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八法:疏肝1抑肝3清肝2养肝2
《内经》养肝秘诀

《内经》养肝秘诀《内经》养肝秘诀引导语:在中医中,肝为将军之官,肝藏血,所以肝脏的养护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女性,在《黄帝内经》中,也有多养肝的介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养肝第一招——开心最重要肝脏的特性就是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
只有当肝不受约束时,身体才能达到一种轻松、疏泄的状态,犹如一棵枝叶舒展的树。
人只要一生气,肝就会堵,严重的还会“气的肝疼”,就是两侧肋部胀痛,堵的厉害的还会影响双侧乳腺和颈部的甲状腺,造成这两个部位的肿块。
女性朋友更会造成月经不调和睡眠障碍。
所以,要养肝,开心、舒心、不堵心是最最重要的。
吴医生建议:经常肝区胀痛、两肋疼痛、或者有乳腺甲状腺疾病的朋友要1)多多参加娱乐活动;2)多多去自然风光好的地方放松心情;3)多多和朋友聊天纾解心事。
养肝第二招——远离烟酒吸烟会影响肝脏的脂质代谢,有调查显示:肝癌病死者中,吸烟者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1.6~1.7倍。
可见,与其他癌症一样,吸烟对肝癌的发生也有某种恶劣影响。
众所周知,饮酒伤肝,现在还没有任何药物或食物能防止酒精对肝脏的损害,特别是空腹饮酒时,酒精很快被吸收入血,不仅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对全身亦有不良影响。
特别是慢肝病人,饮酒无异于在饮毒药,饮酒后约90%~95%在肝内代谢,无论快速或慢速、大量或少量摄入酒精都会增加肝脏的耗氧能力,出现缺氧性坏死。
吴医生建议:所以有肝脏疾病者,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吸烟、不饮酒。
即使是逼不得已必须应酬,也应该做好充分的保肝准备,进食大量的维生素来提高肝脏的应激能力。
而且喝酒时速度要慢,最好用小杯。
研究发现,即使限制饮酒次数,如果大口喝,用大杯子喝,对身体损伤同样很大。
养肝第三招——早点睡觉如今,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尤其在大城市,到了凌晨一二点各种娱乐场所依旧热闹非凡;即使不出去玩,很多人在家上网、打牌、玩手机也会玩到忘记睡觉时间。
睡眠不足,已经成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凶手”。
很多人都知道,每晚子时(23:00~1:00)开始就是肝胆自我修复的时间段,此时能进入深度睡眠是非常养人的。
中医如何运用中药调理肝脏功能

中医如何运用中药调理肝脏功能肝脏,在人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被称为“将军之官”。
它不仅具有代谢、解毒、合成蛋白质等重要功能,还与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志调节密切相关。
当肝脏功能出现异常时,会给身体带来诸多不适,而中医在调理肝脏功能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医认为,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主疏泄和主藏血。
主疏泄是指肝脏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能促进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的运化、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
主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在临床上,常见的肝脏功能失调的表现有肝郁气滞、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血虚、肝阴虚等。
针对不同的病症,中医会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调理。
肝郁气滞是指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常见症状有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或胁下肿块。
此时,中医常选用柴胡、郁金、青皮、陈皮、枳壳、香附等中药来疏肝理气。
