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之肝主疏泄

合集下载

【推荐】略谈肝主疏泄的整体调节功能

【推荐】略谈肝主疏泄的整体调节功能

【推荐】略谈肝主疏泄的整体调节功能疏泄词始见于《素问五常政论》: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里的土疏泄指木气条达,土得木制化而疏通。

朱丹溪首倡肝司疏泄,《格致余论。

阳有余阴不足论》有云: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明。

薛立斋《内科摘要卷下》正式提出肝主疏泄。

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引述其肝主疏泄的功能。

古代医家以自然界树木生发特性来类比肝的疏泄作用,肝象春天的树木,条达疏畅,充满生机。

疏,即疏通;泄,即发越。

疏泄,即疏通畅达宣泄之意。

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主疏泄的功能,反映了肝脏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点为,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重要环节。

兹从以下方面略谈肝主疏泄对人体的整体调节功能。

1 肝主疏泄与气、血、水1.1 对气机影响肝主疏泄,肝的生理特性是升、动、散。

其疏可使气的运行通而不滞;其泄,可使气散而不郁,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重要的因素。

调畅气机是肝主疏泄的重要功能,也是肝主疏泄其他功能的基础。

如果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不足,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因而气行郁滞,气机不畅,出现胸胁、少腹等胀痛不适,常称作肝气郁结。

此临证中颇为常见,治当疏肝解郁,可予四逆散、柴胡疏肝散。

1.2 对血液运行的影响气为血之帅,气能行血、摄血、生血。

肝之疏泄如常,气机调畅,肝血得藏,故能枢调全身血液。

《血证论》曰:肝主藏血,血生于心。

下行胞中是为血海。

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

肝经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

至其所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

若肝失疏泄,则影响血液运行。

疏泄太过,肝气冲乱,则血横决,吐衄,错经,血病诸症作焉;疏泄不及,肝气郁结,血行滞涩,则可形成血瘀,而出现胸胁刺痛,或为症积。

唐容川主张:里者,和其肝气。

并用小柴胡加当归、赤芍、丹皮、桃仁等,治疗瘀血在经络脏腑间,周身上下疼痛。

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之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之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之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导读】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中医基础理论之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更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医疗事业单位面试题请锁定中公事业单位。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一)主疏泄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2)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肝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

其次,肝的藏血,亦有防止出血的重要作用。

因此,肝不藏血,则不仅可出现肝血不足,阳气升泄太过等病变,而且还可导致出血。

二、肝的在志、在液、在体、在华和在窍(一)在志为怒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

怒对于机体的生理活动来说,一般是属于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气血上逆,阳气升泄。

(二)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

泪有濡润眼睛,保护眼睛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

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

(三)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

由于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的血液充盈,才能养筋;筋得其所养,才能运动有力而灵活。

爪,指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

爪乃筋之延续的部分,故称“爪为筋之余”。

爪甲依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四)在窍为目目又称“精明”,是视觉器官。

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力,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

