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略谈肝主疏泄的整体调节功能

合集下载

论肝的疏泄功能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

论肝的疏泄功能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
肺 之病症 , 轻则疗 以舒肝理 气 , 急 当平肝 降逆 。 重则
肾为先天之本 , 司水火 , 主封藏 , 但必赖后天水 谷之精以充养, 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藏之” “ ,即此谓 也。但肾脏所藏之精需靠肝之疏泄 , 方可入藏于肾, 故肝 之疏 泄正 常 , 肾之蛰藏 密 固 ; 疏 泄失 常 , 则 若 不 足则疏泄无力 , 无精以藏 , 太过则相火妄动 , 遗精、 白浊 , 故治 遗精 一病 使用 龙牡 、 金樱 子 之类 , 以潜 阳 摄敛。 多施苓、 、 柴 龙胆草之类以清肝泻胆。 以, 所 肝 之 疏泄 正常 , 肾之封 藏适度 , 子方 可定 时排精 , 男 女
运 动变 化 的基 本形 式 ,人体 脏腑 组织 之功 能活 动 ,
之疏泄能疏利气机 ,使全身上下 内外 四旁气机畅 达, 气道通利 , 以利肺气之运行。肝气郁滞 , 临床表 现呼吸不畅, 闷短气 , 胸 咳嗽哮喘, 时太息等。若系 郁 久 化热 , 木火 刑金 者 , 则易 怒 咳逆 、 咳血 等肝 火犯
不和遂感胸闷烦躁 , 叹息不语 , 失眠纳差 , 此肝郁不


新疆中医药 Xni gJu a o r i nl hns e in i a or l f a t a C i eM dc e jn n T di e o i
21 0 0年 第 2 卷 第 4期 8 2 1 V L8 N A 0 0 o2 o
子 月事按 时来 潮 , 之则乱 也 。傅 青 主云“ 逆 殊不 知肝 气不 开则精 不能泄 ”正合此 义 。 ,
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一般而言, 位居体腔上部 之脏 , 其气机以下降为顺 , 上升则逆 ; 下部之脏 , 其 气机 以上升为顺 , 下降为逆 , 中间之脾 胃者 , 则一升 降, 各得而安。然各脏腑气机之所升降, 必赖肝的 疏泄作用。《 读医随笔》 “ 云:肝者 , 贯阴阳统气血 , 居 贞元之间, 据升降之枢者也。” 升降运动在人体作用

【医理讲堂】解读藏象(第八讲)——肝主疏泄

【医理讲堂】解读藏象(第八讲)——肝主疏泄

【医理讲堂】解读藏象(第八讲)——肝主疏泄中医学里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并且与肢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即藏象。

本讲我们开讲中医学对于肝脏基本功能的认识。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黄帝内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说明肝与谋虑等以及其引起的情绪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堂五脏经》云:“肝者,干也”,而“干”字古义有二,一是侵犯,二是护卫,所以肝脏的生理病理与这两者有着密切联系。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

其生理功能还与目、筋、爪有一定联系。

足厥明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而肝与胆本身也直接相连,而为表里,所以成语说的“肝胆相照”是十分贴切的。

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即指肝具有舒展、条达、宣泄和通散等综合生理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调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在生理方面,肝有主升、主动的特点,这一特点,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肝处在柔和舒适的状态之中,既不抑郁,也不亢奋,保持着人体气机的调畅。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活动也正常和调。

反之,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现象: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升发不足,通达受阻,从而形成气机不畅,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出现肝经循行部位如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适。

二是肝的升发太过,从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等;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而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病理变化,甚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另外,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也有赖于气机的升降运动。

因此,气机郁结,还会导致血行的障碍,形成血瘀,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

气机郁结,也会导致津液的输布障碍,产生痰、饮等病理产物。

从肝主疏泄论其对脏腑功能的调节-陈利平

从肝主疏泄论其对脏腑功能的调节-陈利平

7第18卷 第4期 2016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4 Apr .,2016从肝主疏泄论其对脏腑功能的调节陈利平,林明雄,臧倩(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853)摘 要:中医学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将人体构成有机整体。

中医认为肝脏有两大生理功能:主藏血、主疏泄;肝主疏泄是中医藏象理论中对于肝的疏通、畅达、宣泄功能的描述,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调畅全身气机,推动机体的气、血和津液在人体正常运行的作用。