柴胡能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郁金可行气化瘀、清心解郁;青皮、陈皮能理气健脾;枳壳能理气宽中、行滞消胀;香附能疏肝解郁、理气宽中。
肝火上炎则是由于肝经气火上逆所表现的证候。
症状多表现为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如潮、甚或突发耳聋、失眠多梦、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对于肝火上炎,常用的中药有龙胆草、栀子、黄芩、夏枯草等。
龙胆草大苦大寒,能清肝胆实火;栀子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黄芩善清上焦肺热及肝胆实火;夏枯草能清肝泻火、散结消肿。
肝阳上亢是指由于肝肾阴亏,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实下虚证候。
常见症状有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有力或弦细数。
调理肝阳上亢,常用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等中药。
天麻能平肝熄风;钩藤能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石决明能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杜仲能补肝肾、强筋骨;牛膝能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
『消化系统』民间老中医三招治肝病

『消化系统』民间老中医三招治肝病肝脏疾病的病理,变化多端,极其复杂,有充血、淤血、凝瘀、硬化等不同;在症状上,有的来势汹汹,有的缠绵反复,有的困顿日甚,有的无明显体征,非检查不能自知;在病程上,长度不同,有的甚至长达几十年。
每个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治疗措施也各不相同,实难一概而论。
而且陈老简洁简洁地概括为肝病三治,以几个自拟经验方加减而应用于临症,仍能丝丝入扣,应手而效的人比比皆是,确可以说是执简驭繁之道。
陈老中医的肝病治疗三则如下:一、清肝疗法急性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作为一种“致病因子”侵入了人体,由此而引起了机体的对抗行为,于是出现了各种病证。
当肝炎病毒正在猖獗发展时,肝脏发炎充血,肝组织受到弥漫性破坏。
因此,应用针对病因之疗法,清除病理产物,勿令“助纣为虐”。
这时应着重用抗病毒之有效中药,以直折其锐气。
各家对于这一方面的报道,虽然方名不同,其清热解毒的宗旨则如出一辙。
不论是新病还是旧病复燃,只要是邪毒亢进,尝用此法,总是有积极意义的。
已故名医姜春华先生针对肝炎的治疗问题曾说:“病本于毒,应在治本。
”这个“本”,就是指病原、病毒,所以要用清热解毒为主的清肝疗法。
其具体内容如下。
清热:所谓“热”,在中医学中的含义包括体温升高、机能亢进、组织充血,有时是人体机能的反应,有时是外邪直接造成。
清热药中有些药具有若干抗菌、抗病毒作用,在体内能协助肝脏解毒或抑制过亢之反应。
解毒:中医对一切外来或内在之邪,凡能损害人体者,均曰“毒”。
对于各种传染病,我们的祖先未能直接了解其为何种细菌、病毒,于是便名之为“邪毒”,如疯狗毒、瘟毒等。
解毒者,除解除毒素如蛇毒、砒毒等外,亦包括杀灭传染之细菌、病毒、病原体。
这一点,有的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如银花、连翘等便是广谱抗菌药,并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柴胡抗虐;板蓝根提取物对腮腺病毒、肝炎病毒有作用;土茯苓对梅毒螺旋体有效等。
利胆:肝胆相连,肝病时肝脏分泌胆汁功能亦生障碍,胆汁郁滞不能畅流,溢入血液则为黄疸。
“肝”净了,身体更健康!这个简单的排毒养肝方法,适合所有人

“肝”净了,身体更健康!这个简单的排毒养肝方法,适合所有人万物渐渐复苏,开启一轮新生。
自然界阳气初生,人体的气血受到影响,也开始从里向外走。
而调动这一过程的主要器官,就是肝脏。
春天到,小心肝经过了干燥寒冷的秋冬季节,人体损耗了不少津液,津液又与血同源,伤津即是耗血,容易使得肝脏失养。
加上秋冬的饮食多辛热辣味,也会耗伤肝脏阴血,等到春天肝气转旺,会引起阴阳失调,造成肝火过旺。
而在中医理论中,人的五脏与四季对应。
春天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脏也是木性,因而“春气通肝”,春天是养肝护肝的好时节,把肝养好,健康一整年!春养肝:先排后养肝脏是人体的毒素处理中心和储备中心,它的首要任务是处理脂肪、毒素和肾上腺素,中和有害成分后,排出体外。
