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浅谈静脉输液一针见血的心得体会修订稿

护理学浅谈静脉输液一针见血的心得体会修订稿
护理学浅谈静脉输液一针见血的心得体会修订稿

护理学浅谈静脉输液一

针见血的心得体会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静脉输液一针见血的心得体会姓名白净

学号2

专业护理学

层次本科

学习中心内蒙古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中心指导教师包青林

2015年10月7日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1] 题目类型:①理论研究,②实验研究,③工程设计,④工程技术研究,⑤软件开发。

[2] 题目来源:①工作任务题,②生产实际题,③模拟或虚构题,④学生自选题。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绪论 (2)

静脉输液的意义 (2)

一针见血的重要性 (2)

第二章选血管 (2)

止血带的恰当使用 (3)

握拳方法 (3)

血管的分类 (4)

第三章进针方法 (6)

传统“三段式”进针法 (6)

直接进针法 (7)

负压进针法 (7)

逆行穿刺法 (7)

高调低压进针法 (7)

第四章无痛拔针法 (7)

第五章注意事项 (8)

固定技巧 (8)

易回血法 (9)

心理状态 (9)

护士心理状态 (9)

患者心理状态 (9)

护士的自身业务 (9)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摘要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见,最有效,并且能迅速达到治疗目的的给药途径。一针见血的建立静脉通路不但能提高护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还能很大程度上的减少患者的痛苦,最重要的是能快速给予患者治疗,也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能为我们和谐的医疗环境出一份力,所以,这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者的关注,摸索,探讨重点。现下我们通过对高年资护士的技巧访问及其笔者10年临床护理的经验总结,从选血管,血管的分类,进针方式的探讨。包括止血带的使用;收集多类血管,多类型患者的握拳方式,进针方式,角度的心得;及各种方式的血管保护技术,如固定技巧,拔针技术的心得交流;和操作时护理人员及患者的心理准备,环境准备等各个方面。探讨中我们对临床多见的疑难血管加深了探讨,查阅资料,再诸多交流总结之后将其心得归纳整理,再开展技术培训活动,以达到提高护士的一针见血穿刺成功率的目的。

关键词:静脉输液,一针见血,输液技巧

第一章绪论

静脉输液的意义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见,最有效,讷讷迅速达到治疗目的的给药途径。不仅可以及时补充体液,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的平衡,还能注射药物治疗疾病。

一针见血的重要性

因此医护人员都应该能很好的掌握这项技巧,并且在千百次的革新实践改进中不断进步.目前,一针见血的建立静脉通路不但能提高护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还能很大程度上的减少患者的痛苦,最重要的是能快速给予患者治疗,所以,这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者的关注,摸索,探讨重点。以下是笔者10年的工作经验及其我院各神针手的经验总结,以此作为交流。

第二章选血管

选好血管是穿刺成功的关键,操作应该做到对血管的走势粗细心里有数

止血带的恰当使用

选择适当的止血带绷扎位置,传统的止血带绷扎位置在穿刺上方6cm处。近年来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止血带绷扎位置在穿刺点上方10-15cm是,既能保持肢体远端良好的动脉压和阻断表浅静脉的回流,又能使用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度达到最佳状态,可提高静脉传出的成功率。

在使用四肢作为穿刺部位时,多在穿刺部位上方5~10cm处结扎止血带。目的是使血管充分充盈暴露,有利于穿刺目标暴露。如小于3cm静脉腔内血流量减少,压力降低不易回血,大于20cm则回血慢,血管补充盈,均会影响穿刺成功率。

对于比较固定的静脉穿刺时,止血带可以结扎在穿刺点上6cm左右。对于手背靠近手指部位的静脉,可以把止血带扎在腕关节处离穿刺点4cm即可。老年患者血管脆性大,不宜过早过紧结扎,过分充盈进针时易穿破血管。对于血管不充盈的患者可以适当的延长结扎时间,40到120s是止血带结扎的最佳时间。止血带应该松紧适宜,既能阻断静脉回流,又补阻断动脉回流为宜。止血带结扣点应

