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媒体、影像与再现政治

合集下载

13第十一章中华民国.pptx

13第十一章中华民国.pptx

(6)在选举方式上的规定,造成实际上的 总统终身制,甚至世袭制。 约法会议制定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 定,总统任期十年,不限制连任。它还创 设特制的现任总统提名总统候选人制度, 将封建帝王确定接班人的方法再现于二十 世纪的中国,封建、反动暴露无遗。
《中华民国宪法》
1922年恢复后的第一届国会继续召开第三期常 会,以制定宪法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宪法》 以《天坛宪草》为蓝本,至1923年10月10日正 式公布、实施。但由于在起草期间发生曹锟贿 选丑闻,使这部宪法在中国宪政史上极不光彩, 屡遭非议。 其内容较为民主,在国权和地方制度上,要求 国家统一和地方自治,但其“贿选宪法”的名 声,暴露出北洋军阀假民主、真独裁的本质。
《天坛宪草》是在以国民党占多数的国会 与袁世凯争夺国家政治权利日益激烈的背 景下制定的。国民党试图用宪法来约束袁 世凯的权力,保护辛亥革命的成果,保卫 共和制度。 《天坛宪草》渗透着民主精神,对共和政体、 民主政治作了详细规定,它成为以后历次 制宪活动的基本依据。
《中华民国约法》
袁世凯独揽大权后,开始炮制《约法》。 他组建“约法会议”,提出七条约法大纲, 使最后制定出来的《约法》彻底否定了 《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民主共和制度,而 代之以个人独裁。 《中华民国约法》与《临时约法》相比,不 同点主要在哪里,它们反映了怎样的不同 政治主张?
主要特征是:
(1)从性质上来说,它是国民党政府专制统治 的工具; (2)从制订程序上来看,在国民党以党治国的 体制下,没有什么民主的立法程序;
(3)从形式上来说,它包括行政法律和行政规章, 由诸多的单性法律、法规组成,数量繁多而体 系杂乱。 主要有内政类、军事行政类、土地行政类、财 政类等行政法规。
一、国民党“训政”下的立法体制及原则。 “训政”的核心是“以党治国”,既统治 权由国民党独揽;政府成员由国民党指派; 政府对国民党负责。

历史·记忆与再现的政治

历史·记忆与再现的政治

历史记忆与再现的政治
戴锦华
【期刊名称】《文化研究》
【年(卷),期】2012()2
【摘要】以个人"记忆"置换,或者说重写"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便日渐频繁地在影视作品中充当再现历史的手段,而"记忆"与"历史"之间的暧昧关联,实际上也显影着意识形态运作以及文化霸权位移的痕迹。

本文通过对《集结号》等一系列文本的讨论,试图在后冷战及后冷战之后的世界格局中重新定位这一关联,以解析出其中变动不居的复杂社会、历史地层。

【总页数】12页(P3-14)
【关键词】历史;记忆;文化霸权;再现的政治
【作者】戴锦华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4
【相关文献】
1.创伤与记忆——文化记忆的历史表征与美学再现 [J], 段吉方
2.历史、记忆与再现的政治 [J], 戴锦华
3.历史记忆的再现政治:电视纪录片的"古村落"叙事分析 [J], 季芳芳
4.后改造语境下历史街区地域记忆的再现——以湘潭窑湾历史街区改造为例 [J],
洪旭彤; 余翰武; 谢新玉; 赵琦
5.澳大利亚:历史记忆、记载与纪念的政治学研究——“争议历史与记忆的政治”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 [J], 陈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四版-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四版-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四版-考研笔记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三、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盛行于美国。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

1、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与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2、其核心是反对政府对报刊活动的任何干预。

3、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独立自主)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2)(监督政府)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4)对事实的信念。

五、社会责任论的内涵和评价(注意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发展到社会责任论的过程和新的特点)。

第一、社会责任论是20世纪40年代由一批美国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为西方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逐渐取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理论。

其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只不过是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某些修正、修补。

第二、产生背景:进入20世纪,媒介垄断日渐加重,“观念的自由市场”和实际情况发生冲突;赢利动机驱使传播日渐浅薄、刺激化和煽情化,引起众多的问题,公众权利被践踏,多元意见难以表达。

