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丑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在当代社会,传媒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传播信息和娱乐的工具,更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和价值观念的塑造者。
在传媒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即“审丑”现象。
审丑现象指的是传媒文化将丑陋、低级、庸俗的内容进行炒作和宣传,以获取更多的关注和点击率,这种现象对社会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就传媒文化中的“审丑”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一、审丑现象的形成原因1. 市场需求与商业逻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文化作为商业化产品存在,其首要目标是盈利。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广告商,传媒文化常常需要创造出高点击率和高关注度的内容。
而丑闻、低俗、庸俗的内容往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因此在商业逻辑的驱使下,传媒文化更倾向于炒作丑陋的内容。
2. 社会焦虑和情绪宣泄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焦虑和负面情绪,人们对于社会、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满和烦恼。
传媒文化借助审丑现象,可以通过炒作丑陋的内容来满足人们的情绪宣泄需求,让人们通过看热闹、看丑闻来获得一种痛快感,从而缓解自身的压力和情绪。
3. 传媒利益的驱动传媒文化产业中存在各种利益关系,一些传媒机构和个人为了追求自身的私利,会利用审丑的内容来获取更多的关注和利益。
这种利益驱动也是审丑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审丑现象在传媒文化中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炒作丑闻炒作名人或普通人的丑闻是传媒文化中较为常见的审丑手段。
通过造谣、曲解事实等手段,传媒文化利用丑闻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进而获取高点击率和关注度。
2. 恶搞低俗恶搞和低俗内容也是传媒文化中的审丑表现形式之一。
一些综艺节目、网络视频等通过恶搞模仿、低俗段子等方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虽然这些内容可能违背道德和价值观,却能够引发观众的笑声和争议,从而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3. 曝光不良事件传媒文化经常通过曝光各种不良事件来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些事件往往包括各种犯罪、欺诈、暴力等内容。
关于审丑的成语摘抄

关于审丑的成语摘抄一、审丑1. 眉飞色舞:形容美人脸庞风华绝伦,非常迷人。
2. 天仙配:形容男女合体,美观匹配,极其美好。
3. 少年老成:指少年虽未成年,但已显露成熟气质。
4.千娇百媚: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极具魅力。
5. 熠熠生辉:指容貌耀眼,明艳动人。
二、审丑的由来审丑这个词历史悠久,起源于四书五经之中。
古代皇室中孝子们,凡有贤良诚信的表征,皆有审丑之心,称为孝子千古审丑的硬币。
此乃正面审丑,谦和、恭敬,反面审象,身怀敬谨,古有“不苟言笑,不淡泊昔比”。
三、审丑的特征1、孝顺和敬谨审丑者,必须具备孝顺和敬谨的态度,表现出孝顺父母的形象,尊重老人,敬而远之,以礼貌的态度接待别人,凡事克己,不轻言旁论,行为体现礼貌、低调、和谦。
2、虚心审丑者,必须具备虚心和勤奋的态度,勤恳学习,上进心强,勇于挑战,努力去完成事情,而不能沾沾自喜,遇到失败或不适应时,仍旧能坦然接受,极力适应变化,踏踏实实,不做凡间背景事务。
3、做事有担当审丑者,必须担当责任,做事求实效,将本份责任做到底,不苟且敷衍,必要时要挑起重任,勇气担当,做出质的飞跃,改变局面和趋势,真正可以创造价值。
四、审丑的作用1、审丑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家长要养育孩子孝顺,尊老敬尊,如长辈对后辈的审丑,使人们能收获一份文明的孝敬之情。
2、审丑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如审丑做事有担当,会带来更多友谊,如虚心谦和,会互相理解,以和谐的方式相处,让友谊长久相伴。
3、审丑有助于建立健全的行为规范,如敬重他人,遵守法律法规,如谦恭尊敬,礼仪尊严,不恶言相向,从切身行动中强化良好行为,让自己的生活、思想和言谈更得体、更文明、更有序。
审丑文化浅谈

2.2 影视审丑
荧屏上的“丑”不外乎“黄”、“暴力”、“血腥”、 “恶搞”。“纯黄”影片在任何国家都是禁品。而掺杂在 所谓“艺术片”里的黄色片段则被冠以“艺术”美名。但 难保所有观众都有高尚的审美情操,都会用纯艺术眼观去 欣赏。而这不得不令人怀疑,制片人是否早知人性中有阴 丑的一面,并以此为他们提供“审黄”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这也许就是完整版《色•戒》比删减后的受欢迎,《朗读者》 票房甚高的原因了。集“暴力”、“血腥”于一体的电影 首推《电锯惊魂》系列,把人性的阴暗,卑劣,残酷无限 放大,展露无遗,以刺激求票房。
在此且不重复以“芙蓉姐姐”为风向标的自学成才的“丑 角”后起之秀。尚在潜伏期的“丑雏儿”也不少。这些 “丑雏儿”有些是“丑角”的粉丝,一切以“丑角”的言 行举止为方向标,一旦“丑角”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绝 对是忠实的支持者与捍卫者。
