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塑性力学概述

合集下载

工程弹塑性力学课件

工程弹塑性力学课件
工程弹塑性力学课件
目 录
• 弹塑性力学基础 • 弹性力学基本理论 • 塑性力学基本理论 • 工程应用实例 • 工程弹塑性力学展望
01
弹塑性力学基础
弹塑性力学定义
弹塑性力学
弹塑性力学是一门研究材料在弹 性极限和塑性极限内应力、应变 行为的科学。它广泛应用于工程 领域,为各种结构设计和分析提
供理论基础。
有限差分法
将物体的位移表示为离散的点的 差分形式,通过求解这些点的位 移来近似求解整个物体的位移。
边界元法
将物体的边界离散化为有限个小 的单元,通过求解这些单元的力 学行为来近似求解整个物体的边 界力学行为。
03
塑性力学基本理论
塑性力学基本概念
01
02
03
塑性力学
塑性力学是研究材料在达 到屈服点后,发生不可逆 变形时行为和特性的学科 。
边界元法
通过在边界上离散化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可以减少未知数的数量 ,提高求解效率。
有限差分法
将微分方程转化为差分方程,通过迭代求解的方法得到近似解。
04
工程应用实例
桥梁工程弹塑性分析
总结词
桥梁结构稳定性
详细描述
桥梁工程弹塑性分析主要关注桥梁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分 析桥梁在不同载荷下的弹塑性响应,评估其承载能力和安 全性。
总结词
材料非线性
详细描述
桥梁工程中的材料多为金属或复合材料,这些材料的弹塑 性行为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在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材料 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弹塑性变形和破坏。
总结词
结构优化设计
详细描述
基于弹塑性分析的结果,可以对桥梁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同时降低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

弹塑性力学基础理论与应用

弹塑性力学基础理论与应用

弹塑性力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弹塑性力学是力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涵盖了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弹塑性力学的基础理论和一些应用领域。

一、弹塑性力学的基础理论1. 弹性力学理论弹性力学研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弹性变形及其恢复过程。

根据胡克定律,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弹性力学理论通过应力张量与应变张量之间的关系描述了弹性材料的力学行为。

弹性模量是弹性力学的重要参数,表征了材料的刚度。

2. 塑性力学理论塑性力学研究材料在超过弹性极限后的变形行为。

当外力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时,材料会发生塑性变形,而不是立即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塑性力学理论包括弹塑性本构方程的建立和塑性流动规律的描述。

3. 弹塑性力学理论弹塑性力学是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的综合应用。

它考虑了材料在弹性和塑性行为之间的转换。

在某些情况下,材料可以同时表现出弹性和塑性特性。

弹塑性力学理论利用不同的本构关系来描述材料在变形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二、弹塑性力学的应用1. 材料工程弹塑性力学在材料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材料的弹性行为和塑性行为,可以确定材料的强度、韧性和耐久性,从而指导材料的选用和设计。

在材料的加工过程中,弹塑性力学理论也可以用于模拟和预测材料的变形行为。

2. 结构工程在结构设计和分析中,弹塑性力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行为与材料的弹性和塑性特性密切相关。

通过考虑弹塑性行为,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土木工程土木工程中的地基和土壤材料往往存在复杂的弹塑性特性。

弹塑性力学可用于分析土壤的沉降和变形行为,以及地基的稳定性。

在岩土工程中,弹塑性力学理论也可以用于分析岩土体的稳定性和变形行为。

4. 金属加工金属的塑性变形是金属加工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弹塑性力学理论可以用于研究金属的屈服和流动行为,从而指导金属的模具设计和加工工艺的优化。

总结:弹塑性力学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综合了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弹塑性力学部分习题及答案

