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趣味数学社团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社团教案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社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数学社团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数学游戏:通过玩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数学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3. 数学讲座:邀请数学专家给学生讲解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4. 数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如建模、统计调查等,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活动:介绍数学社团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游戏活动:选择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提供一些竞赛题目,让学生进行解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4. 讲座活动:邀请数学专家给学生讲解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如建模、统计调查等,让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6. 总结活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数学社团中的收获和体会,总结数学社团的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分析学生在竞赛活动中的解题思路和解题速度,评价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3. 听取学生对讲座活动的反馈,评价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数学游戏: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的数学游戏,如数独、华容道等。
2. 数学竞赛题目:准备一些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的数学竞赛题目,如奥数题、数学建模题等。
3. 数学讲座资料:准备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和应用案例,供数学专家讲解。
4. 实践活动材料:准备一些实践题目和相关材料,如统计调查问卷、建模工具等。
小学数学益智社团教案

小学数学益智社团教案教案标题:小学数学益智社团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和数的大小比较。
2. 加法和减法运算。
3. 乘法和除法运算。
4. 分数的认识和运算。
5. 图形的认识和分类。
教学步骤:第一课:数的认识和数的大小比较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数量的物品,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数。
2. 活动:让学生自由探索并比较不同数的大小关系。
3. 教学:介绍数的大小比较的符号和方法。
4.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练习数的大小比较。
第二课:加法和减法运算1. 导入: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加法和减法游戏,培养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教学:介绍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
4.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加法和减法运算。
第三课:乘法和除法运算1. 导入: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乘法和除法的概念。
2. 活动:让学生进行乘法和除法的游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介绍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
4.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乘法和除法运算。
第四课:分数的认识和运算1. 导入: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分数的概念。
2. 活动:让学生进行分数的游戏,培养他们对分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教学:介绍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4.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分数的运算。
第五课:图形的认识和分类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图形。
2. 活动:让学生进行图形的分类游戏,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3. 教学:介绍各种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4.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图形的认识和分类。
教学评估:1. 在每节课结束时进行小组或个人练习,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小学趣味数学社团教学计划

小学趣味数学社团教学计划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趣味数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研究动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内容1. 数学游戏和竞赛:定期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数学游戏和竞赛,包括数独、拼图、数学卡片游戏等。
通过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研究数学,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数学游戏和竞赛:定期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数学游戏和竞赛,包括数独、拼图、数学卡片游戏等。
通过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2. 小组合作探究:组织小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鼓励孩子们相互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组织小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鼓励孩子们相互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数学思维训练:每周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思维训练活动,包括数学谜题、数学推理题等。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数学思维训练:每周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思维训练活动,包括数学谜题、数学推理题等。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4. 数学应用实践:安排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通过实践中的数学运用,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应用实践:安排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通过实践中的数学运用,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方法1. 探索式研究:鼓励小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研究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式学习:鼓励小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启发式教学:运用引导性问题和提示,引导小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一、课题:趣味数学
