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香传》读后感
东方文学史读后感[1]
![东方文学史读后感[1]](https://img.taocdn.com/s3/m/019503ec998fcc22bcd10db8.png)
《简明东方文学史》读后感(马翔宇)在过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全世界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间内,各自创造出水平不一,内容悬殊的文化,而文学则是表现这些不同文化的标志之一。
东方是世界闻名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在西方文学盛行的今日,我们应看到,除了西方文学之外,还有东方文学这朵奇葩在灿烂的开放。
想要了解东方文学,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东方文学发展的历史。
东方文学的发展史是一个由简至繁的过程,共有三个时期。
在东方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是古代文学,由史诗文学以及与宗教相关的文学组成,他们产生于西亚北非和印度。
史诗文学的代表有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波斯的《阿维斯塔》印度的《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在这之中,印度的两大史诗相较于前者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写作技巧加深,写作手法增多,对人物的描绘更加丰满细腻,使其产生了鲜明的性格,另外其故事宏大,场景繁多,所以成为史诗文学的典范。
在宗教文学方面,埃及的《亡灵书》以色列的《旧约圣经》与印度的《梨俱吠陀》较为人们所知,其中《旧约圣经》的诗歌部分文学价值和水平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从总体上来看,东方的古代文学多是由诗歌组成的,并以反映历史和描写神话为主,当然这其中也适当的结合了民歌,社会风俗,规范礼仪等内容,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
东方文学的中古时期是其发展的高峰,在此阶段中大量的名篇佳作相继问世,各民族的文学作品全面发展异彩纷呈,这表明了东方文学体系的日臻完善。
中古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诗歌的成熟,一是寓言故事的完善,还有是人物传记以及各种剧本小说的出现。
印度是第一个发展中古文学的国家,《五卷书》是一件代表作品,其后出现的伽梨陀娑则是东方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世界意义并有据可考的著名作家。
伽梨陀娑的《沙恭达罗》,《优哩婆湿》,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著名剧作,他的抒情长诗《云使》也是一篇杰出的作品,伽梨陀娑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将人物的形象描绘的饱满生动,把情节刻画的细腻精致,所以他的作品就成为了千古名篇。
春香传电影观后感

春香传电影观后感《春香传》电影观后感《春香传》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该片改编自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经典小说《红楼梦》。
作为一名《红楼梦》的忠实读者,我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
观看电影后,我被它精心构建的故事情节、优秀的演员表演和精美的场景布置所深深折服。
首先,电影的剧情非常忠于原著小说,并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改编以适应电影表现方式。
《红楼梦》是一部极富想象力和哲理的小说,它通过一段富有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制度的残酷。
《春香传》将小说中的复杂情节梳理清晰,使得观众更易于理解。
其中,对于主角贾母、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呈现更是异常精彩。
导演通过精心的剪辑和镜头运用,将小说中众多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更有代入感。
其次,电影中演员的表演也是令人赞叹不已。
导演张艺谋选用了一批优秀的演员,他们塑造了各自角色的独特魅力。
首先是对贾母一角的塑造,演员深情质朴的表演赋予了贾母这一角色更多的人性和温度。
