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名家之梁实秋
梁实秋的故事

梁实秋的故事梁实秋的故事梁实秋,北京人。
我国著名学者、教授、文学家、翻译家。
他长于文艺评论,有不少理论性文章,在书评领域有重要建树。
大师梁实秋经典小故事梁实秋出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曾于1921年与闻一多、孙大雨等人共同组织清华文学社。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和哈佛大学求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
1926回国,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和北京大学。
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悠悠山大情,铭铭青岛心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师法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之办学方针,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在全国广聘名师,到上海时碰见闻一多、梁实秋二人。
求贤若渴的杨振声遂坚邀他们到青岛任教。
杨振声介绍说: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绝不勉强。
于是,在1930年夏天,梁实秋携眷与闻一多欣然抵达青岛进行考察。
在青岛的“半日游览”里,他们沿街所见,绿树成荫,掩映着红瓦楼房,而且三面临海,气派壮观,令人心旷神怡,粱写下“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的感慨。
一席饮宴后就立即“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
梁实秋被任命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人才济济、盛极一时的山东大学中又一颗明星。
暑假过后,梁实秋如期来到山东大学。
生活上有情有趣,舒适惬意,尽情享受着海滨生活的慷慨赠与;与此同时,山大刻苦扎实的学风也令其振奋精神,全心全意投入到事业之中。
起初梁实秋主要着手于古书的研究,一方面是为化解当代社会“蔑视经书或是提倡复古”的极端风气,提倡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古书,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在山东大学执教做足文学准备。
短短几年,梁实秋逐字逐句地研读完《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和《杜诗全集》。
梁实秋还特别迷上了杜诗,用两年多的时间苦心搜集到六十多种杜诗版本,几乎全部杜诗都被他“圈点了一遍”,而杜甫所撰写的仇注、钱注、千家注等,他莫不耳熟能详、且能洞烛其利弊。
1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1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地探讨和推广翻译现象的做法,他的翻译理论又称作“忠实理论”,被建立于“外语内译法”背景之下。
其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翻译原文,主张翻译应以原文为基础,以忠实原文、表意及节奏为准则,以便把原文的内容有效地呈现出来。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史上开创了新的一页,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学史上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以“外语内译法”为基础,将外语翻译技巧和技术在汉语实践中条理性地阐述,解决了出自不同语言文化圈的文本之间的互译问题,也明确了翻译的核心任务与方法。
梁实秋从实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创立了以语用学见解为主的翻译学,将“文化语用学”与“外语内译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拓展了传统外语内译法,更引入了新的概念、新的层次等,可谓历史上一大突破。
他的翻译理论,从文学性翻译、法律性翻译到技术性翻译,都认为翻译旨在尽可能恰当、全面、真实地表现原文的真实意义,应以外文为基础,坚持以忠实原文、表意及节奏为准则,也促进了中国翻译学史上发展。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不仅使中国从外文内译法理论的视角看待翻译工作,也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反思中西文化之间的文明交流与交锋,以及跨文化的信息传递过程,以全新的学术概念重新定义和思考中西文化的交流,从而发掘文本内容、文本意义、翻译标准、翻译技巧和文化的视角。
它的学说,使翻译工作受到了更加深刻的重视,更加充分地发挥了翻译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梁实秋简介

年代
梁实秋的中国
古典文学研究
涉及诗词、散
文、小说等多
种文学形式
01
02
• 研究了大量优秀的中国古典
• 对各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和规
文学作品
律进行了深入探讨
• 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
• 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创作
做出了巨大贡献
和评价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梁实秋的学术活动与影响
梁实秋的学术活动主要包括
梁实秋的少年时期
• 1915年赴美国留学
• 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梁实秋的教育背景
梁实秋在美国接受教育
• 1915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
• 1923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梁实秋在英国继续深造
• 1924年进入剑桥大学研究院学习
• 1926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梁实秋的教育背景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小说风格对其诗歌和散文创作产生了影响
03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与风格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崇尚个性,追求自由
• 尊重人性,关注人性
• 强调审美,追求艺术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使其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 使其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 对台湾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对台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实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梁实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 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实秋的文学成就和贡献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 被誉为“五四”以来的重要作家
梁实秋1

Thank You!