二、学习目标
1、学习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增强学习兴趣;
2、学习一些奇妙的数学概念,提高数学水平;
3、培养孩子利用逻辑思维求解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准备一些有趣的算式、游戏方块等。
2、准备一个说明书,让孩子在听完讲解之后自学共同探讨。
3、准备实物加上电脑,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四、教学过程
1、数字拼合游戏:让学生将数字拼出总和为15的数字方块,找出最多拼合选项,以
此类推,拼到40。
2、逆转数字猜谜游戏: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给出一个数字,学生要将该数字的三
位数、四位数交替猜,谁猜的先出来勇夺胜利。
3、点与线游戏: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给出相同的正方形方块,要求学生利用正方
形方块铺满整整平方米的画布,并给出尽可能多的正方形方块解题思路。
五、总结与归纳
1、总结:数学课是孩子有趣又有挑战性的体验,学生学习完这几个游戏,不仅学到
了一些数学知识,而且还提高了思维能力,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2、归纳:这几个游戏的方式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孩子们更容易把所学掌握和运用。
六年级趣味数学社团教学设计

六年级趣味数学社团教学设计活动主题:数图形与找规律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
2.帮助学生分析、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研究积极性和观察能力。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二、数图形:1.出示图形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上图中有几条线段吗?”2.学生试着数一数,并一齐一段一段地数。
3.引导学生再看图形,启发问:最长的有几段?最短的又有几段?中间跨了什么?4.得出总数:4+3+2+1=10.5.归纳出方法:数这样的图形时,我们就从最小段的总段数一直加到1=总数。
三、找规律:1.情境式出示题目,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数。
2.引导学生观察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多少,是否有相同的规律。
3.学生讨论得出相邻两数的差依次是25、24、23、22和1、2、2、4、8、32.4.兴趣尝试: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并找出每组数的规律。
五、谈研究体会,总结活动效果。
本次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了合作的精神,积极参与讨论,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通过数图形和找规律的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规律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因此在开始教学前,需要安排两个课时让学生熟悉教材,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并了解教材版本。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是否能理解教学内容,建议在课后多问问学生的听课效果。
在教案设计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和当地数学书的版本。
如果需要临时备课,可以在课间与同学聊天,了解哪些同学数学比较好,让他们民主发言,建议如何教学。
趣味数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融入到数学中,让学生学会用扩散的思维去研究数学,真正达到趣味化的效果。
第一板块介绍了圆的基础知识,包括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此外,还介绍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原因,并列举了一些圆的相关公式,如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圆的面积公式等。
2023年小学趣味数学社团活动计划

2023年小学趣味数学社团活动计划一、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2.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增进学生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4. 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拓宽他们的数学视野。
二、活动内容:1. 数学游戏:1.1 数学趣味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有趣的数学竞赛活动,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
1.2 数学益智游戏:设计一些趣味益智游戏,如数独、九连环等,鼓励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1.3 数学棋类游戏: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棋类游戏,如象棋、围棋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奥妙和乐趣。
1.4 数学迷宫游戏:设计一些数学迷宫游戏,让学生通过解决迷宫问题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推理能力。
2. 数学实践活动:2.1 校园数学探索:组织学生到校园中进行数学实地考察,如测量校园里的面积、周长等,并进行数学计算和分析,让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2.2 数学手工制作:引导学生制作与数学相关的手工作品,如数学模型、折纸艺术等,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2.3 数学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学实验,如投掷骰子的概率实验、数数豆子的统计实验等,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2.4 数学应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通过数学计算进行预算和购物,通过数学方法解决日常问题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三、活动安排:本活动计划为期一学年,每周举行一次活动,共计40次。
1. 第1-4周:数学游戏活动- 第1周:数学趣味竞赛- 第2周:数学益智游戏- 第3周:数学棋类游戏- 第4周:数学迷宫游戏2. 第5-8周:数学实践活动- 第5周:校园数学探索- 第6周:数学手工制作- 第7周:数学实验- 第8周:数学应用3. 第9-12周:数学游戏活动- 第10周:数学益智游戏- 第11周:数学棋类游戏- 第12周:数学迷宫游戏4. 第13-16周:数学实践活动- 第13周:校园数学探索- 第14周:数学手工制作- 第15周:数学实验- 第16周:数学应用5. 第17-20周:数学游戏活动- 第17周:数学趣味竞赛- 第18周:数学益智游戏- 第19周:数学棋类游戏- 第20周:数学迷宫游戏6. 第21-24周:数学实践活动- 第21周:校园数学探索- 第22周:数学手工制作- 第23周:数学实验- 第24周:数学应用7. 第25-28周:数学游戏活动- 第25周:数学趣味竞赛- 第26周:数学益智游戏- 第28周:数学迷宫游戏8. 第29-32周:数学实践活动- 第29周:校园数学探索- 第30周:数学手工制作- 第31周:数学实验- 第32周:数学应用9. 第33-36周:数学游戏活动- 第33周:数学趣味竞赛- 第34周:数学益智游戏- 第35周:数学棋类游戏- 第36周:数学迷宫游戏10. 第37-40周:数学实践活动- 第37周:校园数学探索- 第38周:数学手工制作- 第39周:数学实验- 第40周:数学应用四、活动评估:通过每次活动的观察和讨论,以及学生的参与反馈和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活动评估。
六年级趣味数学社团教学设计

活动主题: 数图形活动目标:1、指导学生协调合作。
2、能分析、归纳出解决方法。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二、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试着数一数:1、出示图形: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上图中有几条线段吗?3、学生:试着数一数,找一找。
