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建立方程模型,有效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合集下载

浅谈如何构建方程模型解决问题

浅谈如何构建方程模型解决问题

浅谈如何构建方程模型解决问题作者:杜震芳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11期摘要:让学生学会建模,从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让他们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转化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建模能力。

关键词:方程模型;等量关系;未知数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8-01方程模型就是用方程的思想,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适当设定未知数,运用已知条件或隐含条件,把所研究的数学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的数学关系,转化为方程和方程组等数学模型,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数学方法。

学习方程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和生活中的问题,如何使学生有较强的构建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

现在初中生社会阅历比较差,无法把实际问题与数学原理进行联系。

许多实际题目学生连看都看不懂,因而建模无法成功。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建模,就必须从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让他们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转化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建模能力。

在教学中我也一直摸索如何能有效的利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第一步:教会学生读题。

读题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读不好题,也就不好分析问题,更不用说解决问题了。

读题一要漫读,整体领略是哪方面的问题,是路程问题还是利润问题,是面积问题还是增长率问题,我告诉学生是哪一方面的问题,脑子里就应马上准备出哪方面的关系式,如果是路程问题,那就有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这个基本式,如果是利润问题那就有利润等于售价减成本,总利润等于数量乘以每件利润等关系。

漫读就像方向标,决定着我们向哪个方向前进。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中的例1:新华商场销售某种冰箱,每台进价为2500元。

市场调研表明:当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售价每降低50元时,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

如何利用方程模型突破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利用方程模型突破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利用方程模型突破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武威第二十四中学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根据工作室安排,今天由我就《如何利用方程模型突破难点解决实际问题》这个专题进行发言,不当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在第三章内容中明确指出:“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难点”。

可见,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是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

然而,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每一步都是硬骨头。

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及信息转化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面对这些难题是一筹莫展。

作为教师,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突破这些难点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背景知识铺垫,体现数学问题的生活性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特别是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更不能脱离实际。

人教版教材在七年级上学期第三章就出现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该部分内容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背景,感觉问题很抽象。

比如说,缴税问题、电话扣费问题、销售问题以及球赛积分问题等等,都会出现一些学生比较陌生的背景知识。

按照收入分段缴税问题、电话扣费问题可能是学生闻所未闻的;销售问题中标价、售价、进价、利润及利率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学生是模糊的,特别是乡村学生;球赛积分问题,是很多学生都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自然就不清楚如何积分。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不应该盲目抱怨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能一味关注如何去找等量关系、如何去列方程,而应该适当填补学生生活知识的空白,把问题中所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先讲清楚讲透彻,帮助学生把握题意。

另一方面,选题时一定要精心筛选,避免背景知识过于生僻的问题出现。

二、注重相似问题分类,体现数学思想的渐进性利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类型繁多、形式多样,让学生眼花缭乱,望而生畏。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畏惧感,让他们对实际问题有清晰的脉络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

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构建数学模型 解决实际问题——例谈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摘要: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模型思想,让学生通过对初中常见数学模型:方程(组)模型、不等式(组)模型、函数模型、统计、概率模型等的学习,领会数学模型的思想和方法。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

使学生明白:数学建模过程就是通过运用观察、类比、归纳、分析等数学思想,构造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建模,问题解决一、 问题提出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素养他包括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和信息交流四个方面。

数学建模既有“数学意识”的因素,又有“问题解决”的因素。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在新课标对学习内容的要求中,又着重强调“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树立模型思想,“模型”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

代数是表示交流与解决问题的工具;代数内容的学习应当从单纯关注计算转向关注模型表示与计算,因而在初中进行数学建模教学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培养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这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理念。

二、初中数学建模的过程与类型 (一)、 初中数学建模的过程解释与应用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出数学模型的结果(二)、初中数学常见数学模型及教学2.1、方程(组)模型方程(组)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因此,在方程(组)的教学中,应关注数学建模应用的过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方程观念,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用数学思想构造模型,解方程(组)则是另一个方面。

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复杂的现象,并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

本文旨在探讨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实例说明其应用。

1. 引言数学模型是对真实问题进行抽象和描述的工具。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可以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和分析问题,找到最优解或者最佳逼近解。

2. 构建数学模型的步骤构建数学模型的步骤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2.1 理解问题首先,我们需要详细了解和理解所面对的问题,并确定我们希望通过数学模型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这个阶段,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实际数据的收集非常重要。

2.2 建立数学模型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和方法来建立数学模型。

这可以包括代数方程,微分方程,最优化问题等。

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问题的特征和约束条件。

2.3 确定变量和参数在建立数学模型时,我们需要明确问题中的变量和参数。

变量是我们希望寻找解的未知量,而参数是已知的常量或者变量。

准确地定义变量和参数对于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至关重要。

2.4 建立方程和约束条件通过数学语言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和不等式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步骤。