肝作为主疏泄、调畅人体气机的脏器,在五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肝通过对气机的疏导、畅达与调节作用来调畅血液运行,进而影响情志的变化,促进胆汁的分泌,维持脾胃的升降功能,助三焦疏利水道、调畅月经等,来发挥诸多的作用。

该文试从肝主疏泄的角度,来论述肝对其他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肝藏血;肝主疏泄;生理功能;调节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4- 0007- 03收稿日期:2015-10-01基金项目:军队十二五后勤科研计划项目(CWS12J129);海南省医学科研课题(YX130A106);解放军总医院百病秘诀项目(MJ201455)作者简介:陈利平(1964-),男,湖北仙桃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Analysis of Liver Governing Smooth Flow of Qi and Regulating Organs ActivitiesCHEN Liping,LIN Mingxiong,ZANG Qian (PLA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853,China)Abstract:TCM zang-fu organs as the center,through the meridians of the contact,will form a unified organic whole human body. The liver has two physiological functions:the storing blood and governing the smooth flow of qi. The theory of “liver governing the smooth flow of qi”first found in Internal Canon was an essential concept in Zangxiang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highly summarized the 两组比较,各访视点除治疗前外,均P <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中医调理肝脏功能和消化系统的功效

中医调理肝脏功能和消化系统的功效

中医调理肝脏功能和消化系统的功效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肝脏被视为整个身体的重要器官之一。

它对人体的调理作用广泛而深远,尤其是对肝脏本身以及消化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通过调理肝脏功能来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维护人体的整体健康。

本文将探讨中医调理肝脏功能和消化系统的功效,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中医在此方面的应用。

一、平和肝气,促进消化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节血液的运行。

如果肝气失调,就会影响到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常见的肝气不舒的症状包括胃脘胀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中医调理肝气可以通过针灸、草药、推拿等手段来实施。

比如,采用针灸手法可以刺激经络,调节肝气运行,从而缓解消化不良等问题。

二、疏肝理气,改善胃肠功能肝胃相互关联,肝气郁滞常常会影响到胃肠的正常运作。

中医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改善胃肠功能,达到消化通畅的效果。

常见的中药调理方剂有柴胡疏肝汤、枳实导滞汤等,这些方剂可以舒缓肝气郁滞的症状,调节胃肠蠕动,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

三、滋养肝肾,强化消化系统肝肾是中医理论中相互关联的脏腑。

肾主水液代谢,肝主疏泄,二者密切相连,相互协调。

当肝肾功能失调时,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也会受到影响。

中医通过滋养肝肾的方法来强化消化系统,增加体质的抵抗力。

常见的滋养肝肾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旋复花合剂等,这些方剂可以滋阴补肾,调理肝气,强化肝肾相互作用,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

四、调节饮食结构,保护消化器官中医强调饮食调养的重要性,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保护消化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建议,适量摄入各类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多吃谷类、蔬菜和水果,减少油腻和辛辣食物的摄入。

此外,中医还提倡“食疗”,即通过特定食物来调节肝脏功能和消化系统。

比如,平时可以多食用具有滋阴、养肝的食材,如糯米、黑芝麻等,以达到调理肝脏功能和消化功能的效果。

五、心理调节,缓解消化不良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当心情烦躁、情绪波动时,容易影响到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

肝的主要功能疏泄

肝的主要功能疏泄

肝的主要功能
一、疏泄:
疏泄的含义: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精液的运行输布,脾胃
运化、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舒畅等作用。

疏泄机理:肝有升发条达之性,肝气、主升主动、主散
疏泄的生理意义:
1、调畅气机:调畅气机分为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总的来说就是脏腑、
形体、器官的功能活动正常协调。

肝失疏泄会出现胸胁、少腹胀痛(肝气郁结)或胸胁刺痛或为淤积或有痰
2、促进津血运行输布:使肝气疏泄,气机调畅,因为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津布,
使之津血运行通利。

3、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
之(引自《脏腑病机论》)。

肝的疏泄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使脾胃良好
的运化(脾升胃降)。

不过肝失疏泄相对应的也会对脾胃产生影响,脾失疏泄
会使人头晕目眩,飧(sun)泄(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

表现为大便泄泻
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胃失疏泄会使人嗳气、呃逆(打嗝),腹部
胀痛,便秘等。

4、调畅情志:肝正常疏泄,则气血正常运行,情志也活动正常。

肝失疏泄会使情
志活动异常,疏泄不及则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沉默寡言。

)如果疏泄
太过则易燥易怒
5、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肝疏泄正常会肾主闭藏(a:纳气归肾,促进
元气之生成。

