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 资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如 何 计 算

合集下载

总资产的意思是什么贡献率计算公式是什么

总资产的意思是什么贡献率计算公式是什么

总资产的意思是什么贡献率计算公式是什么 与总资产对应的利润实际上最完整的应该是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费⽤+所得税+净利润,包括三类⼈的利益——投资者、债权⼈和政府管理者。

下⾯是店铺整理的什么是总资产,欢迎阅读。

什么是总资产 总资产是指某⼀经济实体拥有或控制的、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全部资产。

⼀般可以认为,某⼀会计主体的总资产⾦额等于其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计”⾦额。

与联合国SNA中的核算⼝径相同,我国资产负债核算中的“资产”指经济资产。

所谓经济资产,是指资产的所有权已经界定,其所有者由于在⼀定时期内对它们的有效使⽤、持有或者处置,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那部分资产。

总资产主体构成 1、按照持有资产的期限不同,总资产由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构成。

前者如货币资产、存货、应收款等,后者如长期投资、房屋设备等。

2、按照资产的周转特性的不同,总资产由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等构成。

3、按照资产存在的形态不同,总资产由⾦融资产与⾮⾦融资产、有形资产与⽆形资产构成。

确认为资产的标准 总资产(Total Assets) 1、该项资源的所有权。

⽐如向外单位以经营租赁⽅式租⼊的资产就不是本单位的资产,因为这项资产的所有权不属于企业。

2、该项资源是否为本单位所拥有或能够控制。

⽐如向外单位⽀付了货款,但货物尚未发出,这批货物就暂时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因为这批货物还尚未由企业拥有或控制。

3、该项经济资源能否为单位带来经济利益。

⽐如⼀些已经报废的机器设备,已不能为单位带来经济利益,就不能在会计上确认为资产。

主体构成 1、按照持有资产的期限不同,总资产由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构成。

前者如货币资产、存货、应收款等,后者如长期投资、房屋设备等。

2、按照资产的周转特性的不同,总资产由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等构成。

3、按照资产存在的形态不同,总资产由⾦融资产与⾮⾦融资产、有形资产与⽆形资产构成。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方法综述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方法综述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方法综述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崔玉平什么是经济增长?简单地说,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民财富的的实际增加量或实际增长速度。

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 Per capita)增长率或人均国民收入(NI per capita)增长率来表示。

随着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及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迫进,过去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数量和实物资本积累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现在正逐步转变为以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度的创新、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盘活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来源。

随之而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角色作用,日益成为争论的中心议题。

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越来越显著。

这种显著性及显著性的大小,需要通过估算的数据来说明。

尤其是在我国,一方面希望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和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的创新,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公共教育资源的稀缺和高等教育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日趋递增,人们开始思考高等教育是否应该随着私人教育需求量的扩大而扩大,公共教育资源是更多地投入到基础教育以促进公平,还是更多地投入到高等教育以提高民族的科技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被迫重新去思考和估算,教育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是否值得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投资。

事实上,人们最初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估算,并不是出于教育自身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因,而是由于经济学家在寻找导致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时候,发现了教育这个人力资本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试图把这种作用分离出来,加以量化,从而开创了估算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和方法。

比如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于20世纪20年代所采用的工资劳动简化法;以及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丹尼森(E.F.Denison)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方法,都是出于对经济增长因素计量的需要而建立的。

主要经济效益分析指标

主要经济效益分析指标

主要经济效益分析指标1.总资产贡献率。

该指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计算公式为: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2÷累计月数×100%其中:税金总额为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与应交增值税之和;平均资产总额为期初期末资产总计的算术平均值,期初总计确定为2月末的资产总计。

2.资本保值增值率。

该指标反映企业资产的变动情况,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

计算公式为:资本保值增值率(%)=报告期期末所有者权益÷上年同期期末所有者权益×100% 3.资产负债率。

该指标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也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

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4.流动资产周转率。

指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次数,反映投入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