方程和约束条件应该反映问题的本质和特点,并与已知数据和条件一致。

2.5 求解数学模型一旦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可以使用数值计算方法或者解析解的方法来求解模型。

这可以包括计算机模拟,数值优化算法,数值求解等。

3. 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为了更好地理解数学模型的应用,以下是一个实际问题的例子。

假设我们在一个城市里需要确定最佳警力部署方案来保护城市的安全。

根据历史数据和犯罪热点分析,我们知道各个地区的犯罪率和犯罪类型。

我们希望通过数学模型来决定最佳的警力分配,以达到减少犯罪率的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收集城市各地区的犯罪率数据和警力资源情况。

然后,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一个变量,代表该区域的警力投入。

最新初中数学数学活动—构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最新初中数学数学活动—构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活动——构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一、新课导入1.活动导入:本节课通过以下两个数学活动,学会关注实际生活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并经历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2.活动目标:(1)经历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动手实验与动脑分析相结合发现规律,增强创新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3.活动重、难点: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4.活动材料:一根质地均匀的木杆,一段细绳,一些质量相等的砝码、刻度尺.二、活动过程活动1探究增长率问题1.活动指导:(1)活动内容:教材第109页活动1.(2)活动时间:6分钟.(3)活动方法:弄清楚资料中相关数据的含义,思考如何建立出一元一次方程.(4)活动参考提纲:①去年相较于前年的人均收入增长率是如何计算得来的?其数学表达式是:增长率=(去年人均收入-前年人均收入)÷前年人均收入,变形为:去年人均收入=前年人均收入×(1+增长率)②设山水市前年人均收入为x元,依据上面①中关系式和已知条件可列出方程:x(1+8%)=11664.③由已知条件可知去年价格上涨率为1.5%,那么,如何设未知数列出方程求得去年售价为1000元的商品在前年的售价是多少呢?设去年售价为1000的商品在前年的售价是x元.则x·(1+1.5%)=1000.解得x≈985.22.④解方程求得原问题答案.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自主学习.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是否弄清相关数据的含义,尤其是增长率的表达式.②差异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从他们熟悉的事例中启发诱导他们弄清楚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而设未知数列出方程.(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互帮互学.4.强化:(1)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活动成果.(2)教师强调:增长率=变化量/原有量×100%,变化量=现有量-原有量.活动2探究杠杆平衡问题1.活动指导:(1)活动内容:教材第109页活动2.(2)活动时间:10分钟.(3)活动方法:按要求动手实验,动脑思考,总结规律.(4)活动参考提纲:①按要求动手实验,测量并记录下相关数据:②分析上表记录下的实验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支点左端悬挂重物数×平衡时左端重物到支点的距离=支点右端悬挂重物数×平衡时右端重物到支点的距离.③按照你所发现的规律,列出本活动中最后面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并求出它的解.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解决相关问题.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实验时是否态度端正、严谨,能否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蕴藏的规律.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4.强化:(1)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2)如何解字母系数的方程.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活动过程,自评活动中的表现,自查问题,总结取得的收获.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根据活动表现,学习态度和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为数学活动课,教学时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并能有所收获.对于活动一,部分学生在对两个增长率的认识上有一定困难,可通过同学间的交流研讨或教师提醒予以帮助.活动二如果放在物理学中,很容易解决,但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杠杆平衡问题涉及的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还是有一定难度,两个活动的核心都体现在了模型建立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不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要以从活动中建立数学模型并掌握建立模型的思考方法为目的,这样活动课才有意义.一、基础巩固1.(20分)某书店把一本新书按标价的九折出售,仍可获利20%,若该书的进价为21元,则标价为(C)A.26元B.27元C.28元D.29元2.(20分)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卫生部门决定大幅度降低药品价格,某种常用药品降价40%后的价格为a元,则降价前此药品的价格为(B)A.25a元 B. 53a元C.40%·a元D.60%·a元3.(20分)某学校在对口援助边远山区学校活动中,原计划赠书3000册,由于学生的积极响应,实际赠书3780册,其中初中部比原计划多赠了20%,高中部比原计划多赠了30%,问该校初、高中部原计划各赠书多少册?解:设初中计划赠书x册,则高中部计划赠书(3000-x)册.由题意列出方程:x(1+20%)+(3000-x)(1+30%)=3780解得x=1200 ,3000-x=1800(册).答:初中部原计划赠书1200册,高中部原计划赠书1800册.二、综合应用4.(20分)用一根长60 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1)若长方形的宽是长的23,此时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2)若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 cm,此时长方形面积是多少?(3)若围成的是一个正方形,此时正方形面积是多少?(4)比较(1)、(2)、(3)中的面积关系,你能归纳出什么规律?解:(1)设长为x cm,则宽为23x cm.由题意(x+23x)×2=60.解得x=18, 23x=12.长方形的面积为18×12=216(cm2).(2)设长为y cm,则宽为(y-4)cm.由题意(y+y-4)×2=60.解得y=17,y-4=13.长方形的面积为17×13=221(cm2).(3)设正方形边长为z cm.由题意4z=60.解得z=15.正方形的面积为15×15=225(cm2).(4)周长一定时,长方形的长与宽相差越小,面积越大,当长与宽相等即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三、拓展延伸5.(20分)“丰收1号”油菜籽平均每公顷产量为2400 kg,含油率为40%,“丰收2号”油菜籽比“丰收1号”平均每公顷产量提高了300 kg,含油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某村去年种植“丰收1号”油菜,今年改种“丰收2号”油菜,虽然种植面积比去年减少3公顷,但是所产油菜籽的总产油量比去年提高3750 kg,这个村去年和今年种植油菜的面积各是多少公顷?解:设这个村今年种植油菜的面积是x hm2,去年种植油菜的面积是(x+3)hm2,则去年种植“丰收1号”油菜的产油量为2400×40%×(x+3).今年种植“丰收2号”油菜的产油量为(2400+300)×(40%+10%)x.根据题意得2400×40%×(x+3)=(2400+300)×(40%+10%)x-3750.化简得960(x+3)=2700×0.5x-3750.去括号得960x+2880=1350x-3750.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90x=-6630.系数化为1,得x=17.x+3=17+3=20.答:这个村去年种植油菜的面积是20 hm2,今年种植油菜的面积是17 hm2.。

