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出度方法的选择及验证..
溶出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

溶出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溶出度(释放度)检测是药物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测试之一,用于评估药物的溶出性能。
溶出度测试可以确定药物在固体药物制剂中的药物溶出速率,从而判断药物的口服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本文将介绍溶出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
1.仪器和试剂准备(1)溶出度仪器:常用的溶出度仪包括旋转篮法、磁力驱动法和流动池法等。
根据需求选择适合的仪器。
(2)溶出介质:根据药物特性选择适当的溶出介质,如水、缓冲液、模拟胃肠液等。
(3)试剂:如酸或硷,用于调整溶出介质的pH值。
2.样品制备(1)固体制剂:称取一定重量的固体制剂,放入溶出度仪的样品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溶出介质,封闭样品容器。
(2)液体制剂:取一定量的液体制剂,放入溶出度仪的样品容器中,封闭样品容器。
3.溶出度测试条件设定(1)旋转篮法和磁力驱动法:设定速度、旋转篮或磁力驱动子的数量等。
(2)流动池法:设定流速、温度和流动池的体积等。
4.溶出度测试操作(1)样品容器准备:根据所选的溶出度仪器选择适当的样品容器。
(2)样品装载:将样品容器放入溶出度仪器中,根据仪器要求加入预定体积的溶出介质。
(3)测试条件设定:根据所选的溶出度仪器设定相应的测试条件,如速度、温度等。
(4)样品测试:启动溶出度仪器,按照设定条件进行样品测试。
(5)结果记录:根据溶出度仪器的要求,记录样品测试结果。
5.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1)计算溶出度:根据样品测试结果,计算出药物的溶出度或释放度。
(2)结果分析:对溶出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如平均值、标准偏差等。
二、方法建立1.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试剂,根据药物特性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溶出度仪器和溶出介质。
2.设定溶出度测试条件,包括旋转篮法、磁力驱动法或流动池法的相关参数。
3.开展溶出度测试,根据所选的溶出度仪器和条件进行样品测试。
4.收集测试数据,根据测试结果计算药物的溶出度或释放度。
5.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根据统计学方法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溶出度

溶出度总结一、溶出度方法的确立1、溶出方法的选择(1)篮法(B)/浆法(P),不提首选浆法或蓝法非崩解型药物(B)崩解型药物制剂中含有难以溶解、扩散的成分(P)主药或辅料为一定胶性物质(P)悬浮的制剂(B),如辅料易堵塞网孔(P,使用沉降篮)(2)小杯法:≥500ml浓度过低,较灵敏的方法仍难以进行定量测定(不能使用沉降篮,测定不能再稀释测定)。
2、溶出介质的选择(1)水:不提以水为主(pH 值无法控制,在试验过程中易发生改变,适合非pH 依赖释药)(2)人工胃液(0.01~0.1mol/L盐酸溶液, 必要时可加胃蛋白酶)(3)人工肠液(必要时可加胰蛋白酶)(4)其他缓冲液(pH值一般不超过7.6)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缓冲范围pH7.0~9.5,低离子强度(二氟尼柳胶囊)(5)其他: 低浓度表面活性剂; 醇溶液(一般<5%)人体生理pH值在胃内为1~3.5,小肠内约为7,结肠内约为7.5(6)表面活性剂----尽量避免使用,种类和浓度需通过多个试验来验证。
•FDA 溶出度指导原则:对于难溶性药物不提倡使用有机溶剂,推荐SDS,但必须证明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和用量的合理性。
即应考察表面活性剂对药物的增溶量,以确定最少且最佳的使用浓度。
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laurylsulfate SLS或SDS) —纯度;pH≦2.5聚山梨酯(吐温)20-80 (Tween20-80 ) —茴三硫片/吉非替尼片/盐酸雷洛昔芬片等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粘度大月桂基二甲基氧化铵—替代SDS 用于胶囊剂(可以与酶配伍)3、溶出介质体积的选择使药物符合漏槽条件小规格品种一般不提倡将2粒/片投入1个溶出杯中来满足测定的灵敏度需要。
常用:大杯法:500 ~1000ml ,900ml为最普遍小杯法:100~250ml。
漏槽条件:即所用介质的体积应达到被测物质在37℃时在此介质中达到饱和溶液浓度的体积的3~10倍。
