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脂类 碳水化合物
合集下载
脂类碳水化合物论述

? 脂肪:三酰甘油
? 类脂:包括磷脂、固醇、蜡质,比较重 要的有卵磷脂、脑磷脂,胆固醇、植物 固醇。
? “储存脂” :多分布于腹腔、皮下、肌 纤维间的脂肪组织。
二、必需脂肪酸(EFA)
? 概念:在不饱和脂肪酸中有几种多不饱和脂肪酸 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食物提供,这几种多 不饱和脂肪酸称必需脂肪酸。
摄 导致:缺少必需脂肪酸,妨碍脂溶性
入 维生素的吸收
不 足
症状:生长迟缓、生殖障碍、皮肤干 燥、湿疹等
摄
入 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多余脂肪储存
过
导致肥胖、血脂高等慢性病
量
脂肪与肥胖等慢性病
脂肪摄入不足的危害---皮肤老化
? 皮下脂肪大约占人体总量3%~6%。脂肪摄入不足, 皮肤就会变得粗糙,失去弹性。 ?动物脂肪食入过多可能加重皮脂溢出,促进皮肤老化 。 ?植物脂肪中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不 但有强身健体作用,而且有很好的美艳皮肤的作用。 ?植物油脂中还含有丰富的维他命E。
?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值得注意:
①影响生长发育。 ②导致血栓形成。 ③能促进动脉硬化。 ④容易造成大脑功能的衰退。
反式脂肪酸在哪些食物中存在 ?
通常,在食品标签的配料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若注有“氢化植物油”、 “植物奶油”、“起酥油”“植脂末”、“代可可脂” 等字样的食品中即含有反式脂肪酸。
? 饼干、奶油蛋糕、起酥面包、蛋黄 派、泡芙、薄脆饼、油酥饼、方便 面、炸面包圈、巧克力、沙拉酱、 炸薯条、油炸土豆片、炸鸡块、奶 黄包、南瓜饼、咖啡伴侣、冰淇淋 等食物。
四、脂类的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一)膳食脂类的营养价值 ? 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
脂类、碳水化合物和能量

结肠:未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在结肠内被细菌
分解发酵产生氢气、甲烷、二氧化碳、 短链脂肪酸,有利于益生菌的生长
2. 吸收与代谢
吸收
无氧酵解(特殊状态下如剧烈运动应急供能)
有氧氧化(机体获能主要方式)
3.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空腹血糖:80~120 mg/100ml
4. 糖异生
由非碳水化合物(乳酸、丙酮酸、甘油、
矿物质(Minerals)
维生素(Vitamins)
水(Water)
1. 产能营养素与能量来源分配
碳水化合物 → 葡萄糖 → 糖原(肌肉和肝脏) 脂类 组织脂质: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胆固醇、磷脂) 贮存脂质:脂肪(占98%);食物和体内转化获得 食物蛋白质和组织细胞分解产生氨基酸(机体 蛋白质 自我更新、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碳水化合物:55%~65% 三大产能营养素 合适的供能比 脂肪:20%~30%
维持体温 保护脏器 内分泌作用(瘦素/TNF/IL-6/IL-8/E/IGF/脂联素等)
节约蛋白质 机体重要组成成分
细胞膜
其他(营养学上的功能)
增加饱腹感(肠抑胃素,胃排空↑)
改善食品风味与感观
提供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
(2)脂肪酸(fatty acids, FA)
长链脂肪酸(>14 C) 中链脂肪酸(8-12 C) 短链脂肪酸(<6 C) 饱和脂肪酸
(Saturated fatty acid, SFA)
碳链长短
脂肪酸
饱和程度
单不饱和脂肪酸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
多不饱和脂肪酸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
蛋白质_脂类_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知识介绍(ppt 53页)

= 吸收氮 摄入氮
= 储留氮 摄入氮
储留氮
×
吸收氮
×100 %
×100 %
(4)蛋白质的功效比值(PER) • 定义:指每摄入1g蛋白质所增加的动物体重。
该指标被广泛用于婴儿食品中蛋白质的评价指标。
• 计算公式:
蛋白质的功效比值(PER)= 动物体重增加量(g) 摄入食物蛋白质(g)
(5)氨基酸评分(AAS) • 定义:待测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与参考蛋白质的
• 蛋白质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没有蛋白质就没 有生命
• 蛋白质占整个人体重量的1/5