热门推荐:医疗卫生专业知识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

从肝主疏泄理论探析卒中后抑郁

从肝主疏泄理论探析卒中后抑郁
-52-
病兼滞者,行而和之。张介宾结合朱丹溪“凡郁皆在中 焦”之说,对于气机失调引起内生痰浊、瘀血等,喜从中焦 入手,并结合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常投陈皮、枳壳、厚朴 等。陈皮性辛温,擅理中焦之气,《本草备要》记载能“调中 快膈、导滞消痰”,广泛用于脾胃气滞之皖腹胀满、消化不良 等,现代研究表明,陈皮所含有右旋柠檬烯等挥发油可促进 消化液分泌,促进消化道蠕动,同时可疏肝理气;因肺主一身 之气,故枳壳上可开肺气之郁闭,中可理脾胃气滞,为合适 之药;胃肠之间存在“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的关系,厚朴 苦温而通肠,有利于斡旋中焦气机。三药合用,以中焦为主, 兼顾上焦及下焦,气行血畅,则诸病自愈。
调畅情志 《景岳全书•郁证》:“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为因病
而郁也。”提出了 “因病致郁”理论。《素问•举痛论篇》提
出:"百病生于气也。”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相关,脏腑功能正 常与否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肝主疏泄,畅达全身气机,保 持气的运行平衡协调,因而使人心情舒畅。卒中发生后,气 机“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 者不得变化”,以致气郁。《王孟英医案》:"肝主身之气,七情 之病必由肝起。”说明肝与思维情绪活动联系密切。叶天士也 提及情志不畅与肝失疏泄的关系,“恼怒肝郁” “悒郁动肝致 病……疏泄失职”"气郁不舒,木不条达”等均为肝气郁结, 疏泄失职的表现。PSD患者出现情绪低落,兴趣缺失,郁郁 寡欢等情志异常表现,缘由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所致。情志 活动,是精神活动的重要部分,是指人的情感、情绪变化, 分属五脏,由心所主。但心主神志,缘由心主血脉,血脉正 常运行,有赖气机调畅,气机得以调畅,有赖肝主疏泄功能 正常。《明医杂著•医论》认为:“肝为心之母,肝气通,贝!J心 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阐释了肝调畅气机,调畅情志的 重要性。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气血和调,情志活动正常;肝 失疏泄,气机郁结,气血失调,则情志异常。卒中日久,脑 络受损,元神失主,致肝气不达,疏泄不足,弓I起多疑易惊、 低落怅然、悲忧善哭、抑郁不乐之七情郁症。 2.2肝主疏泄,主促进血液输布

中医肝的功能

中医肝的功能

中医肝的功能
中医认为肝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其功能不仅独立,还与其他脏器相互关联。

下面是关于中医对肝脏功能的解释:
1. 主疏泄功能:中医认为,肝脏是人体的主要疏泻脏器。

它能够调节血液的畅通运行,使气血流通顺畅。

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导致气滞血瘀等疾病。

2. 储藏功能:肝脏在人体中起到了作为“藏血之海”的功能。

它能够储存和调节血液的供应和分配,保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和运作。

当身体需要时,肝脏能够释放血液,满足其他器官的需求。

3. 疏肝解郁:中医认为,肝脏与情绪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肝气郁结会影响情绪和情绪稳定性,引发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等心理疾病。

4. 主筋络功能:肝脏对筋络的主导作用也是中医关注的一点。

筋络贯通全身,与气血运行紧密相连,保持身体各部分的正常生理功能。

肝脏功能异常会导致筋络不通,出现酸痛、僵硬等症状。

5. 肝主疏泄功能:中医认为肝脏也主管血液的调配和均衡。

它通过调节血液的供应和分配来满足各个器官的需求。

肝脏功能异常会导致血液紊乱,出现气滞血瘀、气血不足等疾病。

综上所述,中医对肝脏功能的认识包括主疏泄功能、储藏功能、
疏肝解郁功能、主筋络功能和调配血液功能。

保持肝脏的正常功能状态对于维持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肝主疏泄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机作⽤,包括促进精⾎津液的运⾏输布、脾胃之⽓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功能。

(1)调畅精神情志: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机,因⽽能使⼈⼼情舒畅,既⽆亢奋,也⽆抑郁。

情志活动,指⼈的情感、情绪变化,是精神活动的⼀部分。

情志活动分属五脏,由⼼所主,亦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

⼼所主神志的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液,⽽⾎的⽣成和运⾏,⼜要依赖于⽓机的调畅,因肝主疏泄,调畅⽓机,所以肝具有调畅情志的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机调畅,⽓⾎和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若肝⽓的疏泄功能不及,肝⽓郁结,可见⼼情抑郁不乐,稍受刺激即抑郁难解,或悲忧善虑,患得患失;若肝⽓郁⽽化⽕,或⼤怒伤肝,“怒则⽓上”,肝⽓上逆,肝的升泄太过,可见烦躁易怒,亢奋激动的表现。

(2)调节⽓⾎津液运⾏:⾎液的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机的调畅。

⽓能运⾎,⽓⾏则⾎⾏,故说肝⽓的疏泄作⽤能促进⾎液的运⾏;使之畅达⽽⽆瘀滞。

若⽓机郁结,则⾎⾏障碍,⾎运不畅,⾎液瘀滞停积⽽为瘀⾎,或为癥瘕,医|学教育搜集整理或为肿块,在⼥⼦可出现经⾏不畅、经迟、经闭等。

若肝⽓上逆,迫⾎上涌,⼜可使⾎不循经,出现呕⾎、咯⾎等出⾎,或⼥⼦⽉经过多、崩漏不⽌等症。

⽓能⾏津,⽓⾏则津布,故说肝的疏泄作⽤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聚湿成⽔⽣痰化饮之患。

