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九章 《设计思维和设计师心理》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9)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九章  《设计思维和设计师心理》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9)

《设计艺术心理学》教材版本:柳沙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练习题集:第九章设计思维和设计师心理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1.逻辑思维2.形象思维3.创造性思维4.创造思维过程5.顿悟6.直觉7.灵感8.设计艺术思维9.创造力10.创造力人格11.天赋12.设计师的职业压力11.拖沓效应二、问题与讨论:1.试论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和联系。

2.结合你的设计过程,论述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在设计中的表现。

3.结合本章中介绍的创造力的理论和心理研究,谈谈艺术设计师如何能提高创造力。

4.作为设计师应该如何应对职业压力。

练习题集参考答案及解析二、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1.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也称为抽象思维,是最早为人们所认识到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以概念为思维的基本单元,以抽象为基本的思维方法,以语言、符号为基本表达工具的思维形态。

P3602.形象思维:普遍认为形象思维是一种以形象为依托和工具的思维方式,这里的形象既包含了外界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包括人们思维中对具体形象产生的表象。

P3613.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与常规性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人们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从某种事实中寻找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维活动。

P3664.创造思维过程:创造思维过程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P3685.顿悟:是指通过理解和洞察了解情境的能力或行为。

P3686.直觉:是不经有意识的推理而了解事物的能力或行为。

P3687.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最佳的、暂时的创造状态。

P3688.设计艺术思维:设计师根据设计人物和设计对象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以艺术思维为基础,与科学思维相结合,并且其中艺术思维是在设计思维中具有相对独立和相对重要的位置,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具有非连续、跳跃性的特征。

P3699.创造力:P375创造力的定义,学者们一般有三种定义角度:(1)对于创造力的定义,学者们一般有三种定义的角度。

04462设计心理学考试大纲和练习带答案

04462设计心理学考试大纲和练习带答案

种选择,这种情况被称为“
选择”。
第 6 页 共 24 页
20、可用性是目前世界上较为公认的,衡量产品在使用方面所能满足用户身心需要的量
度,是产品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可用性包括效率.容错性.

21、消费心理学中的消费者决策过程的典型模式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包括三个部分,
决策信息收集
决策实施。
22、艺术设计中的叙事要素包括:

A、政治性
B、适用性
C、文化性
D、公益性
8、( )在设计上首先表现为设计功能,结构的合理性和合目的性。
A、真
B、善
C、美
D、聪颖
9、艺术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形式是(
)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A、感性形象
B、理性形象
C、思维形象
D、理念
10、产品的个性化造型设计,就是根据消费者个性的差异性设计出 的新款产品。( )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设计心理学概述
第 1 页 共 24 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设计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了解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了解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 设计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次重点) 第二节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次重点) 第三节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
4、在西方一般以荷加斯的著作
为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
5、我们应当注意到美术史学史上 19 世纪的两个巨人——森珀和
。正是这两
位大师通过在美术史领域做出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而给 20 世纪的学者最终将设计是从美术
史中分离出来奠定了坚实的设计史研究基础。
6、二战之后,设计理论与商业管理和科学方法论的新理论相结合。二战期间所发展起来的

设计心理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设计心理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设计心理学考试试题与答案1、影响记忆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学习后的时间间隔和。

揭示了机械学习的一般规律。

答案:学习数量2、由格塔式心理学家韦特海姆 1923 年提出的是答案:接近律3、人对外界刺激的知觉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第二是人本身记忆中存储的。

答案:外界刺激|知识经验4、感觉是“复杂经验建立的基本过程”,因此也是人类一切认知和的起点答案:思维活动5、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徳认为情绪应包括(、、)答案:生理基础|表情行为|主观体验6、E.H. W贡布里希是艺术科学大师,在《艺术与错觉》著作中提出了“ ”著名理论、在《秩序感》一书中提出答案:制作与匹配|秩序感7、19 世纪末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应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工人的工作效率问题答案:泰勒8、___________是一切平面造型艺术存在的基础答案:视错觉9、杜威的观点:心理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它可以被社会蓄意塑造,而且心理学可以把社会控制()作为它的目标答案:社会的科学管理10、两种记忆答案: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11、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提出了建筑的移情理论答案:建筑心理学导论12、功能表达依赖于一种的激发方式,即通过外壳的设计,能使用户产生对产品诸如信任、舒适、喜爱等正面的情感答案:情感式13、情绪独立于认知,意动等心理过程,影响着人的的个体方向答案:心理活动14、设计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名词使用,并成为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始于。

