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期末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遗传学期末复习总结

遗传学期末复习总结

第六章: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遗传互补:在被双重感染的细菌中产生两种亲代基因型的子代噬菌体,也就是说一个突变补偿了另一个突变所不具备的功能,这两个突变就称为遗传互补。

顺反测验:确定噬菌体突变型突变基因的功能关系的方法。

在噬菌体遗传中,将一个不同突变之间没有互补的功能区称为顺反子。

线粒体DNA:闭合环状双链DNA,含有多个拷贝,一般没有内含子,编码产物。

叶绿体DNA:闭合环状双链DNA,含有多个拷贝,有非编码区和重复序列,编码产物基因组:一个物种单倍体的染色体的数目及其所携带的全部基因。

细胞核的DNA组织:(1)单一序列:基因组中只有一份或几份拷贝。

占基因组40%-70%(2)重复序列:基因组中有多份拷贝。

①高度重复序列:是一些简单的短序列,重复10万次以上。

密度低。

G-C含量为30%,低于主体DNA(42%)。

在基因组切成片段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的时候,富含A-T片段的浮在离心管上方称为卫星DNA(satellite DNA)。

②中度重复序列:、A、衔接重复序列:由多个重复单位在每个位点上成簇排列。

小卫星DNA:15-100nt重复单位构成1-5kb的簇。

分布在基因之间或基因内部。

重复单位内部无酶切位点。

微卫星DNA:由5-50个1-4bp的短重复单位构成的簇。

在每个位点上的重复单位数目因人而异。

人类中最常见的是:CAB、分散重复序列:分散存在于整个基因组中,不成簇排列。

大多是可转座序列,占基因组的很大一部分DNA。

a)SINEs:在人类基因组中不长于500bp,重复达50万次。

占人类基因组5%。

b)LINEs:人类的L1 family,6400bp,重复10万次。

是一个逆转座子。

C值矛盾与序列复杂性C值(C value):生物体的单倍体基因组所含DNA总量。

C值矛盾(C-value paradox):生物基因组的大小同生物进化在上所处地位的高低无关,人们无法用已知功能来解释基因组的如此之大的DNA含量。

遗传学期末总结

遗传学期末总结

遗传学期末总结导语遗传学是生物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生物在遗传层面上的变异和传递规律。

通过遗传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生物基因的功能与表达,揭示物种起源、进化和发展的奥秘,为人类疾病的治疗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在本学期的遗传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遗传变异的分子机制,基因组学等内容。

通过学习和探索,我对遗传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旨在对本学期所学的遗传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希望能够对我的学习有所帮助和启发。

第一章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和功能对生物个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本章主要围绕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展开。

1.1 基因的DNA结构和序列基因是由DNA分子组成的,而DNA分子是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和磷酸二酯键组成的双螺旋链状结构。

通过碱基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DNA的序列,不同的序列决定了基因的功能和表达。

1.2 基因的组织和调控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和空间位置决定了基因组的整体结构,而基因的调控则决定了基因是否表达和表达的水平。

通过转录因子的结合和染色质结构的改变,基因的启动子和增强子可以被调控,从而实现基因的表达调控。

第二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是遗传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这一章中,我们着重学习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的机制和规律。

2.1 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染色体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承载体,通过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我们可以分析和描述染色体的状态和特征。

在本节中,我们学习了染色体的结构、数目和变异形式,如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和易位等。

2.2 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信息的传递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

通过有丝分裂,细胞可以复制并准确传递其遗传信息给下一代细胞。

而减数分裂则是生殖细胞的分裂形式,通过减数分裂,生物可以将其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

2.3 遗传变异的形式和机制遗传变异是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改变,它是物种进化和个体适应性增强的基础。

【期末复习】遗传学要点知识总结(期末考试)

【期末复习】遗传学要点知识总结(期末考试)

遗传学一、名词解释1.同源染色体:在生物的体细胞内,具有同一种形态特征的染色体通常成对存在。

这种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2.非同源染色体:一对同源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和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3.受精:也称为配子融合,是指生殖细胞(配子)结合的过程。

