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先生对翻译的贡献
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

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哈姆雷特》的中文译本中,比较受推崇的有卞之琳译本、梁实秋译本、朱生豪译本。
那么梁实秋作家的大家了解?《哈姆雷特》梁实秋的散文体翻译用散文体译莎剧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实秋先生。
梁实秋先生以近四十年的漫漫人生完成煌煌四十卷《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盛事,海内外能独自把莎剧全部译成汉语的,迄今只有梁实秋先生一人。
并且他对待翻译的态度与他的人生观一样,传统,十分严谨,一丝不苟。
在翻译莎士比亚时,他经过大量的“爬梳剖析”,最终选定未经任何增删的牛津版本作为原文材料,还广泛阅读了许多莎剧专家的大量注释,作细致的比较鉴别,尽量使译作与原作保持一致。
梁实秋的译文: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究竟要忍受这强暴的命运的矢石,还是要拔剑和这滔天恨事拼命相斗,才是英雄气概呢?死,——长眠,——如此而已;梁实秋采用了散文体,把原文中的“无韵体”一律译成散文,而“原文中押韵之处则悉数译为韵语。
”用散文体翻译莎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白话文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于译为散文的原因,他在30年代出版的莎剧译本的《例言》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这样谈到,“莎翁的原文大部分是‘无韵诗’,凡原文为‘无韵诗’,则亦译为散文。
因为‘无韵诗’中文根本无此体裁,莎翁之运用‘无韵诗’体亦甚自由,实已接近散文,不过节奏稍微齐整;莎士比亚戏剧在舞台上演员并不咿呀吟诵,亦读若散文一般。
所以译文以散文为主。
”“不过,所谓无韵诗并不是等于把散文拿来分开排印,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他的译文不是单纯的直译,逐字直译会成为令人无法卒读的文字,也不是完全意译,因为意译能产生流畅的.文字,但与原文的语气和节奏相差太远了。
梁实秋的散文译本通俗易懂,读起来不会那么枯燥,索然无味。
“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一个踌躇满志又迷茫敏感的王子形象跃然纸上。
三.卞之琳的诗体翻译用诗体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有孙大雨,方平,林同济等人,但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卞之琳先生。
梁实秋的译学思想简论——以梁译《莎士比亚全集》为例

梁实秋的译学思想简论——以梁译《莎士比亚全集》为例严晓江(泰遘欠学绔瘩诤学斑≥接要:黎实秋的译莎活动渗透着他的翻译思想。
他以袄妻受责酶态度译莎。
蘩褫译莎羲鼹准备工终。
盅张懿零鸯研究相结合.注重译文内容的信实可靠;他采取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力求恰切适度,体现了翻译的“中庸”宅道:他强调荧善相谐的审美理念。
注重文学与遁德的关系,弼酵也努力遗褰美藓影或。
关键词:粱实秋;译擎思想;《莎士比亚全集>粱实歉先生在文学翻译方蘑建树不蔑。
健凝译7十凡部裰方文学名瓣以及不少诗歌、散文、评论、短篇小说等,其巾最受瞩目的翻译贡献是汉译《莎士比亚全集》,该译文具有“学院派”风格.是典型的“学者型”黼译。
叶永烈曾这样评价粱实歌译本:“这邦基薯黪独立译赛,舞绝终灸繁一流懿文学翻译家一锤定音,同时也显示了他的超人的毅宠。
埋头苦平的精神。
他姆海峡此岸的傅雷旗鼓相当。
称为两岸译界两臌子。
”Pt每t oT)粱实秋的译莎活动渗透着他的翻译思想,这主要是攒恁黯巍译态度、魏译策硌渡及戮译窜美等麓蘧豹看法,淡及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一、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译者终为愿文接受畿兼译文生产者。
必须农“诚”的基碳士兼颞两种文化传统、辩种价值混、蕊释事美称准,获覆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这魑翻译的基零态度。
梁寅秋说:“从搴翻译的人若不自己先彻底明白他所翻译的东烈就冒昧的翻译起来.郅燕不受责酶符为。
迢虱弓l缀撂葵的媲努。
斑该不襻矮的去查考.查出来应加注释。
使读者也能锈国。
”12106ro灏此.他十分璧视译莎前的准备工作,盘张翻译与研究相结合。
粱实秋曾先聪撰写了多篇论文对莎士比亚进行丁系列研究,铡鬃《莎±魄驻与经》、《莎±滋亚警隧芪锘误》、《莎翁夫入》、<莎士比亚的墓志》、《略谈莎士比豫作品里的鬼》、《莎士比驻的演出》等镣。
可以说,这些研究魑梁实秋成功翻译莎作的璧要翦提。
霹时,粱实歉对莎士珏二溅时代的英谬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鬣逶骁穗痘的历史施瑷、柱会文{l:、飙海习俗等方渐的知识。
梁实秋的翻译观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

梁实秋的翻译观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梁实秋翻译的英国经典幻想小说《彼得·潘》体现了其对文学翻译的独特思考,他的翻译观逐渐了引起学界的重视。
