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资源配置

卫生资源配置
卫生资源配置

摘要

卫生资源属于经济资源,如何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卫生资源,从而提高其合理性、公平性和有效性是我国现今共同关心的战略性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卫生事业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卫生资源量与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拓宽卫生资源的筹资渠道,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需求。为此,我们需要了解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卫生资源;现状;改革

Abstract

Health resources belong to the economic resources, how rational allocation and effective use of health resources, so as to improve its rationality, fairness and effectiveness is a strategic problem of common concern in China today. In recent years, construction of health service in our country achievement be obvious to people,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resources and health service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s growing health care demand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which requires us to broaden the financing channels of the health resources allocation structure, optimizing health resources,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health resources rate, thus maximum limit satisfy people's demand for health care. Therefore, we need the status of health resource allocation of China's understanding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solutions.

Key Words:Health resources; current situation; reform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 I 引言 . (1)

第1章卫生资源及配置概述 (2)

1.1基本概念 (2)

1.2卫生资源的基本形式 (2)

1.3卫生资源配置的内容 (3)

第2章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 (3)

2.1 在医疗机构数量方面 (4)

2.2 在医疗机构床位数方面 (4)

2.3 在卫生人力总量方面 (4)

2.4 在医疗设备方面 (4)

2.5 在卫生资金投入方面 (4)

第3章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5)

3.1政府卫生支出不足 (5)

3.2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6)

第4章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构想 (6)

4.1 强化政府监督,逐步改变城乡卫生资源的配置与布局 (7)

4.2 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疾病控制体系建设 (7)

4.3 完善保健服务,关注流动人口健康 (8)

4.4 打破利益格局,推进公办医疗机构改革 (8)

4.5 实施重心下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8)

参考文献 (1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居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但是随着经济体制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作用下产生了许多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为居民提供符合成本效益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医疗卫生服务,是当前政府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配置,与政府医疗卫生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卫生政策的有力支持密不可分。2009年4月6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区域卫生规划,明确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在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2009年8月26日,卫生部发布了《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规定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重新合理配置、调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因此,卫生资源配置是医疗体制改革中不可回避的主题,政府必须主动参与卫生资源配置的过程,承担维护卫生资源配置公平和有效利用的责任。

第1章卫生资源及配置概述

1.1基本概念

(1)卫生资源是指满足人们健康需要的各种医疗服务所使用的投入要素的总和是指用于卫生服务的卫生人力、卫生物力以及卫生财力等有形资源和与其相匹配的信息、技术、管理、服务能力及卫生政策法规等无形资源。

(2)卫生资源配置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府如何将筹集到的卫生资源公平且有效率地分配到不同的领域、地区、部门、项目和人群中去。从定义可以看出,国家或政府在卫生资源配置中具有重要的责任。

1.2卫生资源的基本形式

(1)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中极为重要的资源,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卫生人力资源是指以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的资源,具体是指那些已经接受或正在接受专业卫生技术教育和训练,因而具有或即将具有某项卫生技术、知识和能力的人员。卫生人力资源作为医院医疗卫生活动的主体,他们的知识技术、经验和道德情操直接决定着医院的质量和效果。

(2)卫生物力资源:是卫生服务生产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资料的总称,指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直接或间接)过程中需要消耗的各种物质资料,包括医疗卫生部门的基本建设、器材设备、药品及卫生材料等,是卫生机构从事卫生活动的物质保证。

(3)卫生财力资源:是指国家、社会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为达到防病治病、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在卫生保健领域所投入的经济资源。卫生财力资源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经济资源,通常以卫生总费用来表示。按卫生投入渠道划分,卫生总费用包括政府卫生投入、企业的卫生投入、居民个人的卫生投入及海外侨胞的捐赠和投资、世界银行的援助资金。按卫生投入类别划分,卫生总费用包括卫生基建投资、卫生事业费、医疗保障经费、医学教育和科研经费以及卫生行政机关经费等。充足的财力资源可以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提供可靠的保证。因此,逐步增加卫生投入,提高总卫生费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对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4)卫生技术资源:是卫生领域的科学与技术的总称,在医疗卫生领域,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资源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5)卫生信息资源:充分、准确的信息资源,是保证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是卫生事业制订计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协调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有效手段。此外,卫生资源的形式还有卫生管理、卫生服务能力、卫生政策及卫生法规等无形资源。

目前,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所讨论的卫生资源主要指的是卫生人力资源、卫生物力资源和卫生财力资源,较少涉及信息等资源。

1.3卫生资源配置的内容

(1)卫生资源的增量配置:又称为卫生资源的初配置,如当年计划投入的卫生经费、计划购进的新诊疗设备、计划新建房屋、计划引进的卫生人力和技术等。

(2)卫生资源的存量配置:又称卫生资源的存量再分配,是指通过对原有卫生资源的重新分配,改变分配不合理的现状,达到优化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卫生资源配置应首先考虑资源的存量配置,再考虑资源的增量配置。讨论卫生资源的配置,需关注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卫生资源的配置总量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要;二是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是否合理;三是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公平与质量分析。从政府角度,应考虑医疗、预防、妇幼、医学教育、计划生育等专业的资源配置,同时还应考虑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卫生资源的分配,应注重对弱势群体(如老师、小孩、妇女、残疾人、低收入者)的优先照顾。

第2章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

我国对卫生资源配置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7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和1999年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掀起了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研究的高潮,各省市对卫生资源的研究全面展开。卫生部分别于1993年、1998年和2003年开展了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了客观依据。总体上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大,卫生资源具有一定的规模,人民的健康有了基本的保障。