该穿刺血管旁1-2cm处,如在血管上则会导致血管充盈慢,不利于穿刺,并且在结扎扣在血管上方,如果结扎过紧会压瘪血管,导致滴入不畅。

握拳的方法

普通患者应嘱其握拳;老年患者,穿刺时手应自然放置,操作者左手抓住患者手掌下段,使患者手背空隆起成弧形,进而暴露血管;对于手背较瘦,血管陷入掌骨中的患者,操作者永左手将患者的手指并拢,使患者手背空隆起成弧形,同事永食指顶起患者掌心使手背隆起,有利于血管的暴露。

非握拳穿刺法多年来,行手背静脉穿刺使,一直使用握拳法,但经过多年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发现,静脉穿刺可可采用非握拳法手指伸直的背降掌空的握杯状手和握指法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扎止血带,患者手背向上自然平伸,护士掌心向下,紧握患者手指根部及手指,拇指、食指分别在患者手背两侧,绷紧手背皮肤,选择血管进行穿刺,穿刺角度为5~15°。此法穿刺血管暴露明显,易于穿刺成功。

血管的分类

不同的血管类型运用不同的操作技巧,有利于提高操作的成功率

普通静脉

一般见于急性病或大病初期患者,该类血管充盈饱满,易于固定,一般均选用手背静脉,直接进针,对于皮下脂肪较厚的患者我们应该事先用手指摸清血管的走形。

滑动静脉

多见于消瘦及老年患者,该类血管由于皮下脂肪少,易滑动,一般均选用手腕部及足踝腕部血管,应绷紧上下皮肤固定血管后再行穿刺,穿刺速递应快。

硬化静脉

多见于老年患者及高血脂症及动脉硬化患者,该类血管壁厚而坚硬,弹性小,易活动,很暴露。一般均选手背或足背血管,应绷紧皮肤,固定血管,用锐利面穿入。

脆弱静脉

多见于慢下消耗性疾病患者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操作者用左手握患者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血管有分叉应在血管下处进针,以35°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当针尖已压住血管时针体角度再稍抬高25°快稳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徐徐进入少许,用4条胶布固定。该类血管壁脆,弹性小,易穿破。一般选用手背或手指静脉,选用小针头缓慢穿刺。

塌陷静脉

多见于失血过多严重脱水或重危衰竭者,该类血管不显露但充盈较好,一般选用前臂、手背、足背静脉。穿刺时需耐心认真寻找,必要时穿刺前先热敷,可先采用硝酸甘油热敷小静脉可使浅小静脉迅速充盈,以达到最佳状态,其方法: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均匀凃在穿刺侧手背上,然后用温热小毛巾置于拟输掖部位3分钟,表浅静脉即可充盈。还可采用两根止血带,操作方法:先系一根止血带在腕关节上15cm,然后在第一根止血带的下方约10cm上系第二根,随后松开第一根止血带,再系在腕关节上1-2cm处,同时帮助病人用力反复松拳,握拳,直到静脉充盈,穿刺成功后同时松开两根止血带,使血管扩张暴露。

水肿静脉

多见于心肾疾病患者,该类血管不显露但充盈较好,一般均选手背或足背血管,穿刺时先给局部加压,使水肿液分散,静脉显露。

隐性充盈静脉

多见于肥胖或女患者,该类血管深而不显,但充盈好、易固定,般均选手背或足背血管,穿刺时进皮肤后右左食指引导右手针刺入血管。

小儿静脉

该类血管细,腔内容纳血量少,可选头皮手背或足背血管,一般采用头皮静脉、颈外静脉及骨静脉穿刺。

第三章进针方法

一般采用6号半、7号头皮针。

传统“三段”式进针法

右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上,以20度角从血管一侧或上方刺入皮肤,在皮下潜行一段时间后再刺入血管,回血后将针梗进入2/3后固定。

