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类型及解题方法

历史选择题类型及解题方法
历史选择题类型及解题方法

历史选择题类型及解题方法

高考在即,历史应如何备考?研究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和技巧,是最可靠的“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

新课标地区文综卷选择题大多每题4分,分值比重大,其正确率对获得高分尤为重要,是决定高考成败的重要题型。要在文综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首先必须在选择题中获得较好成绩;而要在选择题中取得好成绩,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解题技巧。

选择题结构:题干+ 备选项特点:正确答案唯一

一、选择题类型及解题思路

1.以命题形式为分类标准

(1)材料型选择题

①文献型(出自典籍、史志、文集或楹联、歌谣等)

思路:反复研读,读懂材料,抓准题眼,明确考查立意;重视出处、作者等信息;

【例题1】《后汉书》记载:“先是,(庐江)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材料反映出当时庐江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技术的落后 B .自然资源的贫乏

C.灌溉技术的落后D.农民意识的落后

【例题2】据《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建立在上述思想上的治国理念是

A. 重农抑商B.工商皆本 C.以法治国D.以商立国

②图画型(文物、漫画、照片等)

思路:分析图画内涵,判定相关基础知识;明确时间、空间,界定时代背景;

【例题3】下图是著名漫画家钱病鹤先生于1909年创作的题为《各国联合龙灯大会》的漫画,对其表达的寓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时人们关心的铁路主权问题

B.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

C.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清朝政府的鲜明政治倾向

D.列强争夺中国筑路权促进中国铁路业发展

【例题4】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土改后农民分配土地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保护了农民利益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③图表型(表格、公式、统计图等)

思路:读懂数据变化趋势,联想相关基础知识;

【例题5】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

C.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英国

D.第④段是美国殖民政策调整的结果

【例题6】下图为近代中国农产品在各年全部出口货物中的比例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①中国近代农业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②近代中国

日益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③列强对华经济

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完全解体④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A .①③④B.①②④

C .①②③D.②③④

【例题7】读《1985~1998年各类经济成分在工业

总产值中的比重》表(单位:%),该表所反映的本质

问题是

A. 国有经济迅速衰退

B.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C. 集体经济徘徊不前

D. 国民经济的活力日趋增强

【例题8】“最新党内统计数据公布,截至2010年

底,全国党员人数突破八千万。”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经历了风雨历程。图1和图2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A.1921年和1922年B.1927年和1928年

C.1937年和1938年D.1949年和1950年

④地图型(形势图、分布图、疆域图、交通路线图等)

思路:重视地图各类信息细节,包括标注、文字、箭头、

线条、阴影等,反馈基础知识。

【例题9】右图是《中国解放形势图》(深色部分为中国

人民解放军已经解放的区域),与这一形势直接相关的是

①战略决战时机成熟②战略反攻揭开序幕③国民党军队

主力基本被消灭④战略决战胜利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例题10】如果为右图选择一个主题,

最为贴切的是

A.“清王朝自救运动”

B.“近代工业的起步”

C.“实业救国的浪潮”

D.“民族工业的春天”

(2)组合型选择题

①排除型

思路:紧扣题干,确定错误小项,常用

排除法;

【例题11】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下列各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董仲舒思想的现实依据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

②排序型

思路:先确定首尾或某几个小项位置关系,后排查选项。

【例题12】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历史话语。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如下政治语汇,请按时间顺序排列

①“三反”“五反”②“大跃进”③“以阶级斗争为纲”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C.④③②①

(3)比较型选择题

①求同型

思路:明确比较对象,找准对比角度,归纳共性;排除非共性选项;

【例题13】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D.启蒙与救亡并重

②求异型

思路:明确考查核心概念,对比找出表现其特性的特点或特征。

【例题14】今天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采用了英国式的代议制民主的政治框架。与美国式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比相较,英国式的责任内阁制的优势表现在

A.确保内阁掌握国家的全部行政权力

B.政府行使行政权时受议会制约较小

C.两党轮流执政制度得到更好地执行

D.权力机构间制约监督机制更趋完备

【例题15】现代著名美术家王承利认为,中国绘画强调“意足不求颜色似”,西方绘画强调“度物象而取其真”。两者不同的绘画要求体现了中西文化深层次的差异。对比下列两幅画,这种差异主要是