2.1 在医疗机构数量方面

1980—2006年,全国的医疗机构数从180553个增长到308969个。至2007年末,全国卫生机构总数近29.9万个。注册的医疗机构(不含村卫生室)29万个,其中,医院1984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7万多个,乡镇卫生院4万多个。与2006年比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妇幼保健院(所、站)、门诊部数有所增加。2.2 在医疗机构床位数方面

2007年末,全国医疗机构床位370.1万张,其中,医院床位约267.5万张(占72.3%),卫生院床位76.3万多张(占20.6%)。与2006年比较,医疗机构床位增加18.9万张,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2006年的2.53张增加到2007年的2.63张。

2.3 在卫生人力总量方面

卫生人力总量即卫生人员总数与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之和。2007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590.4万人。2007年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生201.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64.4万人),注册护士154.3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1.54人增加到1.5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由1.10人增加到1.17人。

与此同时,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方面,高学历和高级职称的比例不渐增大,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2.4 在医疗设备方面

医用设备升级换代,大型设备普及率不断提高。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7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资料说明,2006年全国卫生机构万元以上的设备的台数为18217台,其50万元以下的为1715858台,50-100 万元的为65433台,100万元以上的为40459台。

2.5 在卫生资金投入方面

据测算,我国卫生费用占GDP比重从整体上逐年提高,1980年为3.15%,2006年为4.67%。在政府财政投入方面,财政预算支出从1980年却在不断降低,从1980年的36.2%降到2006年的18.1%,其中2000 年为最低。

第3章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3.1政府卫生支出不足

卫生筹资结构中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例低是导致目前卫生支出缺乏公平性的主要原因。政府卫生投入不足,伴随着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的上涨,“看病贵”现象成为卫生事业领域严重的问题。

表2:1978- 2007 年中国卫生总费用构成

资料来源:2009 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通过上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1)1978年,个人卫生支出为20.4%,其余79.6%是由政府和社会承担;1978年以后,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所占比例几乎逐渐减少,到2006年,政府卫生支出几乎下降了一半,社会卫生支出也存在较大的下降,导致个人卫生支出达到了49.3%。(2)我国卫生总费用从1978年的110.2亿元急增到2007年的11289.5亿元,费用增加了102.43倍,但是,政府的卫生支出比例反而由32.2%下降到20.4%,社会卫生支出从47.4%下降到34.5%,个人卫生支出从20.4%剧增至45.2%。它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政府在社会医疗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弱化,个人承担了较大份额的医疗支出,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不断下降。

此外,与国际社会相比,中国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4.6%,政府在卫生费用的负担比重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而个人负担比重则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0%,我国医疗卫生就其公益性而言,距离国际社会有不小差距。

3.2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1)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卫生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市,城乡差距很大,尤其是大医院拥有先进的人才和高级的设备,吸引了大量病人前来就医,大量的病人也促使了卫生资源的向大医院集中,两方面因素相互促进。同理,农村基础由于人力资源和设备配置的落后,卫生服务能力差,导致病人直接去大医院,使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短缺和浪费并存的现象。在人均卫生费用方面(图二,表三),1990-2007年期间,城市和农村的人均卫生费用差异越来越大。2007年,城市人均卫生费用1480.1元,农村人均卫生费用348.5元,相差1131.6元,城市人均卫生费用是农村的4.2倍。在城乡居民患病率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城乡居民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差距很大,说明城乡居民在面对相同的疾病风险时得到有效治疗的机会存在差异。

(2)卫生系统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医疗、轻预防,重高层、轻基层问题普遍存在。在市场机制固有的利益驱动下,一些地区过于追求高级医疗服务而忽视基本医疗和基层医疗,使一些符合居民健康需要,具有更高社会效益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层医疗机构存在一定的短缺。

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由于政府医疗领域投入不足,在市场主导资源配置的情况下,需求量大的医院获得了更多的补助,服务设施和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乡镇卫生院或者城市社区卫生机构,从政府那儿获得的补助都相对较少,基础医疗服务机构的空壳化和能力不足,大多数病人不得不去大医院看“小病”,造成基础和大医院卫生资源的浪费,医疗卫生体系的运行效率不高。

第4章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构想

要使我国卫生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就必须以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卫生需求、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有利于发挥卫生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克服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因素,大胆改革卫生资源配置机制和模式,推进存量资源的合理调整,提高增量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1 强化政府监督,逐步改变城乡卫生资源的配置与布局

卫生资源的分配必须遵循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一方面,如果卫生保健领域市场功能失灵,就不可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卫生资源的有效配置,就不可能依靠市场本身作用实现公平的目标。另一方面,只有资源配置是优化的、公平的才能实现高效率。因此,政府应根据区域内居民的需求变化调整资源配置,兼顾卫生资源总量、当地卫生服务水平及后续发展要求,制定卫生服务体系整体发展规划,避免行业无序发展;应加强对无序竞争、盲目设机构和添设备的宏观调控力度,对大型仪器设备和大型投资要实行区域规划和总量控制,加强监督管理,避免资源过剩或不能饱和利用而浪费卫生资源;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改变城乡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和布局不合理局面,卫生资源配置重心向基层、社区转移,从人、财、物等方面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缓解大医院就医难压力,同时减轻患者异地求医的不便;应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加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投资,保障农村患者有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应关注贫困地区、城乡低收人人群就医问题,降低医疗费用成本,节约卫生资源,减少医疗纠纷,增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4.2 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疾病控制体系建设

