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散文之都市里的外乡人
文化名人周国平

Page 4
Page 5
Page 6
Page 7
写作特色:
在精神上,周国平感性而善思。 他以敏锐的洞察与深刻的思考透过事 物表象解释生 活的真谛。 有的文字朴素、通俗、纯真,注重记叙生 活琐事来体现出他对生活、家人的深爱。 有 的以他哲 学家的视角去阐释生活的哲理 , 含 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 袁中郎 一 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来,好像 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但他所说的不是 道理,而是自己的感觉。 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讨生命、时间、回忆等深刻的 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 爱,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记,因为他已经把对生命的 理解融进了自己的体内。
•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Page 14
他说:
• “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真性情。 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 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 生。 所谓真性情, 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 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Page 15
周国平,在他自己的自传中写道 ,他的性格是脆弱、清高。
• •
•
•
迷恋周国平文学性质的哲学, 正是对自然、人文,对美真正的回归。
Page 16
Page 17
谢谢大家。
2013。12.7
索媛源
Page 11
他的精彩论述:
1. 我害怕说出平庸的话,这种心理使我缄口。当我被迫说话时,说出的往往的确是
诠释平庸的话,唯有在我感到自己非说不可的时候,我才能说出有价值的话。 平时我受不了爱讲废话的人,可是,在某些社交场合,我却把这样的 人视为救星。他一开口,我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保持缄默,不必为自己不善于应酬 而惶恐不安了。 -----------《节省语言》 3.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当一个人没有任何欲望而又渴望有欲望之时,他便感到无聊。 4.叔本华把无聊看作欲望满足之后的一种无欲望状态,可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全 全无欲望是一种恬静状态,无聊却包含着不安的成分。人之所以无聊不是因为无 欲望,而是因为不能忍受这无欲望的状态,因而渴望有欲望。 5.排遣无聊的方式因人而异,最能见出一个人的性格,越浅薄的人,其无聊越容易排 遣。现成的办法有的是:面对电视机一坐几个钟点,天天坐到头晕脑胀然后上床 去,差不多是现代人最常见的消磨闲暇的方式,--------或者说,糟蹋闲暇的方式。 2. 6.无聊是意义的空白。然而如果没有这空白,我们又怎么会记起我们对于意义的渴望 呢?当情人不在场的时候,对情人的思念便布满了爱情的空间。 7.在有些人眼里,人生是一碟乏味的菜,为了咽下这碟菜,少不了种种佐料,种种刺 激。他们的日子过得真热闹。 8.如果消遣也不能解除你的无聊,你就有点深刻了。 -----------《论无聊》
周国平经典散文【优秀7篇】

周国平经典散文【优秀7篇】周国平散文摘抄赏析篇一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
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
他很快便死在了军队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
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
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
”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
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人活在世上,除吃睡之外,不外乎做事情和与人交往,它们构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
做事情,包括为谋生需要而做的,即所谓本职业务,也包括出于兴趣、爱好、志向、野心、使命感等等而做的,即所谓事业。
有味——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有感》

有味——读《周国平散文集》有感文/朱莉雨果曾经说过:“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到达。
”思想是步履的延伸,可以带你到达一个神奇的国度,思想和肉体只有在那里可以分离。
无可非议,周国平是一位智者,他早早的到达了那个国度,并且正在召唤更多迷惘的人。
他的散文很睿智,几乎都是有关哲学的,关于人生,关于精神,关于生命,关于朝圣……他用他独特的哲学视角窥探着整个世界,整个宇宙。
细细嚼一嚼,你会品出不同的味道。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精神的国度也在日益萎缩,逐渐暗淡。
他说:“畸形的都市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识扩张导致人与人之间真情淡泊,情感体验失去个性和实质,蜕化为可模仿的雷同的流行歌词和礼品卡语言。
”在这个繁华的物质时代,我们都慢慢迷失在了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一个又一个的深渊。
或许我们还没有像电影《小时代》里所描绘的那么奢靡,但不可否认,更多人正在憧憬向往着这种生活,有了这个念头,还否认什么呢。
正如孙小宁所说:“生命的年轮一点点在扩大,生命的内部也会随之生长出许多困惑与渴求。
”这是我们逃避不了的欲求,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有将它们打压成我们能接受能满足的模样,至少这样我们还能有份欣慰。
我喜欢他所谈论的灵魂。
周国平让我理解的所谓真正的灵魂,是做一个会思考的人,有基本哲学素养的人。
哲学让人综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实际上就为人的进取方向提供了一个坐标。
难怪政治上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其实灵魂根本就不存在有和没有,它更像一种习惯的养成。
而哲学就是当你脆弱的心猝不及防地被震撼到,突然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交瘁感涌上心头的时候,他会协助你解开所有的谜团。
黑暗无边,与你并肩。
“我相信,一种内在的独立的精神生命就是人类唯一的通天塔。
”当然,限于我拙笨的理解力,虽然本书多数文章发人深省,但对于爱情与婚姻的话题,我却颇有“逃之夭夭”的怯懦。
譬如,周先生说:“爱情仅是感情的的事,婚姻却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面通力合作的结果。
行走在城市的边缘散文

