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传《且以优雅过一生》有感

合集下载

且以优雅过一生-是面对生活最好的态度——读《杨绛传》有感(1500字)

且以优雅过一生-是面对生活最好的态度——读《杨绛传》有感(1500字)

且以优雅过一生,是面对生活最好的态度——读《杨绛传》有感“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如此,安好!”丰子恺曾说过这几句话。

多少年过去了,能做到这些的人少之又少,而有一位女子,却做到了。

她虽生于乱世,却与世无争;她在时光的荒野中,始终从容睿智;她虽经历许多,却仍然有着一身傲骨。

她,就是跨越一个多世纪,跨过105年的传奇女子——杨绛。

认识她,是从一本散发氤氲的书中认识的——《杨绛传》。

偶然,看到桌这本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翻开了它。

杨绛,出生于江南文学世家,从小以文学为友,却不失活泼机灵,受到大家喜爱。

父亲和母亲对杨绛的关爱,家中遭遇的悲欢离合使得她倍加努力,考取了清华大学。

在这里,她交到了知心好友,学到了更多知识,更遇到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钱锺书。

他们被对方打动,认定要和彼此在一起。

他们结为伉俪,有了女儿,一家三口相伴相知,夫妻二人更是伉俪情深。

有段时间正值“文革时期”,他们遭到迫害,但夫妻二人总是乐观坚强,互相鼓励。

但过了不久,女儿钱瑗的骨结核又复发,钱锺书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被诊断出患支气管炎。

最后不到60岁的女儿去世,她的爸爸也在次年逝世。

令我敬佩的是,面对亲人的离去,杨绛先生并没有过于悲伤,而是做到了她对丈夫的承诺——好好活儿。

在往后的日子里,她从容,她微笑,过完了105年的人生。

读完这本书,我的眼里,早有泪花涌现。

我被杨绛优雅的人生态度感动,更有了几分感慨。

“文革”期间,由于是知识分子,杨绛和丈夫被剃“阴阳头”。

其实,他们本可以免受这种“待遇”——有人求情,免受剃头。

但杨绛坚决不会做出这样的事,也就由着人剃自己的头,不屈不挠。

她的理性从容,让我多了几分崇敬,多么高洁的女子!由于要上班,她不得不硬着头皮带上假发出门。

虽然人们骂她是黑帮,但她勇敢反击:“不,我不是黑帮!”这又让我看到了女子的一份勇敢。

担任大学教授期间,她被人陷害,说她上课不教授课程,对学生谈论恋爱,还介绍具体细节,人们都很诧异。

且以优雅过一生----读《杨绛传》心得札记

且以优雅过一生----读《杨绛传》心得札记

且以优雅过一生----读《杨绛传》心得札记合上书页,墨香渐散,但书中女子的优雅身姿却在脑海中逐渐清晰。

她就是杨降,这位走过一个世纪的老人,用她的人生,诠释了何为优雅。

如果说她是雪天里傲放的腊梅,那优雅就是她笑对人生的风霜的乐观。

十年文革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最残酷的记忆,杨绛也经历过所有的苦难,最终却都化为纸上的笑谈。

杨绛在回忆中总是以最乐观的口吻说出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面对被剃“阴阳头”囧境,她打趣说实现了“半个”小时候羡慕弟弟剃光头的愿望;面对收拾厕所的工作,她反而庆幸可以销毁“会生麻烦的字纸”,躲过红卫兵的造反。

用最平实的语言,掩盖了残酷的事实,这便是杨绛令人敬佩的乐观。

她是那风雨年月里傲放的红梅,以优雅面对世道的坎坷。

如果说杨绛是石缝里的一株青草,那优雅便是她无论何时都旺盛的生命力和勤学不辍的精神。

她不懈地追寻清华之梦,最终得以梦圆;她在出国留学的日子,去得最多的便是图书馆;文革后的家中,卧室简陋,书房却隆重,几大排书架如同小型图书馆;甚至在年老时,她仍读书写作不停息:69岁写完《干校六记》、76岁写完《洗澡》、96岁出版散文集……台灯下,满头银发的老人伏案写作的身影深深印入我心中,让人感到她从未衰竭的生命气息和对文学的入骨之爱,书外的我沉醉在了她的那份优雅之中。

如果说杨绛是淤泥中的一朵青莲,那优雅便是她的淡泊和泰然。

这位颇有名望的翻译家、作家始终不曾与别人争头衔,争名誉。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不求名利的杨绛将其夫妇二人全部稿酬捐给母校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奖励基金。

