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媒体是如何影响社会的?——卢曼系统论视角下的分析

大众传播媒体是如何影响社会的?——卢曼系统论视角下的分析

【大众传媒的社会学理论解读】大众传播媒体是如何影响社会的?[摘要]在卢曼的系统论视角下,作为功能系统的大众媒体按照自身逻辑运行,即在自身密码信息/非信息和纲领(节目栏目)的基础上生产和传播信息。

大众媒体的信息主要来自外部世界,又不同于外部世界。

通过这种操作,大众媒体与其他功能系统之间的结构耦合关系能够持续刺激社会使其保持清醒,现已发展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功能系统。

发展中国家的大众媒体与其他系统发展存在的非同时性现象可能带来一系列结构摩擦问题。

[关键词]大众媒体;信息;密码;纲领;功能系统;结构耦合[作者简介]秦明瑞,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1)。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1)05-0051-15秦明瑞——卢曼系统论视角下的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如果将大众传播媒体(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简单地定义为原则上所有人都可以进入的信息传播场域〔1〕,那么自从有了这种场域——早期为印刷品,后来增加了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今天则有了如电脑、手机等为载体的互联网新媒体——人们关于社会、历史和自然世界的信息和知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这种媒体。

①随着大众传播媒体(以下简称“大众媒体”或“媒体”)的发展,人们对其认识和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一些不实报道和虚假新闻使人们对大众媒体持不信任态度,怀疑其具有煽动和炒作的动机;而在其与经济利益、政治权力、宗教信仰等社会系统的关系被认知时,这种煽动炒作的动机也往往会更加生动具体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②但尽管如此,大众①在大仲马(1802—1870)的小说《基度山伯爵》中,我们就可以读到土耳其占领时期希腊总督阿里·铁贝林的女儿、后被基度山伯爵为了复仇而收养的海蒂所说的一段话:”我对于外界的事情无一不知,虽然我是在我的居室里观看那一切。

比方说,我看每一种报纸、每一种期刊和每一个新歌剧。

系统论的中国例子

系统论的中国例子

系统论的中国例子德国社会学家卢曼传世的社会系统论,让我和泮伟江成了朋友。

卢曼理论因晦涩难懂而闻名学界,但坚持读上数年,也容易上瘾,甚至沦落为“卢曼迷”。

我和伟江学术兴趣一致,在卢曼这个“理论大王”的王国里巡游多年,算得上是卢曼铁杆粉丝,虽然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卢曼理论有所保留并提出自己的质疑。