目前国内对梁实秋的翻译研究大多集中在梁实秋与鲁迅翻译思想的比较上,以及梁实秋与朱生豪莎译本的比较上,而对于梁实秋翻译观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许多译者开始注重儿童文学的可读性,照顾儿童读者的低语言水平及理解能力87。
但是儿童文学翻译也在选材,态度和策略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过度简化、过度归化、随意删改等问题。
儿童文学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必然符合文学翻译的一般原则。
但是,由于其服务对象儿童具有自身的特点,儿童文学翻译又有其独特的要求。
虽然梁实秋没有阐述自己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看法,但是他的翻译观也给儿童文学翻译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些可贵的借鉴。
一.梁实秋的翻译观翻译观是指译者对翻译持有的看法,既包括对翻译这一职业的定性,也包括对译文是否达标,达到何种标准的衡量与思考。
梁实秋认为翻译不同于学问和艺术,而应视为一种服务。
这种服务既面向作者,也面向读者。
一方面,译者要尽可能传达作者的原意,而不是自由创作;另一方面,译者要对所译内容进行择选,为读者提供能滋养其心性的精神养料。
这一总体认知深刻影响了梁实秋的翻译实践。
在翻译选材上,他主张仔细甄选原著,有学术价值,或者能够反映永恒人性的,应当优先进行翻译。
在翻译态度上,他反对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提高文章的可读性,而对原著进行割裂。
22-23同时,他认为最好的翻译不仅要能对原文的意思忠实,还要对原文的“语气”忠实。
在翻译策略上,他以异化策略为主,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上114,但同时,他也注意到汉英语法的差异,主张以句为单位,充分理解其意义后,以汉语的固有方式表达出来。
22-23二.梁实秋的翻译观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1.源文本的选择梁实秋认为文学不能有浅薄的教训意味,但文学与道德有密切关系126,文学是永恒人性的描写。
从《莎士比亚全集》阐述梁实秋“信、顺”翻译观

2021年第08期71文学研究从《莎士比亚全集》阐述梁实秋“信、顺”翻译观周浩洁引言:众所周知,中国有悠久的翻译历史,从开始有翻译活动开始,人们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理论。
中古至今,我国有很多翻译家,我将在本论文中通过《莎士比亚全集》具体阐述梁实秋的翻译观。
“信”即“诚信”,是相对于原作者而言的,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顺”即“通顺”是相对于译文而言的,旨在使读者能较为通顺地看懂译文,体现了对他人的关怀。
翻译作品要与当时的研究相结合。
梁实秋在他的《莎士比亚的版本》一文中,他也对各个时期的版本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对比,摒弃了其他版本中不恰当的,没有深刻表露莎士比亚的词语,他也保留了莎士比亚原作的标点符号并且,把真实的莎士比亚还原给读者。
面对外国地名人名的翻译,他采用现代的英国读音进行音译的方法。
梁实秋先生选择作品的标准是判断作品是否属于经典作品,能够很容易地凸显作者的所思所想。
梁实秋先生在翻译选材上最高的成就是耗时30多年一个人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
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完全符合了梁实秋的选材标准。
梁实秋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就说,假若翻译者对于自己所翻译的外国作品不采取理性的研究态度,其选择的方式就不是有纪律的和有目的的,反过来而是任性纵情凡投其所好者翻译,结果是一不留神就把国外第三四流的作品翻译至中国,还常常视为至宝加以模仿学习贻害无穷。
那一流的作品和三四流的作品的区别是什么?(李娟,2010,P67)翻译工作严格遵循求全、存真及负责的精神。
梁实秋先生翻译作品文字使用贴合,语句通顺,不过度地采用繁琐复杂的辞藻。
他的《翻译要怎样才会好》一文中所提到的:“信而不顺,顺而不信都是一样的糟糕硬译不必即信,顺译也不必即误。
”在那个时期,这种翻译思想是非常独立特行的,也符合辩证的翻译观,对中国翻译原则及思想有着重要的贡献。
梁实秋虽然与很多文人结交,但在40年代之后基本没有参加政治。
梁实秋简介

年代
梁实秋的中国
古典文学研究
涉及诗词、散
文、小说等多
种文学形式
01
02
• 研究了大量优秀的中国古典
• 对各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和规
文学作品
律进行了深入探讨
• 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
• 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创作
做出了巨大贡献
和评价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梁实秋的学术活动与影响
梁实秋的学术活动主要包括
梁实秋的少年时期
• 1915年赴美国留学
• 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梁实秋的教育背景
梁实秋在美国接受教育