数学学习的模型如何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学习的模型如何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学习的模型如何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模型是现实世界中问题的抽象表示,它是数学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产物。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解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介绍数学学习的模型建立过程和如何使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一、数学学习的模型建立过程数学学习的模型建立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数学模型的建立源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与分析。

我们需要准确把握问题的背景、目标和约束条件,了解问题的相关要素和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深入思考和收集信息,我们可以形成对问题的完整认识。

2. 变量的选择与定义在建立数学模型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变量并对其进行定义。

变量是数学模型的核心元素,它们代表了问题中的实际概念或量化指标。

选择变量要基于对问题的理解和需求,确保它们能够准确地描述问题的本质和特征。

3. 方程的建立与求解数学模型通常通过方程来表示问题中的关系和规律。

在建立模型时,我们需要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方程或不等式。

然后,通过数学方法求解这些方程,获得问题的解答或结论。

4. 模型的验证与修正建立数学模型后,我们需要进行模型的验证和修正。

模型的验证是通过与实际数据或经验进行比对,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如果模型存在不足或错误,我们需要进行修正和改进,使其更好地符合实际问题的需求。

二、如何使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实际问题,例如经济学、物理学、生物学等。

使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如下:1. 确定问题的研究对象和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问题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例如,在经济学中,我们可能需要研究市场供需关系,以及预测价格和销量的变化。

2.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问题的要求,我们建立数学模型,选择合适的变量和建立相应的方程。

例如,在研究市场供需关系时,我们可以选择价格和销量作为变量,并建立供需曲线的方程。

3. 数据收集与处理为了建立和求解数学模型,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的方程

建立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的方程

建立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的方程数学模型是一种用数学方法表达实际问题的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问题情况和关系。

它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以建立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的方程为题,探讨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方程的应用。

一、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过程,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问题的背景和目标:首先需要了解问题所处的背景和要解决的目标。

例如,如果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交通流量、道路情况等因素。

2. 分析问题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问题的关键因素,确定需要考虑的变量和参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对于交通拥堵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交通流量、车速和道路容量等因素。

3. 建立数学方程:根据问题的背景和关键因素,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数学方程可以是线性方程、非线性方程、微分方程等不同形式的方程。

4. 模型验证与调整: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并根据实际数据进行调整和修正。

这一步是模型建立的迭代过程,通过与实际情况的比较,不断优化数学模型。

二、方程的应用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是构建数学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解实际问题。

数学方程可以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下面以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1. 抛物线运动:假设一个物体以一定初速度从一定高度抛出,求物体的运动轨迹和最大高度。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以建立物体的运动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解物体的轨迹和最大高度。

2. 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使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

经济增长模型通常涉及到产出、投资、消费等因素,通过建立相应的方程,可以分析经济增长的趋势和关键因素。

3. 网络传输速度:网络传输速度是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建立网络传输模型来进行优化。