直接进针法

右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上,根据皮肤及血管情况调整进针角度,一般为60-70度。用右手腕力带动持针的三根手指,直接快速连贯刺入血管,同时改变角度为20度并将针梗送人2/3后固定。持针柄的手在整个操作中不移动,不换手,避免了针尖晃动引起疼痛。因为针尖不在皮下潜行走针,所以避开了伴行的神经,故直接穿刺法创伤小,痛苦小。此方法适用于血管质量好的患者。通过临床观察,在同一体同一药物同一部位进行静脉穿刺,针头进入血管短的,对血管的损伤小,血管使用寿命长,病人疼痛反应小,反之则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注射针头对血管壁的局部机械性损伤所致。进入血管的针头越长,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面积越大,对血管壁的损伤越严重,红细胞及其血浆成分渗出越多,血管淤血越明显。由于大量血管内皮细胞被破环,胶原暴露,极易激发血栓形成及血栓极化而阻塞管腔。提示临床上静脉输液穿刺时见回血后,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在能达到牢固固定好针头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进入静脉的针头长度。特别

是长期输液的危重病、慢性病、肿瘤化疗病人,对延长病人静脉的使用寿命、减轻病人的痛苦、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负压进针法

操作时将调节器下部的输液管前端反折。并挤去前端液体,固定好反折处,使被穿刺部位快速回血,提高穿刺成功率。

逆行穿刺法

使用于手背下端掌指关指处或向心方向穿刺不利于固定的部位的血管。此方法易于固定,方便患者手的活动,回血好,滴数不受限制,减少液体外渗,减轻组织的受损,还可充分利用平时较为少用的血管,解决血管难找及难固定的问题,但对血脂高,血小板低者慎用。

高调、低压进针法

把输液管调节器置于靠近莫非氏滴管处,排气成功后将输液架的最低处,甚至于穿刺部位呈水平位,使穿刺成功后操作者能在第一时间内看到回血。

第四章无痛拔针法

静脉穿刺时对血管的损伤及对病人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只要在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上注意,选择好血管,保护好血管仍可以将损失减少到一定程度,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拔针不当或按压不当均会影响再次输液的成功率根据经验发现:最佳拔针时间是在滴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

输完液体后,右手持针柄,并太高10-15度快速拔出针头,左手用无菌干棉签在针尖的皮肤上方约2cm处沿血管方向纵向按压3-4分钟。拔针后有效按压时间至少为3分钟,不可用棉签压紧针头,以免针头贴在血管壁刺激引起疼痛,或增加血管壁、皮下组织、皮肤对针头的阻力而加重疼痛。

临床工作中,护士在静脉输液拔针时由于按压方法不当按压时间不足,按压面积小,按压力度不均匀,常导致皮肤出血、皮下淤血,疼痛的发生,从而影响

再次输液的成功率,增加了病人的痛苦,有研究表明,平行按压法也称直压法比衡压法拔针后发生出血率明显降低,另有大量研究表明,按压时间与针眼出血、皮下淤血的发生率有直接关系,有效延长按压时间,有利于局部血细胞凝集块形成,从而减少了皮下淤血的发生,黄琳有关静脉拔针按压时间的研究显示至少三分钟才能有效预防出血,使用抗凝剂的病人需延长至5-10分钟,拔针时不将输液阀(调节器)并闭,左手拇指轻轻按在无菌输液贴上,然后在距针翼约1cm处将输液管反折,用右手拇指、食指将其捏紧,快速将针拔出,同时左手拇指迅速按压,将针插入莫菲氏管上部的瓶塞内,以免锐器外露伤人,拔针前不关闭输液阀,可以防止血液回流,反折输液管可防止血液流出滴在床单或地面上,造成更大的污染,特别是传染病病人的血液,如果在拔针的同时左手拇指已经用力按压在输液贴上,导致拔针的速度缓慢,加重针与血管壁的摩擦,病人会感觉拔针同扎针一样痛,应在针头离开病人皮肤的瞬间左手拇指迅速按压,这样病人基本感觉不到疼痛。