• 1915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
• 1923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梁实秋在英国继续深造
• 1924年进入剑桥大学研究院学习
• 1926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梁实秋的教育背景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小说风格对其诗歌和散文创作产生了影响
03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与风格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崇尚个性,追求自由
• 尊重人性,关注人性
• 强调审美,追求艺术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使其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 使其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 对台湾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对台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实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梁实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 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实秋的文学成就和贡献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 被誉为“五四”以来的重要作家
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第27卷第3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V ol.27 No.3 2010年9月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tep. 2010 文章编号:1001-4543(2010)03-0249-05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以梁译《奥赛罗》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王慧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上海201209)摘 要:梁实秋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能很熟练地使用中英文进行创作并在翻译中巧妙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
作为第一个独自完整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译者,他的译作已经成为莎学研究专家和学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结合梁实秋的译作,重点论述他如何运用以句子为单位的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来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以供当今翻译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精神风貌;形神兼顾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 B0 引言梁实秋是第一位将《莎士比亚全集》译介到中国的人。
他的翻译作品受到译界专家的广泛好评。
但由于种种原因,梁实秋的译作在中国大陆的众多出版物中经常是被忽略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他的翻译活动做深入的研究。
在当今翻译界,翻译方法大致分为两种:直译法和意译法。
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word-for-word translation)指的是在语言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组句形式。
意译法 (meaning translation)是指原文的有些内容与形式不宜用汉语直接表达,而是经过解析后以另外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更着重于意思的翻译,而不拘泥于表面文字。
作为一代翻译名家,梁实秋对翻译有他独到的理论。
他认为翻译首先要慎重选材。
他坚持只翻译一流的外国作品,因为一流的作品会反映永恒的人性,蕴含深刻的哲理。
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给后人以启迪,发挥它不朽的价值。
鲁迅和梁实秋的文学翻译对比研究

鲁 迅 和 梁 实 秋 的 文 学 翻 译 对 比 研 究
金博雅 (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重庆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 00 1