2003 年,SARS 危机暴露出了我国从城市到农村的卫生防疫体系脆弱的一面。2008 年,“手足口”病的全面爆发又再次印证了我国卫生防疫体系的欠缺。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环境污染的增加,一些不是靠高层次医疗机构、高精尖技术和设备所能解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危害日益加重。据36 个城市死因统计,2007 年城市居民前十位死因为:恶性肿瘤(28.5%)、脑血管病(18%)、心脏病(16.3%)、呼吸系统疾病(13.1%)这4 类疾病死亡人数比例高达75.9% (数据来源《2007 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是实施预防为主的干预措施,而预防事业最能体现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因此,政府首先应加强对卫生防预的财政投资力度,使卫生防疫事业费达到卫生总费用的20%~25%,重点解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础建设问题;应努力构筑以疾病控制中心为核心、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疾病控制体系,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精干高效,集疾病预防与控制、监测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4.3 完善保健服务,关注流动人口健康

由于我国流动人口目前已经达到1 亿以上,而各城市卫生保健部门一直以城市户籍人口作为管理和服务对象,经费安排、人员和设施配置等难以适应流动人口需要。流动人口由于收入偏低,难以负担城市日益上涨的医疗费用,且普遍生活在医疗卫生较差的狭小居所,文化水平普遍在初中以下,几乎都没有自我保健意识,无形中增加了卫生资源配置的难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难度。因此,政府必须重视流动人口的卫生保健问题,通过建立相应的机构设施,如社区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站,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定期开展流动人口卫生防疫检查等工作,真正将流动人口健康问题落到实处。

4.4 打破利益格局,推进公办医疗机构改革

目前,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等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较快,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据统计,截止2007 年底,我国有私营医疗机构146752 家,占医疗机构的50.7%,社会办医疗机构超过68357 家,占医疗机构的23.7%(数据来源《2008 年中国卫生统计》。如何推进公办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明晰公立医院的产权关系。加强对国有医疗卫生资源的管理,按照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出资人制度,使医疗机构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自主权,成法人治理结构,做到政事分开、权责明确。

(2)要创新人力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打破人员身份限制,实行全员人事代理和全员合同聘用制,促进公立医院员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3)实行以“两权分离”为核心的院长负责制。建立科学合理的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探索风险抵押、委托经营等管理方式,严格考核制度。积极探索效益工资、绩效工资、岗位工资、年薪工资等多种报酬实现形式。

4.5 实施重心下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为指针,坚持以病人为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原则,加快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这就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引和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制定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考核监督,确保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无序的竞争降低了卫生资源在医院的利用效率,不规范服务既增加了患者负担,又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

源。因此,应该按照机构功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规范和服务范围,规范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实现各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的合理梯度,引导病人合理流向。在规范了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前提下,通过政府的协调,与职工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到医保服务范围,并建立鼓励病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医保报销规定,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补偿比,这样既可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又有利于节约医保基金支出。

参考文献

[1]王小丽,陈翔,郑晓曼 . 卫生经济伦理研究. [C]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6.

[2]杨敬宇,丁国武 . 卫生经济学 . [C] .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9.2.

[3]邱鸿钟,袁杰. 现代卫生经济学.[C].北京.科学出版.2005.8.

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

关于印发《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和《湖北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市、州、县卫生局,发展改革委(局),财政局: 为了推进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组织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的要求,省卫生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共同组织制定了《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和《湖北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认真贯彻执行,抓紧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各市州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于2011年4月前报省审批后实施。 附件:1、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 2、湖北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 二0一一年一月五日 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政策依据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为了进一步推进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特制订《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以下简称《标准》)。 第二条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从湖北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先进经验,科学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强卫生行业管理,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全省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第三条基本原则 (一)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卫生资源配置与准入方面的规划和监管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民营资本举办医疗卫生事业,促进有序竞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二)坚持实施属地化与全行业管理。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三)坚持统筹规划与区别发展。从全局出发,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要求,统筹规划全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同时,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实施不同的配置政策,新增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 (四)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卫生资源配置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加快发展步伐,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地区领先。同时,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逐步整合,严格控制大型医用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统计分析

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统计分析 本文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先进理论成果和经验,分析了我国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选取2010—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对金融资源配置进行统计研究,接着提出测算金融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的方法——DEA 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金融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并站在全国、区域、省际视角分别进行统计研究。同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其社会效益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分析表明,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东北地区尤为显著,并且金融资源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化进行。 标签:金融资源配置;经济效率;社会效益;统计研究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将大量社会闲散资金通过一定途径转化为投资,是金融体系基本功能之一。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资金的配置效率和效益如何、是否能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巨大需求,就成为衡量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是否相适应、相匹配的主要标准。事实上在我国,许多金融资源的配置和价格并没有完全由市场决定,金融机构治理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有人说中国的银行更像政策性银行而非商业银行。 自2007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人们便普遍将造成这一灾难的主要原因归结为金融业脱离了实体经济。在近年来关于金融业的讨论中,认为“金融业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这样的观点常见于不同场合。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稳定离不开实体经济,既然如此,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有无脱离便显得具有研究价值,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高低同样是我们关注的方面。 (二)研究综述 金融资源一词是由R.W.Coldsmith(1995年)提出,他认为在金融领域中,有关金融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所具有结构、规模、数量及分布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产生效应和相互联系的大集合便是金融资源。白钦先(1998)对金融资源理论提出见解,通过现代理论方法,分别对货币和金融进行分析。汪兴隆(2000)提出配置失衡的货币地区是中东西三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并研究了区域货币不平衡的具体影响因素。由于传统经济学的问题,因为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自然涉及优化配置问题。王宏伟(2003)提出无论从短期发展还是长远规划来看,资本流动始终作为增长水平与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关键因素。金融资源理论具有一般经济理论金融资源的优化问题,所以使其有广泛的现代金融理论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余地(姜树博,2009)。白俊和连立帅(2012)以国内上市公司7年(2003—2009)的数据为对象,研究了行业差别和所有制不同对信贷交错配置的影响差异。

