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老子》的尝试
“有之”“无之”——《老子》第11章“有”“无”新解-马晓政

内容提要:、40章外,其他章节的“有”式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家惯于《老子》“习惯于精中国哲学这种独特的言说方式往往令其不知所云。
②,故从篇章起码依据章内语汇较章外相似词条而言,:“有和无而此范畴的创有是中国哲学本体论或宇宙论中的一对的用例有第有”“无”《中国哲学史主要范畴概念简释《中国哲学范畴通论而对第相资”说。
老子》所说的道视有。
它实在也很重视有相生。
’第十一章“道统有无的辩证关系如冯友兰据不同的断句方式李零、刘笑依帛书本无欲、的原旨,属于诠如第3章”……从这之论的观点面临着崩塌的可能,而第观念的影响,强调实,所谓‘前者引《亦必由于时涉及“11章,、34、38章,该类词条频现》中处于重要地位然而,作为概念的从又(手有”几乎都是动词常义有身”,18有功”,24“有国”就“无无无”于语篇但是作为条件二的”和“无的统计对于理解该即语篇的旨趣在于有”“无”就图举而言,存在着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其中,体用论的面向似最为接近文本释之。
但此依然不符合图便将便利与作用分割为二必须将其与前三例联系起在图5中,而结论又将这种功用所带来不断去除多余原料的过程成品部件,四、关于“有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定不是在指向的物体存在摔坏的或者无底的杯子说成有是可用的,物体基于有用才能提供便利、饮水的便利挥其作用。
杯子而言,,而不知用为纠偏对治,有关造车等过程便生动地呈贯穿在条件一中各个物的制作过程中,把一团陶土上面多余的泥土揉开才能”的过程正因为在制作的过而不是依旧充实,所以才指向的是加工过程必须在圆木中间而就是这样一个必须如此加工的步骤使得车得以74虚心”与本章题旨联系起来,不能立人心之正。
以此观造车上升到“道德之本范俗世、立法天下的必要性“无之在者能够认清辨明并进行排除发展,庄子明确提出回之口道:坐”这一实践工夫将外在肢体以及内在心智之羁绊摒弃掉相关内容,无身,吾有何患的修行方法75它有着廓除出发,有喜情假作真时真亦假”。
然而而持久之情欲好乐者皆付出:“鹪鹩巢让此生轻松自在。
1《老子四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老子四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四章》微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生平、作品及其思想观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概括各章主旨。
(重点)3、学习本文论证技巧、写作特色,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难点)4、批判地吸收道家哲学思想,从中借鉴其立身处世的原则。
(难点)[开场]“本真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上)复习”,欢迎来到包建新名师工作室。
今天我们复习的课题是《四章》。
[课文内容梳理]一、文学常识《老子》语言极简又缺少语境,相对儒家思想及其作品,阅读难度较大。
那么在展开课文内容的梳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老子其人、其书以及道家推崇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老子其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史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闻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二)老子其书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行文冷静、深刻,极富辩证色彩,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之后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一共81章。
其与《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庄为代表,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
道家“无为而治”的学说主张,对中国哲学、中国社会乃至中国人都具有深刻影响。
内容梳理学习文言文,首先需要我们疏通文意,理解与掌握好文言基础知识和特殊句式等。
浅析王弼《老子注》对《老子》的创造性注解

浅析王弼《老子注》对《老子》的创造性注解【摘要】在众多对老子思想进行注解的作品中,王弼的注释影响最大,成果最丰富。
王弼作为一个主导时代潮流的思想家,他是通过注释《老子》的形式来建立"以无为本"的思想体系的,因此他在对老子思想有所继承的基础上,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
王弼对《老子》的创造性诠释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而:其一是将老子的本源论思想改造为《老子注》中的本体论思想:英二是将老子思想的核心“道"进行改造和发展,发展为《老子注》中的核心思想"无”。
这些创新和发展体现出了在经学的解读与研究上后人对前人的继承与创新, 表明了经典具有历史性的同时,还更应具有时代性,创造性。
【关键词】《老子》:王弼;《老子注》;创造性在众多注老作品中,王弼的注释影响最大,成果最丰富,以无为本是王弼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而这个思想核心主要体现在其对《老子》的解读之中。
王弼的哲学体系就是以贵无为核心,并且由这个“无”本体出发,贯彻于人事、境界,从各个方而来论证这个命题。
他作为一个主导时代潮流的思想家,他是通过注释《老子》的形式来建立"以无为本"的思想体系的。
因此他在对老子思想有所继承的基础上,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老子注》这部经典作品中。
总体来说,王弼作为一名天才的思想家,在汉魏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试图打破汉代经学的传统,用新眼光、新方法来研究经典著作,用寻求其中能够与时代相呼应的精神,为解决当时时代困惑和社会问题谋求出路。
王弼对《老子》的创造性诠释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将老子的本源论思想改造为本体论思想;其二是将老子核心思想"道”改造为"无”。
一、把老子的本源论思想改造为本体论思想王弼在注《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时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
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老子四章》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四章》教案【素养目标】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学习。
2.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起现实意义。
3.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4.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与作品。
【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阴阳转化。
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二、文化常识1.了解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了解老子思想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修身上,老子主张纯朴、无私、虚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治国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察目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道德经第51章心得体会范文模板10篇

