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_名词解释_考研2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西方哲学史》古希腊哲学思考题一.名词及命题1、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是以古代希腊文化为社会历史背景,以古希腊文典籍为主要思想材料的哲学。

2、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逻各斯”——希腊文原义是“话语”,进一步引申为尺度、比例、规律等含义。

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有多种提法,主要是指运动变化的法则和规律。

3、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存在是唯一的不动的存在属性: 第一,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第二,存在是唯一的。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

第四,存在是思维的对象。

关于存在的学问被称为本体论。

4、智者是一批专门以教授“智慧”为生的人,他们向人们传授论辩术、修辞学等方面的技巧,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5、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把这一命题理解为“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这是一种感觉主义真理观。

按照柏拉图的转述,这里的“人”是指个人的感觉,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说事物都以各人的感觉为标准。

6、认识你自己要把哲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人事和人的心灵,认识人事中的善和心灵的善,即人的德性。

标志着古希腊哲学从自然哲学到人学的转变。

7、柏拉图的“认识就是回忆”学习和得到知识的过程,就是灵魂在外物的刺激下,回忆其固有理念的过程。

回忆说在柏拉图哲学中的地位。

8、怀疑主义怀疑主义---“怀疑”一词的希腊文意思是“探究”。

怀疑主义认为,真正的怀疑应该是不断的探究,不应该终结于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二、问答题1.早期希腊哲学的特点①性质上是自然哲学。

②研究中心是“本原”问题。

③方法主要是观察与想象基础上的类比和宣称。

④产生于希腊本土以外的殖民地,思想往往带有地域特色。

2、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思想。

第一,“万物皆变,无物常驻”,自然事物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他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踏进同一条河的人,不断遇到新的水流”,“我们踏入又不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第二,运动变化遵循“逻各斯”。