4.直感:是花粉(父本)对种子或果实的性状产生影响的现象5.花粉直感:也称为胚乳直感,是指胚乳性状受精核影响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的现象。

(直接原因就是双受精,如玉米)6.果实直感:也称为种皮直感,是指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受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的现象。

(如棉籽的纤维)7.无融合生殖:雌雄胚子不发生核融合,但又能形成种子的一种特殊生殖方式。

8.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对应位点的两个基因9.共显性(并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即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10.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存在的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11.基因互作:不同对基因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同一单位性状表现的结果12.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和显性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

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形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这种基因互作的类型称为互补作用13.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两种显性基因均不存在时又表现第三种性状,这种基因互作称为积加作用14.重叠作用:不同对基因互作时,不同的显性基因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这种基因互作称为重叠作用15.上位性: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单位性状发生作用,而且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16.相引相(相引相):甲乙二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17.相斥相(相斥相):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和甲隐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18.连锁遗传:是指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19.完全连锁: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不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则这两个非等位基因总是连接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20.不完全连锁:指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或多或少地发生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测交后代中大部分为亲本类型,少部分为重组类型的现象21.交换: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22.交换值: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医学遗传学期末复习资料

医学遗传学期末复习资料

医学遗传学本科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核型:是指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象。

2、基因表达:是指生命过程中,储存在基因中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转变成蛋白质或酶分子,形成生物体特定性状的过程。

3、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在R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

4、基因诊断:利用DNA 重组技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人类遗传病的基因缺陷以诊断疾病。

5、不规则显性:是指带有显性基因的杂合体由于某种原因不表现出相应症状,因此在系谱中出现隔代遗传的现象。

6、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的不同形式的基因。

7、错义突变:是指DNA中单个碱基置换后,其所在的三联体遗传密码子变成编码另一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子,导致多肽中相应的氨基酸发生改变。

8、近婚系数:指近亲婚配的两个个体可能从共同祖先得到同一基因,婚后又把同一基因传给他们的子女的概率。

9、罗伯逊易位:又称着丝粒融合。

当两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在着丝粒或其附近某一部位发生断裂后,二者的长臂构成一大的染色体,而其短臂构成一个小的染色体,这种易位即为罗伯逊易位。

10、联会:在减数分裂前期I 偶线期,同源染色体互相靠拢,在各相同的位点上准确地配对,这个现象称为联会。

11、分子病:是指基因突变造成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量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12、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生过程中进行的一种特殊有丝分裂,只发生在精子和卵细胞发生的成熟期。

13、遗传性酶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酶蛋白缺失或酶活性异常所引起的遗传性代谢紊乱,称为遗传性酶病。

14、携带者:表型正常但带有致病基因的杂合子,称为携带者。

15、基因:是特定的DNA片段,带有遗传信息,可通过控制细胞内RNA和蛋白质(酶)的合成,进而决定生物的遗传性状。

16、系谱:是指某种遗传病患者与家族各成员相互关系的图解。

17、基因治疗:是指运用DNA重组技术修复患者细胞中有缺陷的基因,使细胞恢复正常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遗传总复习复习资料

遗传总复习复习资料

遗传总复习复习资料遗传基础知识回顾
- 遗传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 克隆、突变和变异的概念
-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 遗传性状的分类和表现方式
- 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
遗传的重要定律
1.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 单因素遗传定律
- 子代表现定律
- 分离定律
- 双因素遗传定律
- 自由组合定律
- 受体组合定律
2. 链和基因的行为模式:
- 重组
- 连锁不平衡
- 连锁平衡
3. 确定遗传性状的多基因遗传模式:- 基因互作模式
- 环境影响模式
- 多基因共同影响的模式
分子遗传学
- DNA的结构和功能
- DNA复制的过程
- RNA的结构和功能
- 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 基因突变的形成和修复机制
进阶遗传学知识
- 染色体突变与遗传病:
- 数目异常
- 结构异常
- 染色体易位
- 基因工程和遗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重组DNA技术
- DNA测序和基因组学
-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 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
人类遗传学
- 人类性染色体的结构和性别决定
- 单基因遗传病的原理和临床特征
- 多基因遗传病的原理和临床特征
- 免疫遗传学和血型遗传学
- 遗传咨询和遗传测试的原理和方法
以上是《遗传总复习复习资料》的内容概要,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遗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遗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遗传学第一章、绪论1. 名词解释遗传学: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遗传:有性繁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似性。