溶出度方法学验证

溶出度方法学验证
溶出度方法学验证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溶出度测试方法,用于评估固体药物制剂在特定条件下的药物释放速度。
通过该方法可以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行为,敏感性以及药物溶出动力学。
溶出度方法学验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溶出介质:选择适当的介质,如模拟胃肠液、模拟体液等,并调整其pH 和温度。
2. 准备固体药物制剂:将药物制剂加入溶出器中,例如溶出度仪器的溶出器。
3. 设定实验条件:设定溶出温度、转速、溶出介质的体积等。
4. 开始实验:启动溶出度仪器,开始记录药物溶出过程。
根据所需的时间点,取样分析溶出介质中的药物浓度。
5. 分析数据:根据取样的药物浓度数据,计算溶出度曲线、累积释放度和速率等药物溶出参数。
6. 数据解释和结果分析:根据溶出度测试的结果,评估药物制剂的溶出性能,并与其他制剂进行比较。
在溶出度方法学验证过程中,一般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试验条件,如适当的转速、温度、体积等,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同时,还要注意样品的制备、溶解度测定方法的准确性等,以提高测试的精确性。
总之,溶出度方法学验证是一种有效评估固体药物制剂溶出性能的方法,对于药物研发、质量控制和生物等效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溶出度

溶出度知识点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溶出介质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方法。
它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个完整的溶出度方法验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溶出方法(转篮法与桨法)及其转速的选择;(3)溶出量测定方法的验证,(4)溶出度均一性试验(批内)、重现性试验(批间)等。
审评中发现提供溶出度方法验证资料往往不全,应引起申报单位注意。
(一)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选择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选择包括溶出介质及介质体积的选择、溶出方法(转篮法与桨法)及其转速的选择。
根据《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溶出介质通常采用水、0.1mol/L盐酸溶液、缓冲液(pH值3~8为主)。
对在上述溶出介质中均不能完全溶解的难溶性药物,可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等。
检查方法转篮法以100转/分钟为主;桨法以50转/分钟为主。
(二)溶出量测定方法的验证溶出量测定常同含量测定,采用HPLC、UV方法。
如溶出量测定所用的溶剂(溶出介质)与含量测定的溶剂不一致,溶出量测定浓度与含量测定浓度不一致,溶出度测定制剂为胶囊剂或需去除糖衣、薄膜衣后测定含量的片剂,则均需重新进行溶出量测定方法验证。
根据中国药典附录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附录XIX A)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验证与含量测定相同,包括准确度(回收率)、精密度、专属性(辅料、胶囊壳等的干扰试验)、线性和耐用性等。
(三)滤膜吸附的验证取样过滤时,可能存在损失,故需进行滤膜吸附的验证,大部分资料未进行该项试验。
中国药典溶出度测定法对微孔滤膜的规定为“滤孔应不大于0.8μm,并使用惰性材料制成的滤器,以免吸附活性成分或干扰分析测定”。
工作中常用滤膜有水系和有机系两种,滤膜孔径0.45μm、0.80μm。
水系微孔滤膜通常为混合纤维素酯滤膜(WX),不耐酸、碱、有机溶剂。
使用前常需进行漂洗(水浸)处理,防止滤膜使用时未压紧有气泡入内,同时水浸也为了使膜充分溶胀,现有针式混合纤维素酯过滤器,可直接使用。
溶出度

溶出度总结一、溶出度方法得确立1、溶出方法得选择(1)篮法(B)/浆法(P),不提首选浆法或蓝法非崩解型药物(B)崩解型药物制剂中含有难以溶解、扩散得成分(P)主药或辅料为一定胶性物质(P)悬浮得制剂(B),如辅料易堵塞网孔(P,使用沉降篮)(2)小杯法:≥500ml浓度过低,较灵敏得方法仍难以进行定量测定(不能使用沉降篮,测定不能再稀释测定)。
2、溶出介质得选择(1)水:不提以水为主(pH 值无法控制,在试验过程中易发生改变,适合非pH 依赖释药)(2)人工胃液(0、01~0、1mol/L盐酸溶液, 必要时可加胃蛋白酶)(3)人工肠液(必要时可加胰蛋白酶)(4)其她缓冲液(pH值一般不超过7、6)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缓冲范围pH7、0~9、5,低离子强度(二氟尼柳胶囊)(5)其她: 低浓度表面活性剂; 醇溶液(一般<5%)人体生理pH值在胃内为1~3、5,小肠内约为7,结肠内约为7、5(6)表面活性剂----尽量避免使用,种类与浓度需通过多个试验来验证。
