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儿童语言发育对比表

正常儿童语言发育对比表
正常儿童语言发育对比表

正常儿童语言发育对比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语言是表达思想、观念的心理过程。文字、声音、视觉信号、姿势及手势等都属语言范畴,本节所述为有声语言的发育。

言语是语言交往的一种形式,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随脑发育和社会生活发展而发生发展的,与智能有直接联系。

言语能力分理解与表达两个方面,小儿学语,先理解而后表达,先会发音然后会应用词法及句法。

概括地讲,在生后第一年内,小儿学会了说话,获得了语言的不同的构成,例如:最初的发声,呀呀学语以及与看护者相互作用的表达。在学龄前时期,是说话和语言全面而迅速发展的阶段,其精炼改良则在学龄期。

口语的发育需经发声、咿哑作语和说话成句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以语言中枢的复杂加工为基础,其示意如下:

婴儿在l一2个月时开始发喉音,2个月发[a],[i],[u]等元音。最初是无意识的发音,其产生的听觉及喉部本体感觉对小儿是个良性刺激,促使重复发出同样的声音,造成所谓的初级循环运动,此现象在6-8个月时最明显。辅音多在6个月时开始出现,首先发出唇音,故大多数婴儿在6-7个月时可自然地发出“ba”、“ma”及“ye”等单音。约8个月时,常会合并2个相同的音节,如“ba ba”、“ma ma”等。8-9个月时喜欢看亲人的口形而模仿发音。

理解语言在发音阶段的同时即已开始。小儿通过条件联系(视觉、触觉、体位感觉等),理解些日常接触的物品的名称,如奶瓶、电灯等。对婴儿自发的“ba ba”、“mama”之类语言,亲人如能及时给予应答或微笑,则会使婴儿逐渐理解了这些语音和特定人物的联系。语音与词义联系被储存在记忆之中,随着数量的日益增多,即成为小儿以后随时取用的词汇;以后,小儿又通过同样机理逐渐理解词的意义,如动词,形容词,副词,词组等,并可从他人在手势帮助下的说话中听懂一些短句的意义。

表达语言继理解语言而发展,当语言具有特殊意义时听觉中枢与发音运动中枢间建立起联系通路,于是小儿会说出有意义的语音如原来自发的“ba ba”,“ma ma”,“ayi”,“yeye”等音,到9-10个月后就成为呼唤亲人的第二信号。自岁至2岁开始,小儿掌握的词汇开始迅速增加,3岁时增加更快,到5-6岁时增加速度减慢。

1-2岁小儿,其词汇掌握有限,由于急欲表达自己的意思,故常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语言,即所谓隐语或乱语。小儿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见表1-17。表l-17 儿童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年龄语言理解行为语言表达行为

1月声音可使小儿的不规则活动停止发出不规则的音节,主要是元音

2月看去似在倾听说话者的谈话用声音表示高兴,有社交性微笑

3月朝说话者的方向看发出咕咕声和咯咯声,对说话者报以微笑

4月能对愤怒声和高兴声作出不同的反应对社交性刺激有发声反应

5月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开始模仿声音

6月能听懂,“再见”“妈妈”“爸爸”等词用声音表示拒绝,高兴时尖叫

7月对“在上面”“过来”“再见”等词可用手势开始发出像单词样的声音,有奇特的喇喇声表示

8月听到叫自己的名字时,停止活动可连续地模仿声音

9月听到“不”时,可终止活动模仿说话的声调

10月可正确的模仿音调的变化开始发出单词

11月对简单的问题能够用眼睛“看”,用手指的方式作出反应(如:狗在哪里) 已能很好地说出些难懂的话12月可用手势对各种口头上的要求作出表示能叫出一些熟悉物品的名字15月知道身体的各部份在难懂的话中可听到真正的单词且常伴有手势18月当听到自己所熟悉的物品的名字时,可认出其图片用单词而不是用手势来表达要求

21月可对二个有联系的连贯性指示作出反应(如:摘下您的帽子,并放到椅子上) 开始组合单词(如“爸爸的车”,“妈妈抱’)

2岁明白更复杂的句子(如“我们坐车要去商店”)听懂120-275个字用名字指出自己3岁认识常用标志、符号,指出三种颜色,听懂800~1000字(包括一些介词) 可重复大人所讲的话4岁听懂约1400字能够用较多的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能说出自己的年龄,可简单地叙说不久前发生的事;能唱几支儿歌,读数1-20;说话时的句法多正确,能全被听懂6岁看懂自己的姓名临摹字母,写自己的姓名,背诵字母,描述图画的意思

婴幼儿各阶段的行为语言发育特点表1

婴幼儿各阶段的行为语言发育特点表 年轻的爸爸妈妈都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的体格发育是否正常,判断标准很简单,可以通过孩子不同年龄的体重、身长,以及运动功能的发育,语言行为的发育等等来进行判断,只要每位家长把正常的标准范围掌握了,随时都可以监测自己孩子的发育是否属正常范围,如低于正常标准范围,应继续观察,分析原因。加强训练,以促进其发育。以下是农十师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科为年轻的爸爸妈妈提供的婴幼儿各阶段的行为语言发育特点表,供参考。 12月龄独走,弯腰拾东西;会将圆圈套在 木棍上 能叫出物品的名字,如 灯碗,指出自己的手眼 对人和事物有喜憎之分,穿衣能合作, 用杯喝水 15月龄走的好,能蹲着玩,能叠一块方木能说出几个词和自己 的名字 能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 18月龄能爬台阶;有目标地扔皮球能认识和指出身体各 部分 会表示大小便,懂命令,会自己进食 2岁能双脚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 勺子吃饭 会说2-3个字构成的句 子 能完成简单的动作,如拾起地上的物品, 能表达喜、怒、怕、疼 3岁能跑,会骑三轮车,会洗手,洗脸, 穿脱简单衣服 能说短歌谣,数几个数 能认识画上的东西;认识男女,自称“我” 表现自尊心,同情心,害羞 农十师卫生局 年龄行为动作语言对周围人和物的反应能力与行为 新生儿无规律,不协调动作,紧握拳能哭叫铃声使全身活动减少 2月龄直立位及俯卧位时能抬头发出和谐的喉音能微笑,有面部表情,眼随物转动 3月龄仰卧位变为侧卧位,能用手摸东西咿呀发音头可随看到的物品或听到的声音转动180度,关注自己的手 4月龄扶着髋部时能坐,可以在俯卧位时 用两手支持抬起全身,手能握持玩 具 笑出声 抓面前物件,自己弄手玩,见食物表示 喜悦,较有意识的哭和笑 5月龄扶腋下能站得直,两手可各握一玩 具 能喃喃地发出单调音 节 伸手取物,能辨视人声,望镜中人笑 6月龄能独坐一会,用手摇玩具——能认识熟人和陌生人,自拉衣物,自握足玩 7月龄会翻身,自己独坐很久,将玩具从 一只手换入另一只手 能发出“爸爸”、“妈 妈”等复音,但无意识 能听懂自己的名字,自握饼干吃 8月龄会爬,会自己坐起来,躺卜去,会 扶着栏杆站起来,会拍手 重复大人所发简单音 节 注意观察大人的行动,开始认识物体, 两手会传递玩具 9月龄试独站,会从抽屉中取出玩具能懂几个较复杂的词 句,如再见等 看见熟人会伸手要抱,或与人合作游戏 10-11月龄能独立站片刻;扶推车或椅子能走 几步 开始用单词,一个单词 表示很多意思 能模仿*的动作,招手、‘再见’;抱奶 瓶自食 12月龄独走,弯腰拾东西;会将圆圈套在 木棍上 能叫出物品的名字,如 灯碗,指出自己的手眼 对人和事物有喜憎之分,穿衣能合作, 用杯喝水