“逻各斯”——希腊文原义是“话语”,进一步引申为尺度、比例、规律等含义。

西方哲学考研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试题总结

西方哲学考研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试题总结

西方哲学考研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试题总结名词解释古希腊部分范畴(亚里士多德)1洞穴说2四因说18产婆术9实体(亚里士多德)6智者与智者运动2伊壁鸠鲁的快乐论伦理学2理念说10中道1知识即美德5认识你自己1理想国3数(毕达哥拉斯)3存在(巴门尼德)7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2太一(普罗提诺)5哲学源于诧异1属性和样式1无定(阿那克西曼德)2六本原说1普纽玛2原子论3第一哲学第二哲学3始基3回忆说3米利都学派4犬儒学派1蜡块说1种子说4原子和虚空4二分法(芝诺)1努斯1理智(阿那克萨哥拉)1波菲利问题3飞矢不动3泰勒斯2人是万物的尺度4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2分有说1模仿说1和谐(毕达哥拉斯)1悬搁(皮浪)1斯多亚派伦理学1爱利亚学派1德谟克里克的影像说1四根说3流溢说2四弦断比喻2高尔吉亚1芝诺四悖论1怀疑主义1真理之路(巴门尼德)1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1知识与意见(柏拉图)11现实与潜能1中世纪奥康剃刀8神正论1温和怀疑论1教父哲学3上帝的本体论证明3因信称义(马丁.路德)2阿奎那"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3 马丁路德1托马斯经院哲学的基本观点1 经院哲学3光照说2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关系1哲学是神学的婢女1阿拉伯尔"概念论"11近代部分休谟:物是观念的集合2存在就是被感知8习惯是人生的指南5知觉1休谟1观念的关系和事实1休谟问题3不可知论1康德:先天综合判断6道德律1自在之物4二律背反3实践哲学1人为自然立法2不可知论1时空说1认识论1黑格尔:否定辩证法1实体即主体3绝对精神11三一式1存在即合理1逻辑学的三个组成部分1 绝对命令5异化2主奴关系2启蒙运动:孟德斯鸠1百科全书派31社会契约论42人是机器1地理环境决定论2启蒙运动的精神1反省(洛克)1物质(卢梭)1启蒙运动3人文主义6白板说8公意(卢梭)1三权分立4偶性(霍布斯)1物体(霍布斯)1启蒙1第一性第二性(洛克)6自然状态(卢梭)1人类不平等1笛卡尔:我思故我在23普遍怀疑2二元论2莱布尼茨:偶然真理1天赋观念1前定和谐11双重真理1单子论12培根:1新工具1四假象说17经验归纳法3其他人物:费希特:自我4 知识学的三条原理1费尔巴哈:自然1 人本主义3 费尔巴哈1思维与存在的统一1 谢林:天启哲学1 绝对统一性3斯宾诺莎:实体学说3自然神论5自由与必然1现代部分语言行为理论1烦1面向事情本身1列维.斯特劳斯1哲学解释学1大全(雅斯贝尔斯)1经验(杜威)1自我本我超我2解释学循环1利比多1一切历史都是现代的历史1世界是我的表象1自为存在1工具理性1帕格森的两种时间1范式(库恩)5正义(罗尔斯)2萨特的自由观1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1图像论1悬搁(胡塞尔)2心理主义1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1科学革命(库恩)1文德尔班的价值世界1生活世界(胡塞尔)1帕格森理智与直觉1社会有机体论(斯宾塞)1现象1现象学2存在主义1逻辑实证主义3证伪主义3在世(此在)8各行其是1语言游戏5文本(解释学)1存在先于本质3摹状词理论及批评3视界融和(伽达默尔)1宽容原则(卡尔纳鲁)1绝对经验(布拉德雷)1原则同格论1海德格尔1结构主义1成见(伽达默尔)1括号法(胡塞尔)1常规哲学(库恩)1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哲学1彻底的经验主义(詹姆士)2所指2解释学2逻辑原子主义3实用主义2卢卡奇1人化自然1三个世界1语言学转向1描述性的形而上学(斯特劳森)1意志(叔本华)2存在与存在者1交互主体性与交往行为(胡塞尔,哈贝马斯)1 绵延4试错法(波谱)1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1解构(德里达)1自然之境(罗蒂)1家族相似性1本体论承诺2人学辩证法1社会的多远决定论1思维经济原则1权力意志2名义本质和实在本质1重估一切价值2否定的辩证法(阿多诺)1生命之流1拒斥形而上学(卡尔纳普)1效果历史知识1人类理智发展的三阶段1皮尔士原则1制定法则的科学和描述特征的科学1 意向性(胡塞尔)2科学共同体2逻辑实用主义1祁克果人生道路三个阶段1私人语言1唯意志主义1荒谬(加缪)1爱的宗教2人道教1其他意见支配世界1反思1至善1良心论1唯我论1印象11因果观念是存在性的联想1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1真理是过程2先验幻想3怀疑论1扬弃1异类相知说12通种论1统觉3偶因论2人士环境的产物2理性的狡计1认识论1唯名论1唯理论1逻格斯10唯实论5第一哲学第二哲学2实在论2上帝的本体论证明3逻格斯中心主义1主体与客体1简答火本原思想及分析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在人性论上的批判前苏格拉底哲学的古希腊哲学本源学说柏拉图理念论的理论来源辨析亚里士多德的"潜能"和"现实"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意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尺度的内涵无物存在;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告诉别人.德性即知识与无人有意作恶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不在枷锁之中.国家是大写的人.柏拉图关于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关系的思想新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原因的学说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简述古希腊罗马原子唯物论丛德谟克里特到伊壁鸠鲁在到卢克莱修的发展过程赫拉克利特的罗格斯思想柏拉图前后期思想的差别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继承和改造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特征从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变,万无常往"以及逻格斯学说到巴门尼德严格区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的思路上的联系?由此我们能否确认:哲学何为.何谓"善"理念或至善,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是如何通过著名的"日喻,线喻以及洞喻"来说明善理念在人的认识和觉悟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简述古希腊哲学中的罗格斯和努斯形式因和质料因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及其政治哲学意义苏格拉底对话法巴门尼德真理与意见以奥尼亚派的自然哲学思想并分析评价这个世界,……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柏拉图哲学的思想渊源(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论述柏拉图关于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区分柏拉图通种论的基本内容比较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本原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关于美的思想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说明了“理念论”的哪些观点?上帝即人的本质奥康剃刀皮科对人的定位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唯实论和唯名论奥斯丁的语旨力理论托马斯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奥古斯丁的时间学说以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为例,说明基督教是如何对待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的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中世纪证明上帝存在主要有哪些方式,你如何看待理解这些证明,为什么托马斯关于知识与信仰关系的学说托马斯关于共相与殊相的关系理论经院哲学中对共相问题的争论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除了哲学真理以外还需要神学真理(托马斯)上帝的人格性,本身不外乎就是人之被异化了的、被对象化了的人格性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唯名论唯实论之争的核心问题评述安瑟伦与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不同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关于认识对象和认识方法,真理标准上的的争论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主要内容法国启蒙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弗兰西斯.培根对经验哲学的批判及其经验论原则法国启蒙哲学家的社会历史观休谟对经验论,唯理论的"因果学说"的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及其基本内核"我思故我在"的涵义及哲学意义休谟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解有四种假象扰乱人心,困扰科学费希特关于自我的三条原则斯宾诺莎关于自然的观点爱尔维修的幸福观培根的三表法休谟问题费尔巴哈的我与你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贝克莱是如何根据洛克的哲学来提出其物是观念的集合的思想的霍布斯的主要观点莱布尼茨前定和谐说自然神论与泛神论的区别和联系休谟因果观的主要观点简述近代唯理论实体学说从笛卡尔到斯宾诺莎再到莱布尼茨的发展过程按照自然而生活简述培根的四假相说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爱尔维修的肉体感受性理论为什么斯宾诺莎将他的哲学著作冠名为笛卡尔和休谟都以数学为真正知识的典范,然而同样的认识却在他们的哲学研究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不同作用乃至引出了什么样的不同结论如何理解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对十七世纪唯物哲学的发展近代经验派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对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的否定的,这种否定在哲学上有什么意义简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及其在哲学史上的意义简述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试述谢林的绝对同一霍尔巴赫的无神论思想莱布尼茨"有花纹的大理石"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起源的学说人文主义基本精神及其内涵怎样理解洛克的"实在的本质"和"名义的本质"贝克莱的共相学说包括哪些内容费尔巴哈是怎样看待宗教的本质的休谟对于实体的看法笛卡尔认为上帝是惟一的实体,为什么又称他的思想为心物二元论?简述洛克的白板说及其双重经验说。