•FDA 溶出度指导原则:对于难溶性药物不提倡使用有机溶剂,推荐SDS,但必须证明表面活性剂得选择与用量得合理性。
即应考察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得增溶量,以确定最少且最佳得使用浓度。
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laurylsulfate SLS或SDS) —纯度;pH≮2、5聚山梨酯(吐温)20-80 (Tween20-80 ) —茴三硫片/吉非替尼片/盐酸雷洛昔芬片等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粘度大月桂基二甲基氧化铵—替代SDS 用于胶囊剂(可以与酶配伍)3、溶出介质体积得选择使药物符合漏槽条件小规格品种一般不提倡将2粒/片投入1个溶出杯中来满足测定得灵敏度需要。
常用:大杯法:500 ~1000ml ,900ml为最普遍小杯法:100~250ml。
漏槽条件:即所用介质得体积应达到被测物质在37℃时在此介质中达到饱与溶液浓度得体积得3~10倍。
药物溶出度仪机械验证指导原则

药物溶出度仪机械验证指导原则药物溶出度仪是一种用于评估药物释放速率和溶解度的仪器。
在药物开发过程中,药物溶出度仪的机械验证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关于药物溶出度仪机械验证的指导原则:1. 选择适当的验证方法在选择验证方法时,应考虑到所使用的药物溶出度仪类型、制造商建议的验证程序以及实验室能力和资源。
常见的验证方法包括使用标准样品、使用自制样品和使用商业样品。
2. 进行初步测试在进行正式机械验证之前,应进行初步测试以确定所需的测试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温度、pH值、转速、时间等。
3. 使用标准样品进行机械验证标准样品是一种已知释放速率和溶解度的化合物。
在机械验证中,应使用标准样品来检查仪器是否符合规格要求。
如果结果符合预期,则可以认为该仪器是准确可靠的。
4. 使用自制样品进行机械验证自制样品是一种由实验室制备并具有已知释放速率和溶解度的化合物。
使用自制样品进行机械验证可以检查药物溶出度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使用商业样品进行机械验证商业样品是一种已知释放速率和溶解度的化合物,通常由制药公司提供。
使用商业样品进行机械验证可以检查药物溶出度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且可以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较。
6. 记录所有测试结果在进行机械验证时,应记录所有测试结果,包括温度、pH值、转速、时间等参数。
这些记录将有助于确定仪器是否符合规格要求,并且可以帮助诊断任何问题。
7. 定期重复测试为了确保药物溶出度仪始终保持准确可靠,应定期重复机械验证。
此外,如果更换了任何部件或更改了测试程序,则也应该进行机械验证以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药物溶出度仪机械验证是评估药物释放速率和溶解度的关键步骤。
通过选择适当的验证方法、进行初步测试、使用标准样品、自制样品或商业样品、记录所有测试结果以及定期重复测试,可以确保药物溶出度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溶出度验证方案

溶出度验证方案1. 引言溶出度是评估药物释放率和溶解性的重要参数,对于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验证药物的溶出度,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条件来进行测试。
本文将介绍溶出度验证的方案和步骤。
2. 实验材料•药物样品:待验证药物样品•溶媒:适量生理盐水、酸性或碱性溶液等•溶出度测试仪:例如DDS-100溶出度仪3. 实验步骤3.1 准备工作•将药物样品按照需要的重量准备好,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准备适量的溶媒,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及预期的释放时间选择合适的溶媒。
•准备溶出度测试仪,根据仪器说明书进行合适的清洗和校准。
3.2 实验操作1.将药物样品放入溶出度测试仪的试验器中。
确保样品分布均匀,避免样品密度过高或过低。
2.添加适量的溶媒,覆盖样品表面,确保溶媒的温度和pH值稳定。
3.启动溶出度测试仪,设置合适的参数,如温度、转速、采样时间等。
4.根据设定的时间间隔,定期取出样品进行采样。
5.采样后,及时补充相同体积的新溶媒,保持相对稳定的溶媒环境。
6.采样的样品可以通过分析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药物含量的分析和测定。
