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就是孔子儒学传统
国学文化之二十四孝(一)

运城实强汽车科技学校讲座国学文化之二十四孝(一)一、国学1、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城:截至2017年,山西省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116个项目,运城市25项:民间文学·万荣董永传说、万荣笑话、传统音乐·新绛绛州鼓乐、运城眉户、传统美术·闻喜花馍等)2、什么是国学?A、大家是不是认为,国学就是等同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如四书五经?(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B、国学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一切中国本土的学术文化都算国学,甚至佛教里的禅宗,它是本土化了的佛学,也算国学。
这么说吧,你就把“国学”理解成“中国传统文化”吧。
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传统戏曲,中医巫术,风水堪舆,都是国学。
C、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3、儒家学说思想核心儒家思想十分丰富。
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
仁: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爱人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国学简介

国学概述一、什么是“国学”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
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热再次兴起一直沿袭至今“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
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
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
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方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
但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挟泥沙俱下”。
一些文化投机者也看准这个“牛市”,将阴阳八卦、谶纬迷信、星相占卜、特异功能、巫婆神汉、建阴宅、拜神庙,乃至恢复繁体字,倡导小学生读经,都贴上振兴“国学”的标签。
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关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几点思考?摘要:中国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是先秦儒学?还是儒释道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其本质何在?这大概可以说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最敏感也最关键的问题。
然而长期以来,汉语学术界对此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于语焉不详、不知所云。
而本文则认为,所谓儒释道及其本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其实,则不过在于遵循一个“道”字;而且这个“道”,就是古已有之的所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儒释道”。
关键词:儒、释、道、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的核心的实质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之所以传承下来,发展到今天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与国学的推行者们有很大的关系,如今学术界掀起了振兴国学研究热潮,首先在中国重视继承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兴邦之事,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有待于探讨,其次在大学里开设国学研究所,就意味着传承了国学的发展吗?在阐述这个命题前,首先弄清楚国学的含义是什么?所谓“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
不论是秦砖汉瓦,还是明月清关,考据学证实非秦即汉。
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到中华六艺五术范畴。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
)国内外很多人总以为儒家是中国文化主流,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不错,儒家是官方认可和提倡的思想和伦理道德,但是仔细考察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儒家不过是一层美丽的外衣,而外衣之内的躯体是另外一个东西,有人认为是道家、法家等。
我认为也不是道家、法家,而是儒释道及其诸子百家。
说到此,这个问题似乎扑朔迷离了。
其实学术界对国学的定义一直有争议,名家众说纷纭。
陈独秀认为:“国学是什么,我们实在不太明白。
当今所谓国学大家,胡适之所长是哲学史,章太炎所长是历史和文字音韵学,罗叔蕴所长是金石考古学,王静庵所长是文学。
除这些学问外,我们实在不明白什么是国学?”曹聚仁也认为:“科学之研究,最忌含糊与武断,而国学二字,即为含糊与武断之象征”。
国学就是孔子儒学传统

国学就是孔子儒学传统20世纪20年代,围绕整理国故、国学书目和读线装书的问题,知识界发生了几次关于国学的论争。
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今天的国学讨论。
国故之争20世纪20年代的国学论争,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与反传统的对立。
1919年,刘师培、黄侃、梁淑溟成立“国故月刊社”,创办《国故》月刊,“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批评文化思想界对孔子传统的激进态度。
自是,在对待国学问题上,学术界大致形成了拥孔派和反孔派的对立,其中以毛子水和张煊的对立为代表。