西方哲学史复习题

西方哲学史复习题

西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始基本原: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实体。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和探讨了世界本原这个哲学问题,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的研究。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逻各斯:内在的本原即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

赫拉克利认为它正确的道理表达了真实的原则。

就逻各斯是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它可被理解为“理性”、“理由”等;就逻各斯是世界的本原而言,它又可被理解为“原则”、“规律”等。

3、同类相知说: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对认识的性质的看法,认为事物与事物相似,因此,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

按照他的观点,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

4、异类相知说: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事物与事物相对立,因此感觉与事物相反。

代表人物是阿那克萨戈拉。

他认为认识包含着感觉和思想的对立,思想可以做出与感觉相反的判断。

5、流射说:恩培多克勒把同类本原的触类相通称作“流射”,流射物与对应事物的孔道相通而彼此相互结合,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

“流射说”第一次试图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

6、理念: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

“理念”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共相,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

7、实体: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又称本体。

一般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

主要特征是:它是独立的,可以分离存在;实体在保持自身不变的同时,允许产生不同的性质;实体是变中不变的东西,是生成变化的基础。

8、文艺复兴运动:大量搜集整理古希腊文献,通过艺术形式实现人感性的饱满以抵制中世纪过分死板的理性主义。

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肯定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禁欲主义,确立了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重新肯定了人在世界的原则,但忽视了自然,对自然科学发展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2、“回忆说”旨在解决智者的学习悖论,回忆说肯定了一个人可以学习他所知道的东西,但对“知道”的意思进行了分析:知识包含于灵魂之中,已经是知道的东西,回忆是灵魂对自身的关注,是对拥有知识的再认识。
3、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念的自我观照,知识的学习则是对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摹仿则是回忆,因此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简述题
(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相对主义把知识归结为感
觉,并把感觉等同于个人的感觉。既然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事物,且感觉各不相同,那么,他们必然对事物的存在和本质做出共同判断。进一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衡量这些不同认识的优劣是非,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
我们现在说的自然界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宇宙”,本原和宇宙的的联系在于,宇宙是本原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
原子和虚空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3、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②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不可能穷尽潜在因素,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四因说 (论述题)
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1、(1)质料因:解释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
(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解释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特定的方式运动。