摘 要 :本 文拟从梁实秋和鲁迅的文学翻译对 比研 究入 手, 结合相 关翻译和文学理论 ,论述鲁迅和 梁实秋 的文学翻译 目的 和翻译选材上的不同之处 ,认为鲁迅和 梁实秋的文学翻译 与他 们的社会经历和人文素养 不无 关系。鲁迅 的翻译顺应 了五四启 蒙的时代潮流 ,推动中国新文学前进的车轮,为 旧中国人 民的 思想解放做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从纯文学的角度 ,笔者 更欣 赏梁实秋的翻译观。 关键词:文学翻译 鲁迅 梁实秋 翻译对 比
流 的作 品呢 ? 2 梁 实 秋认 为 ,好 的文 学作 品 不一 定 有助 于 社 ”[] 会的变革,不一定顺应 时代 的潮流。是否接受新思想,是否受 传 统思 想束 缚 也都 不重 要 ,重 要 的是它 要 反映 普遍 的、永恒 的、
持久的人性 “ 人性论 ”观点是梁实秋评价一部好作 品的最高 标准也是最低标准。梁实秋坚持 “ 人性”并不是唯一的,资产 阶级和普通工人具有同样的人性, 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 “ 他们都有爱 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和恐怖 的情绪,他们都有伦 常 的观 念 , 他 们 都 企 求 身 心 的 愉 快 。 ” []因 此 只 有 最 代 表 人 3 本 性 的文 学才 是好 文 学 。 除 了 “ 性 论 ”标 准 外 , 梁 实秋 还 坚 持 另 一 要 素 :文 学 须 人 梁实秋是伟 大的人文主义学者。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梁实 具 有 艺 术 美 ,需 要 有 文 学价 值 。在 组 织 语 言和 表 达 思 想 上 ,每 秋反 对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主流 ;反 对 当 时文 人 所 强 调 的 翻 译文 学 的 部 文 学作 品多 有 其 自身 的特 色 。 一 部文 学 作 品的 艺术 美 使 其 社会功利性,而注重其独立性和艺术价值 ,这与鲁迅 的思想截 文学价值得到延伸 。梁实秋说: “ 文学的艺术美……与整个作 然相反 。五四时期启蒙时期 ,由于现实的原 因,鲁迅等一批文 品的内容,文体、形式、风格浑然同一体 的,并且是一部 内涵 学家们强调文学翻译应具有政治和社会的功用价值 。因此,国 外一大批反映底层 民众奋起反抗 的作品被鲁迅翻译到 中国。尽 丰 富的文学作品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而不 只是一个故事筋 4 管后来 的学者对其研究甚 多,但大多是从纯文学或纯翻译 理论 络或者一篇干 巴巴的说教词 。”[] 鲁 迅和 梁 实 秋 都 生 活在 同一 个 时 代 : 受苦 受 难 的 中 国 百姓 的角度对梁实秋或鲁迅进行个案研究。本文拟从梁实秋和 鲁迅 的 文 学翻 译 对 比研 究 入 手 ,结 合 相 关 翻 译 和 文学 理 论 ,详 尽论 遭受着本国政府 的压迫和外国列强 的侵略。但他们的早期生活 述 鲁迅 和 梁 实 秋 在 文 学 翻 译 目的和 翻 译 选 材 上 的不 同之 处 , 以 实践 却 不 同, 导致 了他 们 的世 界观 和 文 学 观 迥 异 。鲁 迅 亲 眼 目 睹了家族的败落和底层人 民的苦难生活 ,为了帮助 中国人民摆 期更 好 的 走进 鲁 迅和 梁 实秋 的 文学 世 界 。 脱苦难 的生活,为 了整个社会 的健全,他当然注重文学的社会 鲁迅和梁实秋的文学翻译 目的对 比 五四时期 ,中国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内有封建 功用性 。而梁实秋出身富裕家庭,更 的童年遭遇。在他 出国留 腐朽思想的束缚; 国外有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威吓。知识分子们 学期 间,他开始接受 白壁德的人文主义思想,使他偏离 了社会 亲眼 目睹了底层人 民的惨痛生活,都不约而同寻求解救大众的 现 实而 倾 向于 倡 导普 遍 的 、永 恒 的人 性 论 思 想 。 自然 就 对 社 会 方 法 。梁 启超 试 图改 变 政 治 制 度来 解 放 人 民 的思 想 ,而 后 ,鲁 的需要关注甚少 ,强调纯文学的艺术价值就多 ! 二、鲁迅和梁实秋文学翻译选材 的对 比研 究 迅和他的同僚们借助文学的政治和 社会功用性来启蒙大众 。此 翻译 目的论认为,译者选择何种翻译文本,以及怎样翻译 时文学也不再是纯粹 的精神食粮、不再是文人墨客结交好友抒 都取决于译者 内心的原始动机。翻 译是译者本身潜 意识控制语 发情趣的专利,它 已经上升到了社会的高度 。因此,在鲁迅等 批文学家的带领 下,一些反映底层人 民苦难生活的小说被翻 言 、文 化 和 意 识 形 态 的一 个 过 程 , 整个 过 程 都 受译 者 的翻 译 目 的所控制, 原作因译者的再创作而具有的译语文化的某些特质 。 译到 中国。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文学家都赞成这样做。梁实秋 就 极 力 反 对 拔 高 文 学 ,使 其 成 为 社 会变 革 的工 具 。他 认为 鲁 迅 因 此不 同译者 的翻 译 目的不 同 ,导致 了他们 的翻译 选 材不 同。 在鲁迅和梁实秋的翻译中, 其翻译选材并非受他人 的指使 。 等人 的翻译没有经过理性 的思考与研究,仅凭一 己的愿望翻译 其整个的翻译过程都 由自己全权处理。他们选择何种文学作 品 国外 一 些 反 抗 压 迫 的 小 说是 浪 漫 主 义 的 滥用 ,梁 实 秋 指 出 “ 鲁 迅等人信手拈来外国三流文学,并拔 高它们使其成为一流 的翻 完全是根据 自己的意愿。但不可否认,鲁迅和梁实秋的翻译选 译文 学的做法并不妥”。