• 蛋白质占人体干物质重量的一半
(一)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 元素组成:C、H、O、N 、少量S (Fe、Cu、Mo) • 氨基酸 是 蛋白质 组成的 基本单位。 • 蛋白质的特点:分子量大、结构复杂(多样性)
特点1:分子量大
碳水化合物的膳食来源及参考摄入量
• 膳食来源 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如粮谷类、根茎类蔬菜、 薯类、豆类、食糖也是碳水化合物的一个重要来源
• 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协会推荐,成年人摄入量占人体每日能量 总需求的60℅-65℅
正常情况下,在一定时间(24小时)内,机体应 保持零氮平衡。
实际上, 摄入氮(蛋白质供给量) = 最低生理需要量 + 5%(安全系数)
三、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EAA):指人体不能合成的或合成的速 度和数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 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NAA):指人体可以合成、不一定非 得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
1、必需氨基酸(9种)
• 对成年人来说,有 8 种必需氨基酸: 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 色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 • 对婴幼儿来说,除以上8种外,组氨酸 也是必需氨基
碳水化合物和脂类 -精品课件

含有.
②海洋生物(植物、动物)
◆海生植物: 海 藻 是 其 重 要 来 源 , 从 藻 类 植 物 中 生 产 的 n3PUFA,不含胆固醇且无腥臭味、无污染.
◆海洋动物: 如鱼、虾中含丰富n-3PUFA,尤其深海鱼油含 量丰富,备受关注.
2.脂肪的生理功能
(1)提供能量—大约是糖、蛋白质的2.25倍. (2)保护机体,维持体温. (3)构成组织的成分. (4)促进维生素A、D、E、K的吸收. (5)具有美味、饱腹感. (6)提高膳食感官性状 (7)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3)参与胆固醇代谢
胆固醇需要和亚油酸形成胆固醇亚油酸 酯后,才能在体内转运,进行正常代 谢。若缺乏之,胆固醇与饱和脂肪酸 结合,则不能正常代谢,而在动脉沉 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4)参与动物精子形成;
(5)维护视力.
α-亚麻酸的衍生物DHA是视网膜光受体中 最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若缺乏之, 可引起光感受器细胞受损,视力减退. (6)长期缺乏α-亚麻酸时,对调节注意 力和认知过程有不良影响.
(4)脂肪酸适宜比例
包括2方面: • 饱和(S)、单不饱和(M)、多不饱和
脂肪酸(P)之间的比例,以1:1::1为 宜; • n-6和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 2岁以下及60岁以上人群为4:1; 其他人群为(4-6):1
3.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1)口腔弱,胃内也少,主要在小肠 (T)。
(2)食物脂肪的吸收率一般在80%以上, 最高如菜籽油可达99%。
碳水化合物
(一)糖的分类及存在 (二)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三)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四)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五)血糖生成指数
(一)分类和存在
分类: 1. 单糖——葡萄糖、果糖 2. 低聚糖——双糖为主,蔗糖、麦芽糖、乳 糖等 3.高聚糖——多糖,如淀粉、糊精、纤维素、 糖原(肌糖原、肝糖原)、果胶等.
②海洋生物(植物、动物)
◆海生植物: 海 藻 是 其 重 要 来 源 , 从 藻 类 植 物 中 生 产 的 n3PUFA,不含胆固醇且无腥臭味、无污染.
◆海洋动物: 如鱼、虾中含丰富n-3PUFA,尤其深海鱼油含 量丰富,备受关注.
2.脂肪的生理功能
(1)提供能量—大约是糖、蛋白质的2.25倍. (2)保护机体,维持体温. (3)构成组织的成分. (4)促进维生素A、D、E、K的吸收. (5)具有美味、饱腹感. (6)提高膳食感官性状 (7)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3)参与胆固醇代谢
胆固醇需要和亚油酸形成胆固醇亚油酸 酯后,才能在体内转运,进行正常代 谢。若缺乏之,胆固醇与饱和脂肪酸 结合,则不能正常代谢,而在动脉沉 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4)参与动物精子形成;
(5)维护视力.