第三、"报刊自由委员会"构建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五项基本要求:1)(对事实的信念)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全面、理智;新闻报道要做出合理真实的解释。

“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一是指新闻必须真实、全面;二是指新闻报道必须理智;三是指新闻报道要作出合理真实的解释。

2)(意见自由市场)新闻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要求报刊应担起社会成员间思想观点交流的责任。

3) (缓和社会矛盾)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

现代社会,公众越来越依赖报刊所提供的情况,作出好或坏的判断。

浅析信息技术在政治课堂教学运用

浅析信息技术在政治课堂教学运用

强的知识 , 变 为生动 , 形象, 直观 , 具体 , 易
程不 断进 行 , 这会 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 学 生从形 象 、 生动 、 直观 的材料 中理 解事
于突破教学重点 , 难点。 多媒体教学 , 通过 更多的教 学手段。 新课程 改革需要新的理 物 的原理 ,中学 的教学 实践 证 明用 多媒 新的教学 呼唤新 的 方法 , 多媒体 体 辅助教 学具 有传 统教 学方 法不 可 比拟 学生 自己上网查寻 , 收集, 分析 , 处理 , 突 论指导 , 出了现代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 , 增强 学习
师。思 想政 治课 是 一 门对 学 生进 行马 克
教 师用多媒体完成一 堂课 的教学后 , 由于 思 主义 基 本观 点 教 育 以及 培 养 公 民 思
优势主要表现在 以下一些 方面:

它的集成性 、 存储性 、 可再生性极强 , 到下 想 政 治 素质 的课 程 , 由于 具 有 较强 的理
2 .提 高思想政治课 教学 的效 率
利用 多种 感官刺激功 能 , 充分 调动学
生学 习兴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课多媒体教 势。但是在实践当中 , 高 中政治课 多媒体
教学也呈现出不少 问题 。 好的一面 , 也有不足的一面 。 所以, 我们在 点。 坚持两点论 , 两分法。同时也应抓住主 流, 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比如 : 其
新知识 , 提出新 问题 , 强化 学生 对课 堂知 识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理 论联 系实际 , 解
教学作 为一种 新的教 学 方法在 整合思想 的优 势 。
过程 中的体验性和探索性 。 让学 生去 发现 政治课教学方法 中展现 了它 的魅力 , 丰 富 了教学方法体 系。 ( 2 ) 改善思想政治课教 学方法结构 思想 政 治课教 学方 法是 实现思想 政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终版)电子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终版)电子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终版)电子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领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解析文学知识点讲解修辞手法分析思想感情探讨第二章:作者与背景知识2.1 作者简介介绍王守仁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文章背景讲述褒禅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与佛教的关系。

阐述《游褒禅山记》创作的年代背景及其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联。

第三章:课文朗读与解析3.1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段落大意。

详细讲解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第四章:文学知识点讲解4.1 文学常识讲解古代游记的特点和写作手法。

介绍文中涉及的地理、历史、宗教等知识点。

4.2 文学技巧分析文中的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

讲解作者如何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表达情感和思想。

第五章:修辞手法分析与思想感情探讨5.1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

5.2 思想感情探讨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讨论文章所反映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小组讨论6.1 课堂互动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鼓励课堂上积极参与。

通过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培养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课外阅读与拓展7.1 推荐相关阅读推荐与《游褒禅山记》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其他古代游记。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和扩大知识面。

7.2 文化拓展介绍古代游记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

探讨游记文学在文化传承和旅游宣传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八章:写作练习与创作分享8.1 写作练习设计写作题目,要求学生模仿《游褒禅山记》的写作风格。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思想政治课堂的思考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思想政治课堂的思考

