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家教讲座

——让孩子学会分享一、现状分析

现在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但要有智商,更要有情商。尤其体现在人际关系的良性交往上。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而分享表现了幼儿期的一种亲社会行为。但是孩子由于思维能力有限,难以理解事物间的关系,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食物,表现出来的就是只会想到自己,不会想到被人。如果任由孩子的这种思维方式发展下去,孩子就有可能变成一个自私的人。

俗话说,“三岁看七岁,七岁看到老”,此阶段的孩子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还很单纯、美好,犹如一张白纸,因此正确教育引导孩子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大群人的呵护与宠爱,特殊的家庭地位让很多孩子表现出任性、自私的品质。小班幼儿在入园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没有分享的意识,自我为中心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十分必要。

二、活动过程

今天的家教讲座的主题是“我的孩子我负责”之“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来展开讨论。因为很多家长都不重视自己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加上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数量居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的减少,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提供了温床,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的恶习。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两个小孩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不愿意将食物分给长辈或同伴等等。许多家长看到这一现象,往往是纵容或不以为然,却忽略了其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影响,这就为幼儿成长后迈入社会埋下了不良因素。

举例:

1、开学初,我们让每个幼儿带两件玩具来和同伴分享,有的幼儿很大方地带来了两个,有个别幼儿上学期带来的玩具又旧又小甚至到学期结束一个也没带来。在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争抢、打闹的现象。

2、后来又请幼儿带书过来,大部分家长都很配合,能理解我们让幼儿带书来的初衷,有的也带来了2本或更多。但是也发现了有的幼儿只看自己的书,怎么也不肯与他人交换。

一、影响小班幼儿分享的因素

(一)概念因素

分享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幼儿意识层次上的分享,二是行为层次上的分享。分享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受观念的支配,只有在思想上形成这一种观念才能在行为上有所表现,即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可分为两种,既有意识上的和实际行为上的。如果意识和行为脱节了,那么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享行为的形成。一般来说,幼儿会在意识上先形成分享,然后再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但现在部分幼儿的分享行为的发展只停留在意识阶段,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就导致了一些问题。

(二)自身因素

1、根据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判断幼儿自身是否正确的形成分享的观念

小班幼儿爱模仿,情绪作用大,认识事物靠行动;因为幼儿的年纪较小,心理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与人的交往活动中只能想到自己的利益,以自己的情绪为主导,错误的以为分享就是把自己所拥有的给别人,不会与人互动,更不具备分享的观念;幼儿的逆向思维也尚未形成,这就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正确引导。让幼儿真正的理解分享,知道我与人分享,别人也会与我分享,我与社会是互动的,我是社会中的一员。让幼儿积极地与人交往,并自觉地,主动地与人分享。

2、判断幼儿是否掌握分享技能、规则

小班的幼儿一般都是刚离开家庭走进社会,与人交往的机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不理解社会规则和与人交往的技巧。离开家后接触的一切都是很陌生的,原本在家庭中,我要的一切都只是我一个人的,但在幼儿园中,一切都变了,这让幼儿很恐惧。由于幼儿的利己思想,使幼儿在潜意识中对分享行为产生了反对的情绪,这就需要成人在帮助幼儿正确的认识分享行为的基础上,让幼儿了解分享是美好的,是可以共同实现的,知道分享的过程中有一些规则需要我们来遵守,让幼儿了解分享的规则,掌握并学会运用分享的技能。

(三)环境因素

1、家庭

现在的中国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较多,一家人都宠着一个孩子,好玩的,好吃的,都给了一个孩子,这就造成了幼儿根本没有与人分享的机会,就算大人们有时候会做出假意的向孩子要颗糖果的索取,但都只是在和孩子玩耍而已,长期以往,孩子明白了与大人之间的潜规则,只要假意的与大人分享一下,做个动作就可以了,大人们是不会真的要的。这样长期的影响,就造就了孩子的假分享行为。这也是为什么在大人们真的拿了孩子与其分享的东西时会突然哭泣的原因,因为幼儿在意识上根本就不想分享。

还有一些家长会有言行不一的现象,讲一套,再做一套。比如有一次有一名小男孩儿

拉住我的手告诉我,妈妈给他买了新的奥特曼电影,我便问他是否愿意把电影带到班级与小朋友们一起看,该男孩马上拒绝,我问原因才知道,原来是男孩的妈妈告诉男孩,好东西不能带到幼儿园,如果带来了会被弄坏。小班幼儿并没有区分对错是非的能力,在幼儿的心中父母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也是他们前进方向的指路灯。可现在父母的言行不一,造成了幼儿发展的直接干扰,长期以往,对幼儿的发展是一种很坏的影响。