儿童发育对照表

发育对照表

目录 体格 (3) 视听觉 (4) 理解 (4) 语言 (5) 手功能 (5)

体格 体格发育是小儿发育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体重、身长、头部、胸部、牙齿等方面。 1.体重 体重为身体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是体格发育尤其是近期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临床给药、输液也常根据体重计算用量。 正常新生儿初生体重平均约为3kg.出生后第一周内由于入量的不足、水分的丧失及排除胎便,体重可暂时下降3%~9%(生理性体重下降),随后迅速恢复和增长。生后前半年增长较快,每月平均增长0.7kg.后半年增长速度变慢,1岁时的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9kg),1岁以内小儿估计体重的推算公式是:前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后半年体重(kg)=6+(月龄×0.25) 1~2岁一年中体重平均增加3kg,2岁时的体重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周岁以后每年平均增加2kg,故2~12岁期间的体重推算公式是:体重(kg)=年龄×2+8 12岁以后为青春发育阶段,受内分泌影响,体重增长较快,不再按上述计算。因个体差异,小儿体重可波动在±10%.低于15%以上,应考虑营养不良。高于20%以上,应考虑营养过剩。 2. 身长 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包括头部、躯干、下肢的长度。是反映骨骼发育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约为50cm.1岁内增长最快,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1.5cm.1岁时约为75cm,1~2岁一年增长10cm,2岁时约为85cm.2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5~7cm,故2~12岁平均身长可按以下公式粗略推算:身长(cm)=年龄×7+70身长的个体差异较大,若低于正常身长平均数30%以上,为异常。 3.头部 (1)头围。头围反映颅骨与脑的发育。正常新生儿约为34cm,第一年的前3个月和后9个月都约增长6cm,1岁时头围约为46cm,2岁约为48cm,5周岁时约为50cm,15岁时即与成人相近。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过小,可见于头小畸形或大脑发育不全。 (2)囟门。前囟为额骨和顶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出生时约1.5~2.0cm(两对边中点连线)。一般在生后2~3个月随头围增大而略增大,以后则逐渐骨化而变小,至12~18个月时闭合。前囟闭合过早见于头小畸形,闭合过迟见于佝偻病、克汀病和脑积水等。前囟饱满、紧张、隆起,表示颅内压增高,是婴儿脑膜炎、脑炎或脑积水等重要体征之一,前囟凹陷常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患儿。后囟一般于生后6~8周闭合。颅骨骨缝一般于生后3~4个月闭合。 4.牙齿 牙齿可分为乳牙及恒牙两类。乳牙多于生后6~8个月开始萌出,最早4个月,如果12月仍未出牙者可视为异常。乳牙2~2.5岁出齐,共20个。2岁以内乳牙总数=月龄-4~6推算。6~8岁开始换生恒牙。约14岁时全部换为恒牙,共28个。18岁以后第三磨牙出现(有终生不出者),出齐后则为32个牙齿。出牙是一个生理过程,一般无特殊反应。但有的也可出现暂时性流涎、睡眠不安及低热等症状。佝偻病、营养不良、呆小病及先天愚型等患儿出牙延迟、牙质欠佳。 5.骨化中心发育 临床上通常采用左腕、掌、指骨正位X线片来了解和判断小儿的骨骼发育年龄。小婴儿可采用膝及髋部X线片来了解发育情况。骨骼简易计算法:10岁以前腕部骨化中心数目等于年龄加1. 6脊柱出生时脊柱是直的。3个月小儿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第一个生理弯曲),6个月小儿能坐时出现胸椎后凸(第二个生理弯曲),1岁小儿站立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第三个生理弯曲),从而形成脊柱的自然弯曲,至6~7岁时随韧带的发育而固定。

9种促进语言发育的方法

宝宝通过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感受身边的世界。他们通过语言将直觉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概括思维,通过语言来认识他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语言是帮助宝宝顺利建立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研究证明,智力发展首先是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是进行思维、反映思想、表达情感、记录思维成果的工具。 宝宝通过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感受身边的世界。他们通过语言将直觉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概括思维,通过语言来认识他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语言是帮助宝宝顺利建立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儿童早期语言发展受到阻碍,则将对儿童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和阻碍。语言的重要性绝不容忽视。

情境再现:小鹿已经3 岁多了,但是却只会发一些简单的音节,一句完整的句子都不会说。经医生检查,发现小鹿的听力和神经系统都没有什么问题,声带也发育正常,只是词汇量严重缺乏。便询问父母平时在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结果发现,小鹿在家人的宠爱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东西,根本不用说话,只要手一指妈妈就会给她拿到面前。听完小鹿妈妈的介绍,医生说:“孩子身体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你们父母这儿。孩子根本没有使用语言的必要,她怎么还能学会说话呢?” “语言饥饿”导致孩子不能开口讲话 孩子说话比较晚,父母往往都从孩子身体上找原因,以为孩子得了什么病,可是却没有想过,其实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比如小鹿想要什么只要手一指,根本不用说话,父母就会把东西拿到她面前,在这样的家庭中,小鹿不需要学习和使用语言,通过行为就可以达到效果,语言就被忽视了。外加父母和家里的老人将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在孩子物质生活的保障上,忽视了与孩子的语言交流和沟通,这对孩子语言发展、认知发展等都是严重的损害。 防止孩子“语言饥饿”的方法