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思考(一)

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思考(一) 摘要: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是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南通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思考:制订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构建以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依法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覆盖广泛和功能齐全的公共卫生体系。关键词: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对策城市卫生资源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做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内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实现卫生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是广大卫生管理专家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在调查了江苏南通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如下思考。1制订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以区域卫生规划基本要求为原则,实施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行业管理,根据市区发展规划,对卫生机构的布局、卫生资源的分布、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层次分明、互相支持、资源共享的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减少卫生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现有的大型医疗设备按功能状态进行估价,将功能完好

但闲置的设备,按照其现有价值,有偿调剂到需要装备的单位。对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服务范围,根据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特点进行重新明确,疾病归口管理,各级、各类机构间建立相互协作、双向转诊的良性关系,而不是恶性竞争,从而实现市区医疗机构功能齐全、定位明确、服务规范的新局面。2构建以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城市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关键是要调整城市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构建以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二级结构,建立起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1明确政府办医责任,集中力量办好城市医疗中心2.1.1合理确定公立医疗机构的规模和数量按照保障基本医疗供给和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总体要求,卫生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将那些主要承担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医疗水平、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医疗机构由政府继续办好,以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在主导基本医疗服务、调控服务市场、平抑服务价格等方面的功能。对那些市场机制较难发挥作用的专科医疗机构承担的传染病防治、精神病防治、妇幼保健服务等,主要由政府举办,逐步实行购买服务。急救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等,由政府举办。对政府不再继续举办的医疗机构,要本着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分步实施、保证稳定的原则,通过适宜的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地级城市市区办好1~2家综合医院和1家中医院。2.1.2大力扶持城市医疗中心的发展医疗机构体制改革和规模调整以后,政府要集中力量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大型设

对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思考

对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思考 焦禹豪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在飞速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并结合国外先进经验,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医疗卫生资源在医疗卫生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流动,它包括了卫生资源两方面的分配,即增量分配与存量调整,又称“初配置”与“再配置”[1]。作为医疗卫生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表现较为活跃的部分,分布不均衡,配置不公平,是我国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最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城乡的不均衡分布,作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卫生系统公平与效率研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对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目标的实现有着严重的影响[2]。 首先,在人员数量的配置与供给方面,城乡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如在执业医生、卫技人员等的配置上呈现出不平衡及不均等的状况;再者,在优质资源与人员质量方面,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也有着城乡分布不均导致的结构性失衡状况,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技术大多集中工作于城市的大型医疗机构,而在农村与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这就使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受到限制,进而造成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偏低{3]。这是当前我国卫生系统急需解决的一个迫切性的问题。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与有效利用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 纵观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突出的问题就是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我国在不同的区域存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的现象,并被国内多项实证研究所证实。其主要表现为医疗卫生资源往往向购买力高、人口密度大的大城市聚集,也将服务集中于那些价格高的药品或盈利水平高的治疗上。实践证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非均衡也是城乡卫生二元结构和医疗卫生改革成效不显著的主要原因。2009年启动了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 )],“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优化、整合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新增卫生资源要符合区域卫生规划,资源投入向弱势群体倾斜”[4]。在公共卫生宣传、防病治病和教育中,医疗卫生资源为居民提供了物力、人力、财力的保障和支持,也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笔者试图研究如何合理分配、公平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实现其公益性,并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5]。 1 .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1.1 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卫生人力资源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至今,我国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总量已勉强达到够用,但却存在着卫生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配置不平衡、管理相对滞后、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根据统计得出的下列结果却说明了一点的问题,首先全国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达446万人,然而高级人员只占5.6%,中级人员占22%,初级人员最多,占72%,其中高级、中级、初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为1:4:13。而从学历构成上看,研究生不足2%,本科生有15%,大专生有29%,中专生最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卫生服务的效率及其测量 效率是卫生服务部门经济学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 ,包括 3 层含义 :技术效率、成本效果和配置效率 ,文章阐述了对有关概念的不同理解及各种测量方法。常用以下方法测量技术效率 : 比率分析法、秩和比法、综合指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 DEA 等 ; 用生产函数来测量经济效率 ; 用成本效果分析CEA 、成本效用分析 CUA和成本效益分析 CBA 评价成本结果。评价配置效率的指标主要有 : 医疗和预防服务的比例、基本医疗和非基本医疗服务的比例、卫生总费用的流向等。 效率是各国政府卫生部门追求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 ,也是卫生服务部门经济学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效率 , 简而言之 , 就是让稀缺的资源产出最大化。它有以下 3 层含义 : 一是不浪费资源 : 指技术效率、经济效率和规模效率 ; 二是以最低成本生产每一种产品 : 指具有成本 2 效果 ; 三是生产人们赋予价值最高的产品类型和数量 , 即配置效率。用通俗的语言来讲 ,效率就意味着“恰当地做事情”即技术效率和成本效果和“做恰当的事情”即配置效率。 一、技术效率 至于技术效率 ( T echnical e f ficiency) ,不同人对此存在不同的认识与理解。 世界银行资助的中国旗舰计划培训教材中指出技术效率可以表示为“从任何给定的投入组合中获得最大的产出”。如果医院的规模比它所要为其社区需要的服务量还要大时 ,可以说该医院技术无效率 ( T echnical ine f ficiency) 。再如一个机构的人员配备相对于需要来说太高时 ,那么就会出现人员闲置状态 , 也是技术无效率的种情况。1991 年 P ass 等人认为技术效率是指既定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的最佳状态。1999 年 F olland 等人认为技术效率是指生产既定投入组合的产出最多。P akm er等人认为在资源投入与健康结果( H ealth outc om e) 之间的相关关系中 , 结果改善最大的那个要素投入组合状态才具有技术效率。Huss ey认为技术效率是指既定产出的成本最小或既定投入的产出最大。 总之 ,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对技术效率提出了不同的定义。 技术效率可以归纳为在不浪费资源的情况下 ,能够充分利用资源 ,以期最大程度到增加产出 , 见图 1 。图中横坐标代表劳动 (L) 投入量 ,纵坐标代表资本 ( K ) 投入量 ,A B 线代表预算线 (Budg et line) 或等成本线 ( I s o- c os t line ) ,表示在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 , 生产者所能够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Q1 , Q2 ,Q3 代表等产量线 ( I s o- quant curv e) , 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 ,或者表示生产某一种数量的产品 ,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 , 3条等产量曲线的产量大小顺序依次为Q1 Q1,E点的产量是既定成本时的最大产量,在Q2 上产量是相同的,除E点外,其它点均在AB线之外,但成本却大于E点,所以E的成本是既定产量时的最小成本。