其次是贾宝玉的扮演者,他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贾宝玉的纨绔和多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对于林黛玉的饰演更是妥帖入心,从外貌到内心的表达都非常到位。
观众几乎可以看到林黛玉在电影中呼吸、思维和情感的流动,这是演员出色的表演所带来的魅力。
此外,电影的场景布置和服装设计也是十分精美。
《红楼梦》中的场景描述丰富多样,电影巧妙地还原了小说中的宏伟府邸和精致景致。
室内的金碧辉煌,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而室外的园林景观则充满了诗意和画意,给人以沉浸其中的感觉。
与此同时,演员们身穿华丽的古装,每一套服装皆充满质感,体现了当时社会贵族的财富和地位。
总的来说,《春香传》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
它忠实呈现了原著小说的精华,并通过优秀的演员表演和细腻的场景布置打造出了一场视觉盛宴。
观影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红楼之中,与贾宝玉、林黛玉一同经历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部电影让我重新认识了《红楼梦》,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春香传

《春香传》观后感学院:管理学院学号:11051159 姓名:陆丽献《春香传》为观众呈现了丰富的韩国传统的特色文化。
影片伊始就以一种别具风味的清唱呈现,跟中国传统的说书的风味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故事伴随着清唱展开深入,在这种独特的唱腔贯穿始终,时而低沉婉转,如泣如诉,使人潸然泪下,时而情绪高亢,铿锵有力,使人血脉喷薄。
一低沉一迸发,时时扣人心弦,牵引着观众的情绪。
同时影片还介绍了许多韩国许多传统的活动。
在传统的端午佳节,人们满心欢喜的开展各种活动以庆祝。
壮汉们的摔跤角斗,妇女们兴高采烈的跳着优美的舞蹈,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是女主角春香身穿红色的韩服站在秋千上高高荡起,衣袂罗裙随风飘舞,如花如蝶,如梦如幻。
而男主角李梦龙则风度翩翩,饱读诗书,博学多才,颇有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
不过作为电影,更能吸引人的还得看故事情节。
影片讲述的是正值端午佳节,南原道令之子李梦龙带着书童出游邂逅了美丽动人的春香后一见钟情,并命书童传达爱慕之意。
春香虽为妓女所生,但她饱读诗书,洁身自好颇为清高,她觉得被看轻便愤然拒绝李梦龙之意。
但李梦龙深夜造访春香的家,表明来意,最终在其立誓于春香罗裙上后,春香便终于委身于他,与之结为夫妻。
两人婚后恩爱异常,如胶似漆,谁知好景不长,李梦龙之父因高升被调回汉城,梦龙为了前程只能与春香挥别,一去数年之久,留下春香望穿秋水地等待。
而此时,南原新任道令看上春香的美色,欲强行纳其为妾,春香宁死不从,设置还怒骂了新道令一番,新道令恼羞成怒,用尽酷刑折磨春香,还欲将春香在自己的生日宴上问斩。
庆幸的是,李梦龙在日夜苦读后终于高中状元,并受到了王的信任,成了微服出巡的特使,并在关键的时刻不但把春香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还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
两人最后也有情人终成眷属。
透过影片,我们不难看到,李梦龙与成春香的爱情的结合是突破封建等级和封建统治阶级暴政的结果。
李梦龙的父亲看不起春香的出身,就连春香都觉得应该会有一位高贵的千金小姐来与梦龙配,但是她还是和梦龙突破了门第之见和等级观念毅然结合,成就了灰姑娘和贵公子式的故事。
《春酒》读后感

《春酒》读后感《春酒》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酒》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酒》读后感1最近,看了《春酒》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故乡的完美,而《春酒》里的故乡更是让我向往。
《春酒》当作如此读,我们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
那逝去的一切是那么清晰而完美地在记忆深处招摇,撩惹起我们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呀。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琦君散文构思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设,却又不露痕迹。
