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翻译家梁实秋-word范文 (4页)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体验
探究
徐老师尽管相貌古怪,行为乖张,但仍然收 到梁实秋这样的国学大师的敬慕和爱戴,其 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1)敬业爱生、胸怀宽广的人品; (2)有见识、善创新、有作为的素养。
小结(本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
1、欲扬先抑,似褒实贬 2、善抓特征,描写细腻 3、语言幽默,谐趣横生。
品读与探讨
1、文章开头说:“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 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这句话在 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1)统领全文,概括“我”不能忘记 这位国文老师的原因。 (2)开头简洁,连用两个表示程度的副词 “最”,突出强调了国文老师在我记忆中的 位置,同时也勾起了读者阅读的欲望。
2、作者回忆徐老师时抓住了哪些特征来写的? 倾注了什么样的感情?
3、如何理解本文似贬实褒的写法和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言? 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明确:1、在文章的开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褒扬自己的国文 老师,可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作者不惜笔墨,连用四个小节, 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 但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作者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些富有 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同时也与下文写 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正 衬托了内在的美。 2、诙谐幽默本是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本文依然体现了这种风 格。本来回忆自己恩师的文章应该严肃庄重些,但作者偏偏不肯。 他写老师的鼻子,一会说他“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鼻”,一会 说他鼻孔里“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 要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一会又说他“也有时忘了吸溜, 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 真是竭尽调侃之能事。文中这样风趣幽默的描写比比皆是,但毫 无做作之感,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梁实秋1

Thank You!
梁实秋
梁实秋
个人简介 翻译思想 翻译作品 翻译特点 翻著名的散文 家、学者、文学批评家、 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 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 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 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 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 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雅舍小品》、 《英国文学史》、《莎士 比亚全集》。
作品赏析
我可能把你和夏天相比拟? 我可能把你和夏天相比拟? 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狂风会把五月的花苞吹落地 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过。 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过。 有时太阳照得太热, 有时太阳照得太热, 常常又遮暗他的金色的脸; 常常又遮暗他的金色的脸; 美的事物总不免要凋落, 美的事物总不免要凋落, 偶然的,或是随自然变化而流转。 偶然的,或是随自然变化而流转。 但是你的永恒之夏不会褪色, 但是你的永恒之夏不会褪色, 你不会失去你的俊美的仪容; 你不会失去你的俊美的仪容; 死神不能夸说你在它的阴影里面走着, 死神不能夸说你在它的阴影里面走着, 如果你在这不朽的诗句里获得了永生; 如果你在这不朽的诗句里获得了永生; 只要人们能呼吸,眼睛能看东西, 只要人们能呼吸,眼睛能看东西, 此诗就会不朽,使你永久生存下去。 此诗就会不朽,使你永久生存下去。
我们先看看朱生豪的译文: 我们先看看朱生豪的译文: 可是太平淡了也不对,你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 可是太平淡了也不对,你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把动作和 言语互相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这一点,你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 言语互相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这一点,你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因 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戏剧以来, 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 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 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 发展的模型。 发展的模型。 梁实秋的译文为: 梁实秋的译文为: 可也别太松懈,自己要揣摸轻重;动作对于语言,语言对于动作, 可也别太松懈,自己要揣摸轻重;动作对于语言,语言对于动作, 都要恰到好处;要特别留神这一点:不可超越人性的中和之道; 都要恰到好处;要特别留神这一点:不可超越人性的中和之道;因为做 得太过火便失了演戏的本旨,自古至今, 得太过火便失了演戏的本旨,自古至今,演戏的目的不过是好象把一面 镜子举起来照人性;使得美德显示她的本相,丑态露出她的原形, 镜子举起来照人性;使得美德显示她的本相,丑态露出她的原形,时代 的形形色色一齐呈现在我们眼前。 的形形色色一齐呈现在我们眼前。 朱生豪将两个nature都翻译成了(自然),而梁实秋将其都翻译为 都翻译成了(自然),而梁实秋将其都翻译为 朱生豪将两个 都翻译成了 ), 人性),并在第二个nature后面加上了这样的注释:(原文 hold, ),并在第二个 后面加上了这样的注释:(原文to (人性),并在第二个 后面加上了这样的注释:(原文 as twere, the mirror up to nature其意乃谓演员之表演宜适合于人性 其意乃谓演员之表演宜适合于人性 之自然,不可火气太重。今人往往借用此语为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之脚注, 之自然,不可火气太重。今人往往借用此语为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之脚注, 实误。)在注释里,梁实秋还指出了将to 。)在注释里 实误。)在注释里,梁实秋还指出了将 hold, as twere, the mirror up to nature理解为(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是不正确的。梁实秋 理解为( 自然主义)是不正确的。 理解为 写实主义) 还将\"modesty of nature\" 翻译为(人性的中和之道),其中的(中 翻译为(人性的中和之道),其中的( ),其中的 还将 和之道)很容易使人想到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 和之道)很容易使人想到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而这些都是与梁实 秋的源于白璧德的文艺思想有着紧密的关联。 秋的源于白璧德的文艺思想有着紧密的关联。
翻译家梁实秋