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有哪些表现

从孩子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他所经历的每一步,父母都是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唯独语言,父母们除了教会孩子简单的字词、为人的道理之外,对于孩子的语言障碍就显得有些束手无策了,面对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很多父母发现的时候,已经有些稍迟。 语言发育迟缓是什么?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 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智力低下、听力障碍、构音器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语言环境不良等因素均是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常见原因。 导致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有哪些? 1.疾病因素 儿童不说话,可能与智力、听力障碍、发音器官病变、脑神经或声音器官的肌肉疾病、孤独症等有关。例如,如果孩子的行为、认知、眼睛能和他人对视,没有刻板的行为,自闭症可能会被排除;如果孩

子是由感觉功能障碍引起的语言障碍,早期干预(越早越好,不要错过孩子的黄金干预期)应尽快去医院就诊。 2.发育因素 有些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会出现暂时性的落后,医学上称之为“特发性语言发育障碍”。例如,孩子可以理解父母的一些简单的指令词,例如走、坐和吃。孩子们能理解和跟随。但是,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理解能力,词汇的掌握程度也不如同龄儿童那么好,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有哪些表现呢? 1.特发性语言发育障碍,医学上分为表达性语言障碍和感受性语言障碍二种。前者能理解语言但不能表达,后者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均受限制。当孩子开始学语时,语言缺陷即显示出来,孩子可发出一些音节,但不能组成词。记不住普通的词,词汇十分贫乏,不能用完整的句子去描述他所需要的东西,因此语句十分生涩难懂。孩子对语言的学习速度很慢,常比正常儿童慢2~3倍,语言明显落后,如1岁多尚不能叫爸爸、妈妈,4岁尚不能说完整的句子等。

儿童发育时间表(全版)

时间段 特点玩具(游戏)类型备注0-3岁初生觅食反射(出生半小时)、抓握反射(1周岁后消失)、惊跳反射(3-5月消失)、强 直性颈部反射、巴宾斯反射(6个月后消失)、踏步反射(8周左右消失)、蜷缩反射 (8周左右消失)、视觉、颈部反射(避开强光) 第1月大运动:拉着手腕可以坐起,头可竖直片刻(2秒)精细动作:触碰手掌,会握紧拳头 适应能力:眼睛可以跟踪红球过中线,听到声音有反应 语言:自己会发出细小生音 社交行为:眼睛跟踪走动的人1-2月:目视可看1米左 右颜色 经常跟孩子说话。 视觉训练:用色彩鲜艳夺目、五光十色且能移动发出声响的玩具。(在吃饱喝睡醒状态下 适度逗引) 第2月大运动:拉着手腕可以坐起,头可竖直短时(5秒)精细动作:俯卧时头可抬离床面,拨浪鼓在手中留握片 刻 适应能力:立刻注意大玩具 语言:能发出a,o,e等元音 社交行为:逗引时有反应吸吮手指, 10周可以分辨颜色 适合儿童抓握玩具:竖抱可以让孩子练习抬头 2-3个月:抓 带细柄适合抓握得玩具:哗啷棒、拨浪鼓、塑料捏响玩具 可在可视范围悬挂带声音玩具、吹气娃娃、小动物等,帮助儿童够取 触觉训练:每天抚摸宝宝身体和躯干。 1、玩具必须卫生 2、避免小颗粒、小球及尖锐物体 (孩子会放到嘴里) 第3月翻大运动:俯卧时可抬头45度,抱直时头稳。 精细动作:两手可以握在一起,拨浪鼓在手中留握0.5 秒 适应能力:眼睛跟红球可转180度 语言:笑出声 社交行为:模样可爱,见人会笑 抓玩具(训练抓握能力, 通过抓握区分形状、质 感);可以翻身; 目视可看5-7米颜色 3-4月可以与成年人视力 相同。 抓握玩具注意视听触觉的配合(形状、颜色、质感) 八音盒、会叫的鸭子、给宝宝听音乐 视觉:找人,找大人手中的玩具。 第4月大运动:俯卧时可抬头90度,扶腋可站片刻。可以分辨不同的声音, 精细动作:摇动并注视拨浪鼓 适应能力:偶然注意玩具,找到声源 语言:高声叫,咿呀作声 社交行为:认亲人 游戏:在不同远近的地方呼喊宝宝的名字,训练宝宝寻找声音来源,电话、门铃等。 第5月大运动:轻拉腕部即可坐起,独坐头身向前倾精细动作:抓住近处玩具 适应能力:拿住一个积木,注视另一个积木 语言:对人及物发声 社交行为:见食物兴奋5-6月训练用拇指、食指 捏取小物件。 手铃串 第6月坐大运动:俯卧翻身 精细动作:会撕纸,摆弄桌上积木 适应能力:两手同时拿住两块积木,玩具失落了会找 语言:叫名字会转头 社交行为:自己吃饼干,会找躲猫猫(手绢挡脸)的人 的脸 将手的动作与声音联系 (让宝宝抓挠、伸出食指 表示“1”,双手鼓掌是“欢 迎欢迎”) 训练爬行 戏水(水中小鸭子、皮球、软木塞等玩具) 撕纸 取米花 叫宝宝名字,并给宝宝提示以记住名字。 模仿发音 6个月以内只会用哭声表达,必须 及时关注。6个月-1岁半为亲子 依恋关系形成期 第7月滚大运动:独坐自如 精细动作:摆弄玩具(直径约0.5厘米)自己取一积木, 再另取一积木。 适应能力:积木换手,伸手够远处玩具 陌生反应(怕生)7-9个月需要联系爬行,预防感觉 统合失调。

发育迟缓儿童的语言训练

发育迟缓儿童的语言训练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一般的表现有:过了说话的年龄仍不会说话,开始说话后,比别的正常孩子发展慢或出现停滞,虽然会说话,语言技能较低,语言应用、词汇和语法应用均低于同龄儿童,只会用单词交流不会用句子表达,回答问题反应差,语言理解困难和遵循指令困难。 语言发育迟缓的障碍分为: 语言符号障碍:主要是未掌握语言符号,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各种语言符号、手势、儿语使患儿掌握语言符号,建立人际交流的基础,然后再做理解符号的训练。 语言表达障碍:患儿不能用语言表达意愿,这部分患儿训练的目的要以表达为目标,在训练时与语言的理解能力相配合,有手势语、语言的实地训练,使患儿获得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水平落后于同龄儿:这一部分患儿占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大多数、表现语言水平落后,符号理解障碍,表达障碍,所以要加强训练,加强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发育。 理解语言符号但不能表达:对这一部分患儿训练的目标是在加强语言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开始可采用手势语训练,然后再进行表达训练。