通过测量网络延迟、带宽等参数,并构建相应的方程,可以优化网络传输速度,提高用户体验。

4. 疾病传播模型:疾病传播是流行病学领域的重要问题,通过建立传播模型,可以帮助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评估防控措施的效果。

方程的实际应用模型-2024年中考数学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解析版)

方程的实际应用模型-2024年中考数学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解析版)

方程的实际应用模型题型解读|模型构建|通关试练本专题主要对初中阶段的方程应用题型进形总结分析,收集汇总各地市常考的方程应用题型,主要分为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几大题型。

考试中我们可以看出二元一次方应用综合性较高除了在应用题型中有所体现,在二次函数的应用中也经常出现。

本专题根据考试题型分类归纳总结。

模型01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型1.行程问题路程=时间×速度,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单位:路程——米、千米;时间——秒、分、时;速度——米/秒、米/分、千米/时间)2.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各部分工作量的和3.利润问题: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利润÷进价,售价=标价×折扣4.等积变形问题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锻造前的体积=锻造后的体积5.利息问题利息和=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模型02 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1.行程问题:速度×时间=路程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2.配套问题:实际数量比=配套比3.商品销售问题:利润=售价-进价;售价=标价×折扣;利润率=利润÷进价×100%4.工程问题: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甲乙合作效率=甲的效率+乙的效率模型03 分式方程应用分式方程的应用解法步骤及题型: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与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都是按照审、设、列、解、验、答六步进行.(1)在利用分式方程解实际问题时,必须进行“双检验”,既要检验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的解是否为分式方程的解,又要检验分式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2)分式方程应用题常见类型有行程问题、工作问题、销售问题等,其中行程问题中又出现逆水、顺水航行这一类型.模型04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1.数字问题:个位数为a,十位数是b,则这个两位数表示为10b+a.2.增长率问题:增长率=增长数量/原数量×100%.如:若原数是a,每次增长的百分率为x,则第一次增长后为a(1+x);第二次增长后为a(1+x)2,即原数×(1+增长百分率)2=后来数.3.形积问题:①利用勾股定理列一元二次方程,求三角形、矩形的边长.②利用三角形、矩形、菱形、梯形和圆的面积,以及柱体体积公式建立等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比例关系,列比例式,通过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得到一元二次方程.4.运动点问题:物体运动将会沿着一条路线或形成一条痕迹,运行的路线与其他条件会构成直角三角形,可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列方程求解.5. 利润(销售)问题利润(销售)问题中常用的等量关系:利润=售价-进价(成本)总利润=每件的利润×总件数模型01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考|向|预|测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该题型近年主要以应用题形式出现,一般为应用题型的第一问,难度系数较小,在各类考试中基本为送分题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角度建立方程模型,有效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发表时间:2016-06-21T09:33:38.32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第3期作者:董升琼[导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一致认为的一个难点问题。

(旺苍县双河中学四川广元 628200)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03-098-0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一致认为的一个难点问题,是很多同学都对此产生畏惧心理,造成考试丢分甚至放弃答题。

快速、准确地解答这类题目的确很困难,总结起来,这类题目难,在于以下几点:首先,文字较多,不易读懂题目意思,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自信,从而放弃了解答而丢分;其次,就是对这类题目没有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做到深入浅出。

第三,在历届考题中实际问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就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而言,合理运用数学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比如,建模思想在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使得很多原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变得迎刃而解。

一、利用“倍数关系”建立方程模型,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由“倍数关系”等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配方法或公式法或分解因式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建立数学模型后,就能轻松利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案例1:
下表是某一周甲、乙两种股票每天每股的收盘价(收盘价:股票每天交易结果时的价格):
用方程思想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是初中数学解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一般是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得以解决。

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审题找出题目的未知量和所有的已知量,并弄清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某种联系。

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直接设要求的未知量或间接设一关键的未知量为x,然后,用含x的式子表示相关的量,找出之间的相等(不等)关系,列出方程(不等式、不等式组)。

在这类实际问题中,找出量的关系是列方程(不等式、不等式组)的关键和难点,有如下规律:(1)确定应用型问题的类型,按其一般规律方
法找等量关系。

如:工程类,就要把全部工作量看作单位1,特别注意特定相等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1÷工作总量”、“总工作量=个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人数”等;(2)将问题中给出的条件意思分成两个层面,分别找出等量关系;(3)利用画简易图,分析图形的长和宽,找出等量关系。

(4)较为复杂的问题可借助图表提供信息,按横向或纵向区分别找出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等式或不等式(组)。

除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之外,还需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消除畏惧心里,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应用题往往文字字数较多,从中提炼有用的数学
信息,达到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合理转化,从而轻松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