2006年,我误打误撞,当然,也可以换种说法,受到一股神秘力量的必然性牵引,终于完成了以卢曼法律社会学为主题的博士毕业论文。

回顾毕业论文,即便没有遗恨,也有诸多遗憾吧。

这是手忙脚乱研读卢曼两三年后匆匆结出的小果子,难免味道青涩。

论文答辩完毕数日之后,接到清华大学高鸿钧老师聚餐邀请。

久闻高老师盛名,但素未谋面。

聚餐是在清华校门的“醉爱”餐馆,在座的还有高老师门下攻读硕士学位的沈明。

高老师和我们慢慢说话,慢慢喝酒,美食蒸腾,美酒飘香,十分惬意。

高老师对我说过一句话,令我至今难忘:卢曼很重要,希望你能把卢曼理论研究继续下去。

在当时国内研究卢曼冷启动的条件下,在孤独坚持了数年之后,我第一次感受到一股直抵内心的温暖和认可。

那次聚会之后,我渐次了解到,其实高老师早已落子布局了社会理论与法学的对接工程。

近十几年来,高老师对哈贝马斯和卢曼等重要社会理学大家的思想展开了系统深入的解读,并在清华开设讲坛,令学界瞩目,领我国当代研究社会理论法学风气之先。

名师出高徒,高老师的学生也雨后春笋般登上社会理论法学舞台。

鲁楠、陆宇峰、泮伟江、马剑银、余盛峰、张文龙、杨静哲等青年才俊,个个身手不凡,圈内一时异彩纷呈。

其中,泮伟江专精卢曼理论,对卢曼的系统论法学用功最勤,感情最深,切入最透彻。

我几乎不与人私下聊学术,聊得更多的是学术八卦。

但与伟江的交往是个例外。

相隔京沪之远,除了开会,我与伟江见面并不多。

每每抓住机会,就会向他刺探学术情报。

我有所问,他必爽快答。

有一回他讲,正在翻译卢曼的《社会的社会》和《社会的政治》,并谈到了翻译进度,也坦承遇到的麻烦,等等。

N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野下的传播 媒介概念和大众媒体

N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野下的传播 媒介概念和大众媒体

3、社会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研究: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张等共同 挑战,未来的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探讨如何实现社会系统的可持 续性和稳定性,以保障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
4、社会系统的智能演化研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卢曼社会系 统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探讨人工智能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如何 实现社会系统的智能演化。
一、传播概念
在N卢曼社会系统理论中,传播被视为一种社会交往方式,是社会系统中的一 种基本活动。传播指的是在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意义传播,其目的是 为了协调行动和决策。N卢曼认为,传播具有三个关键特点:目的性、自我指 涉性和反思性。
目的性指的是传播行为的目的在于解决特定问题或实现特定目标。自我指涉性 指的是传播行为中涉及到的信息和意义是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建构的,这些信 息和意义反过来又会影响和改变社会语境。反思性指的是传播行为会引起接收 者的思考、评价和反馈,进而影响传播者的行为和决策。
1、跨学科交叉研究:未来的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不同学科之间 的交叉融合,如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以便从多学科的角度来审视 社会系统的本质和规律。
2、数据驱动的社会系统研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未来的卢曼社会系统 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 值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系统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
这三种时间类型在社会系统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时空结 构。在这个时空结构中,各种行动和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同时又受 到社会规则和惯例以及个体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四、总结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对时间概念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认为时间是一种核心的构成要素,它影响着社会系统的运作和演化,同时也与 社会系统的其他要素如信息、沟通、权力等紧密相连。通过对时间的系统构成 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在社会系统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卢曼的系统功能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件

卢曼的系统功能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件
酬以指导行动。
• 组织的运作依赖于组织规范而非个体的道德约 束,不要求在价值观、信仰或规范方面完全一 致。
• 即使没有对行动者动机的约束,组织系统也能 有效运行并发挥功能。因为组织系统依赖于行 动者有限的、因情境而变的责任感以及中性的 沟通媒介如货币,从而使组织系统具有灵活性 和适应性。
• 全社会系统
• 互动系统的局限性
– 在一个时点上只能谈论一个话题,以免当大家 试图同时发言时使系统崩溃;
– 参加者拥有不同的谈话资源常常导致围绕谁发 言而展开竞争,造成一种可能引向冲突和系统 解体的紧张;
– 发言和交谈消耗时间,并呈现出顺序性。
• 互动系统过于简单,只包括能够共存,被 感知,并能相互交谈的个体,易产生冲突 和紧张且消耗大量时间。
第五节 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
(1927-1998)
• 卢曼,新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 物之一。
• 卢曼试图构造一个既可以应用于 “高度复杂的研究项目”,也可以 对各种经验事件进行分析的相对 简单的概念框架。
一、生平
• 弗莱堡大学获法学学位,毕业后从事法律职业, 后到萨克森南部的文化部门任职。
• 曾阅读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著作。 • 到哈佛大学师从帕森斯学习一年,回国后开始
• 其早期系统理论注重探讨行动与社会系统 功能,并以环境取向的功能行为解释社会 结构,因此把将卢曼的系统论归类为结构 功能主义。
1、系统与环境 • 社会系统:产生于人们之间的行动关系的动态系统。 • 系统的基本机制:运用符号代码来传递信息从而使
行为发生联系。 • 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沟通增加导致相互关系的复杂
性,于是社会系统面临着复杂环境。为使社会系统 能够存在,在运行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环境的复杂 性。