在她心中,最大的财富永远是无形的知识。

清简、淡然、安之如素的杨绛,洗去铅华,只剩优雅。

优雅是杨绛灵魂里发散出来的香气,浸润了我的心灵,让我在她那找到安慰。

暑假时的我曾为即将进入高中而不安、慌恐,于是我捧起这本书,在她的经历中得到启迪:无畏于人生的不测与风浪,做好自己,以最优雅的姿态迎接挑战。

于是,我能静下心来,在别人嬉闹的时间里多读一本书,丰富自己,才能更好迎接未来。

2023年《杨绛-淡定从容,便是优雅》读后感

2023年《杨绛-淡定从容,便是优雅》读后感

2023年《杨绛-淡定从容,便是优雅》读后感2023年《杨绛-淡定从容,便是优雅》读后感1这本书是初二时老师发给我们的,班里人人一本,起初,捧着她我并不开心,我不喜欢文言文,因为每每语文考试时,最令我头疼的.不是繁琐的阅读,不是麻烦的作文,恰恰就是那简短的文言文。

就是这一小段文字,我却几乎看不大懂,半猜半会的勉强去写题目。

《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一个个剪短的篇章都是一篇篇有趣的故事。

这__言文体现了中文的博大精深,几个字却能表达出丰富的内容。

叙事简明,精炼生动。

对于这本好书,我也有在摘抄,摘抄《世说新语》的过程中,我常常能悟出古人美好的品德。

每读一个故事我就能有心得体会。

这样摘抄久了,借助每篇文言文下的翻译和导读,我能了解很多故事,先自己揣测全文的意思,再看看翻译,查漏补缺,在文言文阅读方面也有了不少提升。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我领悟最深的是《德行》。

《舍生取义》中的荀巨伯面对胡贼攻郡,“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虽然我不太相信最后的结局“遂班军而还,一军并获全”。

但我想已经是对荀巨伯很大的赞美了,危难之中不弃朋友,可谓是充分展示了舍生取义的意思。

胡贼的撤军也展现了东汉以德为上的人物评价标准。

宋刘辰翁云:“巨伯固高,此贼亦当入德行之选矣。

”这种品德是珍贵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看过《国宝之忠》的正文后才知道,这个忠理应打上双引号,奸邪的王国宝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王徇,就阻挠孝武帝见王徇之事可见他的阴暗心理和卑劣行为。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是我们应该警醒自己不能犯的错误。

对待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应该尊之敬之,向他学习,凭借自己的努力超越他,而不是阻碍他为国家作贡献,用一些卑劣的手段防止他威胁到自己,这是自私愚昧的行为,孝武帝亲近他,是一种可贵的信任,而他的做法是对这一信任的践踏。

《世说新语》是一本好书,对人的道德思想以及文言文功底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好处,读过它后,真心的希望大家一起。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读后感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读后感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读后感导读:读书笔记《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心之所向,必无旁骛——《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读后感: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几句话用来形容杨绛也是最恰当不过的,桑妮的《杨绛传》中便塑造了这样一个宠辱不惊,淡然优雅的女子,她始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于此无关的赞赏或者是诋毁她都毫不在意。

杨绛,虽生于乱世,却始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在她105年漫长的人生里,历经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但她不改初心,始终保持明媚从容、淡定优雅,如深谷幽兰般,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杨绛先生写于《人生感言》中的一段话:“上苍不会让所有的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始终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睿智的先生早已洞悉世态,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她后来的人生中,无论岁月怎么艰难,人生怎么起伏,她都坚强坦然地走了过来,她从来不放弃生活,不荒废时光,守着心中的一方乐土、一室书香,守着对丈夫与女儿的爱,不卑不亢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心之所向,不流于俗。

杨绛在苏州振华女校读中学时,时值战乱,社会动荡不堪,北伐战事不可开交,学生运动纷纷涌现,年少的杨绛对这些不感兴趣,某次学生会选择部分学生上街宣传,杨绛恰在其中,她十分不想参加这些活动,在父亲的鼓励下勇于对学校说出“我不去”,刚刚十六岁的杨绛,便拒绝政治沾身了,在她后来的一生里,始终对政治不敢兴趣,保持自己不同于流俗的气质,专心读书做学问。

心之所爱,付出相悦。

1935年钱钟书先生通过留学考试要到英国读书,此时的杨绛在清华研究学院的学业还未结束,虽然去清华读书一直是杨绛先生的梦想,但是想到书香门第出生的钱钟书对生活一窍不通,所以毅然决然地办了休学手续与钱钟书一起出国。

