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系统建模方法—库存系统模型

合集下载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案例研究.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案例研究.

7.5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案例研究7.5.1 板材加工柔性制造系统配置与参数的优化1.板材加工 FMS 概述板材加工是机械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材成形的零件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家用电器、仪器仪表、控制柜、汽车以及通信产品中,如图 7-30所示。

图 7-30 板材成形零件示例20世纪 80 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板材加工设备开始向数控化转变,出现了数控冲床(NC Punching 、数控剪板机(NC Shearing以及数控折弯机(NC Bending等系列数控加工设备。

但是,独立的数控化板材加工设备存在生产效率低、加工成本高、车间物流管理混乱、产品质量难以控制等缺点。

1967年,英国人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条柔性制造系统(FMS 。

1979年,世界上第一条板材加工 FMS 在日本三菱电机公司研制成功。

柔性加工方式具有高效率、高柔性、高质量以及高度自动化等优点,填补了流水线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与数控加工小批量生产方式之间的空白。

FMS 的出现给机械制造业带来了深远影响。

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地区已出现多家专业生产板材数控及柔性加工设备的公司,如意大利 Salvagnini 、芬兰 Finn-Power 、日本 Marata 以及德国 Trumpf 等。

板材加工FMS 可以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例如:日本 Yaskawa 公司投产一条板材加工FMS 后,操作人员由 23人减少为 9.5人,材料利用率由 76.9%提高到 91.4%,占地面积由 725m 2减少为 377m 2,外包加工费由 37800美元 /月减少为 3000美元 /月,零件库存费用由 41640美元 /月减少为 7500美元 /月,材料种类由 10种减少为 7种。

20世纪 80年代末, 板材柔性加工设备开始进入我国市场。

广西柳州开关厂、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江苏扬中长江集团以及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等多家企业先后从国外引进生产线。

1991年, 我国第一条自主开发的板材加工 FMS 研制成功, 在长城开关厂投入使用。

制造业信息化建模方法

制造业信息化建模方法

第二章制造业信息化的建模方法制造业信息化中很重要的工作是对信息化对象进行建模,包括功能模型、组织模型、过程模型、信息模型和知识模型的建模,其作用是帮助信息化咨询人员、开发人员和用户进行沟通和知识转移,帮助确定信息化的需求,帮助进行信息化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

制造业信息化建模需要一套体系结构的支持。

2.1节将首先讨论制造业信息化建模方法的需求,然后介绍国际上两个著名的制造业信息化建模体系结构,以及制造业信息化的L3型体系结构.2.2节将介绍若干制造业信息化模型设计方法,包括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功能模型设计方法、社会-技术系统模型设计方法、面向软件开发的建模方法等。

2.3节将分别介绍一些常用的功能、组织、过程、信息和知识模型。

2.1 制造业信息化建模需求和体系结构2。

1.1 制造业信息化建模方法的需求制造业信息化建模方法的需求主要是:不同专业技术和知识交流的需要、软件工程的需要、制造企业间信息交流的需要。

1. 不同专业技术和知识交流的需要制造业信息化需要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产品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

例如,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熟悉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人员协同开发;产品数据管理系统需要熟悉信息技术和产品设计技术的人员协同开发;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需要熟悉信息技术和产品工艺技术的人员协同开发。

如果对整个企业进行信息集成,则需要熟悉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产品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

事实上不可能每个人都熟悉各种技术。

因此需要建立包括有关方面人员的项目组,在项目开发和实施中,进行各种业务知识的交流.为此,需要有一套能够完整描述业务过程、信息系统等的模型。

2. 软件工程的需要软件工程就是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计算机软件系统。

软件工程是一门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软件工程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即:方法、工具和过程。

在早期计算机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软件纯属一种开发人员个体单干的智力产品。

供应链系统模型分析

供应链系统模型分析

供应链系统模型分析实例:沃尔玛和宝洁20世纪80年代,在这两家公司开始合作之前,美国零售商和制造商分享的信息很少,双方总是围绕着商品价格和货架位置争夺控制权,情形就像今日中国之零供关系。

而随着宝洁与沃尔玛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的确立,美国零售商和供应商的目光开始转向如何加强供应链管理以降低综合运营成本,以及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而不再仅仅盯住渠道控制权。