西方哲学史题型及复习要点

西方哲学史题型及复习要点
确切的规定和限定,但却包含着热与冷、干与湿等对立物。由于永恒
的运动,这些对立物从“无定”中分离出来,从而形成了世界万物。
③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因气的凝聚与疏散而生
成,气蒸发生成火,凝结变为风,而后形成云,再凝结为水,继之为
土,最后变成石头,从这些事物中生成其余的一切。
3、简述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
2、火的运动符合其自身的本性,受一定的原则支配。火转化为万物之后,取而代之的气、水、土的状态,但仍然受着火的本性原则支配。故气、土、水之间的转化也是火的运动。
3、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是建立在‚逻各斯思想基础之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同时也是世界秩序和原则。这个永恒不变的原则就是‚逻各斯,它即是火的内在本原。
它既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内,又存在于上帝和人的理性之中。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泰勒斯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家?他在哪些方面超越了神话世界观?
(1)原因:①因为泰勒斯最早开始考虑“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哲学问题。泰勒斯所说的“本原”有三层意思:
一是指世界的构成元素;二是指世界的统一性,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三是指物质世界的永恒性。泰勒斯第一次摆脱了神学宇宙论的传统藩篱,试图以非神化的方式﹑用某种自然物质(水)的性质来说明万物的根源。
其辩证法思想表现在:
(1)对立面的转化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再朝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万物皆变,无物常驻”。
(2)对立面的和谐关系,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共存,产生出和谐。如不同的颜色绘出逼真的肖像。
(3)对立面的统一关系。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如圆周上的终点和起点。
(4)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对事物某一方面的取舍有不同的标准,事物的性质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

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汇总

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汇总

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汇总一、名词解释1. 柏拉图的理念论答案: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理念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模仿。

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原型。

2.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答案: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对事物本质的研究,主要探讨事物的存在、原因和本质。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因说”,包括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由这四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3. 奥古斯丁的信仰主义答案:奥古斯丁的信仰主义是基督教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古斯丁认为,信仰是知识的来源,信仰高于理性。

他提出了“信仰寻求理解”的观点,主张通过信仰来追求真理。

4. 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学说答案: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学说认为,自然法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永恒法则,是人类行为的准则。

自然法包括道德律和伦理律,是人类理性所能认识的最高法则。

5. 胡塞尔的现象学答案:胡塞尔的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胡塞尔主张回归事物本身,通过直观的方式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现象学强调主观体验的重要性,认为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互动。

二、简答题1. 简述康德的三大批判。

答案: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主要探讨人类认识能力的范围和限制;《实践理性批判》研究道德行为的准则和动机;《判断力批判》则试图建立审美判断和目的论判断的哲学基础。

2. 简述黑格尔的辩证法。

答案: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揭示事物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的哲学方法。

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论、辩证、合。

论是事物的静态表现,辩证是事物内部矛盾的动态过程,合是事物矛盾双方融合发展的结果。

3. 简述尼采的超人哲学。

答案:尼采的超人哲学主张超越传统道德和价值观,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超人是一种超越现有道德观念、具有创造力和独立精神的人。

西方哲学史的名词解释(包括现代)

西方哲学史的名词解释(包括现代)

古希腊罗马‎哲学(名词解释)1.始基“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

“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一切皆变,惟“始基”不变,毕达哥拉斯‎的“数”、泰勒斯的“水”等都可以称‎为“始基”。

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从本身永恒‎、超越变化的‎某物获得经‎验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就必须假定‎万物始基的‎现实性,这万物始基‎具有一切必‎须的特征——即使这样的‎始基在经验‎中也是不可‎能的。

在此,他假定了“无限”这个概念作‎为真实的来‎解释经验,并且赋予“无限”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这‎些规定性。

“无限”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还赋予‎这个概念以‎“神性”。

3.数“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的一‎个本体概念‎。

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的、不变的特征‎。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

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

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

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

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

5.存在(巴门尼德)“存在”被巴门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

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者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必定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

西方哲学史考试范围

西方哲学史考试范围

西方哲学史考试范围一、名词解释1之诺的“飞箭不动”是指箭飞出去的弧是有无限多的点构成的,但是单纯的点不能组成线。

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飞出去的箭是不动的,它的路线只是无限多的单纯的点。

(这是静止不动的)这说明所有事物是不变不动的,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我们的感观。

2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指人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认为尺度逻各斯只存在于人那里,人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逻各斯去描述和衡量万物的存在或非存在。

即意识决定存在。

3柏拉图“灵魂三分说与四德”灵魂三分说指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理性是灵魂中最优秀的部分,它的德性是智慧:意志是根据理性的谕令来发动行为的部分,它的德是勇敢:欲望是灵魂中最低劣的部分,它的德性是节制。

当灵魂的这三个部分都恪守自己的德性时,整个灵魂也就达到了自然和谐,从而实现了最高的德性正义。

四德指的是智慧、勇敢、正义、节制。

4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说”指的是端视有德之人根据自己的特殊处境加以判断与选择,因为有德之人是不受情欲支配,能服从理性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不逾理性的准则,这种合理的美德或德性就是中庸。

