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活页文选透视文言文(2)王羲之
中活页文选透视文言文(1)进学解

中活页文选透视文言文(1)进学解唐朝韩愈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⑴,拔去凶邪,登崇俊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⑵,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⑶,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⑷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烧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⑸。
先生之于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⑹,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⑺《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⑻;跋前疐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⑼!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⑽,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⑾!”先生曰:“吁,子来前。
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
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⑿,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唯器是适者⒀,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宏,逃谗于楚,废死兰陵。
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⒁,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犹且月费俸钱,岁縻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⒂,窥陈编以盗窃。
《王羲之学书》翻译及阅读答案

《王羲之学书》翻译及阅读答案王羲之学书译文原文: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
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
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
父喜,遂与之。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三十三书《兰亭序》。
三十七书《黄庭经》。
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
自言真胜钟繇。
羲之书多不一体。
(出羊欣《笔阵图》)译文: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王旷的儿子。
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前代人谈论书法的书《笔说》,在他父亲的枕中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看他年少,恐怕不能领悟,告诉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
”羲之跪拜,现在就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
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
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
”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
”晋帝时,祭祀北郊,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
三十三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卿的书法都感动我,而况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自称真胜钟繇。
”羲之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
篇一:张芝传阅读答案〔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诗歌鉴赏】晋书王羲之传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晋书?王羲之传原文及翻译晋书?王羲之传原文及翻译晋书?王羲之传原文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
父旷,淮南太守。
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年十三,尝谒周?,?察而异之。
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
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
”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
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
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
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曰:“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如吾等亦谓为然。
至如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幸徐求众心。
卿不时起,复可以求美政不?若豁然开怀,当知万物之情也。
”羲之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
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
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
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固当不同于凡使,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
汉末使太傅马日?慰抚关东,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宜及初冬以行,吾惟恭以待命。
”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
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
文言文阅读:《晋书-王羲之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晋书·王羲之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王羲之,宇逸少。
父旷,淮南太守。
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
羲之年十三,尝谒周凯,凯察而异之。
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凯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
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
羲之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
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①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
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
”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
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已,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
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
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
既而内怀愧叹。
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肾对。
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与名人贤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晋书》卷八十,有删节)【注】①尚子平:西汉末年隐士。
材料二: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鸽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节选)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言文《王羲之传》阅读练习与答案

B.王羲之不愿意留在京城,有终老浙江之意,曾经在三月三日这一天,和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兰亭聚会宴饮,亲自作序来申明心志。
C.王羲之在序中畅叙幽情,情感由乐转痛,他指出不同人虽然各有各的爱好,但是生命最终会消亡,不由痛感世事无常,人生短暂。
D.王羲之已看淡生死,赞同把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看法;他认为后世的读者也将会对这次兰亭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
10.王羲之和孙绰的序中表达的情感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答案6、D句意: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听到说媒的信使到来全都很拘谨,只有一个人在东边床上露出肚皮吃东西,好像不知道一样。
”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
”探问得知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信至”作“闻”的宾语,“闻信至”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一人”作“在东床坦腹食”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7.AA.“都是用干支纪日”错误,“岁在癸丑”中“癸丑”是用于纪年,“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中“丁丑”用干支纪日。
B.正确。
第一个“修”,高高的;第二个“修”,修补。
句意: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
/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上面不再漏雨。
C.正确。
第一个“致”,思想情趣;第二个“致”,使获取。
句意: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
D.正确。
两个“耽”,都解释为“痴迷”。
句意:如果人们都像张芝这样痴迷。
/女子沉溺在爱情中,很难自拔。
8.D“赞同把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看法”错误,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安造的”,可见王羲之并不赞同“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
9.(1)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2)于是(我们)以碧绿的芳草为席,以清澈的溪流为镜,观看花草树木,欣赏飞鸟游鱼,与万物共同自由生活。
王羲之学书阅读答案与翻译

王羲之学书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王羲之学书阅读答案与翻译王羲之学书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
王羲之装睡_文言文翻译