计算公式为: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2÷累计月数5.成本费用利用率。

反映工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计算公式为:成本费用利用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为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之和。

6.全员劳动生产率。

该指标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益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

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12÷累计月数其中: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上年工业增加值率7.产品销售率。

该指标反映工业产品已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100%8.新产品产值率。

经济变量的因素分析

经济变量的因素分析

经济变量的因素分析王 世 炎(2004,3,11)一个社会经济变量的变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诸多因素中,有的因素影响大,有的因素影响小,有些因素的影响是本质的,有些是表面的可以忽略不计。

研究各因素影响作用的大小,在实际工作中是很有用的。

因素分析的任务主要是两个:首先要确定出诸多影响因素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可以忽略不计的;然后,将每种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用数字表示出来。

一般来讲,社会经济变量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因此,因素分析也就有三种情况,三种不同的分析方法。

一、“积”变量的因素分析当一个经济总量可以表示为若干影响因素乘积时,这个总量就具有“积”特征,如工业总产值=产量×价格,商品销售额=价格×销售量。

这时,可以利用统计学上的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以确定各因素的变动对总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和绝对量。

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的公式为:)1()()(001010110011001010110011⎪⎩⎪⎨⎧-+-=-⨯=∑∑∑∑∑∑∑∑∑∑∑∑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例1 商场三种商品销售情况则销售额总的变化为: %68.1232365002925000011===∑∑q p q p K pq ∑∑=-560000011q p q p (元)即本月该商场甲、乙、丙三种商品的总销售额比上月增加了23.68%,增加的总金额为56000元。

变动原因为:1.量的变动影响:∑∑=0010q p q p K q =114.17%∑∑-0010q p q p =33500(元)即由于销售量的增加使该商场本月三种商品的总销售额比上月增长了14.17%,增加的绝对量为33500元。

2.价格变动的影响∑∑=1011q p qp K p =108.33% ∑∑-1011q p q p =22500(元)综上所述有:123.68%=114.17%×108.33%56000=33500+22500该商场本月甲乙丙三种商品总销售额比上月增加了23.68%,绝对额增加56000元,这是由于销售额的变动使其增加14.17%,绝对额为33500元和价格变动使其增加8.33%,绝对额为22500元,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成功事件中各因素贡献率的计算及事例

成功事件中各因素贡献率的计算及事例

成功事件中各因素增量对结果贡献率的计算前面介绍了一个事件的成功等于各因素之乘积,即∏==ni i x f 1。

那么每个因素对f 的贡献是否一样?由乘法性质3可知道:各因子无主次之分,即无贡献(率)大小之分。

但是每个因素对结果的灵敏度不一样,根据乘法性质4,关键(薄弱环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大。

同一时间段内考察所有变动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可比较各因素的变动对结果的贡献率。

此研究工作已经于20世界50年代中期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索洛完成。

现在以《我国棉花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度与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9月,第23卷第5期,作者:谭砚文等,全文引用)为例介绍索洛余值法。

此例中,贡献率在称呼上的是因素自身对结果的贡献率,从数学模型建立过程中可以看出是因素的单位增量(体现灵敏度)借助其他因素而产生的结果的贡献率。

鉴于很多文献都这么称呼,暂且沿用。

1 数据与模型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计算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方法是索洛余值法。

它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索洛于1957年利用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生产函数和“余值法”测算技术进步的一种方法。

索洛余值法也称增长速度方程。

其生产函数为: (1)其中:Y 为产出,K 为资金投入,L 为劳动投入,A 表示综合科技水平。

将(1)式对时间求微分得到:用(1)式除(2)式两边,并定义:则有:(4)式即为速度增长方程。

若取,(4)式可以写为: LdL K dK A dA Y dY βα++= (5)以差分近似地代替微分,得到:令:则(6)式可以写成:式中:y 为产出增长速度,a 为技术进步速度,k 为资本投入量增长速度,l为劳动投入量增长速度,α是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β为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

