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

高考总复习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
高考总复习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世界现代史)

2020备考资料: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 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 (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 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牛耕推广,汉代出现了耧车和代田法。汉代的炒钢技术和青瓷制造技术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文化上:秦代的焚书坑儒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由法家到儒家转

高三联考l历史学科质量分析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5月市统测质量分析 年级:高三年级学科:历史 考试时间:2020年5月任课老师: 所带班级:文科5.6班 一、总体分析 本次考试时间为5月4、5号,由商洛市统一组织的联考。文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总分为300分,历史学科占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第一题为选择题共12个小题共48分,第二题为非选择题,共5道材料分析题,两道必选题,三道选做题,从三道中选一题,共52分。试题总体题量适中,难度较大。总体来看,题目的综合性很强,选择题的难度适中,材料题的难度稍大。本次考试5班平均分是62.62,6班是57.32分,两个文科班的平均成绩是60分,位居商洛市第一,但是仅比第二名镇安慧源中学高0.76分,相比于上学期末市统测的成绩,优势下降。 二、与同类学校对比分析 1.校内班级对比: 通过表格对比发现,文科班宏志班和志强班成绩差距逐渐缩小,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距也不断变小,宏志班比志强班成绩高5分,题目难度较大,区分度不好,不再直接考察知识,更多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符合高三历史的特点. 这次考试班级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通过折线来看历次考试基本上各班的成绩对比变动较大,差的依然差,成绩好的依然好。文科两个班的差距比较小,文科志强班的进步较大,文科宏志班退步,优秀学生人数减少,低分段人数增加,以后应该加强培优和帮困工作。 2.全市成绩比较

从总体成绩来看,我校仍然位居商洛市第一,但是仅比第二名镇安慧源中学高0.76分,相比于上学期末市统测的成绩,优势下降。 3.我校各小题得分及排名 从各题得分来看,41(2)主要考察英国与中国扶贫的相关内容,题目综合性很高,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概括总结能力,难度比较大。41.1这道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只是内容的罗列,没有归纳。第42道材料题主要考察宋代文化的发展情况,对学生能力要求很高,很多知识是需要通过材料内容归纳总结,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较差,导致错误率很高。从各小题平均分在全市的排名来看,41(1)(2)得分率在全市排名靠后,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较差,思维不活跃,导致得分点不多。 4.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学生: (1)网课期间大部分学生教材和资料有没有,影响学习的效果。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习惯了学校的高压政策,网课期间学生面对电脑,老师不能时时关注学生,部分学生思想松懈,导致能力下滑。 (2)部分学生不能做到规范答题。文综题量较大,学生答题时间紧张,个别学生总是在快要交卷子是才填涂选择题,导致部分选择题错涂,漏涂,多涂,本次考试有四个学生存在选择题填涂错误的问题。还有个别学生(夏言)粗心大意,导致选修忘记涂题号,选修没有得分。 (3)本次考试全市最高85分,第二名80分,我们学校最高分是寇飞77分,张艳只考了75分。张艳的基础比较好,但是思维不够活跃,平时教学中在知识扩张方面可能还没有做好。 (4)文综合卷,时间比较紧张,历史排在最后,分给历史的时间更少,加上平时文综合卷练习的比较少,部分学生分配时间不合理,导致历史得分并不高。(5)本次考试选择题和42题、选修题做得都不错,唯独41题答的比较差,临

高三政治期末质量分析

高三政治三模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结构 本次政治部分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组成。客观题共12个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主观题3题,共52分。题目难度适中,题目很好的体现了基础性,同时注重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查。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覆盖考查,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过关、基本能力的掌握,联系生活热点,关注时政新闻。 二、试卷特点分析 1、这次模拟试卷覆盖高中政治必修一——必修四的全部内容,试卷重视基础知识的考察,综合性较强,较好地体现了重视书本、考察基础的高考命题思路。 2.试卷的选择题阅读量不大,而且题目的指向明确,能较好地检测出学生对核心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实际掌握情况。 3.试卷的主观题设问明确,立足于考察学生对基本原理的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因此,试卷的区分度较强。 三、答题情况存在问题分析 本次考试较之前有多进步,尤其是五十分以上人数明显增多,这次考试平均分47.3分,最高分72分。从卷面来看,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有很大的进步,大部分还是能认真作答。但从考试中,也反映出一定的问题: 1、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运用能力不够理想。这主要跟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科学;以及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双基学习的检查不到位、练习不够充分有直接关系。 2、学生对政治生活、哲学生活的原理运用不准确,知识框架不清晰,知识的体系不完备,缺乏基本的分析思维。 3、极少数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潦草,缺乏专业术语。 五、今后教学措施 1、重视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 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没有形成政治学科知识网,就不可能正确分析题目的题意,不可能全面、正确地回答问题。进入后期重点复习以后,要注意回归教材,钻透教材构建知识网,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梳理主干核心知识,熟练掌握政治基本观点与原理,并做好及时检测,认真查漏补缺。特别是加强对政治生活、哲学常识知识的强化。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部分: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结总汇