读《杨绛传·且以优雅过一生》有感

读《杨绛传·且以优雅过一生》有感

读《杨绛传·且以优雅过一生》有感“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先生在105年漫长的人生中,历经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却始终明媚从容、淡定优雅。

我们倾慕她如深谷幽兰的静好,也该追寻她似玉般温婉的缘由。

杨绛先生1911年出生于北京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祖籍江苏无锡。

家族世代都是知识分子,虽不是权贵,但却个个秉性耿直,酷爱读书。

父亲杨荫杭是一位有名的律师,刚正不阿,不畏强权。

学生时学校因伙食闹风潮,一个带头的学生被开除,校方扬言谁跟着闹就开除谁,其他同学都被吓住了,倒是没有参加的杨荫杭站了出来,和那个带头的学生一起被开除了。

这种骨子里的正义和责任担当,给了杨绛先生最初的生命教育。

后来,杨父赴日留学,组建励志会,创办杂志,积极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最后成为了一名刚正不阿的律师。

他反对置办家业,他明确地教育子女,说自己的子女没有遗产,教育孩子能够独立。

他教育子女要有志气,主张子女自食其力,不能不劳而获。

他让孩子接受最严格的教育,觉得只有管束严厉才能让孩子成才。

当孩子对某一种东西非常艳羡时,他常说一句话:世界上的好东西多着呢……让孩子知足或者自己去争取。

这样的父亲,给予了杨绛一颗清朗之心;这样的父亲,必然成为子女最佳的人生榜样;这样的父亲,必然会影响杨绛的生命成长。

杨绛的母亲唐须嫈曾就读于上海著名的女子中学务本女中,做事稳妥,性情温和。

她爱看书,有很深的文学造诣。

她看《棘心》,发现和《绿天》的风格相似,而苏梅和苏雪林本就是一个人。

她习惯每晚记账,清算一天的花销。

在丈夫病重却不肯信中药时,她专门买来有胶囊的西药,倒空后把中药塞进去,再重新扣好胶囊,伪装成西药的样子给丈夫服下。

她和丈夫让杨绛自己决定赴远读书,只是默默承受孩子远离的痛苦。

她在家族中总是本着别人优先、自己有没有无所谓的态度,将一切身外之物看得很是淡漠。

且以优雅过一生

且以优雅过一生

且以优雅过一生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8年第07期杨绛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

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

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杨绛的散文富有浓郁的古典意味,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淡泊功利的人格精神,不为名利左右的知识分子风骨;二是平和朴素的语言风格,作者善于把各种对立的因素和谐统一起来,达到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三是舒缓有致的抒情笔调,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把丰富复杂的情感寓于细节之中,借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尽显叙事功底。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

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所谓穷,无非是指不置办家产,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是没有保障的,不仅病不得,老不得,也没有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干自己喜欢或专长的事。

——杨绛《将饮茶》杨绛文学作品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

其淡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拥有巨大的表现力。

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

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杨绛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张力,发人深省。

读《杨绛传》有感

读《杨绛传》有感

读《杨绛传》有感•相关推荐读《杨绛传》有感(精选23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杨绛传》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杨绛传》有感篇1最近在翻罗银胜著的《杨绛传》,是在读了梁实秋老先生的《雅舍忆旧》之后,觉得这些遥不可及的大师们,也有一样日常生活,或琐碎、或艰辛、或温馨,甚至有时还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点点影子,只是他们对生活更认真、对爱情更认真、对人对事更认真,即便是战火纷飞、“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也仍然能够认真面对生活,比我们现在来讲所谓的什么挫折、困难或是生活中的不如意,显得有更大胸怀和更加艰苦的奋斗,我们比之他们相差太多太多。

书翻到第四章的时候,作者总结了杨绛的晕船哲学,很是吸引人。

1938年,远在法国的杨绛、钱锺书夫妇面对国破家亡的情势,不得已带着女儿钱媛远渡重洋返回祖国,在阿多士2号的法国邮船上,由于海上风大浪急,他们经常晕船,尤其是钱锺书晕船更甚,十分难受。

经过几次风浪颠簸,聪慧的杨绛对钱锺书说:坐船不晕船,就要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永远与船稳定成90度直角,永远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动。

钱锺书按照杨绛说的去做,果真有用,不晕船了。

后来,杨绛把自己这次体会凝练成了为人处世的哲学: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岿然不动,身正心正,心无旁顾,风浪其奈我何?这就是杨绛的晕船哲学。

