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发展历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科发展历程分析

1、万科成长历程分析

1.1从贸易起步,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经营阶段(1984~1991)

万科的起家并非是房产公司,更不是专业的房产公司,而是以电器设备起家的一家国营电器器材经营单位。在这一阶段,也即我们提到的地产前期摸索期,万科并没有太多的涉足房地产业,但也的确为万科的地产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当时的万科以“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的名称注册、国营性质、经营办公设备、视频器材的进口销售业务王石任公司经理。当时公司员工共67人,平均年龄24.5岁。公司开发大陆专业视频器材专业市场,成为深圳市最大的进口销售商。同年,公司成立了第一家内联企业“现代医学技术交流中心”(现名深圳万科协和有限公司)。

1985年,由于进口机电产品市场严重萎缩,公司多方拓展销售业务,形成了深圳本部调汇、进货、广州点储运,北京点销售的“三点一线”销售模式,营业额一度占国家计划外市场的60%。当年,公司员工增加至105人。

1986年,公司在专业销售顺利的情况下加强企业管理,引进办公自动化设备,聘请中华会计事务所为财务顾问,为树立企业形象赞助大型文艺演出和文化刊物。同时,为摆脱僵化体制,筹措发展资金,公司决议在两年内完成以公开发行股票为目标的股份化改造。同年年底,公司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深圳国际企业服务公司”。这一年,公司员工人数共增加至123人。

1987年,万科缩减公司称谓,更名为:“深圳现代科仪中心”。当年,万科改整机进口为散件引进,国内组装、销售,业务进展顺利,与日本SONY等公司建立了密切联系。同年,万科兴办了第一个工业投资项目“精时企业有限公司”。这一年,公司员工增加至135人。

1988年,万科再次更名为“深圳现代企业有限公司”。政府批准股份化改组方案,原公司的1300万元资产国家占60%,职员占40%,公开募集社会股金28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为特别人民币股,由境外投资者购买。定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年分别与美国富兰克林铸币公司等兴办了3家来料加工厂,用工数达2500人。

1988年11月,以2000万元的价格投标买地,万科开始正式进入房地产业。然而,这一年公司员工增加较少,年末人数为137人,比上一年只增加了2人。

1988年是万科发展历程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公司完成了两件最具深远意义的事:一是进军房地产业;二是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公开融资。从万科1988年年底投标买地开始,万科正式开启了地产经营的新纪元,这一举动也正式标志着万科以地产为专业,多元化发展经营阶段的开始。

1.2 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全国扩张阶段(1991~1994)

万科的第一轮扩张期指的是1988年到1994年,尤其是1991年确定“综合商社”发展模式后,实施多元化和跨地域经营战略,实现急速扩张的过程。

万科能实现第一轮扩张,与1993年以前发行A、B股以及增资扩股有密切关系。1988年,万科再次更名为“深圳现代企业有限公司”。政府批准股份化改组方案,原公司的1300万元资产国家占60%,职员占40%,公开募集社会股金28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为特别人民币股,由境外投资者购买。定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年初,万科招股顺利完成,第一届股东例会召开,成立了由王石等11人组成的第一届董事会。所募集的资金主要投向了工业生产、进口贸易和房地产开发。深圳万科地产有限公司于1989年成立。这一年,由于走私市场的冲击和计划经济僵化,使公司摄录象器材的销售业务日趋萎缩,但工业服务、房地产发展良好,创造了

新的利润来源。1990年,万科决定向连锁零售、电影制片及激光影碟等新的领域投资,初步形成了商贸、工业、房地产和文化传播的四大经营架构。

1991年初,公司确定集信息、交易、融资、制造于一体的“综合商社”发展模式。为适应公司业务扩张需要,1991年1月29日万科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交易。进行增资扩股,总股本增加至7796万股。本次所募集的资金主要投向房地产开发、工业生产、进出口贸易及连锁商贸、影视文化等领域。

1992年是万科“遍地开花”的一年。在贸易方面,公司成立贸易经营本部,万佳在武汉和乌鲁木齐开办商场,并增设大连公司、珠海公司、武汉公司、新疆公司和北海公司;在地产方面,香港银都置业、青岛银都花园、天津万兴和万华、上海万科房地产、北海万达房地产等分公司相继成立;进行股权投资的国内公司达到13家;成立万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展电影、广告、卡拉OK影碟等制作和发行业务。

当年万科确立了以房地产为核心业务的发展战略,重点开发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和股权投资业务。同时,上海、青岛、天津等地项目发展顺利,为公司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是年,万科已拥有属下36家联营和附属企业,遍布国内十五个重要城市。1993年是万科历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当年1月,本集团向上海市民正式推出中档城市居民住宅---上海万科城市花园,受到市场欢迎,给刚刚启动的上海房地产市场以积极推动作用。该项目占地面积3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3万平方米,为万科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房地产项目之一。

此时万科在内地的投资项目大多采用“0.4投资法”,意图以小搏大,迅速扩大经营规模。(0.4投资法在1993~94年作为扩张的经验推广,而到了95年收缩战线时已作为教训案例。0.4投资法不在发挥当地积极性,而是发挥:①派到一线拓展业务的老总积极性,寻找合作伙伴,项目中的60%由合作伙伴投入;②发挥银行的融资杠杠作用,投资的总额中的60%通过银行贷款;③挖掘消费者的资源,在前两个0.4的基础上,第三个0.4,就是项目投入的60%依靠销售回款,如此循环下来,万科占40%控股权的项目实际投入资金量只是总量的12%。如此的好处是少量资金快速扩张,问题是:①投资主题杂,诉求不一致,指挥很能统一一盘棋;②投资的股东是一线老总物色,容易形成诸侯割据,尾大不掉;③资金链绷的很紧,市场旺盛没有问题,一旦市场销售不畅就会出现财务危机。)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国务院在11月4日发布《关于发展房地产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房地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和房屋商品化的推进,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文件精神的刺激下,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出现了房地产急速膨胀的现象:房地产开发投资、土地批租量和开发量大幅增长,房地产公司的数量迅速增加,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价格都快速上扬。万科把握住了机遇,加速实施跨地域发展战略,在华南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山东半岛、京津地区和辽东半岛组成的渤海经济圈投资房地产项目和股权投资。

然而,高歌猛进也孕育着过热和泡沫。“三乱两热”(乱集资、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和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现象引起了北京决策者的担忧。在 1993年4月1日的经济情况通报会上,中央提出了“防止经济过热”的警告。从5月起,人行不断提高相关利率,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同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即1993年中央6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主要包括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整顿金融秩序、控制投资规模、增加有效供给、运用进口调剂国内市场、整顿流通环节、加强价格监管。“6号文件”的刹车效应非常明显。7月到9月,全国的工业增长速度回落,投资膨胀得到控制,新开工项目大幅度减少。房地产行业感觉到寒流的到来。

1.3房地产主营业务范围收缩与调整阶段(1994~2001)

这种四处开花的多元化经营给万科带来了困境。项目立了,资金投了之后,才感觉到人力资源上不去,资金分散等弊端。由于资源分散,企业的经营规模在12~15亿之间徘徊,利润到了1.5亿也上升乏力,万科1991年到1994年几年下来的结果是:集团资源分散,形不成主导行业。

万科为多元化“踩刹车”的转折点是1993年的上海务虚会。在会议上,放弃综合商社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城市居民住宅开发为主导业务,并提出加速资本积累,形成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