梁实秋
梁实秋
个人简介 翻译思想 翻译作品 翻译特点 翻著名的散文 家、学者、文学批评家、 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 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 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 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 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 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雅舍小品》、 《英国文学史》、《莎士 比亚全集》。
作品赏析
我可能把你和夏天相比拟? 我可能把你和夏天相比拟? 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狂风会把五月的花苞吹落地 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过。 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过。 有时太阳照得太热, 有时太阳照得太热, 常常又遮暗他的金色的脸; 常常又遮暗他的金色的脸; 美的事物总不免要凋落, 美的事物总不免要凋落, 偶然的,或是随自然变化而流转。 偶然的,或是随自然变化而流转。 但是你的永恒之夏不会褪色, 但是你的永恒之夏不会褪色, 你不会失去你的俊美的仪容; 你不会失去你的俊美的仪容; 死神不能夸说你在它的阴影里面走着, 死神不能夸说你在它的阴影里面走着, 如果你在这不朽的诗句里获得了永生; 如果你在这不朽的诗句里获得了永生; 只要人们能呼吸,眼睛能看东西, 只要人们能呼吸,眼睛能看东西, 此诗就会不朽,使你永久生存下去。 此诗就会不朽,使你永久生存下去。
我们先看看朱生豪的译文: 我们先看看朱生豪的译文: 可是太平淡了也不对,你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 可是太平淡了也不对,你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把动作和 言语互相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这一点,你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 言语互相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这一点,你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因 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戏剧以来, 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 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 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 发展的模型。 发展的模型。 梁实秋的译文为: 梁实秋的译文为: 可也别太松懈,自己要揣摸轻重;动作对于语言,语言对于动作, 可也别太松懈,自己要揣摸轻重;动作对于语言,语言对于动作, 都要恰到好处;要特别留神这一点:不可超越人性的中和之道; 都要恰到好处;要特别留神这一点:不可超越人性的中和之道;因为做 得太过火便失了演戏的本旨,自古至今, 得太过火便失了演戏的本旨,自古至今,演戏的目的不过是好象把一面 镜子举起来照人性;使得美德显示她的本相,丑态露出她的原形, 镜子举起来照人性;使得美德显示她的本相,丑态露出她的原形,时代 的形形色色一齐呈现在我们眼前。 的形形色色一齐呈现在我们眼前。 朱生豪将两个nature都翻译成了(自然),而梁实秋将其都翻译为 都翻译成了(自然),而梁实秋将其都翻译为 朱生豪将两个 都翻译成了 ), 人性),并在第二个nature后面加上了这样的注释:(原文 hold, ),并在第二个 后面加上了这样的注释:(原文to (人性),并在第二个 后面加上了这样的注释:(原文 as twere, the mirror up to nature其意乃谓演员之表演宜适合于人性 其意乃谓演员之表演宜适合于人性 之自然,不可火气太重。今人往往借用此语为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之脚注, 之自然,不可火气太重。今人往往借用此语为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之脚注, 实误。)在注释里,梁实秋还指出了将to 。)在注释里 实误。)在注释里,梁实秋还指出了将 hold, as twere, the mirror up to nature理解为(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是不正确的。梁实秋 理解为( 自然主义)是不正确的。 理解为 写实主义) 还将\"modesty of nature\" 翻译为(人性的中和之道),其中的(中 翻译为(人性的中和之道),其中的( ),其中的 还将 和之道)很容易使人想到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 和之道)很容易使人想到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而这些都是与梁实 秋的源于白璧德的文艺思想有着紧密的关联。 秋的源于白璧德的文艺思想有着紧密的关联。