行走在城市的边缘散文城市,乡村,不知是代名词,还是距离。
如若距离,距离会产生美。
说实话,这几年城市美了,带动乡村也逐渐变美。
来了去了,去了来了,这样不断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行走,我也不知道,我现在是乡村人,还是城市人。
切切实实,是生活的逼迫不得不让我行走,其实,来去我的心情是一样的,我只是一个背着背包,匆匆赶路的人。
人在路上,有些时候,真的是身不由己,悄悄溜走的不止是时间。
于是,我就会想起,很多年以前听到的句子:“往事是一口井,而今我背井离乡,却越走越远。
岁月是一扇窗,而今我凭窗眺望,却看不到自己。
往事的回音我不想听,岁月的倒影我不想看。
可是今夜,我想:找回自己最初的样子。
如水的夜色,是我被遮蔽的不安。
晴朗的月光,是我被拉长的寂寞。
时光,别走。
时光,别走”年,是母亲的心,是把月叠加起来垒成的思念。
我每天都在日子里匆匆赶路,小草吐嫩时,母亲说:“儿子,你也五十多了,今年就不要出门了!”我看见了,看见了母亲说这话,不是为了她,老有所依,而是牵挂儿子太劳累。
可是,日子总不让我消停,一日三餐里的儿女,我必须得在城市里打拼。
生活,这实实在在的问题,首先必须得解决温饱,这是立身之命。
城市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建筑工地上,一群年轻农民工坐在马路牙子上,一只手用筷子串两个馒头,另一只手端着盛菜的饭盒,吃得那叫一个香。
家里装修的、饭店服务员、做家政服务的、送快餐、快递的,尽是些稚气未蜕的十七八岁的孩子随着上一代农民工的逐渐老去,他们已经不再适合城里的劳动密集型工作,80后和90后农民工逐渐成为打工者的主体。
他们的梦想与现实之间,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不愿留在乡村,而在城市打拼的角落里,他们穿着前卫,热衷聊Q,K 歌;他们或上技校,或读过大专。
他们拒绝像父辈那样干体力活,择业时他们自信地将自己定位为“白领”。
他们开始规划自己的打工生涯,走出农民工这个身份尴尬而又模糊的地带。
这群农民工新生代们坚信:“努力,一定能融入城市”。
周国平散文选段