3.审丑文化的影响
其实其他“美角”的粉丝也是如此,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思 想个性,在“丑角”,“美角”的后面亦步亦趋。而后自 己也成了一群毫无主见,个性丧尽的小丑,被别人“审” 着。另一部分的“丑雏儿”是一味模仿“美角”而终于失 去本色的雕塑,或者一味迎合大众审丑趣味而最终丧失自 我的“百变达人”。更可悲的是文学艺术界的个性失真。 个性是文学艺术的生命,“在艺术中,只是那些没有性格 的,就是说毫不显示外部的和内在的真是作品,才是丑 的。”今越来越多的挂着“文学家”,“艺术家”头衔的 精神生产者为分得“审丑”经济圈里的一杯残羹,于是万 卷文字都长着一张讨好读者的嘴脸。他们都是为求出名, 求个性而最终变成个性失真的奴隶。源自 THANKS!!审丑文化浅谈
组长:--组员:---
审丑文化:
1、什么是审丑文化 2、审丑文化的分类 3、审丑文化的影响 4、审丑文化的根源 5、对待审丑文化的建议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传媒文化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审丑”。
所谓“审丑”,是指媒体和公众对丑陋、恶劣、低俗、不雅内容进行评判和谴责的现象。
“审丑”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涉及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社交媒体以及各种娱乐文化产品。
本文将对“审丑”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之道。
一、审丑现象的产生原因1. 市场竞争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家媒体争相追求流量和点击率。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媒体为了吸引观众和读者,不惜采取丑陋、低俗、恶劣的内容,以获取眼球和点击量。
这种追求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商业逻辑,导致了“审丑”现象的产生。
2. 观众需求和心理现代社会中,一部分观众、读者和网民对各种娱乐内容表现出一定的审美疲劳和快感麻木。
他们渴望一些不同以往的、更加刺激和震撼的内容,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精神需求。
这种心理和需求的存在,也促使了一些媒体和制作方利用丑态和低级趣味来进行内容制作和传播。
3. 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传统文化以来,人们一直有着对美好、善良、高尚的向往和追求。
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对美、善、真的价值观念有了偏差,表现为对丑恶、低俗、荒诞的内容更加宽容和认同。
这种价值观的扭曲,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审丑”现象的形成。
二、审丑现象的影响1. 社会风气的恶化“审丑”现象的流行和盛行,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恶化和道德底线的逐渐下滑。
一些恶劣、低俗、不雅的内容成为了社会中的“流行话题”,对传统文化和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2. 美学观念的扭曲审丑现象可能导致观众和读者的审美观念逐渐扭曲,降低了对美好和高尚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长期以往,审丑现象可能对人们的审美情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社会整体审美观念的沦丧。
3. 价值导向的偏差审丑现象的外化,可能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偏差和失调。
一些人可能因为接触低俗、丑陋的内容,而失去了对高尚、崇高价值的追求,认为这种粗俗和低级趣味才是真实的生活。
审丑文化的特点

“审丑文化”是一种以丑为美的文化现象,它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丑文化”具有娱乐性,它通过展示一些丑陋、怪异、荒诞的事物,让人们感到轻松和愉悦。
其次,“审丑文化”具有批判性,它通过对传统美学观念的颠覆和挑战,让人们反思和质疑现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再次,“审丑文化”具有反叛性,它通过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和抵制,让人们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
最后,“审丑文化”具有商业性,它通过将丑陋、怪异、荒诞的事物转化为商品,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需要注意的是,“审丑文化”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文化现象,它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变得模糊和混乱。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批判性的态度,正确看待“审丑文化”。
审丑的例子

审丑的例子
(最新版)
目录
1.审丑的定义和概念
2.审丑的例子
3.审丑的积极意义
4.审丑的负面影响
5.如何正确对待审丑
正文
审丑,是指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对于丑陋事物的关注和欣赏。