弹塑性力学部分习题及答案

厚壁筒应力问题
要点一
总结词
厚壁筒应力问题主要考察了弹塑性力学中厚壁筒结构的应 力分析和变形计算。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厚壁筒应力问题涉及到厚壁筒结构在受到内压、外压或其 他复杂载荷作用时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在解题过程中 ,需要运用弹塑性力学的相关理论,如应力分析、应变分 析等,来求解结构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同时,还需要 考虑厚壁筒结构的特殊性,如不同材料的组合、多层结构 等,对结构应力和变形的影响。
02
弹塑性力学基础知识
应力和应变
基本概念
详细描述:应力和应变是弹塑性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应力表示物体内部相邻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而应变则表示物体在应 力作用下的变形程度。
屈服条件与应力-应变关系
屈服准则与流动法则
详细描述:屈服条件决定了材料在应力作用下的屈服点,是判断材料是否进入塑性状态的重要依据。 应力-应变关系则描述了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应力与应变的变化规律。
弹塑性力学特点
弹塑性力学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涉及到众多工程领域,如结构工程、机械工 程、航空航天等。它既适用于脆性材料,也适用于塑性材料,并考虑了材料的 非线性特性。
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连续性假设
小变形假设
假设固体内部是连续的,没有空隙或 裂纹。
假设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是 微小的,不会影响物体内部应力分布。
弹塑性力学部分习题及答 案
• 弹塑性力学概述 • 弹塑性力学基础知识 • 弹塑性力学典型习题解析 • 弹塑性力学部分习题的定义与特点
弹塑性力学的定义
弹塑性力学是一门研究固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内部应力、应变和位移之间 关系的学科。它主要关注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发生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弹塑性力学绪 论

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弹塑性力学绪 论

与 成非线性关系。 只要是在B点前 2)AB段 此段内,
卸载后不会有残余变形,因此B点之前是弹性阶段。B点 对应的应力为弹性极限,记为 s 。 3)BC段 从B点开始,材料进入塑性阶段,如果继续加 载,会有塑性变形产生。从B点至C点屈服阶段。这阶段的 特点是应力不增长,但变形继续增大。因此B点应力又称 为屈服极限 s 。比例极限 p 与屈服极限 s 在数值上非 常接近,在工程上认为它们相等。
弹性力学的发展初期主要是通过实践,尤其是通过 实验来探索弹性力学的基本规律。英国的胡克和法国 的马略特于1680年分别独立地提出了弹性体的变形 和所受外力成正比的定律,后被称为胡克定律。牛顿 于1687年确立了力学三定律。
8
同时,数学的发展,使得建立弹性力学数学理论 的条件已大体具备,从而推动弹性力学进入第二个时 期。在这个阶段除实验外,人们还用最粗糙的、不完 备的理论来处理一些简单构件的力学问题。这些理论 在后来都被指出有或多或少的缺点,有些甚至是完全 错误的。 在17世纪末第二个时期开始时,人们主要研究梁的 理论。到19世纪20年代法国的纳维和柯西才基本上建 立了弹性力学的数学理论。柯西在1822~1828年间 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明确地提出了应变、应变分量、 应力和应力分量的概念,建立了弹性力学的几何方程、 运动(平衡)方程、各向同性以及各向异性材料的广义 胡克定律,从而奠定了弹性力学的理论基础,打开了 弹性力学向纵深发展的突破口。 9
塑性变形现象发现较早,然而对它进行力学研究, 是从1773年库仑提出土的屈服条件开始的。 特雷斯卡于1864年对金属材料提出了最大剪应力 屈服条件。随后圣维南于1870年提出在平面情况下理 想刚塑性的应力-应变关系,他假设最大剪应力方向和 最大剪应变率方向一致,并解出柱体中发生部分塑性 变形的扭转和弯曲问题以及厚壁筒受内压的问题。莱 维于1871年将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推广到三维情况。 1900年格斯特通过薄管的联合拉伸和内压试验,初步 证实最大剪应力屈服条件。

弹塑性力学讲稿课件

弹塑性力学讲稿课件
详细描述
金属材料的弹塑性分析主要关注金属在受力过程中发生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通过弹塑性分析,可以预测金属 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行为,为金属材料的加工、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混凝土结构的弹塑性分析
总结词
混凝土结构在受到压力时会产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弹塑性分析是研究混凝土结构在受力过程中应 力和变形的变化规律。
总结词
复杂结构与系统的弹塑性行为研究是推动工程应用的重 要基础。
详细描述
在实际工程中,许多结构和系统的弹塑性行为非常复杂 ,如大型桥梁、高层建筑、航空航天器等,需要从整体 和局部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以揭示其力学行为和稳定性 规律,为工程安全和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VS
详细描述
复合材料的弹塑性分析主要关注复合材料 的组成材料和复合方式对弹塑性性能的影 响。通过弹塑性分析,可以预测复合材料 在不同环境下的力学性能,为复合材料的 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工程结构的弹塑性分析
总结词
工程结构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变形,弹 塑性分析是研究工程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的应 力和应变的变化规律。
03
弹塑性力学的分析方法
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是一种将连续体离散化 为有限个小的单元体的集合,并 对每个单元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
法。
有限元法通过将复杂的结构或系 统简化为有限个简单的单元,使
得计算变得简单且精度较高。
有限元法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领 域,如结构分析、热传导、流体
动力学等。
有限差分法
01
有限差分法是一种将偏微分方程 转化为差分方程的方法,通过离 散化空间和时间变量来求解问题 。
其他常见的弹塑性力学分析方法还包括有限体积法、无网格 法等。