α-亚麻酸的衍生物DHA是视网膜光受体中 最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若缺乏之, 可引起光感受器细胞受损,视力减退. (6)长期缺乏α-亚麻酸时,对调节注意 力和认知过程有不良影响.
(4)脂肪酸适宜比例
包括2方面: • 饱和(S)、单不饱和(M)、多不饱和
脂肪酸(P)之间的比例,以1:1::1为 宜; • n-6和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 2岁以下及60岁以上人群为4:1; 其他人群为(4-6):1
3.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1)口腔弱,胃内也少,主要在小肠 (T)。
(2)食物脂肪的吸收率一般在80%以上, 最高如菜籽油可达99%。
碳水化合物
(一)糖的分类及存在 (二)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三)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四)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五)血糖生成指数
(一)分类和存在
分类: 1. 单糖——葡萄糖、果糖 2. 低聚糖——双糖为主,蔗糖、麦芽糖、乳 糖等 3.高聚糖——多糖,如淀粉、糊精、纤维素、 糖原(肌糖原、肝糖原)、果胶等.
脂类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

常见的脂肪酸
名称
代号
丁酸(butyric acid) 己酸(caproic acid) 辛酸(caprylic acid) 癸酸(capric acid) 月桂酸(1auric acid) 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棕榈酸(palmitic acid) 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反油酸(elaidic acid) 亚油酸(1inoleic acid) α-亚麻酸(α-1inolenic acid) γ-亚麻酸(γ-1inolenic acid) 花生酸(arachidic acid)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二十碳五烯酸(timnodonic acid,EPA ) 芥子酸(erucic acid) 二十二碳五烯酸(鰶鱼酸)(clupanodonic acid) 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DHA) 二十四碳单烯酸(神经酸)(nervonic acid)
▪ 使机体更有效的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节约蛋白质
脂类生理功能 其它作用(食物中的脂类) 延长胃排空时间,增加饱腹感 增加食品风味、感观性状 提供和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脂肪的消化吸收
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胃虽也含有少量的脂 肪酶,但胃是酸性环境,不利于脂肪消化,而只 能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乳化作用,所以一般认为脂肪在胃里不易 消化。脂肪进入小肠后,在胰脂酶(胰腺分泌的消 化脂肪的酶)与胆汁的作用下,将甘油三酯先分解 成甘油一酯及二分子游离脂肪酸。脂肪必需先分 解为脂肪酸及甘油一酯才能被小肠吸收。
C 4:0 C 6:0 C 8:0 C10:0 C12:0 C14:0 C16:0 C16:1,n-7 cis C18:0 C18:1,n-9 cis C18:1,n-9 trans C18:2,n-6,9,all cis C18:3,n-3,6,9,all cis C18:3,n-6,9,12 all cis C20:0 C20:4,n-6,9,12,15 all cis C20:5,n-3,6,9,12,15 all cis C22:1,n-9 cis C22:5,n-3,6,9,12,15 all cis C22:6,n-3,6,9,12,15,18 all cis C24:1,n-9 cis
脂类、碳水化合物

植物脂肪中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不 但有强身健体作用,而且有很好的美艳皮肤的作用。 植物油脂中还含有丰富的维他命E。
低胆固醇者血管弹性差
胆固醇在体内参与细胞膜的组成,并对维持和营养细胞膜,保持细 胞膜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若血内胆固醇水平过低,会使细胞膜的稳定性减弱,导致细胞膜弹 性降低、脆性增加,致使血管脆性增加
(2)长期食用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可降低血脂和减少心 脏病的发病率等;