语言交流态度障碍:这部分患者可以理解语言符号,有一定表达能力,但是有交流的态度障碍,性格孤僻,怕人,不能与人交流,训练时要重点从交流态度上下工夫。 语言发育迟缓的患儿,多数全身的运动功能也落后或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存在,因此在进行语言疗法的同时,要配合做理学疗法、作业疗法的训练,对语言发育迟缓的患儿会有更大的帮助。 对发展迟缓儿童的语言训练必须因材施教与不断练习。发展迟缓的儿童仍然是有学习的能力,只是通常他并不善于应用一些学习策略。 对于发展迟缓儿童的语言训练时,我们先要了解儿童的语言状况:发展迟缓儿童除了语言发展迟缓造成字汇太少、句子不完整之外,通常还会伴随其它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构音问题、声音沙哑、发声困难、口吃……:等困难;唯有在对儿童目前的语言状况做一个了解之后,才能定出语言训练的目标。同时还要定时、定点接受训练。训练的时间以每次十分钟为宜,因为太长的时间会造成儿童注意力不易集中的问题。倘若真的无法采取定时、定点的训练时,则可以考虑采用机会教育的方式;机会教育必须掌握一个重点,那就是你运用的题材除了必须符合训练目标之外,还必须是儿童有兴趣,或者能引起他的好奇心。在训练中要把能减少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到最低程度。事先设计活动的内容:就孩子的心智年龄,挑选适当的教材,主要是语言方面与认知方面的教材。良好的辅助教材会使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方法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方法 【作者:wrqbest】【字体:大中小】【我要评论】【献花】【打印】Tag:语言,运动,注意力,健康,自然,活动,妈妈,家庭,家长,养,母婴 一、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的训练 (一)阶段1的训练 此阶段的儿童对外界的刺激尚不能充分理解,训练时要利用各种方法、玩具等感兴趣的教具,使儿童能充分注意外界的人与物的存在。 1.注意力的训练在儿童经常接触的环境中,给予足够的感官刺激,鼓励和引导儿童用多种感官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如用能发出声音的微型玩具车等先引起儿童的注视,然后训练其对活动事物的持续注意能力。 2.对事物持续记忆的训练建立事物恒存 的概念,如将儿童正在玩的玩具放在毛巾下或箱子中,让其寻找。 3.促进视线接触的游戏如举高、团团转、逗笑等,通过游戏,增加儿童与他人的视线接触,促进意识传递方法的学习。 4.事物的操作学习对外界的事物进行某种操作而引起变化的过程。从触摸、抓握等单一的操作发展到敲、拿出等复杂的操作,可利用各种玩具,如搭积木、投环、击鼓等。最初可使用帮助的手法,逐渐让儿童对事物能做出相应合适用途的操作。 (二)阶段2的训练 此阶段的儿童要训练其能对日常事物有基本的理解,具有事物的匹配、选择能力,

并能听懂事物的名称和要求。 1.事物基础概念的学习训练通过模仿让儿童懂得身边日常用品(帽、杯、电话等)的用途。训练应与家庭指导同时进行,让儿童能做到操作场面的扩大,即在训练室、家庭和幼儿园等均能做。 2.多种事物的辨别学习训练 (1)以形式特性为基础的操作课题:通过分类游戏,学习认识事物的外部属性(颜色、大小等)。如将不同颜色、大小的小球分组。 (2)以功能特性为基础的操作课题:即认识事物的特性和用途,建立事物类别的概念,如将混放的人物、水果的图片分开。可有以下两种课题:①匹配:呈现2个以上示范项,儿童就手上的1个物品与示范项中的某一个相关物品进行匹配;②选择:呈现1个示范项,给儿童2个以上选择项物品,针对示范项,让儿童在选择项中做出合适的选择。 (三)阶段3的训练 此阶段的儿童为事物的符号形式形成阶段。训练顺序为:符号形式形成一言语理解一言语表达。 1.手势符号的训练适应证为中度到重度语言发育迟缓,言语符号的理解与表达尚未掌握的儿童,或言语符号理解尚可,但表达不能的儿童。因对儿童来说手势符号比言语符号更容易理解、掌握和操作,故可作为媒介,逐渐向获得言语符号过渡。 (1)状况依存手势符号的训练:训练重点是培养儿童能够注意手势符号的存在。训练方法是在日常的情景及训练的游戏中促进和强化。.如在分别的情况下,挥挥手表示“再见”,先让儿童看着手势,令其模仿;然后从模仿逐渐进入自发产生阶

杨清语发音矫正法 小儿正常语言发育的特性(上)

杨清语发音矫正法小儿正常语言发育的特性(上) 一、正常儿童语言发展具有连续性 维果茨基把幼儿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未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是幼儿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能独立做的事情,未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做的事情。两个发展水平之间构成了“最近发展区”。儿童语言的发展也是如此。 正常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新阶段和旧阶段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新阶段在旧阶段中孕育.旧阶段的许多特点包含在新阶段中。新阶段的出现并不是对旧阶段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旧阶段基础上的发展,它打破原有的平衡,进而重新整合建构,达成一种新的平衡,发展为一个新的阶段。