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泰勒斯,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精神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世界市场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逐步形成 工业革命: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欧美代议制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理论和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系: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近代世界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科学技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苏俄革命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和建设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严重,导致苏联解体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摸式弊端→苏联解体背景: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及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高速发展;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当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于 2001年底加入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机遇和挑战并存 现代科技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现代世界( 1917 ——今) 近代世界 古代世界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50道,共50分。材料题3组,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一定涉及。 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主干知识。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考核力度。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 具体而言,通过本次考试着重从能力提升角度下手进行命题。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单靠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从主观题来看,材料分析题成为最主流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从命题来源来讲,本次期中考试主要选取的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主,结合一轮复习特点加入一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其中高考真题部分重点选取全国卷和天津卷的经典题目组成,辅以江苏、浙江、安徽等东部省份的题目,其主要用意在于让学生通过这次考试熟悉天津高考的命题特点,同时把握全国整体高考历史思维的大方向,做到一定程度的难易结合。同时着重挑选对文本解读能力有所提升的材料分析题,用大量新材料和新情景来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尽可能让学生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做到教材知识与材料内容的整合与呼应。 二、学生考试情况及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总体平均分如图所示: 分析:与以往相比成绩有所下降,一方面较之过往考试,本次考试总体难度有所增加,结合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备课组长:武宇红 一、教学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得,本次历史期末考试均分66.71,优秀率为14.01%,及格率为74.15%,期中考试优秀率10.63%,及格率85.99%,由此数据可看出学生文理科的偏科现象逐渐显示。各班级均分最高71.63分,最低64.43分,相差7.2分,除去3班外,各班相差不大,相差在3分之内。这是近两个月以来,基本上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位教师认真二次备课上课的成果。 二、试卷分析: 1、试卷以现行教材为依托,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题目容量适中,难度适中,无怪题、偏题,试卷中还出现了一些多次做过的题目。 2、试卷组成和结构:本次试卷分为选择题、材料问答题,两者比例为6:4。题型仍采用单项选择题与材料题两大类;单项选择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材料题有2大题,共40分。 三、学生出错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仍然是一个大问题,70分以下的学生,尤其是不及格的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记忆模糊。 (2)审题不清,很多学生存在看题只看一半就做题的坏习惯,看题不够全面。 (3)理解不到位,选择题题意与每项选项理解不够透彻,对于知识点的本质理解以及教材相关知识理解不到位。

(4)利用史料的能力不够好,不能全面利用材料,不能通过材料分析出题目要求的答案,有较多同学经常脱离材料作答。 (5)学生逐渐显示出文理偏科的现象,不能很好的利用课堂时间,学生作业完成也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6)课时紧张,几乎没有时间来给学生讲解题目,而历史学科的性质却是每堂课的知识容量都很大,很难实现在课堂上落实题目的目标。 四、以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集体备课,认真编写教学案和批改作业。当没有时间落实题目讲解时,课堂的有效性及作业的批改显得尤为重要。 (2)强化基础知识巩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多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基础知识,将书本知识条理化。 (3)加强课堂管理,从学生考试成绩的状况结合学生平日课堂的表现得出,课堂纪律的良好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以管理促教学,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在课堂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将历史对学生思维提高的重要性渗透于课堂之中。并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更加爱上这门课。 (5)平日讲课多注重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答题习惯,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6)从本次考试数据可知,历史科目优秀率相对较高,及格率相对较低,今后的目标就是保住优秀率并有所提高,关注那些想学却不知道怎么学的学生,严格执行学校“提高、促中、帮困”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印发给学生)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 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 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 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 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 (1)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2)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2、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2)经济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上:王室衰微,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奴隶制生产关系(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3)民族关系上:通过争霸兼并战争,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 B、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高三历史试题分析报告及教学建议