变异:同种生物亲代与子代间以及不同个体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基因型:指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物质具有与特殊环境因素发生特殊反应的能力,使生物体具有发育成性状的潜在能力。

表型: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发育成具体的性状,称为表现型。

遗传物质:是存在于生物器官中的“泛子/泛生粒”;遗传就是泛子在生物世代间传递和表现个体发育:生物的性状是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形成的,这就是个体发育的过程。

细胞分化:在一个生物体的生命周期中,形态逐渐发生变化,这就是细胞分化的过程。

形态建成:指构成一个结构和功能完美协调的个体的过程阶段发育的基本规律:顺序性、不可逆性、局部性2. 简述基因型和表现型与环境和个体发育的关系。

3. 简述生物发育遗传变异的途径。

(1)基因的重组和互作:生物体变异的重要来源 (2)基因分子结构或化学组成上的改变(基因突变) (3)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4)细胞质遗传物质的改变4. 简述观赏植物在遗传学研究中的作用。

1)园林植物种类的多样性;2)园林植物变异的多样性(多方向、易检测、可保留); 3)园林植物栽培繁殖方式的多样性; 4)保护地栽培; 5)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2.1 细胞 1 组成:个体发育外界环境条件作用(外因)•细胞的重要性:1)结构单位——形态构成,细胞的全能性2)功能单位——新陈代谢,生命最基本的单位3)繁殖单位——产生变异的基本单位2 类型根据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将生物分为非细胞生物:包括病毒、噬菌体(细菌病毒);细胞生物: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根据细胞核和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原核生物(无丝分裂,转录,翻译在同一地点)Eg细菌、蓝藻(蓝细菌)真核生物(有丝分裂,转录,翻译不在同一地点)Eg :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真菌、高等植物、动物、人类2.2 染色体1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主要由DNA、蛋白质、RNA 组成。

遗传学期末总结资料

遗传学期末总结资料

普通遗传学考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遗传学是研究各种生物的遗传信息传递及遗传信息如何决定各种生物学性状发育的科学。

二、遗传学的产生和发展:1.古希腊医师希波拉底提出了泛生说。

2.法国拉法克提出了用进废退理论。

3.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4.德国魏斯曼提出了种质连续论。

第二章孟德尔遗传定律及其扩展一、等位基因、基因型和表型的概念:1、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等的位置上,并决定一个单位性状的遗传及其相对差异,这样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2、基因型是指决定生物生长发育和遗传的内在遗传组成,对于某一生物体而言其基因是指它从亲本或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但对于某一性状来说其基因型就是决定该性状的基因组合。

3、表型对某一生物体而言是指它所具有的全部单位性状的总和,但对某一性状来说就是该性状的具体表现。

4、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测交、回交的概念:1.测交法一般是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将所得的子代与亲本进行杂交的过程叫做回交。

三、显性的表现:1、F1只表现了一个亲本的性状,而另一亲本的性状没有得到表现,这种显性表现方式称为完全显性。

还有不完全显性、共显性、镶嵌显性和超显性。

四、基因互作的主要类型:1、互补作用:当两对显性基因分别存在或均为隐性时植株均开白花。

实际上9:7是由于两对基因发生互作导致9:3:3:1分离比例发生改变产生的,这种基因互作类型称为互补作用。

2、积加作用:两对具有相互作用的独立基因控制,当两对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决定一种果性,两对显性基因分别存在时都决定同样的果形,在两对基因为隐性时又决定另外一种果形,这种互作类型称为积加作用。

(9:6:1)3、重叠作用:当两对基因互作时,如果两对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与它们分别存在时产生相同的表型,只有当两对均为隐性时才产生另外一种表型,且两种表型在F2的分离比例为15:1,这种互作类型称为重叠作用。