进一步我们就可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资金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劳动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基于增长速度方程的构思,笔者利用CD 生产函数对1978-2000年我国 棉花单产的有关数据表(1)用软件包进行了估计。

经济增长质量的软投入贡献率与TFP增长率的测度(统计与决策)

经济增长质量的软投入贡献率与TFP增长率的测度(统计与决策)

经济增长质量的软投入贡献率与TFP增长率的测度周彩云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伴随而来的,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判断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成为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热衷的问题。

本文就是从众多的成果中选取了其中两个即软投入贡献率和TFP增长率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两者的不同和联系,并用它们分别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二者虽然各有优缺点,但是在经济分析中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

关键字:软投入贡献率;TFP增长率;资本利用率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quality problem of economic growth ge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ttendant, what way we should take to judge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has become the hot problem of many scholars’research. From so many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just chose two of them---soft input contribution rate and TFP growth rate and did a comparative study, we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used them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a’s economic growth, we found that both of them ha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ut they can play a complementary role in the economic analysis.Key words: soft input contribution rate; TFP growth rate; capital utilization经济增长作为各个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和政治目标,一直受到极大的重视。

经济增长贡献率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贡献率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贡献率影响因素分析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基于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分析,选取我国1989~2008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总额和实际GDP时间序列,在单位根、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我国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和短期动态关系。

关键词:三大需求经济增长误差修正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而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因此,研究三大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在三大需求作用拉动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而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居民消费不足、投资效率下降和对外出口受阻等现象。

因此,如何运用“三驾马车”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成为关注焦点,本文主要具体研究“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影响。

有些学者对地区研究,如赵晓雷、申海波(2004),李远莉(2009),陈元清(2010),董晖(2007),张福生(2005),魏其礼、段小兵(2004)分别对上海、深圳、天津、福建、海南、甘肃的三大要素对其地区GDP贡献进行研究。

其中李远莉和陈元清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天津经济增长与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在长期和短期经济增长中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主要作用,其次是投资和出口贸易;而其他学者就三大需求对各个区域GDP的贡献度及投资与消费的相关性作实证研究。

有些学者运用其他方法研究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如赵德友、顾俊龙(2003)在研究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引入考伊克分布滞后模型对模型进行重新估计,提出优化投资率是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宋小翠(2008)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模型,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刘庆宝、未良莉(2007)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建立扩展的索洛模型进行估计,并与实际联系提出对策与建议。

有些学者对需求的部分因素与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如余文建、李雪俏、杨文玉、陈少敏(2010),宋琳、房珊珊(2010)针对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作用进行实证研究;孔群喜(2006)运用出口、进口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且进行相关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二者与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动态关系。

学前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

学前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
其四,数据分析。通过分析调查数据以及 测算结果,可知学前教育投入对GDP贡献率达到 33.1%,我国绝大多数省市两者之间的弹性系数 呈现为正,除过青海与贵州。其中贡献率较高的 省市为上海、天津、北京等,最为极端的差距为 上海与贵州,贡献率分别为145.14%与-56.41%, 差为201.55%。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 因有:第一,人均GDP收入与学前教育发展不协 调,产生了负面的限制作用;第二,地方人口流 动过大,人力资源较为匮乏,学前教育本身的投 资优势逐渐被掩盖。将全国各省市按照地理位置 进行板块区分,再整合测算数据,可知西部地区 贡献率最低,东部地区贡献率最高,这与整体经 济发展水平有着一定的关联。
学前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
文/谭泽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教育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繁荣富强,新 时代背景下我国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的地位 愈加突出,课程标准也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 求。一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速度相对来说 较为迟缓,但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却越来越 密切。由此可知,研究学前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率,可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
其二,研究方法。我们所选用的研究方法为 统计分析法,通过调查得到大量的数据,利用现 代化软件以及数学函数、模型等等,对各省学前 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展开分析与计算,基于此得 出所需的贡献率。再使用软件以及数学算法进行 更深入的归类与统计分析。
其三,模型构建。1960年以来,国内外应
用最为广泛的测算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为因素 分析法,第二种是以“剩余”为主的余数分析 法。运用这些方法,能够近似地测算出所需贡献 率,且具有科学性、比较性的特点。新形势下, C-D生产函数模型受到认可,其呈现出不同要 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学 计算模型。将学前教育投入要求进行准确界定, 解释变量为投入要素,被解释变量为产出要素, 列出函数公式,实现非线性向线性的转换,展开 回归分析,将年均增长率、平均贡献率等分别 表示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何计算由于投资是GDP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投资规模的适度扩大对GDP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拉动和推动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扩大生产能力以增强对GDP的推动力和由于扩大投资所引起的需求增加而产生对GDP的拉动力来实现的。