1多媒体 螺件 与 教学 效 果的 关 系

般 来说 ,人 们 评价 一 个 多 媒 体课 件 质 量 的 高低 就 是 看 它 是 否 图文
并 茂 , 是 否有 音 频 动 画 , 整体 的色 彩 布 局 等 等 ,如 果 一 个 课 件 有 图 片 , 有 音频 动 画 ,整 体 的 色 调 搭配 合 理 、 舒 适 ,那 它就 是 一 个 好 课 件 。这 种 观 点 从人 的视 觉 、 感 官方 面 说 明 了多 媒 体课 件 评 判 标 准 , 从 这 个角 度 看 它 是 正确 的 ,因 为 在 同样 的一 堂 课 里 , 如 果你 的课 件 具 备 了 上 述标 准 , 由于 它对 观 众 视 觉 听觉 地 冲 击 作 用 , 你 的观 众 就 能 相 对 较 多地 接 受 、储
者 减轻 对 教学 内容 、教材 教 法和 现 场 气氛 的研 究 。 多媒 体 课 件 是各 种 多 媒 体 技术 的集 成 , 利 用性 能卓 越 的硬 件 设备 , 通 过科 学 合 理 的 软件 设 计 ,将 文 字 、 声 音 、 图形 、 图 像 、动 画及 影 像 等 多 媒体 素 材 根 据 创 作人 员 自 己的 创 意 融 为一 体 ,形 成 具 有 良好 的交 互 性 的 多媒 体 计 算 机 辅助 课 堂 教 学 软 件 。 多媒 体 课 件 只 是 为 了提 高 教 学 效 果 而采 用 的 、根 据 实 际教 学 需 要 而 制作 的 多媒 体 教 学 辅 助 手段 。课 件 与 教 学 效果 之 间 是 工 具和 目的 之 间 的 关 系 ,要 上 好 一 堂课 , 多媒 体 课 件 是 一 个 重要 手 段 , 但 它仅 仅 是 教 学 效 果 的充 分 条 件 。如 果 仅有 ~ 个 “ 美 绝 精 伦 ” 的课 件 , 教学 过 程 中 能 产 生 的教 学 效 果 的 恐 怕 只 有 多媒 体 课 件 了, 于 是这 堂 多 媒 体课 也 只 能 是 “ 件秀 ” ,那 上 好 政 治 教育 课 就 只 需 要 每 课 个 中队 刻 录 一 张 教 学课 件 碟就 足 够 了 。所 以我 们 必须 正确 地 看 待 多 媒 体 课件 在 教 学 过程 中 的作 用 , 作 为提 高 教 学 效 果 的 一个 方 面 ,它 有 非 常 重 要 的作 用 ,但 不 是绝 对 决 定 因 素 ,它 与 教 学 者 对 教 学 内容 的研 究 、对 课 堂气 氛 的把 握 、对 突发 性 事故 的 处理 一起 决定 着教 学 效 果 的好 坏 。 2把 多媒体 技术 I 思 想致 治课 堂 的效 果 入 将 多 媒 体 引入 课 堂 教 学 ,是 时代 的 需要 和 要 求 ,也 是提 高 课 堂教 学

康复治疗师考试- 影像学(考点)

康复治疗师考试- 影像学(考点)