答案:20世纪90年代15、国内第一个可用性研究中心是 (SEUC) 。

答案:中国欧盟可用性研究中心16、“社会历史文化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和答案:维戈茨基|列昂捷夫17、现代心理学将感受根据承受的不同进行分类,其中人对自身运动的感觉称为答案:本受18、“ 再认”传统上存在四种模式:模板匹配模式(原型匹配)、、结构描述模式以及。

答案:特征分析模式|傅里叶模式19、相马、富家、千千岩用sd法研究了色彩情感效果尺度,发现单色可以提出三种基本因子——活动因子 (冷暖相关)、 (亮度相关)和评价因子(与美的效果相关)答案:潜力因子20、是一种保护性的情绪,它能对人们产生较为强烈的印象,从而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

设计心理学考试重点

设计心理学考试重点

设计心理学考试重点设计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工造物的学科,由___奠定了其研究基础。

___则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可用性设计法则,并深入研究了“可用性设计”和“情感化设计”。

___也提出了“再认”的四种模式和模板匹配模式。

心理学认为“不可能图形”形成的原因是感知对象需整合时间与空间上的信息。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边缘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和艺术设计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研究对象为设计主体心理和设计目标主体心理,应用于人机界面设计、网页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

影响个体心理行为的四大因素为生理基础、动力系统、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

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则包括使用与情感。

___提出了天人合一说,而___父子和___则提出了移情说和距离说。

这些理论对设计情感的掌握和运用具有指导意义。

精神分析心理学与艺术心理的代表人物是___和___。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无意识对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作用,而___则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

可用性工程是一门新兴学科,通过结构化的方法提高交互产品的可用性。

其实施步骤包括用户需求分析、设计/测试/开发、安装(使用与反馈)。

“可用性”指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户主观满意度。

视觉感受是由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组成的。

锥体细胞既能感受光线,也能感受颜色。

人们能够察觉颜色是因为各种色彩的物体反射到视觉感受器上的光线,大脑对光线进行加工,产生颜色视觉。

红、绿、蓝是三原色。

互补色之间具有拮抗作用,也就是“视觉后效”。

视觉后像是指光刺激作用于视觉器官时,细胞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而能保留一短暂的时间的现象。

明度视觉是对照射在视网膜上的一定强度的光的感受,它受到两个要素的影响,一是眼镜的适应状态,二是光的强度。

明度视觉是最基本的视觉。

人对光线的适应分为光适应和暗适应。

眩光是当人的视野中物体与背景间的亮度对比过大时,就会造成视觉不适或能见度下降。

设计心理学完整要点

设计心理学完整要点

设计心理学完整要点《设计心理学》完整重点感谢:孟玉怡、徐无凡、郭志欣、张艺耀的整理第一章设计艺术心理学概况1.设计艺术心理是指设计者在产品的市场定位策划、功能原理构想、结构设计计算、设计方案表达、工艺规程制定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P12.设计艺术心理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艺术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自身的心理活动;二是艺术设计师通过产品满足、引导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P23.表象转化是一种活动中产生的表象转移、渗透到另一种活动中的心理现象。

P33.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是最早提出物品的外观应为用户提供正确操作所需的关键线索的学者之一。

P34.设计艺术心理学既是设计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应用心理学科的一个新分支。

它是在普通心理学基础上,专门研究在设计艺术活动中如何遵循视知觉规律,应用审美心理规律,把握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综合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创造性地设计适用满意的产品的一门科学。

P45.影响个体心理活动的四大因素: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动力系统、个性心理以及心理过程。