宝洁,全球最大的日用品制造企业;沃尔玛,全球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

它们之间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

曾几何时,有着“自我扩张欲的家伙”之称的宝洁与沃尔玛经历过长时间的“冷战”。

宝洁总是企图控制沃尔玛对其产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条件,而沃尔玛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威胁要终止宝洁产品的销售,或把最差的货架留给它。

当然,双方很快认识到深度合作的好处。

1987年, 为了寻求更好的手段以保证沃尔玛分店里“帮宝适”婴儿纸尿裤的销售,宝洁负责客户服务的副总裁Ralph Drayer和沃尔玛的老板Sam Walton终于坐到了一起。

那个时刻,被认为是协同商业流程革命的开始。

“宝洁-沃尔玛模式”的形成其实并不复杂。

最开始时,宝洁开发并给沃尔玛安装了一套“持续补货系统”,具体形式是:双方企业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和卫星通讯实现联网,借助于这种信息系统,宝洁公司除了能迅速知晓沃尔玛物流中心内的纸尿裤库存情况外,还能及时了解纸尿裤在沃尔玛店铺的销售量、库存量、价格等数据,这样不仅能使宝洁公司及时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和研发计划,同时也能对沃尔玛的库存进行单品管理,做到连续补货,防止出现商品结构性机会成本(即滞销商品库存过多,与此同时畅销商品断货)。

而沃尔玛则从原来繁重的物流作业中解放出来,专心于经营销售活动,同时在通过EDI从宝洁公司获得信息的基础上,及时决策商品的货架和进货数量,并由MMI(制造商管理库存)系统实行自动进货。

沃尔玛将物流中心或者仓库的管理权交给宝洁公司代为实施,这样不仅沃尔玛不用从事具体的物流活动,而且由于双方企业之间不用就每笔交易的条件(如配送、价格问题)等进行谈判,大大缩短了商品从订货经过进货、保管、分拣到补货销售的整个业务流程的时间。

生产计划与控制04第四章制造系统的建模方法

生产计划与控制04第四章制造系统的建模方法
生产计划与控制04第四章制造系统的 建模方法
4.4.1 Petri网的概述
离散事件系统建模方法之三——
Petri网(Petri net)
1962年,德国人Carl Adam Petri首次使用网状模型模拟通信 系统,后发展成为Petri网理论。
Petri网能够描述系统的结构特征,并能对系统的动态性能进 行分析。与其它建模方法相比,Petri网建模具有下述优点:
▪ Petri 网描述系统的最基本概念是库所和变迁。
▪ 库所表示系统的状态,变迁表示资源的消耗、使用及使系统 状态产生的变化。
▪ 变迁的发生受到系统状态的控制,即变迁发生的前置条件必 须满足;变迁发生后,某些前置条件不再满足,而某些后置 条件则得到满足。
生产计划与控制04第四章制造系统的 建模方法
4.4.2 Petri的基本概念
ACD法的缺点: ✓ 当系统庞大、复杂时,活动循环图将十分复杂; ✓ ACD法只描述系统的稳态,而不研究系统的瞬态(如动作的
开始、结束等); ✓ ACD法缺乏定量的分析工具。
生产计划与控制04第四章制造系统的 建模方法
活动循环图法(Activity Cycle Diagram,ACD)
ACD法中的术语: ✓ 实体 ✓ 活动 ✓ 队列 ✓ 实体行为模式 ✓ 直联活动和虚拟队列 ✓ 合作活动
绘制实体活动周期图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①交替原则 ②闭合原则
生产计划与控制04第四章制造系统的 建模方法
活动循环图法(ACD)--举例
(3)系统活动周期图
生产计划与控制04第四章制造系统的 建模方法
活动循环图法(ACD)--举例
(4)增加必要的虚拟实体
(5)确定模型的参变量和 属性描述变量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知识点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知识点

知识点21. 结合具体制造系统或服务系统,分析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2. 什么叫“状态空间爆炸”?产生状态空间爆炸的原因是什么?它给系统性能分析带来哪些挑战?3. 常用的离散事件系统建模方法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分类的?4. 什么是马尔可夫特性?它在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分析中有什么作用?5. 根据功能不同,仿真模型(程序)可以分为哪三个层次?分析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6. 分析事件调度法、活动循环法、进程交互法和消息驱动法等仿真调度方法的特点,在分析每种调度方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阐述几种仿真调度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绘制每种仿真调度方法的流程图。