第十一章影像学1. 放射治疗放射源的是电子束、质子束、放射性同位素射线、X射线。

日光灯所产生的光束能量较低,不能够杀伤癌组织、破坏癌组织,使其缩小,所以,不能作为放射治疗的放射源。

2. 目前用于磁共振研究的主要是1H、31P、23N等质子,用于磁共振成像的目前只有1H,因为1H在人体内含量最高,且只有一个电子。

3. 自CT问世以来,对其曾经有过几种不同的称呼,如:CT、CAT、CTT、CTAT等。

后来,国际统一采用的名称是Computer Tomography简称CT,系指计算机体层扫描。

4. CT与常规X线检查相比突出的特点①CT的空间分辨率尚不及平片,常规X线检查同样适合于全身各部位,曝光时间最短者(高频机)可控制到0.5ms,CT扫描尚未达到。

②CT检查与常规X线检查各有其局限性,定位、定性按其检查部位只能相对比较。

③CT的密度分辨率较常规检查明显提高,高约10~20倍。

CT是数字成像,其空间分辨率受重建矩阵的控制,它的极限分辨率不如X线图像高。

故CT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不如X线图像高。

CT与常规X线检查比较,虽然它们都以X线作为能源,但两者的成像依据和成像方式截然不同。

X线透视、摄影是以被照体的密度、厚度及原子序数的差异对X线的吸收不同为成像依据,透过X线射入荧屏或胶片直接成像。

CT则是以X线的吸收衰减特性为成像依据,成像方式是数据重建。

5. 颅内出血、脑梗死、脑萎缩及先天性无脑通过颅脑平扫,即能作出明确诊断,而脑血管畸形,应通过颅脑增强CT扫描方能确诊。

6. CT图像的动态显示范围:是指对人体组织CT值显示范围的能力,人体组织CT值的范围划分为-1000到+1000,有2000个分度,而人的眼睛仅能分辨16个灰阶,若能将2000个灰度级都要观察到,必须分段显示。

这项任务是通过窗宽、窗位的调节完成的。

窗宽、窗位调节的是灰度级差。

窗口技术:是数字图像所特有的一种显示技术,根据诊断需要调节图像的对比度和亮度的调节技术。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一章神经系统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一章神经系统PPT课件
包括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 射等。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用于检查颅内血肿、脑外伤、脑梗塞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用于检查脑血管病变,如动脉瘤、血管畸形等。
ABCD
磁共振成像(MRI)
提供高分辨率的脑部结构图像,用于诊断脑肿瘤 、脑血管疾病等。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PART 05
神经系统与行为关系
REPORTING
感知、学习与记忆过程
感知过程
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经神经系统加工处 理形成感知觉。
学习过程
神经系统通过经验积累改变自身结构,形成新的 神经联系和反射。
记忆过程
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存储、保持和再现过程,涉 及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
情绪、动机与意志行为
突触传递
包括电突触传递和化学突 触传递两种方式,前者通 过电信号直接传递,后者 通过神经递质传递。
神经递质与受体
神经递质
01
在突触传递中起中介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等。
受体
02
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神经递质结合并引起细胞反应的
蛋白质分子。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03
PART 02
中枢神经系统
REPORTING
大脑结构与功能分区
大脑皮层
覆盖大脑半球表面,负责高级 认知功能,如思考、判断、记
忆等。
大脑白质
位于皮层下方,由神经纤维组 成,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基底核
位于大脑深部,参与运动控制 、学习记忆等过程。
功能分区
大脑可划分为额叶、顶叶、枕 叶和颞叶等区域,分别负责不 同功能,如运动、感觉、视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從Althusser的觀點論攝影