第五章注意事项

固定技巧

固定式非常重要的,往往是穿刺成功而失败在固定方面。

普通固定

穿刺成功后顺着针头和连接管的方向固定,连接管不能压在枕头或针柄上,否则可能导致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造成液体不滴或有疼痛感,导致穿刺失败。

小儿固定

小儿头皮的固定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是穿刺成功,而失败在固定方面,所以固定的重要性和穿刺技术是可以相提并论的,甚至于更加重要。一般患儿输液都有惧怕、哭闹、汗多等特点,可导致输液贴不易粘固,或输液途中稍不注重就出现输液贴移动脱落,所以固定要有技巧:a、在进行小儿头部血管穿刺时,因小儿头部表面有一定弧度,在穿刺回血后要用左拇指固定针柄尾端的软管,使针梗与血管形成一条直线,针柄与皮肤形成一个夹角,这样,任凭患儿头部如何摆动都不易使针头脱出,用输液贴盖住针野及外露部分针梗并粘牢,输液贴的止血棉部分要压正针眼,这样拔针时就不易压偏。但不能将针柄压在头皮上,那样会使

针尖高起,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而影响液体流速,或针头穿破血管上壁,造成穿刺失败。b、右手可将预备好的无菌棉签垫在针柄下面。使针梗与头皮静脉形成一条直线。用第二条输液贴绕过针柄下面交叉固定,要求交叉的输液贴要粘紧针柄处,不能让针头后退。c、松开左手,将针头软管顺着软管的走势圈在头皮上,一定要顺着软管走势,这样不易把胶布撬开。用第三条输液贴粘好,但要注重胶管不能压迫穿刺前方,以免影响液体流速。在用输液贴固定后再用一条稍微长一点的防水透气胶布压住输液贴,也可绕头加固一圈。这样可以减少途中脱落,提高头皮静脉输液的成功率。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压住输液贴,迅速反折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瘀血。又可以防止管内剩余药液滴在病人身上或地面上。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需1~3min,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固需要告诉家长按压3~5min。切忌边压边柔,揉搓可使已凝血的进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发生皮下瘀血。

易回血法

按常规输液排气后夹紧调节器,调节器下部的输液管前端返折,并挤去前端液体或,固定返折处,穿刺针进入皮下后,松开返折处,按常规法穿刺血管,一旦刺入血管,可见快速回血。若血管不见回血时,可用手向远心端挤捏头皮针塑料管,增加头皮内的负压即见明显回血。

心理状态

良好的心态能营造良好的环境,是穿刺成功的前提。做好心理护理,调整病人的状态,做好心理护理,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合作,避免因其过度紧张导致穿刺失败,因为人体在紧张状态下,高感神经兴奋,血管平滑肌收缩导致血管痉挛,血管壁硬度增厚。

护士的心理状态

操作者应该足够的自信,沉稳而从容的面对各种患者,切记草率和急躁的心理。操作前应该做好环境准备、用物准备、患者准备,需要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有效的沟通能力,争取患者最大限度的合作是护士发挥技术专长的先决条件。大多数患者对打针都有畏惧感,怕疼,担心一针打不上,出现颤动、躲

闪等,给成功穿刺带来障碍。对此,护士应理解并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可通过微笑交谈的方式把自己穿刺成功的自信传递给患者。遇到血管不易穿刺的患者,护士选择血管时切忌口中念叨血管如何不好扎、往哪扎呀等等。这些不自信的话往往会给患者造成更大的不安,这时可与患者交谈些其他话题,分散其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使其在和谐气氛中接受治疗。遇到较固执病人,如果他认定某个护士为其输液,宜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如果是小儿输液,穿刺前更要耐心解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讲道理,多给孩子表扬和鼓励,夸奖孩子乖、听话、勇敢、聪明,让其模仿其他孩子的表现,取得他们的配合。以避免不良突发事件发生而造成情绪影响,进而影响穿刺成功概率。