(3)长期食用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对肥胖和体重控制也 有明显作用;
(4)给运动员吃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品,由于能量的缓慢 释放,可提高其运动耐力和持久力; (5)摄入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品对阻止癌症的发展有益, 如肠癌、乳腺癌等。
2.GI高低标准:
• 粗粮的GI较细粮的GI低,复杂碳水化合物 的GI较精制碳水化合物的GI低。
4.一餐膳食GI评价:
• 以一餐膳食为例,包括:一杯牛奶(200 mL)、 半个馒头(50g)、一碗面条(150g)。
• 方法: (1)查阅食物成分表,牛奶、馒头、面条的碳 水化合物百分含量分别为:3.4、24.3 、47.0 。 (2)计算三种配料提供的碳水化合物质量占总 碳水化合物质量百分比分别为:10.2、35.2、 54.6。
食物中常见碳水化合物分类表
二、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能量供给
抗生酮作用
节约蛋白质作用
构成细胞和组织
解毒作用 加强肠道功能
三、血糖生成指数与食物关系
血糖生成指数(GI)的定义:
食物(50g)餐后2h血糖应答曲线下总面积 = 血糖生成指数(GI) ×100 等量葡萄糖(50g)餐后2h血糖应答曲线下总面积
五、脂类营养不良对人体健康影响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ppt课件

脂类的概念及分类
• 2、脂类的共同特征: • 2.1、一般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 丙醇有机溶剂 • 2.2、具有酯的结构或构成酯的可能 • 2.3、能被生物体所利用,作为构建、修补 组织或供能,构成生命物体的重要成分。
• 3、人体脂类的分布 • 人体脂类占体重的14-19%,其中约有95% 左右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存在,主要分布于 皮下、腹腔的大网膜、肠系膜、肝脏、肾 脏等处,称为储脂;男性最好不要超过 20%,女性最好不要超过30%,超过就是 肥胖。 5%为固醇类。
脂肪和碳水化合 物
脂类的概念及分类
• 1、脂类概念: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 • 脂肪--又称中性脂肪或甘油三酯,由1分子甘油+3 分子脂肪酸构成。 • 类脂--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及其酯三大类。 磷脂是含有磷酸的脂类,糖脂是含有糖基的脂类。 这三大类类脂是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维持细 胞正常结构与功能。此外,胆固醇还是维生素D3 以及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原料。
• 升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 • 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
奥米加3脂肪酸中的DHA有什么作用?
• 促进脑细胞和视网膜细胞的发育
• 维持脑细胞和视网膜细胞的功能 • 也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的功能
为什么奥米加3脂肪酸能增强记忆?
• 研究表明,DHA可使脑细胞的信息传递更 加活跃,分析能力和记忆能力明显增强。 另外,DHA也可通过降低血液凝结程度和 黏度、改善脑部氧和营养素的供应而增 强记忆力。
• 4、脂类的分类及组成: • ↗脂肪:又称三酯 • 脂类 ↗磷脂 • ↘类脂 →糖脂 • ↘固醇类
• 4.1、脂肪—属单纯脂类:脂肪酸+醇 • 脂肪酸是构成甘油三酯的基本单位。其结 构是由一条长的烃链(尾)和一个末端羧 基(头)组成,多为线性。常见的分类如 下:
1-第二节-脂类、碳水化合物PPT课件

二、脂类
1、脂类(Lipids)是脂肪(Fats)和 类脂(Lipoids)的总称,是人体不可取 少的营养物质,脂肪是膳食中产生能量最 高的一种营养素。
.
1
2、脂类的生理功能 (1)提供能量 (2)构成肌体组织 (3)提供必需脂肪酸 (4)提供脂溶性维生素并促进其消化吸 收 (5)改善食品感官性状,给人以饱腹感 (6)脂溶性毒素的排出
特意食用额外的脂类食物。
.
13
3.1.2 磷脂
磷脂与甘油三酯相似,但是磷脂只含有二分子而不是三分 子脂肪酸。磷脂中的第三个酸分子是结合了胆碱等取代基团 的磷酸分子,它使得磷脂溶于水,而磷脂的另两个脂肪酸使 它可以溶于脂肪。所以它可以充当乳化剂。
蛋黄色拉酱是由醋与油组成的,但从来不会分散开。这源 于蛋黄酱的一种特殊原料——蛋黄中的乳化剂卵磷脂(磷脂 酰胆碱),它将醋与油混合成一种永久的乳状液。
.