从需求方面看,投资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对投资品的需求增加,从而造成就业人数及收入的增加,并由此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

从供给方面看,投资有利于今后扩大再生产,增加社会产品的供给。

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投资规模,才能保证国民经济一定的发展速度。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投资在拉动GDP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盲目扩大投资,超出国家财力、物力,也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这方面,我国有过不少历史教训。

目前主要有三种定量方法测量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或贡献率):
一、国民收入法这种方法基于国民收入支出法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简称其为国民收入法。

对应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两种表达方式,用国民收入法测量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分别为:
①计算报告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比重,该比重即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常表述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百分之多少。

按此方法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之和应等于100%。

②将①计算的贡献率作为权数乘以报告期GDP增速,所得百分比即是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通常表述拉动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

按此方法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之和应等于报告期GDP的增速。

两种计算方法对应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I/△GDP×100%(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I/△GDP×(△GDP/△GDP0)×100%其中:
△I: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量;△GDP:
报告期GDP增量,GDP0:
基期GDP;△GDP /△GDP0:
报告期GDP增速。

例如:
(1)赣州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05年和2004年分别为万元和万元(皆为可比价);2005年和2004年的GDP(可比价)分别为万元和万元,则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00%=
50.32%。

根据公式可知:
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之和应等于报告期GDP的增速;故有
50.32%×
12.7%(2005年GDP增长速度)=
6.39%,则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6.39个百分点。

(2)赣州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04年和2003年分别为万元和万元(皆为可比价);2004年和2003年的GDP(可比价)分别为万元和万元,则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00%=
13.93%。

根据公式可知:
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之和应等于报告期GDP的增速;故有
13.93%×
12.1%(2004年GDP增长速度)=
1.69%,则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1.69个百分点。

二、投资乘数法投资乘数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是增加一笔投资会带来大于或数倍于这笔投资额的GDP的增加。

它等于每单位投资量的增加所导致的产出增加的数量。

其公式为:
投资引发的GDP=投资乘数×报告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其中:
投资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
三、投入产出法此种方法主要通过投入产出表中反映行业间投资产出关系的系数,计算增加某个或国民经济各部门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各部门产出的影响。

这些系数主要反映出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决定的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所以这种方法只能衡量投资对各个部门总产出影响。

不过这种方法只能衡量投资对各个部门总产出的影响。

用国民收入法计算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时,只考虑由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没有考虑投资品行业收入增加所推动的一系列次级消费的增加。

而投资乘数法通过边际消费倾向这一指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一定量投资对GDP的贡献。

投资乘数法和投入产出法较好地弥补了国民收入法所衡量的投资贡献不包括投资引起消费增长对经济间接的贡献这一缺陷。

由于国民收入法的这一缺陷,用此方法计算的投资贡献率会少于投资实际对经济增长所作出的贡献。

按支出法计算所要求的数据,获取容易、计算方法简便。

而用投资乘数法和投入产出法计算所要求的数据获得较难,来源质量也不很高。

因此,尽管国民收入法测量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准确性并不如其它两种方法,但由于这一方法的可比性、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计算上的简易性上,具有相对优势。

目前国内外在考察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时,仍经常运用这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