2、幼儿园

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幼儿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幼儿园中,而且幼儿园中拥有专门的分享行为的培养活动。幼儿园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的重视程度,和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都影响着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如果幼儿园重视,并且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教育指导,可以帮助幼儿更快的形成分享行为。相反,如果幼儿园不重视,而教师自身对幼儿的看法就不一致,出现了偏爱某位幼儿的现象,对于这位幼儿偏心的态度,必定会造成对其他幼儿行为的不一致,使幼儿之间失去了公平,对精神和物质不再是平等的分享,幼儿也会模仿,这对幼儿是极坏的影响。

3、同伴

同伴是幼儿进行分享活动的最主要的对象,幼儿对同伴的认识在心理上首先是平等的,放松的。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3~4岁小班幼儿,刚开始出现联系性游戏,幼儿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说笑,互借玩具,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有组织的,彼此之间的交往也不密切。这是幼儿在游戏中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初级阶段,成人应多组织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让幼儿多与其他的同伴沟通和游戏,适当的引导幼儿之间的合作,充分的感受与他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初步的换位意识,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的分享品质。

下面请几位妈妈来谈谈您是如何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如果您的孩子不愿意分享,怎么办?孩子的分享行为重要吗?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对孩子的发展有何作用?

三、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

那各方面原因都能导致孩子不愿意分享的行为,那作为父母,如何正确引导是非常关键的。

(一)通过榜样激励幼儿

幼儿在小班时并没有对分享行为形成抽象的概念,这就需要一个榜样来引导幼儿,对

幼儿进行正面的教育。

父母是幼儿最亲近的人,孩子们无条件的崇拜、相信父母。对于正处在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并且无意注意在主导地位的幼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幼儿默默的注视着,模仿着。所以父母必须端正自己的态度,言行合一,不能只做表面工作,要身体力行地来为幼儿做一个好榜样,让幼儿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学习成长。

与父母一样,教师在幼儿心中的形象是高大且威严的,引导着幼儿向前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相处时的关系、方式都被幼儿关注。这就需要教师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中教育幼儿学习分享,也要在生活中表现出来。

同伴是幼儿生活和幼儿园中最常接触的人。幼儿园的每日之星、每日的小班长则是离幼儿最近的榜样。幼儿心中自己与同伴是平等的,别的小朋友能做到的事我也一样能做到,这时大家对于这些小榜样的表扬无疑也是对幼儿自己的一种间接地表扬和鼓励,这种精神的动力会推动幼儿不断地前进。

但成人要让幼儿明确为什么这些榜样受人们的夸奖,他们的被大家称赞的地方在哪,要让幼儿有目的的向榜样学习。

(二)提供分享机会,创造分享环境

小班幼儿接触的环境范围较小,与人交往的机会并不多,这就需要成人的帮助,积极的创造分享的机会,努力的创设分享的环境,让幼儿在一个平等,自由,放松的心理环境中自主地进行分享。

1、家庭中的分享

在家庭中,有时有客人来时可以让幼儿以小主人的心态主动地拿出自己喜欢的食物,或玩具等,展示自己所拥有的才艺特长来招待客人。在愉快积极的情境中使幼儿体会到分享的乐趣,特别在有比自己小的孩子到家里来时,更要让幼儿去相处,分享自己的东西。让孩子作为分享的主人而产生分享的积极情绪体验,让幼儿乐于分享,培养孩子分享的主动感和责任感。

成人们对幼儿的分享行为的培养必须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比如可以多带幼儿到社区的空地上与其他的同伴接触,创造一些可以分享的机会,比如拿一些糖果让幼儿学习与人分享,带一些玩具一起和别人玩。刚开始时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如孩子不愿分享或哭闹不止,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幼儿的心理水平刚开始时,并没有发展到可以换位为别人思考的程度,所以家长必须细心的指导,有耐心的说服幼儿,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培养幼儿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告诉孩子与人分享的行为是值得表扬的、是大家认可并接受的。

2、幼儿园中的分享

在幼儿园中有两种分享的惯用方式,一种是教师组织的专门的分享教育活动,另一种就是融入了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分享教育活动。这两种都非常的重要,教师组织的专门的分享教育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幼儿可以专门的从中学习到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特点的分享技能和了解到分享的规则。而融入了日常生活中的分享教育活动更能给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更能让成人从中观察幼儿是否真的掌握了分享的技能和是否真的了解分享的规则。所以两者必须相互融合渗透,才能发挥幼儿园中分享教育的重大作用。如:每个星期中设定一天的课外活动为分享日专题活动,让幼儿从家中带来自己喜欢的食物或玩具、图书等,在集体的环境下进行分享活动,体验分享的乐趣。

3、社会中的分享

社会上的分享即一些爱心的奉献了。比如:在举行一些捐款的时候就可以带着孩子去,还有很多的社会教育类的电视节目或广播都是很好的教育途径。让幼儿接受到这种情感的熏陶,感染从而提高对分享的认识,体验新的分享情感。

当然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社会中的分享教育,他们都不是独立的,他们需要紧密的联系,相互支持,相互作用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它们的作用。