意識形態是人與其真實存在條件之想像關係的再現: 攝影是個人藉以經驗和瞭解世界的一套複雜再現系統, 透過此媒介而維持本身與社會的想像關係。人類用象 徵再現的方式為自己製造自我意念,此種實踐無法脫 離意識形態而存在。
意識形態並非理念或精神性的存在,而是物質性的存 在,是存在於各種體系、制度、機制或實踐活動的再 現系統,從而發揮支配主體的權力。攝影意識形態亦 因其其物質性存在而發揮力量。
第十一章 媒體、影像與再現政治
王志弘 摘要
反思多元文化課程
1
2
媒體論
媒介與場域 透明的反映工具 或 再現政治的戰場 媒體/影像由誰生產?為了什麼生產?如何生
產?影響了誰?誰獲利?又,誰受害? 媒體掌握在誰手中?誰有權力以什麼方式運用?
媒體和其他領域或制度的關係如何? 媒體如何被解讀?效果如何達致或呈現?閱聽
重點:再現是種積極的建構(construction),而不
再是消極的反映(reflection)。亦即,再現並不會
如實反映真實,而是給我們一種建構出來的「真實
效果」(truth effect, reality effect)。
10
視覺再現的建構 3
據此,真實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因為我們不再能夠 藉由透明的再現中介來確認現實的存在,現在,真實 只是個預設而已,或者說,只是再現的效果(effect) 而已,真實失去了其存在的本質(essence)。所以, 後結構主義者常會說,「現實乃論述或再現之建構, 論述(或再現)之外,別無所謂真實」。
Guy Debord:在現代生產條件盛行的社會裡,生活 整體都呈顯為奇觀(spectacle)的龐大積累 。
18
擬像論
布希亞曾指出符號(或影像)與真實(real)之間關係 的四個階段(Baudrillard, 1983: 11-13):
—影像是基本現實的反映(reflection)。 —影像遮掩且扭曲了基本現實。 —影像遮掩了基本現實的缺席(absence)。 —影像與任何現實都毫無關係:影像只是自身的純粹 擬仿物(simulacrum)。 在第一個階段,影像是個良善的表象,再現屬於 神聖的秩序。在第二個階段,影像是邪惡的表現,屬 於惡意的秩序。在第三個階段,影像玩弄著身為表象 的狀況,屬於魔術的秩序。在第四個階段,它不再是 表象的秩序,而是屬於擬像(simulation)的秩序。
Lacan:鏡像階段論。嬰兒透過對鏡中自身影像的認 同,而形成了「自我」(ego)這個概念,這個鏡中 他者乃是理想自我的形象。但這是一種誤認,因為 我不在彼,而在於此。
16
視覺與觀視快感
在電影情境裡,產生快感的觀看結構包含了兩個相互矛 盾的層面。第一個層面,視淫(scopophilia)的快感來 自於將他人當作經由注視而產生性刺激的對象。第二個 層面的快感是經由自戀與自我的構成(鏡像階段)而獲 得發展,這一種快感來自於對所觀看影像的認同。
人相對於媒體佔有什麼位置? 主流媒體VS.對抗性的媒體
3
如何看?看什麼?
「影像」與「觀看」都不是純真無邪。影像有其生產 製作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已然帶入了各種意義框架、 意識形態、價值觀、選擇機制和技術條件等。影像同 時揭露與遮掩了許多東西,留存與抹除了許多事物。
觀看亦非肉眼的眼見為憑,我們在特定的位置、立場、 角度、偏見、脈絡、關切下觀看,而且經常是透過某 些技術中介和管道(望遠鏡、顯微鏡),某些影像的 呈現機制(攝影、電影、電視)來觀看。
透視法(perspective)的出現,不僅是繪畫方法的革命,也 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新方式,是思想方式與認識世界方式的 變革。理性思考被想像成心靈之眼(eyes of mind),漂浮 在俗世萬物之上,保持一段距離。
伴隨著對視覺的尊崇,對清澈透明、光亮、影像等,也都 有正面評價;例如所謂的啟蒙,字面意思就是「照亮」 (在身心二元論裡,視覺被歸入心靈那一方,透過光的傳 遞而感覺到的視覺影像,是如此輕盈通透,有如輕巧活潑 的思維。)
14
男性凝視
男性凝視(male gaze)是一種性別化的觀看權 力,也是一種運用權力控制(女人)的方式。 例如,常見的論點或二分法是:男人觀看,而 女人被看;男人從觀看中得到快感,而女人重 視撫觸與擁抱等身體感覺;既然觀看是一種權 力的展現,女人就是被觀看兼被控制的對象。
色情圖文以及日常廣告影像裡,多的是讓男人 觀看的溫馴或挑逗的女體,而這反映了一個父 權社會的存在。
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忘記再現是一種必然的 扭曲。也就是說,再現和所謂的真實之間,總 是會有差距,無論如何精確,再現總是與真實 不同。
另一方面,對於再現和真實之間差距的認知, 又鞏固了真實的至高地位。也就是說,這種差 距肯定了有所謂「真實」的存在,並且這個真 實本身的價值,優於對此真實的再現。
9
視覺再現的建構 2
