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考题及答案 王德峰
哲学导论王德峰

第一讲哲学学科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哲学是人类知识的开端哲学的起点标志着对理性权能的确认; 哲学晚于神话和原始宗教; 神话和原始宗教是初民解释经验世界的最初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 在对待世界的神话态度中,人类心灵的理性权能从属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 古希腊第一位哲人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意味着确立了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解释经验世界时诉诸人类心灵的理性能力; 理性的对象是实在的终极真实性;从这里引出了与单纯的想象和迷信相区别的关于“真正的知识”的观念,哲学从这里起步;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真正的知识”是对于经验事实普遍有效的概念表达与数学描述; 这种知识概念将哲学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经验科学成为知识的同义语;哲学确实不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并不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具体知识;但是,哲学是人类追求知识之努力的思想基础;一切经验科学都包含着不能由经验本身加以证实的基本信念作为前提;这些前提正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思想基础;科学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追问科学的思想基础的可靠性,而一旦由于科学危机的逼迫而进行这样的追问,他便进入了哲学的领域;在业已形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将知识和智慧加以区别;对philosophy 一词的词源追溯表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哲学与智慧相关;何谓“智慧”人为什么需要智慧智慧与知识的关系如何如何获取智慧这些问题关乎哲学的性质、作用;第二节哲学探讨人类信念体系世界观的思想根据人不仅生活着,而且知道自已生活着;在生活意识中包含着人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每一个人在其实际生活中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不具有一定的生活意识的生存并不是人的生存状况;人通过对于生活的意识以及对这种意识的表达与实践,不仅是对既有环境的适应,而且是对环境的改变;因此,生活意识是渗透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的观念的东西;它作为解答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的特定信念,我们称之为世界观;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在其对各种事物的认识、评价和处理中都透露出他的世界观,或者说他的一定的“哲学观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哲学并不仅仅存在于学院的课堂上和哲学家的书斋里;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观带有自发和朴素的性质,往往是对生活经验的直接的、粗浅的反应;它们作为信念是未经理性审视和证明的假定;哲学的任务在于对人们普遍加以接受的信念作出理性的审视和评价,在更进一步的要求中,还要探讨这些信念在人类生活的一定的文明类型中的根基,从而导向对文明基础本身的批判性研究;凡世界观,就其性质而言,不是一种由殊相上升到共相的科学概括,而后又在观察和实验中能被重复证实;世界观是对人自身及其所面对的周围世界的总体性的理解和态度,它无法为任何一条具体的经验事实所确证或否证;这种无法为经验所证实的理解和态度就是信念;在人们所持有的种种不可称作知识的信念中都隐藏着某种基本的思想,常人对于这种基本思想往往并不自觉地意识到;从信念追溯到思想的考察,是哲学的旨趣所在;因此,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就是:哲学将世界观所隐涵的基本思想予以揭示并对其作理性的考察,然后探讨其根源和广泛的后果;哲学在这样做了之后,往往也就形成了成为学说体系的世界观,诉诸人的理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第三节哲学是对人的理想的证明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凭藉对历史的理性考察来推进人的自我认识;历史上的和不同民族的每一种文明类型都以人的特定的自我形象作为其核心;这种人的自我形象构成了该文明规定其自身价值的基本的精神尺度;文明不是自然界演进的自然产物,而是人通过劳动而实现自我教化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劳动是人类文明的终极基础;人是在劳动中自我诞生的;这个诞生过程是劳动把人教化为一种精神存在的过程;反过来也正是这种教化才使劳动成为社会的生存方式,从中生发出人的自我形象,以构成特定的文明类型的精神尺度;文明的精神尺度是哲学的考察对象,不管这种尺度采取何种表现形态,是原始巫术的形态,还是宗教的形态,或是艺术的形态;文明的精神尺度总是特定的、历史的和包含内在矛盾与冲突的,这反映了人的生成的自我命运;所以整个历史无非是人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哲学在历史的维度上考察人的自我形象改变的过程,从而力图揭示人按其本性必将走向何方;人由于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所以他必然将未来包括在他的视野之内,也就是说,他对自身的既有的文明形式必然采取一种从理想的层面而来的批评态度;哲学的根本任务即在于将人们得自于生活意识的自发的、尚属模糊的理想通过分析使之明晰,通过批判使之符合于人性本来的发展趋向;一句话,哲学是对人的理想的证明;通过这种证明,哲学力图指出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