[生产效率,资源配置]资源配置与生产效率分析

资源配置与生产效率分析 西方主流经济学框架下关于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主要集中于金融体系是如何通过克服市场摩擦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种摩擦包括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在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框架下,Debreu(1959) 和Arrow(1964)较早认为,金融系统有助于改善信息不对称(Diamond1984)和减少市场交易成本。通过金融系统的调节作用,如调配储蓄,传递有用的市场信息以及监管治理结构,企业可以实现更有效率的投资和产出。同时,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相反,按照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经济学的框架,金融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信用创造,被认为是金融发展的生产效率。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认为金融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内生的,金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市场中创造货币和信用(Davidson,2002;Lavoie,1984,2006;Palley,1996)。金融系统为满足公司的投资需求创造信用,将会把储蓄分配到公司和家庭之中。信用的有效发展提升了金融系统的产出效率,这种从投资到储蓄的信用创造过程与主流框架恰恰相反。 金融系统的两个核心功能可以加以区分:在主流框架下是配置效率,而在凯恩斯主义熊彼特主义框架下是产出效率。其实客观来分析两者,这两个框架并不矛盾,因为他们关注的是金融系统功能的不同角色:配置效率关注金融的质量(定性视角),而产出效率关注金融的数量(定量视角)。 一、配置效率:定性视角 从早期Schumpeter(1934)以及Gurley和Shaw(1955)的研究开始就主张发达的金融体系会推动经济增长更加迅速。基于索洛模型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也认为推动金融系统发展与实际部门增长有两个基本渠道: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一般解释为索洛剩余)。资本积累的来源是调配和聚集储蓄。通过调配的方式,金融系统为企业提供资金并促成其运用新技术完成有效的投资项目,这将提高企业创新和更高经济产出的可能性。定性视角的研究表明,金融系统发展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由于市场不完善的存在(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降低了金融服务的质量,金融系统必须发展新的金融技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水平。 很多学者从金融系统的制度视角开始他们的分析研究。Merton和Bodie(1995)指出金融系统的功能和服务比金融结构要更加稳定。到底在经济发展中金融系统所担任的是什么角色,从功能论的角度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理解。根据Levine(1997,2005),Merton(1992),以及Mert on和Bodie(1995,2005)的理论,金融系统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可以分成几个范畴,其中,资源配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功能。具体来看,Levine(1997)首次将基本功能和服务总结归类到四个范畴:聚集和调配储蓄,获取信息和配置资源,风险管理以及监管与公司治理。 1.聚集和调配储蓄。金融系统的目标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促进并提高家庭和企业拥有的储蓄量。Arestis和Demetriades(1993)指出,根据McKinnon(1973)和Shaw(1973)建立的金融抑制模型,储蓄被认为是非生产性资产和寻利存款的混合产物。这与索洛的增长理论中的总储蓄假设相反。索洛的理论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就是储蓄影响市场中可贷资金的供应,并且提高投资水平进而实现经济增长。