(三)强化、巩固分享行为

1、及时表扬、鼓励,给予幼儿精神上的支持,内化分享意识

对于小班的幼儿不能只是一味地打击,要表扬、鼓励,给予幼儿精神上充分的支持。这就需要成人善于观察,发现幼儿值得表扬的行为,把小细节放大在大家的眼前,在大家面前进行表扬,这样下次幼儿才会积极的产生“我还要这样做”的想法。长期以往有助于幼儿内化分享的意识,养成乐意与人分享的好习惯。真正地从心理有分享的欲望,能体验分享的美好情感。

2、练习分享行为,巩固分享技能

无论在家庭、幼儿园还是社会,我们都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幼儿提供分享的机会,让幼儿练习分享的行为,使他们能把学到的分享技能加以巩固,从而真正的掌握分享的意义,并会运用分享的技能。理解分享的内容不仅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如: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有趣的事情,或所看到的、听到的,就像每天早晨的时候都请一位幼儿来为大家说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是一首儿歌,也可以向同伴展示自己的特长。借助多种方式,让幼儿更深的理解分享的含义,体会分享活动的乐趣。

举例:

1、上学期我们陈柔美、张权鹏小朋友过生日,带来了巧克力饼干和围巾和大家

分享,这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性行为,能让孩子把自己的欢乐带给他人。

就像当天大家给柔美唱生日歌一样,这就是一种情感上的分享。只是我们建

议家长尽量不要带吃的,可以带些学习用品或书和大家一起分享。

2、像上次朱念依小朋友给大家从家里带来了一大箱积木,放在了玩具城里和大

家一起分享,她的玩具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所以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也和父

母的教育方法有关。

3、黄译瑶小朋友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整套光碟,和大家分享她最喜爱的动画片,

大家都很开心。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成人必须有耐心的教育,反复指导、细心观察,对于幼儿哪怕再小的变化我们都要使劲地表扬,推进幼儿积极的发展。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幼儿、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长期的坚持才可以进步。我们也通过了各种形式的活动,结合家园合作对于幼儿的分享行为的培养做了共同的努力,也有了一定的成效,相信我们一直坚持下去的话,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幼儿园“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主题活动范文

幼儿园“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主题活动范文 愉快而紧张的一学期生活即将结束了,回想这半年来我们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看到今 天孩子们取得的进步,心中感慨不已,更多的是充满了甜蜜。 幼儿园教研活动实录 ——以“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为主题的互动式研讨 ● 教研活动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进入七月,各种水果琳琅满目,让人目不瑕接。水果是幼儿熟悉的、喜欢的,当我们 专注于它时,会看到水果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于是主题“好吃的水果”便应运而生。在吃水果的过程中,幼儿知道了如何剥水果,如何文明进食;在动手操作中,幼儿懂得了 榨汁、做沙拉等多种加工方法;在游戏中,幼儿学习了瓜果与虫害的关系;在诵念儿歌中, 幼儿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瓜。还记得幼儿剥桔子时的争抢,品尝沙拉时那馋馋的样子,唱苹 果歌时的开心…… ● 教研活动地点:幼儿园办公室室 ● 教研活动主持人:姜治平 ● 参加对象:小班组全体成员 ● 活动实录: 主持人: 除此之外,我将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项集体活动,严格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 认真学习幼儿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我给大家呈现了一个“老师,请你帮帮我?”的教育案例,这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每个老师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什么现在孩子越来越活跃了,而生活独立能力却越来越 “疲软”了,今天我们就以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这个话题为例开展互动研讨,希望大家能 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 教师互动研讨: 计老师: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帮助孩子熟悉幼儿园环境,消除孩子对老师、幼儿园 的陌生感,让幼儿尽快能愉快入园。 首先我觉得,对于小班的孩子,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靠一次两次就能达到教师预 期效果的,孩子很容易忘记,例如:让孩子排队这个环节,为了让幼儿养成有序排队的习

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特点和策略

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特点及行为培养策略 摘要: 3—6岁是幼儿行为塑造的关键期,也是个人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此次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观察依据对3—6岁的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幼儿行为产生的原因,针对幼儿行为表现提出合理性的培养策略,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行为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分享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又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的性质和目的,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人的社会性。对于幼儿而言,分享行为是幼儿与外界交往,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另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条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同时,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在今后与人共同生活和与人合作共事。W.Damon(1977)的研究发现,在分享方面做得较好的儿童,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等方面也做得较好。分享行为可以说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成人的溺爱与呵护使得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别人分享,也不愿意与人分享。根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学前儿童缺乏必要的分享行为;也有其他研究表明,年龄与儿童分享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及幼儿在性别上的差异也会导致幼儿分享行为的差异。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自行设计的观察方法对3—6岁的幼儿的分享玩具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以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分享的行为习惯形成。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云南师大幼儿园及昆明市第二十幼儿园随机选取大中小班幼儿共120名,平均每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研究心得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研究心得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对这方面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仅供大家参考.随着家园合作意识的逐渐强化,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已取得不小的进展,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具体方法,形式终归是形式,很难落到实处。笔者将开展家园合作的具体方法做如下总结。1.保持教育的一致性(1)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的一致首先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应当一致。应当建立起良好习惯的标准、要求,在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作到一致。应保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前后一致,如果教育者随心所欲、朝令夕改,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高兴时一个要求,不高兴时又变成另一个要求,孩子就会学得看大人的眼色行事,“看人下菜碟”,这是最不好的。所以,不但每个人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也要一致。其次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教育也要一致。如果,爸爸要严管,妈妈要溺爱;父母要严教,爷爷奶奶要娇惯。这样做使孩子无所适从,有些孩子学会了钻空子,甚至制造矛盾,谁的话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就不能形成好的习惯。所以在教育观点、目标上要达成一致,在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指导下,始终如一的要求和教育幼儿,培养良好的习惯。(2)教育方法、手段上的一致家长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也应同幼儿园相一致。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极端:一是过分溺爱;二是训斥打骂。前一种情况,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