基本的原动力哲学研究的基础部分—本体论研究—正是致力于这一目标;由于哲学从事对文明的精神尺度的考察,哲学包含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进行文化批判;无需哲学的教导,人们也能知道通货膨胀的危险或天黑遭人抢劫的危险,但是由这些问题所组成、所表征的整个文明的根本病症需要来自哲学的诊断;在这种诊断中哲学家并不杜撰新原则或新观念,而是让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暗含的“文化基因”突现出来,使这些“基因”所包含的毛病昭然于天下,从而有利于人们去形成正确的基本思想;唯有我们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我们才能获得对于特殊问题的正确答案;第四节哲学问题的特征和研究的方法每一门学科就其根本而言都生存于它所专有的问题域中,哲学也复如此;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问题域不能为其他学科的问题域所还原、所替代;日常生活中的以及科学研究中所处理的问题无非有两大类:经验问题和逻辑问题;对付这两类问题的方法也无非是经验观察或实验的方法以及数学的或逻辑的推论方法;但是另有一类问题是追根究底的思考所必然提出的问题如“磁性和磁力究竟是什么,它们是真实存在的某种实体吗”再如,“数真实存在吗数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或是物质实体的属性、样式,抑或仅是人心中的观念”;对于这类问题,人们既无法通过经验观察来求解,也无法通过单纯的逻辑推断来求解;这类问题就是哲学问题;哲学问题虽然在通常的情况下并不影响人们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但是,人们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其实隐藏着对哲学问题的特定的回答;这种不自觉的回答支配了对实际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哲学固然不能烤面包,但是没有一块面包不是在人们回答了人生意义问题的前提下被烤出来的;在科学发生危机的时刻,科学一向所采取的对哲学问题的不自觉的回答便突现出来;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是它的超验性;哲学问题并不直接针对经验事实本身,因此无法直接由某项或某类经验事实来解答;它也不指向人们认识、表述、整理经验事实的逻辑形式,它不是逻辑学问题;它的超验性在于它关涉经验的总体性质与根据;这里所谓的“超验”并非指完全脱离经验而去玄想事物的超验本质,而是试图发现使经验事实得以可能的根本原理;这种原理不是来自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共相概括,而是来自对人们如何获得一定领域中的经验的基本方法的考察;我们可以把这种考察一般地称之为“思辨”;思辨是哲学的“正宗”但并非“思辨哲学”是哲学的唯一形式,因为思辨哲学只是一种特定的称呼,用来指专以对概念和范畴的思辨来超越地获取事物的本质的那一类哲学,不管思辨是指向感觉质料、或指向语言、或指向概念、范畴、或指向人的非理性的存在状况;思辨取向的不同,造成不同的哲学路向;哲学问题要用思辨的方式来解决,但却并不意味着思辨的解决可以完全不顾来自经验的“证词”;恰恰相反,任何哲学理论的证明与自我辩护正是在于它能使它所揭示的“超验之理”合适地指明人类经验的总体性质和经验所由形成的根据所在;在这里,例如,物理学理论对待日常物理经验的思想方式与哲学对待总体经验世界的思想方式在原则上就是一致的,区别只在于,物理学的方式能够凭借数学的精确性来证明自己的理论在物理经验的领域内的普适性,而哲学的方式则要通过论证使经验总体得以可能的人的生存的“隐秘判断”来证明自己对“超验之理”的演说;第二讲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上第一节前本体论:世界本原学说哲学的起点是探求世界的统一性原理,这就形成世界本原学说;世界本原学说的缘起是人类对自身文化创造的最初体会;以劳动为基础的文化存在中的合目的性与内在统一性造成人类关于世界存在的信念;文化是诸创造物的总和;“创造物”这一观念蕴含“创造者”的存在问题;原始宗教的基本思想是用超自然的创造主体诸神来反映对文化的合目的性与统一性的体会;在宗教那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是超自然的人格神造物主;把“造物主”驱赶出去,便产生哲学泰勒斯,即产生最初的前本体论问题—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本原问题把创世问题转变为万物如何从统一的根源产生出来的问题;本原问题的提法已经肯定了本原一定能够找到,但是,承认本原存在无异于假定在经验世界的因果链上有一个绝对的起点,然而这样一种起点因其仍在经验之中,所以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必须超越相对的、有限的经验事物,才能去解决世界的统一性的基础问题;然而如何才能达到这里所需要的“超越”,即摆脱经验事物的纠缠而去追问诸存在者的统一根基对“超越之法”的探寻开辟了“本体论”的境界;第二节从第一因观念到自因实体观念的转变:本体论之诞生本体论的主旨是超越具体有限的经验事物,这就要求从第一因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自因”不在作为现象的经验世界中,有如“太阳本身”与“阳光”的区别:“太阳”是存在者,即自因之存在,它不是感性的对象,而“阳光”则是感性经验中的事物,太阳与阳光的因果关系中不包含时间因子;所以,自因乃是“实体”;实体不是感性之对象,只能是思维之对象;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首次从经验事物折向纯粹思维,把“逻各斯”语词看成是思维的居所,指出隐藏在话语中的思维是存在的本质:“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巴门尼德开创了本体论;第三节宇宙本体论:借助形式逻辑去指认存在者的基本规定本体论在其历史发展中主要形成了三种基本的形态:宇宙本体论、理性本体论、存在本体论;宇宙本体论的基本特征是直接从思维范畴中为世界寻找其统一的基础;旧唯物主义与理念论的唯心主义的对立是物质本体论与理念本体论的对立;这种对立的实质是如何看待人的精神的能动性在文化创造中的地位与意义问题;由于这两种本体论都坚执抽象的实体范畴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因此都未能真正发现文化创造的最基本的原动力;宇宙本体论的基础是将思维的形式法则实体化