若肝⽓疏泄功能失常,⽓机郁结,亦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形成⽔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现⽔肿、痰核等病症。

(3)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

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肝⽓疏泄,调畅⽓机,有助于脾胃之⽓的升降,从⽽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另⼀⽅⾯,饮⾷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胆汁是参与饮⾷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

胆汁乃肝之余⽓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疏泄功能的影响。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中医认为,肝是人体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循环、掌管人体的情绪和思维活动等。

下面是中医肝知识点的归纳: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具有促进气血运行和调节禀性的作用。

中医认为,肝气是疏泄之气,正常时肝气能够顺畅运行,维持全身的正常生理功能。

但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气血不畅,出现各种病症。

2.肝主情志:中医认为,肝主情志,情志过激或长时间压抑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发不同的疾病。

例如,怒气过旺可以导致肝火旺盛,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长期的忧思伤肝,可以引发情绪抑郁和肝郁血瘀等病症。

3.肝主疏泄水湿:肝主疏泄水湿,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水湿停滞不散,引发水湿肿胀、湿热病等。

例如,肝火上炎可以引发目赤、咽干、小便短赤等症状;湿热胆火上炎可以引发黄疸、尿黄等症状。

4.肝主疏泄气血:肝主疏泄气血,肝气郁结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肝郁血瘀可以导致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状;肝气郁结还可以引发头痛、眩晕、胸闷等症状。

5.肝主储藏血液:中医认为,肝藏血,如果肝气不调,就会影响血液的生成和储存,导致血虚、血瘀等症状。

例如,肝血不足可以引发面色苍白、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肝郁血瘀可以引发月经不调、经血颜色深红等症状。

6.肝主运动筋脉:中医认为,肝主运动筋脉,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筋脉失养,引发筋脉疼痛、关节僵硬等症状。

例如,肝气郁结可以引发头痛、颈项强痛等症状;肝郁血瘀还可以导致肌肉酸痛、经络阻滞等症状。

7.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中医认为,肝和其他脏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肝与脾相表里关联,所以肝气郁结可以导致脾气不运,引发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肝与肾相互依存,肝肾不和可以导致肝肾阴阳不和,引发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是基于中医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的。

根据中医理论,肝属五脏之一,主司疏泄、藏血、调畅气机等功能。

以下是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的主要内容:
1. 肝主疏泄: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掌管身体内各种物质的流通和代谢,包括气血、津液等。

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就会导致气血不畅、湿气停滞、津液不足等问题,进而引起相关疾病。

2. 肝藏血:中医认为肝脏贮藏血液,并通过疏泄功能将血液在身体内运行。

因此,肝与血的关系紧密,肝血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各个方面的生理功能。

3. 肝主调畅气机:中医认为肝主调畅气机,肝气疏畅则气血通畅,气机调和则身体健康。

肝气郁结或疏泄失调会引起气滞、血瘀等病理情况。

4. 肝与情绪的关系:中医强调肝与情绪的密切关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肝的功能。

因此,情绪不稳定、愤怒、抑郁等都会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肝气郁结,引起一系列身体疾病。

总之,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强调肝脏在疏泄、藏血、调畅气机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调理肝脏,可以改善身体状况,促进健康。

中医哲学基础(九八)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通调水道

中医哲学基础(九八)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通调水道

中医哲学基础(九八)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通调水道中医学中,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脏器,不仅在身体的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与情绪、情绪和思维等方面紧密相关。

在中医哲学中,肝被认为是疏泄通调水道的主要器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肝的生理功能。

在中医学中,肝主疏泄通调水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疏泄功能:肝是人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之一。

它能够帮助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保持我们的身体健康。

另外,肝脏还参与新陈代谢过程,将我们身体产生的废物和代谢产物进行排除。

2. 调节水道功能:肝脏可以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

它能够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防止水液潴留和水肿的发生。

在中医学中,肝与胆相表里,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从而保证我们的消化系统正常运作。