卢曼与帕森斯的系统理论之简要比较

卢曼与帕森斯的系统理论之简要比较

卢曼与帕森斯的系统理论之简要比较首先,帕森斯将“系统”一词视为分析工具(也有论者批评帕森斯有时把分析工具太当真) ,而卢曼则强调“世间存在系统”,坚持系统所具有的经验性而非分析性的地位。

因此,系统在卢曼的理论中就被实体化而拥有其自身之目的,系统无疑会在卢曼的理论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它也为卢曼维护系统之自主逻辑铺平了道路。

批评者于是指出卢曼应铭记分析意义上的系统和经验意义上的系统之区别。

其次,根据亚历山大的看法,帕森斯坚持选择的唯意愿特性,并认为“这类选择的进行应遵照一般的评价标准,我们也因此获得规范”;而卢曼则强调系统作为一种一般性的抽象控制机制的重要性,这种机制是因应与日俱增的难以处理的复杂性和偶连性而生的。

亚历山大认为,这里的关键区别在于,卢曼以牺牲人类自由意志为代价来坚持系统之必要性。

这一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与利奥塔的批评相一致,后者抨击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是一种恐怖主义,它为实现系统之效率而罔顾弱者之生存。

第三,根据亚历山大的看法,帕森斯试图去克服深植于德国社会理论中的规范与利益、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二元两分。

如此论正确,那么卢曼的努力则是朝向不同的方向,他所致力的是发展出非规范性的科学。

帕森斯用“双重偶连性”这个词语来描述沟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自我和他我的行动选择是偶连的,而且由于社会行动的他人取向,他们也各自知道对方之行动选择是偶连的,在这种情况下,帕森斯认为这种双重偶连性暗含了行动的“规范取向”, 因为如无此规范取向, 则难以想象社会性之可能。

卢曼则以为,双重偶连性并不能推论出规范的存在,处于互动中的意识系统对各自来说都有如黑箱,但从意识系统的互动中茁生出社会系统,社会系统中的沟通以自我指涉的方式不断运转下去。

这里,沟通只提供继续运作的可能性,而无关乎共识与规范,如果达成共识与规范,系统之运作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双重偶连性只是自我指涉系统的一剂催化剂,自我指涉系统要在双重偶连性所提供的种种不可能性和可能性下让沟通持续进行下去。

论大学组织的分化与和谐发展——基于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视角

论大学组织的分化与和谐发展——基于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视角
进大学组织的和谐发展。 卢曼的社会 系统理论基本观点

谓复杂性是指所有可能性的总和。 复杂性总是在系统 演化 的动态过程中呈现出来 ,是指可能性的总体性 , 包括系统与其环境组成元 素的多样性以及系统与环
境关系的复杂性等不同形态。】 我制造系统是指所 [自 1 谓的操作性封闭系统。 这种系统的封闭性在于其仅仅

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 ・ 卢曼( i a L h an Nk s um n ) l 将由智利生物学家M t aa a r在一般系统理论 a r 和V l a un e 中开启 的“ 自我制造 ” 的新范式 (a d m 移植到社 Pr i ) ag 会学当中来 , 构建 了独特 的社会系统理论。 他认 为社 会 系统是 一 种在 一个 封 闭循 环 的过 程 中不 断 地 由沟 通制造出沟通 的自我制造 的系统 , 它既具有 ( 操作上 的 ) 闭性 的 特点 , 具有 ( 于 环境 的 ) 放性 的特 封 又 对 开 点 。不同于传统社会学将社会组织视作整体/ 部分的
论大学 组织 的分化 与和谐 发展
对环境 的影 响时 , 出现各种 内在 的危机 和各种 不平衡
现象 , 迫使社会系统不断地进行复杂性的化约和 自 我 的 区分 化 以化解 危机 , 而社会 系统也 在此一 过程 中实 现 自身的演化和进化。1 统/ 【 系 环境的区分与整体/ 局部
学术的忠诚和追求成为大学组织最本质的价值观 , 是 大学组织合法性存在的内在逻辑。 学术精神是学术权 力的最高价值 , 是大学组织 自主性的体现。 因此 , 如果
作者简介 :吴立保 ,南京信 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教 育学博士。 ( 南京/ 10 4 2 04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 和谐社会视 野下我 国高等教 育公平 问题研 究” ( 目 准号 BA 6 0 9 项 批 I0 03 )系列成果之一。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