历史试题分析报告及教学建议 通观试卷,绝大部分题目设计较好,符合高考题的风格,看似很难,细细考 虑很容易。通过这次训练是学生从做题思路和做题规范上都有了一次很好的提 高。 一、就统计情况看,学生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选择题看:一方面学生缺乏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另一方面不能对材料 有透彻的理解。出错率高的题目是25、28、33、35。 2、从材料分析题看:出错率高的题目主要是第41题,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抽象分析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选做题上,学生完成情况比较良好。 二、从阅卷环节看,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机读卡有破、脏、折的现象; 2、学生在粘贴条形码的时候,位置不符合要求; 3、学生的条形码信息有误,系制作的失误,需及时修正; 4、部分教师对于阅卷系统不能熟练操作; 5、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卷面拥挤,欠整洁,影响了评分效果。 根据以上答卷中失分现象与原因,概括总结出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 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试题考查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全面,记忆理解不够牢固准确,不能迅速有效地提取平常积累的知识来解答试题中的问题。如选择题基本都是需要依据相关基 础知识才能确定正确答案,间接考查了有关基础知识。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1)迁移知识的能力差。试题设问的角度和情景大多是教材中没有涉及的, 但解决这些新角度、新情景问题所依托的知识却是在教材之中的,作答时只需按题目要求,从时间、空间范围上与教材内容加以对应,稍加归纳整理即可。(2)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差。一是找不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二是对有效信息缺乏概括归纳。依托新材料、新情境设计新问题是高考卷的主要特点,必须加强训练、减少失误。 (3)概括归纳、分析评价问题的思维能力差。首先是概括归纳不够精练、 准确,答案内容多而得分少;其次是分析评价能力差,不能多角度、多层次的思 考问题,思维角度单一、片面。 (4)审题能力差。审题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而学习能力 的高低最终主要表现在审题能力上。学生审题能力差表现在缺少解答问题的一些 基本方法、技巧,如怎样抓住问题中的关键内容词、条件限制词,如何确定回答 内容的主次、多少,做到详略得当。 3.行文答卷仍缺乏答题技巧 一是答案的组织缺乏层次性,问题的答案要点让人分辨不清;二是无谓的文 字重复;三是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卷面拥挤,欠整洁,影响了评分 效果;四是围绕答案的一个方面“揪住不放”,使用大量文字进行阐释和说明, “一条道跑到黑”,无暇顾及其他答案内容。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开始 “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五、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历史考试质量分析

2014-2015上学期高三历史期中四校联考质量分析 枣阳一中高三历史组 试卷分析: 试卷共两大题,第一大题是选择题,共计25小题50分,第二大题是材料分析题,共计4小题50分。 1、试题紧扣课标要求,基础知识题与基本技能题的考查都能够兼顾到,又有所创新,整套试卷29题里,有19题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10道题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2、内容比较丰富,没有超出大纲的要求,命题覆盖范围比较广,题目内容在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分布。其中,中国古代的经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代议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等这些章节中的内容在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课程标准范围,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 3、整套试卷题量适中,学生一般都能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内容。试卷中基本题、有一定难度题、拔高题(难度较大)所占比重合理。其中,难度合适,区分度合适的题目占44.83%;难度合适,区分度不合适的占13.79%;难度偏难,区分度合适的占10.34%;难度便易,区分度合适的占17.24%;难度偏易,区分度不合适的占13.79%;而难度偏难,区分度不合适的为0。这些数据表明,这是一套比较成功的试题,没有偏题、怪题等。 4、题型多样化,材料比较新颖,有文字材料题、图表材料题、图片材料题,从题型上看,27题的题型类似于今年高考的41题,侧重于学生批判思维的考查,体现了命题者的匠心。 成绩统计及分析: 1、平均分:年级平均分49.34;及格率:19.94%;低分率:19.65%。其中,年级最高分74分,最低分16分。 2、选择题每题2分,其中平均分在1分以上的有第1、2、4、5、8、9、12、14、15、17、18、19、20、21、22、2 3、25题;平均分在1分一下的有第3、6、7、10、11、13、16、24题,有些题目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第三题,错误的同学大多选择的B选项。 3、26题材料分析题涉及近代和现代中国现代化的探索,总分14分,学生平均得分5.54,得分比较低,说明学生对于中等难度的材料分析能力还是有所欠缺。