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第27卷第3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V ol.27 No.3 2010年9月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tep. 2010 文章编号:1001-4543(2010)03-0249-05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以梁译《奥赛罗》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王慧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上海201209)摘 要:梁实秋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能很熟练地使用中英文进行创作并在翻译中巧妙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
作为第一个独自完整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译者,他的译作已经成为莎学研究专家和学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结合梁实秋的译作,重点论述他如何运用以句子为单位的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来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以供当今翻译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精神风貌;形神兼顾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 B0 引言梁实秋是第一位将《莎士比亚全集》译介到中国的人。
他的翻译作品受到译界专家的广泛好评。
但由于种种原因,梁实秋的译作在中国大陆的众多出版物中经常是被忽略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他的翻译活动做深入的研究。
在当今翻译界,翻译方法大致分为两种:直译法和意译法。
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word-for-word translation)指的是在语言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组句形式。
意译法 (meaning translation)是指原文的有些内容与形式不宜用汉语直接表达,而是经过解析后以另外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更着重于意思的翻译,而不拘泥于表面文字。
作为一代翻译名家,梁实秋对翻译有他独到的理论。
他认为翻译首先要慎重选材。
他坚持只翻译一流的外国作品,因为一流的作品会反映永恒的人性,蕴含深刻的哲理。
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给后人以启迪,发挥它不朽的价值。
梁实秋散文名篇

梁实秋散文名篇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有人说女人喜欢说谎;假如女人所捏撰的故事都能抽取版税,便非常容易致富。
这问题在什么称为说谎。
若是运用小小的机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获取精神上小小的胜利,因而牺牲一点点真理,这也可以算是说谎,那么,女人确是比较的富于说谎的天才。
有具体的例证。
你没有陪过女人买东西吗?尤其是买衣料,她从不干干脆脆的说要做什么衣,要买什么料,准备出多少钱。
她必定要东挑西拣,翻天覆地,同时口中念念有词,不是嫌这匹料子太薄,就是怪那匹料子花样太旧,这个不禁洗,那个不禁晒,这个缩头大,那个门面窄,批评得人家一文不值。
其实,满不是这么一回事,她只是嫌价码太贵而已!如果价钱便宜,其他的缺点全都不成问题,而且本来不要买的也要购储起来。
一个女人若是由于炭贵而不升炭盆,她必定对人解释说:“冬天升炭盆最不卫生,到春天容易喉咙痛!”屋顶渗漏,塌下盆大的灰泥,在未修补之前,女人便会向人这样解释:“我预备在这地方安装电灯。
”自己上街买菜的女人,常常只承认散步和呼吸新鲜空气是她上市的唯一理由。
艳羡汽车的女人常常表示她最厌恶汽油的臭味。
坐在中排看戏的女人常常说前排的头等座位最不舒适。
一个女人馈赠别人,必说:“实在买不到什么好的……,”其实这东西根本不是她买的,是别人送给她的。
一个女人表示愿意陪你去上街走走,其实是她顺便要买东西。
总之,女人总欢喜拐弯抹角的,放一个小小的烟幕,无伤大雅,颇占体面。
这也是艺术,王尔德不是说过“艺术即是说谎”么?这些例证还只是一些并无版权的谎话而已。
女人善变,多少总有些哈姆雷特式,拿不定主意;问题大者如离婚结婚,问题小者如换衣换鞋,都往往在心中经过一读二读三读,决议之后再复议,复议之后再否决,女人决定一件事之后,还能随时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做出那与决定完全相反的事,使人无法追随。
梁实秋散文作品集代表作精选

梁实秋散文作品集代表作精选梁实秋散文作品集代表作精选导语: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梁实秋散文作品集代表作,希望大家喜欢!1.《旅行》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