4、师、生:一齐一段一段地数。
三、引导归纳方法:师:引导学生再看图形,启发问:(1)、最长的有几段?最短的又有几段?板书:1、4(2)、从“1”到“4”中,中间跨了什么?(3)、得出总数:4+3+2+1=(4)、归纳出方法:数这样的图形时,我们就从最小段的总段数一直加到1=总数四、模仿提升练习:1、数出下图中有多少条线段?2、数出下图中有多少个角?五、谈学习体会:活动效果1、学生学习有较大的兴趣并且积极主动,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协调合作。
2、能分析、归纳出解决方法。
活动主题找规律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规律。
3、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周密性。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入:二、情境式出示下列题目: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数。
(1)、3,6,9,(),()(2)、180,155,131,108,(),()(3)、1,1,3,7,13,(),()以上各小题,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正确填写呢?从填写中你91发现了什么?三、引导学习:师:让生观察(1)题的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多少?后面的都一样吗?生:前一个比后一个大3,即前一个+3=后一个师:(2)、(3)题又有什么规律?生讨论:得出(2)的是:相邻两数的差依次是25、24、23、22…得出(3)的是:相邻两数的差依次是0、2、4、6…四、兴趣尝试: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①1,3,9,,27,(),()②1,2,6,24,(),()③1,2,2,4,8,32,(),()④1,4,9,16,(),() 2、找出每组数的规律,再填数。
(1,4)(2,8)(3,12)(,)(,)五、谈话小结:这节兴趣课,你学到了什么?在你的生活中,学习数学中你对数有规律的发现?活动效果1、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
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计划

六年级数学社团活动计划
一、活动目标:
通过数学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扎实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其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在探索解法、反思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推理能力,促进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采取的措施: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
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
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
三、活动时间:
本学期第五周至第十六周,每周星期一、三、四下午4:406:00,每天2
课时,每周星期日下午2:10~4:30,每周共9课时。
四、活动地点:学校远程室
五、活动内容:主要包括:(1)分析数之间的规律(2)简单逻辑推理
(3)巧求周长和物体表面积(4)植树问题
(5)和倍问题
(6)差倍问题
(7)年龄问题
(8)追及问题
(9)用画图法解应用题(10)用倒推法解应用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主题: 数图形活动目标:1、指导学生协调合作。
2、能分析、归纳出解决方法。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二、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试着数一数:1、出示图形: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上图中有几条线段吗?3、学生:试着数一数,找一找。
4、师、生:一齐一段一段地数。
三、引导归纳方法:师:引导学生再看图形,启发问:(1)、最长的有几段?最短的又有几段?板书:1、4(2)、从“1”到“4”中,中间跨了什么?(3)、得出总数:4+3+2+1=(4)、归纳出方法:数这样的图形时,我们就从最小段的总段数一直加到1=总数四、模仿提升练习:1、数出下图中有多少条线段?2、数出下图中有多少个角?五、谈学习体会:活动效果1、学生学习有较大的兴趣并且积极主动,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协调合作。
2、能分析、归纳出解决方法。
活动主题找规律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规律。
3、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周密性。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入:二、情境式出示下列题目: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数。
(1)、3,6,9,(),()(2)、180,155,131,108,(),()(3)、1,1,3,7,13,(),()以上各小题,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正确填写呢?从填写中你91发现了什么?三、引导学习:师:让生观察(1)题的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多少?后面的都一样吗?生:前一个比后一个大3,即前一个+3=后一个师:(2)、(3)题又有什么规律?生讨论:得出(2)的是:相邻两数的差依次是25、24、23、22…得出(3)的是:相邻两数的差依次是0、2、4、6…四、兴趣尝试: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①1,3,9,,27,(),()②1,2,6,24,(),()③1,2,2,4,8,32,(),()④1,4,9,16,(),() 2、找出每组数的规律,再填数。
(1,4)(2,8)(3,12)(,)(,)五、谈话小结:这节兴趣课,你学到了什么?在你的生活中,学习数学中你对数有规律的发现?活动效果1、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规律。
3、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周密性。
六年级趣味数学社团教学设计活动主题加、减法的巧算活动目标 1、指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合作探求。
2、能分析、归纳出解决方法。
活动过程一、出示一些加、减法习题,谈话激趣让学生练习解答: 726+202 384+199 824-498 543-204 二、情境引入巧算兴趣学习的指导:1、面对以上的习题,你有更好更快的算法吗?想一想,试着寻找快算方法。
2、师,启发思路:如725+202题中的两个加数,第二个加数202接近200,所以把202看成200+2,那么726+就看成726+200+2.这就是“少加要再加”。
726+202=726+200+2=926+2=928又如824 – 498题中,减数498接近500,就可以先减去500,与原题相比,多减了2,所以再加上2.这就是“多减就要加上”。
824-498=824-500+2=324+2=326 三、即时兴趣练习尝试:1、按刚才的两个方法,完成以上两题。
2、巧算下面的题目。
(学生上台展现)482+301 1258+797 826-697 999+98+97+9+7 329-283+171 4250-1347-253四、小组讨论其他巧算法:五、分享成功,谈体会。
活动效果1、学生学习有较大的兴趣并且积极主动,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合作探求。
2、能分析、归纳出解决方法。
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设计一、课时:16课时二、教学内容首先将小学五、六年级的课本重新和学生一起看一遍, 要求学生把各自课本带过来。
帮助学生复习, 分别安排2个课时。
其余主要用来讲板块知识。
留出3个课时专门帮助学生做题,每个课时保证每个年级每个班的学生做完一份试卷,总共3张试卷,每个年级安排3个单元的精讲, 3张试卷是3个单元的单元卷。
可以用做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思维,个人比较赞成做试卷,在班级开展,展开竞争,让同学对数学有兴趣,真正的趣味数学。
三、教学目标:分成板块知识,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同时注重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用小游戏的形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教学重点:主要分成三大板块, 圆的基础知识, 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样分成三个单元教, 每个单元3个课时。