《弹塑性力学》课件

《弹塑性力学》课件
结构弹塑性分析的方法包括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边界元法等数值计算 方法。
材料的弹塑性行为模拟
材料的弹塑性行为模拟是研究材料在 不同应力状态下表现出的弹塑性性质 ,对于理解材料的力学行为和优化材 料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弹塑性行为模拟的方法包括分子 动力学模拟、有限元分析等。
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可以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 之间的关系,预测材料的弹塑性行为 。
THANKS
感谢观看
弹塑性力学在工程实践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工程实践中,由于材料和结 构的复杂性,弹塑性力学应 用面临诸多挑战,如非线性 行为、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的确定等。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需要采 用先进的数值计算方法和实 验技术,提高模拟精度和可
靠性。
此外,加强跨学科合作,将 弹塑性力学与计算机科学、 物理学等学科相结合,可以 推动工程实践中的弹塑性力 学应用不断发展。
《弹塑性力学》课件
目录
• 弹塑性力学概述 • 弹性力学基础 • 塑性力学基础 • 材料弹塑性性质 • 弹塑性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01
弹塑性力学概述
弹塑性力学的定义

弹塑性力学是一门研究材料在弹性和 塑性范围内行为的学科。它主要关注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行为, 以及这种行为与材料内部应力、应变 的关系。
塑性
材料在应力超过屈服极限后发生的不可逆变形。
屈服准则
描述材料开始进入塑性状态的应力条件。
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应力平衡方程
01
描述受力物体内部应力分布的平衡关系。
几何方程
02
描述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变与位移的关系。
屈服准则
03
确定材料进入塑性状态的条件。

弹塑性力学总结

弹塑性力学总结

弹塑性力学总结弹塑性力学是研究材料在受力后既有一部分弹性变形又有一部分塑性变形的力学学科。

它是力学学科的分支之一,因为它研究的对象是材料,所以也可以看作是材料力学的一个方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传统或新型材料——金属、高分子、陶瓷等。

本文将对弹塑性力学进行总结。

一、弹性力学与塑性力学的区别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都是力学学科的重要分支。

它们各自关注的是物体在受力后不同的反应。

(1)弹性力学弹性力学研究的是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而迅速恢复原状的力学原理。

简单来说,就是物体在受力后可以发生弹性变形,如压缩变形或拉伸变形,但是在撤离力的影响之后能够回复原来的状态。

弹性力学理论主要依赖于胡克定律,胡克定律可以表示为应力与应变之比等于恒定的常数。

(2)塑性力学塑性力学研究的是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无法迅速完全恢复原状的力学原理。

简单来说,就是物体在受力后可以发生塑性变形,但是在恢复撤离力的影响之后,不能完全返回原来的状态,仍有残余塑性变形。

塑性力学理论主要依赖于流动理论,流动理论可以用应变率表示材料变形时受到的应力。

二、弹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1)应力应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通常用σ表示。

应力有三种类型:拉应力、压应力和剪应力。

(2)应变应变是材料的形变量,通常表示为ε。

应变有三种类型:拉伸应变、压缩应变和剪切应变。

(3)黏塑性黏塑性是材料表现出的一种变形特性,它描述了物质在应力作用下的变形表现。

(4)弹性模量弹性模量是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相对于其初始长度相应变形程度的比率。