16
体内脂肪:
✓能量储存:脂肪是人体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
✓肌肉燃料:脂肪为肌肉的运动提供了大部分能量。
✓缓冲作用:脂肪通过体腔内的脂肪垫来保持内脏器 官不受各种冲击力的损害。
✓绝热作用:脂肪通过皮肤下的脂肪层将人体与过高 或过低的温度隔离开。
全脂奶(1杯)
能量150千卡 脂肪中能量70千卡
总脂肪8g
占日需量 12%
饱和脂肪5g 占日需量 25%
脱脂奶(1杯)
能量90千卡 脂肪中能量0千卡
总脂肪0g
占日需量0%
饱和脂肪0g 占日需量0%
.
12
3.1 脂类分类
食物以及人体中的脂类可分为三类,其中的95%是甘油 三酯(又称为三脂酰甘油)。其它两类脂是磷脂(其中包 括卵磷脂)与固醇(其中胆固醇是人们最熟悉的)
1、脂类(Lipids)是脂肪(Fats)和 类脂(Lipoids)的总称,是人体不可取 少的营养物质,脂肪是膳食中产生能量最 高的一种营养素。
.
1
2、脂类的生理功能 (1)提供能量 (2)构成肌体组织 (3)提供必需脂肪酸 (4)提供脂溶性维生素并促进其消化吸 收 (5)改善食品感官性状,给人以饱腹感 (6)脂溶性毒素的排出
特意食用额外的脂类食物。
.
13
3.1.2 磷脂
磷脂与甘油三酯相似,但是磷脂只含有二分子而不是三分 子脂肪酸。磷脂中的第三个酸分子是结合了胆碱等取代基团 的磷酸分子,它使得磷脂溶于水,而磷脂的另两个脂肪酸使 它可以溶于脂肪。所以它可以充当乳化剂。
蛋黄色拉酱是由醋与油组成的,但从来不会分散开。这源 于蛋黄酱的一种特殊原料——蛋黄中的乳化剂卵磷脂(磷脂 酰胆碱),它将醋与油混合成一种永久的乳状液。
.
16
体内脂肪:
✓能量储存:脂肪是人体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
✓肌肉燃料:脂肪为肌肉的运动提供了大部分能量。
✓缓冲作用:脂肪通过体腔内的脂肪垫来保持内脏器 官不受各种冲击力的损害。
✓绝热作用:脂肪通过皮肤下的脂肪层将人体与过高 或过低的温度隔离开。
全脂奶(1杯)
能量150千卡 脂肪中能量70千卡
总脂肪8g
占日需量 12%
饱和脂肪5g 占日需量 25%
脱脂奶(1杯)
能量90千卡 脂肪中能量0千卡
总脂肪0g
占日需量0%
饱和脂肪0g 占日需量0%
.
12
3.1 脂类分类
食物以及人体中的脂类可分为三类,其中的95%是甘油 三酯(又称为三脂酰甘油)。其它两类脂是磷脂(其中包 括卵磷脂)与固醇(其中胆固醇是人们最熟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肪代谢
脂肪 消化
甘油+脂肪酸 吸收
合成
(自由扩散)
脂肪
储存在皮下结缔组织、肠系膜等处
分解 甘油+脂肪酸
氧化分解 CO2+H2O +能量
转变
糖元
五、脂肪的膳食来源
▪ 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动物的脂 肪组 织和肉类)。
▪ 不饱和脂肪酸(植物种子)。 ▪ 亚油酸(植物油)。 ▪ 亚麻酸(大豆油)。 ▪ EPA、DHA(海产品、深海鱼油)。 ▪ 磷脂(蛋黄、肝脏、大豆、花生)。 ▪ 胆固醇(脑、肝、肾、蛋、肉、奶)。
食用过多饱和脂肪酸可提高血中胆固 醇浓度,引发动脉硬化及冠心病。
血液中的胆固醇过高低密度脂白积聚于血管壁 血管管腔变窄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 供应而不能正常运作
正常血管
动脉粥状硬化
(2)不饱和脂肪酸
至少有一个C=C。其中只有一个C=C的,称单 不饱和脂肪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C=C的,称多 不饱和脂肪酸。
尿糖
糖尿病
四、碳水化合物的参考摄入量
1. 碳水化合物适宜摄入量(AI): 碳水化合物应提供55%~65%
的膳食总能量(2岁以下婴幼儿除 外)。
相当于每天摄入约300~400g碳 水化合物,至少为250g。 2. 膳食纤维的推荐摄入量(推算结果):
总膳食纤维25~35g。
五、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
1. 碳水化合物: ▪ 谷类 65%(麦子)~80%(大米) ▪ 薯类 15%(马铃薯) ~35%(木薯) ▪ 豆类 20%(黄豆) ~60%(红豆) ▪ 根茎类蔬菜 ▪ 坚果类(板栗含有糖类物质:淀粉51~
六、脂肪的膳食参考摄入量
脂肪适宜摄入量: 膳食指南中并没有规定摄入量。与体力劳
动强度有关,及个人的爱好有关。 ① 成人摄入脂肪能量占总能量20~30%。 ②胆固醇<300mg。
胆固醇又分为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两种, 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通常称之为“好胆固醇”, 后者偏高,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通常称之为 “坏胆固醇”。
② 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