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

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 ○杨慧钰史敏 “看病难、看病贵”是近年来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受体制和政府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不够均衡,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医疗设备陈旧或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业务技术水平较低,农民基本医疗服务得不到满足,而县级以上医院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城乡卫生资源不能合理流动。因此,合理配置城乡医疗服务资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可以把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健康问题经济、有效地解决在乡、镇、村,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供给,建立新型医患关系,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切入点。 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服务效益的最大化,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加速城乡医疗一体化进程,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主导,统筹城乡卫生网络建设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农村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利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对现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改进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体制、组织体制。完善村镇区三级卫生网络,实现“机构、设备、人才、服务、管理”五配套,加强对医疗服务设施投资和建设的区域规划。根据村医务室、乡镇卫生院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客观情况,坚持重心下移、政策倾斜,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改造就医环境,添置先进的医疗设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尽早构建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和基本医疗“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二、统一规划建设,转变服务职能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一规划建设,改乡镇卫生院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乡镇、村两级卫生院功能转变和服务前移。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要求,配置标准工作用房和设备,根据卫生资源供给与群众需求的发展规律,以农村1500-2000人、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规模和服务半径,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行统一标识,对进药渠道、医疗处方、使用发票、人事培训和医政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践中,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逐渐转变职能,从单纯医疗服务为主的模式向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转变,为辖区内群众巡诊随访和健康教育,使农民群众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得到比较及时的预防和诊治。 三、统筹城乡公共卫生管理 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为此,我市应在建立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同时,逐步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一、编制《标准》的基本工作步骤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和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计社会[1999]261号),推动我区区域卫生规划,指导各地市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在自治区政府直接领导下,自2000年8月开始,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牵头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编制工作,经过近1年的积极努力,提出了《标准》(试行)。基本工作步骤是: (一)建立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1999年7月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卫生规划协调领导小组",由自治区政府吴恒副主席任组长,自治区计委、财政、卫生等多个部门参加,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经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在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上做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区域卫生规划编制内容包括分析社会经济、居民健康和卫生资源状况,确定主要卫生问题,制定规划目标和资源配置标准,提出对策措施和实施监督评价。为此,2000年8月专门成立了《标准》编制领导小组,由自治区卫生厅高枫厅长任组长,并从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区防疫站、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区妇幼保健院等单位抽调了十多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家及技术骨干组成《标准》编制组。 (二)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由于编制组成员来自不同单位、从事不同的工作,为使大家能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组织编制组成员学习相关文件,认真领会文件精神,统一认识,提高理论和政策水平。 (三)查阅大量文献,把握研究发展动态通过光盘检索,查阅了数百篇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有关研究发展动态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为编制工作的开展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四)外出参观学习,减少工作的盲目性鉴于国内部分省份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已完成了具有本省特色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为少走弯路,争取时间,编制组选派七位同志分两组前往海南、四川省和山东、辽宁省参观学习其编制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做法和经验,还派员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研讨会",为《标准》的编制工作做了技术力量的准备。 (五)编制技术方案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是《标准》科学、可行的重要保证。我们在借鉴兄弟省份做法的同时,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技术方案》(以下简称《技术方案》),于2000年11月24日组织并通过区内专家论证。明确了编制《标准》的主要技术方法。参加论证会的专家名单见附件Ⅰ。 (六)召开"全区《标准》测算工作会议" 为确保测算所需数据的准确可靠,于2000年12月2日召开"全区《标准》测算工作会议",各地市卫生局的计财科科长和统计员,作为本地市《标准》测算所需基础数据收集工作的负责人和技术指导参加会议,接受统一培训,明确编制《标准》的目的意义、技术指标的界定、要求等。 (七)成立数据管理小组根据《技术方案》的要求,在《标准》的编制和测算过程中,不但要分析全区近十年广西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同时还要掌握广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此,专门成立了数据管理小组并组建了专用计算机室,建立分析用数据库,保证了基础数据的安全、准确和资源共享。 (八)开展调研,集思广益为使制订出的《标准》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先后在梧州市、贺州地区、柳州市、柳州地区、玉林市、南宁地区等六个地、市召开《标准》调研会,对《标准》(讨论稿1)和《技术方案》广泛收集修改意见。参加调研会的有各地、市、县卫生局的领导及各相关科室主管、各级各类医院(含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及其他专科医院、其他部门医院)院长、各级(地、市、县)卫生防疫站站长、乡镇中心卫生院(卫生院)院长等共214人。与会的领导、专家就广西目前卫生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现状、存

卫生资源配置及公平性

卫生经济学论文 题目: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成因综述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成因综述 摘要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发展我国卫生卫生事业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应用了文献分析、数据收集、对比分析等方法,阐述了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卫生资源配置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卫生资源,现状,成因,综述 Re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the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China Abstract: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plays a important role in health system reform as well as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This paper is done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of the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in the medical resources and the suggestions by use of literature analysis, data collec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Key words:health resources;the current situation;causes;review 引言 卫生资源是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资源。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卫生事业实现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卫生资源是维护健康的物质基础,其配置状况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状况。因此,卫生资源的公平配置对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开始系统、全面地进行卫生资源配置研究,在很多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诸如,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逐步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自我发展能力有所增强。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对卫生改革缺乏整体制度安排,加之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区域公平性重视不够,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和突出问题:卫生服务公平性下降,卫生服务整体绩效不高等问题。追根溯源,卫生资源配置失衡是最根本原因,解决卫生资源配置失衡有助于促进卫生发展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合理配置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发展卫生事业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实现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成为了当前卫生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对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成因进行综述,为今后开展卫生资源配置调整提供建议。

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与效率研究

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与效率研究 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形成的科技金融是推动技术进步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科技金融的这种作用是通过科技金融资源的配置实现的。科技金融资源具有稀缺性、配置性与脆弱性等特征,是资源配置的对象,也是配置科技资源的手段,是促进技术进步与科技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科技金融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及其配置效率的高低关系着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情况,尤其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内,科技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对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本文对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促进科技创新的机制及其效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提高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对策以及相关协调和保障机制。首先,本文分析了科技金融资源及其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机理。在阐述科技创新及金融资源的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界定了科技金融资源的内涵和构成,主要包括科技贷款、创业风险投资、科技资本市场、科技财政及科技保险等,阐述了科技金融资源通过资本形成、风险管理、信息揭示和项目治理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机理。其次,本文分析了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及其效率。 首先分析了科技金融资源配置的主体与客体,以及科技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及社会机制,阐述了市场、政府及社会机制的作用边界和相互关系;分析了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及其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金融生态环境、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科技资源,以及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战略;阐述了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内涵。第三,本文对我国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从科技贷款、科技财政、创业风险投资以及科技资本市场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科技金融资源配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政府引导作用不足、科技金融的要素市场少、民间投资渠道单一等几个方面;其次,构建了从国家和区域层面评价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两阶段DEA评价模型对在不同阶段科技创新活动的全国范围内的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区域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效率分析结果构建TOBIT模型,分析了我国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第四,本文对国外科技金融的发展经验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完善我国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对