1.新现象的出现 正常儿童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就像一条滔滔长河不断向前流淌。存流动的过程中,儿童运用自己已有的语言学习能力,即已有的语言发展水平。不断把一些新的语言现象引进自己已有的语言系统或语言运用系统中来,包括新的语言单位、新的语言规则、新的语用规则。儿童通过模仿和创造产生新的语言现象。 例如,一个2岁的女孩开始使用“什么”问句时,在两个月内的语材: (1)(问氢气球)爸爸,什么啊? (2)这是什么啊? (3)(指着妈妈的五官问)这是什么啊? (4)(指着自己裤子上的绣花问)爸爸,这腿上是什么啊? (5)(着急地问她不认识的拉手)那是什么? (6)妈妈,(你)吃什么啊? (7)妈妈,你吃什么饭啊? 前五句的语法结构可以概括为“x是什么”,例(1)是“x是什么”的省略。后两句是引入的新现象,它们的动词是“吃”,例(7)的“什么”后面还出现了“饭”,使“什么”由宾语变成了宾语的定语。 新的语言现象不断出现,开始时只是个别现象,不会对原有系统产生影响,但是当新现象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对原有的系统发生较大影响,引起系统的某些变化。这种影响不断加大而使原有系统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系统就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家庭训练指导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家庭训练指导 王如蜜(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康复医学科语言治疗室) 语言训练时间与训练效果是成正比的,因此,持续、连贯的语言训练非常重要。家长是最好的语言老师,不管每周接受语言治疗是的训练是几次,都请您每天抽岀1?2个小时进行家庭训练, 并用笔记本记录每天的训练内容及孩子语言能力的变化。以下是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家庭训练指导: 理解训练语言发育前阶段的儿童,要训练其注意外界人与物的存在及进行事物匹配和选择的能力。已获得语言信息的儿童已完成从概念形成到言语理解再到言语表达,此时应扩大词汇量学习,内容从名词到动词、形容词、介词等,并把已学过的词组成词句,从不完整句到主谓句、主谓宾句、简单修饰句、词序等形式进行训练。家长可选用不同范畴的卡片,如水果、动物、生活用品等,向患儿出示2张,说出其中一张的名称让其指认。卡片数量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由少到多,内容由熟悉到陌生,从不同类物品到同类物品的指认从名词、动词,再到两词句、三词句、简单句、复杂句等进行语法的训练。从两词句水平开始可以看出图书指认。 操作性课题训练如镶嵌板和智力箱,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提高整体智力水平。 记忆能力的训练反复识记人名、地名、电话号码等。 注意力训练穿珠子、听故事、回答问题等。认知能力训练大 小、颜色的识别,猜谜语,算术等。

表达训练在家屮、社会屮应随时随地进行,家长应充分引导儿童与人主动交流。从手势语、象声词(如临喘、汪汪)到叠声词(猫猫、狗狗)再到成人语,从容易发音的双唇音(b\p\m)开始。 训练时间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分配训练内容,建议每次15-20 分钟,每天2?3次。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应在玩中教,玩中学,让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多鼓励、多表扬。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2--6岁儿童认知发展 24个月(2岁) 1 会从两个实物中分辩大,小。 2 听从指示,将东西放进杯子里或放在杯子旁边。 3 给予两种不同的实物时,会依照指示选择一种。 4 依序将三个不同大小的套杯放入插座里。 5 完成三块拼板。 6 配对基本相同的形状和颜色。 (1). 1对1 (2).1对2 (3). 1对3 7 模仿把数字卡1放在一个东西的旁边。 8 看到数字卡1会自动说一。 36个月(3岁) 1 能辨认大小、长短、软硬。 2 有位置的概念(利用实物表现):上面、下面、穿过。 3 依指示给一样或全部的东西。 4 会做1对三配对。(1). 红(2).绿(3).蓝(4).黄(5).黑(6).白 5 会做上述6色,1 对2 的选择。 6 会做上述6色,1对4的选择与配对。 7 将8张简明图卡加以配对--选择--分类。 8 完成6块拼图。 9 模仿把数字卡2,放在两个东西的旁边。 10 看到数字2,会说2。 11 能认数字卡3。 12 将数字卡3与3的集合,配对。 13 将1.2.3依序排列。 48个月(4岁) 1 会分辨真实与不真实的东西(如模型水果与真的水果)。 2 会选择轻与重的东西。 3 会将东西与图卡分类,如分出:(1).人(2).衣服(3). 动物(4).食物 4 依指示放置和选择东西(1).旁边(2).前面(3).后面 5 会选择很多和很少的东西 6 给5样东西,凭触摸找到指示的东西 4--5岁 1 专注力增加,能听故事最少15分钟 2 说出3件物品中不见的一件的名称 3 知道"昨天""明天"的意思 4 顺序排列数字1--10 5 配对数字与实物1--10 6 数10件物品

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测试表(知识参考)

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 首都儿科研究所出长发育研究室研制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是与全国12个省,市密切合作,旧在收集15053例婴幼儿神经、经理发育宝贵资料的基础上,历时10年完成的,它不仅摸清了我国各地区婴幼儿神经、精神发育的基本情况,而且首次获得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有系统、有代表性的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常模。 本《量表》不公可以用发育商来评价孩子的智能发育速率,也可用智龄来表明其发育水平,为智能超常或发育迟缓提供了可靠的早期诊断依据。 五大智能 婴幼儿的智能主要表现为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等五个方面的能力。 大运动 大运动主要指头颈部、躯干和四肢幅度较大的动作,比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跳、独脚站、上下楼梯、四肢活动和姿势反应,躯体平衡等各种运动能力。婴幼儿动作的发展与心理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早期动作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心理发展的发展的水平,同时动作的发展可以促进整个心理的发展。 精细动作 精细动作主要是指手的动作,以及随之而来的手眼配合能力,比如抓握、摇动、耙弄、拇食指对捏、握笔乱画、搭积木、穿扣眼、模仿画竖道、折纸、用筷子、画人像等。这些动作为书写、绘画和劳作的技巧和技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精细动作的发展和婴幼儿整个神经、心理的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从某个角度说,大运动的精细动作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行为成熟的程序,是从大运动和精细动作的逐步成熟开始的。 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主要指婴幼儿对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如对物体和环境的精细感觉,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运动器官的能力,对外界不同情景建立新的调节能力等等。由此可见,适应有力是在视觉、听觉、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综合判断能力,通过它可直接观察婴幼儿的智慧。比如听声音有反应和找到声源,玩具失落后会找,积木对敲,从杯子中取出物或寻找盒内东西,盖瓶子盖,积木搭高和搭桥,能一页一页的翻书,知道主要的颜色和简单的数目,能理解各种简单的几何图形,用拼板拼出圆形、方形、椭圆形和长方形,能提点出画的物体少画了什么等等。 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比如,孩子彼此之间交谈,听音乐、歌曲,读故事、歌谣,写字、画图画等,这些听、说、读、写都是不同形式的语言活动,语言对儿童的心理发燕尾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孩子间的交往。扩大知识面,而且可以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使自己的行动有一定的目睥和方向,同时还可以促进孩子认识能力的发展。语言可以帮助儿童的想象。总之,言语活动可以促进儿童心理活动的迅速发展。 社交行为 社交行为是指孩子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其行为模式也是由内在成长因素所决定的,有一定的发展程序。孩子大小便的控制是适应外界要求所形成的,但是最终能否控制,还得取决于神经功能的成熟程度。 社交行为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①社会交往能力,如逗引时有反应,见人会笑,能认识亲人,让生,懂得家长的