5奥古斯丁“原罪与救赎”指的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罪。

由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对自由意志的滥用导致了人类永恒的罪性,即“原罪”,自从亚当堕落以后,人性就被注定成为有罪的和邪恶的。

一个既然丧失了意志的自由,只能依靠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重新获得善良意志,并最终得到救赎。

6、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指的是通过普遍怀疑去寻找那些不可怀疑的东西,虽然我们可以对一切存在物进行怀疑,有样东西确是不可怀疑的:就是不管我在怀疑什么,唯一不能怀疑的就是我在怀疑,因为其实对我在怀疑进行怀疑,任然证明了我在怀疑。

这样笛卡尔就从他的普遍怀疑中引出来再也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7培根的“知识即力量”通过自身转化为力量,认为人只有通过认识自然,才能获得支配自然的力量,这个主张成为这一时代科学性冲破蒙昧的宗教思想专制的第一声呐喊8、洛克的“人心如白板”人心如白板指的是人生没有天生的东西,都是后天经验的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霍布斯的“物体”霍布斯指出,物体是哲学的唯一对象。

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地广延。

物体根本属性是广延,可以被人感知和理解二、人是机器拉美特利把机械论的思想贯彻到底,提出了人是机器的思想,动物和人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人比最完善的动物再多几个齿轮,再多几条弹簧、脑子和心脏的距离在比例上更接近一些,所接受的血液更充分一些,因而就产生了理性。

三、同类相知论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流射物与感觉通道之间的符合关系。

所以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同类相知”说,他认为我们是“用气见神圣的气,用火看昏暗之火,用友爱对友爱,用争吵见可悲的争吵”。

同类相知论意味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就是同类元素自己认识自己。

四、精神助产术苏格拉底在施行助产术时所采用的方式是问答法,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之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遍遍逐渐深入,最后得出正确认识,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儿。

五、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的总体性概念。

其一,它是指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是宇宙万物的实体,是万物的普遍本质,根据和基础,是一切事物本质规定性的总和.其二,它是指绝对理念发展到人类精神阶段,在人类意识中达到自觉的最后阶段.绝对精神是绝对理念的最高阶段。

六、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是指十八世纪法国围绕在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周围的哲学家群体,他们坚持唯物主义和彻底的无神论学说,对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持尖锐的批判态度。

本原:本原,它的本义是“太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本原的这两层含义分别被翻译为“基质”和“原则”。

毕达哥拉斯派数本原说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而非单一、可变的。

1、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

数的规定性比物理属性更加普遍,一个事物可以缺乏某一种物理属性,但却不能没有数的规定性。

数的规定性有三类,数学比例的关系,决定事物之间的和谐;数学中的对立关系,如奇和偶;数字代表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类比关系,如4代表正义等。

2、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

一切事物的形状都具有几何结构,而几何结构则与数字相对应。

世界由点产生线,由线产生面,面产生体,体产生可感形体,产生水火土气四种元素。

爱利亚派巴门尼德思想和存在的同一性: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存在是同一个东西。

思想内容需要由“是”来表述,思想的对象即“是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他以“是”具有表述思想和指示存在双重功能为理由,进而把“是”的两种功能归结为同一意义、同一对象,得出上述结论。

“存在存在,非存在并不存在”,不存在是不能思想和表达的,因此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

反对赫拉克利特的“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

流射说(名词解释)1、按照恩培多克勒的本原论,人的肉体感官归根到底皆由水火土气组成,爱和恨也在人体内起作用。

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这种同类本原的触类相通称为“流射”。

2、流射说第一次试图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

他区分感觉和思想,认为思想是“流射”顺利的、全面的、清晰的感觉。

3、因此,流射说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

原子论原子和虚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论证:1、从可感事物中看到,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

存在的东西又是充实的,因此,充实是可以分割的。

2、分割充实必须要以虚空作为条件,充实的事物之间要有空隙。

充实与虚空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二者皆为解释世界的原则,充实是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解释事物众多和运动可能性的原则,二者皆为本原。

3、充实的最小单元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分的充实物体组成的,也是不生不灭的。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名词解释)这句话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

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

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哲学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柏拉图“四线段”的比喻:两个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和对比(论述题)1、柏拉图用“线喻”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这种区分,由于意见是介于知识和无知之间的状态,所以意见与知识的比例是1:2。

再将这一条线按照1:2的比例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

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

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物件,第二部分是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藉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

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幻想、信念、数学知识和理性知识,前两者为意见,后两者为知识。