患者心态

心理紧张、恐惧可使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多,引起全身血管收缩,甚至痉挛。表现为手脚发凉、呼吸、心律加快,头晕甚至晕倒。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静脉穿刺不容易成功且易产生心理性疼痛。操作者应利用护理技巧与患者做好沟通,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者配合,形成密切的护患协作式关系。输液环境过于肃穆与安静难以分散患者对穿刺的注意力,易使其情绪紧张增加穿刺疼痛感;但过于喧嚣又不利于护理工作开展。我院采用在门诊输液中心安装大彩电1台,空调前后各1台,摆放30张专用输液沙发,炎热的夏天输液中心空气凉爽适宜,冬天暖意浓浓,通风条件良好,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给人以温馨舒适之感;在输液中心输液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分散了对输液部位的注意力,减少了疼痛和寂寞,有利于患者康复。

护理人员自身业务

娴熟的技术是穿刺成功的基础,所以我们义务工作者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工作中应该积极主动,多用心,细心总结经验,研究更有利于患者,并且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在学习中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参加医院的业务培训活动。在业余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及知识面,让自己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达到事半功倍。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在我们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无处不见,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静脉输液虽然只是工作生活中的一个必备的小技能,微小而无处不在,但成功来自于细小,细节决定成败,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实病人如亲人,一改拿患者为试炼道具的心理。为每一位患者用心服务,在服务过程中观察总结,探索改进,为我们的医学事业的大道添石补路。这样的努力能换来安心的工作环境及其成就感,满足感。对患者而言,住院生活或者说使生病治疗最息息相关最普遍的就是静脉注射,所以,一针见血能增加患者队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信任,进而使对医院的信任,日记也累就能缓解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能为我们营造一个良好放心的工作环境。并且取得患者的信任让患者有倾诉的欲望,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收集主诉及病史,便于我们观察患者的动态病情,进而能更好的协助医生为患者服务,尽快的根治疾病。同时也就能在身体上早日缓解患者的痛苦,在心理上让患者早日愉快少压力,在经济上也能得到节省。所以,让我们共同努力,从小事做起,为我们良好的医疗环境及美好的人生处一份力所能及的力。

致谢

三年的学习即将结束,回顾三年的学习生活,感受颇深,收获丰厚。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有很多困难,无论是在理论学习阶段,还是在论文的选题、资料查四询、开题、研究和撰写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借此机会我向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要感谢中南大学学院授课的各位老师,正是由于他们的传道、授业、解惑,让我学到了专业知识,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求知治学、如何为人处事。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同学给予我的帮助,他们为我撰写论文提供了不少建议和帮助。我要感谢,非常感谢我的导师韩莹老师。他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闲聊中他总是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鼓励你,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她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你,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韩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韩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韩老师!还要感谢三年的大学生活,感谢我的家人和那些永远也不能忘记的朋友,他们的支持与情感,是我永远的财富。

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的同事及同学对我的帮助和指点。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提供资料对于我一个对网络知识一窍不通的人来说要想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学习到网络知识并完成毕业论文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刘琦云.周围静脉血管一针见血体会.基础医学论坛.2010,14(12):7-8

[2]吴钟琪.静脉输液技巧.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2010,04: 118-119

[3]李小华,尚少梅.静脉输液常用部位.基础护理学,2012,08:375-376

[4]侯艳,王淑云.水肿病人的静脉穿刺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3,28:474.

[5]任永峰,史金枝.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山西护理杂志,1997,11(3):124.

[6]张燕萍 .《护士输液中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护理研究,(8);474

[7]计划生育技术护理指南(第六章).静脉输液.中国人口出版社,(6)36

[8]顾海杰.《现代护理艺术性简论》.实用护理杂志.《中国医学导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