具体到《春酒》一文,琦君就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思乡”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着“家乡的味道”展开。
文末那句从心底发出的深深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但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些资料使这篇散文凝练、浓烈,并以它思想的光辉而使读者受到启迪。
琦君的多数散文,都以类似的清新文字和素淡笔调,将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一件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写出来,让读者得到丰富的感受。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
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毕肖。
本文对母亲的描述尤其出色。
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能够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
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
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
有时,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起来了。
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春香传读后感

春香传读后感作为一本风靡一时的武侠小说,《春香传》以其独特的情节、精彩的描写和大胆的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作为一个读者,我也深深地被这部小说所吸引,感受颇多。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背景和简介。
《春香传》是古龙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叙述了主人公春香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到一位拥有千人追求的女子之间的成长历程和生命奋斗。
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爱情、友情、背叛、离合和追求自由的主题。
故事中的角色性格鲜明,起伏波动,而又无不深刻,令人难忘。
在我的阅读体验中,我被小说中的情节和语言所深深打动。
首先,古龙先生的语言非常有力,色彩丰富,富有诗意。
他的文字能够将人物、场景和氛围描写得细腻入微,令人身临其境。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十分有趣,离奇又不失真实。
故事情节发展合理,跨越多个场景,令人目不暇接。
最后,小说的人物刻画高超,主人公春香的性格鲜明,既柔顺又坚强,优雅而不失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姿态,深深地打动了我。
除此之外,小说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春香传》不仅是古龙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武侠文化的代表之一。
小说中凝聚了作者对于自由、爱情、友情、背叛和成长的思考,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阅读《春香传》的过程中,我也有创新的思考和观点。
首先,小说中主人公春香和她周围的人物,不仅有一些传统的武侠小说中的特征,同时也具备一些现代女性的元素。
她们不仅有侠女的胆识、激情和皎月之辉,还有着自由、独立和现代女性的通透、自立、尊严、宽容和理性。
因此,我认为《春香传》并不仅仅是一本武侠小说,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总之,《春香传》是一部值得我们阅读和品味的好书,它不仅具有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而且也表现了当代中国女性在成长和追求自由上的认识和探讨。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阅读《春香传》,感受其中的思想和情感,感悟其中的真谛,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得以更深入地成长和悟道。
通过舞剧《春香传》对中韩两国民族文化研究