高考历史主要时期阶段特征

高考历史主要时期阶段特征 (适用背景原因等类型题) 1.春秋战国:总体: 社会大变革 政治: 宗法分封瓦解,诸侯争霸混战,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开始形成 经济:铁犁牛耕出现, 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思文: 百家争鸣 2、秦汉文明(前221-220年) 总体: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小农经济繁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丝绸之路开通。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魏晋南北朝: 政治: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九品中正制 经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均田制 思文:儒学受到冲击,佛道盛行 4、隋唐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中央集权制机构完善。经济:经济发展,曲辕犁,筒车,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文学艺术领域:全面繁荣,兼收并蓄,领先世界,是古代中华文明鼎盛时期。 5.宋朝: 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政治:北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国家局部实现统一。 南宋:国家分裂,民族矛盾比较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发达, (交子,商税成为国家重要财源,坊市界限被打破) ,土地兼并严重;思文: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6.明清(鸦片战争之前的社会背景)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经济: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文:宋明理学,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西学东渐 7.近代: 政治: 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渐加深;民族矛盾空前严重,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 经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 1、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2、产生心的经济成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 义经济产生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西方工业文明冲击 思文: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 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古代中国 专题一: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 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 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 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 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 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 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 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 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 社会的主宰。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 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 的统治思想。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 (一)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 ●阶段特点:奴隶制国家产生、发展和繁荣。 1.政治:商:王权与神权结合;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盛行,以血缘为纽带;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2.经济:农业:“金石并用”时代,“刀耕火种”;井田制盛行; 手工业:丝织、青铜技术先进;商业:商人、货币出现,工商业官府垄断。 3.文化:中国早期文化产生(甲骨文、金文等);文化教育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特。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前221年) ●阶段特点: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1.政治:周王室衰落,诸侯混战;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 2.经济:农业:铁器、牛耕出现,精耕细作;自耕农、佃农产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商业:私营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城市兴起。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3.文化:私学兴盛;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家主张、法家与中央集权、民本思潮; 文化成就辉煌(现实主义《诗经》,浪漫主义《离骚》);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三)秦汉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点: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 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拓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汉代内朝、外朝(三公九卿)、刺史等)。 2.经济:农业:奖励耕织和垦荒;汉推广犁耕; 手工业:技术提高(丝织、青瓷),丝绸之路兴起;政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商业:统一度量衡、货币秦半两圆形方孔钱; 3.文化: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科技领先(东汉造纸术); 文化发展(秦统一文字:小篆。隶书秦朝出现,汉代成熟。汉赋)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阶段特点: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文化多元。 1.政治: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2.经济:均田制实行,北方经济恢复;生产技术创新(翻车、灌钢法等)。草市。 3.文化:书法隶变——楷、草、行。信仰多样——儒、佛、道。 (五)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阶段特点: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 1.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科举制隋开创唐完善)。

(完整word)高中历史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时代特征 古代中国(从远古到鸦片战争前)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人物:孔子。 时段特征 1.夏商西周时期 (1)政治上,处于奴隶社会,实行分封制(及其前身内外服制),中央集权尚未实现,地方势力较为强大。 (2)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大规模的集体劳作,工商食官。 (3)文化上,学在官府,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 2.春秋战国时期 (1)政治上,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央集权开始出现。 (2)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小农经济的产生,个体家庭经营取代集体劳作,私商、私营手工业出现。 (3)文化上,私人讲学开始出现,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比较繁荣。 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重大史实