,所以无法消解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峙;第四节理性本体论:借助先验逻辑去指认存在者的基本规定纯思范畴不是“自在之物”自身固有的法则,也非彼岸的理念世界的产物,而是人心自身的先天法则;但这个“人心”并非作为“灵魂”的主观精神实体笛卡尔作为近代哲学的开创者的功绩与失误;康德以“先验自我”的概念指出人类理性的主体性是文化创造的最基本的原动力,规定了理性是人的主体自由,扬弃了旧本体论所暗含的“造世主”观念,张扬了根基于普遍理性的人的主体自由这种理性的主体自由既使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知识得以可能,又使社会世界得以可能;但是,康德保留了先验自我无法对其行规定的“自在之物”,这就使得对于世界基础的先验的理性证明无法贯彻到底;自在之物的世界是无法进入语言和思维的“本无”世界,而人却双重地生活在理性逻辑的世界和“本无”世界之中;由此可见,康德由于停留在人心的逻辑形式之中,而终于把文化创造的原动力的真实内容放逐到了“本无世界”中;黑格尔力图在坚持理性的主体性的前提下,同时使先验的理性本体化实体即主体的原则,即,使之仍然成为诸存在者的基本规定,也即赋予理性的先验形式以现实的历史内容;他以辩证逻辑改造先验逻辑,使之可以将人类历史进程的极为丰富的内容纳入绝对理念自身的辩证的逻辑展开;这样,黑格尔便把文化创造的原动力描述为绝对理念自身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把人在逻辑前的“本无世界”中的生活内容归结为概念运动的表现形式;康德的理性原则在本体论的目标前面停步不前,而黑格尔则完成了理性本体论;第五节生存本体论:在文化的非理性成分中寻求本体前两种本体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从思维形式中探寻人类文化创造的原动力,而遗忘了人在“本无”中的存在;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哲学渐次发生本体论上的重大转向,即重新要求记起被遗忘了的“存在”;存在不是实体的一种属性—哪怕是最重要的属性—,而是没有存在就根本谈不上实体;存在是一切事物之逻辑前的“在场”;这种在场在人那里得到真正的自我领悟;这种领悟,在马克思那里是与人们以劳动实现的生存活动相一致的关于人自身的社会存在的实践意识;在这种实践意识的基础上才有思维的逻辑及其真理;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作为人对自身在场的领悟,是此在的在世之在,即每一个个别的人对世界的逻辑前的领会;这种领会的基本特性是它的有限性与历史性;只有紧紧抓住这种存在的有限性和历史性,才能使终有一死的人避免在概念的思想方式中把自己物化为由概念所处理的客观对象;只有始终从存在本身出发,才有人类文化创造的活水源头,才不致于使文化创造的成果反过来成为对人本身的桎梏;但是,当代西方哲学尚未真正找到能够克服文明危机的新的文化创造的原动力;西方哲人正以各种形式到逻辑前的本无世界中去发现对文化的生命感受,但对于人的本性的新的自我认识,或者说一种新的人的理想,即足以鼓舞西方人去开拓克服异化的新文明的人的自我形象还远未达到;哲学中的当代本体论创新还在走在半途中;第六节本体论与人的终极关怀——兼谈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人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是人必定要向自己提出的;人生在世,有种种关怀:对存活的关怀,对物质利益的关怀,对爱与尊敬的关怀,等等;还有一种关怀则涉及到人的安身立命,即关涉有限人生的最终意义问题;这种关怀便是所谓“终极关怀”;终极关怀,是对“终极实在”的关怀,是力图找到人生在世不得不被抛入其中的变化无常的世事背后的“终极实在”使生活价值得到无条件肯定的最高真实性;可见,终极关怀问题属于本体论范围;中国现代哲学家熊十力先生曾经报道自己求学问道如何出于终极关怀的需要的心路历程,这是很具有典型意义的见熊十力:心书·船山学自记;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的人生理想反映了古代西方理念论的本体论对终极关怀问题的解决方法;源自东方犹太哲学对理性的绝对权能的怀疑的基督教思想,代表了宗教对终极关怀根本态度,这种根本态度生发出宗教信仰对人心的持久的吸引力;宗教信仰的力量根植于人的自我的存在所必然包含的对立面——虚无;逻辑的理性无法处理外在于自我意识之绝对的肯定性的那个“自我意识的非存在”,即虚无;当代哲学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重新把终极关怀问题列为哲学的最为严肃的课题之一;宗教否认理性的努力是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合适方法,它认为终极关怀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信仰的行动,即一种向比我们人类更高的存在一种比自己更伟大的救赎形象献身的行为;研究本体论是哲学指向终极关怀的方式;这种方式是理论的,而非实践的;但是,哲学的理论途径可以有效地避免对于人生的消极逃遁,批判种种愚昧的信仰形式,以与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相一致的方向探索人生的意义;第三讲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中第一节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形而上学metaphysics在希腊语中原指“物理学之后”,是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在整理亚氏的著作时所创,用以指亚氏讨论“第一哲学”的著作;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基础部分;在本体论所提供的视野范围之内,形而上学研究人对于他所面对的整个世界之基本性质与根本法则的理解方式;因此,形而上学除了本体论问题之外还包括如下一些问题:身-心问题、自由与决定论问题、目的论与因果决定论问题等;一身-心问题自我的存在及其与身体的关系问题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种种不同的理论;1唯物论的身-心关系说:并不存在心灵实体,人的存在只是物质实体的一种样式,所谓“心灵”只是在人身上发生的物质事件的一种现象;2唯心论的身-心关系说:唯一的实体是精神,自我具有最高的真实性,人的肉体存在是心灵的外部表现;3相互作用论:心灵与身体是两种实体,它们以某种方式彼此作用,甚至可以找到相互作用的联结点;这是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理论;4偶因论:心灵与身体是不同的实体,它们并不相互作用,意志不能推动肉体,肉体也不能产生意志;人的一切心灵生活是由上帝偶然给他带来的,上帝使这种心灵生活跟身体内发生的一切情况严密地保持一致.