7. 结合具体的离散事件系统,如银行、理发店、餐厅、超市、医院、作业车间等,采用事件调度法、活动循环法或进程交互法分析建立此类系统的仿真模型,试分析仿真模型中的建模元素以及仿真调度流程。

8. 从系统描述、建模要点、仿真时钟推进机制等层面,比较事件调度法、活动循环法和进程交互法的异同之处。

9. 什么叫仿真时钟,它在系统仿真中有什么作用?什么叫仿真时钟推进机制?常用的仿真时钟推进机制有哪些?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适合于怎样的系统?10.结合具体的离散事件系统,分析若采用固定步长时间推进机制、下次事件时间推进机制或混合时间推进机制时,分别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以图形或文字等形式分析时钟推进流程。

11.什么叫仿真效率?什么叫仿真精度?分析影响仿真效率和仿真精度的因素?12.从仿真效率和仿真精度的角度,分析和比较三种仿真时钟推进机制的特点,并分析三种仿真时钟推进机制分别适合于什么样的系统?13. 什么是蒲丰投针试验?绘制蒲丰投针试验原理图,通过推导蒲丰投针试验中针与任一直线相交的概率,分析采用随机投针试验方法来确定圆周率π的原理。

14. 按照蒲丰投针试验的条件和要求,完成投针试验,在统计投针次数、针与直线的相交次数的基础上,求解π的估计值,并以报表或图形等形式表达试验结果。

建模与仿真

建模与仿真

1.仿真是基于模型进行的,仿真是对真实世界的模拟。

2.仿真技术:对模型进行试验以便评价、分析和优化系统的技术。

3.物理仿真:是按照实际系统的物理性质构造系统的物理模型,并在物理描写模型上进行实验的过程;4.数学仿真:是在对系统进行抽象,并将其特性用数学关系式加以描述得到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数学模型进行实验的过程;5.半实物仿真:是数学仿真与物理仿真的结合甚至实物联合起来进行实验的过程。

6.数学仿真也称为计算机仿真7.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对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利用计算机实现仿真)。

8.仿真软件的基本功能:包括模型描述与处理、仿真实验的执行与控制、仿真结果的表达与分析。

9.仿真技术已成为战略研究、系统分析、运筹规划、预测决策、宏观及微观管理等领域的有效工具10.阻碍生产系统仿真技术应用的原因:1建模难度大:某些系统如对于大比例系统模型,建模十分复杂 2机时需求大:仿真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机时 3数据要求高:仿真需要大量实际的、准确的数据,这是一般企业所难以提供的,因此对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带来了影响,导致了人们对仿真能力的怀疑。

11.总体而言,计算机仿真技术正朝一体化建模与仿真环境的方向发展,其主要热点为:面向对象仿真、定性仿真、智能仿真、智能仿真、可视化仿真、多媒体仿真、虚拟现实仿真、网上仿真12.系统:由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要素按照一定规律构成的集合体,它们共同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组成。

②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并在系统内部形成特定的结构。

③具有边界(boundary),进行仿真时必须划清边界。

④系统具有特定的功能,具有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并且系统功能受到系统结构和环境的影响13.系统环境:能对系统产生影响且属于系统之外的元素集14.系统分类:①连续系统:指系统状态随时间发生连续性变化的系统。

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状态空间方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等形式。