晋代之时,有位才子名羲之,字逸少,其书法独步天下,时人称之为“书圣”。
羲之生于琅琊临沂,家世显赫,自幼聪颖,博学多才。
一日,羲之在书斋之中,忽觉疲倦,遂伏案而卧。
然其神态之间,却似有异样,乃知羲之非真睡,实乃装睡也。
时值夏日,烈日炎炎,羲之身着薄衫,汗流浃背。
他见窗外的阳光透过竹帘,斑驳陆离,心中不禁想起那遥远的山川河流。
于是,他轻轻闭上眼睛,脸上带着一丝微笑,仿佛在梦中游历山水之间。
羲之装睡之际,书斋之内静悄悄的,只有微风拂过竹叶的沙沙声。
此时,书斋之外,有客来访。
此客乃羲之好友,名谢安,字安石,亦为当时名士。
谢安闻得羲之在书斋,遂轻步而来。
谢安至书斋门口,见羲之卧于案前,不禁疑惑,遂轻敲书案,唤道:“羲之,吾来矣,可否醒来?”言罢,静待羲之回应。
羲之闻声,微微一笑,缓缓睁开双眼,却似刚从梦中醒来。
他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衫,向谢安道:“安石兄,有何贵干?”谢安见羲之神态自若,心中暗自佩服,遂笑答:“羲之兄,吾闻君才高八斗,今特来请教一二。
”羲之闻言,心中一喜,遂邀请谢安入座,二人品茗论道。
羲之谈论书法,见解独到,谢安听得如痴如醉。
一时间,书斋之内,墨香四溢,文采飞扬。
谈话间,羲之忽然提起一事,曰:“安石兄,吾闻君有奇才,不知可否一展?”谢安闻言,心中暗笑,遂答应羲之。
二人约定,明日午时,于书斋之外,一较高下。
次日午时,书斋之外,人声鼎沸。
谢安与羲之相对而坐,各执一卷,挥毫泼墨。
羲之书写之际,神态自如,笔走龙蛇;谢安亦不逊色,字字珠玑,犹如行云流水。
一时间,书斋之内,墨香弥漫,二人各展所长,不相上下。
旁观的宾客,无不拍手称赞,叹为观止。
直至日落西山,羲之与谢安方才罢笔。
事后,谢安对羲之道:“羲之兄,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吾心悦诚服,愿结为知音。
”羲之亦笑纳,二人从此结为莫逆之交。
然世人皆不知,羲之装睡之际,心中所想,非是真睡,而是借此机会,静心思考,修炼书法。
故而,羲之书法日臻完善,终成一代宗师。
《王羲之》阅读答案