这是法国哲学家马勒伯朗士提出来的理论.5身心平行论:心灵和身体是同一个实体的两个方面.一切事物都可用物质的谓词来描述,亦可用精神的谓词来描述.这是荷兰近代哲学家斯宾诺莎的理论.6先定和谐论:一切事物包括灵魂都是单独的实体单子,这些实体在被创造之时即已有彼此之间的先定和谐的关系,即各个单子发展变化的历程和内容都是彼此和谐一致的.这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理论.7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自我是人与其身处的人群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的产物.这种关系即是人的社会存在,它同时也是人的实践意识.实践意识是社会在个人身上的现实存在,它使具有自然意识的生物个体转变为具有文化精神的"自我".8海德格尔的此在学说:自我并不是被封闭在人的体肤内的某种实体或事件.人的基本特征是"在世界中的存在".人必须先"存在"而后才有"我".人的存在是一个"场",即"在那儿的在"Dasein,此在,"我"即意味着我所牵挂的世界,"我"弥漫于整个这一世界中.儿童最初对自己的名字的反应透露出"自我"的真相--一个必须对之作出反应的"场".二自由与决定论问题1决定论的基本原理:世界从过去到现在的一切状况在其每一个细节上都是确定的,就连人的思想和意愿本身在每一特定的时刻也都是确定的.每一特定时刻上的状况之所以是确定的,因为它是前此状况的结果;也就是说,因果联系是普遍的、永恒的.这就规定了从过去到现在直至将来的一切世界状况的唯一性.2自由意志的基本原理:世界状况中的某些因素是由人的自由意志所产生的;人的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包含对将来的某种主观决定,正因为如此,人在作出行为之前要进行"考虑"."考虑"并不是指试图预知未来的真实事情,而是试图作出抉择.人的行为因此就以承诺自由意志的存在为前提.这个前提是使伦理道德和法律制度得以可能的一个形而上学信念.没有这种关于自由的基本信念,就没有任何道德责任可言.3对自由意志论的反驳:自由意志是一种假象,比如,一块被抛到空中去的石头如果突然具有了意识,由于它只意识到自己正在运动,而不认识运动的真正原因,它就会以为自己是运动的根源.斯宾诺莎4现象的自由与本体的自由之区分: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具有双重的存在--在现象界中的存在和在本体界中的存在.前者是宇宙普遍的因果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后者则超越因果关系,是理性的自主性.自由意志的根源就是人具有理性赋予的超验能力:他能摆脱因。
哲学导论期末测试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以下哪本书具体讨论了“更换了全部零件的轮船和用更换下来的零件重新组装的轮船,哪一艘是原来那艘船”的问题?()A.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B.罗森伯格的《哲学是做出来的》C.罗素的《西方的智慧》D.柏拉图的《理想国》正确答案:B2、以下哪本著作是法国后现代哲学的代表人物米歇尔·福柯的作品?()A.《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B.《单向度的人》C.《存在与时间》D.《疯癫与文明》正确答案:D3、“为死亡做好准备”或“未经审视的死亡不值得活”这个观点是哪位哲学家的观点?()A.斯宾诺莎B.克里希那穆提C.苏格拉底D.笛卡尔正确答案:C6、用“火鸡”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归纳问题”的哲学家是以下哪一位?()A.弗里德里希·尼采B.弗里德里希·谢林C.亚瑟·叔本华D.伯特兰·罗素正确答案:D7、最佳解释推理又被称之为“溯因推理”(IBE),最早是由哪位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提出来的?()A.伯特兰·罗素B.保罗·萨特C.查尔斯·皮尔士D.托马斯·内格尔正确答案:C8、在以下各种演绎论证中,哪个属于无效推理?()A.如果p,则q如果q,则r所以:如果p,则rB.如果p,则q非q所以:非pC.如果p,则q非p所以:非qD.如果p,则qp所以:q正确答案:C9、一位德国著名哲学家,出版了一部人生哲学方面的重要著名《悲观论集》,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远远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
”这位哲学家是()。
A.亚瑟·叔本华B.约翰·洛克C.约翰·杜威D.伊曼纽尔·康德正确答案:A10、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中,其中一本中有首著名的诗歌“好了歌”,其中有一句“反认他乡为故乡”,提醒着我们,一定要想明白什么才应该是自己人生最根本的东西。
这部著作是()。
A.《红楼梦》B.《三国演义》C.《西游记》D.《水浒传》正确答案:A11、“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
复旦大学哲学导论复习题

复旦大学哲学导论复习题(适用于王德峰版):1、如何理解“哲学”(定义、作用)哲学之为何物?以现在术语说之,宇宙论:目的在于求一“对于世界的道理”(A Theory ofWorld);人生论:在于求一“对于人生的道理”(A Theory of Life);知识论:在于求一“对于知识的道理”(A Theory of Knowkedge)。
人生哲学应该研究人究竟是什么,人究竟该怎么活,其根本问题即伦理学中关于“善”的解答。
2、哲学思维的特点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
哲学是研究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对人类所有知识进行高度抽象的总结,目的在于获得真理。
真理具有相对性: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的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要批判性地继承。
真理是对事物的概括,若应用到具体事物就要具体分析,反过来用其丰富充实真理本身,这是反思。