文革时,杨绛也如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受到迫害和打压,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并且被剃了“阴阳头”,她和丈夫钱钟书一起被划分为“牛鬼蛇神”,她被安排去扫厕所。

即便是这样一种遭遇,她仍然念念不忘《堂吉诃德》的翻译,并拼尽全力将书稿保护了下来。

后来在《干校六记》中,杨绛写得克制而又平静,“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努力保持丝丝温情,即柔弱温和有坚强不屈,时刻在那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着自身90度的挺立。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读后感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读后感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读后感我最近读了XXX为XXX先生写的传记《且以优雅过一生》,这本书以旁观者的角度,以时间为轴诉说了XXX先生的一生。

她是一个温情、才情、智慧、从容、传统而现代,世故而不圆滑的女性形象。

她从小耳濡目染吟诗文,培养了她骨子里的坚韧与温柔。

尽管她有才华,但她更乐意躲在锺书背后,照顾他这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

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后,她将悲痛藏于人后,重新让自己的生活忙碌起来。

她的一生凝成文字,供世人细细品读。

在我这个想要的太多却拥有的太少、浮夸而贪图享受、物质和精神世界都极度匮乏的年纪,我时常迷茫,我时常闲着就开始思考人生然后把自己思考进了死胡同。

读完XXX的传记,我并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心态变得从容淡泊,而依旧吵吵闹闹、上蹿下跳。

但是我获得了一个新的感悟:其实生命的每一个犄角旮旯都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要把控自己的人生,只有自我设限才能自我超越,只有高度自律才能精神自由。

我们可以重新审阅每一位大师的一生,他们无非只是在其中寻找到了平衡点,在所有的断舍离中获得锻炼和修养,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每个人都要扮演多重的社会角色,但很少有人能够完美地诠释每一个角色。

XXX是这样的人。

作为女儿,她深得父亲XXX的喜爱。

XXX是一位公正不阿的律师,但对于幼女XXX(XXX的笔名,原名XXX),他却格外宠爱。

这是因为XXX的懂事和贤惠,她懂得父亲在阅读时需要安静,从不吵闹。

冬天,全家只有XXX的屋里有火炉,她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去添煤,而且一点声音都不会发出。

每天早餐后,她会亲自为父亲泡他爱喝的盖碗茶。

餐后,如果父亲想吃水果,她会贴心地剥皮;如果想吃风干栗子、山核桃等干果,她也会负责剥壳。

这样懂事乖巧的女儿,XXX怎么会不爱她呢?作为妻子,XXX是XXX口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她不仅是XXX的妻子、情人,还是他一生中最欣赏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杨绛传《且以优雅过一生》有感
以下是关于读杨绛传《且以优雅过一生》有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读杨绛传《且以优雅过一生》有感
原创:陈琳
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是在长沙火车南站的候车大厅,每次总要钻到那间并不大的光华书店转转,大多时候并没有买书,仿佛只是到里面去闻闻书本的味道。

对于杨绛先生,孤陋寡闻的我先前并没有太多关于她的认识,反而是她的逝世,世人对她的悼念而转发的文字触动了我,于是决定去认识这个人,于是,从传记开始。

这本书读了很久才读完,前半部分,大多谈的是她和父亲之间的事情,有些琐碎,并且全书语言过于平实,絮絮叨叨的,像是在看一部没有波澜的生活剧,看得人想要弃剧,到了与钱钟书的感情戏,开始让人沦陷其中。

世间有许多深情的夫妻可惋叹,有许多悲壮的爱情可歌泣,亦有许多坚定的婚姻可标榜,如梁祝、如牛郎织女,如林徽因……但是读了这么多,看了这么多,品了这么多,觉得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和婚姻才是我心中认为最好的爱情。

他们是相互照顾的生活伴侣,他们是相互支持的工作伴侣,他们是相互
·
升华的灵魂伴侣。

她在他出国深造的时候,毅然选择休学去陪伴,原因是知道钱钟书不能好好照顾自己,于是"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她在他归国写文章时,承担起了所有家务,生火、做饭、洗衣……她成为他的第一读者,并能提出最好的建议,帮助钱钟书成就了《围城》这部巨著;她在他病榻前,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四个月,哦,不,一生如一日地爱护着他。