《听琴图》《圣母圣子图》

A.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B.儒家自我道德人格要求与人文主义的差异

C.专制统治与民主政治的差异D.追求审美意境与反映现实生活的差异

(4)否定型(逆向型)选择题

思路: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

【例题16】高尔越说:“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支由某位圣贤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下面对文学作品反映的时代描述不正确的是

A.杜甫《石壕吏》——专制时代

B.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农业时代商品经济发展

C.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封建时代神学世界观

D.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时代

【例题17】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根据这一阐释,下列对“革命”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A.16世纪的天文学革命:“革命”指的是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被颠覆

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是指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

C.英国工业革命:“革命”是指科技新发明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D.经济体制改革也是革命:“革命”是指破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5)程度型(最佳)选择题

思路:通过对比选项异同或关系确定最优选项;排除相对而言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选项;

【例题18】西塞罗说:“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就罗马法来看,其“永恒”主要体现在

A.法律的呈现形式

B.立法的理念和精神

C.法律的适用范围D.司法的程序与原则

【例题19】宋人刑昺上疏称:“大臣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2.以考察内容为分类标准

(1)历史要素型:原因、目的、性质、特点、标志、影响、评价以及历史概念等;

思路:确定题干考查目标,再认再现基础知识。

【例题20】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是这么给封建社会定义的,“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依据你的理解,这样的社会实行

A.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B.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

C.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D.郡国并行的二元体制

【例题21】《五四:未完成的启蒙》指出:“……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

A.缺乏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是当务之急

C.多数国人守旧落后缺乏反省D.中国民众民主与科学意识淡漠

【例题22】学校举办一次文艺活动,邀请一些学者前来演讲。演讲题目包括:“拜伦的诗歌创作”、“雪莱与《西风颂》”等。此外,学校还安排了一场音乐会,由钢琴家表演一场“贝多芬的交响曲”。下列最适合这次文艺活动主题的是

A.启蒙运动的学术B.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

C.浪漫主义的文艺D.现代主义的艺术

【例题23】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社会A.废止缠足,封建束缚破除B.女子入学,近代教育普及

C.恋爱自由,追求男女平等D.婚俗观念,受到西方冲击

【例题24】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下列四组文章中属于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的是

A.《标准只有一个》、《迈向科学发展的春天》

B.《要搞快一点》、《要敢闯》、《扭住中心不放》

C.《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

D.《评“左”比右好》、《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

(2)史学研究型:包括史料、史论、史观等的理解、孤证不立等论证方法、研究性学习等;

思路:捕捉题干有效信息,紧扣材料;

【例题25】蒙古国家博物馆第五展厅描述清朝对蒙古的残暴统治,只是大而空的宏观论述,缺少历史证据的支撑,却几乎占到整个第五展厅的三分之一;而苏联统治下对蒙古货真价实的残暴统治,却隐藏在共产主义时期蒙古工业化大生产的成就展品中,被轻描淡写般带过。这分明是用政治来解释历史,用当下来诠释过去,印证了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D.“历史就是今昔无休止的对话" 【例题26】2010年9月29日,“辛亥首义、武汉文化周”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开幕式,为庆祝明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拉开序幕。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致词时,建议台湾同胞届时前去见证“民国肇建开第一枪的地方”。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指出,1911年爆发的武昌革命,结束了2000年帝制,开启民主共和的新纪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也是两岸人民共享的文化遗产。以上涉及的史学观是:①整体史观②近代化史观③文明史观④革命史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例题27】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写了一篇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论文,其中观点正确、论证严谨有力的是

A.甲B.乙C.丙D.丁

【例题28】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B.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C.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3)文史常识型:包括五行说、干支纪年、谥号年号等;

思路:准确掌握相关文史常识。

【例题29】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A. 金德

B.木德

C. 水德

D.土德

【例题30】192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上书废帝溥仪:“臣伏愿我皇上日思辛亥、丁巳、甲子之耻,潜心圣学,力戒晏安。”其中“丁巳之耻”是指

A.中华民国建立B.张勋复辟失败C.宣统皇帝退位D.伪满洲国覆灭

二、做错选择题的“常见表现”

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空间限制,匆忙答题;

2.对知识点的记忆不牢固,特别是历史时间记不准,导致错误;

3.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内涵;

4.程度型选择题不会选择最佳选项;

5.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欠缺;

6.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不准,或不会运用阶段特征判定选项;

7.史学范式不清楚,不能运用史学范式观察和评价历史。

三、选择题备考建议:

1.不要纠缠太偏太怪的题目;

2.放稳心态,坚持查漏补缺,回归主干知识。(考点清单)

3.用好错题集(小心陷阱),温故知新;

4.继续强化标注题眼和寻找有效信息训练,注意限定词;

5.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史观进行分析;

6.排除干扰,从题目本身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和以前做过的题目作无谓的比较,而受以往做过的题目的影响和干扰。

7. 珍惜第一印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选择题越改越错,所以,没有完全的把握,一般不要修改以前做出的选择;

答案:

1—5 AADCD 6—10 BDBBB

11—15 CACDB 16—20 CDBCC

21—25 BCDBA 26—30 BDCDB

选择题做题技巧:一静下心来,沉着审题;二把材料读全,防止以偏概全;三牢记做题十二字技巧“定时空、明考点、析材料、比选项”

初中历史选择题的分类

初中历史选择题的分类 选择题具有概念性强,灵活性大,系统考察双基,知识覆盖面广,时间利用率高等优点,从而成为能够全方位、多层次考察学生根据已知的历史知识独立地分析、理解、归纳、判断、推理等多方面能力的重要题型,在各级各类考试中被广泛运用。 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就是用陈述句或疑问句或图片材料创设解题情景和思路;选项就是根据题干创设的情景设置可供选择的答案。 选择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型: 一.表述型选择题 其题干中常用“…是”、“表现在”、“标志是”、“反映出”、“开始于”、“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提示语。 二.否定型选择题 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题干中常用“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词语。 三.因果型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原因,常用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

了”、“根本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常用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作用”、“结果”等。 四.比较型选择题 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 映放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点”、“相似”、“新特点”、“新变化”、“继承了”、“发展了”等标志性词语。 五.组合性选择题 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四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序号组合成备选项。 六.排序型选择题 就是把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要求(时间、空间、逻辑关系等)排列出正确的顺序。 七.材料型选择题 就是在题干中引入一些图片、数据、表格,根据材料创设相关情景,设置备选项,或者以不同材料设置备选项。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的类型 历史选择题的类型有:表述型、否定型、因果型、比较型、组合型、排序型、材料型。对选择题的解答既要了解题型,还需要掌握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二、各种选择题型的解题技巧 1.表述型选择题:这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称肯定型选择题。特征是:题干中常用“是”、“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提示语。这种类型的题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实际及再认、再现能力的考查,一般难度不会太大。 【解题技巧】:每一道选择题题干中都会有时间、地点、主语、关键词、限定项等,考生做题时一定先找出时空的限制项,其次抓住题干中的主语和关键词,最后看限定项的容,若能准确找准这三个条件,再结合给出的选项,运用排除法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 2.否定型选择题:又叫逆向选择题,要求学生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这种题型的提示词有“错误”、“不正确”、“没

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系”、“不属于”等词语。这种题型是对学生基本功扎实程度的考查,对一般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只要心细,逆向选择就可以。 【解题技巧】:遇到这种类型选择题时,学生在审题时首先将不正确三个字用笔划出来,提醒自己这道题是否定型选择题,在找答案时一定格外小心;其次,在选择做题的方法时,学生可根据自己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来作答。基础知识好的学生可采用直选法,建议一般学生采用排除法较好。 3.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等。这种类型的题是对学生分析原因问题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 【解题技巧】:因果型选择题要求学生要分清原因有: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和根本原因等,考生应学会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用迁移的知识,判断出正确答案。在平时做题过程中,考生一定要积累一些经验,例如:根本原因、主要原因一定是因,不能选择外因;根本原因如果是政治问题,落脚点一定放在经济上,如果是经济问题,落脚点一定放在政治上等。

2020高考历史 解题技巧01 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说明、体现类选择题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在进行财产交易时,当事人要说出规定的套语,至于这种套语 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骗情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这说明当时罗马 A.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经济领域容易出现法律漏洞 C.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影响司法公正 D.公民法不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答案】A 一、题型特点 根据材料观点得出正确结论或与材料内容相符的选项。 二、设问方式 显性设问说明了……