周国平散文选段周国平,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曾先后任职于《人民文学》杂志编辑部、《作家文摘》编委。
他的散文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思想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选取几段周国平的散文,一起来欣赏他独特的笔触。
段落一:回到童年小时候,我爱穿橡胶鞋,清晨,踏着鸟鸣欣然起床,将白棉裤裤筒一卷,舒展到极限,微微含着笑,紧紧穿上。
踩上橡胶鞋鞋底,咯吱咯吱作响,回廊,藤院,桂子树下,奔跑。
那时,我们的鞋底差不多全是筐檐铺成的小木板,好在鞋底够厚,不怕掉扣。
穿鞋时,木板与木板之间又夹上泡沫纸,不痛,同时也显瘦。
鞋帮是小拖鞋式样,宽大,宽大,上面压一把独特的、真正七彩斑斓的木纹图案。
心爱呀!段落二:秋天的意境秋天,是一首行吟不竭的诗。
它,在山野之间漫舞,与它相伴的有风的声音,奔腾而来,带着叶子的神秘的脚步。
尽管秋天是寂静的,但是在黄昏的时刻,无论是伏在船舷看着日落,还是坐在家门口看街的尽头,还是隔岸的电线杆上等着乌鸦转场,都能感受到它的声响,它那浅白之声,无论小了凡士林的厚双肥皂气,还是加入加入了酸性盐石酮色素之声都悄悄地滔滔地在滑石(×禾海斯·利方~?)的轴上消失不见,也听不太出。
段落三:乡愁的味道过去,我生活在一个山村,离小镇算近了。
至于最后的小镇,离省城还有十多公里,得步行三四个小时才能到。
因此我们这一片,世外桃源似的。
不过,我们家只是村前的一小小块田,我却生活在广阔的田野间。
舞麦是田中的婴儿,是向阳伸展的背,是微微风携带飞沙之间的那根浅黄草中的透风彩霞的羽绒衣。
一阵风过,整片麦田仿佛一床银杏微笑的相思浮床,金光闪闪的金毛犬在田野上回旋着,像远远地去玩耍。
周国平散文6篇 .doc

周国平散文6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
”——周国平《安静》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意义与精髓所在。
人从出生时的懵懂无知,一路磕磕碰碰地走到现在,若没有自我反省在其中,哪里能够真正的成长起来,没有人一出世就懂得了所有自己立人、做人处事的道理。
自我省察是积累,点点滴滴地发展。
时常回头看看,回想自己走过的昨天,“三省吾身”;思考自己心中的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是自己所想要的,所满意的,苏格拉底说:“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
”;寻求一种进步,从过去的“千篇一律”中爬出来,开启自己的下一个新“纪元”;总结曾经的经验,才能让自己逐渐摆脱昨天略带“晦气”的影子,焕发今天的蓬勃朝气……自我省察就是去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但这所说的善于自我省察的人又不同于那种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的人,需要边回忆、边思考,要有所想法,要有所侧重。
后者只是单纯的终日沉浸在对昨日的苦恼中,颇有厌世、懈怠之意,而自我省察是积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发展自身需要的。
化用一句禅语说,“我们经历的是生活,可又不是生活。
”这样的生活应该就不是形而上学所能圈定的了。
生活,就是我们每天所经历的日子,但我们经历生活不是每天数着过去的天数,而是品味每天所经历的人和事,回味生活中所遭遇的情与难。
同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道理一样,我们每天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一定也不是为了遭遇而遭遇的,定是有所目的,而有智者善于发现这些点滴背后蕴含的深意来塑造自身。
同时,如同小时候所的那种每个人都有一颗要寻找的魔法石的故事一样,要用心,要专心,还要坚持。
省察也是一样的,要想善于运用生活中的“魔法”,就要先持之以恒,要有信念地去寻找发现它。
不然,未经省察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或者说,你没有发现它的价值。
第二篇周国平散文:《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500字《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500字我也算是孤陋寡闻了,今天第一次接触到《周国平散文逊,老实说提不起兴趣看,这本书对一个不爱看书的人实在是生疏,可从开头简介部分了解到“周国平,他的专业是哲学,他兼事哲学和文学,除学术论著外,还写了大量哲理散文。
周国平散文《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散文《记住回家的路》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
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
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
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
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
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
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
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
我想,人生也是如此。
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
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
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
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
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
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
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
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
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做客之道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_1000字.docx