4、显性上位作用:显性上位是指一对显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具有显性作用,使其作用不能表现。

(完整版)遗传学知识点归纳(整理)3篇

(完整版)遗传学知识点归纳(整理)3篇

(完整版)遗传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基因、DNA和染色体1.基因:指遗传信息在染色体上的基本单位,是控制个体形态、结构、功能以及遗传特征的遗传物质。

2.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大分子聚合物,包含四种碱基,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啶(C),这四种碱基的不同排列组合构成了不同的基因。

3.染色体:指遗传信息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可被观察和测定的可见的结构,是由DNA、蛋白质等构成的细胞核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体细胞中通常有46条染色体(23对),其中一对性染色体决定个体的性别。

4.基因表达:指基因信息从DNA转录成RNA再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是生物体表现出各种形态、性状和生理功能的基础。

5.突变:指基因的突发性的基因变异,可导致个体的遗传特征发生变化,阳性突变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二)遗传规律1.孟德尔遗传规律:指在同种基因型的个体之间产生的后代,表现出明显的分离和随机性。

2.随机吸配规律:指不论个体(除果蝇外),只要其一对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相互独立,其分离组合在后代的频率和概率不受影响而呈随机排列的规律。

3.连锁和基因重组:指一对染色体上的多个基因位点由于位置的接近而具有连锁性,但两个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重组作用会破坏连锁基因,从而形成新的联合和分离组合。

4.多因素遗传规律:指人类遗传性状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表现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

5.基因剪接:指在转录过程中RNA前体在剪接过程中剪下不必要的外显子以及与此同时,选择性的保留某些外显子与内含子并将其接合在一起,形成成熟RNA的过程。

(三)遗传学应用1.遗传学诊断:利用遗传学原理对个体遗传信息进行检测和分析,以确定某些遗传性状或疾病的遗传方式和危险程度。

2.基因治疗:指通过利用细胞和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体内来代替缺少或异常的基因,以治疗某些遗传性疾病。

3.基因编辑:指使用CRISPR/Cas9等技术对人类基因进行修饰和编辑,可用于去除病原体基因、纠正遗传缺陷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遗传学: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是认识和阐明生物体遗传信息的组成、传递、和表达规律的科学。

基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特定核苷酸顺序的(主要是DNA)片段,是储存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基因可以发生突变,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

孟德尔在遗传分析中所提出的遗传因子,就是基因。

基因座: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

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有其特定的座位。

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形式的基因。

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占据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的两个以上的基因,如人的ABO血型中IA,IB和i。

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中,能够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

隐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不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

基因型:个体或细胞的特定基因的组成。

表型:生物体某特定基因所表现的性状(可以观察到的各种形体特征、基因的化学产物、各种行为特性等)。

纯合体: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就这个基因座而言,这种个体或细胞称为纯合体,或称基因的同质结合。

杂合体:基因座上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或称基因的异质结合。

回交: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亲本进行交配的方式。

测交: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隐性(或双隐性)亲本的交配方式,用以测验子代个体的基因型的一种回交。

概率:指在反复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基因型:控制生物性状的全部基因的总称。

表现型:指生物体所有性状的总称。

完全显性:F1所有个体都表现出显性亲本的性状,这种表现形式称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杂合子性状介于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之间,这种表现形式称不完全显性。

共显性或并显性:杂合子中两种基因都完全表达出来,这种表现形式称共显性/并显性。

镶嵌显性:两纯合亲本杂交,杂合体的表型与两纯合亲本都不同,而是各自在不同部位分别表现出显性的现象。

如黑瓢虫鞘翅色斑遗传(由谈家桢教授发现)。

致死基因:生物体中具有致死作用的基因。

隐性致死:基因的致死作用只在纯合体时表现。

显性致死:基因的致死作用只在杂合体时表现。

复等位基因:种群中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上存在的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在遗传上称为复等位基因,是对群体而言。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