娇惯有加。不少幼儿园老师说,有些孩子在幼儿园表现不错,但回家呆一个假期或每当周一来园时,就判若两人,淘气、任性等等。幼儿园老师辛辛苦苦取得的教育成果,常常在家长有意无意间就抵消掉了。幼儿园老师不得不总结了一个奇怪的不等式:2>5。意思是双休日孩子在家的2天的影响,要大于幼儿园的5天所受的教育。家长的过度保护,是同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不一致的。幼儿园教育幼儿要有独立性,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长却喂饭、穿衣、收玩具,样样帮着孩子做。这样是绝对不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的。有的家长动辄对孩子训斥打骂,一旦孩子哪里没有做好,或者老师对家长说了孩子今天在幼儿园怎么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不是耐心教育,而是拳脚相加。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孩子还会迁怒于老师,从而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因此,习惯培养必须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拧成一股绳,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家庭与幼儿园要主动配合,协调关系,达成一致,形成合力,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具体而言,幼儿的良好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1)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家庭和幼儿园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孩子二三岁时就应该给他立下规矩,如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放回原处,否则就没收玩具。对稍大的孩子可与他商议确立规矩,制定每天大致的作息时间,明确做事的要求。孩子到了三四岁,就应对学习时间也有所规定,以利于孩子形成按时学习的习惯。以后一到学习时间,孩子头脑里就会自然的产生学习的愿望,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而到了玩的时间也要引导孩子尽情的玩,玩好了就安心休

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 习惯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长辈的过分溺爱阻碍着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对此,笔者认为,只有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才能培养塑造出新一代的高素质的社会人才。 一、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树立良好的行为意识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讲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 1、耐心说教,形成意识 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如设计系列教学活动“我长大了”,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各方面行为都要有所约束。通过欣赏诗《下巴上的洞洞》,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类似的形式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受到启发。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如:“对人有礼貌”这一概念,孩子对“礼貌”一词不是很理解。教师就告诉孩子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否则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要加上适当的称呼,如“爷爷、奶奶……”;早上来幼儿园、下午离开幼儿园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等等。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教师在讲道理时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要明确观点,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让孩子认识清楚;第二,讲时要具体,耐心解释、说明,让孩子明确理会。 2、反复训练 形成习惯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而我们中国也有句"三岁定八十"的老话,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此话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从老师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小班幼儿从各个不同的家庭来到幼儿园,最棘手的是生活常规较差。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礼貌,不懂得遵守集体规则,生活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的不稳定性以及好模仿的心理特点,针对幼儿目前的需要,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是小班学期中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许多家长与我们老师的意见是一致的,但谈到具体的情况,却是众说纷纭。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呢?通过我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 网上查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关注小班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 《纲要》提出:“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小班幼儿年龄小、能力差,但却是培养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单凭呆板的说教,会使他们无所适从,只有采取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方法、措施,才能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逐渐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顺利达到目标。 (一)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启蒙老师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老师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幼儿。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表率,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老师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突显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比如:教师看到书架上掉下很多书,就可以对正在玩耍的小朋友们说:“你们看,书掉在地上了,你们是喜欢看干净的书呢还是喜欢看不干净的书呀?”然后当着 小朋友们的面把书一本一本地捡起来放回书架上。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小朋友们就会很自觉地争着捡书。类似的扶起倒地的椅子,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就逐渐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直接范例,家长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如排队购物、让座、不随地吐痰

【幼儿园教研之窗】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陈丽君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5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7%;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2%。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本文拟对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供幼教同行们参考。 1.树立榜样。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

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作出良好的榜样。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2.正面强化。 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例如: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辆新型玩具车,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那我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和XX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发生后,如果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但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肢体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塑造人的过程,它将影响一个人的一声,也可以让人受益一生。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一生有多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行为习惯日常活动正面影响家园合作