体现了…… ……表明了 ……反映了等 隐性设问由此可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强调的是 据此,可判定…… 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由材料可知……等等 三、解题策略 类型考虑因素 题干材料为对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描述时间因素;地域因素;这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影响题干材料为某一历史人物的观点该人物所生活的历史时期;该人物的阶级属性;该历 史人物的重要事迹;该历史人物对后世的影响 题干材料为古文等注意出处;判断朝代;确定所述模块(必修模块)题干材料为某项制度、政策、措施、规定等判断时间及国家地区;分析实施的主体及对象;实施 的背景及影响学科&网 二、因果型选择题 学者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写道:“唐代以后,特别是宋代市民生活的繁 荣,使一向带有神秘色彩的岁时节日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导致宋代节日世俗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繁荣的市民生活 B.宋词的推波助澜 C.发达的商品经济 D.宽松的文化氛围

【答案】C 因果型选择题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知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因果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出原因,标志性的词语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等;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标志性词语是“结果”“导致”等。解答此类试题时:学科@网 (1)要分清是以因求果还是以果求因(本典例为以果求因); (2)要弄清题干(结果)与备选项(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 (3)要紧扣解题限定词,明确要求回答的是哪种类型的原因,如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等; (4)要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具体的解题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时序法。根据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二是理论法。运用基本原理判断因果关系,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三、史观型选择题 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 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晴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高考历史材料类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类选择题答题技巧 无论各科的学习,最后一个多月只要重视突出,肯下苦功总会见效果。那么高考各科答题技巧有哪些呢? 材料类选择题是材料解析题的变形,在材料解析题基础上孕育而生。近年来,它在选择题中的比重就有增无减。因其能将其他如比较型、组合型、逆向型、因果型等各种类型选择题融为一体使试题类型变幻多样,而且能提高考查学生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故而一直深受命题者的青睐。 “材料”来源广泛,同时形式多样,分为文字材料(诗词歌赋、名人名言或文言典籍等)和图表材料(如地图、漫画、照片或统计图表等),前者往往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后者往往考查学生对课本图表的熟知或对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可以说这样实现了历史与语文和数学、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综合跨越。 然而“材料”并不一定对解题有用处,有的只是命题人为了让试卷图文并茂或者是为了专门干扰考生而设的障碍信息。所以在高考考场中解答选择题务必静下心来认真审题,“精”心尽力方能无怨无悔。考生只能关心自己解题需要的信息,对其他毫无意义的干扰要视而不见,否则会误入歧途、浪费时间。要知道,高考中的时间是很昂贵的。按照材料的

重要性,我把这类选择题再细分为三小类: 一.材料是解题关键,需要读懂 页 1 第 1.题干选项均材料。当题干和选项都是材料的时候,很显然,材料不读无法做题,材料不读懂无法做对题。然而,整个题目都是材料的时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的时候,一般我们都会因为看不懂很烦躁而很长时间不能进入正题。所以当遇到这类情况,我们要镇定自如,要坚信麻烦不代表难,难也不是针对我一个,我不会别人也未必会。这样自我宽心可以让我们耐心读题,从而理清题目,快速准确解答。 2.仅是题干有材料。一般来说,“题眼”来自题干。如果题干主体就是材料,那么不言而喻,“题眼”就在材料中,所以读懂题干材料的显性和隐性信息非常必要。显性信息自然一读便可得,至于隐性信息,顾名思义则需要我们的“火眼金睛”去深挖发掘。如何练就我们的“火眼金睛”?除了认真审题和具有扎实基础,还需要的就是抓住细节、反复揣摩。 3.仅是选项有材料。四个选项之一就是题目的正确答案,所以当选项是材料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四个选项认真读懂,然后联系题干要求再作答。这类题目不可偷懒只去读部分选项进行排除,非材料类的选择题之所以可以运用简单排除法,是由于其文字理解难度小,有的叙述错误明显。而材料类选项本身材料就难懂,孰对孰错就更难分辨,模棱两可下是不

高中历史概念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三.概念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题型特点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含义是、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是、准确的理解是等。二是在题干给出的是阐释或现象,在选项中列出四个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目的是、实质是、性质是等’。 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阅读题干或材料,把握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界定; 第三步,除了运用排除法外,还要注意背景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史论结合法等方法的运用。 常用的几种方法: 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 定量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易错陷阱①核心概念理解不到位 例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现代化”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 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内涵,我们不难排除C项和D项;剩下A项和B项,我们就来看哪个更能体现这个趋向了:“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两者比较,当然辛亥革命更符合题意了。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本题的陷阱是:对现代化理解不全面,不能理解现代化的程度,导致选项无法确定。 例2.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解析】本题是当年正答率最低的一道题,是概念型选择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材料信息是“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贵族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也就是说美国反对世袭。四个选项