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 —寿终正寝。
至于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以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
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
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我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
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内,八十多岁,没有逛过一次西湖,最后总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就没有再回来─—葬在湖边山上。
古人云,“一生能着几两屐?”这是劝人及时行乐,莫怕多费几双鞋。
但是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其中是否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呢?出门要带行李,那一个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
要捆得紧,要捆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经就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
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
在某些国度里,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
关于作家梁实秋资料介绍

关于作家梁实秋资料介绍梁实秋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作家,中国著名的散文家,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梁实秋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梁实秋资料简介梁实秋,原名梁治华,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梁实秋的一生可以说是算得上是美满的,在当时人们非常反感的包办婚姻下他的婚姻也还是经营的非常美满的,这样的生活不得不说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但是在不久之后夫人因为一些原因去世了这使得梁实秋非常的伤心,专门为妻子写了一篇文章,从篇文章里能够非常深切的感受到梁秋实对妻子的爱。
梁实秋简介其实非常简单,他从小就非常爱学习,特别是对写文章非常感兴趣,所以他学习非常认真,在努力了很久之后他终于考进了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学,那就是清华大学,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深入学习写作方法也是在这个时期,他的写作能力有了非常惊人的提升。
在一九二零年的时候他第一次在学校的周刊上发布了自己的文章,这篇文章给了他非常大的鼓励,从此在写作的道路山坚持了下来,他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就去美国的一个大学留学了,在那里他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写作的知识。
一九二五年的时候他回国开始和朋友一起办杂志,并且开始在大学里任教,负责教导学生们的写作。
一九三二年的时候到天津担任副主编,在一九九四年的时候就到了台湾,在这里的一所大学任教,刚开始时做老师最后一路升职做到了院长的职位,非常不容易。
一九七五年的时候和他的最后一位妻子结婚十二年后他因为生病在台湾去世了。
梁实秋的情书梁实秋的一生有两段婚姻,他的第一段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婚后两人的婚姻一直都是幸福美满的,但是后来他的妻子程季淑因病去世了。
之后他一直沉浸在痛苦中,后来他为亡妻写了一本书,台湾的一家出版公司看了书稿之后决定出版,并邀请梁实秋到台湾来小住,也就是这次的台湾之旅,让梁实秋老人结识了他的第二任妻子韩菁清,那时候梁实秋已经71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人物介绍(1)生平简介(2)翻译之路(3)伟大成就二、梁实秋对翻译的观点(1)梁实秋的观点(2)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三、翻译书目(1)主要翻译作品(2)著名译文《莎士比亚全集》的诞生四、大师的逸事(1)逸事之一(2)逸事之二(3)逸事之三翻译名家之梁实秋(09外语系教育二班:李欢田嘉璐黄恋谭艳青廖兰)<人物介绍>1、生平简介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
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
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
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
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