选修秦始皇。 时段特征 1.政治上,中央集权体制确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开始。 2.经济上,小农经济繁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3.思想上,儒家开始取得独尊地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 重大史实 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段特征 1.政治上,国家分裂动荡,门阀政治盛行,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相对削弱。 2.经济上,小农经济受到破坏,田庄经济和土地国有制(均田制)盛行。 3.思想文化上,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士大夫流行清谈(以老庄之学为基础),佛教、道教盛行。 四、隋唐时期(从公元581年至公元907年) 选修唐太宗 时段特征 1.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经济上,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3.文化上,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五、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解决高考特征类大题答题方法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解决高考特征类大题答题方法 一.什么是特征型历史试题? 特征(特点、特性、特色)有外在表现和内在实质,但一般是指内在实质。特征型历史试题,是指人们对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或找出它们之间本质上互相区别的主要之处。 二.特征型历史试题的主要类别 1.历史事件特征型:历史事件的特征常从时代背景、参与主体、引动方式、引动目的、引动结果、性质影响及终结性结论等方面与其它类似事件的区别之处进行归纳。 2.历史措施特征型:历史措施(政策)的特征主要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影响等角度分析。 3.历史阶段特征型:历史阶段的特征常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生产关系等方面归纳。由于历史阶段时间长,其特征常具有变化性。 4.历史人物特征型:历史人物的特征常从时代、阶级属性、个性化活动与思想主张、历史地位等角度分析。 三.特征型历史试题的设问常用语 历史特征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四.特征型历史试题的答题模板 (答题思路) 1.答题模板一 从历史事物的要素角度看答题内容。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4)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

高中历史诊断性考试质量分析

印江民族中学2014届高三历史诊断性考试质量分析 历史组吴运江 第一、从命题特点方面看,本次命题特点分明,主要表现在: ①选择题此类题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能力。 ②坚持与高考热点接轨,注重对诸如政治文明史等观点的考查。 第二、从难易度方面看,本次命题有一定难度,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对考生的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从考试题型方面看,本次命题主要设有俩种常规题型,分别是单选题,材料分析题,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与判断;材料分析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分析,总结归纳和文字表述能力等;从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入手,考查学生对历史规律的理解、运用、对比、评价等,题型的设置依据传统,与高考接轨,比较合理。 第四、考试效果及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考生得分不很高,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考生大多材料题和选择题失分较多,导致出现低分扎堆。 其原因从学生角度看: ①考生平时对历史学科所花时间太少,学生精力有限,导致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对基本概念历史规律的理解应用水平尚待提高;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含糊不清。 ②考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佳使得考生只注重对单一知识点的把握而缺乏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考生理解,分析问题过于片面,不深刻; ③考生考试能力尚待提高,审题往往出现重大失误。如:战争与和平的选做题中有关朝鲜、越南的问题”,大多数学生没依据材料作答,导致失分严重。 从老师角度看: ①老师讲授速度较快,学生的适应不足,消化不够, ②老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保守,包办式的灌输较多,学生自我体会独立思考较少; ③老师选题资料贫乏,有局限性,平时训练题质量不高。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通史提纲) 第一部分中国史 一、古代中国 1、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西周(前1046~前770)→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秦朝(前221~前206)→西汉(前202~8)→东汉(25~220)→魏晋南北朝(220~581)→隋(581~619)→唐(618~907)→五代(907~979)→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16~1912) 3、阶段特征 A.先秦: 总特征:中华文明起源与奠基;开创、勃兴 政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完善,但尚未集中;血缘政治从强化走向削弱;统治疆域扩展,走向统一。 经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如土地制度);农工商的基本经济结构形成。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奠定中国文化的基础。 B.秦汉: 总特征: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大一统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丝绸之路? 政治上:官僚政治渐取代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内外朝制、推恩令、察举制、疆域变迁等 思想文化上:统治思想的变化?文化科技的又一高峰 C.魏晋南北朝:中华文明曲折发展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江南开发、佛道盛行、艺术发展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经济上:江南开发;灌钢法 政治上: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 思想文化:佛道盛行、艺术发展 D.隋唐:中华文明鼎盛、繁荣 .....、光照四邻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繁荣 经济上:农业?曲辕犁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政治上: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思想文化:三教合一、唐诗、雕版印刷术、火药等,中华文明光照四邻 E.宋元:中华文明继续发展 ....,民族大融合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华文明的新高峰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富庶;宋代商业突破性发展;宋元海外贸易发达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阶段特征归纳春秋战国时期 政治国家分裂到局部统一,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封建制度初步建立 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初步确立,手工业三种类型出现,商业经济打破“工商食官” 思想文化思想百家争鸣;文艺百花竞艳;科技领先世界。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秦汉时期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商业严格限制经济 思想统一,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思想文化;科技领先,文化气度恢宏对外交往初步发展对外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总体特征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隋唐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政治清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封建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全面繁荣,兼收并包,科技领先思想文化 对外交往进一步发展对外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总体特征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宋元时期 政治国家由分裂到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和新发展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实现南移经济