政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非常好哦)

高中政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一.命题探秘:“万变不离其宗” 历年高考政治学科的命题都力求“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但是,细心比较分析考察后,也不难发现其中所呈现的共同特征: 1、高考命题怎么选材—宏观视角,微观切口 2、高考命题怎么设问—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 3、高考命题怎么立意—有话好好说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核心问题抓不准,答非所问;语言表达不科学、不规范、不专业,口语化严重;分析问题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性、条理性、层次性,语言混乱;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等等。 作答主观性试题,必须做到“言之有序”和“言之有物” 。“在操作上就是要“要点化”;“言之有物”即要求答题的行文要“规范、具体” ,注重政治术语的运用,紧密联系课本相关知识。 二、解题利器:“以不变应万变” 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但是,相对固定的模式还是有的,总结归纳高考题目,我们多少可以总结出一些构思答案的线索和方法。 政治学科的命题设问不外乎以下四种类型或四个角度: 高中政治非选择题类型 十、辨析题 (另一种分类方法:一是“是什么”;二是“为什么”;三是“怎么办” ;四是“如何认识”??? 即前三者的综合) 答题技巧 1、要求回答“是什么???”的题目的解题技巧 这种类型的题目设问的形式是很多的,如“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现象?”、“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 、“材料表明/ 说明了什么道理?”即体现类;这种题目还有一定的限制性,比如限定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或政治常识的某特定角度答题的要求。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回答该类型的题目,首先弄清材料的层次,然后概括出各层的中心意思即论点,最后根据论点回忆教材及时政材料中与此论点相联系的理论知识,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筛选” ,从而确定答题所运用的理论知识。答题要求简明扼要,再现课本知识即可,必要时(一般是哲学题目)适当地联系材料。

反映 说明 表明类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反映说明表明类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推理型选择题指以考查推理能力为主的、兼有考查记忆、提取信息、比较等能力的综合性选择题,其题干的提问项一般是说明、反映、表明或证明等字眼。这类题型具有较强的考查功能,近年来出现频繁,值得探讨。笔者不揣浅陋,试对该题型略作初浅分析,以就正于方家。 依据前提与结论的连接项所表明的关系是否充分,推理型选择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充分条件型和非充分条件型。举例分析如下: 一、充分条件型 该类型提问项一般为“足以说明(证明)”等,表明题干所涉及的信息与题支(结论)必须构成充分条件,结论往往是必然的。 【例一】(2006年天津文综卷)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认”。这足以证明,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简析:题支A:大前提:治理最好意味着社会制度比其他国家优越 小前提:伏尔泰认为,中国是“治理最好的国家”。 结论:伏尔泰认为,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其他国家优越。 大前提:欧洲属于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小前提:伏尔泰认为,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其他国家优越。 结论:伏尔泰认为,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其他国家优越。 依据前提,题支A与结论不符合,所以不能入选。 题支B:大前提: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认”,这句话是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 小前提: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认”。 结论:所以,伏尔泰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高度评价 依据前提无法推出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如果要结论正确,那么它的充分条件至少有两个: 1、欧洲启蒙思想家都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高度评价。 2、伏尔泰是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 题支C:大前提:没有侮辱理性是推崇理性的最低要求。 小前提:启蒙思想推崇理性。 结论:所以,没有侮辱理性是启蒙思想最低要求 大前提:伏尔泰认为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 小前提:没有侮辱理性是启蒙思想最低要求 结论:伏尔泰认为中国人对代理性的态度与启蒙思想最低要求一致。 依据前提,无法推出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假定论题正确,其充分条件至少要包括: 1、启蒙思想推崇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三权分立、君主立宪) 2、儒学主要内容是推崇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三权分立、君主

中考历史选择题三大主要类型解析(通用 )

中考历史选择题三大主要类型解析 1.表述型选择题 表述型选择题包括肯定型选择题和否定型选择题。肯定型选择题题干中常用“标志是”“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在”“反映出”等提示语。否定型选择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性词语,如“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表述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典型例题】 1.(2015·山东泰安)下面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墨子——“兼爱”“非攻” B.韩非——“春秋无义战” C.庄子——“无为而治” D.孙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的识记。从四个选项来看,只有B项搭配错误,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而“春秋无义战”是孟子的言论。 【答案】B 2.(2015·福建福州)法国大革命被认为是一场真正的政治大革命。这场革命爆发的标志是( ) A.攻占巴士底狱 B.处死路易十六 C.拿破仑发动政变 D.颁布《法典》 【解析】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