儿童言语发育迟缓训练方法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方法 一、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的训练 (一)阶段1的训练 此阶段的儿童对外界的刺激尚不能充分理解,训练时要利用各种方法、玩具等感兴趣的教具,使儿童能充分注意外界的人与物的存在。 1.注意力的训练在儿童经常接触的环境中,给予足够的感官刺激,鼓励和引导儿童用多种感官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如用能发出声音的微型玩具车等先引起儿童的注视,然后训练其对活动事物的持续注意能力。 2.对事物持续记忆的训练建立事物恒存的概念,如将儿童正在玩的玩具放在毛巾下或箱子中,让其寻找。 3.促进视线接触的游戏如举高、团团转、逗笑等,通过游戏,增加儿童与他人的视线接触,促进意识传递方法的学习。 4.事物的操作学习对外界的事物进行某种操作而引起变化的过程。从触摸、抓握等单一的操作发展到敲、拿出等复杂的操作,可利用各种玩具,如搭积木、投环、击鼓等。最初可使用帮助的手法,逐渐让儿童对事物能做出相应合适用途的操作。(二)阶段2的训练 此阶段的儿童要训练其能对日常事物有基本的理解,具有事物的匹配、选择能力,并能听懂事物的名称和要求。 1.事物基础概念的学习训练通过模仿让儿童懂得身边日常用品(帽、杯、电话等)的用途。训练应与家庭指导同时进行,让儿童能做到操作场面的扩大,即在训练室、家庭和幼儿园等均能做。 2.多种事物的辨别学习训练

(1)以形式特性为基础的操作课题:通过分类游戏,学习认识事物的外部属性(颜色、大小等)。如将不同颜色、大小的小球分组。 (2)以功能特性为基础的操作课题:即认识事物的特性和用途,建立事物类别的概念,如将混放的人物、水果的图片分开。可有以下两种课题:①匹配:呈现2个以上示范项,儿童就手上的1个物品与示范项中的某一个相关物品进行匹配; ②选择:呈现1个示范项,给儿童2个以上选择项物品,针对示范项,让儿童在选择项中做出合适的选择。 (三)阶段3的训练 此阶段的儿童为事物的符号形式形成阶段。训练顺序为:符号形式形成一言语理解一言语表达。 1.手势符号的训练适应证为中度到重度语言发育迟缓,言语符号的理解与表达尚未掌握的儿童,或言语符号理解尚可,但表达不能的儿童。因对儿童来说手势符号比言语符号更容易理解、掌握和操作,故可作为媒介,逐渐向获得言语符号过渡。 (1)状况依存手势符号的训练:训练重点是培养儿童能够注意手势符号的存在。训练方法是在日常的情景及训练的游戏中促进和强化。如在分别的情况下,挥挥手表示“再见”,先让儿童看着手势,令其模仿;然后从模仿逐渐进入自发产生阶段。 (2)表示事物的手势符号的训练:训练重点是理解手势符号和事物的对应关系。利用玩具娃娃训练事物的对应关系:在儿童面前放作为选择项能穿戴在玩具娃娃身上的三种事物,例如帽子、鞋、手套;训练者拍打玩具娃娃的头部再拍打训练者自身的头部,然后说“帽帽”,促使儿童选择帽子。训练中必须让儿童充分注

正常儿童语言发育对比表

正常儿童语言发育对比 表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语言是表达思想、观念的心理过程。文字、声音、视觉信号、姿势及手势等都属语言范畴,本节所述为有声语言的发育。 言语是语言交往的一种形式,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随脑发育和社会生活发展而发生发展的,与智能有直接联系。 言语能力分理解与表达两个方面,小儿学语,先理解而后表达,先会发音然后会应用词法及句法。 概括地讲,在生后第一年内,小儿学会了说话,获得了语言的不同的构成,例如:最初的发声,呀呀学语以及与看护者相互作用的表达。在学龄前时期,是说话和语言全面而迅速发展的阶段,其精炼改良则在学龄期。 口语的发育需经发声、咿哑作语和说话成句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以语言中枢的复杂加工为基础,其示意如下: 婴儿在l一2个月时开始发喉音,2个月发[a],[i],[u]等元音。最初是无意识的发音,其产生的听觉及喉部本体感觉对小儿是个良性刺激,促使重复发出同样的声音,造成所谓的初级循环运动,此现象在6-8个月时最明显。辅音多在6个月时开始出现,首先发出唇音,故大多数婴儿在6-7个月时可自然地发出“ba”、“ma”及“ye”等单音。约8个月时,常会合并2个相同的音节,如“ba ba”、“ma ma”等。8-9个月时喜欢看亲人的口形而模仿发音。 理解语言在发音阶段的同时即已开始。小儿通过条件联系(视觉、触觉、体位感觉等),理解些日常接触的物品的名称,如奶瓶、电灯等。对婴儿自发的“ba ba”、“mama”之类语言,亲人如能及时给予应答或微笑,则会使婴儿逐渐理解了这些语音和特定人物的联系。语音与词义联系被储存在记忆之中,随着数量的日益增多,即成为小儿以后随时取用的词汇;以后,小儿又通过同样机理逐渐理解词的意义,如动词,形容词,副词,词组等,并可从他人在手势帮助下的说话中听懂一些短句的意义。 表达语言继理解语言而发展,当语言具有特殊意义时听觉中枢与发音运动中枢间建立起联系通路,于是小儿会说出有意义的语音如原来自发的“ba ba”,“ma ma”,“ayi”,“yeye”等音,到9-10个月后就成为呼唤亲人的第二信号。自岁至2岁开始,小儿掌握的词汇开始迅速增加,3岁时增加更快,到5-6岁时增加速度减慢。 1-2岁小儿,其词汇掌握有限,由于急欲表达自己的意思,故常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语言,即所谓隐语或乱语。小儿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见表1-17。表l-17 儿童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年龄语言理解行为语言表达行为 1月声音可使小儿的不规则活动停止发出不规则的音节,主要是元音 2月看去似在倾听说话者的谈话用声音表示高兴,有社交性微笑 3月朝说话者的方向看发出咕咕声和咯咯声,对说话者报以微笑 4月能对愤怒声和高兴声作出不同的反应对社交性刺激有发声反应 5月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开始模仿声音 6月能听懂,“再见”“妈妈”“爸爸”等词用声音表示拒绝,高兴时尖叫 7月对“在上面”“过来”“再见”等词可用手势开始发出像单词样的声音,有奇特的喇喇声表示