P56.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设计主体和用户消费者。

P57.设计艺术史一项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具有实用与审美双重属性。

P58.多默在《现代设计的意义》中将设计分为“显性设计”和“隐形设计”两类,其中“显性设计”是风格设计,隐形设计是工程设计。

P6 9.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P7背景:(1)消费社会必须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满足用户的需求;(2)信息社会需要用设计化的艺术来衡量人与环境;(3)现代设计的背景需要理解人的心理;意义:(1)增强设计者的心理素质,提高产品的设计价值,保障消费者的满意;(2)完善科学体系,揭示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实现创造性设计。

10. 设计艺术心理学学科研究方法的特殊性特点(1)设计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不是单纯的心理学基础研究,而侧重于心理学在设计艺术及相关领域中的运用;(2)设计心理学的目的为了帮助设计师更好的设计,服务于人类;(3)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者必须同时掌握心理学和设计艺术学两个领域,才能有效的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心理学历年考题_04462_2014_4_

设计心理学历年考题_04462_2014_4_

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设计心理学试卷(课程代码04462)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

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来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不属于安全需要的是A.报警器B.保险柜C.医疗仪器D.衣服2.“饥饿”属于A.本能情绪B.本能情感C.本能行为D.本能动作3.下列不属于设计师的职业压力的是A.创意压力B.家庭压力C.更新压力D.竞标压力4.情绪最外显的表现形式是A.心理B.生理C.表情D.感情5.时尚是与设计艺术关系异常紧密的一种重要的A.社会心理现象B.社会普通现象C.社会心理需要D.社会大众需要6.人们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从某种事实中寻找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维活动,这属于A.逻辑思维B.创造性思维C.形象思维D.艺术思维7.设计师赋予设计对象与人或其他生物类似的特点,这属于A.结构化设计B.形象化设计C.人格化设计D.专门化设计8.说服过程的四大要素是A.信息源、信息媒介、信息、目标受众B.信息源、信息主体、信息、目标受众C.信息源、信息系统、信息、目标受众D.信息源、情绪情感、信息、目标受众9.口语分析法义称为A.口语法B.分析法C.外省法D.内省法10.个人距离的范围是A. 45. 72 - 121. 92cmB.50. 72 - 125. 92cmC. 55. 72 - 130. 92cmD.65. 72 - 125. 92cm二、判断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将答题卡上该小题的“[A]”涂黑,错误的将“[B]”涂黑。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五章 《 设计艺术中的个体心理》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5)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五章  《 设计艺术中的个体心理》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5)

《设计艺术心理学》教材版本:柳沙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练习题集:第五章设计艺术中的个体心理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1.感觉2.阈限3.绝对阈限4.差别阈限5.遮蔽效应6.阈下知觉7.杨格--赫尔姆霍兹理论三原色理论8.拮抗加工理论9.明度视觉10.暗适应11.眩光12.运动的视觉途径13.知觉14.注意15.知觉组织16.深度知觉线索17.自上而下的加工与自下而上的加工18.错觉19.OP风格20.错觉轮廓21.恒常性22.记忆23.记忆泛化24.图式25.原型26.回忆27.重学节省28.正负迁移29.短时记忆30.长时记忆31.感觉记忆3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33.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34.情绪35.情感36.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37.情绪的评价理论38.情绪的认知一激活理论39.高级情感40.移情41.移情论二、问题与讨论1.结合你所学的设计门类,谈谈如何通过设计提升观众的注意力?2.描述记忆信息加工的三级模式,并绘制模式图。

3.简要阐述增进记忆的方式和策略。

4.结合设计作品,谈谈设计仿样的产生机制以及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和危害,设计师应如何对待“模仿”。

5.简要论述设计艺术中的情绪、情感的特点。

练习题集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1.感觉:感觉是感受器一一眼、耳等器官中的结构一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过程。