B:防止大小便失禁,防止水液无故流失D:固摄精气),则男
子精液、女子经血正常排泄。

肝主疏泄理论的应用及其整体调节作用探析

肝主疏泄理论的应用及其整体调节作用探析

王 宪 龄 等 对 酒 精 性 肝 损 伤 大 鼠 进 行 了 实 验
研究, 比较 了各组 动物 的免疫 器官胸 腺 、 脏指 数和 脾
内 分 泌 器 官 肾 上 腺 指 数 , 实 模 型 对 照 组 上 述 指 标 证 皆 低 于 空 白组 , 明 酒 毒 湿 热 内蕴 , 致 肝 失 疏 泄 状 表 导
胞 转化率 降低 , 明 肝郁 证 大 鼠免疫 功 能 呈低 下 状 说
态。主 动 的生 理 主 特性 。肝 的疏泄 功能 失常 , 以疏 泄不 利 、 机失 调为 气 其 基本 病理 机制 , 其形 式有 太过 或不及 , 病机 有虚 其
l 疏 肝 理 气 乃 治 肝 总 则
肝 郁气滞 证及 相关 症 候 进 行 了 现代 病 理 、 理学 基 生
础 的 研 究 , 为 肝 脏 功 能 与 大 脑 皮 层 的兴 奋 、 制 以 认 抑
及植 物神 经功 能等 多种 因素有 关 。严 灿 等 发 现 , 肝 郁证 大 鼠 的胸 腺 、 脏 重 量 减 轻 、 血 T淋 巴细 脾 全
泄 、 条达 的生理 特性 , 喜 故疏 肝理 气乃是 治疗 肝病之
大法 。
中 图 分 类 号 : 2 . R2 3 1
文 献 标 志 码 : A
疏泄是 肝 的 主要 生 理 功 能 之 一 , 疏 ” 通 也 , “ 者 乃疏 通 、 达之 意 , 泄 ” 排 泄 、 泄 之 意 , 疏 泄 ” 畅 “ 乃 宣 “
失 职为各 种 病 机 转 变 之 根 由 , 如周 学 海 在 《 医 随 读 笔》 日 : 凡 病 之 气 结 , 中 “ 血凝 , 饮 , 痰 浮肿 , 胀 , 臌 痉
厥 , 狂 , 聚 , 满 , 晕 , 吐 … … 皆 肝 气 之 不 能 癫 积 痞 眩 呕

肝主疏泄名词解释

肝主疏泄名词解释

肝主疏泄名词解释
肝主疏泄是中医的名词概念,指的是肝脏具有疏导气机,通泄气血的功能。

肝主疏泄是肝气、肝阳常有余,肝血、肝阴常不足就成为肝的重要病理特点。

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以及脾胃之气的升降和胆汁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促进血液的运行,促进津液的代谢,2,促进脾胃的运化,促进胆汁的分泌,3,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那么人的心情就会舒畅。

另外,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以及男子的排精,也与肝气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肝为五脏之贼,故除本身病变外,且易牵涉和影响其他脏腑,形成比较复杂的病理变化。

中医的肝脏和西医的肝脏是有区别的,中医的肝脏指的是藏象,主要偏重于功能,肝在五行中属木,因此肝脏的功能其实指的就是木气的功能。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认为木气具有疏泄调达的功能,能够升发阳气、疏泄气机,对应于人体内肝脏的功能。

在临床应用中,肝主疏泄的理论可以用于指导治疗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等导致的疾病,代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肝主疏泄——精选推荐

肝主疏泄——精选推荐

肝主疏泄肝主疏泄 1.肝的⽣理病理特点:肝为风⽊之脏,主疏泄⽽藏⾎,其⽓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主筋,开窍于⽬,与胆相表⾥,肝以⾎为体,以⽓为⽤,体阴⽽⽤阳,集阴阳⽓⾎于⼀⾝,成为阴阳统⼀之体。

故其病理变化复杂多端,每易形成肝⽓抑郁,郁久化⽕,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肝⽓、肝⽕、肝阳、肝风之变,且肝之阴⾎⼜易于亏损。