1919年,毛子水在《新潮》发表了《国故和科学精神》一文,认为国故不一定是“三纲五常”,也不一定是“四书五经”,“国故就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中国民族过去的历史”。
在“古代”与“现代”二元对立预设下,毛子水认为国故就是过去的历史材料,它好比是一具得了奇病而死的“尸体”,在今日世界学术上占不了什么重要位置。
虽说国故对现代没有影响,但对其研究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理清一段中国的学术史和中国民族的历史,也可以揭发“国丑”。
毛子水的这些观点,立即遭到张煊的反击。
张煊在《国故》上发表了《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他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强调古代与现代、旧学术与新学术之间的连续性,反对古代与现代的对立二分。
张煊认为,国故就是孔子传统,它还“支配我国多数人之心理,于四万万人之心中,依然生存”。
只要国人不弃之不顾,肯继承创新,国故就可适应时势的需要。
国故派的薛祥绥则径直认为,国学研究就是为了发扬孔子道德,以挽救沦丧的世道人心,这颇能道出国故派把孔子传统当作国学的想法。
有意思的是,傅斯年、胡适也加入了论争。
傅斯年认为,研究国故有“整理国故”和“追慕国故”两种手段。
他本人最佩服整理国故的方法,而反对拥孔派追慕国故,因为它“忘了理性,忘了自己,真所谓其愚不可及了”。
胡适则批评张煊说,所谓国故能“应时势之需”,便是传统儒家“通经而政治平”的梦想。
1919年11月,胡适发表了《新思潮的意义》一文,系统地表达了五四反传统派对待国故的“纲领性”态度,他提出新思潮的四大原则,即“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国学知识

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等; 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
集四部;
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讲演录》所分,分为
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学”来源
“国学”之名,始之
清末。其时欧美学术 进入中国,号为“新 学”、“西学”等, 与之相对,人们便把
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
为“旧学臣、父子、
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
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
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11Ps的内涵
美国著名市场营销 学家菲利浦·科特勒 教授又提出了11P营销 理念,即在大营销6P 之外加上调研、区隔、 优先、定位和人,并 将产品、定价、渠道、 促销称为战术4P,将 探查、分割、优先、 定位称为战略4P。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 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 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 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 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 境界。
《大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大学》的主要内容在于阐发儒家内圣外王 的政治思想。朱熹曾概括为“三纲领”与“八条 目”。
11PS
• • • • • • • 产品(Product)、价格(Price)、 促销(Promotion)、分销(Place) 政府权力(Power)、 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s) 调研(Probe)、区隔(Partition)、 优先(Priorition)、定位(Position) 员工(People)“
4RS理论的优缺点
我对国学的认识

国学的认识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逐渐认识,国学热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中国风!甚至几十年前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教授对传统的中国国学就赞赏有加。
他直言不讳地说过:由于中国人拥有充满智慧的传统文化,所以最有资格统治世界。
由于世界性的推崇,所以现在的人们都跟风似的把国学引进了中小学课堂,引进了商业企业培训机构。
更有不少社会团体民间学人也都纷纷的打起了国学的大旗,竭尽全力的向人们介绍国学经典,弘扬优秀的国学思想。
可是,有不少人都认为,国学思想太迂腐了、太懦弱太陈旧了,对青少年的成长没有好处,成天接受这些教育会把人培养成软弱无力的绵羊,缺少昂扬向上激情和斗志。
其实,有这样想法的人是很不了解国学的。
更不了解为什么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文化没有断层,民族得以繁衍发展而且越来越强大。
这些都得益于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国学底蕴作血脉支撑。
国学并不仅仅包含儒学,更包含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兵家思想、纵横家思想等等饱含东方智慧的百家思想。
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才诞生了蜚声世界的各家智慧人物,如姜子牙、鬼谷子、诸葛亮、刘伯温等等神一般的传奇人物。
造成国学就是儒学,就是《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等错误印象的原因除了媒体上的误导以外,各类民间的讲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提到国学,人们就想到了孔子,想到了《论语》,想到了《弟子规》。
所以,有些人就很反感国学教育,认为国学就是《弟子规》这样的具有农耕思想典籍。
接受这些教育将来不把孩子都教育成了没有个性没有冒险精神的绵羊了。
所以,我再次申明自己的观点:讲国学不仅仅要讲儒学经典,更要讲《六韬三略》《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等百家学说中的文化精髓。
讲国学就要培养青少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志向。
国学基础知识2017

Y、对N、错
【正确答案】N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论语》核心内容是古代知识分子内在修养和外在事功的讨论。
7、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