2、线段的最右方是本原,整个线段中,后一对象是前一对象的假设,而本原没有假设。

3、四线段的比例反映了事物以及与之对应的认识的真实性程度,勾勒了世界认识的等级图式。

4、幻想: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如诗和艺术作品;信念: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信念是真判断,是对日常生活有用的经验,但是缺乏知识必须具备的确定性;数学,是低级的知识,介乎意见和理智之间;理性知识,哲学知识,用辩证法得来,理智最终认识的本原即是善。

太阳的比喻1、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外在化为世界本原,用太阳比喻善,太阳是善的儿子。

可感领域中最崇高、伟大的是太阳,可知领域中则是善。

2、在认识能力方面,太阳是肉眼视觉的源泉,善则是心灵的眼睛认识的源泉。

仅有理智和理智对象不足以使心灵知道理智对象,而善则为理智提供活动的动力,促使理智朝向、并把握与之对应的对象。

3、在认识对象方面,太阳是可感事物生长的源泉,善则决定可知对象的所在,善给知识对象以真理,给认知者以认知能力的实在。

4、善是安排、规定可知领域的秩序的外在原则和原因。

5、善本身不是存在,而是在尊严和力量上超越存在。

洞穴的比喻1、影像——被固定的囚徒——矮墙(被举起的雕像)——沿墙走的人——火——洞口洞内和洞外分别比喻两个领域。

洞内的影像和雕像:线段喻中的影像和自然物;被锁的囚徒和自由的囚徒在洞内看到的是幻想和信念;洞内的火:太阳;洞外的太阳:善;洞外的人所见的为理念,观看的是知识;看太阳的渐进的过程比喻辩证法,最终达到善。

2、为了解放同胞,走出洞穴的人回到洞穴,但最终失败,因光明不能适应黑暗。

3、这个故事比喻了苏格拉底的悲剧。

哲学家的使命和工作,虽然其兴趣在于可知的理念,追求善,但为了其他人的利益不得不放弃个人兴趣而参与政治,为公众谋求幸福,而其途径则是启蒙教育。

理念论“理念”的含义:1、理念,来自动词“看”,原义为看到的东西。

柏拉图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引申为理智的对象。

理念的译法强调了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

型相的译法强调了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2、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理念”其他的特征: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

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

不变性和永恒性: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

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的追求目的。

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

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

灵魂回忆说(论述题)1、灵魂在未跌落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包含着天赋的知识。

但是,灵魂在附着身体之后,由于身体的干扰或污染,灵魂忘记了过去曾经观照的知识,成了堕落的理念、不纯粹的理念。

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理念,而学习就是回忆。

2、“回忆说”旨在解决智者的学习悖论,回忆说肯定了一个人可以学习他所知道的东西,但对“知道”的意思进行了分析:知识包含于灵魂之中,已经是知道的东西;被知道的东西不一定是被关注的东西,拥有知识的灵魂不一定知道它的拥有。

回忆是灵魂对自身的关注,是对拥有知识的再认识。

3、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念的自我观照,知识的学习则是对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摹仿则是回忆,因此,回忆是“死亡练习”。

净化肉体才能接近知识,最彻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即死亡。

4、回忆说的主要作用:(1)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2)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诘难;(3)论证了灵魂不朽。

亚里士多德现实与潜在对运动的表述:认为一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

因此一个运动要成立也就必须有三个要素: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运动三本原”。

1、他又认为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的转化。

现实和潜在是运动的两重本质。

2、潜在性相当于“缺乏”,是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的形式;现实性则是事物已有的形式。

从潜在到现实的转化也就是缺乏的形式转变为实际具有的形式。

3、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②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不可能穷尽潜在因素,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四因说(论述题)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1、(1)质料因:解释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

解释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特定的方式运动。

(3)动力因:运动的推动者或作用者。

解释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

(4)目的因:运动目标的理由。

解释事物为什么要运动。

2、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都属于形式,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

形式因高于质料因。

目的论1、主张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决不会做无用或无目的之事。

他所谓的目的是事物实现自己本性的自然倾向,如果这种倾向受到阻碍而中止就会出现偏差。

2、他把自发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矛盾的概念使用,又把必然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相近的概念使用。

3、他的目的论是内在的目的论,与后来的外在的庸俗的目的论不可同日而语。

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论述题)从根本上说,亚里士多德并不反对柏拉图坚持的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本质的基本立场,二者的分歧在于,本质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还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的批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原、原因,同时表达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