因此,肝⽓、肝阳常有余,肝⾎、肝阴常不⾜就成为肝的重要病理特点。

肝为五脏之贼,故除本⾝病变外,且易牵涉和影响其他脏腑,形成⽐较复杂的病理变化。

2.肝的基本病理变化:肝病的病理变化有虚实两类,⽽⼜以实为多。

(1)肝⽓、肝阳失调:肝⽓、肝阳失调;,以肝⽓、肝⽕、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

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阴虚阳亢所致,故放在肝阴、肝⾎失调之中阐述。

因此,肝⽓、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郁结和肝⽕上炎等⽅⾯。

①肝⽓郁结:肝⽓郁结简称肝郁、肝⽓郁,是肝脏病理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

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或病久不愈⽽因病致郁,或他脏之病理影响于肝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机不畅,形成肝⽓郁结之候,其轻者称为肝⽓不舒或肝⽓郁滞。

肝⽓郁结之病理特点是肝之疏泄功能受到抑制,⽓机不得条达舒畅,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

因此,临床上以情绪抑郁、悒悒不乐,以及胁肋胀痛等⽓机郁滞之候为特征,且每当太息、嗳⽓之后略觉舒缓。

肝⽓郁结的病理发展趋势为:其⼀,⽓滞⾎瘀。

⽓有⼀息之不⾏,则⾎有⼀息之不⾏。

肝⽓郁结,⽓机阻滞,则⾎⾏不畅,必然导致⾎瘀,表现为胁肋刺痛、症积肿块、⾆青紫或瘀点瘀斑等。

影响冲任⼆脉,则冲任失调,可见妇⼥⽉经不调、痛经、闭经或经⾎有块等。

其⼆,痰⽓郁结。

⽓郁⽣痰,痰与⽓结,阻于咽喉,则为梅核⽓;积聚于颈部则为瘿瘤等。

其三,⽓郁化⽕。

⽓有余便是⽕,肝⽓郁结,久⽽化⽕,形成⽓⽕逆于上的肝⽕上炎之候。

其四,犯脾克胃。

肝⽓郁⽽不达,或⽓滞转化为横逆,均可影响脾胃之纳运,形成兼有呕吐、嗳⽓、脘胁胀痛等肝⽓犯胃和兼有腹胀肠鸣、腹痛泄泻、⼤便不爽等肝⽓犯脾之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略谈肝主疏泄的整体调节功能疏泄词始见于《素问五常政论》: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里的土疏泄指木气条达,土得木制化而疏通。

朱丹溪首倡肝司疏泄,《格致余论。

阳有余阴不足论》有云: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明。

薛立斋《内科摘要卷下》正式提出肝主疏泄。

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引述其肝主疏泄的功能。

古代医家以自然界树木生发特性来类比肝的疏泄作用,肝象春天的树木,条达疏畅,充满生机。

疏,即疏通;泄,即发越。

疏泄,即疏通畅达宣泄之意。

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主疏泄的功能,反映了肝脏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点为,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重要环节。

兹从以下方面略谈肝主疏泄对人体的整体调节功能。

1 肝主疏泄与气、血、水1.1 对气机影响肝主疏泄,肝的生理特性是升、动、散。

其疏可使气的运行通而不滞;其泄,可使气散而不郁,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重要的因素。

调畅气机是肝主疏泄的重要功能,也是肝主疏泄其他功能的基础。

如果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不足,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因而气行郁滞,气机不畅,出现胸胁、少腹等胀痛不适,常称作肝气郁结。

此临证中颇为常见,治当疏肝解郁,可予四逆散、柴胡疏肝散。

1.2 对血液运行的影响气为血之帅,气能行血、摄血、生血。

肝之疏泄如常,气机调畅,肝血得藏,故能枢调全身血液。

《血证论》曰:肝主藏血,血生于心。

下行胞中是为血海。

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

肝经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

至其所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

若肝失疏泄,则影响血液运行。

疏泄太过,肝气冲乱,则血横决,吐衄,错经,血病诸症作焉;疏泄不及,肝气郁结,血行滞涩,则可形成血瘀,而出现胸胁刺痛,或为症积。

唐容川主张:里者,和其肝气。

并用小柴胡加当归、赤芍、丹皮、桃仁等,治疗瘀血在经络脏腑间,周身上下疼痛。

由此足以说明肝主疏泄对人体血液的重要枢调作用。

故对于血病的辨治,尤当重视调畅肝气。

1.3 对水、津代谢的影响气可行水摄津,水液运行有赖气之推动,随气机升降输布,凡水津所过,气无不至。

肝主疏泄是三焦气机之枢,能疏泄三焦水道,故对人体水液代谢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三焦水道不利,可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或聚而为痰,痰气交阻于咽喉,而成梅核气;或停蓄于局部,而为痰饮、臌胀、癃闭;或泛溢于肌肤,而为水肿。