12、《尚书》又称( ),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
A、《书》
B、《书经》
C、《礼书》
D、《四库全书》
【正确答案】AB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尚书》又称《书》、《书经》,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
13、下列选项中,属于五福的是( )。
A、长寿
B、富贵
C、安康
D、善始
【正确答案】AB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五福包括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A、医学
B、戏剧
C、星相
D、数术
【正确答案】ABCD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
7、( )、兵法、纵横家、阴阳家、农家都为国学宗教、哲学其分枝。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韩非子
【正确答案】ABC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道家、墨家、法家、兵法、纵横家、阴阳家、农家都为国学宗教、哲学其分枝。
Y、对N、错
【正确答案】Y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翻译为: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16、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
国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国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国学,是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内容的研究与探索。
它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承和积淀,是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知和理解,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
国学包含了众多的知识点,如中华经典、儒学思想、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等。
本文将对国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华经典中华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包括了《四书五经》、《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等。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代表作,它包括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尚书》、《诗经》、《易经》、《春秋》、《左传》等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思想、道德、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精华,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儒学思想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等等。
儒学思想倡导“仁政”、“礼乐”、“敬老”、“尚贤”、“乐群”等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和灵魂。
三、历史文化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文明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主要包括了古代文明、远古文化、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这些历史文化包括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文学艺术中国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其作品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绘画、音乐等各种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面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诸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人文景观、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就是孔子儒学传统
20世纪20年代,围绕整理国故、国学书目和读线装书的问题,知识界发生了几次关于国学的论争。
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今天的国学讨论。
国故之争
20世纪20年代的国学论争,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与反传统的对立。
1919年,刘师培、黄侃、梁淑溟成立“国故月刊社”,创办《国故》月刊,“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批评文化思想界对孔子传统的激进态度。
自是,在对待国学问题上,学术界大致形成了拥孔派和反孔派的对立,其中以毛子水和张煊的对立为代表。
1919年,毛子水在《新潮》发表了《国故和科学精神》一文,认为国故不一定是“三纲五常”,也不一定是“四书五经”,“国故就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中国民族过去的历史”。
在“古代”与“现代”二元对立预设下,毛子水认为国故就是过去的历史材料,它好比是一具得了奇病而死的“尸体”,在今日世界学术上占不了什么重要位置。
虽说国故对现代没有影响,但对其研究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理清一段中国的学术史和中国民族的历史,也可以揭发“国丑”。
毛子水的这些观点,立即遭到张煊的反击。
张煊在《国故》上发表了《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他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强调古代与现代、旧学术与新学术之间的连续性,反对古代与现代的对立二分。
张煊认为,国故就是孔子传统,它还“支配我国多数人之心理,于四万万人之心中,依然生存”。