弹性模量是一种力学参数,通常用E表示,单位是帕斯卡(Pa)。

材料的弹性模量越大,其刚度就越高。

(5)屈服点在达到一定的应力时,材料就会开始发生塑性变形。

材料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的应力点称为屈服点。

三、弹塑性力学的应用弹塑性力学广泛应用于工程、物理、材料科学和冶金工业等领域。

弹塑性力学理论的应用使我们在实际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材料的力学性质。

弹塑性力学(浙大通用课件)通用课件

弹塑性力学(浙大通用课件)通用课件

塑性力学
研究材料在塑性状态下应 力和应变行为的科学。
塑性力学的基本假 设
塑性变形是连续的,且不改变物质的性质。 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力和应变之间存在单值关系,且该关系是连续的。 塑性变形过程中,材料内部的应力状态是稳定的,不会出现应力振荡或波动。
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应力平衡方程
在塑性状态下,物体的内部应力场满 足平衡方程,即合力为零。
应变协调方程
本构方程
在塑性状态下,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 系由本构方程描述,该方程反映了材 料的塑性行为特性。
在塑性状态下,物体的应变状态满足 应变协调方程,即应变是连续的。
塑性力学的边值问题
01
塑性力学中的边值问题是指给定 物体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求 解物体内部的应力和应变状态的 问题。
02
边值问题可以通过求解微分方程 或积分方程来解决,具体方法取 决于问题的具体形式和条件。
04
材料弹塑性性质
材料弹性性质
弹性模量
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所表现出的 刚度,反映了材料抵抗弹性变形
的能力。
泊松比
描述材料在受到压力时横向膨胀 的程度,反映了材料在弹性变形
阶段的横向变形特性。
弹性极限
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所能承受的 最大应力,超过该应力值材料将
发生不可逆的塑性变形。
材料塑性性 质
屈服点
解析法的优点是精度高、理论严 谨,但缺点是适用范围较窄,对
于复杂问题难以得到解析解。
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是一种将连续的求解域离散化为有限个小的单元,通过求解这些小单元的 解来逼近原问题的求解方法。
它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能够处理大规模的问题,并且可以方便 地处理非线性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性增量本构的基本理论姓名:学号:摘要:本文从理论基础的角度讨论弹塑性增量本构模型的基本理论:首先给出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的基本假设;然后谈论弹塑性本构模型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屈服面、硬化规律和塑性流动法则)。

关键字:本构关系;塑性;屈服面;硬化规律;塑性流动法则1 引言尽管弹塑性理论的研究己有一百多年,但随着电子计算机和各种数值方法的快速发展,对弹塑性本构关系模型的不断深入认识,使得解决复杂应力条件、加载历史和边界条件下的塑性力学问题成为可能。

现在复杂应力条件下塑性本构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弹塑性本构模型大都是在整理和分析试验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弹性、塑性理论建立起来的。

在采用有限元法对工程塑性问题进行数值分析时,关键问题就是选择恰当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因此,弹塑性材料本构模型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1】。

本文从理论基础的角度讨论弹塑性增量本构模型的基本理论:首先给出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的基本假设;然后谈论弹塑性本构模型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屈服面、硬化规律和塑性流动法则)。

2基本假设建立弹塑性材料的本构方程时,应尽量反映塑性材料的主要特性。

由于弹塑性变形的现象十分复杂,因此在研究弹塑性本构关系时必须作一些假设【1】。

研究弹塑性本构关系理论的基本假设一般有以下几点:(1)连续性假设:弹塑性体是一种密实的连续介质并在整个变形过程中保持连续性。

(2)小变形假设:在小变形(变形和物体尺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情况下,应变和位移导数间的几何关系是线性的。

但对于大变形情况,必须考虑几何关系中的二阶或高阶非线性项。

(3)均匀性假设:物体在不同点处的力学性质处处相同。

实际上金属材料都可以看作是均匀的。

对于混凝土、玻璃钢等非均质材料,如果不细究其不同组份分界面的局部应力,可以釆用在足够大的材料上测得的等效弹塑性参数来简化成均匀材料。

(4)仅考虑等温过程中的应变率无关材料,即忽略了应变率大小(或粘弹性效应)对变形规律的影响。

这时任何与时间呈单调递增关系的参数都可取作为变形过程的时间参数。

由此得到的本构关系将会有相当的简化。

(5) Drucker假设和Ilyushin假设(在流动法则中将详细讨论这两个假设)。

3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基本理论弹塑性本构模型是根据弹性理论、塑性理论等发展建立起来的【1】。

