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_德伯家的苔丝_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成因


33卷第
4期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
33
No.4
2012年
4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Apr.
2012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成因


冯扬

(赤峰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作家托马斯·哈代笔下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悲剧作品。女主人公苔丝本是一位美丽、纯洁的乡村
少女,她热心、隐忍,懂得自我牺牲,但多舛的命运却让其遭受了诸多不幸,从最初的天真、善良到最终因为谋杀罪而被处以极
刑,其短暂的一生始终经受着个人情感与社会伦理的激烈对抗。

关键词:苔丝;悲剧命运;托马斯·哈代

中图分类号:I561.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117-02


托马斯
·哈代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是处在
“历史和未来夹缝中”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
“性格与环境

小说几乎无一例外地反映了人与社会大环境的冲突以及对
人与命运抗争中所表现出的弱小和无奈的同情。《德伯家的
苔丝》正是这样一部能够生动地反映作者写作风格的长篇
小说,它创作于
19世纪末的维多利亚时期,是哈代现实主
义思想艺术最成熟,悲剧人物刻画最丰满的优秀作品。女主
角苔丝的苦难人生始于亚力克的奸污,而当她怀有身孕回
到家乡时却又经历了孩子早夭的悲剧,随后她与牧师的儿
子安淇
·克莱尔相知相爱。新婚之夜,处于一片忠诚,苔丝向
安淇坦白了自己失身的遭遇,不想却为丈夫所不容随即被
抛弃。后来又因为种种不幸,一家沦落街头,苔丝不得不放
下自尊,与亚力克同居。但当她见到回心转意并回来寻找自
己的安淇时,悔恨交加的苔丝,怒不可遏地刺死了亚力克。
虽然在逃亡中与丈夫安淇渡过了几天幸福生活,但最终还
是被捕并被处以绞刑。从哈代作品的写作风格来看,苔丝的
人生悲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她不仅是英国维多利亚时
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牺牲品,也是当时道德环境的牺牲品,此
外,女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特点和男权当道的虚伪世界对其
无情的伤害也都是整篇小说不可忽略的悲剧因素。

一、外在因素

(一)社会环境与不公正的法律体系


“苔丝,一位纯洁又值得同情的女性,却被无情的资本
主义社会摧毁,她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19世纪末的维多
利亚时期,英国正经历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变革。一方面,人
民对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感到欣喜万分,而另一方面,现代
农业的发展对传统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成千上万落后
的农民面临破产,生活困苦不堪,苔丝一家也

不例外。小说
中有很多关于苔丝劳作的描述:她做过奶牛场挤奶工,也在
燧石场当过拔萝卜女工。对于燧石场艰苦简陋的劳作环境
作者还做了十分生动的描写:“这片田地的地势真高,天上
的大雨还来不及落到地上,就被呼号的狂风吹得横扫过来,
像玻璃碴子一样打在她们的身上,把她们浑身上下淋得透
湿。直到现在,苔丝才知道被雨淋透了是什么滋味。
……但


是她们还得继续工作,直到天上表示太阳落山的铅灰色亮
光消失了,她们才歇下来,这的确是需要不同寻常的坚忍精
神,甚至是勇敢的精神才能坚持。
……但是在霜冻天气,即
使她们戴着皮手套,也挡不住手中的冰萝卜冻得手指生
疼。”从这两段描写中,不难看出苔丝已经被辛苦的劳作折
磨得筋疲力尽,但她仍然要忍耐坚持。在那个社会变革时
期,有太多的穷苦农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也正是这样一
个特殊的时代环境最终把苔丝引向了苦难之路并将她一次
又一次地推向无耻的亚力克手中。如果传统的田园生活没
有被取代,苔丝一家也许就可以始终过着自给自足的安逸
生活,即使在维持生计的老马死去之后,苔丝也不会去向亚
力克寻求帮助,那么所有的悲剧也都不会发生。哈代也曾表
明,苔丝的悲剧首先是个时代悲剧。她的不幸遭遇是对维多
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严厉控诉。


19世纪末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被分为不同等级。
法律的天枰总是向有权有势的剥削阶级倾斜,并帮其编造
借口为压迫劳苦大众提供各种便利。小说中的亚力克,作为
资产阶级权利和暴力的代表人物可以为所欲为,这不仅仅
因为他有钱有势,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罪恶行径受到了当时
资产阶级社会法律的保护。在亚力克的内心深处,早已为占
有苔丝设下了圈套,甚至当他犯下了罪恶行当之后也没有
丝毫悔意,他深知,一个穷困的乡村少女是无法与自己对抗
的,因为没有任何法律可以对一位“尊贵的
”资本家进行宣
判。在维多利亚时期人们的眼中,一位暴发户乡绅的地位是
尊贵的,而苔丝却被误解成一个为了金钱去勾引亚力克的
浪荡少女。苔丝默默忍受着所有的不公待遇,然而,当她终
于能够雪耻,捍卫了自己尊严与幸福的时候,资产阶级法律
却迅速的将她逮捕并将其送上了绞刑架。在小说的最后一
段苔丝被处死后有这样一句话:“正义得到了伸张,用埃斯
库罗斯的话说,那个众神之王对苔丝的戏弄也就结束了。”
其中
“正义
”一词用在此处显得格外醒目,它很形象地讽刺
了当时不公正的法律制度,也充分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制
度的