3. 通达功能:肝脏的经络系统与全身的经络相连,起到了“疏而不聚”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防止血液和气血的滞留。

这也是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通调水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这些生理功能外,肝还与情绪和思维等方面密切相关。

在中医学中,情绪被称为“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和惊。

其中,怒为肝火上升;喜为气和缓;忧为肝气郁结;思为脾气虚弱;悲为肺气受伤;恐为肾气失调;惊为心气失调。

这显示肝脏在情绪方面的重要作用。

当肝脏功能受损或失衡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疾病。

例如,肝阴虚可能导致口干、咽干、眼干等症状;肝郁气滞可能导致口苦、胃脘疼痛等症状;肝阳上亢可能导致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

为了保持肝脏的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注意饮食调理,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

其次,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

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肝脏的健康。

最后,避免滥用药物和酒精,有损肝脏的健康。

总而言之,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脏器,在中医哲学中被认为是疏泄通调水道的主要器官。

它不仅担负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疏泄、通达和调节水道,还与情绪和思维等方面紧密相关。

保持肝脏的健康对于维持整个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肝脏,避免肝脏功能的失衡和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医之肝主疏泄
论中医之肝主疏泄
疏泄含义,早见于《黄帝内经》,如《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木曰敷和……木曰发……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

”因肝属木,木旺于春,喜条达,具有生发条达之性,木能达土,其气生发,能使脾土制化而调达。

此为肝主疏泄的理论依据。

朱丹溪《格致余论》提出:“司疏泄者肝也。

”之理论,一直被后世所沿用,且在临床实践中有所发展。

肝主疏泄,是肝的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它具有疏通、条达人体气机,促进升降出入运动之作用。

本节扼要地探析肝主疏泄之生理作用及病理变化。

肝主疏泄之疏利胆气
疏利胆气:肝胆眦邻,胆附于肝,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上互相协作,同主疏泄,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可促进胆的疏利功能活跃,以达到下列两个方面的作用:
(1)疏利胆气,以主决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协同为用。

所谓胆主决断含义有二:一指精神意志方面的判断能力,其功能正常,可防御大恐卒惊之突然刺激。

二指勇于怯的功能作用,即《黄帝内经》所谓:“肝胆互济,勇敢乃成。

”临证对因肝胆气盛火旺而致之急躁愤怒,或因肝胆虚弱而致之惊恐虚怯、失眠多梦的神志异常变化,必须从肝胆论治。

(2)疏泄胆汁,以助运化:胆囊贮存精汁,是来自肝的疏泄,元代戴起宗《脉诀刊误》说:“胆之精气,则因肝之余气溢入于胆。

“因此肝气充盛,才能正常泌出胆汁。

肝气虚衰,则胆汁必泄出不足。

胆汁之有助于脾土运化作用,唐容川于《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说过:“西医谓肝生胆汁,入胃化谷,即《黄帝内经》木能疏土之义。

”若肝胆失于疏泄,必然导致胆汁之生成、贮存与排泄之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胸肋胀痛,口苦或呕吐苦水,不思饮食,腹胀,便结,以及胆
汁溢出,而致溺黄、面目及全身发黄之病证。

治法则应用疏肝利胆法主疏泄之协调情志
协调情志: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多方面的。

肝具有协调精神情志之作用。

如《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谓:“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肝藏魂”。

《灵枢经·本神篇》谓:“随神往来谓之魂”,充分说明肝与精神情志的关系。

其机理主要在于疏泄调畅气机,使气血平和,神有所养,“血气着,人之神”。

情志不亢不郁,而发挥正常功能。

如肝气发生偏颇,可能发生以下两种结果:
(1)肝气郁结,疏泄不及:证见胸肋胀满疼痛,精神抑郁不快,沉默寡欢,嗳气叹息,或多疑善虑,或愁苦欲泣等症。

论治应疏肝解郁。

(2)肝气亢奋,疏泄太过:证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头胀,目眩等症。

“气有余便是火”,肝气亢盛化火,证见口苦、面红目赤、头痛等肝阳上亢之症。

论治则宜平肝潜阳或清肝泻火。

肝的疏泄调节和情志活动,是互相影响的。

因此,对于情志有关的疾病治疗,除用药外,还要注意精神语言调节,二者相辅而行,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