DANCE FASHION20231.中国朝鲜族舞剧《春香传》中国朝鲜族舞剧《春香传》于1988年由编导崔玉珠开始创作,亲自撰写剧本,负责背景及音乐、服装等细节。
由延边歌舞团在1990年第11届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首次向国内外观众公开演出,受到了世界各国观众的齐声称许。
1994年歌舞团受邀来到韩国,在首尔、釜山、南原、济州岛共6场演出中,收到了广泛响应。
中国朝鲜族舞剧《春香传》是对外宣传中国朝鲜族舞蹈艺术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朝鲜族和韩国文化交流的开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一直是延边歌舞团的代表性演出作品。
延边歌舞团的《春香传》根据朝鲜族古典小说《春香传》改编成舞剧,通过民族意识及现代意识展现出中国朝鲜族舞蹈艺术独立性的作品,以甜美的音乐和诗般的隐喻表现力获得了众多观众的欢呼。
另外,这一作品没有被传统舞剧的形态所束缚,而是通过文学作品《春香传》中的主要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结合,大胆创新,强调了中国朝鲜族的独特性。
该作品以艺妓的女儿成春香和两班的儿子李梦龙真挚的爱情故事为基础,讲述了其共同抵抗封建社会身份歧视的故事,是将爱情形象化的作品。
在这场演出中,展示了“春香”新的形象艺术和新的表现方式,将《春香传》的艺术性提升到了新的经济中。
对此进行的详细整理如下。
正确把握了艺术形象创作的本质。
以编导的观点,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重新表达了文学作品《春香传》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在叙事结构中,通过每个人物的性格来表达当时人们拥有的极为普遍、基本的幸福和对生活的理想。
可见春香抛开社会身份的差异,坚守着关于爱情的贞操,具有朝鲜族女性特有的内在与外在美的特点。
正确把握《春香传》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编导崔玉珠通过舞剧《春香传》展现春香的命运,描绘普遍的人生,追求艺术形象塑造的本质,以其深邃的人生体验凸显出舞剧的象征性内涵,用舞蹈语汇表现了民族古典文学的艺术内涵。
在保持传统舞蹈基本框架的同时,大胆创作并加入了原版《春香传》中没出现的舞蹈场景。
《疯娘》观后感9篇

《疯娘》观后感9篇《疯娘》观后感。
全身心投入到影视作品中,才能真正地观赏到作品的内涵,再次观看的时候,心里仍会有新的感悟和感动,第一时间写下观后感,就非常好地记录下我们当时的感动,观后感可以将影片里的重点进行提炼并且让我们更深化的去了解剧情。
那么如何写出受读者欢迎的作品观后感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洁便利,下面是编辑整理的“《疯娘》观后感”,信任能对大家有所关心。
《疯娘》观后感【篇1】《疯娘》是一篇短篇小说,虽然字数不多,却深深打动人的心。
故事讲的是一个叫球球的孩子有一个“疯子妈妈”,球球的妈妈生完球球后便被球球个奶奶赶了出来。
后来奶奶始终很懊悔,球球开头很想妈妈,但妈妈回来后又觉得妈妈很令自己没面子,于是对妈妈非常寒冷漠。
球球的疯母亲对球球始终好,当球球被人欺侮时,她去爱护球球……正值风平浪静的过了一阵子,不幸发生了,球球的妈妈为了让球球吃上桃子,在危急的悬崖上摘,一不当心摔下悬崖,手中还紧握着一个桃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禁热泪盈眶,回想着那位“疯了”的母亲。
这位母亲虽然不懂世间的冷漠,但那么宏大无私,有着每一位母亲的深切的母爱。
这时,我想到了我的妈妈。
那天,我观察我们班同学周知昊有一件很轻很软的衣服,我回去后便吵着闹着要妈妈给我为我织一件,并一再嘱咐要美丽一点,生怕自己的比同学的不好看。
妈妈满口答应,在紧急的时间里为我织毛衣。
入夜了,大家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我从梦中醒来,观察妈妈卧房的灯还亮着,我以为妈妈忘关灯了,便走了进去,只见妈妈冻得红红的手为我织毛衣,双眼紧盯着棒针丝毫没有发觉我。
这时,我心酸滋滋的。
后来,当我和妈妈观看电视时时,我沉醉在好玩的电视情中,妈妈却沉醉在无味的织毛衣中。
当我美滋滋地在喝牛奶时,妈妈总是匆忙向嘴中塞一粒酸滋滋的话梅糖,手总不离织毛衣的两根编织棒针。
不论天是寒是暖,妈妈做完家务活总是坐在沙发上,在干什么?当然是在为我织毛衣。
天气冷极了,我穿上了妈妈的“母爱”牌毛衣。
春香传观后感

观《春香传》有感 说实话,当时选韩国概况这门课时,真没想到会在这门选修课里了解到到这么多关于韩国政治、经济、文化相关的东西。
当然,我最感兴趣的自然是韩国的文化。
如果说前段时间,是怀着遗憾、悲痛、反思,又时而笑到开怀等复杂的心情看完《华丽的休假》,那么《春香传》这部影片又带给了我一些新的感悟。
影片主要讲述了贵族子弟李梦龙和艺妓之女春香在广寒楼相遇,一见钟情而私订终身。
