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第13课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课件(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课件(共19张PPT)

时间: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年为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
(1)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认识有何不同?
(2)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
第第一二(章章3)第““三总人、纲民四””、,,五、规规六定定章::中““的中中权力华华分民民工国国体之人主现主民了权什权一么在属律思于平民想国等? 民,全无体种族”、;阶
《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自遇汝以来,常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 心快意,几家能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 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 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 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与父书》: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 弟妹缺衣食耳,然大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前,500 多个不平等条约
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
的8次主要赔款,就被勒索19亿1多9 银
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收
入的16倍1。6
——人民日报 2001年10月9日
结量 与中 国华 之之 欢物 心力
材 料 : 为 了 …… 缓 和 同 民 族 资 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大后感到再也 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 章年炳麟,清政邹府容宣布实行“新陈天政华”,内 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 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材料3反映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 现这种现象?
材料4: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 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 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 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是一节重要的历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涉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优点,改进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5.教学内容的全面与深入:以教材为依据,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等关键节点,使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重要人物和成果,并对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入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一个方面,如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一组学生负责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另一组学生负责探讨重要人物,以此类推。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写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的引入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朝末年的民生困苦、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国家和人民的痛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革命的历史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引入新课:在总结完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后,教师顺势引出辛亥革命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引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场伟大的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1)武昌起义:介绍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觉醒,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为国家、民族利益奋斗的仁人志士的崇高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练习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2.练习形式:选择题、简答题等。
3.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4.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学生互动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有哪些?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你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后的历史发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切勿抄袭。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2.选择辛亥革命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角度阐述其影响,不少于500字。
3.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不少于300字。
4.拓展阅读:《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一文,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500字。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4.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张和贡献是什么?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设计以下习题:
此外,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首先,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民族危机等。然后,讲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强调起义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各省响应起义的情况,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在讲解过程中,着重强调以下知识点:
1.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关键事件。
1.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一年?它的导火线是什么?
2.请简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及其意义。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哪一年?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请列举辛亥革命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贡献。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其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3.帮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4.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资料的来源和价值,培养他们独立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使他们对革命的过程和结果有更深刻的认识。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分析革命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社会矛盾、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等方面,全面了解辛亥革命,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同时,结合课程内容,我将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革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中的关键问题,如革命的目标、动力、阻力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课件]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件]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

—— 邹容、陈天华、章炳麟
组织 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 兴中会 准备 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中国同盟会
军事 准备
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皖浙起义、广 —— 州黄花岗起义
三、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武昌起义
武汉三镇光复
湖北军政府成立 改号中华民国
各省独立,清政 府统治土崩瓦解
★武昌起 义为什么 会如此迅 速取得成 功?
材料3反映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 现这种现象?
材料4: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 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 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 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社会生活习俗变化
根据材料4, 说明辛亥革命在 哪个方面对当时 中国社会产生变 化?
1广91州1年黄4花月岗27起日义,是黄辛兴亥等七革人十命发二之动烈前广士规州墓模起最义大,的即一黄次花起岗义起义
同盟会成立前后的 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一览表
成立时间 1894 1904
名称 兴中会 华兴会
1904 1906
光复会 日知会
主要成份 华侨和会党 留学生和学界
留学生和学界 学界和新军
领导人
阅读与思考:据材料分析,辛亥革 命在哪些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 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
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
经济工业化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 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 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 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 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 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史料与解析】第13课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1)

【史料与解析】第13课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清廷颁谕宣布实行“新政”世有万祀①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穷变通久,见于《大易》②;损益可知,著于《论语》。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伊古以来,代有兴革,当我朝列祖列宗,因时立制,屡有异同。

入关以后,已殊沈阳之时;嘉庆、道光以来,渐变雍正、乾隆之旧。

大抵法积则敝,法敝则更。

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

自播迁③以来,皇太后宵旰④焦劳,朕尤痛自刻责。

深念近数十年积敝相仍⑤,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

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

懿训⑥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去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

自丁戊⑦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胜于红巾⑧……康逆之讲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

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再行上禀慈谟⑨,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丁未(初十)条【解读】这是通常所谓清末“新政诏”中的话。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也就是1901年1月29日,流亡于西安的慈禧太后主使,以光绪帝名义发布“变法”上谕(通常也称“新政诏”),宣布要进行变法,实施新政,并号召各有关大员发言参议。