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总应变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弹性应变和一部分是塑性应变。

其中弹性应变可由广义Hooke 定律计算。

塑性状态下的本构关系目前存在着两种理论:一种理论认为塑性状态下的应力-应变仍是应力分量和应变分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论称为全量理论或形变理论;另一种理论认为塑性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应该是增量之间的关系,称为增量理论或流动理论【2,3,4】。

由于材料的塑性变形具有不可恢复性,在本质上是一个与加载历史有关的过程,所以一般情况下其应力-应变关系用增量形式描述更为合理。

因此塑性应变一般用塑性增量理论计算。

应用塑性增量理论计算塑性应变一般需要弹塑性材料的屈服面与后继屈服面、流动法则和硬化规律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对服从非关联流动规则的材料,还需要弹塑性材料的塑性势面【5】。

下面将讨论弹塑性增量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

3.1 屈服面和后继屈服面及几个常用的屈服条件一般地,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的响应与荷载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

当外载足够小时,材料表现为线弹性,当外载继续增加,应力大小超过弹性极限,应力应变关系则不再是理想弹性状态,而材料的某一点或某些点应力状态开始进入塑性状态。

判断材料开始进入塑性状态的条件或准则称为屈服条件或屈服准则。

根据不同的可能应力路径所进行的试验,可以得出从弹性状态进入塑性状态的各个屈服应力,在应力空间中将这些屈服应力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区分弹性和塑性的分界面,即称为屈服面【6】。

在继续加载条件下材料从一种塑性状态到达另一种塑性状态,将形成系列的后继屈服面。

材料在简单加载作用下,屈服条件定义为材料的弹性极限,可以由简单试验直接确定;而多数工程中的材料处于复杂载荷作用下,屈服面与后继屈服面的形状一般不能通过试验求得,不同的本构模型有各自不同形状的屈服面,且屈服准则或屈服函数的具体形式取决于材料的力学特性。

因此关于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屈服面与后继屈服面(或屈服准则)的确定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方面它表征了材料从弹性状态过渡到塑性状态的开始,确定开始塑性变形时应力的大小和状态,另一方面,它确定了材料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后继屈服极限范围,它是塑性理论分析的重要基础,并应用于各种实际工程结构的设计与施工。

屈服面与后继屈服面的数学表达式称为屈服函数。

关于材料的屈服面和屈服函数,已研究了上百年,提出的各种表达式不下几十种之多。

在应力空间中它一般可以表示成下式:图1 屈服面在主应力空间示意图(,)0ij f σξ= (1)这表示它是应力空问中的一个超曲面。

若不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情况下可在主应力空间中表示,则为:123(,,,)0f σσσξ= (2) 如果屈服与静水压力无关,则表示为:12(,)0f J J = (3) 在应变空间中可用下式表示屈服函数(,)0Pi j i j F εε= (4)常用的屈服条件有:Tresca 屈服条件(1894年)、Mises 屈服条件(1913年)、Coulomb 屈服条件(广义Trcsca 条件)、Drucker-Prager 屈服条件(广义Mises 条件)、双剪屈服准则。

(1)Tresca 屈服条件【5】Tresca 认为,在最大剪应力达到极限时材料进入屈服,在123σσσ≥≥的假设下Tresca 屈服条件表示为:13max 12k σστ-== (5)或者: 1320k σσ--=(6)(2)Mises 屈服条件【5】Mises 克服Tresca 屈服面具有角点的缺陷(即不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提出了Tresca 屈服条件:222J k =或2220J k -= (7) 将2J 写成展开形式,则有:()()()()222222211222233331112233121606k σσσσσσσσσ⎡⎤-+-+-+++-=⎣⎦ (8)(3)Coulomb 屈服条件(广义Tresca 条件)【6】认为屈服与静水压力有关,则材料屈服曲面方程为:()123,,0f I J J = (9)与式(9)相吻合的是Coulomb 准则,由土力学可知:0n t g c τσϕ+-= (10) 式中: τ——土的抗剪强度n σ——τ作用面上的正应力c ——粘聚力(4)Ducker-Prager 屈服条件(广义Mises 条件) 【6】D-P 为了改进Coulomb 屈服条件在角点处描述塑性流动的困难,于1952年提出光滑屈服曲面模型,为一圆锥。