做客之道——《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我背着沉重的包袱,独自彷徨在繁华,喧嚣的城市中央。
向四周环顾,一幢幢高楼大厦在恍惚间突然崛起,夺走了大片大片的森林栖息地;水泥铺成的马路一条条,一道道,交错纵横,像一条条铁链将大地永远禁锢在水泥下!亲和的大地失去了往日的容颜和亲切,变得冷漠,一言不发,令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惶恐,一时间竟然不知所措。
我彷徨在这繁华,喧嚣的城市中央……“我们只是地球上的客人!”在《周国平散文集》中的这句话令我恍然大悟。
是啊!我们只是地球上的客人,匆匆的来,又匆匆的离去,我们寄于地球的篱下,但为何不守做客之道呢?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科技水平迈出了革命性的步伐,但是付出的代价也让地球受尽折磨。
为了生活更加便利,我们开始挖煤,抽石油,以此来提供所需的巨大能量;为了城市发展得更快,更好,我们推倒一片又一片的森林,以此来为城市发展增添空间;为了提高宜居城市的安全系数,我们捕杀,驱赶原本在这里的主人——各类野生动物……我们常为人类的进步而洋洋自得,却从不考虑地球主人的感受。
地球无语,因为他是主人,我们是客人,他以包容的,博大的胸怀宽恕了我们。
我们常说要行做客之道,难道仅仅局限于同类之间吗?做客之道,不仅仅要尊重主人,也应当尊重其他客人。
然而我们却并非如此:美丽的孔雀是上帝的宠儿,在森林里快乐生活着。
阳光明媚的时候,张开七彩的羽屏,和心爱的伴侣在阳光下相互嬉戏,微风拂过,七彩的羽屏如同一把七彩扇子,呼啦呼啦的,牵动着人们的心。
然而,这一切,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逐渐变为一场梦境。
它们被关入了一个狭小的篱笆圈里,有食物,有阳光,有微风,却没有了自由!原因很简单,仅仅只是为了满足人们想看孔雀开屏的欲望。
凶猛的老虎,曾是百兽之王,在森林里独霸一方。
站在山林之巅,俯身咆哮,各类动物纷纷溃散,这是何等威风!然而在人类的手中,它们却被驯化,走进观虎厅,观虎厅的老虎失去了曾经的骄傲与神气,变得温柔,甚至有一丝媚态,可以称得上是“大猫”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国平散文之都市里的外乡人
我出生在都市,并且在都市里度过了迄今为止的大部分岁月。
可是,我常常觉得,我只是都市里的一个外乡人。
我的活动范围极其有限,基本上是坐在家里读书和写作,每周去一趟单位,偶尔到朋友家里串一串门,或者和朋友们去郊外玩一玩。
在偌大都市中,我最熟悉的仅是住宅附近的一两家普通商店,那已经足以应付我的基本生活需要了。
其余的广大区域,尤其是使都市引以自豪的那许多豪华商场和高级娱乐场所,对于我不过是一种观念的存在,是一些我无暇去探究的现代迷宫。
近些年来,我到过别的一些城市。
我惊奇地发现,所到之处,即使是从前很偏僻的地方,都正在迅速涌现一个个新的都市。
然而,这些新的都市是何其雷同!古旧的小街和城墙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环城公路和通衢大道。
格局相似的豪华商场向每一个城市的中心胜利进军,成为每一个城市的新的标记。
可是,这些标记丝毫不能显示城市的特色,相反却证明了城市的无名。
事实上,当你徘徊在某一个城市的街头时,如果单凭眼前的景观,你的确无法判断自己究竟身在哪一个城市。
甚至人们的消闲方式也在趋于一致,夜幕降临之后,延安城里不再闻秧歌之声,时髦的青年男女纷纷走进兰花花卡拉OK厅。
当然,都市化还可以有另一种模式。
我到过欧洲的一些城市,例如世界大都会巴黎,那里在更新城市建筑的同时,把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几近于神圣不可侵犯。
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和民俗风情体现了这个城市的个性,它们源于这个城市的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消灭了一个城市的个性,差不多就等于是消灭了这个城市的记忆。
这样的城市无论多么繁华,对于它的客人都丧失了学习和欣赏的价值,对于它的主人也丧失了家的意义。
其实,在一个失去了记忆的城市里,并不存在真正的主人,每一个居民都只是无家可归的外乡人而已。
就我的性情而言,我恐怕永远将是一个游离于都市生活的外乡人。
不过,我无意反对都市化。
我知道,虽然都市化会带来诸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之类的弊端,但都市化本身毕竟是一个进步,它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我只是希望都市化按照一种健康的方式进行。
即使作为一个外乡人,我也是能够欣赏都市的美的。
有时候,夜深人静之时,我独自漫步在灯火明灭的北京街头,望着被五光十色的聚光灯照亮的幢幢高楼,一种赞叹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在浩瀚宇宙的一个小小的角落,可爱的人类竟给自己造出了这么些精巧的玩具。
我还庆幸于自己的发现:都市最美的时刻,是在白昼和夜生活的喧嚣都沉寂了下去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