3、什么是本体论?什么是形而上学?何谓本体论和形而上学?从巴门尼德开始,哲学研究存在,而不再研究存在者。
黑格尔说:“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了”。
追问“存在是什么”,Sein(being)就被当作了一个对象性范畴加以探究。
关于存在问题的范畴体系称为Ontologie(本体论)。
所谓Ontologie,就是以希腊文On(拉丁文ens,英文Being,德文Sein)为核心范畴以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范畴构成的具有形而上特征的理论体系,通常被译为“本体论”、“存在论”。
以Ontologie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称为“形而上学”。
4、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特征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是爱智慧、尚思辨、重探索;古希腊哲学的基本内容是探讨phusis 自然、本性;古希腊哲学自然观的基本性质是朴素直观的辩证性,他们从经验观察出发是自然为神圣的、自我涌现的、活生生的有机整体,试图以知识来说明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自然事物的统一性;论断上的绝对主义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形态,这里的绝对主义是相对于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而言的,意指绝对地肯定或绝对地否定,它的论断主要是宇宙论或本体论上的,而不是认识论上的;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与“神学”不分是希腊哲学的独特表现;古希腊哲学带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古希腊哲学是奴隶主的世界观。
《哲学导论》判断题(含答案)

《哲学导论》判断题1.special metaphysics是一种研究第二原因、初始原因的全卫学科。
(×)2.阿那克西米氏是泰勒斯的学全生,他提出万事造万物的本原是气。
(×)3.埃利亚学派是是古希腊最早的唯一一个唯心主义哲学有学派。
(×)4.巴门尼德认为能够完被思维或言完说的东西就是存在。
(√)5.“把全形而上学的研究转换为对表述实在基本概念及其框架的是研究”是萨特哲学研究学派的主要线索。
(×)6.笛卡尔是泛神没论人一元论的典型代表人物。
(×)7.笛卡尔是机械论自然观点的子唯一虾创始人。
(×)8.反思平虾衡,逻卫辑论证是现象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9.概念凭借语言来表达,卫其作用有全两个。
(√)10.高尔吉亚是公元5世纪古希虾腊哲学家和修辞学家,著名完的智者。
(×)11.古没希腊智者派的主要特点是logos的主完体化。
(√)12.古希腊社会早期争完论中“一”没和“多”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实在与现象的争论。
(√)13.交通规则是人一种道德伦理子的合理性。
(×)14.结构明完确、意义清晰和语卫境等都影响哲学概念的清晰表述。
(√)15.经验是先验知没识成立人的前提条件、先决条件。
(×)16.客观主义的唯心主义是最人典型的卫唯心主义。
(×)17.逻各斯推动了卫世界万事万物的变化,变化遵子循的规律是奴斯。
(×)18.普遍性是哲学理论方法的但唯一评价标卫准。
(×)19.乔治·爱德华·摩尔是星分析哲学的卫唯一创始人。
(×)20.生于1872造年的罗素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卫。
(√)21.实体和属性的概念是柏是拉图首创的,亚里士多德在此基虾础上进行了延伸和修正。
(×)22.实体和终极实在是形完而下学的最有核心问题。
(×)23.实在是与现象人是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之一。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篇一: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之二】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之二二、哲学的诞生8.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起源:古希腊的神话、神谱学、创世说和宗教所隐含的理论倾向为哲学作了准备——对世界作出解释,追问万物的起源。
泰勒斯(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8年)——“水是万物的始基。
”不仅放弃向神求助动因,而是求助自然本身的解释,这就提出了思想对感性之超越,同时也确认了世界的统一性。
西方传统中的知识本性: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思维之能力即为理性,思维之本性即在于它对实在之真相的把握。
由泰勒斯到苏格拉底,是由自然是在知识的追寻到人自身真相的追寻。
9.“穷神知化”:中国哲学的起源不同的知识观念,通往真理的门路也自不相同,中国思想的重点在于人的生命实践,而不重理智的思辨,不重逻辑上的严密推演,更无对观念或概念下定义的兴趣。
“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周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中庸》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西方表现为由知识论出发的形而上反思,中国则表现为以“生命”为中心的形而上反思。
各有短长。
“六经”是中国哲学的发祥地。
10.哲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对于数学真理的世界性,哲学真理是否也应如此呢?哲学思考所揭示的真理和人的文化生命不能脱离,要通过人的个体生命来体现。
在观念、概念上被了解、被表达的同一个哲学真理,由不同的生命个体通过奋斗去体现,就有不同,普遍性会受其限制。
民族生命实践的特殊性,在于其精神传统。
源自不同的生命实践产生不同的思想哲学,在各自生命实践的历史展开中彼此启发,是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世界哲学”非但不值得期待,还应该尽力保持发扬思想的多样性,以避免偏蔽和枯竭。