当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肝脏无法将其排出时,肝脏会将其储存起来。
当体内毒素日积月累,就会伤害肝脏,引发疾病。
同时,毒素也会侵占本来应该存储营养的空间。
所以春天养肝,必须遵循“先排后养”的原则。
01、排:清空身体毒素肝脏就像一位辛苦的清洁工,每天清晨3-4点就会醒来,开始一天的工作——把昨天所需要清理的垃圾,通通都打包起来,准备排出体外。
所以,肝脏排毒的最佳时间,就是在清晨,我们要抓住这段时间,把毒素清理干净。
起床深呼吸早上醒来的时候,不要急着起床,先跪坐在床上,做5组腹式呼吸。
吸气的时候,用鼻子把气体都吸进肺腑中,感受气体充盈整个胸腔;呼气的时候,用嘴巴把气体全部呼尽。
一呼一吸之间,把浊气排出,为身体注入新的气息。
▲一呼一吸为一组,做5组清晨一杯温水清晨,经过一整夜的水分流失,身体正处于缺水的状态。
这个时候,需要及时补充一杯温水。
水分进入身体后,会充当垃圾车,把肝脏清扫的垃圾都带走。
如果清晨一直处于缺水的状态,就相当于垃圾车没有来过,肝脏辛辛苦苦打扫出去的垃圾,又会重新堆积回肝脏。
所以,不要小看起床补水的重要性,肝脏正需要它。
02、养:青色入肝,调养血气肝脏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无论它累成怎么样,它都从不呻吟叫苦,也不会喊痛,但并不表示它不会受损伤。
中医调养肝胆清肝明目提升肝胆功能

中医调养肝胆清肝明目提升肝胆功能中医调养肝胆清肝明目提升肝胆功能肝胆是人体内脏器官中非常重要的一对器官,它们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肝藏血,胆主疏导、胆识痰涎。
肝胆功能的调理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养肝胆、清肝明目并提升肝胆功能的方法与技巧。
一、养生饮食调理1.合理摄入食物中医学认为,肝胆健康的重要保证之一就是合理的膳食结构。
应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和适量脂肪,尽量减少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2.少饮酒过量饮酒对肝脏有很大的伤害。
尤其是长期大量饮酒,容易导致脂肪肝、肝炎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护肝脏健康,调理肝胆功能,应避免过量饮酒。
3.适量饮水适量的饮水有助于肝胆的代谢功能。
每天喝足够量的水,可以促进体内废物的排泄,保持体内环境的平衡,改善肝胆的功能。
二、中医养生技巧1.保持情绪稳定情绪波动会对肝胆带来很大影响,患者应保持心情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出现。
可以通过学习减压技巧,如运动、冥想、聆听音乐等方式来保持情绪的稳定。
2.适度运动适度运动对于肝胆功能的调理具有重要作用。
适当参加有氧运动、静态运动等锻炼形式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提升肝胆功能,缓解肝胆胀痛等不适症状。
3.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调理肝胆功能。
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早睡早起,不熬夜,避免过度劳累。
三、中医草药调养1.黄连黄连被中医视为修复肝胆功能的利器。
入药后可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可用黄连煎服,或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药物和疗程进行治疗。
2.栀子栀子具有疏肝利胆、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帮助调养肝胆功能。
可以根据中医药剂师的指导,使用栀子泡水饮用或者用于熬制汤剂。
3.柴胡柴胡入药后可平肝舒胆,舒缓肝郁胸闷的症状。
可以用柴胡泡水饮用或者参考中医医生的建议进行合适量的煎剂。
综上所述,肝胆健康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调肝八法:疏肝、平肝、潜肝、镇肝、清肝、泄肝、养肝、柔肝】

【调肝八法:疏肝、平肝、潜肝、镇肝、清肝、泄肝、养肝、柔肝】肝是五脏之一,按西医来说它也是最大的消化腺体。
中医则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和情志,还有一定有藏血的功能。
由于它功能的强大和它本身的特点,所以肝的功能也容易出问题,前人根据这些特点总结出一些针对肝调理方法,下面简单分享给大家。