只要国人不弃之不顾,肯继承创新,国故
就可适应时势的需要。
国故派的薛祥绥则径直认为,国学研究就是为了发扬孔子道德,以挽救沦丧的世道人心,这颇能道出国故派把孔子传统当作国学的想法。
有意思的是,傅斯年、胡适也加入了论争。
傅斯年认为,研究国故有“整理国故”和“追慕国故”两种手段。
他本人最佩服整理国故的方法,而反对拥孔派追慕国故,因为它“忘了理性,忘了自己,真所谓其愚不可及了”。
胡适则批评张煊说,所谓国故能“应时势之需”,便是传统儒家“通经而政治平”的梦想。
1919年11月,胡适发表了《新思潮的意义》一文,系统地表达了五四反传统派对待国故的“纲领性”态度,他提出新思潮的四大原则,即“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其中“研究问题”就是要回答:何以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便不能不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国粹?“输入学理”就是要输入“实用主义”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就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从乱七八糟、无头无脑的“旧国学”里寻出一个前因后果的条理脉络来,从胡说谬解、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真价值来,以便再造中国的现代文明。
国学书目之争
1919年后,胡适打起了“整理国故”的旗号,开始写文章、作演讲,积极宣传研究国学。
1923年,应清华留美学生的请求,胡适发表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引起了知识界关于“国学书目”的争论。
在《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里,胡适开列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周礼》《孔子集语》《春秋繁露》《三侠五义》《九命奇冤》
《史记探原》《考信录》《新学伪经考》等180余种书目;而且他还说所拟书目“并不为国学很有根柢的人设想,只为普通青年人想得一点系统的国学知识的人设想”。
实际上,胡适的书目主要涉及哲学史和文学史领域,况且数目多,短时间绝不能读完,显然不是“最低限度”的书目。
胡适的国学书目,引起梁启超的反弹。
他批评胡适的书目“文不对题”,认为这些书目不过是胡适按自己治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参考资料写成,许多书是“做白话文学史”的人才需要读。
他还指责胡适不要“因为自己爱做文学史便强一般青年跟着你走”。
梁启超还批评胡适不列基本的历史书籍,并发问道:“试问连《史记》没有读过的人,读崔适的《史记探原》懂他说得什么?连《尚书》《史记》《礼记》《国语》没有读过的人,读崔述《考信录》懂他说的什么。
连《史记·儒林传》《汉书·艺文志》没有读过的人,读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懂他说什么”?为反对胡适,梁启超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文中,也规定“最低限度必读书目”,开列《四书》《易经》《书经》《礼记》等25种。
他认为,如果这些书不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胡适和梁启超开列的“国学书目”,表面上,只是数量的差别,实际上关系着研究国学的方法及目标的差异。
在胡适看来,国学只是一堆零碎的、没有系统的、没法阅读的“死”材料,必须用科学的精神,把它整理成“人人能读”、“人人能用”的古书。
因此,国学研究要“用新的眼光,新的方法,去整理老东西,把历来圣人和经典的偶像打破,拿他当作平常人和平常著作一样看”。
胡适看重哲学和白话文学这两个
领域,就是通过整理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为反孔、输入新思想及“文学改良”来提供接引和服务,其终极目的就是要除掉依靠偶像的旧势力这一“恶鬼”。
可见,胡适整理国学的目的,是为了破坏孔子这个“偶像”和打孔子这个“恶鬼”。
相反,梁启超没有把国学看作过去死的材料。
1923年,也就在列国学书目不久前,梁启超在《治国学的两条路》的文章里,认为科学方法和德性学是治国学的两条路。
他强调国学最突出的是“人生哲学”,孔门人生哲学是用内省及躬行的方法(即德性学的方法),而不是用科学研究得来的。
如果联系到当时的“科学与人生观之争”,我们就体味到梁启超的国学研究,是把以孔门学问为核心的国学当作活的“人生哲学”来体验和实践,而不是把国学当作死的科学材料来研究。
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梁启超认为,《论语》《孟子》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的总源泉,它支配着中国人内外的生活。
他强调说:“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
我既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隔阂。
”梁启超告诫青年学生,要在中国社会有影响,必须躬行孔孟人生修养,熟悉中国社会的“共同意识”。
余论
在国学研究问题上,胡适与梁启超尽管存在差异,但作为文化界的领袖人物,他们开书目、提倡国学研究行为本身,似乎是一种学术思想转变的“象征”或“号召”。
从此以后,开书目、治国学便成为“时髦”,迅速影响到全国文化界,形成一股声势不小的“读线装书”的潮流。
受这股思潮的刺激,老一辈的吴稚辉、康有为、鲁迅,年轻一辈的“文
学研究会”的沈雁冰和郑振铎,“创造社”的郭沫若和成仿吾,为了挽救“五四”反孔成果,鼓励年青人学习西方现代科学知识,他们都把矛头指向胡、梁倡导的国学研究,掀起了“反对读线装书的运动”,并一直持续到1929年。
总之,20世纪20年代的国学论争,其所谓“国学”、“国故”,表面上是指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历史,但如果具体到“国学书目”及研究国学的最终目的便可知:无论是传统派的人生观,还是反传统派的“打鬼”,他们心目中的“国学”,实际上就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
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就在儒家”。
“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
中国民族之所以存在,因为中国文化存在,而中国文化,离不了儒家。
”因此,这次国学论争的实质是反孔与拥孔之争。
当时的知识界把国学主要看作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那么现在我们何尝不借鉴他们的观点?当研究国学无论是为了培养有国学修养的人才,还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或以文化“软实力”支援中国的和平崛起时,所学的国学难道不是梁启超所理解的“活的”儒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