老子道德经第51章心得体会范文模板10篇我们国家的经典是巨大的,《道德经》是理解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好例子。
快写一篇老子道德经第51章心得体会,它会对你有积极的影响。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老子道德经第51章心得体会,希望你喜欢。
老子道德经第51章心得体会篇1《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见解,以他虚怀若谷的气魄,向世人阐述了怎样为人处事,怎样进行科学管理,怎样修养身心,怎样求知,怎样治国等等,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必须遵循大道(即事物的规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
”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其致之”推而言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
追求太多,渴望太多,就会被生活所累;如果沉静无为,包容一切,将会满足和快乐,否则就会招来祸患。
老子的《道德经》,以辨证的哲学方式提出了他对于治国与治人方面的主张。
《道德经》的前半部主要论述了治国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论述了如何治人。
第一段“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非恒名。
”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道为乐魂——《老子》音乐美学思想新论

道为乐魂——《老子》音乐美学思想新论庄怡红【摘要】“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评说《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能偏离这个核心。
《老子》论道,涉及音乐的话虽然只有四旬,却体现了“道”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道”的音、声外现的思想。
“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审美的至高境界;“音声相和”是《老子》音乐审美的标准;“五音令人耳聋”是《老子》的音乐批判的准则;“乐与饵,过客止”是《老子》的音乐审美追求。
这四句话共同体现了“道为乐魂”的音乐美学思想。
“道为乐魂”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
%Taoism is the core of the philosophy of Lao-tzu. It's impossible to comment the music aesthetics in the book of Lao-tzu without the core. There are only four utterances related to music in the book, but they show that the Taoism is the soul of music and music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sound. "No sound means optimal music" is the supreme level of music aes- thetics; "Music is supposed to be harmonious sounds" is the aesthetic standard evaluated by Lao-tzu; "Noisy music makes people hearing malfunction" is a principle of music criticism; "Music, like delicious food, can stop the passers-by" is Lao -tzu's aesthetic chase for ideal music. The four mentioned utterances imply that Taoism is the soul of music, which is the essence of Lao-tzu's music philosophy.【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6页(P110-115)【关键词】遭;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作者】庄怡红【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5;J609.2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合校及文字复原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合校及文字复原作者:羔羊《史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至今有三个版本源头:一个是相传从河上公传下来,魏晋人王弼注释的版本,是现代通行本的祖宗。
一个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甲乙两个版本,还有一个是郭店楚简中的《老子》残编。
根据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抄本与1979年郭店出土的楚简本《老子》残篇得知,现传世之《道德经》并非是老子书的原貌。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
两版本的书体有些不同,但都属于隶书。
乙本避刘邦讳,可以断定它是汉朝的抄写本无疑。
甲本由于不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因此可推断它当抄写于刘邦称帝之前。
过去多以为隶书出现在秦篆之后,是“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之所作也”。
从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一千一百余枚隶书秦简和1980年又在四川青川郝家坪出土两件隶书战国木牍的情况来看,隶书的出现与流行应早于秦篆。
现代大量考古发掘证明,隶书在战国时期就已广泛使用于以竹木为书写材料的简牍上。
甲本帛书很有可能是直接从战国时期的竹简上转抄过来的,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保存最为完整、最接近原貌的古本《老子》版本。
三国时魏人王弼注《道德经》则是现存传世本中的最早版本。
帛书本不分篇章,传世本《老子》则分为上、下篇共八十一章。
文字也多所不同。
以下是帛书《老子》甲乙本合校的简体字复原文本。
帛书《老子》甲、乙本合校及文字复原【上篇·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杨义诸子学研究平议——以“诸子还原”四书为中心

而对 于老 子其 人 的研 究 , 义 先 生 从 姓 名 学 杨 的角 度 , 认 了老 子 的身 份 , 清 了 数 千年 老 聃 、 确 厘
的史 官 思维 模式 。老 子 的 “ 为 ” “ 无 , 非战 ” 想 也 思
鄙 之地 。这 种地 理特 征蕴 育 了老子 氏族 与地 缘 环 境 的文化 基 因。通过 《 经 注 》 水 的记 载 , 义 先 生 杨
从 地理 学 的角度 考察 了老 子家 乡 的牛存 环境 。地
族 层 血之 后便 与地 域 产 生 J 可分 割 的关 系 , , 家
族与 地域 也共 同构 成 了诸 子思 想 的源头 。与此 同
《 子还 原 》中 , 者 采 用 了 地 域 文 化 学 、 文 地 庄 作 人 理学 、 氏谱系 学 、 姓 深层 心理 学 、 1 生态 学 、 史 E然 历 编年 学 、 地方 志研 究等 领 域 的 知识 和方 法 ; 墨 子 《 还原 》 , 者 综 合 了 人 文 地 理 学 、 生 学 、 巾 作 发 口头 文化 、 种话 传 说 、 理 学 、 献 与 考 古 等多 种 知 识 心 文 学 问 ; 韩非 子 还 原 》中 , 者 进 一 步 把 春 秋 战 国 《 作 的 文献 , 及 诸 子 嬗 变 的源 流 , 行 文 献 学 的 校 以 进
掌握 了两种 重 要 的知 识 , 是 “ 与 礼 ” 便 史 —— 上 古 知识 的总汇 , 自然 得力 于其 “ 守 藏 室 之 史 ” 这 周 的
之地仍 存 在有 母 系 氏 族 的历 史 印迹 , 从 另一 个 这
侧 面确证 了老 子 的身世 。这 些地 方 风物 既影 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