目录 一、在活动前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 二、以身作则,用行动去潜移默化正面影响幼儿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四、在日常活动中反复练习,形成习惯 五、家园配合,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为此,在幼儿园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我认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活动前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 我们经常在和家长的沟通中说宝贝在幼儿园的活动中不遵守规则,习惯不好等等问题。细想下来,我们的活动规则是什么?我们是否有在每一个活动之前告诉幼儿他们应该怎样去参与?哪些行为才是正确的。我班幼儿是8月刚入园的宝贝,来到幼儿园已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对幼儿园的生活也基本适应。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不能按照

老师预想的去参与,不能达到预设的活动目标。在一次和阳阳的谈话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否有给到幼儿明确具体的规则,他们是否清楚了他们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他们那些表现才是老师眼中好的行为习惯。在玩儿积木的时候阳阳把堆好的积木种种的推到在地板上,所有幼儿、老师都吓了一大跳。在活动结束后,我准备和阳阳有一次深入的谈话,可是在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我意识到我应该去反思我活动的安排设计。我问阳阳为什么要那么大声的把积木宝宝摔在地上?阳阳说:“我想重新做一个房子”,原来在阳阳的意识里想要重新做一个房子,先得把做好房子用推的方式把积木推到在地上的拆开。阳阳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他犯错的背后是我在玩积木之间并没有告诉他要轻轻的取拿积木,不能影响到其他朋友。3-6岁的幼儿由于经验不足,没有能力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他人,伤害到自己。所以在每一个活动之前需要老师明确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知道自己的那些行为是老师和其他朋友喜欢的,那些行为是会影响到别人,那些行为是会伤害到自己的。 二、以身作则,用行动去潜移默化正面影响幼儿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的言行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的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老师就是这样做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别做,一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前社会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逐步提高,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一个家庭普遍只有一到两个孩子,自出生起便成为了传承家族香火和改善家庭生活的唯一希望,在祖辈、父辈的双重宠爱和关怀下,孩子成为了吃饭张嘴、穿衣伸手的小公主、小王子,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照顾及约束能力、学习能力、抵抗力低下,本文将围绕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两个内容展开,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标签: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循序渐进 前言:幼儿是一个国家、一个家庭的新生希望,自出生起就被寄予了殷切期望,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潜在资源;而幼儿期是培养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学习习惯、饮食习惯、游戏习惯,还是卫生习惯等等方面,都将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而小班又是幼儿开始脱离父母的怀抱走向独立自主的重要阶段,再加上幼儿期儿童大脑、心智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和危害,不利于幼儿未来健康成长。 一、注重小班阶段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原因 (一)幼儿在小班阶段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小班时期的孩童大多在3—4岁的年龄阶段,是刚刚脱离父母怀抱、结束嗷嗷待哺、走向集体生活的初步阶段,生理和心理方面处于不断生长发育时期,对周围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对外界因素缺乏警惕性,防范意识差等原因,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一方面是幼儿期的孩子可塑性强,行为习惯的养成难度系数低,有利于幼儿自觉接受恰当合理的教育,形成健康正确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则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幼儿不能分辨出错误的行为习惯,容易受到错误的行为习惯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儿童体力、智力的提高。 (二)幼儿期身体免疫力差。幼儿犹如温室的花朵,步入小班的那一刻则意味着他们开始接受社会的风雨,在生理方面由于各方面体制机制、抵抗系统发育不成熟,身体免疫力低,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嗜食甜品、不勤洗手、不注重个人卫生等会威胁幼儿的身体健康。 二、促进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措施 (一)借用游戏引导幼儿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并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探索周围世界,通过游戏能够反映出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模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在社会性行为中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小班幼儿年龄小,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呆板单一的理论习惯说教知识并不能起到作用,反而会引起幼儿的反感心理,而游戏具有趣味性、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自我中性化思维”是幼儿特有的思维方式,他们考虑问题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因此,幼儿之间总会发生争抢现象,正是他们还不具备这分享行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所致,可分享却又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是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的社会,孩子在家里交往范围小,人物关系少,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私。所以我们成人就必须、更是有责任加以去培养下一代的分享行为。以下是我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怎样去培养方法方面做了一些有效探索。 背景一:周四(是我班一周里的玩具分享日),小朋友一个个都 津津有味的玩着自己今天所带来的玩具,突然,我听到一声叫唤这是我的东西,我不许你动,\给我摸一下不行吗?\不行。\又不是你的。…… 两个小朋友正泪眼汪汪地吵开了,如我不及时制止马上就会动起手来。出现这些现象其实在幼儿园中一点也不算奇怪,当今社会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全家老老少少都宠爱有加,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于他,于是自然而然地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养成了一切听我的、一切事我的坏习惯,具有强烈的独占倾向,要想与他人分享无从谈起,而幼儿园里玩具数量总是有限的,任何教玩具都需要幼儿轮流 分享。 分享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以后的社会交往奠定基础,