IDEF0建模方法

IDEF0建模方法

1 2
A3图
3 4
IDEF0分解说明
无论如何分解,在每一层 和每个模块上下左右的 ICOM必须一致 。即有开 端的边界箭头一定与父图 中父盒户的箭头一致。
把子图中每个边界箭头的 开端分别用字母I,C,O,M 来标明是父盒子的输入、 控制、输出及机制。再用 一数字表示父盒子上箭头 的相对位置,见右图C1
结点树:
结点号是由盒子的编号推导出 来的。活动图的所有结点号都 用字母A开头。最顶层图形为 A0图,在A0以上只用一个盒子 来代表系统内外关系的图,编 号为A—0。(读作“A减0”,必 要时还可有A一1,A一2)。
应用举例:
基于ASP虚拟企业构建过程的IDEFO模型
IDEFO在建模的开始,先定义系统的内外关系和来龙去 脉。用一个盒子及其接口箭头来表示,确定了系统范围。
产品名称 数量
具 有
质量计划• 产品号(FK)
检测规程
具有 • 确定
产品技术性能指标 产品号(FK)
• 性能指标数据表
6 信息系统建模工具
3、IDEF1X方法 应用
质量计划 产品号(FK) 检测规程
物料 物料编号(PK) 物料名称
具有

物料质检计划 产品号(FK) 物料编号(FK)
检测规程
指导 检测
• 调用(Call) :指再调用下一个更为详细 的模式来解释目前的功能。
IDEF0的ICOM说明:
“输入”就是这个活动需要“消耗掉”、要“甩掉” 或“变换成”输出的东西,它可以是具体的事物、 抽象的数据或其他用名词表示的东西。
Control一般指一些原则、方法、规则等,说明了 控制变换的条件或环境,或者说是约束。
3、IDEF1X方法 分类联系:

工业数字建模方式

工业数字建模方式

工业数字建模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制造的兴起,工业数字建模成为了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工业数字建模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对工业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面监控和优化。

本文将介绍工业数字建模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以及常用的建模方法。

工业数字建模的基本概念是将工业系统抽象为一个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模拟和分析。

通过对工业系统的数字建模,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预测和优化。

工业数字建模还可以用于产品设计、工艺规划、生产调度和资源管理等方面,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工业数字建模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制造业中,工业数字建模可以用于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虚拟样机制作、工艺规划和优化、生产线布局和调度等方面。

在能源领域,工业数字建模可以用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能源消耗的优化和节约。

在交通运输领域,工业数字建模可以用于交通流量的预测和优化、交通规划和管理等方面。

在环境保护领域,工业数字建模可以用于环境污染的模拟和预测、环境规划和监测等方面。

工业数字建模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系统动力学建模、离散事件建模、代理模型建模和多智能体建模等。

系统动力学建模是一种基于微分方程组的建模方法,适用于描述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动力学关系。

离散事件建模是一种基于事件和状态转换的建模方法,适用于描述系统中离散事件的发生和处理过程。

代理模型建模是一种基于代理对象行为的建模方法,适用于描述系统中个体或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多智能体建模是一种基于多个智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建模方法,适用于描述系统中多个智能体之间的协作和竞争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工业数字建模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建模方法,并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工业数字建模还需要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和算法支持,以实现对复杂系统的准确建模和仿真。