P822.阈限:感觉依赖于输人能量的差别。

在感觉过程中,外界刺激的强度是一种相对强度。

阈限是使个体产生感觉的刺激水平。

P833.绝对阈限:能弓|起人体产生感觉的最小刺激水平称为为绝对阈限。

P834.差别阈限:在两个相似刺激之间被觉察到的最小差别叫差别阈限。

P835.遮蔽效应:即强烈的变化会阻碍对微妙变化的知觉。

P856.阈下知觉:除了阈限上的刺激会使主体产生反应,其他比较弱的刺激,虽然不会被主体所感知,但也能被感受器所接受,这被称为阈下知觉。

P857.杨格--赫尔姆霍兹理论三原色理论:正常人的眼睛具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能对红、绿、蓝三种色光产生基本感觉,其他颜色都是这三种颜色加减混合得到的,三种色光混合在-起获得白光。

《设计心理学》讲义

《设计心理学》讲义

设计心理学课程讲义第一讲设计心理学概述第一节设计心理学定义及作用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设计心理学学科范围和学科目的,通过直观感受心理学对设计的帮助作用,建立学习设计心理学的兴趣,了解设计心理学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设计心理学的目的与作用教学难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强化对设计的帮助作用来解决)教学方法:多媒体、讨论法等教学过程:一、什么是设计心理学1、心理学2、艺术设计学3、设计心理学二、设计心理学研究什么?1、设计主体心理(设计师)2、设计目标主体心理(消费者和委托方)三、设计心理学有什么作用?1、完善自我心理认知(知己)2、了解受众心理特征(知彼)3、提升设计能力,加大设计符合度(百战不殆)四、如何学习与应用设计心理学?1、掌握基本原理2、加强实践检验3、善于归纳总结教学内容:导入:案例分析导入引导学生分析六个设计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设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对设计的帮助作用,设计中时时处处练习有心理学知识。

案例一:儿童相机设计存在问题:按钮无保护,容易被误按。

儿童自控能力不强,常常随意抓按物体,这台儿童专用相机的底片开启按钮对孩子而言太容易被误按。

解决方式:产品应提供某些局限,在此相机上应增加开启底片盒的难度。

(学生提出解决办法,例如:使这个开关不容易被孩子们发现,或按动这个按钮的需要先按下其他按键,或者需要同时按下其他开关等。

)案例二:MP3设计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这款可作U盘使用的MP3,其外观设计简洁明确,但是用户在使用中发现,存在两个缺陷:1)吊带被放置在MP3上端,可能导致运动中机身部分的意外脱落;2)按键平于机身平面,在运动中可能不慎接触到用户身体,导致按键被按动而意外暂停。

(学生提出解决办法)案例三:手表设计问题:人们为什么喜欢这些美丽却不好读出时间的手表?(学生回答)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具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多样性需要(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使用方面的需要,还需要使人们能产生多样的情感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立本科段《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艺术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4462)主编:罗礼平、潘日明编写:陈禹默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2月课程名称:设计艺术心理学课程代码:04462教材选择李砚祖、王明旨主编柳沙编著《设计艺术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所开设的专业理论课之一。