文学思想: 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曾选修美国新古典主义大师白璧 德(此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晓儒道著作。不只是梁实 秋崇拜他,梅光迪、汤用彤、吴宓、陈寅恪、林语堂都是 他的粉丝,同时,白璧德偏爱秩序、稳健、理性,抵触偏 激、冲动非理智的言行)的《十六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 课程,在文艺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响。因此30年代他的 文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根基于人性。 2: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3: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用理性和节制作为衡量文学 作品优劣的一种标准 。
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 日报· 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 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 馆翻译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 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 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 流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使得她的贝尔蒙住宅变成了考尔考斯的海滨来了无数的求她的哲孙梁实秋先生对考尔考斯进行了注释他认为在翻译的时候双关语非常令人为难几乎是无法翻译如果完全置之不理又觉得对原文不忠无可奈何只得加上一个注解作为交代
梁实秋
一.梁实秋的个人简介---陈付萍
二.梁实秋的文学主张与思想介绍---陶莹慧 三.梁实秋的翻译实业----关莹莹
梁实秋先生对“考尔考斯”进行了注释,他认为 “在翻译的时候,双关语非常令人为难,几乎是 无法翻译,如果完全置之不理又觉得对原文不忠, 无可奈何只得加上一个注解,作为交考尔考斯的海滨, 来了无数的求她的哲孙
美学取向
1.文贵在简约
2.发乎情止乎礼 总体上具有含蓄、简洁、典雅的 艺术特征。
2018-2019-梁实秋简介-优秀word范文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梁实秋简介篇一:作家简介:梁实秋作家简介: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
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
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
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
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
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
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
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年在《晨报副镌》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
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
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
【参考文档】梁实秋译 莎士比亚全集1 暴风雨-word范文模板 (2页)

【参考文档】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1 暴风雨-word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1 暴风雨William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梁实秋译Act 1Scene 1 & ndash ; on a ship at sea , a tempestuous noise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 heard .Enter a shipmaster and a boatswain severally .Master : boatswain !Boatswain : here , master , what cheer ?Master : good , speak to the mariners ; fall to & rsquo ; t yarely , or we run ourselves aground ; bestir , bestir .( exit )Enter mariners ,Boatswain : heigh , my hearts ! Cheerly , cheerly , my hearts ! Yare , yare ! Take in the topsail , tend to the master & rsquo ; s whistle . & ndash ; blow , till thou burst thy wind , if room enough !Enter alonso , sebastian , antonio , ferdinand , gonzalo , andothers .Alonso : good boatswain , have care , where & rsquo ; s the master ? Play the men .Boatswain : I pray now , keep below .Antonio : where is the master , boson ?。
翻译家梁实秋

翻译家梁实秋翻译家梁实秋一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除了早期创作一些诗歌外,主要作品是戏剧,现存的剧本共有37部。
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炼优美,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的诗集也以感情丰富、诗句绚烂而著称,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永恒的经典。
莎士比亚戏剧的最早中译本,是田汉的《哈孟雷特》,发表在1921年的《少年中国》杂志上。
之后,1926年张采真译《如愿》,1930年戴望舒译《麦克倍斯》。
然而,在中国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两人:一位是朱生豪,一位是梁实秋。
朱生豪从1937年开始译莎士比亚作品,至1944年先后译有喜剧、悲剧、杂剧等31种,可惜他英年早逝,有六个历史剧和全部诗歌没有来得及译。
梁实秋1930年开始着手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从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他译的莎士比亚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译并出版,共历时37年。
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二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译家。
他1903年1月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英美文学。
1926年夏回国于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先后任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系主任。
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到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馆长。
1987年11月3日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二是编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
可以说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译大师。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梁实秋的作品并没有在内地继续出版,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文学论争,是在左翼作家和右翼作家之间展开的,而梁实秋是当时的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现代评论派的成员。
翻译名家简介-梁秋实

14.《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文星 15.《雅舍译丛》(诗文集)198 5,皇冠 16.《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 集、诗3集)1986,远东
http://
14.《谈闻一多》(散文)1967 15.《秋室杂忆》(散文)1969 16.《略谈中西文化》1970 17.《实秋杂文》1970
22.《看云集》(散文)1974 23.《槐园梦忆》(散文)1974
24.《梁实秋自选集》 1975
25.《梁实秋论文学》 1978 26.《梁实秋札记》1978 27.《白猫王子及其他》1980 28.《雅舍小品》(3、4集)198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9.《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 图》英国奥威尔著, 1956,台.正中
10.《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
44,黄河书局 11.《情史》英国乔治.艾略特 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 12.《咆哮山庄》(长篇小说) 英国 E.勃朗特著,1955,台. 商务
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1949年去台后历任
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所长、文学院院长。译有 《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等。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 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 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 《平 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 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 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 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梁秋实中篇散文