工业数字建模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

通过对工业系统的数字建模,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面监控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衡。
物资储备量过小,不能及时供应,生产停顿, 设备闲置,经济损失大大超过物资存贮所需的费用; 物资储备量过大,造成物资积压,过多地占用流动资
金。
库存控制系统
输入(供应)
存贮 信息反馈
输出(需求)
库存控制:要求管理者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制定出合理的存 贮策略,其内容有:
1. 分析和建立合理的库存水平; 2. 在需要补充存贮时,每次定购的批量多大才合适? 3. 存贮周期多长?费用为多少? 4. 是否允许缺货? 5. 订购物资需提前多少时间提出和办理订购手续?
出三个基本环节。 1.1.1 存贮环节
把本单位生产经营需要而暂时未用的原料、工具、 设备等物资存放到原料、备品等仓库中,或把本单位生 产的称成品或半成品暂时存放到成品或半成品仓库中以 待发售,这种过程称为“存贮”。
存贮:有形的仓库及其附属设备等的物流过程,还 包括无形的信息积累等消耗时间、费用的过程。
时期内的最优订购次数为:
n* RT Q*
6 9
④存贮水平
设提前订购时间tL为已知,为了不缺货及时补进Q*, 此时存贮水平为:
L RtL
依此数确定订购点。
6 10
【例6-1】某厂需用工业燃料每月200吨,其单价
为60元/吨,该厂不允许短缺此燃料,故必须有一定储
存量以保证每天的需求。若以月计,一个月的存贮费
5 库存系统基本模型
➢ 5.1 库存控制系统及其基本概念 ➢ 5.2 确定性存贮模型 ➢ 5.3 随机性存贮模型
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为保持连续生产,需 要一定量的原材料、备品备件等的储备,形成物子的 储存,以调节物资的供需矛盾。
物资的耗用是经常性的、小批量的、或是零星分 散的,有些还带有季节性、周期性,或表现为高峰需 求;而供应的物资一般是分期、大批进货。因此,必 须建立“存贮”这一环节和手段来解决物资供需的连续
RQ t
6 1
设t´时刻的库存量为Q ´,有Q ´=Q-Rt ´,则
一个周期t内的总库存量为
t Qdt t Q Rt Qt 1 Rt 2 1 Rt 2 1 Qt
0
0
2
2
2
6 2
库存量
Q’
R
订购点
Q
L
0
tL
t
时间
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库存量为:
t
Qdt
0
1 Rt 1 Q
t
2
2
6 3
常用的库存量控制策略: (1)循环策略:每经过一确定的循环时间t检查 库存,补充数量Q 的物资,是定期控制法。 (2 )订货点法:以订购期内的平均需求量为库 存最低量订货点,实际库存量下降到最低订货点时, 进行规定数量的订货,时定量控制法。优点:不会发 生缺货脱销,能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定量控制法的另一种形式是限量补充策略,称 为(s,S)策略:
为燃料价格的5%,每一次的定购费为5元。试作出经
济定购存贮决策。
解:按经济订购批量。依题义有:
存贮费率 Ch=60× 0.05=3 (元/吨·月), R=200(吨/月),C0=5(元/次) 则经济订购批量为
Q* 2RC0 2 200 5 25.8 (吨/次)
Ch
3
①每月需订购次数为
n* RT 200 1 7.752 Q* 25.8
f
f0
fh
C0 t
1 2
C
0Q
5
1 3 200 305(元/月)=4f*
2
可见,一次购进从经济方面看是极为浪费的,其
原因请自行分析。
本例说明了这样一种库存策略思想:当订购费较
之存贮费为很小时,为了节省存贮费用,宁可多采购
几次,而不应盲目的去大批量一次购进全部需求量。
2. 1. 2 允许出现物资短缺的情形
1915年,哈里森提出最佳订购批量公式,而后威尔逊推 广应用。20世纪40年代后,人们日益重视库存问题,因为库存 构成了企事业单位收支平衡中显著的部分,一些公司由于缺乏 对库存量的控制而失败,从而促使存贮理论的发展,提出各种 存贮模型及其定量分析,运筹学增添了一个分支—存贮论。
存贮论是用库存总费用最小的原则来研究存贮模型,即 着眼于经济效益,因此其理论和思想对我国当前的现实具有积 极的意义。
经济订购批量耗用
Q*=25. 8
订购点
L=13.3
3.87天
1月
如果仅从保证供应的角度考虑,每个月的需求量R =200(吨/月),在月初一次购入,到月末用完,绝不 会短缺燃料。设每天燃料消耗均衡(即R为常数),月 初入库量Q=R=200(吨)可作出当月库存量变化图的 一次订购直线。此时存贮总费用率为:
不缩短检查周期,为了保证不缺货,要考虑保险储备。 上述库存控制策略,对库存量限额、检查周期,
往往是凭仓库工作经验给出,因而订购批量、订货周 期和订购次数都不一定是最优的。评价一种库存控制方 法,要看该方法所花费的总费用是多少----建立存贮 的数学模型,进行定量优化,辅助管理。
第二节 确 定 性 存 贮 模 型 Nhomakorabea.1 订购物资存贮模型
允许出现物资短缺的库存和需求如图:开始时库存为H,
需求速率R为常数,经过时间t1 物资消耗完,要等待一定时间t 2 才能进货,此时短缺物资量为S=R·t2,当 下一批订货到达时, 立即弥补 短缺量S ,故对仓库来说,最大库存量就减少到 H=
QS-S ,此时S=QS-H。
库存量
{}
QS H L S
R 定购点
存贮环节的内容多种多样,都需要“保管费用”。
1.1.2 输入环节 根据物资的来源,存贮物资的输入有以下两类不同的 方式: ①订购物资批量输入:物资的输入速率A可视为无穷 大,如下图。
库存量
R
R
QA
A
ot
t
输入速率 A=∞ 输出速率 R=dQ/dt
时间
②通过生产均衡地存贮入库:生产物资(包括产品、半成 品等)需要一定的时间tp,所以输入物资量Q速率A=dQ/ dtp可视为以正值,
t2 t1
tL
时间
tS
设每周期订购一次,每次订购费为C0(费用/ 次);存贮费率为 Ch(费用/件·时);输出速率R为单位 时间内的库存耗用量,在耗用率为常数的情况下有:
短缺损失费率CS(费用/件·时)。 由于物资短缺造成附加缺货费,所以存贮总费
的规律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连续均匀:
库存量
R
R
QA
A
ot
t
输入速率 A=∞ 输出速率 R=dQ/dt
时间
②断续的: 库存量
Q
O
时间
③需求来自存贮系统的变化,仓库管理者无法控制。
④需求量可能是随机性的:可以通过长期的统计,找
到统计规律性,做出概率分布,建立存贮模型。
概率%
28
22
20
18
8 4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库存量
Q’
R
订购点
Q
L
0
tL
t
时间
每 周 期 订 购 一 次 , 每 次 的 定 购 费 为 C0,( 费 用 / 次);存贮费率为Ch费用/件.时); 输出速率R为单 位时间内的库存耗用量,在耗用率为常数的情况下可
写为R=dQ/dt,再不缺货模型中,一个周期t内的耗
用量Rt数值上等于周期开始时的库存量Q,即Q=Rt。
②订购(存贮)周期为
(次/月)
T =1个月
t* 2C0 2 5 0.129 (月) ≈3·873(天)
RCh 200 3
③总存贮费用率为
f * 2RC0Ch 2 200 5 3 77.4 (元/月)
④设提前订购时间需2天,则存贮水平为 L=RtL=200× 2/30=13.3(吨)
当库存量下降到 13.3吨时,应立即订货。
库存量
QA
R
输入速率 A=dQ/dtp 输出速率 R=dQ/dtR
o tP
tR
时间
物资入库之前,订购入库-----提前订货时间;
生产入库-----生产准备时
间。
这段时间称为订购提前时间或生产前准备时间tL。 tL的大小:由货源及运输条件决定。可能是近
似确定性的,也可能是随机性的。
物资的输入由仓库的管理者控制,需要做出
固定一个库存的最高限额S(如库房容积限制等) 以及一个库存最低标准s,通过经常检查实际库存量, 当X≤s时即发出订单,补充库存到最高限额S。发出 订货弹道货物入库这段时间tL内要继续消耗库存,设 单位时间内的平均消耗量(需求量)为R,订购批量 为Q=S-X+RtL。
(3 )混合式策略:定期检查库存量,当实际库存 量X≤s时发出订单。优点:避免了订货点法需要经常 检查的麻烦,并且能减少订购次数,订货费用也低。 缺点:需求波动大时可能发生缺货。为避免缺货,缩 短检查周期---订货点法。
决策的因素有:
•库存物资消耗到什么程度必须提出补充要求(这个最低的 库存量称为存贮水平L)? •什么时候需要提出订货或准备生产? •每次订购或生产的物资批量要多大? •订购时是否接受供方提供的大批量购买优惠条件? 上述库存控制因素要做到决策合理,必须结合输出需求 及存贮的经济分析综合考虑。
1.1.3 输出环节 存贮物资的输出是为了满足需求,需求或输出
确定性的定购物资存贮模型:输入物资从货源采 购而来,输入速率A→∞,每一周期订购一次且数量不 变,提前订购时间确定;存贮费率一定,没有安全存 贮量的要求;需求率是确定性的。
2.1.1 不允许出现物资短缺的情形 短缺损失费用率Cs为无限大。每批订货物资量Q
到达后立即入库,然后以每单位时间(天、周、月等) 耗用R的速率输出,库存量逐渐减少,经过一个周期用 完,这时第二批货物恰好补充入库,不会出现短缺现象, 由此开始第二周期的循环。订购物资需提前一定时间tL, 当存贮水平到达L时就应开始订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