五、教学难点:不同地区的教材不同,首先要了解学生们的教材,所以安排2课时熟悉教材,既帮助学生熟悉基础知识, 也摸清教材的版本。
还有最重要的是,学生是否能理解教学的内容,建议课后多问问学生的听课效果。
六、教学细节因为现在不了解当地数学书的版本, 对学生的基础情况不太了解, 所以, 建议在教案设计时不能只是设想如何教学,而是考虑学生的基础,临时备课,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奥秘。
可以在课间与同学聊天, 了解哪些同学数学比较好,让他们民主发言, 建议如何教学。
趣味数学, 就是用日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贯穿到数学中, 让学生学会用扩散的思维去学习数学,真正达到趣味二字。
第一板块:圆的基础知识(3个课时)1、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封闭图形。
圆中心的一点叫圆心, 用以O 表示。
以某一点为圆心, 可以画无数个圆。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用字母r 表示。
连接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用字母 d 表示。
2、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直径是半径的2倍。
半径是直径的1/2.4、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答:因为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所以圆在滚动时, 圆心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这样车轮运行才稳定。
5、圆的最长线段是直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半径。
6、在一个正方形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就是正方形的边长。
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最大的直径就是长方形的宽。
7、要求每个同学熟记关于圆的相关公式:d=2rS 圆=2R ∏^2C 圆=RD ∏=∏2第二板块:空间与图形(3个课时)【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总复习(四) :空间与图形二. 知识整理:1、图形的认识补充:(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3)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都是60°。
2、图形的测量周长:围成平面图形的线段长度之和叫做周长。
面积:图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面积。
3、量与计量:常用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1)长度单位:方法:从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用乘法。
用高级单位上的数乘进率, 从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用除法,用低级单位上的数除进率。
4、图形的变换:我们学过的几种图形的变换方式:平移、旋转、给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画出和已知图形对称的图形(或画对称轴) 。
是轴对称图形的有:长方形(2条) 、正方形(4条) 、等腰三角形(1条) 、等边三角形(3条) 、等腰梯形(1条) 、圆(无数条) 、扇形(1条) 。
5、方向和位置:(1)用上、下、前、后、左、右表示物体相对的位置。
(2)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3)用方向、角度、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第三板块:概率与统计(3个课时)1、概率可能性:①有些事情我们能确定他一定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必然事件;有些事情我们能肯定他一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都是确定的。
②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肯定他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确定事件。
③一般来说,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概率:①人们通常用1(或100%)来表示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0来表示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②游戏对双方公平是指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
③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 记作P (必然事件) =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 (不可能事件) =0;如果A 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P (A ) 〈1。
2、统计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小于等于A 小于10, N 是正整数。
扇形统计图:①用圆表示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
②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度的比。
各类统计图的优劣:条形统计图:能清楚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近似数字和有效数字:①测量的结果都是近似的。
②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③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平均数:对于N 个数X1, X2…XN ,我们把(X1+X2+…+XN) /N叫做这个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记为X (上边一横) 。
加权平均数: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 因而, 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加一个权,这就是加权平均数。
中位数与众数:①N 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大的那个数据叫做这个组数据的众数。
③优劣:平均数:所有数据参加运算,能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常用,但容易受极端值影响;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少,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众数:各个数据如果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的意义。
调查:①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②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 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 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③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中的一小部分个体, 因此他的优点是调查范围小, 节省时间, 人力, 物力和财力, 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
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 抽样时要主要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频数与频率:①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 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②当收集的数据连续取值时,我们通常先将数据适当分组,然后再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