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有较强应用型的课程,设计艺术心理学是一门兴起不久的交叉学科,旨在通过对设计者和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学活动过程,使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能更好的把握自身和消费者的心理,了解消费的某些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了解和掌握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指导设计实践,使之更好地为消费者所接受。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设计艺术心理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与其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有着密切联系。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设计艺术心理学概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意义,了解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从而对设计艺术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1.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定义知识点:几种不同的定义本书所论述的定义(重点)(识记)对“心理环境”的论述(次重点)(识记)1.2、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点: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重点)(识记)影响心理活动的“四大因素”(重点)(识记)1.3、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知识点:消费者心理的两个主要方面(重点)(识记)“显性”和“隐性”设计(识记)“黑箱”研究的三个方面(次重点)(理解)1.4、设计艺术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知识点:两种心理学流派(次重点)(识记)设计艺术心理学中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关系(重点)(识记、理解)1.5、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知识点:现代物质文化的发展(理解)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次重点)(理解)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对设计艺术心理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有一定基本认识,同时对其相关理论,例如心理美学、人机工程学等有一定了解,并且对这些理论间的相互联系、影响有基本认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2.1、心理美学发展概述知识点:心理美学:起源、独立的标志(重点)(识记)实验心理学(次重)(理解)内因论、外因论、交互论(理解)2.2、艺术史学家的心理学研究知识点:代表人物(识记)2.3、消费心理学和广告心理学的发展简史知识点:定义(识记)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识记)2.4、工业心理学以及人机工程学发展概述知识点:工业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的定义(重点)(识记)应用心理学(次重点)(识记)工业心理学的诞生、研究方向及其重点(理解)2.5、现代设计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现代设计心理学出现的时期、出现的来源(重点)(识记、理解)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理论(识记)感性工学(次重点)(理解)第三章、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心理学基础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心理的生理基础、心理学的理论来源有基本认识,特别对与设计艺术心理学有关的各种重要心理学理论有一定了解。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3.1、心理的生理基础知识点:心理学发展的几个阶段(重点)(识记、理解)神经系统、脑结构功能、眼动(理解)反射与行为(次重点)(识记)二次信号系统(识记)3.2、心理学的理论来源知识点:格式塔心理学(识记)拓扑心理学(识记)认知心理学(识记)人机工程学和工业心理学(重点)(识记、理解)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理解)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解)精神分析法对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启示(理解)审美心理学(次重点)(识记)高峰体验(次重点)(识记)第四章、设计艺术心理学方法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对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特殊性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研究方法的一般范式和特殊范式有基本认识,可以应用相应研究方法,解决一些艺术设计中的心理学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4.1、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的特点知识点:研究方法的两个原则(重点)(识记、理解)4.2、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点:观察法、实验法、心理测量法、问卷法(次重点)(识记)心理测量法的量表(理解)焦点小组法、深度访谈法、投射法、口语分析法、仪器测量法(理解)4.3、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步骤知识点:各步骤地论述(理解)如何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第五章、设计艺术中的个体心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对艺术设计中的各种心理活动以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基础认识,在此基础上,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艺术设计中的个体心理活动规律。