第一节 卢曼其人及其社会系统 理论的特征
一、卢曼的生平
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当 代社会系统理论的创始人。卢曼并非毕业 于大学的社会学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 是从一位“外行”变成社会学家的。
二、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发展
卢曼的杰出才华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使他 在社会系统理论的论述方面取得了独领风 骚的丰硕成果。20世纪70年代,卢曼同哈 贝马斯一起研究了科学技术、沟通和社会 系统的问题。1971年他出版了《社会理论 或者社会技术:系统研究做出了什么》。
一、社会进化的潜在机制
卢曼对社会进化持有乐观的态度,他认为, 随着复杂性的增加,否定的结构性机会也 在增长,社会发展的动力就在于“改变已 有事物的可能性”,而分化、创新和组织 也一直依赖于冲突行为的常规化和“偶然 性”的模式化。
二、分化与社会进化
社会分化是卢曼的中心概念,他用分化来 界定社会进化的过程。他把社会分化看成 是一种类属性概念,主要是系统的分化— ——系统内部及系统间的分化,既涵括了 标准的结构分化,也涵括了环节分割(即 机械团结)和分层。
三、社会系统的类型
只要个体行动“有意义地相关和联系”, 并利用功能机制的选择将其与时间、物质 和符号环境区分开来,社会系统就存在了。 卢曼提出,与社会系统并列的是机械系统、 有机系统和精神系统。
第三节 社会进化与分化
社会系统的三个层次之间的分化构成了社 会文化进化的过程。分化是功能主义理论 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与其他进化论理论家 一样,卢曼认为,当代社会不同于以往社 会的地方,主要是它在功能方面的高度分 化。
二、社会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在社会系统中,由于社会系统是通过不同 行动者所实行的行动脉络而组成的,所以, 不同行动者在系统中所构成的关系,也就 是这些不同行动者在其不同行动脉络中的 种种“相遇”。

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域下社会复杂性问题探究的社会意义及启示

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域下社会复杂性问题探究的社会意义及启示

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域下社会复杂性问题探究的社会意义及启示作者:赵承宇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21年第1期文/赵承宇【摘要】卢曼所构建的社会系统理论在社会学领域是一道鲜明的旗帜,被广大学者所熟知。

因此,以其社会系统理论为依托,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复杂性问题的意义及带来的启示,才是其社会系统理论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同时为社会学的范式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关键词】社会系统理论;社会复杂性;意义;启示一、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概述卢曼在构建社会系统理论的过程中,吸收了众多学科思想的精华,通过对众多思想的融合,批判性继承,加上他自身广博的知识,最终构建了社会系统理论。

因此,探索其思想理论来源及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点。

一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在政治上具有保守性,其只关注社会这整个大系统,而忽略了社会功能问题,并没有论述社会功能分化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卢曼认为:“只有功能的分化才对系统结构产生根本的影响,功能决定系统的产生与发展,也决定系统结构的建构。

”二是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思想,没有系统思想,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就失去了相应的系统理论来源。

卢曼将其应用于阐述社会系统内外部复杂性问题,充分吸收社会学和系统哲学的核心思想并为其所用。

三是二阶控制论思想。

在二阶控制论者看来,二阶控制论就是大脑被请求输出大脑的理论,也就是说,大脑活动的研究者作为自我参照对象研究自我大脑的输入输出过程。

由于大脑的运作模式遵循控制论并反馈到大脑自身,就成为控制论下的控制论,简称二阶控制论。

卢曼充分吸收了二阶控制论中的反馈思想,将其用于对社会系统的观察,构建了二阶观察思想。

卢曼所构建的社会系统理论,既具有系统哲学的理论性视野,又在社会学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创新。