3.3 数据处理1.获取每个时间点的溶出度数据,可以通过溶出度测试仪自动记录或手动测量。
2.根据溶出度数据,绘制药物释放曲线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溶出度百分比或浓度。
3.对药物释放曲线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个时间点的溶出度百分比或浓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4.比较不同样品或不同条件下的溶出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4. 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步骤中的操作,我们可以获得药物样品在不同时间点的溶出度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药物释放曲线,进一步分析和比较不同样品或条件下的溶出度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和目的,我们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溶出度验证实验,包括不同溶媒的选择、不同温度和pH值的设定等。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的释放特性,优化药物的制备工艺和剂型设计。
溶出度方法学研究

and f2 Limit
平均偏差(Average difference) 2% 5% 10% 15% 20%
F2 临界值(f2 Limit)
83 65 50 41 36
f2 因子的应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1.在进行参比与受试制剂的溶出曲线比较的过程中,时间点间隔 无需相等,但两者所取各时间点必须一致,一般除 0 时外,选择 3 点以上,即 n≥3。 2.f2 计算公式只适用于受试与参比制剂的平均累积释放度差值 <100 时的溶出曲线比较(如果二者的差值>100,就会得到一个负 值),普通口服制剂要保证药物溶出 90%以上,缓释制剂、肠溶 制剂药物释放需达到 80%以上,或达到释放平台。 3.受试与参比制剂释放曲线上各时间点的平均累积释放度差异, 在平台区达到最小(如果外推到释放 100%,差值将为 0),在该
水:纯化水(质量标准见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二部)
1.4 注释
溶出曲线一般要考察至少 3 种介质,对于仿制药,在标准介质中的
溶出曲线必做,如果标准介质与上述常用介质不一致,与标准介质最接
近的介质不再做。
溶出介质第一次配制时,要测定 pH 值,与标准值的差值应不超过
0.1。溶出介质使用前要加热或超声脱气。
超声使充分溶解后定量稀释至标准规定浓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进
样。
对照品溶液:取对照品适量,按标准方法配制。
判断标准:空白溶液在主成分的位置不出峰;供试品溶液色谱峰的
理论板数、拖尾因子要符合要求;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峰面积相
差不超过 10% 。
4.2 系统精密度
取专属性项下的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 6 次。结果见下表。
在制剂的开发研究中,通过对比不同处方之间的溶出曲线,可以 较准确地反映药物处方、工艺、生产场地及规模等因素变化对药物体 外释放行为的影响。近年来,国外针对溶出曲线的相似性评价方法报 道很多,其中 f2 因子方法因为计算简单、判定结果可靠,作为评价 体外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方法,已经被美国 FDA 的 CDER 和欧盟 EMEA 收 载并推荐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点
由不锈钢金属材料制成。 旋转时摆动幅度A、B不得 超过±0.5mm。
第三法 小杯搅拌桨法
除另有规定外, 量取经脱气处理 的 溶 剂 100 ~ 250ml注入每个操 作容器内,以下 操作同第二法。
适用范围
小剂量的片剂、胶囊、丸剂 仅供UV—VIS测定
HPLC测定应采用篮法或桨法
对于药物主要在肠道溶出的,如难溶性药 物、弱酸,选择较高的pH范围(如pH6.8的 人工肠液)可能是适宜的介质。
水——最常用,良好脱气水的pH值为 5.0~7.0 适用于溶解度对pH值不敏感的药物
盐酸溶液——模拟酸性胃液的介质 适用于酸中稳定的药物 浓度一般为0.1~0.01mol/L,pH值一 般为1.0~2.2
溶出度
概念与适用范围 溶出度方法的建立 影响溶出度的因素 溶出度的比较 问题
溶出度概念: 指制剂(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 制剂)中有效成分在规定介质中溶出的速 度与程度。 是反映制剂生物有效性的体外测定方法。
适用范围
溶解度在微溶以下的药物