世人可能读到最多的是,钱钟书对杨绛的评价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而让我读到最感动的话是钱钟书在暮年对自己妻子说的"照常理我最应该妒忌你,但我最欣赏你".这是来自心底最深的认可,又表达了自己那种比认可更浓烈的爱意,读到这句话时,那种发自心底的认可触动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每一根神经。

如果说人和人的缘分是注定的,那么第一份神奇便是在杨绛小时候,家里第一租房子的时候,租到的竟然就是钱钟书家里的房子。

缘分,真的妙不可言!他们初见,便一见钟情,入了彼此的心。

作者用了这样一番描述,说:"即使躲开了她明眸善睐的双眼,也无法逃开她在自己心中的反复纠缠。

"真是把那份入心之感写得丝丝入扣。

在后来的相知相伴岁月里,写道"生命中,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爱情,则是最好的陪伴。

"的确,真爱之名的陪伴的确是生活中最大的奢侈品,可遇不
·
可求,更何况是跨越了动荡、跨越了距离、跨越了"文革"、跨越了生死的陪伴,至此一生,都是你。

英国传记作家概括的最理想的婚姻的句子:"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我想在他们的婚姻里,这句话是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他们的爱情,经得起风花雪月,也耐得住柴米油盐。

全书用来形容杨绛最多的词语归纳起来大概是:"内心明朗"、"安之若素"、"淡泊明朗",之前看分享的帖子,读到最多的是那句:"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到后面发现这句话其实不是杨绛先生写的,不过,她确是这样一名伟大的女子,越读越对她产生深深的敬意。

她没有张爱玲的哀伤,她没有三毛的悲情,她更不像陆小曼那般放纵,亦没有林徽因的小家子气,如作者所说"大凡优秀的女性,最为难得的品质就是内敛",她是我心中最具有大家风范的女子。

历经"文革"被剃头,被学生无端诬告,她没有哭哭啼啼,没有躲在角落里避不见人,她换上漂亮裙子、精心梳洗、光鲜走在人群中,她目睹了人性的自私与险恶,却不曾忧患恐惧,即使后来再经历人世沧桑,也无忧无惧。

是的,"受辱而不羞",诸多苦难没有把她打垮,反而增添了她的韧性。

后来,自己八十高龄,心爱的人患了膀胱癌,最长的住院时间是四个月,
·
她坚持亲自照料,每天照顾钱钟书的起居饮食,在这样的日子里,自己年轻的女儿患上肺癌并离世,她忍住巨大的悲痛,呵护着爱人的心,在后来的日子里,在葬着女儿骨灰的雪松下说了一句话:"从此老母断肠处,明月下,常青树".读这短短一句,不禁潸然泪下。

这是一位母亲刻在心底不能比拟的伤痛,是那份对女儿无处安放的深切怀念,寄于明月,寄于松柏。

作者说:"人生在世,‘一帆风顺’不过是个美好的祝福,磨难在所难免,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坚忍,蹚过世间的黑暗,走向黎明。

"是的,一个人走向成功会让人羡慕,一个人走向辉煌会得到很多喝彩,而一个人跨过黑暗走向黎明的姿态会让人满怀敬意。

只有经历了暴风骤雨,才会懂得,波澜不惊更是一种超脱。

一位女子,以她行走于世的姿态和她为人处世的智慧被世人尊称为"先生",我想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认为她是当之无愧的。

末了,先生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让我突然想起多年前读到的切*米沃什的那句:"我知道,这世上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这种自始至终都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自始至终都能活在自己的意志里的洒脱和自由,是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拥有了足够的能力和强大的内心才能发出的与这个世界最强有力的抗衡。

最好的爱情,如杨绛和钱钟书,他们是"你中有我,我中
·
有你,彼此尊重,爱屋及乌",最好的女子是杨绛,她安之若素、明朗豁达,内敛而不失韧劲,沉浸而不淹没于世,一生优雅,一生充满力量。

谨以此表达对杨绛先生最深的敬意,于2018年8月20日晚。

附喜欢的经典词句:
这世间姻缘的美好是伴随,而不是追随。

珍惜得到的每一分,而那些没有得到的,皆是本应与自己无关的。

没什么后悔的,人活着不一定全是为了享福。

淡泊是一种可贵的人生态度,不仅可以让人释然,而且会让人获得安慰,更可让人更好地行走于世间。

香港作家李碧华:人那么壮大,权位、生死、爱恨、名利却动摇它,权位、生死、爱恨、名利那么壮大,时间却消磨它——时间壮大吗?不,是心,当心空无一物,它便无边无际。

越是放不下的,越会成为你的心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