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5.1、艺术设计中的感知知识点:感觉的定义、分类、功能(重点)(识记)阀限(次重点)(识记)视觉的几种特性(识记)引起注意的策略(次重点)(识记)知觉组织的几个规律(理解)辨认与识别的定义(识记)错觉的定义(次重点)(识记)错觉的类型与其在设计中的应用(理解)5.2、记忆与学习知识点:记忆的几种类型(重点)(识记)记忆的三个部分(次重点)(识记)泛化(理解)“原型”与“图式”对设计的启示(理解)“重学节省”和“再作用”(识记)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式(识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理解)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的方法(识记)记忆的分类和分类方式(次重点)(识记)斯金纳德学习理论(识记)认知心理学提供的改进记忆的方式(识记)(理解)技能保持的三因素(识记)5.3、习惯势力和设计仿样知识点:习惯的定义、种类(重点)(识记)仿样的定义(次重点)(识记)三种类型的仿样(次重点)(识记)设计仿样的产生机制(理解、识记)5.4、设计艺术中的情绪与情感知识点:情绪和情感的定义(重点)(识记)艺术中情感激发及其作用(理解)情绪和情感的产生机制------几种代表理论(次重点)(识记、理解)情绪的两种成分(识记)情感和情绪的几种分类(识记)高级情感的种类(次重)(识记、理解)移情------几种代表理论(理解)艺术、情绪、情感的关系(重点)(识记)艺术设计中情感的特点(理解、识记)第六章、设计艺术与消费者心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对消费者心理的组成、影响因素有一定的了解,并对其如何被设计影响以及如何影响设计有基本认知。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6.1、需要、动机和设计唤起知识点:需要理论:各种需要理论,马斯洛的五层论(重点、识记)消费需要的不同种类、不同层次(重点、识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三种设计方式(次重、理解)需求的三个特性(重点、识记)基于场景的需求分析法动机:关于需要——动机——行为的两种理论以不同标准对动机进行分类(次重、识记)动机分析和需求分析的区别动机激发的方法6.2、行为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知识点:行为理论:特点、缺点认知理论对于行为理论的补充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重点、识记)设计艺术中的行为消费者主体:使用、购买(重点、理解)购买行为中的几个概念和过程(次重、理解)6.3、消费者态度与设计说明知识点:态度的三个部分设计说服的三要素(重点、识记)合理性说服和情感性说服符号性说服6.4、消费者决策知识点:消费者决策的四种种类(重点、识记)决策过程:信息收集、选择、实施(次重、理解)决策选择的过程:规则与心理6.5、消费者的人格特征与艺术设计知识点:各心理学流派的人格理论(重点、识记)与消费相关的三种人格特质(重点、识记)人格化设计中的:产品人格化、环境人格化、品牌人格化品牌人格塑造的几种方式(次重、理解)第七章、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应用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在前面课程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并对其进行应用训练,在应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案例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对既有知识的掌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7.1、可用性设计知识点:可用性设计的两方面用户、目标用户(重点、识记)可用性的内容指标(次重、识记)不同角度对可用性的定义“可用性工程”的发展,各种可用性工程理论(重点、识记)“可用性工程”的应用、实施流程用户需求分析任务流程分析可用性目标制定外界环境和兼容要求设计、测试、开发流程安装(使用和反馈)可用性测试(次重、理解)可用性测试结果的几个部分设计的可用性:无障碍设计和易用设计(重点、识记)/各种常见的生理、心理障碍/自动化和智能化设计/通用设计(重点、理解)数字产品界面的可用性可用性设计:人的尺度、人的极限、自然匹配、易视性和及时反馈、容错性、易学性、简化性灵活性、兼容性与可调节设计:几种提高灵活度的方法(次重、识记)7.2、情感设计知识点:如何理解情感设计:两方面(重点、识记)设计物的情感体验:设计情感的三个层次、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几种色彩的论述)、色彩的情感体验(次重、理解)材料的情感使用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和可用性:好用的产品更迷人情绪功能理论:耶克斯——道德逊定律使用的情感体验:人与物互动的三个方面情感设计的法则:感官刺激(形色刺激、情色刺激、恐怖刺激、悲情刺激)合理性和效率感:和目的性人格化(幽默感、意外和夸张、童稚化、讽刺)符号和象征叙事性:赋予名字自我实现的情感:高峰体验第八章、环境与设计艺术心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对环境、心理环境、设计艺术心理的概念、主要内容以及相互关系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可以在具体设计案例中对环境给设计艺术心理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将相关理论运用到设计中。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8.1、环境与心理环境知识点:环境的概念(重点、识记)环境对人的影响的几种研究理论:应激理论、环境决定论、生态心理观、控制论心理学中对环境的区分:事实/心理(重点、理解)设计艺术心理学对环境的研究:人与环境、环境与造物(次重、理解)8.2、物理环境知识点: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物理环境环境心理活动的形成过程心理距离:四种距离(次重、识记)心理距离产生的原因空间中的人际关系:互动与非互动维度理论中“拥挤”和“孤独”的论述(重点、识记)调节拥挤感的方法公共环境设计的要点:针对不同用途的环境设计(次重、理解)氛围的概念和影响8.3、社会环境知识点:社会环境的定义(重点、识记)文化的定义(重点、识记)马克思对艺术和社会关系得论述(重点、识记)社会环境五型论群体动力学群体的定义(重点、识记)参照群体的主要内容:对个体的影响参照群体对设计艺术的意义(次重)家庭的常见类型(重点、识记)从众的定义(重点、识记)从众形成的原因(次重、理解)从众对产品设计的影响(次重、理解)社会阶层的定义(重点、识记)中国的十大社会阶层(重点、理解)社会阶层对产品设计和消费的影响(次重、理解)社会阶层对消费的限定作用的三种具体方式(重点、理解)时尚的定义(重点、识记)时尚形成的两个阶段(次重、理解)时尚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次重、理解)文化的概念、要素(重点、识记)文化对设计的意义:从消费者角度、从设计角度(次重、理解)针对文化背景进行设计(次重、理解)中国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概括(次重、理解)中国特有的消费观念中国独特的消费群体第九章、设计思维和设计师心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思维和设计思维的主要概念和因素,了解设计师心理产生和运行的机制及其主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