进一步优化卫生人才资源配置的实施方案(最新)

进一步优化卫生人才资源配置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全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根据《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X政发〔X〕26号)、《X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X政发〔X〕17号)、《X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暂行)》(X编发〔X〕81号)、《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X政办发〔X〕87号)等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优化卫生人才资源配置制定以下方案: 一、完善医疗卫生人才管理体制 (一)规范医疗卫生单位编制管理。按照“总量控制、合编共用、动态管理”原则,医疗卫生单位人员编制实行“基本编制+备案编制”总量管理。区编办负责在全区编制总量范围内核定医疗卫生单位编制总量、基本编制和备案编制数量。在医疗卫生单位编制范围内,区卫计局统筹安排各医疗卫生单位编制和岗位设置,报区编办审核备案,实行人员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区编办优先安排医疗卫生单位编制,重点解决医疗机构人员编制短缺问题,严禁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医疗卫生单位人员编制。 1、区级公立医院编制。依据《X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X政发〔X〕17号)和X省编办、省人

社厅、省卫计委《关于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编制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X编办发〔X〕13号)中“按照县域户籍人口每千人3.0张病床、床位和人员编制1∶1.5的比例,核定县级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总量,明确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的床位和人员编制比例。”核定三所区级公立医院人员编制为(178×3×1.5)801人。 2、镇卫生院(分院)编制。依据省编办《X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暂行)》(X编发〔X〕81号)中“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以县(区)为单位,实行总量控制、统筹使用、动态管理、自然平衡的管理办法。原则上按照各县(区)乡镇户籍人口总数的1.2‰核定全县(区)卫生院人员编制总数。”核定全区14所镇卫生院(分院)人员编制为(178×1.2)213人。 3、区卫生监督所编制。依据原卫生部《关于切实落实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的意见》(卫监督发〔X〕103号)中“按照‘权责一致、编随责增、人事相宜、保障履职’的原则,综合考虑辖区人口、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参照辖区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的标准,测算所需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编制。”核定区卫生监督所人员编制至少为18名。 4、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依据《X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财政厅、省卫计委印发关于的通知》中“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总量,原则上按全省常住人口万分之1.75的比例控制。县(区、市)

卫生资源配置

摘要 卫生资源属于经济资源,如何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卫生资源,从而提高其合理性、公平性和有效性是我国现今共同关心的战略性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卫生事业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卫生资源量与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拓宽卫生资源的筹资渠道,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需求。为此,我们需要了解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卫生资源;现状;改革

Abstract Health resources belong to the economic resources, how rational allocation and effective use of health resources, so as to improve its rationality, fairness and effectiveness is a strategic problem of common concern in China today. In recent years, construction of health service in our country achievement be obvious to people,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resources and health service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s growing health care demand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which requires us to broaden the financing channels of the health resources allocation structure, optimizing health resources,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health resources rate, thus maximum limit satisfy people's demand for health care. Therefore, we need the status of health resource allocation of China's understanding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solutions. Key Words:Health resources; current situation; reform

金融资源配置的动态效率与中小企业融资(一)

金融资源配置的动态效率与中小企业融资(一) 论文关键词]金融资源配置动态效率公平效率政府和市场的互补关系 论文摘要]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性是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经济效率和公平效率的有机统一。从深层次原因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实质是金融资源的动态配置效率不高。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应建立以区域金融资源动态配置为基础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均衡点,在政府和市场互补机制的作用下,实现金融资源动态配置效率和区域经济的共生发展。 一、政府和市场互补关系下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明确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即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通过政府介入,可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方面也存在“政府失灵”问题。在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讨论中,政府与民间部门作为伙伴关系,或者“如何互补地共同作业”的问题凸现出来了(Stiglitz,1992)1]。 金融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引导和配置其他资源的“第一推动力”作用,其均衡、合理的配置可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反之,扭曲、非均衡的配置,则会制约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一国金融资源量的积累和功能发挥决定于其社会财富的积累过程和积累规模,对金融资源的索取和分配只能以社会财富的积累规模为限;如果不顾金融资源的稀缺性,随意地分配有限的金融资源,必然降低金融运行的效率,甚至产生金融混乱和危机,制约经济发展。 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即经济标准的效益和规范标准的公平。首先,从经济标准来衡量,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性有“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两种理解。 金融资源静态配置效率是指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提供量由内侧移动到边界之上,可以解释为在既定的制度要素和技术要素下金融产品或金融增长量的最大化。静态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虽然也能够增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量,但金融增长的持续性受到限制,配置效率并没有达到最优。如果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边界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外侧扩大。那么,在同样的资金约束下,社会可获得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增加了,这就获得了金融资源的动态配置效率2]。其次,从规范标准来衡量,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性表现为金融资源索取权的公平性和金融资源分配的均衡性。 金融资源索取权的公平性,就是每个自然人和法人均享有平等的金融资源分享权,他们可以平等地获取社会的金融资源;作为市场主体,他们能够运用其平等的金融资源分享权,影响着其他经济资源和经济优势的分配状况,以自身的努力减少不平等的差别,最终实现金融的公平正义和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金融资源配置只考虑某些特定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强,金融资源的索取权大,经济实力弱,金融资源的索取权小,就违背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公正性;随着这种结果的积累,金融资源配置将制约经济的发展,并必然降低金融运行的效率。 根据现代金融发展理论,要获得金融资源的动态配置效率,必须增加新的制度要素或者改变现有制度要素的组合、引入新的金融组织形式、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乃至改变经济主体民间协调的方法等。具体的措施包括四个层次:一是金融产权保护;二是利用金融交易主体之间的各种调整和协调;三是政府直接补充市场的作用分配金融资源,并对金融机构进行规制(Stiglitz,1992)1];四是在政府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的干预政策中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以金融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率为导向的融资契约关系。 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金融资源配置解释 关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学术界和实践中一个比较普遍的认识是:中小企业本身存在诸多不符合金融机构的融资条件;经济转型时期国有银行受政策因素形成的放贷偏好;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工具创新不足,等等。应该说,这些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某些困难,但没有揭示其深层次的金融资源配置问题。 从整个企业改革的历程来看,中小企业金融资源的配置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当前,我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机遇与挑战。面对挑战和压力,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好地把握机遇实现大发展,又一次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全市卫生事业要取得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必须做到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以新的理念和认识重新审视卫生工作,以新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玉门市卫生资源状况 我市现有市属医疗卫生机构82 个,病床610 张。其中:城市设立医疗卫生机构25 个,即2 家县级综合医院、1 家中医院、3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 家个体诊所及妇幼保健站、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各一家;农村设立卫生机构57 个,包括11 家乡镇卫生院、个村卫生室。46 各医疗卫生机构共有业务用房32686 平米,医疗设备价值3908 万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75 人,其中市属医疗机构正式职工486 人,临时聘用110 人,乡村医生53 人,个体诊所26 人。按全市18.9 万人口计算,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37 人。