在很多情况下,审丑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现象,它与个人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有关。
审丑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首先,审丑常常出现在人们对于艺术品的欣赏中。
比如,有些现代艺术作品以抽象、怪异和丑陋的形象为特点,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往往会对它们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表示赞赏。
另外,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也会通过描绘丑陋的人物形象来突显故事的主题和人性。
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就是一个审丑的典型例子。
其次,审丑也出现在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欣赏中。
在一些自然景观中,人们常常会欣赏到一些形态奇特、色彩斑斓的石头、植物和动物。
比如,我国的黄山奇松怪石,就是一种典型的审丑景观。
然而,审丑也有其负面影响。
过度的审丑可能会导致人们的审美观念扭曲,进而影响社会的审美风气。
比如,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有些人为了博取关注和流量,会刻意制造一些低俗、恶心的内容,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审丑现象。
因此,对于审丑,我们应该持一种理性的态度。
在欣赏审丑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品味,避免陷入过度的审丑中。
从“迷人的郭老师”看抖音短视频审丑现象的原因

20208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一、审丑现象概述本章节内容将从两个方面对审丑现象进行概述,首先是审丑的概念解读,综合不同学者提出的概念,结合本文研究内容,对审丑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然后对账号“迷人的郭老师”这个账号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为后文提供探究基础。
(一)审丑概念的解读要了解审丑,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丑。
从字源上来看,在先秦古籍中,“丑”多写为“醜”。
东汉时期著名经济学家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为“醜”注释:“醜,可恶也,从鬼,酉声”。
[1]后清代文学家段玉裁为此注释:“非真鬼也”,“以可恶,故从鬼”。
[2]古代的丑多是与善相对,与伦理道德相关。
而关于审丑的概念众说纷纭,总体来说,关于“审丑”的定义,大概分为两个学派。
一种认为“审丑”是与“审美”相对立的一种特殊的美学范式;另一种则认为“审丑”是从特殊的角度欣赏“丑”,认为“丑”是一种特殊的美。
本文对抖音短视频中审丑现象的原因展开探析,故采取第一种说法展开研究。
在本文的阐述中,审丑指的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注意力资源的,颠覆传统的,怪异的,不合常规的,非理性的人或事务为代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迷人的郭老师”账号解读抖音账号“迷人的郭老师”本名郭蓓蓓,26岁,是河北沧州的一名农村妇女。
2020年3月23日,话题“郭老师直播和老公打起来了”登上微博热搜榜榜单的第四名,仅次于“澳总理称今年是澳大利亚最难一年”。
不仅如此,她在抖音拥有330多万的粉丝,作品的点赞量超过2300万。
其粉丝团被称为“郭家军”,其视频还被沈腾、杨超越等明星模仿或打赏,直播时甚至连线蔡徐坤、肖战等流量明星,平均单个作品的点赞量均超过14万。
纵观郭老师的所有作品,其风格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从相似用户中打造高辨识度人设。
郭老师无论是直播还是发视频,其形象永远都是宽脸、头发乱糟糟、一身赘肉,这些元素共同组成了“郭老师”这个人设。
二、造梗能力强。
跟许多同类人设账号相比,郭老师的视频大多都是原创,而且新梗不断,不仅有成语梗、尖叫梗,还有跳舞梗等。
网红圈审丑文化的案例

网红圈审丑文化的案例人气不代表审美,流量不代表质优。
又一位“头部网红”的流量收割之路走到了尽头。
2日,在被抖X永久封禁后,@迷人的郭老师6在微X发文,要求抖X解释永久封禁的违规处罚,并晒出被抖X永久封禁截图。
截图显示,其被封禁的原因是,不符合社区规范。
随后,网友发现“郭老师”的微博账号也被封禁了。
为什么靠“审丑”收割流量的“郭老师”们会被封禁?如果放任“审丑”成为一种正常,对于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理念是极大地腐蚀和消解,表面上看上去,只是娱乐逗笑、精神狂欢,但一旦形成了广泛影响,本质上就是认可了“低俗、庸俗、媚俗”的走红路子,就是给“唯流量论”添柴加火,就是让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更加浅薄和浮躁。
此外,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然而,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不良信息也随之而来。
未成年人心智尚不健全,对不良内容缺乏鉴别力。
为此,中央网信办近期提出,要防止炫富拜金、奢靡享乐、卖惨“审丑”等现象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导向。
网友:大快人心2日,#郭老师账号全平台封禁#冲上热搜。
对此,有部分网友认为郭老师只是真性情,“又没做什么偷拐抢骗的行为”,被封禁有点可惜。
但在多数网友看来,这个结果“大快人心”,“希望靠‘审丑’走红的那些网红都能引以为戒”,不能没有底线。