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不允许他们成婚,李梦龙只好忍痛告别春香,随家进京。
官吏卞学道逼春香作侍妾,遭到拒绝后,施酷刑将她定成死罪。
考中状元的李梦龙救出春香,严惩了卞学道。
春香的形象在朝鲜家喻户晓,成为纯洁美丽、刚毅坚贞的象征。
尽管影片以大团圆、大圆满式的形式结尾真的蛮令人开心的,但是针对这部电影我还是要谈谈自己一些看法。
首先,我觉得剧情挺让人失望的。
因为之前就听说《春香传》被名为韩国版的《红楼梦》。
我觉得情节就太简单了点,觉得它的伟大程度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有点“雷声大雨点小”。
我觉得最精华、最具特色和艺术性的说唱部分,却是我一个外国人没有弄懂的地方,对本国的京剧都没有弄清楚,自然不能对韩国的这个说唱进行评论,但从国人的态度看其艺术价值绝不低于中国的京剧。
其他的,可能这类型的看太多了,也可能是大中国主义,总觉得韩国的实在是太小儿科了,因为这种故事在亚洲国家也太多了,剧情基本在意料之中,从来就没什么感觉,也有点审美疲劳。
第二,在人物角色分析上。
春香不畏强权,坚强冷静,她的勇气令人钦佩。
在面对卞学道的威逼利诱之下,春香依然不为所动,反而将他教训了一顿,大快人心。
可惜,在卞学道掌权之日,所以春香始终斗不过卞学道,周围的老百姓也并没有人起来反抗,所以春香一个弱女子只能留在死囚牢房里。
梦龙软弱,离春香而去。
梦龙碍于父亲和封建思想的压力,离开了心爱的人。
当梦龙不顾春香的哀求骑马离开的时候,我真的为春香感到非常失望,仿佛在封建势力的前面,爱情什么都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香传》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韩国青春偶像剧《豪杰春香》曾在中国荧屏上大放异彩,引得无数观众为之叫好,而这部热播韩剧正是改编于朝鲜半岛古典文学作品之《春香传》。
《春香传》在朝鲜半岛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如《红楼梦》之于中国古典文学一样。
《春香传》的故事最初是作为一首《春香歌》而在民间流传的,这是一种民间的“盘索里”艺术。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文学形态,且版本繁多,既有“盘索里”《春香传》、唱剧《春香传》,还有小说《春香传》,小说还分为国语本和汉文本,等等不一而足。
视角一:才子佳人小说
且看故事中人物关系的走势图:
女方家庭:母亲月梅——女儿春香——侍女香丹;
男方家庭:御史——儿子李梦龙
——仆人房子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春香传》和中国典型的才子佳人小说有很多类似之处:春香与梦龙是渴求爱情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但不为世俗所容,遭到了男方家长的极力反对。
好在最后梦龙一举中第,回乡之后终与春香成婚,这就使整部剧变成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的爱情剧。
文中的春香之母月梅是塑造较为真实的人物形象之一,也是封建家长中的一员。
月梅在女儿认识梦龙之后,对二人当面说明门户之见是一道重重的阻隔,若二人想在一起,梦龙必须摒弃门户之见;在梦龙要与春香分手时,月梅拿先前告诫梦龙之语来讽刺梦龙;在春香入狱之后,月梅对化作乞丐前来探望的梦龙非常鄙夷;而在梦龙摆明自己的全罗御史身份之后,态度立马又变得巴结起来。
可以看出,月梅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真实,描绘出了封建时代退妓家长的真实性情。
而侍女香丹和仆人房子在春香与梦龙感情发展过程中起
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类似于中国作品中的“红娘”,在故事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房子的引荐,梦龙得以与春香相见相识;由于香丹在牢狱之外对梦龙颇有照顾,使得梦龙救春香这一出闹剧又锦上添花。
视角二:烈女形象新论
《春香传》的传统主题是作者站在平民阶层的立场上,热情地赞颂了青年男女为摆脱封建身份制度的束缚而结下的平等、真挚的爱情。
不过,随着时间的变化,《春香传》这一作品的主题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17世纪出现完整故事的《春香传》,其全称是《烈女春香守节歌》,从其名字我们可以看出,最初人们歌颂的主要是烈女春香,突出的是其节烈品格。
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春香这一形象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比如在日本占领朝鲜时期,春香就是作为反抗暴力的形象出现的。
《春香传》的主人公春香虽被誉为千古烈女,但她并非一开始就以烈女见
称。
广寒楼下的荡秋千处,是从楼上完全可以俯瞰得一清二楚的公众场所,她竟然在这样的抛头露面之处荡秋千。