《血证论》云: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治水。

故小柴胡汤通达津液,而即能下调水道也。

所以,凡三焦水液之病,当注重疏达肝气,后世治水而常加行气之品,其义全在于此。

姜师临证中常用疏利三焦、化气行水之法治水气病,每以柴胡剂为先导,从肝主疏泄入手,亦为明证。

2 肝主疏泄与情志情志活动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畅情志。

情志以血(精)为本(物质基础),以气为用(功能基础),情志异常对机体的影响,也主要表现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

肝主疏泄功能之所以能影响人的情志活动,实际上是由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行的生理功能所派生出来的。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亦开朗。

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在情志上则表现为郁郁寡欢,情志压抑,称为因病致郁;反之,情志活动的异常,导致气机失调,也常影响肝的疏泄功能。

在人的情志活动中,对肝主疏泄影响最大的是怒,所谓怒伤肝,怒可分为暴怒可郁怒两情况。

暴怒,《素问。

举痛论》说:怒则气上。

故暴怒可使肝气上逆,甚至于肝风内动,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发生在,此称之为因怒致病。

郁怒是敢怒而不敢言,情志不得发泄,可致气郁,气滞,使肝失疏泄,除出现肝气郁结的表现外,进而可发展为肝郁犯胃称之为因郁致病。

杨上善云:肝脏主守神所出入,通塞悲乐。

强调了肝气对情志、神志的调节作用。

治疗上亦从疏达肝气入手,《素问。

至真要大论》曰:木郁达之。

如《伤寒论》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胸满、烦惊、谵语之证。

3 肝主疏泄与诸脏腑3.1 对肺主宣降的影响肺居上焦而主气,所主之气籍肝之疏调而得以正常宣降。

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则肺气必为不利,喘息、胸满等症在所不免。

如《医学入门》所云:惊忧气郁、惕惕闷闷。

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即是。

《素问。

经脉别论》曰:有所坠恐,喘出于肝。

《素问。

咳论》曰:肝咳之状,咳而胸胁下痛。

均揭示了肝失疏泄,肺失宣降而致喘咳之机制。

临床亦多见肝郁内伤基础之外感,每于情绪欠佳则感邪而作,治疗上当以疏肝达郁,宣利肺气,发散外邪为法。

3.2 对心主血藏神的影响心位上焦,主血而藏神。

然血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而气机调达、血液运行均有赖于肝主疏泄的功能。

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则宗气不畅,心血为之瘀阻,常致胸痹、心痛等;若大怒伤肝,肝气悖逆,上乘及心,则为惊悸、怔忡、厥心痛、甚至昏迷等证。

《难经。

十八难》云: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

《灵枢。

杂病》曰:心痛引小腹满刺足厥阴。

而临床可知,情志因素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致病和诱发因素。

赵氏[1]从肝主疏入手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法,辨治变异型心绞痛,取得满意疗效,是为佐证。

3.3 对脾胃运化的影响脾胃处中焦,主运化水谷精微,是以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即脾胃的气机升降来概括的。

肝主疏泄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只有肝气和顺,气枢常运,脾升胃降方得调和不病,共成中焦如沤之功。

故《素问。

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达。

若肝失疏泄,木不疏土,升降乖戾,则直接影响脾胃之运化。

脾气不升则飧泄、便溏,脾气不痛则腹胀、腹痛,称之肝脾不和;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嗳气、呃逆、反酸、恶心、呕吐,胃气不通则胃脘胀痛,称之肝胃不和。

则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左金丸可予之。

正如《血证论》所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达之,而水谷乃化。

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

3.4 对肾与膀胱气化功能的影响肾居下焦,主水。

水虽赖于肾阳的蒸化,但与肝气之枢达亦不无关系。

若肝气不畅,势必影响肾与膀胱的气化,气化不利则为癃、为闭、为淋,或为水液泛滥之病等。

《素问。

大奇论》曰:肝壅不得小便。

《难经。

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闭淋,溲便难。

均为肝失疏泄,致肾与膀胱气化失常之证机。

姜师临证亦有水肿(狼疮肾)、淋证(泌尿系感染)验案[2],以柴胡剂治之,疏化而利,效若桴鼓,是为肝主疏泄对肾与膀胱及水液代谢影响的有力佐证。

3.5 对胆的影响肝胆相连,胆内贮胆汁,胆汁来源于肝,为肝之余气所化,而胆汁泄注于小肠有赖于气机的调畅。

故胆之活动,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取决于肝主疏泄的功能。

肝疏泄如常,则胆汁排泄通畅,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若肝失疏泄,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量少而稠,排泄不畅,则胁正胀痛,口苦,纳食不化,厌油腻,甚至黄疸。