认为他们 “ 这种随意的翻译并不是真 材 也是 为 他们 的翻 译 目的服 务 。 正意 义 上 的文 学 翻译 ,纯 属对 文 学作 品 本 身 的一 时热 情 。 ” [] 1 鲁迅翻译了来 自 1 个不同国家的作 品,这些 国家,或 曾经 4 鉴 于此 ,梁 实 秋 提 议 改变 这 种 状 况 ,提 倡 用 理 性 去 节 制这 种 极 受欺压,或 正遭受外来强权的侵略 。在中国,鲁迅是第一个 主 张翻译弱小国家或受压迫国家的文学作品的文学家 ,他首次翻 端的浪漫情怀在文学翻译 中蔓延 。 8 O 在梁实秋看来,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 言忠实的复制作品 译和整理 了外国 2 部短篇小说,其中就有 l 部是属于受压迫 民族 的文 学 作 品 。他 对 当 时 的 英美 文 学 关 注 甚 少 。鲁 迅 特 别 注 本身,是要为不懂源语言的读者服务。梁实秋 的文学翻译没有 任何政治和社会功利色彩,他翻译的一个基本 目标是要要扫除 重翻译苏联的文学作 品,这种翻译选才的倾向是受其翻译 目的 语言障碍 ,让不 同语言的国家 间在文化上能进行很好 的沟通。 所影 响。鲁迅的翻译 目的很明确,他要通过文学来疗就 中国人 因此,要翻译就要翻译外国一流 的作 品。也只有一流 的作品才 民 的精 神 疾 病 。所 以他 选 择 了翻 译 与 我 国人 民有 着 相 似 遭 遇 的 值得翻译, 因为一流 的作品能让我们真正走进外 国文学的灵魂。 弱小 国家的作品。 而梁实秋却选择具有文学艺术美的作 品进行翻译 。梁实秋 他说: “ 喝茶要喝好茶,饮酒要饮好酒,为什么读书不读第一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
1、生平简介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
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
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
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
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
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
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
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
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
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
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
《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
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
对这些卷帙浩繁的典籍,他是下了真功夫的,一部《十三经注疏》他甚至是在厕所里读完的。
他自述说,将经书置于厕内,虽云不敬,但逐日浏览,稍得大意,亦获益不浅。
厥后对于经书始知仔细阅读。
在厕内看书,在枕上看书,是我的毛病,积习难除,不足为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学校体育;二是强化体育方面的道德教 还资助东北大学篮球队及足球队远征日本, 体育事业,不但能够改变国人在国际上柔弱
育,重视体育文化的交流,并规范发展竞技 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与此同时,张学良还 的形象,而且还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气
体育;三是主张体育终身发展的思想,并提 出资 3000 银元,以资助中国东北的两名选 质,以实现国家及民族的复兴。可见,张学良
文学史》及《莎士比亚全集》等。梁实秋先生 第一个翻译作品。1923 年 8 月,梁实秋圆满 品。如:他翻译了 P.E.More 的 《资产与法
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着重要的贡献,其翻译 完成了清华的学业,开始了留美生涯。在赴
莎士比亚作品时表现出和谐圆融的审美情 美的路上,他还翻译了 C.Rossetti 的《约翰,
运动会,而且还亲自致开幕词。同年 10 月, 体素质,并为其知识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 张学良还邀请了法国选手来沈阳参加示范 础。因此,体育代表着一个国家及民族的精 运动会,并亲自主办了一次旅奉外国人的网 神。张学良还认为,体育不但是教育的一个 球比赛。1929 年 10 月份,张学良还特别邀 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与民族的危亡有着密 请了日德两国的一流选手来华参加中日德 切的联系,因为只有健身才能强国及抵御外 三国田径对抗赛,中国运动员刘长春第一次 敌的入侵。因此,张学良在学校推行较为严 摘取了东亚田径之王的桂冠。同时,张学良 格的军事训练制度,并认为通过提倡与发展
操,并融合了西方古典的美学思想。另外,梁 我对不起你》,这还都属于试笔性质。第二年
实秋的翻译实践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对话 夏天,梁实秋从科罗拉多大学英文系毕业,
