,更是特别地磨砺了精神和意志。很

多知青更加珍惜后来的学习工作机会并十分知道好歹,皆因为有了这段经历。不少知青都说过这样一句话:有当知青这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