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
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
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
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
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
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
《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
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
对这些卷帙浩繁的典籍,他是下了真功夫的,一部《十三经注疏》他甚至是在厕所里读完的。
他自述说,将经书“置于厕内,虽云不敬,但逐日浏览,稍得大意,亦获益不浅。
厥后对于经书始知仔细阅读。
在厕内看书,在枕上看书,是我的毛病,积习难除,不足为训”。
但梁实秋更用心的还是他的翻译工作。
也正是在青岛大学,他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1930年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即美国庚款委员会)开第6次年会,议决成立编译委员会,以胡适、张准为正副委员长。
经胡适推荐,第29次执行委员会议通过聘请了丁文江、徐志摩、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闻一多、梁实秋、竺可桢等13人为编译委员会委员。
编译委员会下分两组,一为自然科学组,一为文史组,其工作则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是世界名著部,任务是“选择在世界文化史上曾发生重大影响之科学、哲学、文学等名著,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版”。
编译委员会成立后,胡适拟定了一个计划,准备成立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专门委员会,由闻一多任主任,成员有徐志摩、叶公超、陈源、梁实秋,共5人。
其工作为担任翻译及审查,并先行试译,以期决定体裁问题,经费暂定为5万元。
为此,胡适曾致信与闻一多、梁实秋仔细研究过,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决定用何种文体翻莎翁。
我主张先由一多、志摩试译韵文体,另由你(指梁实秋)和通伯(指陈源)试译散文体。
试验之后,我们才可以决定。
或决定全用散文,或决定用两种文体。
”对这项工作,起初闻一多等都很热心,做了初步的计划,自己分工从《哈姆雷特》入手,预计5年内先成莎集。
然而,由于时局不靖,大多数成员未能按计划进行。
1931年11月徐志摩去世后,人手更为缺乏,合译计划遂无法实现。
3、伟大成就梁实秋原来对莎士比亚的认识也甚为有限,只在读书时读过《麦克白》、《亨利四世》等几个剧本,但他自念翻译莎剧乃极有意义之工作,遂决定独立为之。
他制订了一个翻译计划,预备默默耕耘,每年译出两部,18年后中文本莎翁全集即可问世。
从此以后,在教学之余,梁实秋就开始埋头翻译莎剧,到抗战前夕共完成了8部,4部悲剧4部喜剧。
1936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梁译莎剧,到1939年,相继出版了《哈姆雷特》、《马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如愿》、《暴风雨》、《第十二夜》等8部。
1967年,梁译《莎士比亚全集》才最终完成出版,这是梁实秋对于中国文化的最杰出贡献。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二是编纂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
可以说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大师。
<梁实秋对翻译的观点>1、无论是机关主持的,或私人进行的翻译,对于原著的选择宜加审慎,愚以为有学术性者,有永久价值者,为第一优先。
有时代需要者,当然亦不可尽废。
惟尝见一些优秀的翻译人才做一些时髦应世的翻译,实乃时间精力的浪费。
西方所谓畅销书,能禁得时间淘汰者为数不多,即以使世俗震惊的诺贝尔文学奖而言,得奖的作品有很多是实至名归,但亦有浪得虚名不负众望者,全部予以翻译,似不值得。
2、译者不宜为讨好读者而力求提高文字之可读性,甚至对于原著不惜加以割裂。
好多年前,我曾受委托审查一部名家的译稿——吉朋的《罗马衰亡史》。
这是一部大书,为史学文学的杰作。
翻阅了几页,深喜其译笔之流畅,迨与原文对照乃大吃一惊。
原文之细密描写部分大量被删割了,于其删割之处巧为搭截,天衣无缝。
译者没有权力做这样的事。
又曾读过另一位译者所译十六世纪英国戏剧数部,显然,他对于十六世纪英文了解不深。
英文字常有一字数义,例如flag译为“旗”,似是不误,殊不知此字另有一义为“菖蒲”。
这种疏误犹可原谅,其大量的删节原作,重辄一二百行则是大胆不负责任的行为,徒以其文字浅显为一些人所赞许。
3、中西文法不同,文句之结构自异。
西文多子句,形容词的子句,副词的子句,所在多是,若一律照样翻译成中文,则累赘不堪,形成为人诟病的欧化文。
我想译为中文不妨以原文的句为单位,细心体会其意义,加以咀嚼消化,然后以中文的固有方式表达出来。
直译、意译之益或可兼而有之。