膳食纤维中有些成分如果胶可结合胆固醇,木 质素可结合胆酸,使其直接从粪便中排出,从而消耗体
内的胆固醇 。
③ 控制体重和减肥。
④ 预防结肠癌
这种癌的发生主要与致癌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
间长,和肠壁长期接触有关 。
⑤增强解毒作用 :当肝糖元储备较丰富时,会在肝脏转
化成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能与细菌毒素,酒精,砷 等重金属结合,是一种重要的解毒剂。
动物脂肪中鱼肝油,蛋黄,深海 鱼的脂肪的营养价值高; 总之:
植物油》鱼油》禽油》畜油
四、脂类的消化、吸收与代谢
脂肪 小肠:胆汁乳化脂肪,脂肪酶(胰腺)
将脂肪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 如果肝功能差,胆汁分泌少,大量的脂肪
不能及时被乳化,人就会产生厌油、恶 心等症状。
小肠粘膜细胞:甘油、脂肪酸直接入 血。有些由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
60% )
▪ 水果类 ▪ 食糖
2. 膳食纤维*
▪ 谷类
4.5
▪ 淀粉类
22.2
▪ 干豆类
20.2
▪ 鲜豆类
4.3
▪ 瓜果类
2.7
▪ 叶菜类
2.7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
麦麸、全麦面包、卷心菜、马铃薯、 胡萝卜、苹果、莴笋、花菜、芹菜。
警告:糖和甜食不宜吃得太多 !
1.糖与营养不足。 2.糖与龋齿。 3.糖与肥胖。 4.糖与骨折。
体内蛋白质的消耗,增加氮储留。
4. 增强肠道功能:
*膳食纤维:
是存在于食物中的各类纤维, 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白蚁和反刍 动物能分解)
① 不溶性纤维:纤维素、木质素。 主要来自细胞壁。
② 可溶性纤维:果胶。
膳食纤维的作用:
① 增强肠道功能、有利粪便排出。
膳食纤维体积大,可促进肠蠕动、减少食物在 肠道中停留时间 。刺激排便反射。
现代研究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静脉血栓 形成与胆石症与高胆固醇血症有密切的相关性。
正确认知胆固醇
1.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 。 2.人体本身可合成胆固醇,约占胆固醇总量的65% 。 3.胆固醇在人体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1)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之一, (2)能转变为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3)皮肤中的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能转变
为维生素D, (4)大部分胆固醇在肝脏能转变为胆酸,是脂
溶性维生素A、D、E、K吸收的必要条件。 4. 危害: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 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也 称糖类。
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 产物。
一、碳水化 合物的分类
来源: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糖类 组成: 由 C、H、O 元素组成
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
1.脂肪的水解
脂肪 + 3H2O → 甘油 + 3脂肪酸(RCOOH)
脂肪酸 是分子由1~30个碳原子的链烃和羧
基(COOH)组成的脂族羧酸。是组成 脂肪的基本单位。
2. 分类
按饱和程度:
(1)饱和脂肪酸 每个C上有4
个H与之相连,如硬脂酸,软脂酸(动物 油中),花生酸(花生油中),月桂酸 (椰子油中)。 动物油中含饱和脂肪酸多,所以低温中容 易凝固。
主要有:油酸(18:1),亚油酸(18:2), 亚麻酸(18:3), EPA(20:5),DHA(22: 6)
植物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在常温下呈 液态。其中花生油达80%以上,以油酸为多。
亚油酸和亚麻酸,是身体需要但自身不能合成或 合成速度不够,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即必须脂 肪酸。
EPA与DHA---两种对人体重要 的不饱和脂肪酸
单糖---葡萄糖、果糖 分类 二糖---麦芽糖、蔗糖
多糖---淀粉、纤维素
能否水解以及水解产物的多少
葡萄糖---C6H12O6