而在此上谕中,清廷对变法的原因、范围、方针原则等进行了阐述。

有些话语颇显冠冕堂皇,似乎变法的用心极诚,新政的范围很宽。

但从其所定方针和基本原则看,仍不出“中体西用”的窠臼。

资料显示:①所谓“穷变通久”云云,仍不出中国传统的变易观。

这不失为此时清廷酝酿变法的思想基础的一个方面。

②变法是应急之举。

促使清廷进行此次变法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为时势所迫,清朝统治者面对现实,切实感到不变法就摆脱不了穷途末路。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2.讨论问题:例如“辛亥革命为什么会成功?”“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评价孙中山等革命领袖的历史贡献?”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4.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是关于辛亥革命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掌握相关历史人物、事件的基本信息。
2.掌握历史分析方法,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结果。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评价。
2.问题导向,引导探究
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组合作,共同进步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对辛亥革命相关史料的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帮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结果,突破教学难点。
4.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理解并尊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客观、公正评价历史的态度。
3.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学会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政体形式 (1)政体形式: 政体形式: 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责任内阁制 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2)限定 参议院有权弹劾临时大总统; 限定: (2)限定:参议院有权弹劾临时大总统; 最高法院有权审判临时大总统; 最高法院有权审判临时大总统; 临时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总理副署 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
2、进步性:(性质,三个方面)
(1)政治上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 ①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②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2)经济上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上 国庆时相对的伟人像 民主共和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共和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爆发:武昌起义 爆发: 1911.10.10) (1911.10.10)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1911年武昌起义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 翻清王朝、 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 努力。 努力。
要点回顾
1、近代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 近代以来,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八国联军侵华前, 2、八国联军侵华前,先进国人进行了哪些 抗争?结果怎样?有何启示?(结合太平 抗争?结果怎样?有何启示?(结合太平 ?( 天国的启示) 天国的启示)
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 结果:都失败,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都没有没有完成 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化程度,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启示: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革命需要先 进阶级的领导。

中华民国成立
总 统
时间:1912年1月1日 时间:1912年 誓 定都: 定都:南京 词 临时大总统: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旗: 国旗:五色旗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年为 纪元,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 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 民国元年。 民国元年。
材料:20世纪初 民族资本主义…… 世纪初, 材料: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 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1901年至 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 年至1911年 320多 资本总额1 多元, 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 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人教版 中国近现代史》 上册)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人教版《
第13课 辛亥革命 13课
从刚才的分析和所学知识,我们知道,辛亥革命 爆发的时代背景是?要完成的任务是? 时代背景:《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改变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探究
面对这样的民族危机,以孙中山为代表 的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同学们结 合课本62页-63页,提取辛亥革命发动 的条件及有利时机。(5分钟)
1905月年 月 月年8月 月年 A、时间: 时间: 日本东京 地点: B、地点: 成员组成: 兴中会、华兴会、 C、成员组成: 兴中会、华兴会、 光复会成员
同盟会的建立及意义
D、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驱除鞑虏, (指导思想)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 E 、 主 要 领 导 孙中山、黄兴 人: 民报》 《民报》 机关刊物: F、机关刊物: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性质: G、性质: 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 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 意义: H、意义:
本 课 小 结


三、评价: 1、局限性: 评价: 、局限性: 两个没有) 性质) (性质) (两个没有)
2、进步性: 、进步性: 三个方面) (三个方面)

课下任务
1、先把基础知识要点全部记牢; 2、记牢之后,尽可能多的做优化学习上的习 题(58页4、5、7不做,其他有根有据的做 好。) 3、预习14课: (1)先一句句提取课本,给课本加上提示语, 形成自己的主干脉络,理顺事件的来龙去 脉。 (2)理完之后,对照优化上的知识梳理,完 善自己的框架,并把知识梳理填完。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进步性(性质,三个方面)
(1)政治上 20世纪以来的第一次伟大巨变。 世纪以来的第一次伟大巨变。 世纪以来的第一次伟大巨变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 ①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两大成果 核心) (核心)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②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 (2)经济上 封建制度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发展创造了条件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临时大 总统,负其责任。 总统,负其责任。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以上材料摘自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上材料摘自《 ——以上材料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 (1912年3月11日颁布) 11日颁布 日颁布) 请回答: 请回答: (1)《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 (1)《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 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2)《临时约法》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作了哪些限定?其 (2)《临时约法》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作了哪些限定? 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4、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
5、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 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 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 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 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 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 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 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 决弹劾之。 决弹劾之。 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 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 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 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 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 1、时代背景;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2、革命条件(各方面); 3、有利时机 二、辛亥革命爆发的经过 1、爆发; 2 2、高潮:(两大事件) 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 。(1912年元旦) ⑴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 变局和创举(历史巨变)。 变局和创举(历史巨变)。 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⑵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 年 月 性质、内容(每个条款的意义)和意义。 性质、内容(每个条款的意义)和意义。 结局: 失败原因(根本)、局限性、 3、结局: 失败原因(根本)、局限性、启示 )、局限性
【提示:革命需要的实力是怎样具备的? (这包括:经济实力、阶级实力、思想动员、 组织实力、军事实力等)。 革命发动需要的有利时机(指革命导火索)】
一、爆发背景: 爆发背景: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时代背景: 辛丑条约》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进一步加深 2、革命条件: 革命条件: (1)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基础: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指导思想) 思想基础: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指导思想) 同盟会的成立 (4)组织基础: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组织基础: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5)军事基础: 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军事基础: 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3、有利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有利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北京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 辛亥革命的经过
1、革命爆发( 1911.10.10 ) 革命爆发( 2、高潮(成果) 高潮(成果) ⑴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 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 年元旦 变局和创举(历史巨变)。(推翻,建立) 变局和创举(历史巨变)。(推翻,建立) )。(推翻 年 月 ⑵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内容(每个条款的意义)和意义。 性质、内容(每个条款的意义)和意义。 3、结局: 失败原因、局限性、启示 结局: 失败原因、局限性、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 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3)思想上 民主共和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共和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深入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