李道令追求她,彼此一见钟情,当晚双方就如胶似漆,她其时的言行,可以说完全不似当时的窈窕淑女。
本是婚前的处女,与逾墙而入的小伙子有了好感,未经双方的父母同意,就海誓山盟爱得难离难分,这与当时的烈女的标准显然有一定的距离,与严格的儒教伦理与道德背道而驰,只是其实现生命的自由的欲望的一种流露。
在与李梦龙离别时,她的行止与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人的妇德也相去甚远,她甚至要李梦龙写下去京城后绝不抛弃她的定情契约。
只是后来由于卞学道的加入,才使春香烈女的形象进步一凸显出来。
视角三:汉文化的介入
《春香传》深受中国诗歌文化濡染,文中人物的言语不时夹杂汉文化诗歌。
那么汉文化诗歌为何对《春香传》影响如此之大?一则朝鲜作为受中国文化
圈影响的国家之一,知识分子皆以能诵读汉文化诗文为耀,于是随处可见文人对汉诗的吟诵、模仿等等。
再则是《春香传》中夹杂很多中汉诗和汉文化,但杂乱无章,这和《春香传》的版本来源有很大关系,因它是以早先说唱者的唱词为底本发展而来的。
早先说唱者在讲说唱词的同时,夸耀自己的文学才能成为一大表现内容。
正是为了卖弄文采及口才,说唱者不时穿插、夹杂很多汉诗,并且时有重复,这咋说唱艺术中都是很正常的。
视角四:从化丐救妇看东西文化的异同
《春香传》结尾部分写道李梦龙化作一个乞丐去探望入狱的春香,后来自己以全罗御史的身份出现在众人面前,以此上演了一出“化丐救妇”的闹剧。
这和《奥德修纪》中奥德修斯回乡救妻的情节颇有相似之处。
《春香传》中李梦龙与春香对簿公堂,而公堂受审时堂下受审之人是匍匐于地的,根本无法看到官
吏的面目,这就为梦龙在堂上试探与调戏春香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此时台下之人,除了春香莫不知台上全罗御史正是赶走恶官卞学道、解救春香的李梦龙,这就使整出戏成了一场闹剧,也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而《奥德修纪》中的奥德修斯从海外归乡,知道自己的妻子佩涅罗佩有众多的求婚者,便依照雅典娜的计策,变成一个真正的乞丐,作为妻子的众多求婚者之一。
佩涅罗佩对丈夫忠贞不渝,十分讨厌这些求婚者,后来她就想到一条妙计:丈夫有一把弓箭,谁能拉开就嫁给谁。
其实,佩涅罗佩知道只有除了丈夫绝无他人能再拉开这把弓。
果不其然,众多求婚者没有一个能拉得开弓的,但是轮到衣衫褴褛的乞丐奥德修斯时,他却很轻易地就把弓拉开了,并且用弓箭把其他求婚者都当场射死了。
后来奥德修斯恢复本真面目,终得与家人团圆。
从中我们发现,《奥德修纪》作为西方的经典文学,凸显的是女人的智慧;而《春香传》作为东方的
经典,彰显的是男人的智慧,这就显示出了相似境遇下不同的东西方文化特质。
视角五:透析作者的创作缘由
首先不难看出的是,作者是按照世俗心理创造出的春香形象。
春香这一人物形象符合底层劳动人民的心理期望,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当时男性下层劳动人民对理想女性对象的渴望标准来塑造美好人物形象春香的。
其次,作者通过作品表达了下层人民的向上心理。
《春香传》的成书年代正直朝鲜国内局势混乱、等级划分鲜明的黑暗时代。
朝鲜进入18世纪以后,农民起义在全国范围内此起彼伏,市民阶层的反封建气势空前高涨,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李氏王朝已经是摇摇欲坠,行将崩溃。
与李氏王朝国势衰微相反,市民阶层的反封建文学像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其中对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春香传》。
因此,一部《春香传》代表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呼声,即渴望打破不平等的等级制度,有进入
上层社会的渴望。
最后,大团圆的爱情脱不了宣传教化的干系。
作品成功塑造了春香和梦龙这一对追求理想爱情的青年形象,该书在不断流传与演变的过程中,无形中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宣传教化作用。
春香和梦龙是《春香传》塑造的人民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典范:他们都遵从了当时社会的核心道德规范的要求;都具有对不合理的现实社会的叛逆精神。
这体现了劳动人民渴望平等、渴望自由自主生活的强烈愿望,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使他们成为劳动人民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典范。
尤其是春香,她是作为一个守节烈女的形象出现在小说中并作为一代典型的女性形象在朝鲜乃至韩国流传不息,春香形象亦被当做女性完善自我的标榜与典范。
读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