二、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农村医疗资源基础薄弱。截止2007 年,由于我市农农村医疗资源基础薄弱。村医疗机构实行乡办乡管、乡办村管,由于乡村两级财力有限,对医疗机构投入极少,致使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简陋、医疗设备匮乏、人员素质不高、医疗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阶段。2007 年我市实行乡镇卫生院划归县级管理,市委、市政府加大对乡镇卫生系统的通入力度,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支出,但是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多,还是从根本上没有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差的现状。卫生人才流失严重。 2、卫生人才流失严重。卫生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只有两名副高职称医生,中级以上人员仅占19.4%,本科学历占14.4%,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奇缺,且都分布在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特别是条件艰苦的移民乡卫生院人才匮乏,严重影响医院的技术进步和建设发展。近年来,由于老市区医疗机构经营困难,职工工资没有保障,据统计,2002 年以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外流人员达130 余人,其中大多数是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使我市卫生人才薄弱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3、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我市重点地方病之一的鼠疫,其疫源地面积为10572 平方公里,疫源地动物间疫情持续猛烈流行,随时可能在人间发生疫情。同时,我市结核病、乙肝等传染病发病率还处在较高的水平,尤其是移民地区和部分边远乡镇,发现率低,传播率高。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流动性的日益频繁,人禽流感、艾滋

卫生资源配置1

任课教师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卫生经济学》授课时间11 月14 日—11月18日授课班级15级会计班任课教师周蓉 课题第七章卫生资源配置第1节 课型新授课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 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目标1掌握卫生资源的相关概念 2掌握卫生资源配置的必要性 3掌握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 4了解我国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 卫生资源配置 一、基本概念 卫生资源:用于提供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者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 硬件:人力、物力、财力 软件:技术、卫生信息 (公共产品) 卫生人力资源:卫生人力数量和质量的集合,体现卫生领域劳动者的智力、知识、经验和技能、体质等。 卫生物力资源:医疗卫生部门的基本建设、卫生装备、药品与卫生材料等。 卫生财力资源: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经济资源,通常用卫生费用来表示。卫生信息与技术:运用与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既是卫生服务的要素,也是制定规划和拟订政策及决策的重要依据。 卫生资源配置:是决定在何处筹集、组织和消耗卫生资源的一种决策过程。 三个要素: 什么方式筹资 什么要素组合 多大水平产出 二、卫生资源配置的必要性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资源分配问题 决定社会有限资源分配和使用的问题 卫生资源配置应回答三个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资源分配问题 资源是稀缺的 资源有各种不同的用途 人有各种不同的需要 三、我国卫生资源配置面临的问题 卫生资源布局不均衡 卫生资源结构不合理

卫生资源配置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依据 资源存量规模不小,资源总体质量不高 四、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 以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需求为依据原则 重点倾斜兼顾全局的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 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 效率(efficiency):投入产出比例 公平(equity):每人对同一事物有相同的选择权(过程、机会) 平等(equality):每人对同一事物拥有相同数量(结果) 什么是卫生领域的效率: 关于效率的理解,最早的经济学书籍采用的是生产效率这一概念,它的涵义是多投入多产出,有投入才能有产出。 到20世纪30年代后,人们感到生产效率的观点不够了,于是出现第二种效率观念,即资源配置效率。它是指投入不变,配置得好效率就会增长。 什么是卫生领域的公平: 1、卫生资源的配置 2、服务的可及性 3、卫生设施的提供(营养、清洁饮用水、教育、环境) 以需要和需求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 什么是需要和需求 卫生保健需要限定: 卫生保健的特殊性 特有物种功能 公平的机会均等性 应在社会所有大背景下来考虑卫生保健的产出和分配问题,以及卫生保健需要的问题。 卫生资源配置状况的测量 教学重点 1卫生资源的相关概念 2卫生资源配置的必要性 3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 教学难点 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 作业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