可见从小对幼儿分享进行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本论文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怎样去培养方法进行展开。. 一、幼儿分享行为教育 (一)、在物质分享上紧抓机会 1、以食品为依托,打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 我们班小朋友从小班开始他们就喜欢在幼儿园过生日,于是,我在小班开始就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分享的行为,让他们自己把蛋糕送给同伴、送给隔壁班老师及幼儿园的其他工作人员,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唱生日歌,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除了孩子们的生日会,我和同班老师在一些其他的教学活动中,有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孩子们也会带来一些食物,那我们也会利用这种机会给予孩子们主动分享的机会。 超超小朋友是一个性格内向难得在集体面前表达展现自我的孩子,可有一天,他手拎着一大袋海苔去上幼儿园。问他是给谁吃的,他小心翼翼地说是给全班小朋友分享的。妈妈听了当然非常高兴。在幼儿园里看到小朋友们开心地吃着他从家里带来的海苔,那脸上露出的一脸自豪笑容,在离园活动时见到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他还会大声地说今天我带海苔给小朋友分享了,老师和小朋友都表扬我了,瞧,多可爱的孩子呀! 2、以玩具(包括书籍等)为辅助,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机会 在班级中我们三位老师也开设了各区角,其中有娃娃家、图书角,我还特请幼儿从家中带来玩具、图书让幼儿放学校与大家分享,让他

小班幼儿习惯养成计划

幼儿园小班行为习惯养成计划 一、指导思想: “雅行”,即良好的行为习惯。古语云:“养习于童蒙。”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为加强幼儿“雅行”教育,促进幼儿行为习惯、个人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我园将进一步认真贯彻实施《幼儿一日常规评价》,“立雅标”,“践雅行”,“树雅榜”,扎实细致、持之以恒地开展“雅行”教育活动,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为激励手段,抓好幼儿养成教育,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纪律习惯、礼仪习惯、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引导幼儿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校园洋溢积极健康的和谐氛围。 二、目标任务: 为把“雅行”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线,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中,本次活动,我园从小班开始强调一个“早”字(早发现,早引导),抓住一个“细”字(从点滴做起),着眼一个“实”字(教育有内容,有检查),突出一个“勤”字(勤反馈),使这次活动真正落在实处。 1、突出进行做人习惯养成教育。 主要培养幼儿的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以及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等,也就是教会幼儿“如何做人”,培养幼儿掌握必要的交通规则,提高交往能力,以及正确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提高幼儿的社会化水平和社会适应性。 2、突出进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主要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的习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仪做起。 主要通过组织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使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主 题 具体内容 做人 1、文明有礼貌,微笑待人,遇到老师主动打招呼,外出或回到家要跟家人主动打招呼。 2、诚实守信,知错就要及时改,不撒谎。 3、团结友善,不打人,不说脏话,不跟同伴争抢玩具,懂得礼让。 生活1、节约粮食,爱惜玩具和其他公共设施。 2、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勤洗头。 3、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 4、能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

如何培养幼儿学会分享的行为习惯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5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7%;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2%。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本文拟对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供幼教同行们参考。 1.树立榜样。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作出良好的榜样。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2.正面强化。 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例如: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辆新型玩具车,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那我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和XX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发生后,如果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但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肢体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如当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老师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等方式,使幼儿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从而在今后更愿发生类似的行为。 以上做法,不仅能使幼儿得到正确、适当、长效、深刻的行为强化,同时还有助于幼儿学会注意、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社会情感认知的培养。 3.创造分享机会。 ①设立“分享日”:是指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周中设立一个专门的分享日。比如,“玩具分享日”是让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宠物带来与别人分享。再如,“经验分享日”是幼儿在这一天,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近期完成的作品向他人展示,幼儿在展示和讲述的过程中,既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一种因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还可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②举办“生日会”:当某个幼儿有办“生日会”的需求时,我们可以与家长配合把“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在“生日会”上,蛋糕、饮料、糖果等将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老师在主持“生日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如老师在请大家唱完生日歌、说完祝词之后,就可请“小寿星”简要谈一谈成长中值得分享的故事。然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发生日蛋糕,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

幼儿园小班日常行为习惯养成计划

幼儿园小班日常行为习惯养成计划 一、指导思想: “雅行”,即良好的行为习惯。古语云:“养习于童蒙。”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为加强幼儿“雅行”教育,促进幼儿行为习惯、个人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我园将进一步认真贯彻实施《幼儿一日常规评价》,“立雅标”,“践雅行”,“树雅榜”,扎实细致、持之以恒地开展“雅行”教育活动,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为激励手段,抓好幼儿养成教育,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纪律习惯、礼仪习惯、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引导幼儿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校园洋溢积极健康的和谐氛围。 二、目标任务: 为把“雅行”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线,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中,本次活动,我园从小班开始强调一个“早”字(早发现,早引导),抓住一个“细”字(从点滴做起),着眼一个“实”字(教育有内容,有检查),突出一个“勤”字(勤反馈),使这次活动真正落在实处。 1、突出进行做人习惯养成教育。