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密切关系的染色体,叫常染色体。

性别决定:一般指雌雄异体生物决定性别的方法,通常可分为染色体决定与非染色体决定。

性别分化:受精卵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进行雄性或雌性性状发育的过程。

性染色质体(巴氏小体):位于间期细胞核内一染色很深的小体,与性别、X-染色体数有关,故称为X染色质体。

剂量补偿效应: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使性连锁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相等或相近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

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这种遗传方式称伴性遗传或性连锁。

从性性状: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由于受性激素的影响,基因在不同性别中的表达不同,这种性状的遗传叫从性遗传。

限性性状:性染色体或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仅在某一性别中表现的现象,这种性状的遗传叫限性遗传。

交换:指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在(配对)联会时,染色体常常交叉,因而使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互相调换相应或同源的片段,这一过程叫交换。

交换率/交换值:是染色单体两个基因间发生交换的平均次数。

重组率/重组值( RF):是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重组值RF=(重组型配子数/总配子数)×100%。

连锁群:凡是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所有非等位基因称为一个连锁群。

连锁图:通过两点测验或三点测验所得的数据,可以把一个连锁群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和排列顺序标志出来绘制成的线性图叫连锁图或遗传图谱。

干涉(I):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的现象叫干涉,以并发系数C表示干扰的程度,I=1-C。

并发系数(C):观察到的双交换率与预期的双交换率(2个单交换率的乖积)的比值。

并发系数C = 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实际双交换值/(单交换I X 单交换II)顺序四分子分析:链孢霉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孢子在子囊中的有序排列,反映了减数分裂时四分体时期4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对位置,故称为顺序四分子。

对具有特定排列顺序的四分子的遗传分析称为顺序四分子分析。

着丝粒作图:以着丝粒作为一个位点来计算相对于着丝粒的基因位置就称为着丝粒作图。

亲二型(PD):表型与亲本一样只有两种类型。

四型(T):有四种基因型,其中有两种与亲本一样,两种与亲本不一样。

非亲二型(NPD):表型与亲本不同,有两种重组型类型。

合成代谢功能:原养型/野生型在基本培养基(葡萄糖和无机盐)上,具有合成所有代谢和生长所必须的复杂有机物的功能。

营养缺陷型:合成代谢过程需大量基本基因的表达,当其中某一基因发生突变,将使相应的代谢过程不能进行,这种突变型称为营养缺陷型。

分解代谢功能:一系列分解代谢功能的实现,也必须有许多有关基因的表达。

其中任何一个基因突变,将使相应的生化反应过程不能进行。

F因子/性因子/致育因子:是环状双链DNA质粒,约为大肠杆菌染色体的2%,它的存在使宿主具有供体的能力。

它由原点、致育基因、配对区三个部分组成。

原点:是转移的起点。

配对区:此处与大肠杆菌DNA多处核苷酸序列相对应(即同源序列),故可通过交换而使F因子整合到大肠杆菌DNA上。

致育基因:其上一些基因编码生成F纤毛的蛋白质,即F+细胞(雄性)表面的管状结构,F 纤毛与F-细胞(雌性)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在两个细胞间形成细胞质桥。

F+菌株:细胞质中具有F因子的大肠杆菌,作为供体(雄性),提供遗传物质。

F-菌株:细胞质中没有F因子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雌性),接受遗传物质。

接合:供体菌(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供体DNA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低频重组品系(Lfr):F因子转移的频率很高,但细菌DNA间的重组率很低,故称F+为低频重组品系。

Hfr菌株:F因子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的一定部位,并与宿主染色体同步复制。

因这种细菌与受体接合后,其F因子能诱导宿主染色体DNA以较高的频率向F-受体转移,故把染色体上整合有F因子的细菌叫Hfr菌株。

附加体:这种既可独立存在于染色体之外作为一个独立的复制子,也可整合到大肠杆菌染色体中作为大肠杆菌复制子的一部分的遗传因子,称为附加体。

如F因子和温和噬菌体。

部分二倍体:这种含有一个亲体F-全部基因组和另一亲体(供体)部分基因组的细胞叫部分二倍体或部分合子。

F'因子:Hfr染色体上的F因子脱离下来,带有细菌染色体的部分基因,这种新的F因子称为F'因子。

F'菌株:具有F'因子的菌株。

性导:通过F'因子将供体细胞的基因导入受体形成部分二倍体的过程。

转化作用:是指一种细胞或生物接受另一种细胞或生物的遗传物质而表现出后者的性状或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现象。