残酷和虚伪。

(二)亚力克
·德伯菲尔与安淇·克莱尔
-117



亚力克在小说中充当反面角色,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
的代表人物。他倚仗权势,为所欲为,把不谙世事的苔丝一
次有一次地引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他从未意识到苔丝的不
幸与痛苦,也不曾把苔丝视作是与自己地位平等的终生伴
侣,他对苔丝的劝诱和威胁始终都充满了等级和权利的影
子:“记住,曾经我是你的主人,以后我还会是你的主人。你
只能做我的妻子,你别无选择!”他甚至还用基督教的教义
来侮辱苔丝,称她为妖妇和女巫,因为从宗教的意识上说,
是女人害了男人,女人比男人更罪孽深重。所以玷污了苔丝
的亚力克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却变成了传道的牧师,而苔丝
却成了世人眼中的淫妇。也正是这种愚昧的宗教观念使苔
丝对生活感到绝望,让她向命运妥协,在亚力克伪善的说辞
前显得无助和迷茫。维多利亚时期,宗教影响着人们生活的
方方面面,它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对人们的思想进行统治,
它的教义也成为了判断人们道德行为的标准,但它的实质
却是反动和虚伪的,是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马克思曾经指
出:“基督教带有假仁假义的烙印。”它为资产阶级凌辱和玷
污妇女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所以说,亚力克是虚伪资产阶
级和伪善宗教制度的共同化身,是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最
直接原因。

安淇·克莱尔是牧师的儿子,也是女主人公苔丝一生的
挚爱,表面上,他是一个蔑视财富和等级制度的体面绅士,
可实质上,他却是一个自私、冷酷的伪君子。他受到过良好
的教育,然而却不能摆脱那个时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固有
的世俗偏见和传统道德观。小说中,当安淇和苔丝坠入爱河
的时候,他认为苔丝是“完美的”,但当他在新婚之夜得知苔
丝被玷污的遭遇之后对她的态度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
用最犀利的言语伤害了苔丝,他说:“曾经你是我眼中的苔
丝,但现在你已是另外一个人了……社会不同,规矩就不
同。”安淇只是固执的认为自己遭到了背叛,并完全忽略了
苔丝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他虚伪的传统道德观终于在世俗
偏见面前展露无遗。对于安淇给苔丝带来的伤害,罗伯特·
安克曼曾经这样评论道:“当苔丝完全地付出了自己,并且
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安淇关爱的时候,他却无情地将苔丝推
开,这彻底地摧毁了苔丝。”如果说亚力克在肉体上毁掉了
苔丝,那么安淇带给苔丝的是精神上的致命摧残。不论苔丝
怎样付出真心,安淇对她的评判都摆脱不掉传统的世俗观
念,他的抛弃把苔丝逼上了绝境,让苔丝本

就苦难的生活更
加雪上加霜,更为苔丝再一次落入亚力克手中负有不可推
卸的责任。所以对苔丝而言,安淇根本不是“天使”(安淇,英
译天使),而是苔丝悲剧人生的帮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
安淇虚伪的道德面具比亚力克的任何罪行都可恨,让人憎
恶至极。

二、内在因素

性格,它使人们在面对生命中不同问题和选择的时候
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命
运。哈代笔下的苔丝是勇敢的,并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当她
的孩子夭折后,她独自为孩子下葬,在家人面临绝境的时
候,她能够放下自尊先后两次向亚力克寻求帮助。在小说的
最后部分,苔丝亲手杀死了亚力克,并对安琪说:“我杀了
他,这是我欠你也是欠我自己的,他毁了我们,现在他再也
不会了。”但是她的责任感并不能把她从悲剧命运中解救出
来。反而让她被亲情和爱情的复杂情感紧紧纠缠,在命运的
抉择面前几度退却。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苔丝坚强的性格
中也夹杂着些许的软弱,使她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
己的羁绊,而且这种软弱也是致命的,让苔丝在世俗偏见面
前始终认为自己是有罪的人,即使和安淇的相爱使她感受
到了幸福,可是体验幸福的同时,感受更多的仍是内心的痛
苦与不安。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克莱尔先生,我不能做
你的妻子,……因为,我不够好,不配做你的妻子”。在她的
内心深处,过往的那段不堪回忆是挥之不去的,她根本无法
解开这把沉重的精神枷锁,所以在安淇离开之后,她只能选
择等待,犹豫不决。这种软弱的心理让恶魔般的亚力克有了
可乘之机,也为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最终将她推向了
苦难的深渊。

苔丝的凄惨结局引起了读者的深切同情,让我们看到
了英国底层人民的苦难,也激起了读者对维多利亚时期迂
腐、守旧宗法制度的深恶痛绝。如果说是时代造就了恶魔般
的亚力克,让他向苔丝伸出了罪恶之手,那么资本主义制度
下的法律体系就是孕育罪恶的温床,因为苔丝只是底层劳
动人民中一个渺小的身影,她的悲剧结局注定无法因为她
的“无谓”抗争而发生改变,只能使她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
当然,苔丝的悲剧也不仅仅是时代悲剧,安淇的无情和其自
身性格的矛盾复杂也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总之,哈代
的这部作品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他源自内心的强烈呼喊和
他为争取女性自由所做的坚定斗争。他留给我们关于女性
命运的思考,也让我们最终认识到,只有彻底去除迂腐的世
俗偏见,克制粗野的原始欲望,树立忠诚纯洁的思想

意识,
才能使类似于苔丝的悲剧不再重演。
———
————————————
————
———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哈代.苔丝[M].译林出版社,2006.
〔2〕Robert
Ackerman.
Thomas
Hardy’s
Tess
of
D’
urbervilles
[M].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3〕黄海涛.苔丝的悲剧[M].成才,2000,(9).
〔4〕诸国忠,德伯家的苔丝叙事视角[J].外国文学研究,1993,
(2).
(责任编辑姜黎梅)



-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