梁秋实中篇散文梁实秋,出生于北京。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旅行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
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寝。
至于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以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
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
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我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
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内,八十多岁,没有逛过一次西湖,最后总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就没有再回来葬在湖边山上。
古人云,一生能着几雨屐? 这是劝人及时行乐,莫怕多费几双鞋。
但是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其中是否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呢?出门要带行李,那一个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
要捆得紧,要捆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经就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
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
在某些国度里,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
携带铺盖究竟还容易办得到,但是没听说过带着床旅行的,天下的床很少没有臭虫设备的。
我很怀疑一个人于整夜输血之后,第二天还有多少精神游山逛水。
我有一个朋友发明了一种服装,按着他的头躯四肢的尺寸做了一件天衣无缝的睡衣,人钻在睡衣里面,只留眼前两个窟窿,和外界完全隔绝,只是那样子有些像是KKK,夜晚出来曾经几乎吓死一个人!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翻译家梁实秋
一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除了早期创作一些诗歌外,主要作品是戏剧,现存的剧本共有37部。
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炼优美,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的诗集也以感情丰富、诗句绚烂而著称,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永恒的经典。
莎士比亚戏剧的最早中译本,是田汉的《哈孟雷特》,发表在1921年的《少年中国》杂志上。
之后,1926年张采真译《如愿》,1930年戴望舒译《麦克倍斯》。
然而,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两人:一位是
朱生豪,一位是梁实秋。
朱生豪从1937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至1944年
先后译有喜剧、悲剧、杂剧等31种,可惜他英年早逝,有六个历史剧和全部诗歌没有来得及翻译。
梁实秋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从1936年
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他译的莎士比亚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并出版,共历时37年。
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二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翻译家。
他1903年1月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英美文学。
1926年夏回国于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先后任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系主任。
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到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馆长。
1987年11月3日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二是编纂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
可以说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大师。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梁
实秋的作品并没有在内地继续出版,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文学论争,是在左翼作家和右翼作家之间展开的,
而梁实秋是当时的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现代评论派的成员。
1928年《新月》杂志在上海创刊,梁实秋发表文章,提出文学无阶级性,鲁迅和其他左翼作家
多次撰文与之论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实秋只身南下,在重庆《中央日报》
编辑副刊,提出文学可以与抗战无关的主张,受到了进步作家的批评。
两次论
争之后,梁实秋在革命阵营和进步人士中的名声不大好。
1948年冬,梁实秋经过痛苦的抉择后作出了众所周知的选择。
他几经周折,辗
转到香港,翌年6月到台湾。
解放后,梁实秋的名字是与“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联系在一起的,尽
管梁实秋翻译和出版莎士比亚的戏剧都比朱生豪早,但梁实秋的译本并没有在
内地流传。
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
共12卷,收莎士比亚31部戏剧,此后内地一直沿用这个译本。
1978年人民文
学出版社又以朱生豪译本为基础,经方平等人补译,出版了《莎士比亚全集》
11卷,所收剧目37部,现在流行的就是这个版本。
然而,梁实秋翻译的《莎
士比亚全集》不仅历时长、工程大,而且尚有鲜为人知的奇特经历。
三
梁实秋在晚年回顾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经历时说:“使我能于断断续续
30余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有三个人:胡先生、我的父亲、我的妻子。
”
其实,翻译莎翁的剧作不是梁实秋个人的选择,而是胡适先生的倡导。
正由于
胡适先生的倡导合乎梁实秋读第一流书的主张,才使得梁实秋接受了这个挑战。
1930年,任职于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翻译委员会的胡适,雄心勃勃地制定了一
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计划。
胡适共物色五人担任翻译,他们是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叶公超和梁实秋,计划五至十年完成。
对这样一个庞大计划,梁
实秋从一开始态度就十分积极,他不仅明确答应承担一部分任务,而且拟定了
八条具体实施计划,得到了胡适的首肯。
从此,梁实秋文学实践中极其壮丽辉
煌的诗篇开始了,他个人的命运注定和伟大的莎士比亚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
没有辜负胡适先生的期望,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年复一年地工作着。
特别是当闻
一多、徐志摩等四人临阵退出,梁实秋便一个人把全部任务承担起来。
胡适先
生对梁实秋的翻译工作一直非常关心,有一次,他赴美国开会,临行前还带了
梁实秋刚译完的《亨利四世》,说:“我要看看你的译本能不能让我一口气读
下去。
”胡适还对梁实秋说,等全集译成之时他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庆祝酒会。
可惜,全集译成开酒会之时胡适已经去世了。
抗战爆发前梁实秋完成了八部莎翁剧作的翻译工作,四部悲剧,四部喜剧。
“七七事变”后,为了躲避日寇的通缉,梁实秋不得不逃离北京,抗战八年间
他几乎中断了莎翁剧作的翻译。
抗战胜利后梁实秋回到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
任教,课余之暇,他又把荒废多年的莎翁剧作翻译工作重新开始。
这时父亲已
满70岁,有一天,老态龙钟的父亲拄着拐杖走进梁实秋的书房,问莎剧译成多少,梁实秋很惭愧这八年交了白卷,父亲勉励他说:“无论如何要译完它。
”
一句话,说得梁实秋心头发热,眼含热泪。
他说:“我就是为了他这一句话,
下了决心必不负他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