《王羲之》阅读答案《王羲之》阅读答案王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年减①十岁时,大将军②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③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佯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丞相语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
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节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减:不足。
②大将军:王敦。
③钱凤:人名。
6.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大将军甚爱之A.久之,目似瞑B.今方来,吾欲辱之C.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D.送杜少府之任蜀川7.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大将军与钱凤商议谋反的事情,忘记了王右军在帐中睡觉,担心他们商量的计谋被右军听到了,为此感到大惊。
B. 从“佯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中可以看出王右军是一个机智聪明、沉着冷静的小孩。
C.王之以“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的自然坦然,不受世俗礼法的拘束,使自己成为了家的乘龙快婿。
D. 太傅在王家子弟中选女婿,不选矜持之人,而选择自由散漫之徒,可见其选婿草率。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①人未之奇奇:▲ ②恒置帐中眠恒:▲③既闻所论既:▲ ④丞相语信语:▲9.译下列句子。
(4分)(1)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2分)译:▲(2)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2分)译:▲参考答案:6.B7.D(每个2分)8. ①对……感到奇怪; ②经常; ③已经; ④告诉(共4分)9.(4分)①大将军曾经先起来(出去)了,右军还没起床。
(2分)②(太傅)一查访,原来是王逸少,便把女儿嫁给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活页文选透视文言文(2)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长,辩赡.赡:丰富B.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侯:问候,看望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信:书信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冠:位居第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谢安未仕时亦居焉.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B.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作《师说》以贻之.C.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D.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吾尝终日而.思矣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⑥止一吊,遂不重诣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很多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译文:(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译文:(3)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译文:【与课本链接】(1)“然闻信至”中的“信”解释为“使者”,可引申为“媒人”,高中教材《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中的“信”也是这个意思。
(2)“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中的“雅”解释为“平常”,高中教材《张衡传》中“安帝雅闻衡善术学”中的“雅”也是这个意思。
(3)“当举群相送耳”中的“相”,作单相用,可解释为“你”,高中教材《孔雀东南飞》中此种用法很多,如“会不相从许”、“还必相迎取”中的“相”即是二例。
(4)“而羲之竟不顾”中的“顾”解释为“拜访”,初中教材《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中的“顾”也是这个意思。
(5)“述深以为恨”中的“恨”解释为“遗憾”,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仇恨”,高中教材《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中的“恨”也是“遗憾”的意思。
【译文】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
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不以为他有什么奇异之处。
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以性情正直而著称。
他特别擅长隶书,为古今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很被他的伯父王敦、王导所看重。
陈留(地名)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当时,太尉郗鉴派门生到王导家选女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遍看王家子弟。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媒人来了,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露着肚子在吃东西,好象没有听说一样。
”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
”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平常喜欢服食丹药,颐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渡过浙江,便产生了终身住在这里的念头。
会稽有优美的山水,名士大多居住在那里,谢安未做官时也住在这里。
孙绰、李充等人都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
王羲之曾和一群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他亲自作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王羲之生性爱鹅,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王羲之前去观看,非常高兴,坚决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
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篇《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
”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笼鹅而归,一路上乐不可支。
他曾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光滑洁净,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
后来被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
他的书法很被当时的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
”又曾经写信给人说:“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
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
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就洒扫庭院来等待王羲之。
这样过了一整年,而王羲之最终没有去拜访他,王述对此很感遗憾。
【参考答案】1、C (信:使者,引申为“媒人”。
)2、D (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之”均为代词“他”;C组中的“为”均为介词,“替、给”;D组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
)3.C (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
)4.D (“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
)5.(1)王羲之平常喜欢服食丹药,颐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渡过浙江,便产生了终身住在这里的念头。
(2)如果别人能像他这样沉迷于书法,不一定赶不上他(或“不一定在他的后面”)。
(3)这样过了一整年,而王羲之最终没有去拜访他,王述对此很感遗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郭嘉字奉孝,颖川阳翟人也。
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
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
彧荐嘉于太祖。
召见,论天下事。
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
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
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后果为.许贡客所杀。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
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
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
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惧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
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太祖遂行。
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
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
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
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
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
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
太祖愈益重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端:头绪B然策轻.而无备轻:年纪轻C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达:明白D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属:通“嘱”,嘱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尚因乌丸之.资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B果为.许贡客所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D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郭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的一组是()①亦喜曰:“真吾主也。
”②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③胡恃其远,必不设备④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⑤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A.①②⑥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⑤⑥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郭嘉投奔袁绍后,很快发现他具有致命缺点,不可成就大事,便离他而去。
后经人推荐,归附了曹操,两人一见如故,十分投缘。
B 针对孙策雄霸一方的大好局面,郭嘉敏锐的发现了孙策的失误并预言了孙策的结局,结果与他的判断惊人的一致。
C太祖在郭嘉的建议下准备征伐袁尚及乌丸部族,但手下大都害怕刘表会乘机袭取许昌,郭嘉力排众议,使曹操消除了疑虑,并最终大获全胜。
D郭嘉病重期间,曹操不断派人前往探视,在他病逝后,还亲自去吊唁,表达了强烈的悲痛之情,并对郭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译文:(2)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
译文:(3)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
译文:【与课本链接】(1)“徒以威附”中的“徒”解释为“只、不过”,高中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中的“徒”也是这个意思。
(2)“尚及兄熙走辽东” 中的“走”解释为“逃跑”,高中教材《寡人之于国也》中“弃甲曳兵而走”中的“走”与《鸿门宴》中“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中的“走”都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