“郭老师”是谁?据媒体报道,“郭老师”成名于XX,活跃于XX,还时不时在微X刷屏。
你可能不知道“郭老师”是谁,但只要你刷短视频,对她的“郭言郭语”就一定不陌生:秉持着“有话一定不能好好说”的原则,“郭老师”自创了诸如“集美”“耶斯莫拉”“夺笋”等网络热词。
在直播间展示贴身衣物,连线与网友互骂。
她的直播间向来是以各种大尺度、没下线、打擦边球而出名。
因在直播中语出惊人、怪态频出,她也被网友称作“疯癫派掌门”。
直播禁封对“郭老师”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被封禁的理由包括不限于在直播中发表不当言论、做出不雅举动、频频对与其连麦的其他主播出言不逊等。
“郭老师”有多火?有媒体报道称,今年4月,郭老师前往南京大批粉丝围堵酒店大喊“郭老师”,由于大批粉丝围观导致夫子庙交通瘫痪,就连警察都前来疏导人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列存在的一个美学范畴。
从实践美学的观点看,它是被异化和扭曲的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具体、形象的显现。
丑对人而言就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在情感上使人厌恶、鄙弃、反感、痛苦;它是形式上的不和谐、失比例、不匀称、无秩序。
丑是美的反面和对立面,是美的错位:如果说美是善的形象显现,那么丑就是恶的形象显现。
丑在众多的美学范畴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
丑的观念随着美学发展而发展、变化,到今天,丑的演化轨迹大致经历了一条遭受排斥、做美的陪衬直到取代美而占据审美中心地位这样一个过程。
19世纪以后,随着反本质主义思潮的全面崛起,随着理性主义终于让位于非理性主义,美的本体论时代宣告结束,西方美学标举优美和崇高的审美理想终于遭到了来自丑的严峻挑战。
美的艺术所带给人的瞬间诗意不足以弥合人与世界、个人与社会的巨大裂痕。
相反,被传统美学所鄙弃的丑才能表现现代人难以言状的心灵感受,揭示人们极度异化的真实处境。
尤其是在当代,西方美学的发展已经由古典和谐、近代崇高而进入现代丑美学丑艺术阶段,审丑已经毫不谦让地代替审美而成为了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美学风格。
因此,对丑这一美学范畴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另一方面,后现代文化语境对传统美学理论和研究范式的解构也促使我们对自己所持的美学和哲学观念进行反思。
西方美学史上对丑的探讨,根据其所依据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三个时期,即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经中世纪至文艺复兴运动之前为前期,其美学观的哲学基础,是自然本体论或神学本体论;文艺复兴运动,以及其后的新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直至19世纪中期的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时期为中期,其哲学基础经历了由自然本体论向近代理性本体论的转向;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之后至今为后期,其哲学基础进入了现代人类学本体论阶段。
这一分期方式,与西方美学的整体发展状况相一致。
滥觞于19世纪末并繁荣于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艺术,以丑为其审美核心,可以说是一种丑的艺术。
正如李斯托威尔所认为的那样,丑主要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
审丑现象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历史线索和逻辑线索。
从历史上看,进入工业社会后的资本主义,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匮乏如影随形。
社会分工高度精密化,人成了社会这台机器上微不足道的小零件,失去了应有的完整性,把握不住纷繁的世界和碎片化的自身,从而失落了存在的意义。
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这使得理性王国轰然倒塌,精神无所寄托,艺术家们由营构那个虚幻的美的世界转向被认为是唯一真实的自己的内心世界。
精神世界中被压抑的情感,无意识的冲动,非理性的东西成了被表现的主要内容。
从逻辑上看,纷然杂陈的现代哲学思潮为丑的艺术提供了养料。
在现代哲学思潮影响下,艺术强调自觉、无意识、本能冲动,表现人的荒诞感以及人的焦虑、恐惧等现代性情感体验,艺术中丑的形象也就更加凸显出来。
现代美学思想与现代哲学思想同步,对以德国古典美学为代表的传统美学进行了激烈的颠覆。
不仅在研究方法上由“自下而上”的经验主义方法代替了“自上而下”的思辨方法,而且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美曾经有一个长期占据审美的中心地位的时代,这是由于人们信仰世界本体的完善,如鲍姆加通所认为的那样,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完善作为事物的一种属性,可以凭借理性认识到(真),也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到(美)。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上帝死了”,世界失去了终极和整一,美不过是虚幻的感觉,能够引起人强烈感性活动的只有丑及其造成的痛感,丑成了审美的核心范畴。
从19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哲学家在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丑的精神现象,把审丑提到了学术思想的层面。
叔本华是最早重视丑感的哲学家之一。
他将人类远离上帝形同弃儿的感受强