1、存在:自然界分布最广的单糖, 广泛存在于水果、蜂蜜中;血糖(0.1%)
2、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有甜味,能溶于水。 3、组成和结构:
CH2OH —(CHOH)4 — CHO
结构式:
H H HH H O
HC C C C C C H
OH OH OH OH OH
结构简式:
(多羟基醛)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CH2OH —(CHOH)4 — CHO
4、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C6H12O6+6O2 → 6CO2+6H2O+2804kJ ADP+P+Q → ATP → ADP+P+Q
第二讲:脂类 碳水化合物
一、脂类的分类和功能
1. 分类
脂类
脂肪 (甘油三酯):植物油,动物油 类脂 磷脂
固醇类:如胆固醇
2. 功能
① 提供能量:1克食物脂肪在体内可产生37.7kJ (9kcal) 的能量。
② 构成人体成分:脂肪占体重的10%~20%。类脂 占总脂量的1~5%,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成分,其含量稳 定,不受机体活动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谢谢观赏
④ 保护脏器:脂肪组织对脏器 有支撑和衬垫作用,保护内部器 官免受外力伤害。
⑤提供脂溶性维生素 (A、D、E、 K)。
⑥胆固醇是体内许多重要活性物质 的合成材料(胆汁、性激素、肾上腺 素、维生素D等)。
⑦增加饱腹感:脂肪进入十二指肠 时,刺激产生肠胃抑素,使胃肠蠕动 受到抑制。
⑧ 改善食物感官性状:改变食物的 色、香(甘油三酯的香味)、味、形, 促进食欲。
(2)与新制的Cu(OH)2的反应
出现沉淀。是糖尿检验的一种方法。
二、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1. 提供能量: 1g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可提
供16.7kJ (4.0kcal) 的能量。 2. 机体的构成成分和生命物质: 糖脂、糖蛋白核糖。香菇多糖。 3. 节约蛋白质作用: 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可节省
EPA为20碳5烯酸(C20:5), DHA为22碳6烯酸(C22:6),分子
式为C22H34O2。俗称“脑黄金”。 均为人体需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虽人体利用亚油酸和-亚麻酸可以 合成,但合成速度较慢,可从食物 加以补充。
多存在于海产品中(深海鱼油)。
生理功能:
① 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脂和胆固醇, 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脑血栓、脑溢血、 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与熔点有关,熔点低消化率高;不饱和 脂肪酸的消化率高。
2、必需脂肪酸的含量:亚油酸,亚麻酸
含量高的,营养价值高。植物油中含必需脂 肪酸多。
3、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
VitA、D、E(肝脏脂肪,鱼肝油, 蛋黄中富含A,D)
俗语 “吃四只脚的,不如吃两只脚的; 吃两只脚的,不如吃没有脚的” 植物油中花生油,芝麻油,玉米 油等营养价值高;
研究发现,亚油酸能与胆固醇结合成酯并 促使其降解为胆酸而排出。如果缺乏亚油酸, 胆固醇就会与一些饱和脂肪酸结合,发生代谢 障碍,在血管壁上沉积下来。
②维持视觉功能,增强视力。
③与婴儿大脑发育关系密切。成熟的哺
乳动物大脑脂质的10%为DHA,为大脑中含量最高的脂 肪。
三、脂肪营养价值的评价
1、脂肪的消化率: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液中的甘油三脂<1.7毫摩尔/
升,胆固醇< 5.7毫摩尔/升。
脂肪肝 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 积过多的病变。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3%-4%,如果脂 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即为脂肪肝,严重者脂肪量可达 40%-50%,脂肪肝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
③ 维持体温正常:皮下脂肪组 织可隔热保温。
合成
分解
肝糖元
合成 肌糖元
转变 脂肪、某些氨基酸 等
食物
(主要)
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