儿童语言发育的里程碑

每个宝宝都是小天使,那么每个可爱的小天使是怎么完成他们的言语“学习”的呢?宝宝的言语发育一共有四个阶段。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宝宝的言语发育。 儿童语言发育在各个年龄段的标志: 一、第一阶段 Birth-3 Months (0-3个月) 宝宝已经能轻轻发声,并能简单发出“咿呀”声,已经能从吮吸、咀嚼、吞咽中演变而发出音,并且发音数量及频率增加,而且能注视着说话人的脸并能以惊奇的表情对着说话的声音而做出反应,这也代表了宝宝们正式开始渐渐进入了这个有声的世界。 Makes pleasure sounds such as cooing 发出一些愉快的声音,比如“咕咕” Develops differential cries for different needs 不同需求时有不同的(哭)叫声 Develops social smile 开始有社交性微笑 二、第二阶段 3-6Months (3-6个月) 宝宝已经可以模仿单音节的声音,并能将头转向发声的方向,能发出”ba”、”ma”、”ga”、”na”等音,并能发出连续的音节,也能像模仿大人说话一样的发声,这个阶段代表了宝宝们开始试着进入大人们更精彩的世界了。

Increase in variety of vocalizations 发音种类明显增多Babbling sounds more speechlike, with increased consonant productions 呀呀学语逐渐言语化,辅音增多 Uses sounds and gestures to indicate wants 使用声音和手势来表达需求 三、第三阶段 6-12Months ( 6-12个月) 在宝宝6-9个月的时候,宝宝能继续模仿声音,并开始模仿语言,有时还会说出让人难懂的话语,能模仿发出“爸爸“、”妈妈”,有时也能安静的注视物体,也能将注意力转移到说话人的一侧,并且能模仿摇手的动作,能说出“bye-bye”,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开始具备“小大人”的潜质了,能开始认真听人说话,并能做出自己相应的反应了。 在宝宝9-12个月的时候,宝宝已经能说出一些较为简单的词汇,并且能对一些简单词汇做出反应,就像“放下”、“不许动”、“拿起来”等等,也能在家人的口头语的帮助下进行摆手以及拍手的动作,能模仿大人说话的样子,跟妈妈进行一些简单“对话”,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意识,并且会根据大人们的表达来转换为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并且表达出来。

正常儿童语言发育对比表

语言是表达思想、观念的心理过程。文字、声音、视觉信号、姿势及手势等都属语言范畴,本节所述为有声语言的发育。 言语是语言交往的一种形式,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随脑发育和社会生活发展而发生发展的,与智能有直接联系。 言语能力分理解与表达两个方面,小儿学语,先理解而后表达,先会发音然后会应用词法及句法。 概括地讲,在生后第一年内,小儿学会了说话,获得了语言的不同的构成,例如:最初的发声,呀呀学语以及与看护者相互作用的表达。在学龄前时期,是说话和语言全面而迅速发展的阶段,其精炼改良则在学龄期。 口语的发育需经发声、咿哑作语和说话成句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以语言中枢的复杂加工为基础,其示意如下: 婴儿在l一2个月时开始发喉音,2个月发[a],[i],[u]等元音。最初是无意识的发音,其产生的听觉及喉部本体感觉对小儿是个良性刺激,促使重复发出同样的声音,造成所谓的初级循环运动,此现象在6-8个月时最明显。辅音多在6个月时开始出现,首先发出唇音,故大多数婴儿在6-7个月时可自然地发出“ba”、“ma”及“ye”等单音。约8个月时,常会合并2个相同的音节,如“ba ba”、“ma ma”等。8-9个月时喜欢看亲人的口形而模仿发音。 理解语言在发音阶段的同时即已开始。小儿通过条件联系(视觉、触觉、体位感觉等),理解些日常接触的物品的名称,如奶瓶、电灯等。对婴儿自发的“ba ba”、“mama”之类语言,亲人如能及时给予应答或微笑,则会使婴儿逐渐理解了这些语音和特定人物的联系。语音与词义联系被储存在记忆之中,随着数量的日益增多,即成为小儿以后随时取用的词汇;以后,小儿又通过同样机理逐渐理解词的意义,如动词,形容词,副词,词组等,并可从他人在手势帮助下的说话中听懂一些短句的意义。 表达语言继理解语言而发展,当语言具有特殊意义时听觉中枢与发音运动中枢间建立起联系通路,于是小儿会说出有意义的语音如原来自发的“ba ba”,“ma ma”,“ayi”,“yeye”等音,到9-10个月后就成为呼唤亲人的第二信号。自岁至2岁开始,小儿掌握的词汇开始迅速增加,3岁时增加更快,到5-6岁时增加速度减慢。 1-2岁小儿,其词汇掌握有限,由于急欲表达自己的意思,故常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语言,即所谓隐语或乱语。 小儿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见表1-17。 表l-17 儿童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年龄语言理解行为语言表达行为 1月声音可使小儿的不规则活动停止发出不规则的音节,主要是元音 2月看去似在倾听说话者的谈话用声音表示高兴,有社交性微笑 3月朝说话者的方向看发出咕咕声和咯咯声,对说话者报以微笑