1、疏肝法:疏是疏泄、条畅、爽达的意思;一般适用于肝气郁结、气机不调、肝气横逆、肝气窜络等证,还有舒肝、调肝、达肝的说法;常用的中药:香附、佛手、柴胡、木蝴蝶、郁金、青皮、乌药等;2、平肝、潜肝、镇肝法:把它们三个放在一起分享,它们同属于一个范畴,只是程度逐渐增加,可以统称为抑肝法,即抑制、平顺、镇摄的意思;多适用于肝气偏旺,疏泄太过,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证;常用的中药:菊花、白薇、天麻、钩藤、磁石、决明子、羚羊角、玳瑁等;3、清肝、泄肝法:这两个放一起,可以统一称清肝法,清即“ 热者寒之” 的意思;多用于肝气偏旺、气余化火、肝郁化火、肝火炎上等火的证型;常用的中药:黄芩、栀子、丹皮、钩藤、竹叶、连翘、龙胆草、青葙子、谷精草、黄连、栀子、大黄、黄柏、车前子等;4、养肝、柔肝法:这两法同属补法,所以放一起。
前人称肝虚之候,当用补养,即“虚者补之”,当然还有缓肝、滋肝、暖肝、温肝等方法;多适用于肝血不足(肝藏血不足)、阴虚火旺、肝气、肝阳不足等证;常用的中药:地黄、白芍、山萸肉、当归、玉竹、桑椹、女贞子、沙苑子、党参、山药、当归、白芍、地黄、阿胶、首乌等。
〔补充:在日常的工作中,其实肝的疾患绝大多数不是一种情况,所以用一种治法很不现实,大家也不要把这些当成一成不变的,有很多兼证,相互交错,仅仅作为参考和相互学习的一些内容,当然在这些之外还有其他治法,请大家留言补充,相互充电学习。
不足之处,请大家谅解。
〕。
肝病方药琐谈

肝病方药琐谈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内偶相火,宜柔而不宜伐。
肝性多郁,喜条达而恶抑郁。
临床肝之为病,十居六七,其病复杂而又易生变,因此对肝病之治疗用药颇为重要。
肝之为病可概括为虚、实两类,虚则补之,实则宜疏、宜泻。
笔者因之对肝病的治疗用药作如下探讨,是否得当,愿与同道商榷,以期抛砖引玉。
1 疏肝肝主疏泄,其性升发,喜条达以畅舒全身气机,疏泄胆汁,助脾胃以运化水谷。
若肝之疏泄失调致气机郁滞,经脉不利,则可见情志抑郁,胸胁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食欲不振,或见咽部异物感,或见瘿瘤、瘰疬,或见胁下癥块,妇人则可见月经不调、痛经、乳房作胀。
治当疏调肝气。
气滞轻者,选用苏梗、桔叶、薄荷、柴胡、砂仁壳;气滞重者,选用青皮、香附、广木香、乌药;气滞挟瘀,则宜选柴胡、郁金、玄胡、青皮、川芎等。
临症当随病把握分寸,恰合分际而选择用药。
常用方: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疏肝解郁汤。
2 补肝2.1 柔肝王旭高曰:“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
”柔肝之法,适于肝气郁滞,肝血不足,所系组织失于濡养,症见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视物模糊,四肢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妇人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常选用柔润之品,以柔驯肝本,克制肝之过于刚燥。
常选当归、白芍、地黄、首乌、枸杞、川楝子。
常用方:芍药甘草汤、当归芍药散、一贯煎。
2.2 养肝王旭高云:“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木者,宜养血熄风……即养肝也。
”此法适于肝之阴血亏损,甚则阴不制阳,虚热内扰,症见头昏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手足蠕动,胸胁隐隐灼痛。
常选黄精、首乌、山萸肉、木瓜、阿胶、生地、枸杞以滋肝养血。
常用方:归芍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首乌延寿丹。
2.3 滋肝滋肝之法多用于外感热病后期肝肾亏损,或年老肝肾阴亏,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症见手足蠕动,眩晕耳鸣,潮热颧红,咽喉干燥,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
中医调理肝脏功能和消化系统的功效

中医调理肝脏功能和消化系统的功效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肝脏被视为整个身体的重要器官之一。
它对人体的调理作用广泛而深远,尤其是对肝脏本身以及消化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通过调理肝脏功能来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维护人体的整体健康。
