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2作课教案

合集下载

寓言四则 第2课时(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共22张PPT)

 寓言四则 第2课时(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件(共22张PPT)

其人曰:“奈地坏何?”
那个人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踩踏的意思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
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四方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 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 心地会陷下去呢?”
学习引导
重点探究
示例2: 在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自然界之前,一个人提出任何疑问,其勤 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本身无所谓错误。可是杞人成天为这个问题 烦恼忧愁,而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和生活就不对了。未来有很多会发生 和不会发生的事情,我们成天只是担忧有什么用?关键是多学知识, 了解自然,做好防范。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 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在豁达。
学习引导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的大意。
穿井得一人
打水浇田
等到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 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 得到一个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古希腊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看两则中 国古代的寓言。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 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 的教训和启示好比是灵魂。”今天我们看看这两个寓言各讲了什么 故事,寄寓什么道理。
第24课 寓言四则
第二课时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寓意:凡事都要经过 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 相。
课堂总结
意思:杞国有个人怕 天塌地陷,常比喻不 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 忧虑或担心。

寓言四则第二课时教学案

寓言四则第二课时教学案

年级七年级内容寓言四则-塞翁失马课型新授课时 1执笔人李琳审核人王秀敏庞佳时间2013年月日姓名班级组名角色第一部分学习要求: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翻译《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分析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复述课文,了解寓意;从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入手,领悟道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学习重点:分析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学习难点:理解寓言中福与祸的相互转化;学习改写、编写寓言学法指导:诵读法;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探究拓展法第二部分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内容,配置相应练习题,含基础、能力、适当提高三个档次,指导学生小组间交流研讨,找出共性问题)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写在下面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塞翁失马: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堕而折其髀:丁壮者引弦而战: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二、课堂学习研讨(1、组间交流研讨预习导学中悬而未解的问题,有教师预设的问题也有通过预习交流发现的问题。

2、教师点拨,学生交流研讨)(一)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

2、结合书下注解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划出解释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或句子。

3、小组合作解决疑难4、全班释疑(二)问题探究1、.这个故事很有名,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请将表述祸福转化的相关内容填入下面空格处。

祸→福→祸→福2、本文是蕴含的道理是:,成语“,”就出自本文。

3、你认为塞翁“善术”是本文故事情节变化的根本原因吗?塞翁的真正高明之处在哪里?三、当堂训练巩固(1、检测课前预习及课堂学习研讨的具体情况,配适当检测题。

《寓言四则》教案

《寓言四则》教案

《寓言四则》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寓言四则》教案《寓言四则》教案(通用12篇)《寓言四则》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精选8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精选8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8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希望在寓言四则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篇一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3.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用具体形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驴与愚蠢的狼》导入。

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

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

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课堂实录一、文学常识简介。

【设计意图: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二、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设计意图: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明白爱慕虚荣的危害。

】1.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1)正确朗读下列生字。

赫拉( ) 宙斯( ) 庇护( ) 粘住( )(2)掌握词义:庇护:袒护,保护。

《寓言四则(第二课时)》教案

《寓言四则(第二课时)》教案

《寓言四则(第二课时)》教案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kǎi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jiào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喇.叭()粘.住()2.根据拼音写汉字。

kǎi()歌jiào()量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其家穿井B.非得/一人于/井中也C.又有/忧彼之所忧者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

B.《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讽刺的是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蚊子和狮子》讽刺的是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C.《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儒家代表著作。

D.《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2)及.其家穿井()(3)国人道.之()(4)丁氏对.曰()6.下列加点的“之”,与“宋之丁氏”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C.友人惭,下车引之.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丁氏穿井得一人。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8.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多种信息,有时真伪难辨。

如果生活中发生了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事,你会采取怎样的态度?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第2课时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第2课时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第2课时教案《寓言四则》(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2.理解故事的寓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重点、难点:积累重点词语,理解寓言寓意。

教学方法:朗诵法、翻译法、评析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从《伊索寓言》里收获了一些知识,现在请同学们来回顾一下。

(学生展示)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这节课我们要再接再厉,挑战一下自己,学习另两篇寓言,一篇是《穿井得一人》,另外一篇是《杞人忧天》。

二、预习展示1.字词注音展示溉汲..gài jí杞.人qǐ躇.步chú跐蹈..cǐdǎo舍.然shì中.伤zhòng2.学生展示作家作品,老师明确:(1)《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2)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列子(本人与弟子)著有《列子》,《列子》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

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

3.学生展示课文内容,老师或补充,或明确。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寓言四则第2课时精品教案

寓言四则第2课时精品教案

《寓言四则》教学方案第2课时《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这二则寓言,疏通文意,理解寓意。

2.理解寓言的创作目的,探究其现实意义。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1.自主阅读《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这二则寓言,疏通文意,理解寓意。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的创作目的,探究其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境导入:展示图片素材“邯郸学步”“刻舟求剑”“东郭先生和狼”。

导语:这些中国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着怎样的寓意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设计意图:用学生熟知的、与课本内容有联系的典故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二、夯实基础教师播放情境课文,学生进行正音。

1.字词正音溉(gài)汲(jí)杞(qǐ)人忧天亡(wú)星宿(xiù)中(zhòng)伤躇(chú)步跐(cǐ)蹈舍然(shì)2.作品简介《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兼儒墨,合名法”,集体编纂而成的一部书。

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共一百六十篇。

《吕氏春秋》结构比较完备,篇章规划整饬,不少文章明朗犀利,将故事、譬喻、议论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古代散文史上也有相当地位,是研究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先秦文化史的可贵资料。

《列子》中国道家典籍之一,又称《冲虚至德真经》,传战国列御寇著。

《列子》内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设计意图:扫清读音障碍,通过作品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氛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过渡: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不少论述思想的作品中都善于用寓言来劝谕或讽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两篇古代寓言,进一步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感受寓言的现实意义。

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自主阅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探究方法(1)自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寓言四则教案(优秀10篇)

寓言四则教案(优秀10篇)

寓言四则教案(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寓言四则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课时计划(教案)
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课题《24 寓言四则》时间年月日
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点
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应





①翻译《杞人忧天》、《穿井得人》,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内容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难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型教读教具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达标措施、反馈矫正)
第二课时《穿井得一人》
一、情景激趣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 0篇。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
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
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
三千人。

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
共二十多万字。

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
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
能够做到。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溉汲:浇灌。

溉,洗涤。

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及:到国:国都。

道:议论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向、对。

宋君:
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于:在穿井:打井。

穿,有“凿通”的意思。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
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
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问之:穿井得一人之使。

作者感叹:以讹传讹不如无闻。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
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
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
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
没听到的好。

二、理解课文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
的求实精神。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拓展阅读
原文: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
一圣人。

(《不苟论?赞能》)
译文:
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支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

得到方圆千里之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