所以临证中,胆系疾病当以疏利肝胆为法,且须保情绪舒畅。

4 肝主疏泄与男精、女经阴器为肝经所过,男子的排精,女子月经与肝主疏泄亦有密切关系。

男精的正常排泄,是肝肾二脏合作的结果,肝疏泄如常则精液排出通畅有度,肝失疏泄,则精出过度或不畅。

临床所见阳萎、不射精、慢性列腺炎俱与肝失疏泄有关,以阳萎为例,器质性病变者不足10%,多为心因性,而予疏达肝气,调畅情志,每有斩获。

气血调和是女子经血的排泄能否通畅有度的重要条件,肝气调达,血脉流通,冲脉之气旺盛,血海充盈,则经期正常,经行通畅。

若肝疏泄无权,气乱血乱,冲任失司,血海蓄溢失常,故行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甚则崩漏。

气郁则血行瘀滞,冲任失畅,故经色暗红、经行不畅;若血行不畅,不通则痛,则见痛经,甚则胞脉阻塞,可发为闭经。

肝气郁结,气滞于肝经,而肝之经脉布于胸胁过小腹,加之经前或经期冲脉气盛,两因相合,则影响冲任气血流畅,致使肝之经脉塞滞,可见经前、经期乳房胀痛。

王氏[3]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妇科经病多于肝失疏有关,而以疏肝解郁法治之,往往收效。

5 肝主疏泄与现代研究有学者研究发现肝主疏泄与大脑皮层的兴奋及抑制以及植物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功能状态关系密切[4,5] .而肝气郁结与中枢神经对精神情绪调节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6,7] .钟氏等[8]发现甲亢患者有部分肝功能异常,根锯中医理论,这种异常又可能主要是肝主疏泄异常所致,提示肝主疏泄功能与甲亢的发病机理似有一定的关系。

严氏等[9]发现肝郁患者及肝郁型大鼠免疫机能下降,从而认为中医肝主疏泄的理论有其现代免疫学基础。

中医肝的主体功能应当包括现代医学的免疫系统的功能。

凌氏[10]认为肝在脑与消化功能间起到桥梁作用,肝主疏泄与脑肠肽具有相关性,所以肝失疏泄所致的肝气郁结除有精神情志异常外,常出现纳呆、嗳气、腹胀、脘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有学者经研究认为肝主疏泄的功能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医的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11,12] .综上,可见肝主疏泄功能具有一定的神经免疫调节(neuroendocrine_immunomodulation,NIM)网络的功能机制。

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及免疫因子所介导的相互作用与调节,在整体水平上构成NIM网络,NIM网络是维持机体内环境及生理功能平衡和稳定的根本基础。

肝主疏泄的内涵实质在于保持全身气机的流畅,调节人体精、气、神、血、水的正常运转,肝的疏泄功能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的概括。

赵羽皇说:盖肝性急善怒故发于上则头眩耳鸣,而为目赤;发于中则胸满胁痛,而或作吞酸;发于下则小腹痛疝,而或溲溺不利;发于外则寒热住来,似疟非疟,凡此诸症,何莫非肝郁之象乎。

《读医随笔》曰: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内经》曰升降出入,又曰疏其气而使之调。

故东垣之讲脾胃,河间之讲玄府,丹溪之讲开郁,天士之讲通络,未有逾舒肝之义者也。

可知肝失疏泄致百病,而善于调肝,使肝之疏泄如常,亦能治百病。

明了肝主疏泄功能对机体整体调节作用,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1 赵瑞华。

从肝主疏泄论治变异型心绞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8):76.2 付义,姚暄,张冬梅,等。

姜良铎疏化三焦法治水气病验案举隅。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2):170-171.3 王玉贞。

肝主疏泄与妇科。

荷泽医专学报,1994,6(2):44-45.4 黄柄山,李爱中,范隆昌,等。

肝郁气滞证及其实质的研究。

黑龙江中医药,1989,(5):1-5.5 胡随瑜。

中医肝病常见证型的植物神经功能状态与研究。

湖南中医杂志,1996,12(1):11.6 陈泽奇,陈国林,石林阶,等。

肝气郁结患者血浆L-ENK,AVP,ANP含量分析。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17(3):37.7 陈泽奇,陈国林,李学文,等。

肝气郁结证患者血浆抗利尿激素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