本文将探讨中医调理肝脏功能和消化系统的功效,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中医在此方面的应用。
一、平和肝气,促进消化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节血液的运行。
如果肝气失调,就会影响到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常见的肝气不舒的症状包括胃脘胀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中医调理肝气可以通过针灸、草药、推拿等手段来实施。
比如,采用针灸手法可以刺激经络,调节肝气运行,从而缓解消化不良等问题。
二、疏肝理气,改善胃肠功能肝胃相互关联,肝气郁滞常常会影响到胃肠的正常运作。
中医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改善胃肠功能,达到消化通畅的效果。
常见的中药调理方剂有柴胡疏肝汤、枳实导滞汤等,这些方剂可以舒缓肝气郁滞的症状,调节胃肠蠕动,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
三、滋养肝肾,强化消化系统肝肾是中医理论中相互关联的脏腑。
肾主水液代谢,肝主疏泄,二者密切相连,相互协调。
当肝肾功能失调时,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也会受到影响。
中医通过滋养肝肾的方法来强化消化系统,增加体质的抵抗力。
常见的滋养肝肾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旋复花合剂等,这些方剂可以滋阴补肾,调理肝气,强化肝肾相互作用,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
四、调节饮食结构,保护消化器官中医强调饮食调养的重要性,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保护消化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建议,适量摄入各类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多吃谷类、蔬菜和水果,减少油腻和辛辣食物的摄入。
此外,中医还提倡“食疗”,即通过特定食物来调节肝脏功能和消化系统。
比如,平时可以多食用具有滋阴、养肝的食材,如糯米、黑芝麻等,以达到调理肝脏功能和消化功能的效果。
五、心理调节,缓解消化不良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当心情烦躁、情绪波动时,容易影响到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肝八法:疏肝1抑肝3清肝2养肝2
肝是五脏之一,按西医来说它也是最大的消化腺体。
中医则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和情志,还有一定有藏血的功能。
由于它功能的强大和它本身的特点,所以肝的功能也容易出问题,前人根据这些特点总结出一些针对肝调理方法,下面简单分享给大家。
01、疏肝法:疏是疏泄、条畅、爽达的意思;一般适用于肝气郁结、气机不调、肝气横逆、肝气窜络等证,还有舒肝、调肝、达肝的说法;
常用的中药:香附、佛手、柴胡、木蝴蝶、郁金、青皮、乌药等;
02、平肝、潜肝、镇肝----抑肝法:
把它们三个放在一起分享,是因为它们同属于一个范畴,只是程度逐渐增加,可以统称为抑肝法,即抑制、平顺、镇摄的意思;
多适用于肝气偏旺,疏泄太过,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证;
常用的中药:菊花、白薇、天麻、钩藤、磁石、决明子、羚羊角、玳瑁等;
03、清肝、泄肝----清肝法:
这两个放一起,可以统一称清肝法,清即“ 热者寒之” 的意思;
多用于肝气偏旺、气余化火、肝郁化火、肝火炎上等火的证型;
常用的中药:黄芩、栀子、丹皮、钩藤、竹叶、连翘、龙胆草、青葙子、谷精草、黄连、栀子、大黄、黄柏、车前子等;
04、养肝、柔肝----养肝法:
这两法同属补法,所以放一起。
前人称肝虚之候,当用补养,即“虚者补之”,当然还有缓肝、滋肝、暖肝、温肝等方法;
多适用于肝血不足(肝藏血不足)、阴虚火旺、肝气、肝阳不足等证;
常用的中药:地黄、白芍、山萸肉、当归、玉竹、桑椹、女贞子、沙苑子、党参、山药、当归、白芍、地黄、阿胶、首乌等。
补充:在日常的工作中,其实肝的疾患绝大多数不是一种情况,所以用一种治法很不现实,大家也不要把这些当成一成不变的;有很
多兼证,相互交错,仅仅作为参考和相互学习的一些内容;
当然在这些之外还有其他治法,请大家留言补充,相互充电学习。
不足之处,请大家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