主要培养幼儿的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以及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等,也就是教会幼儿“如何做人”,培养幼儿掌握必要的交通规则,提高交往能力,以及正确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提高幼儿的社会化水平和社会适应性。 2、突出进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主要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的习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仪做起。 主要通过组织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使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做人 1、文明有礼貌,微笑待人,遇到老师主动打招呼,外出或回到家要跟家人主动打招呼。 2、诚实守信,知错就要及时改,不撒谎。 3、团结友善,不打人,不说脏话,不跟同伴争抢玩具,懂得礼让。 生活 1、节约粮食,爱惜玩具和其他公共设施。 2、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勤洗头。 3、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 4、能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 5、学会独立,不依赖家长。 劳 动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论文: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论文: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 为 分享行为是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可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把这些“小太阳”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精心呵护,舍不得让孩子受到丁点儿的委屈,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只要经济允许,即使价格再高,也会毫不吝啬地买回家,看到孩子吃得高兴,玩得开心,家长比捡了金元宝还要高兴。长此以往,孩子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往往变得唯我自尊,不顾别人的感受。从小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群体里,表现为:东西争着吃,玩具抢着玩,我先拿到的,谁也别想拿去;自己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不愿与别人分享事物。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幼儿学会分享,显得尤为重要。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的。 一、为幼儿树立合作与分享的榜样,萌发分享意识 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首先,我们要给幼儿做出榜样,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配合默契,幼儿会看到,会感受到,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其次,我们有了高兴的事情也会和幼儿

一起分享,引导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二、创造分享的机会,体验分享的快乐 在日常生活中,随机或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体验分享的情绪、情感,从而逐渐形成分享的行为。晨间活动、加餐、户外活动等,我想办法为幼儿创设、提供分享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会分享。如:晨间活动时,我为每组幼儿提供一筐不同品种的积木,如果每个孩子分几块,根本搭不出成型的东西来,因此,他们之间必须学会协商、合作,共同享用积木来搭建物体,体验合作与分享带来的愉快情感。 在教育活动中,我以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故事《小铃铛》诗歌《大家一起玩》游戏《二人三足》等。故事《小铃铛》中的小花猫,因为自私,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小铃铛,而失去了好朋友,当它遇到危险,好朋友却不计前嫌地帮助它,使它很惭愧,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和朋友快乐地玩在了一起。这个故事很简单,道理很浅显,也是经常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针对这个故事,我用重点提问的方式:1.小花猫戴着心爱的小铃铛高兴吗? 2.当好朋友要戴一下的时候,它是怎么做的? 3.当它失足落水后,好朋友是怎样做的?

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摘要】:在儿童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园的主要职责之一,也是家长迫切的要求之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凡人生所需的重要习惯性个态度多半可以再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因此要抓住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为幼儿的成长提供必备条件,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本文重点从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着手,论述培养幼儿行为习惯要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字:幼儿、行为习惯、原则、方法 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要遵循的原则 1、严爱结合原则 爱和严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提出相应行为习惯要求。幼儿年龄小,需要成人的关心、帮助,但并非一切由老师包办代替或放任自流,在每一日的活动中,我们都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以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在提要求的时候,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能力等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因为,从幼儿的能力来看,即使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师的要求超出其接受能力,他们就难以做到。而幼儿发觉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时,往往会对自己能力丧失信心,甚至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师了。因此,我向幼儿提出要求从最简单的生活规则开始,随着幼儿能力的不断发展,再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提出的每一个要求都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2、言行一致原则 言行一致是指教师或家长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首先确立准则,准则一旦经过幼儿认可而确定下来,就要严格按照准则要求执行。在幼儿园,准则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班级中有了大家一起制定的准则,幼儿就愿意按照规矩办事,当有人违反准则要求时,教师对其作出的惩罚也会有理有据,这样更容易使幼儿心悦诚服的接受批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的对待每个幼儿,在准则执行过程中不能掺杂个人因素在里面。在家庭中,言行一致原则表现在家长对幼儿的要求要自己先做到。家长以身作则,与幼儿同进退,幼儿也就自然而然的愿意接受家长的要求。 3、生活教育原则 生活即教育。在一日生活中为幼儿灌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想幼儿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中都应该渗透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思想。教师要树立生活即课程的观念,有意识地将一些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关的信息纳入幼儿的感知教育范围。如在午睡完起床时,发现幼儿挑食、偏食,教师要让幼儿知道,不良的饮食习惯会阻碍小朋友身体的健康成长。在午餐起床后,有幼儿做事拖拉磨蹭,可以让幼儿们在讨论中知道做事拖拉磨蹭会影响大家的集体活动时间,多数人为等少部分人要浪费许多时间。如发现有幼儿在绘画时姿势不正确,教师可以给幼儿多看一些图片或图像资料,知道不正确的姿势不利于身体的发展 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科学方法和策略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办到的。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列举四个笔者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 第一,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刚人园的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行为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对幼儿的不良行为,只靠简单地指责、阻止,只能一时起作用,必须进行正确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确概念,有一个可效仿的榜样,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才能逐步形成一系列好的行为习惯。