溶解度虽在略溶以上,但处方与工艺造成阻溶 的制剂 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的制剂 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透皮贴剂等
缺点
第二法 搅拌桨法
溶剂处理同第一法。取供试品 6片 ( 个 ),分别投 入6个操作容器内,立即启动旋转并开始计时,其 它同第一法测定。 用于胶囊剂测定时,如胶囊上浮,可用一小段 耐腐蚀的金属线轻绕于胶囊外壳或装入沉降篮(呈 圆柱形,内径为 12mm ,长 25mm ,由 10 根不锈钢丝 ( 丝 径 为 1mm±0.1mm) 焊 接 而 成 。 周 围 以 间 隔 为 3.5mm 的不锈钢丝螺旋缠绕,上下两端以 2 根不锈 钢丝十字形固定,一端可开关 。
1、确定测定溶出度的目的
确定溶出条件
仿制:与被仿药物标准一致 创制:研究选择方法
溶出条件、介质、含量测定方法… …
结果分析
仿制:溶出曲线比较
创制:确定取样点数、取样时间与溶出限度,进
行体内外相关研究
2、主药和辅料性质
一是药物在不同pH条件下的溶解度,或在 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二是药物在溶液状 态下的药物的稳定性
转篮分篮体与篮轴两 部分, 均为不锈钢金 属材料制成。 转篮旋 转时, 摆动幅度不得 超过±1.0mm。
适用范围 胶囊、丸剂、片剂 漂浮的制剂
转篮与转轴:不锈 钢或其他隋性材料
溶出杯:硬质玻璃 或其他隋性材料 先降转篮,再开电 机
优点
应用广泛 装置简单、成熟 制剂在篮中的位置对测 定有影响 篮下流体力学死区 逸出气体对测定有影响 粘性物质易堵塞网孔 自动化比较困难
2、主药和辅料性质
漏槽条件
漏槽条件是指药物所处释放介质的浓度远 小于其饱和浓度,一般释放介质的体积为 药物饱和溶液所需介质体积的3~7倍。 漏槽条件即做溶出的最佳条件
3、溶出介质的选择
溶出介质的选择部分是根据药物溶解度和 制剂规格确定的,以保证符合漏槽条件 溶出介质首选水 ,其次是0.1mol/L盐酸、 缓冲液(pH值3~8)、人工胃液或人工肠 液;若介质中加适量有机溶剂如异丙醇、 乙醇或加分散助溶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 (0.5%以下)等,应有文献依据,并尽量 选考察溶出 度
标准中未列溶出度项:如果全部企业样品均在15分 钟内溶出85%以上,则可以不将溶出度列入标准 标准中已列溶出度项:不要轻易删除溶出度项
体内外相关性 溶出度—体外药物指标成分的溶出方法 生物利用度—体内血药浓度,尿药浓度法
固体制剂
固体制剂
流池法
桨碟法
方法建立过程
1、明确溶出度的目的 2、主药和辅料性质 3、溶出介质的选择 4、溶出仪器的选择 5、转速的选择 6、方法学的验证 7、溶出曲线的绘制
1、确定测定溶出度的目的
仿制:与被仿药物一致 创制:明确期望的溶出速率 急救药:数分钟内迅速溶出,如:硝酸甘油片 抗生素:根据抗生素后效应,采用脉冲给药,快 速溶出,使血药浓度迅速达MIC或MBC,减少不 良反应,减少微生物变异; 如: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 抗生素一般不推荐缓释剂型 普通降血压、降糖制剂:先快速,后中低速 治疗慢性病的药物:慢速、恒速 缓释剂型:先快速,后恒速
3、溶出介质的选择
对于普通口服制剂的溶出行为考察需在 pH1.2~6.8范围内进行。在方法的建立阶段, 尚有必要对溶出前后的pH是否发生变化进 行检查。
对于药物可以在胃部快速溶解和通透性高 的,胃排空时间可能是吸收的限速步骤, 对于这类药物,溶出度检查主要是证明药 物在胃液条件下可以快速溶出。
首选方法
先降浆,再投药, 后开电机 适用范围 片剂、胶囊、 丸剂
优点
广泛应用,适用性强 易于自动化 流体动力学复杂,制剂在 杯中的位置(下沉或漂浮) 影响药物溶出 桨底易形成“锥形堆积” 漂浮制剂不适用 对搅拌桨和溶出杯几何尺 寸的精度要求较高,搅拌 轴方向的微小改变会引起 溶出结果的明显偏离
概念和适用范围 溶出度方法的建立 影响溶出度的因素 溶出度的比较 问题
中、美、英、日四国药典收录情况
药典
中国 美国
测定方法
转篮法、桨法、小杯法 转篮法、桨法、流池法、往复筒法、圆筒 法、桨碟法、往复架法 转篮法、桨法、桨碟法、流池法
英国 欧洲
日本
转篮法、桨法、流池法
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第一法 转篮法 第二法 搅拌桨法(浆法) 第三法 小杯搅拌桨法(小杯法)
第一法 转篮法
除另有规定外,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剂900ml,注 入每个操作容器内, 加温使溶剂温度保持在 37℃±0.5℃,调整转速使其稳定。取供试品6片 (个),分别投入6个转篮内,将转篮降入容器中, 立即开始计时,除另有规定外,至45分钟时,在 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不大于0.8μm 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 取滤液,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算出每 片(个)的溶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