卢曼认为,他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一个重大的社会学范式转变来阐明他的理论任务,并且这种转变可以改变社会学的思维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
➢ 1.卢曼社会系统理论有哪些特征? ➢ 2.简述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 3.卢曼的社会系统包括哪几种类型?简述之。 ➢ 4.社会进化的潜在机制及其社会进化的含义
有哪些? ➢ 5.沟通的双重功能是什么?
三、社会系统的类型
只要个体行动“有意义地相关和联系”, 并利用功能机制的选择将其与时间、物质 和符号环境区分开来,社会系统就存在了。 卢曼提出,与社会系统并列的是机械系统、 有机系统和精神系统。
第三节 社会进化与分化
社会系统的三个层次之间的分化构成了社 会文化进化的过程。分化是功能主义理论 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与其他进化论理论家 一样,卢曼认为,当代社会不同于以往社 会的地方,主要是它在功能方面的高度分 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社会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在社会系统中,由于社会系统是通过不同 行动者所实行的行动脉络而组成的,所以, 不同行动者在系统中所构成的关系,也就 是这些不同行动者在其不同行动脉络中的 种种“相遇”。
三、沟通的双重社会功能
两个行动者相遇所带来的个人意识与社会 系统之间的相互渗透,一方面在社会系统 与个人行动之间带来了新的互动局面,有 利于二者的进一步互动和渗透,另一方面 也带来了个人意识和社会系统两个层面中 各自独立的新成分,为二者的互动造成了 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
三、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特点
卢曼认为,作为总体概念的系统理论,经 历了相当长的演化和发展过程之后,实际 上包含三个层面不同领域的总体科学。
第二节 一般社会系统理论
卢曼在综合帕森斯的系统观和“一般系统 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己的社会系 统理论即“一般社会系统理论”。他的这 一理论关注的是社会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 间的关系以及分析降低系统环境复杂性的 机制。
第四节 作为沟通和意义的社会
卢曼的系统理论强调的是系统与外部环境 的关系和用于降低系统复杂性的机制。由 于行动者显示不同的行为方式,因而所有 的社会系统都建立在行动者之间沟通的基 础上。
一、卢曼“沟通”的意义及其特征
社会系统是靠人们所选择的各种符号之间 的沟通建构起来的。在卢曼看来,构成一 个社会系统的基本因素和基本关系就是沟 通。
第十一章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
第一节 卢曼其人及其社会系统理论的特征 第二节 一般社会系统理论 第三节 社会进化与分化 第四节 作为沟通和意义的社会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充分表现了德国社会 理论和哲学理论的传统特征,他成功地将 生物科学、物理科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领 域中的现代系统论研究成果,运用到社会 和人类历史发展的研究中去,集中围绕 “意义”和“沟通”而创建了新的社会系 统理论。
第一节 卢曼其人及其社会系统 理论的特征
一、卢曼的生平
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当 代社会系统理论的创始人。卢曼并非毕业 于大学的社会学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 是从一位“外行”变成社会学家的。
二、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发展
卢曼的杰出才华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使他 在社会系统理论的论述方面取得了独领风 骚的丰硕成果。20世纪70年代,卢曼同哈 贝马斯一起研究了科学技术、沟通和社会 系统的问题。1971年他出版了《社会理论 或者社会技术:系统研究做出了什么》。
一、社会进化的潜在机制
卢曼对社会进化持有乐观的态度,他认为, 随着复杂性的增加,否定的结构性机会也 在增长,社会发展的动力就在于“改变已 有事物的可能性”,而分化、创新和组织 也一直依赖于冲突行为的常规化和“偶然 性”的模式化。
二、分化与社会进化
社会分化是卢曼的中心概念,他用分化来 界定社会进化的过程。他把社会分化看成 是一种类属性概念,主要是系统的分化— ——系统内部及系统间的分化,既涵括了 标准的结构分化,也涵括了环节分割(即 机械团结)和分层。
一、卢曼对“系统”的界定
“系统”是卢曼的基本概念,在卢曼看来, 任何一种人类行动以及与这种行动相联系 的各种事件和过程,都可以构成一个相对 独立的一般系统。
二、系统与环境
卢曼在1984年出版的《系统理论:一个一 般性理论的纲要》是他社会系统理论的一 个代表作。在这里,他首先强调了对于系 统的界定不可能脱离对于环境的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