在n 平面中为圆,其屈服表达式为:10f I k α=-= (11) 其中,α和k 与ϕ和c 有关(5)双剪屈服准则【7】1932年Schmidt R 提出最大偏应力屈服准则,与后来我国学者俞茂宏提出的双剪屈服准则相吻合。

最大偏应力屈服准则表示为()1233m a x ,,s s s k = (12)其中,3k 可以由简单拉伸实验确定323s k σ= (13) 式(12)可以等效地表示为:11232213331232()232()232()2s s s s s s σσσσσσσσσσσσ=-+=±⎧⎪=-+=±⎨⎪=-+=±⎩ (14) 双剪应力屈服条件叙述为:当两个较大的主剪应力绝对值之和达到某一极限值时,材料开始屈服。

假设123σσσ≥≥,几个主剪应力绝对值的表达式为:12122σστ-= 13132σστ-= 23232σστ-= (15)因此,双剪屈服准则可以表示为:2313121122312132331223,2,2s s when when σσττσσττσσττσσττ+⎧+=-=≥⎪⎪⎨+⎪+=-=≤⎪⎩ (16)3.2弹塑性材料的硬化规律有些材料开始屈服后就产生塑性流动,变形无限制的发展,以致破坏。

这是一种理想弹塑性状态,不存在硬化,在加载状态时,理想弹塑性材料屈服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都是固定的。

硬化材料在加载过程中随着应力状态和加载路径的变化,后继屈服面(也称为加载曲面)的形状、大小和中心的位置都可能变化。

用来规定材料进入塑性变形后的后继屈服面在应力空间中变化的规律称为硬化规律【6】。

当内变量改变时,屈服面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不同的内变量对应着不同的后继屈服面。

严格地讲,后继屈服面应通过具体试验测量得到,但目前的试验资料还不足以完整地确定后继屈服面的变化规律,这就需要对后继屈服面的运动和变化规律作一些假设。

通常的做法是,先根据试验数据决定初始屈服面,后继屈服面则按照材料的某种力学性质假定的简单规律由初始屈服面变化得到,这种变化带有人为假定的因素。

多年来,人们对许多材料进行了试验研究。

图2 硬化规律示意图弹塑性材料在初始屈服后的响应不相同,这时就得选用不同的硬化规律,一般采用三种硬化规律,即等向硬化(又称为等向强化)、随动硬化(又称为随动强化)和混合硬化(又称为混合强化)规律,如图2所示。

(1)等向硬化规律【8】等向硬化规律假定屈服面的位置中心不变,形状不变,其大小随硬化参数而变化。

对硬化材料而言,屈服面不断扩大,即屈服面在应力空间中均匀膨胀;对软化材料,屈服面不断缩小。

等向硬化规律相当于做了塑性变形各项同性的假定,因此不能反映材料的Bausching 效应的影响,如图2所示。

其一般表达形式为:(,)0()()i j i j f f k σξσξ==-= (17)式中:(,)0ij f σξ=——初始屈服函数;()k ξ——反映塑性变形历史的硬化函数。

用于确定屈服面的大小。

等向硬化规律一般是静载荷作用下的弹塑性模型。

(2)随动硬化规律【8】随动硬化规律认为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屈服面的大小和形状都不改变,仅发生位置的变化,即只是屈服面在应力空问中作刚体平移,当某个方向的屈服应力升高时,其相反方向的屈服应力应该降低。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材料的Bausching 效应,如图2所示。

其一般表示形式为(,)0(())i j i j i j f f k σξσαξ==--= (18)式中:()0ij f k σ-=——初始屈服函数;k ——常数;()ij αξ——后继屈服面中心的坐标,它反映了材料硬化程度,是硬化程度的参数,依赖于塑性变形,其增量形式可以表示为屈服点在应力空间中的位移。

确定ij α的增量变化规律通常有两种方法,即Prager 方法和Ziegler 方法。

随动硬化规律适用于周期荷载或反复荷载条件下的动力塑性模型以及静力模型。

(3)混合硬化规律【8】混合硬化规律是由Hodge 于1957年将随动硬化规律和等向硬化规律结合起来导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