没有比较、对话就没有深入的理解,何为比较、对话?就是要在分清异同的前提下共生共荣。
王德峰教授最后对于现状的无奈让人叹息,也让人清醒,但我确信这绝不是借口,勇力的前行必从清醒开始,还要负重。
哲学试题及答案讲解

哲学试题及答案讲解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C.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D. 人和宇宙的关系问题答案:A2.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精神B. 物质C. 能量D. 信息答案:B3.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A. 矛盾论B. 决定论C. 因果论D. 目的论答案:A4. 以下哪位哲学家主张“存在即被感知”()A. 柏拉图B. 笛卡尔C. 贝克莱D. 康德答案:C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B. 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C. 唯物论、形而上学、历史唯物主义D. 唯心论、辩证法、认识论答案:B6.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体现了()A. 辩证法B. 形而上学C. 唯心主义D. 唯物主义答案:A7. 以下哪项不属于哲学的范畴()A. 逻辑学B. 数学C. 伦理学D. 美学答案:B8. “我思故我在”是哪位哲学家的名言()A. 尼采B. 黑格尔C. 斯宾诺莎D. 笛卡尔答案:D9.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超人”的概念()A. 尼采B. 康德C. 马克思D. 黑格尔答案:A10.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哪位哲学家的观点()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普罗泰戈拉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区别。
答案: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或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案: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是由孤立、静止、不变的元素构成的。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答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哲学导论 王德峰

第一讲哲学学科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哲学就是人类知识的开端哲学的起点标志着对理性权能的确认。
哲学晚于神话与原始宗教。
神话与原始宗教就是初民解释经验世界的最初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就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
在对待世界的神话态度中,人类心灵的理性权能从属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
古希腊第一位哲人泰勒斯提出“水就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意味着确立了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实质就是要求在解释经验世界时诉诸人类心灵的理性能力。
理性的对象就是实在的终极真实性。
从这里引出了与单纯的想象与迷信相区别的关于“真正的知识”的观念,哲学从这里起步。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真正的知识”就是对于经验事实普遍有效的概念表达与数学描述。
这种知识概念将哲学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
经验科学成为知识的同义语。
哲学确实不就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并不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具体知识。
但就是,哲学就是人类追求知识之努力的思想基础。
一切经验科学都包含着不能由经验本身加以证实的基本信念作为前提。
这些前提正就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思想基础。
科学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追问科学的思想基础的可靠性,而一旦由于科学危机的逼迫而进行这样的追问,她便进入了哲学的领域。
在业已形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将知识与智慧加以区别。
对philosophy一词的词源追溯表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哲学与智慧相关。
何谓“智慧”?人为什么需要智慧?智慧与知识的关系如何?如何获取智慧?这些问题关乎哲学的性质、作用。
第二节哲学探讨人类信念体系(世界观)的思想根据人不仅生活着,而且知道自已生活着。
在生活意识中包含着人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
每一个人在其实际生活中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不具有一定的生活意识的生存并不就是人的生存状况。
人通过对于生活的意识以及对这种意识的表达与实践,不仅就是对既有环境的适应,而且就是对环境的改变。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一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一长时间以来看了不少哲学的入门读物,导论概说的好几种,却没有真正的触动,或者是没有足够的耐心读下去。
最近很偶然的看了几讲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哲学导论"的视频,透过模糊不清的影像却被深深地吸引,其人有一种思想者的态度,又颇具为人师者的激情,于是下载了音频装在mp3里来来回回地听,开启与共鸣随处可见,逼迫你要付诸于文字,妄想雕刻深度描摹线索。