转化子:通过转化而形成的各种类型的重组体,称为转化子。

感受态细胞:这种能接受外源DNA分子并被转化的细菌细胞。

感受态因子:促进转化作用的酶或蛋白质的分子。

转导: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一个细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另一细菌的过程叫转导。

转导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转导子:通过转导作用而形成的重组体,称为转导子。

普遍性转导:象P22、P1这类phage可以转移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这种转导作用称为普遍性转导。

共转导或并发转导:两基因一起被转导的现象。

局限性转导/特异性转导:由温和噬菌体(λ)进行的转导称为局限性转导/特异性转导。

这种转导只能对噬菌体在染色体基因组整合位点附近的基因进行转导。

(λ噬菌体是一种附加体,即可作为一个复制因子独立存在,又可以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点—attB位点,而形成原噬菌体。

attB位点一边是gal基因,另一边是bio基因。

)互补:指两个突变型噬菌体同时感染大肠杆菌时,可以互相弥补对方的缺陷,共同在菌体内增殖,引起溶菌,释放原来的两个突变型。

互补测验:用来确定突变功能关系的一种实验方法。

如果两位点不能互补,则这两个位点属于同一基因,即一个顺反子;如果两位点能互补,则这两个位点属于不同基因。

遗传重组:指DNA分子内或分子间发生遗传信息的重新组合,是遗传的基本现象。

在高等真核生物、细菌、病毒中都存在基因重组现象,只要有DNA就会发生重组。

同源重组:的发生依赖于大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会。

重组过程中,两个染色体或DNA 分子相互交换对等的部分。

重组热点:即某类序列发生重组的概率高于其他序列。

联会:基因转换:指由一个基因转变为其相应的等位基因的现象。

位点专一性重组:依赖于小范围同源序列的联会,在这一小范围内,其重组事件只涉及特定位置的短同源区或是特定的碱基序列之间。

重组时发生精确的切割、连接反应,DNA不失去、不合成。

转座重组:在转座子转座过程中发生的重组。

异常重组:指发生在彼此同源性很小或没有同源性的DNA序列之间的一种遗传重组过程。

是最原始的重组类型,与人类癌症的发生、遗传性疾病的产生以及基因组的进化均有一定的关系。

异常重组主要有两种类型:末端连接和链滑动。

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的结构或数目的改变。

染色体结构变异:由于染色体的断裂而引起的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整倍体变异和非整倍体变异。

缺失杂合体:体细胞内一对染色体中如果有一条带有缺失,另一条正常的个体为缺失杂合体。

缺失纯合体:体细胞内一对染色体都带有相同的缺失,为缺失纯合体。

倒位杂合体:某个体的体细胞内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由正常染色体和倒位染色体组成。

倒位纯合体:某个体的倒位染色体是成对的。

易位:是指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某个片段发生转移的现象称易位。

整倍体变异:指生物体细胞内的基本染色体组的增减而引起的变异。

非整倍体变异:指生物体细胞基本染色体组内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减,而不是整个基本染色体组的增减。

整倍体:指具有整倍性染色体的个体。

非整倍体:指具有非整倍性染色体个体。

染色体组:指来自二倍体或多倍体生物一个配子的全部染色体,包括一定数目,一定形态结构和一定基因组成的染色体群,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以n来表示,2n表示体细胞的染色体数。

染色体基数:是指二倍体生物一个配子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以X表示。

X与n的关系:两者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一个染色体组n可以由1个或多个基本染色体组X组成。

(X<n)同源多倍体:从来源上看,通过二倍体本身的染色体加倍而成的是同源染色体。

常见的为三倍体或四倍体。

在植物中较常见,而罕见于动物。

异源多倍体:是指由不同物种或属的基本染色体组加倍而形成的多倍体,如普通小麦为异源六倍体(2n=6x=42, AABBD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