化为一种悲苦意识的哲学。
人失去神灵的依靠,在邪恶而又无限意志的苦海里挣扎。
这种人类的困境和来自意志的痛苦是丑感产生的前提。
总之,丑在西方美学中的兴盛呈现出当代美学在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崩溃后的基本状况。
丑的兴起有着巨大的意义。
首先,丑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在拯救现代人灵魂和批判不合理现实方面有重要作用。
审丑是对人的精神和意识层面的深度开掘,丑的艺术反映了人类生存的困境,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困顿,心与物的尖锐对立和现实的极端不合理。
表明了现代物质文明的进步是以人性的扭曲和精神的异化为代价的,帮助人们认识现实并反观自身。
其次,丑是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反叛,是审美的解毒剂,起到了审美陌生化的作用。
在以往理性主义笼罩下的虚幻的审美理想世界,越来越显示出与现实的巨大差异。
而丑以其独特的形式与内涵给人以全新的审美感受,打破了几千年来欣赏美表现美的心理定式,给一成不变而令人不胜其烦的审美领域带来了全新的风格和新的视角。
根深蒂固的审美传统使得审美成为自动化的活动,因而失去了审美的新奇感,降低了愉悦程度,而丑的出现和勃兴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再次,丑是现代人精神自由的特殊表现形式。
不再守制于上帝和理性的控制和约束,以追求感性的满足为精神的自由。
“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188页),在这里,丑赋予了自由新的内涵。
在中国,丑的观念有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丑,在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为“可恶也。
从鬼,酉声。
”恶和丑,在中国古代同训。
中国与西方都有美丑相比较而存在的认识,但是中西方对美丑的态度却极悬殊。
在传统西方美学中,丑的审美价值仅从属于对美的意义而言,丑虽然不可避免,但是不能孤立存在,只能从属于美,服从美的一般法则。
而中国对美丑态度没有这样明晰,美丑对立只是相对的,丑既非从属,也非陪衬。
儒家观念里只有德丑才是真正的丑,而在道家那里美丑几乎混同,丑就是美,甚至“陋劣之中有至好”,“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叶朗先生认为:在中国美学史上,人们对于美丑的对立看得并不那么严重,人们认为自然物或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不在美丑,而在于要有“生意”,要表现宇宙的生命力。
也就是所谓的“一气运化”。
只要能体现出“通天下一气”,则丑即是美。
而且在某些条件下,中国文化视美犹丑,如《淮南子》:视珍宝玉石犹石砾也。
美丑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遍布宇宙的道才是绝对的。
美丑不过是道的体化而已,只要与道通,即是大美。
明中叶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新的社会思潮涌动,突破传统美学观的艺术作品开始出现。
如《金瓶梅》等小说。
这些作品里,美与丑并行不悖地共存。
而其所表现的丑已由过去的形式丑发展为内容丑、本质丑。
近代龚自珍笔下的病梅形象,用以批判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其目的是呼唤美,呼唤人的自由和天性的张扬。
因而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审丑。
五四以来,随着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兴起,文艺中不和谐的因素日益增加,丑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1949年以后至今,中国美学经过50余年发展,实践美学长期占据着主流的美学话语。
坚持实践美学的学者,如前期的李泽厚、蒋孔阳、周来祥等人,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出发,坚持以实践观点解释审美现象。
丑作为美的对立面,其内涵的界定往往就是美的概念的反向定义。
无论依据“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作出的“负价值”的界定,还是依据“美是自由的象征”而定义的“不自由”,其哲学出发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以及手稿的相关论述。
因而其内在理路都是相通的。
张玉能综合实践美学的几种观点,除了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显示的负价值”来界定丑以外,还进一步结合实践自由观点,区分了阳丑和阴丑,认为阳丑主
要侧重感性物质的外在方面,包括畸形、鄙陋、卑劣;阴丑主要侧重理性精神的内在方面,包括怪异、怪诞、荒诞。
把对丑的研究从实践美学方向上向前推进了一步。
近年来兴起的后实践美学各流派受西方后现代哲学思潮影响,不满于实践美学过于注重理性忽视感性的缺陷,强调审美的超越性、生命性和感性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审美活动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如潘知常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提出审丑是一种否定性的审美活动,丑就是对于生命有限性的固执,它是生命的意义的丧失,生命的可能性的丧失,是美的全面消解。
而审美活动则是对这种对于生命的有限的固执的否定,并通过这种否定间接地进入自由的生命活动,最终上升到最高的生命存在。
因而,审丑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