很自然的就找到了他这本2000年出的教材,三百来页并不算厚重,却没有因其为导论而于精微处敷衍了事,也没有因其为教材而板起面孔一本正经,不仅拥有哲学的质地,更点明了教者的理路。
和丹皮尔的《科学史》同时阅读,很多遮蔽物渐渐去除了。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之一一、哲学:人类文明精神的精华1.哲学的定义问题和许多的哲学导论、哲学史一样,王德峰教授也是一上来就不得不谈这个问题,可贵的是他充分地表明了定义本身的难度和可能性,一方面并不存在超越一切门派和时代的"一般哲学",另一方面哲学又确实存在独特的精神疆域。
哲学就是"爱智慧"似乎是这一难解问题的标准答案,但王教授并未止于此,而是很自然的探讨何为智慧,且从何处求的,这就引出了智慧和知识的分别;哲学和科学、艺术、宗教的分别,同时间接地划分了哲学的疆域。
从西方的角度来看,哲学和科学同为理性的产物,只是运用的方式不同。
科学运用理性于具体的经验对象,而经验又来源于人性活动,哲学的区别在于直接将理性运用于人性活动或人类文明本身,也可称之为对认得文化创造力的反思。
文化创造力的理性与非理性成份概言之可称为"精神",哲学就是对这种精神的反思,同时也是精神。
哲学活动就是寻求精神之达到自觉。
相较于科学的"经验之思"(即人性质素),精神的自觉在于对人性质素的关照,并因其达成的途径和方式不同有三种基本形态:艺术--"感性直观的思";宗教--"超越表象的思";哲学--"纯粹的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
笔记:
在逻辑学中,范畴就是最大的概念,比如物质、精神。黑格尔的定义:范畴是客观的思维规定,是事物内在的核心,并且没有比它更大的思维规定,需要彼此定义。什么是物质?不是精神的。
辞海: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范畴是对现实的反映,是对现实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的概括。范畴也是主体和客体联系的纽结。
2.实际与真际
书:P33
出自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新理学》
大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打交道的事物,都是实际的事物
关系:有实际,必有真际;有真迹,不必有实际,真际的范围大于实际
笔记:
辞海:
个人:
真际不依赖于任何实际的经验,但却蕴含了相应的实际事物只要存在就不能逃脱的“理”。真际中的“理”是不朽的,不经历时间的变易。
同样的,社会事实如何成为可能,我们看到两个人打架,并不说成两个生物体在剧烈碰撞,而写成警匪巷战等说法,是因为我们已经对于法则、意义有深刻的领会。
3.我思故我在
意思是:“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我在思考在怀疑的时候,肯定有一个执行“思考”的“思考者”,这个作为主体的“我”是不容怀疑的,这个我并非广延的肉体的“我”,而是思维者的我。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个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关于器的最早解释,在这一解释说明里,器是在道之下的一个哲学范畴。形而下的器是形而上的道的作用和表现,道与器的统一性是在其对立性中得以实现的。道不是超越器之外的存在,而是寓于器之中。
形而上者,泛指事物的一般规律、准则,即所谓道规;形而下者,指具体事物或操作,即所谓器用。二者是一对相互联系的范畴,非器则道无所寓,非道则器无所主。如果套用明代哲学家王明阳的话,道是器之始,器是道之成。人要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就得学“道”,而要使道转化成实际工作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由道到器的实践、精神和心理过程。
哲学考试应该是愉快的
——题记
一.概念题(6题,10分/题)
1.道与器
书:P104
始源思想->人对自身存在的终极领会->文化原动力->道->文化区的中间思想,最崇高的概念。
道本无名,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用“无名”说不可道之道
器:
笔记:
道:无法言说民族文化生命之力让经验成为可能的根据称为道
器:一般的自然科学
个人:
7.智思体
书:P214
不是被直观到,而被理性思及的。
凡一切存在物,就其社会存在这方面来看,即为智思体。是私有财产,是作为“法权主体”的人的占有对象,占有的是一种非经验对象,完全超感觉,却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都会承认的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存在。
笔记:
康德:智思体:真实的例:人、货币->代表社会权力
意会的,不是感受的,感受的是有限的时间。
讨论存在者的存在规定的学问。本体论的主旨是超越具体有限的经验事物,对于本体论来说,最基本的是找出什么是物体、什么是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探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是不是在背后都有一个抽象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基础。它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
个人:
先验的,生来就有,道德心理的萌芽状态,还不具有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同时,如果没有自觉意识,善性也不能发挥作用。不是一种纯粹的事实,而是作为价值而存在着,是选择的价值指向,起引导人心的作用。
端就是根源的意思,善就是德性、道德,道德的根源在心里。孟子讲的人性是超脱自然性的,是“心”。不是生物意义的,也不是心理状态,而是高于生物和心理的心。
笔记:
黑格尔认为,精神一旦成立,就如一颗种子成立,包含以后长成植物的全部性质。世界的历史是内在的合理过程。时机成熟时,历史会把英雄从茫茫人海中召唤出来。历史理性借助热情彼此对抗,自己却不受伤害,最后完成理性的目标。
黑格尔:恶是历史进程的杠杆,描绘了无限乐观主义。->个体的存在被消解了,每个人只是历史理性的工具。
这个“我”,不是肉体的我,而是肉身的我的纯粹意识,是思维。
4.良知即是天理