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成为官方哲学;科技发展高峰;文艺通俗化思想文化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对外关系 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总体特征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明清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 慢发展 思想文化承古萌新。理学的藩篱里产生了早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传统科技向总结性发展,出 现西学东渐;文艺具有反封建色彩 对外关系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外差距拉大,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侵略斗争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

2019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三统测历史质量分析

2019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三统测历史质量分析 2019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历史学科质量分析 2019年3月21、22日云南省组织了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此次统测力求 通过此次检测查找出下一步教学需要调整的问题,为2019年云南省高考历史成绩的提高 起到引领作用。试题完全遵循全国高考大纲和高考试题要求,传承了历史材料题的命题情景,保持了材料题即新颖又依托教材知识的特点。同时,试题又特别凸显当今热点问题和 历史主干知识,既彰显历史学科“史论结合”的特点;又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让学生 感受历史,着眼未来。本套试题难度为0.50,平均分为50.29。作为云南省内的统一检测卷,命题科学合理,本次检测对全省高三一线的广大师生,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从云南省第一次统一检测抽样的955份试卷来看,历史分数段分布如下表,峰值集中 在40—49分,50—59分之间,学生未来经过最后冲刺,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基本情况 表1 云南省2019年第一次统测历史学科成绩抽样成绩统计表 图1 云南省2019年第一次统测历史学科成绩抽样成绩分数分布 云南省2019年高三第一次统测抽样人数955人,抽样最高分76分,平均分50.29,,抽样分数峰值分布均集中在40分—69分之间,该分数段抽样人数中有822人,占总人数86.07%;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依然是欠缺对历史学科知识准确识记、理解和精准掌握,历史 阶段特征的掌握和定位差,欠缺对历史的宏观认识。其次,能力和方法方面,材料的解读、运用、知识迁移有效性差。审题、解题技巧欠缺,表达欠缺学科特点。在最后复习的4月 阶段,依托考纲,突出主干知识,强化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准确定位、理解历史阶段。联系学生统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查缺补漏,总结做题技巧,该阶段学生还有很大的 上升空间。 二、考点分析 ⒈试题考查主要知识点和考查能力统计 历史题考查主要知识点和考查能力统计 2.教材和板块知识统计 备注:从教材分布来看,此卷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考查分值较高,符合 近年高考的分值分布,政治、经济、文化各模块分布基本均衡。 三、试题特点分析

历史期中成绩质量分析及反思

历史期中成绩质量分析及反思 刘国凤 本学期的期中考试刚刚结束,现就半个学期的工作结合本次期中考试的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试卷结构及特点 1、试卷结构 本次试卷考查范围是高中历史岳鹿版必修3的第一课到第十六课内容,考查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本份试卷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单项选择题,35小题共70分;第二部分是材料综合运用题3题共30分。 2、试卷特点 (1)试题的选择以辽宁省课程标准为依托紧扣教材,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察。 (2)体现对学生历史主干知识的考察,注重从文字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概括分析的能力。 二、试卷情况。 我共教2个班,其中17班是文一小班,平均分60。25。18班是文二小班。平均分50,69,差别比较大,其中选择题35个题,错的

最少的7个,最多的17个,出错太多。材料题30分,最高分21分,失分较高。 三、存在问题 1.本次期中试卷凸显历史基础知识的价值,而学生成绩整体偏低,这充分说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特别是各班最高分没有90分的突破。 2.学生审题比较粗心,不仔细。出现对题目的理解失误。 3.学生读材料能力太差,特别是古文,读不懂,就分不清材料的内容,很难得出正确结论。 4.学生知识面太窄,历史素养积累不足,很多这种类型的题答错。 5,教师问题,教学中基础知识强调不够,以为小班学生会自觉学习,不用特别强调,平时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够,课堂上不敢放开,没有发挥学生自身能力,材料题训练少。 6,客观原因,这次考试试题方向和以前不同,学生不适应;各别试题不严密,越是好学生越出错。 四、解决措施 1、讲课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在较好把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逐渐提升难度,使历史教学逐步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