精神,尤其是其对翻译作品中文化内涵的传 顺利进入哈佛大学研究所,并选修了欧文·
□
递,文学形式的输入及语言风格的再现等方 白碧德的文学批评方向。在哈佛大学期间,
古典文化及英文尤为喜好,这为其以后的翻 在东南大学任教,至此到抗战爆发前,梁实业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梁实秋先生 秋先生开始了其辉煌的翻译生涯,他除了平 实秋先生还翻译了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短
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并在这漫长的八年 时的授课及文艺创作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篇小说集《结婚集》。1930 年,梁实秋先生在
梁实秋先生对翻译的贡献 传》。在短篇小说方面,梁实秋一共翻译了十 生翻译成英文。
多部中短篇小说及大量的诗歌与散文穿插 梁 实 秋 亲 自 扮
于其中。这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着举足轻重 演蔡中郎这一角色,当时的冰心女士也参与 理》、Robert Burns 的《套木偶森特》及西方
的作用与贡献。
了演出。最后,演出大获全胜,并受到了当地 名著《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 等多部作
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先生宣布由刘长春、于希 智、体、美、勤“五育”并重的理念,并希望通 遍化,并对各级体育运动进行奖励;提倡各
渭为中国的运动员代表,宋君复为教练兼翻 过发展体育来改变当时中国落后的面貌。张 级政府加大对体育事业的资助及宣传力度
译代表中国参加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并 学良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体质,即使是 等。张学良一生重视体育,并与其有着难解
一、梁实秋先生的翻译生涯与贡献
媒体的广泛报道,其中的《基督教箴言报》还 品。1929 年底,新月书店出版了梁实秋先生
梁实秋先生祖籍浙江余杭,出生于北京 特意刊发专文。
翻译的英国作家 J.M.Barrie 的 《潘彼得》,同
一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受父亲渲染,对中国
1926 年 8 月,梁实秋先生学成归国,并 年上海东南书店也出版了梁实秋翻译的第
亲自为他们的行程及比赛进行了捐款。1928 拥有卓越的学识也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 的情缘,他对体育的热爱、积极倡导及竭力
年 9 月份,张学良还邀请了日本选手到沈阳 为,强健的体魄是发展智育的重要基础与载 发展的体育情结,深深体现其站在国家、民
参加中日运动会,张学良不但出钱资助该项 体,发展体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整 族及救亡的高度来认识与发展体育。
倡推广社会体育理念。
手刘长春、孙桂云代表国家参加远东运动 将军与体育有着难解的情结,因为他认识到
为了发展学校体育,张学良在 1929 年 会,同时还出资 8000 银元资助运动员刘长 体育救国的重要性,同时还认为体育应该走
捐款近 30 万银元在东北大学兴建了一座容 春及教练员宋君复参加奥运会。同时,为了 入社会,只有整个民族国民素质的提高才能
面尤为明显。在梁实秋一生的翻译生涯中, 梁实秋还曾与同学顾一桥筹划演出一中国
王
一共译成了 400 多万字的莎士比亚全部剧 戏剧,并确定了以明初高则诚写的《琵琶记》
建
作以及三卷诗歌。同时,还选译了 100 多万 为题材,先由顾一桥将原文改编成三幕剧,
敏
字的《英国文学史》及 120 多册的《世界名人 再 由 梁 实 秋 先
N 名人档案·mingrendang'a
梁实秋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学 时间内,打下了坚实的英文基础。1921 年 进行着翻译方面的工作。1928 年初,梁实秋
批评家及翻译家,尤其对莎士比亚作品有着 初,梁实秋先生与同学顾毓秀、张忠绂等共 先生与叶公超、徐志摩等人开始创办《新月》
翻译方面的权威,其翻译作品主要有《英国 同翻译了一本《短篇小说作法》,这也是他的 杂志,并以此为阵地发表了大量的翻译作
纳万余名观众的现代化体育场,同时还重金 进一步推广社会体育事业,张学良主持了武 真正实现体育救国的理念及形成一个健康
聘请了体育大师来校担任教练,其中吴蕴 汉有史以来的横渡长江的游泳比赛,且这次 而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为此,张学良于
瑞、申国权、郝更生、步奇等知名教练都曾在 参加选手来自各个行业。
1930 年底在国民党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
东北大学执教。这都有力地推动了东北大学
张学良的体育情结是在中国几千年来 《注重体育以健全国民体格发扬民族精神》
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1932 年 7 月 1 日,东 最为黑暗的时期发展形成的,当时外有列强 的重要议题,并强调发展小学体育及学校师
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胜利召开,时任东北 的入侵,同时内部矛盾纷争不断。他提倡德、 资队伍的培养;提倡体育教育的社会化与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