王阳明讲的。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我们中国人“人人心中有贼,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陆王心学认为不应该把天理放得高高在上,然后让我们每一个个体去被迫服从它,这不是我们破心中贼的道路,破心中贼仍然得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心。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我们一旦把良知呈现出来,心中之贼就破掉了。
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和苏格拉底所说的美德是有区别的。第一,它不是概念判断,它是用人的行为直接呈现;第二,强调当下。生命情感是不由自主地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是不可遏止的。所以良知不是理性的思考,不是心的理性,而是心的情感和精神,人的生命情感都与其相生相伴。
王阳明的心学出现以后,中国历史上的老百姓都有变化了。比如我们今天仍然会说“苍天在上”以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这两句话结合起来不就是王阳明的心学吗?天道高于每个人,天道又在每个人的心中,既超越又内在。所以王阳明说,“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如果天理离开人性去讲的话就是僵死的教条。
9.逻辑预存论
书:P229
世界历史进程是以精神的自由本性为基础,当人群从兽群演变为原始的社会共同体时,精神的种子便已成立,历史不在精神之外,精神则必定要展开为历史。精神在历史性地展开之前,处于种子的形态之中,而它既为理性的自我认识,便在其逻辑本性中潜在地包含了以后展开的一切形相。
即使不经历历史展开的过程,人在自己的逻辑本性中已经是完成了的。完成的根据在于理性,理性是世界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而人的历史存在则是这种本质在时间中的展开。
笛卡尔从怀疑一切既有的定论开始,把一切定论都作为未经证明的假定而将其撇开。他要找到最不可质疑者。他首先用普遍怀疑的方法,找到确实无疑的第一原理,再进一步推演出其他原理来。
它与之前的巴门尼德的“存在”范畴问题不同,判断句的关键,即那个“是”,不是来自对感性共相的描述,也不是感性的举动,而是来自客观思维。但客观思维如何能“思”?客观思维只是“思”的基本规定,所以to be变成了being,思之纯粹活动,变成了客观思维范畴之实体性存在的证明。
用冯先生常举的例子说,就是必须先有飞机之理,然后才有飞机。在飞机未出现之前,飞机之理即已存在于理世界中。他不光从时间上说“理在事先”,而且主要是从逻辑上说“理在事先”。他认为理虽然可离开事物而单独存在,但同时又承认这种存在是不在时空之中的。
但是这个“理”,也是需要我们对意义法则有事先的领会才行。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太阳晒热的石头,我们其实只知觉到太阳晒,和石头变热,但是凭借我们的理性,凭借逻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得出是因为太阳晒而导致石头变热的,但是我们却偏偏把知觉状态连成了事实。它不是出自理智的,而是出自知觉活动过程中各个知觉状态之间前后相继关系之重复,多次重复造成被固定起来的联想律。
现在笛卡尔的“我在作判断”中,通过判断的具体内容提取了思的纯粹活动,不是通过“实体”来确定的。那个“这是黄河”其实是“我认为这是黄河”,没有我认为,就没有黄河,所以“存在”是从“我思”来的。
“我思”是思维的真正出发点,“is”只能证明“我”存在的绝对性,因为是“我”给出了这个纯粹活动,所以“我思故我在”。
笔记:
被证明的,对天道有所领会,需要生命奋斗来实现
是尚未称为实际的东西,但是是对真际的领悟
辞海:
①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②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
个人:
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领悟真际,尚未被实际所实现的,就是理想。人们先要看到实际,然后用科学进行反思,揭示它为什么是这样,然后从实际进入真际,得出“应当是怎么样”,这个“应当是怎么样”就成为了我们的理想。
辞海:
个人:
康德先验哲学的概念,与现象界相对,指由理性(区别于知性)所认识的东西,比如自由,道德等。智思体,就是本体,也可以解释为意会体,它不是被感觉到,而是被意会到,意会体。占有手表的王德峰就是这种意会体,他称为人格。
8.善端
书:
笔记:
辞海:
四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源头,是人之为人的根据。端,端倪、苗头。
二.哲学命题阐释(2题,20分/题)
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提出,他认为追问世界本源本身就是错误的,我们凭什么认为本源是不变的?他提出:火是本源,火是变化。世界没实体,世界就是变,它不是特定的感性事物,这个火是一个象征。这个和周易里的变是相同的,宇宙是浩转流变的。
他取消了本源问题,认为世界是一条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他把存在的东西比作一条河,声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赫拉克利特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他关于运动变化的思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
5.思想存在就是感谢存在
在德语中,思想Denken=英语中think,感谢Danken=英语中thank,是同源词,可见,思想的本意是感谢,思想存在,即感谢存在。
实际的生活就是历史的逻辑展开。很像一个逻辑预存的上帝。
辞海:
个人:
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外部世界是因为精神的成立而存在的。自由意识的进展潜伏在历史变迁的背后,并且遵循着理念发展的内在逻辑。"人类的热情"是"自由的观念"用来实现自身的手段,这两者交织而成世界历史的经纬线。人类进程的丰富在于人的精神理性之中。
实际就是现实中我们所感受到那些感性的杂多。
真际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实际是科学研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