在她們傳統上帶有裸露癖的角色裡,女性同時被觀看, 以及被展示陳列。為了營造視覺上和性慾上的強烈衝擊 效果,她們的外表被符碼化,以便使她們看來帶有「可 觀看性」(to-be-looked-at-ness)的意味。…她是故事 情節裡人物的性慾對象,同時也是電影院裡觀眾的性慾 對象,在銀幕兩邊的觀看之間存在著變化不定的緊張狀 態。 (Laura Mulvey)
就日常經驗而論,視覺是我們能夠發揮最大控制範圍的感
官,我們透過視覺來監視和觀察有一段距離的人事物,以
判別其來意或是否危險。我們只有在很親密而能夠信任的
人身旁,才會閉上眼睛,將自己最強大與最重要的控制和
防衛能力暫時中止。
8
視覺再現的建構 1
再現是企圖掌握和理解真實的工具,因此,如 何精確地再現,便成為努力的目標。
15
視覺與主體形構
看與被看的差異,確認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位置和 關係,以及自我和他人意識的形成。
Sartre:當他人注視我的時候,我本身就發生了變化, 我就成了「為他人的存在」,就是一種「自在存在」 了,我成為世界上的「我之外的我」的存在,成為 了非我之我,我接受了他人賦予我的存在,我被物 化了。在別人的注視下,我就感到痛苦、混亂與不 安,我的存在的異化。我最原始的墮落,就是他人 的存在。
13
視覺、權力、監控
觀看的能力,以及如何觀看,都是權力的展現 與運作憑藉。所謂「凝視」(gaze)便是一種 積極的監視(surveillance),而非普通的觀看 (look)或看見(see),而監視乃是權力運作 的基本方式。
凝視特別與人的意向(intention)和掌權意欲 (will to power)有關係。由於人體具有「可見 性」(visibility),而視覺是具有最大控制能力 的感官,因此在看見與否的課題上,關涉的是 人類行為舉止的基本控制。相對地,要脫離社 會規範與監督,就要躲藏和掩飾,不讓人看見。
是以,真實的性質從「本質」轉移到「效果」,再現 的作用從「反映」轉變為「建構」,這可說是後結構 主義思潮的主要立論。據此,理論層次的分析,也就 不再是探討表面再現背後的真實(例如「深層結構」、 「潛意識」、「經濟基礎」等概念),而是關注表面 (表象、再現)本身。
11Biblioteka 視覺再現的建構 4由於再現或表意的系統向來以「語言」為其主要 模型,當前有關再現的討論,經常有將一切社會 事象予以「文本化」(textualize)的趨勢,亦即 將社會世界的人事物,當成可以閱讀的「文本」 (text),並討論文本的書寫與解讀等課題,意 即再現的生產(建構)、分派與消費的問題。 (這正是符號學分析的主要特色。)
17
影像社會的來臨:奇觀社會
我們進入了一個人造影像無所不在的時代,一個講 求視覺快感的時代。「影像機器」無所不在,而且 越來越便宜,成為家庭的一般電器(或謂「消費性 電子產品」),增益了影像在生活裡出現與流轉的 機會;同時尋常個人也可以製造和創作影像,成為 影像生產者。
影像四處流傳的結果,是我們習於影像的語彙和再 現方式。尤其是MTV式的片段集錦、奇特景觀、鏡 頭瞬息萬變的影像拼組、以及多線敘述的方式出現 之後,可以說我們對世界有了新的看法和體會 。
特定的影像會塑造或召喚我們以特殊模式觀看之,我 們獨特的觀看方式,也會影響影像意義的詮釋和作用。
換言之,影像與觀看,都必須擺放在社會關係裡來探 討和理解,而這些社會關係經常牽涉了權力和利益。
4
攝影論
攝影是將時間長流擷取某個片段事物組合而成 的影像,既不是想像,也不是真實,而是一種 全新的存在,是種不可再碰觸的真實。這種新 形式幻覺,就感官知覺而言是假的,只有時間 因素是真實的(陳俊雄,1995: 26)。
換言之,影像和視覺產物的自然化傾向,有合理化所 呈現之事物,以及呈現方式的效果,從而具有意識形 態作用。
此外,迷惑誘人的視覺快感,也讓各種社會權力關係 被影像的鋪展所取代、替換,失去了透視其「縱深」 的能力。(但後結構主義者會說,根本沒有這種深度 可言,一切都屬於表面的耍弄,我們能夠窺探的是表 面的縫隙和重疊。)
攝影將人置入與世界的某種關係中,讓人宛如獲 得了權力,透過照片獲得了世界的片段和現實的 縮影(Susan Sontag)。
我們在攝影機前進入了特定規範,並抱持了特定 期待加入了攝影行列,製作與累積無數的影像。 影像成為生存的證據,成為認識世界的中介,確 認了、甚至是替代了經驗本身。旅遊、家族、結 婚、畢業,越來越多場合,必須以攝影作見證, 也透過攝影來建構、想像和完成。
攝影的本質:此曾在。攝影是沒有符碼的訊息 (外延意義),但會發展出內涵意義(迷思) (Roland Barthes)。
機械複製時代來臨:喪失神韻(aura) (Walter Benjamin)。
5
攝影論
攝影姿勢的相似與重複性,透露了社會群體共同 知覺、思維和評判的模式,即習癖(Pierre Bourdieu)。
既然再現是種建構,再現牽涉了我們如何界定與 看待真實的方式,而且真實與知識、權力的問題 又難分難解,那麼,再現作為一種操弄的領域, 便可以說深切地與社會過程及權力關係糾結在一 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