西文句通常有主词,中文句常无主词,此又一不同之例。
被动语态,中文里也宜比较少用。
4、翻译人才需要培养,应由大学国文英语系及研究所担任重要角色。
不要开翻译课,不要开训练班,因为翻译人才不能速成,没有方法可教,并且没有人能教。
在可能范围之内,师生都该投入这一行业。
重要的是改正以往的观念,莫再把翻译一概摒斥在学术研究与文艺活动之外。
对于翻译的要求可以严格,但不宜轻视。
5、主张译人语“国化”。
译文就更注重文本意境的传达,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不局限于形式的严格对等。
故在译文形式上相对比较松散,格律不严谨,在语言使用上,文风朴素清雅,把原诗那种浓烈的感情通过自己的素丽文笔呈现出来。
比如“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过很明显”、“美繁荣事物总不免要凋落,偶然的,或是随自然变化而流转”,读起来更像是散文。
可见,译者的风格在语言风格的选取上、在形式格律的取舍上,都得到了彰显,尽管在传达原作风格上,诗味不够,语言也不够华丽,该译文仍不失为佳译。
至少我们看到了立体的作者和译者。
6、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翻译可以说不是一门学问,也不是一种艺术,只是一种服务。
所以译者不是学者,而有时被情势所迫,不得不接近于学者治学态度的边缘,否则便不是良好的服务。
凡是艺术皆贵创造,翻译不是创造。
翻译是把别人的东西,咀嚼过后,以另一种文字再度发表出来,也可说是改头换面的复制品。
然而在复制过程中,译者也需善于运用相当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原著的内容与精神,这就也像是创造了,虽然是依据别人的创作为固定的创造素材。
所以说翻译不是艺术而也饶有一些艺术的风味。
翻译,若认真做,是苦事。
逐字逐句,矻矻穷年,其中无急功近利之可图。
但是苦中亦有乐。
翻译不同创作,一篇创作完成有如自己生育一个孩子,而翻译作品虽然不是自己亲生,至少也像是收养很久的一个孩子,有如亲生的一般,会视如自己出。
翻译又像是进入一座名园,饱览其中的奇花异木,亭榭楼阁,循着路线周游一遭而出,耳目一新,心情怡然。
总之,一篇译作杀青,使译者有成就感,得到满足。
翻译是为了人看的,但也是为己。
昔人有言,阅书不如背书,背书不如抄书。
把书抄写一遍,费时费力,但于抄写过程之中仔细品味书的内容,最能体会其中的意义。
我们如今可以再补一句,抄书不如译书。
把书译一遍费时费力更多,然而一字不苟地字斟句酌之余必能比较的更深入了解作者之所用心。
一个人译一本书,想必是十分喜爱那一本书,花时间精力去译它,是值得的。
译成一部书,获益最多的,不是读者,是译者。
无论是机关主持的,或私人进行的翻译,对于原著的选择宜加审慎,愚以为有学术性者,有永久价值者,为第一优先。
译者不宜为讨好读者而力求提高文字之可读性,甚至对于原著不惜加以割裂。
中西文法不同,文句之结构自异。
西文多子句,形容词的子句,副词的子句,所在多是,若一律照样翻译成中文,则累赘不堪,形成为人诟病的欧化文。
翻译人才需要培养,应由大学国文英语系及研究所担任重要角色。
<翻译书目之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的故事>1、主要翻译书目梁实秋一生翻译了很多作品,其中包括:《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结婚集》《潘彼得》《西塞罗文录》《职工马南传》《威尼斯商人》《奥赛罗》《哈盂雷特》《暴风雨》《吉尔菲先生之情史》《情史》《咆哮山庄》《百兽图》《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雅舍译丛》《莎士比亚全集》。
2、著名译文《莎士比亚全集》的诞生这当中最有名的算是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了,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不仅历时长、工程大,而且尚有鲜为人知的奇特经历。
梁实秋在晚年回顾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经历时说:“使我能于断断续续30余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有三个人:胡先生、我的父亲、我的妻子。
”翻译莎翁的剧作不是梁实秋个人的选择,而是胡适先生的倡导。
正由于胡适先生的倡导合乎梁实秋读第一流书的主张,才使得梁实秋接受了这个挑战。
1930年,任职于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翻译委员会的胡适,雄心勃勃地制定了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计划。
胡适共物色五人担任翻译,他们是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叶公超和梁实秋,计划五至十年完成。
对这样一个庞大计划,梁实秋从一开始态度就十分积极,他不仅明确答应承担一部分任务,而且拟定了八条具体实施计划,得到了胡适的首肯。
从此,梁实秋文学实践中极其壮丽辉煌的诗篇开始了,他个人的命运注定和伟大的莎士比亚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没有辜负胡适先生的期望,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年复一年地工作着。
特别是当闻一多、徐志摩等四人临阵退出,梁实秋便一个人把全部任务承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