小班行为习惯教育随笔

小班行为习惯教育随笔 小班行为习惯教育随笔篇一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此话又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 必须从小抓起,从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从老师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 小班幼儿从各个不同的家庭来到幼儿园,最棘手的是生活常规较差。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礼貌,不懂得遵守集体规则,生活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的不稳定性以及好模仿的心理特点,针对幼儿目前的需要,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是小班学期中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许多家长与我们老师的意见是一致的,但谈到具体的情况,却是众说纷纭。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关注小班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 《纲要》提出:“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小班幼儿年龄小、能力差,但却是培养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单凭呆板的说教,会使他们无所适从,只有采取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方法、措施,才能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逐渐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顺利达到目标。 (一)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启蒙老师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老师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

幼儿园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 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在小班幼儿一日活动中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行为观察时,我们记录了 以下两个案例: 案例一: 恒恒带来一辆玩具车,并告诉老师,他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自由活动时,恒恒高兴地拿出自己的车,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 准别人摸他的车。老师说:“恒恒今天真乖,把玩具带来给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给×××玩一下,好吗?” 恒恒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玩具车,犹豫了一下递给了小朋友。接下来,恒恒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玩具,也不让玩具离自己太远。 案例二: 琦琦手上拿着两个果冻,老师逗她说:“琦琦,把果冻分给我一 个好吗?”她很爽快地给了老师,然后一直注意老师接下来怎么做。 过一会儿,她见老师仍没把果冻还给她,就说:“给我!”老师说:“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送给我了吗?为什么现在又不给我吃了?” 琦琦始终是两个字的回答:“给我!” 琦琦的妈妈告诉老师,类 似的事情往常琦琦一定以哭闹来解决问题。 通过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我们发现,虽然经过一学期的 集体生活,大部分幼儿已经萌发了分享的意识,但其认知和行为严重 脱节,幼儿在行为中还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如何把小班幼儿

尚处朦胧状态的分享认识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在日常活动中 我们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进行了培养。以下是我们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分享”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 品质表现,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 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 有力手段。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分 享就是失去。要想使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必须先对幼儿进 行关心别人,爱别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教 育活动,从教育幼儿爱身边最亲密的人开始,让幼儿明白分享实际是 一种互利行为。 如:“三八”节为妈妈制作一样礼物,为妈妈做一件事。平时关 心帮助比自己小的幼儿、主动向老师询问某某小朋友为什么没来等, 并通过故事《团结果》、《猪八戒吃西瓜》、《佳佳真快乐》,情境 表演《客人来》,歌曲《分果果》等形式来教育幼儿。告诉幼儿好的 东西大家一起玩才最快乐的,让孩子明白了“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 乐我也快乐”的道理。幼儿逐步从感情上认识什么是分享,怎样与别 人分享。 二、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任何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通过反复的行为训练,我们试图 通过多种渠道尽可能增加幼儿积累自身经验的机会。 1、创设情境。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去 面对矛盾,解决问题。如在户外活动“骑小车”中,孩子要解决“小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

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在小班幼儿一日活动中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行为观察时,我们记录了以下两个案例:案例一: 恒恒带来一辆玩具车,并告诉老师,他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自由活动时,恒恒高兴地拿出自己的车,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别人摸他的车。老师说:“恒恒今天真乖,把玩具带来给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给 ×××玩一下,好吗?” 恒恒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玩具车,犹豫了一下递给了小朋友。接下来,恒恒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玩具,也不让玩具离自己太远。 案例二: 琦琦手上拿着两个果冻,老师逗她说:“琦琦,把果冻分给我一个好吗?”她很爽快地给了老师,然后一直注意老师接下来怎么做。过一会儿,她见老师仍没把果冻还给她,就说:“给我!”老师说:“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送给我了吗?为什么现在又不给我吃了?” 琦琦始终是两个字的回答:“给我!” 琦琦的妈妈告诉老师,类似的事情往常琦琦一定以哭闹来解决问题。 通过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我们发现,虽然经过一学期的集体生活,大部分幼儿已经萌发了分享的意识,但其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幼儿在行为中还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如何把小班幼儿尚处朦胧状态的分享认识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进行了培养。以下是我们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分享”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要想使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必须先对幼儿进行关心别人,爱别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从教育幼儿爱身边最亲密的人开始,让幼儿明白分享实际是一种互利行为。 如:“三八”节为妈妈制作一样礼物,为妈妈做一件事。平时关心帮助比自己小的幼儿、主动向老师询问某某小朋友为什么没来等,并通过故事《团结果》、《猪八戒吃西瓜》、《佳佳真快乐》,情境表演《客人来》,歌曲《分果果》等形式来教育幼儿。告诉幼儿好的东西大家一起玩才最快乐的,让孩子明白了“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幼儿逐步从感情上认识什么是分享,怎样与别人分享。 二、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