21.儿童语言发育障碍

儿童语言发育障碍 特发性语言发育障碍可分为表达性语言障碍和感受性语言障碍两种。前者能理解语言但不能表达,后者语言理解和表达均受限制。患儿开始学语时语言缺陷即表现出来:可发出一些音节,但不能组成词;记不住普通的词,词汇十分贫乏,说话短不能用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句法错误,语句十分生涩难懂;语言学习速度很慢,语言明显落后,如两岁多不能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4岁还不能说完整的句字等。 特发性语言发育障碍儿童在学前阶段可无明显的心理情绪异常,进入幼儿园后由于语言交流困难,幼儿常出现紧张、退缩、违拗等行为问题,且常存在阅读、理解和计算等学习困难。 由于这些儿童的内在语言发育正常,在创意游戏中、绘画时和学音乐中的表现尚可,人际交往能力无显著受损,可以表情和手势表达自己的需求,对父母、亲人能建立较好的依恋关系,可与周围小朋友起玩耍,正常同龄儿童在智力测验中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相差无几,而特发性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则表现为言语智商较差,但操作智商正常,表现为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的发展不平衡。 感受性语言障碍的儿童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均差。儿童不能理解简单的指令,能听到声音但对语言内容却不理解,对手势、表情理解尚可部分儿童听力检查虽有轻度听力减退,但听力的减退与其对语言缺乏反应的程度极不相称。 主要的干预手段是对语言进行特殊训练。表达型语言障碍者预后良好。不经治疗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获得语言能力,但早期干预仍然是必要的。语言训练的重点是模仿他人讲话,父母最好也参与训练并在亲子互动中应用相关技巧。感受性语言障碍者,重点在于训练患儿对语言的理解、听觉记忆及听觉知觉等方面的能力,专门训练后语言能力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预后仍较差。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 (讲课人:李磊) 一、感知觉发育 感知(sensation and perception)在婴儿神经心理发育过程中感知是一个基本的心理过程。照顾婴儿的行为本身就对婴儿的视、听、嗅、味和触觉提供了刺激,所有这些刺激在婴儿的认知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视觉刺激在儿童与其环境联系中可提供重要信息,学习过程中约70%的信息来源于视觉。因此视感知的发展在婴儿早期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新生儿出生时鼓室没有空气,所以听力低下,听觉阈限高于成人10~20分贝。生后3~7天听觉敏锐度有很大提高。婴儿视听感知发展程序见表2-2-1。正常儿童的听觉强度为0~20分贝。如果听觉强度在20~40分贝为轻度听觉障碍,40~60分贝为中度听觉障碍,60~80分贝为重度听觉障碍,大于80分贝为极重度听觉障碍。应早期发现儿童先天和后天性听觉障碍,并及时进行听力语言康复。 表1 婴儿视听感知发展程序 月龄视感知发展听感知发展 1月2月4月6月9月12月短暂注视 目光跟随物体移动90° 目光跟随物体移动180° 目光跟随落地物体 长时间看远处人物的移动 偏爱注视小物品 对铃声有反应 区别笛声和铃声 听悦耳声音时微笑 对母亲语音有反应 可迅速、直接地寻找声源 听懂自己的名字,对声音的 反 应可以控制 新生儿的触觉有高度灵敏性,小婴儿就能对接触身体的襁褓或被褥任何不舒服的刺激表示强烈反应。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眼帘等处。例如物体接触嘴唇时,会引起新生儿口部动作;物体接触手掌时,他立刻就会抓握。大腿、前臂、躯干则比较迟钝。随动作发育,婴儿的手逐渐在触觉发育中占主导地位。 二、运动发育 运动(motor)在儿童早期神经心理发育过程中,运动发育也是婴儿心理发育的重要基础。儿童运动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即不同年龄阶段出现不同的运动行为,而且运动的发育还遵循着如下规律:

婴幼儿童语言发展的几个关键期

论:孩子语言的发展期 语言是多元智能中的基础智能。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学习、及各种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语言能力的好坏关乎幼儿其综合能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高度重视孩子的语言能力,但是家长朋友们是否了解如何帮助孩子学习语言? 准确的把握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为孩子创设一个优质的语言学习环境,是对孩子学习语言的先期准备! 孩子的语言发展分为:语言准备期语言完备期 一、语言准备期:又称语言的预备阶段(1—3岁幼儿前期)。 语言发育第一期——单词句阶段:从孩子出生第12个月到18个月之间。这个时期的幼儿往往会用一个简单的词汇代替和表达完整句子所包涵的意义。会用手势、表情等辅助表达自己的意愿。 语言发育第二期——多词句阶段:从第18个月到第24个月之间。由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对周围的环境事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孩子的词汇量迅速增加。孩子运用两个或者三个不相关联的简单词汇代替表达完整句子的意思。外外,车车,意思是说:推小车去外面。 语言发育第三期——简单句阶段:24个月到36个月之间。这个期间的孩子词汇量明显增多,会运用逻辑性教强,含有主语谓语的简单句子。 二、语言完备期:又称复合句的过渡阶段(3—6岁幼儿)。 这个时期的幼儿会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表达自己意愿,简单描述内心想法,发音正确,学会了组词成句的规律。但是简单句仍然在生活中占有一定比例,随着岁数的增加,简单句被越来越多的复合句所代替。

为您的孩子的语言学习创设理想的环境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抓住孩子感兴趣的物品、事情或人,及时给予正确名称、定位。循序渐进的教会幼儿,不要心急。毕竟语言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鼓励幼儿与人交往,多看、多听,时常走出家门,从多种场合体会和充实经验。同时鼓励幼儿大胆表现,用平等的心态与幼儿交流,给予幼儿练习的空间。 一、家长不要认为刚出生的幼儿不具备语言功能,实际上刚出生的婴儿已具备相应的听觉和视觉。家长抓住时机,在孩子的卧室周围摆设色彩鲜亮的、带有声音的玩具。拿着玩具(或其他幼儿感兴趣的物品)吸引幼儿注意力并反复说出玩具的名称,并让孩子接触,抚摩,建立词汇的概念。但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当孩子开始发声时,家长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幼儿继续“练习”。这个时候幼儿的发声是为今后说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语言发育的第一期(12—18月),医学上称之为回音期。因为这时幼儿的说话方式主要以模仿为主。如:你多大?孩子也会重复:你多大。这个时期家长应该让幼儿多听、反复听故事,好让幼儿建立自己的词汇库。 三、在语言发育的第二期(18—24月),又称称呼期。这个时期的幼儿知道物品各有名称,会把名称和相应的物品联系在一起。家长可以告之幼儿物品名称,然后提问:“这是什么?”此一问一答来锻炼孩子的词汇量。此外幼儿会简单描述自己意愿,当他想要奶瓶喝水或喝奶时会说:“奶瓶!”意思是给我奶瓶我要喝水。家长引导幼儿:“给我奶瓶我要喝水(喝奶)。”一旦幼儿能够多说出一个字或词,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幼儿建立说话的兴趣和信心。 四、2到3岁的幼儿已经能够说简单的句子,会使用代词你、我、他,喜欢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提问,爱问“为什么”,所以又称“好问期”。家长在这个时期中引导孩子用清晰的话语、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愿。也许孩子在这个时期里不能一下子准确的表达,即便你已经知道幼儿的意思,也要让他说完,千万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机会。多鼓励幼儿与他人交往,带幼儿去公园、动物园、商场及其他合适的场所,丰富幼儿的见解,帮助幼儿吸收良好的知识,更好的建立词汇量。当幼儿提出:“为什么”时要耐心解答,不要因为工作的原因简单回答或敷衍了事,这样取不到任何效果。 五、3—6岁的幼儿能够用成熟的句子与他人交流,这时家长要注意继续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多看多听少儿节目,与孩子一起看幼儿图书,边看边引导幼儿复述故事,还可以和幼儿一起续编没有看完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