【答案】A 【解题技巧】 表述型选择题一般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通常的解题方法有: ①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②排除法,通过排除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③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举一反三】 1.“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即互联网对传统行业进行渗透、融合和颠覆,促使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催生新兴产业。“互联网+”最能反映的当前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 A.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生产力 B.科学成果不断涌现 C.新技术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 D.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多个领域的革命 2.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2015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连续12年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就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改革与调整,下面关于生产关系调整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了集体土地所有制 B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C人民公社化实现了全民所有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土地所有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答案】1.D 2.B 2.因果型选择题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方法总结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方法 读材料,审题目,所答所问。 一、依据材料,归纳、概括观点。 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原因、背景、条件、目的、实质、性质等。 三、分析影响、意义、评价等。 1.由……到…… 2. A :…… B :…… 五、分析、理解、说明观点题。探究题、评述观点题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步骤:第一步指出观点,并做解释(解 释观点的含义)。(观点明确)

第二步说明理由:①理论解释②史实论证(史论结合) 六、运用***观点,评价***事件等。 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革命史观等 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阶段评价、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现象和本质的观点等等 山东高考2009--27、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学者,必有种。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带子,记亭言。~.孟干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尢学,乃曹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霄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赦。号百经,自讲求,-——《三宇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7(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 (1)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 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材料二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唧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雏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自尼所著《无倬运行之道路》。 ——粟戴克《世界文化史》 (2)上述两罐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莉科学领域出班了哪些新的变化’(6分) (2)思想领域的变化:冲破封建神学束缚,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中心认识世

高考历史选择题易错类型集锦:“表明”“说明”类选择题(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高考历史选择题易错类型集锦:“表明”“说明”类选 择题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 1、题型特点: "表明"、"说明"类试题也是现象-本质题中的本质题。"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表明、说明的含义相似,但也有所不同,"表明"多含有求答历史现象本质之意,"说明"含有分析、阐述之意。 从历年全国卷高考试题来看,此类试题中的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三种情况:一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因果关系,二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三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判断关系。需要具 体试题具体分析。 2、解题思路: 对此类题目的选项应该首先排除错误说法,然后再看哪个选项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材料信息;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哪个选项离材料更远,哪个更接近本质。"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确切的来说,"表明"题的选项应该只有对错,没有程度关系(现象-本质关系)。不过,全国卷大多数"表明"的正确选项是指向本质的。此外,"表明"是对事物本身的清楚表达,选项中对这一事物的原因分析或影响分析基本上不是正确答案。

高考试题中"反映""表明"是有一定的区别。用命题教师的话来说,"反映"一般指的是表面背后的东西,是一个可深可浅,深触及本质、浅可接近表面,但不是纯表象,具体要看题的要求。 "表明"一般指的是表象,一般来讲,考查的程度比"反映"低。具体的也要根据题意决定,不是僵化的。 这些年的高考题来看(全国卷),"反映"的考察力度还是比较准的,基本是上面的说法,但是"表明"就不太一样了,有的接近"反映",有的是表象。所以,对待高考试题,一定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 实战演练 1.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解析】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于鸦片战争后,材料无法推断出关税主权是否丧失,故 A 项错误;19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被商品经济所取代,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

中考历史九类选择题答题技巧

中考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最佳选择题 此类试题旨在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准确理解能力。其特点是选项和题干隐含着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在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其他选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符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答案。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能”“最符合”“最准确”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难度较大的试题。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所给的材料和最××)的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的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的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进行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特别注意:谨防以偏概全,一点概面,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近三年来我省的中考题: 例1(2012·陕西)13.隋朝就其历史地位而言,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以关中为中心统治全国 B.开凿了大运河 C.开创了为后世沿用的制度 D.为统治者提供了教训 (2013·陕西)13.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社会条件。”以下最符合该论断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闭关锁国政策 例2 (2014年) 16.对下面一组图片所拟定的主题最准确 ...的是 30年代的日本毒计中国军队 1945年日本 取得台儿庄大捷向中国政府投降

A.多行不义必自毙 B.蓄谋已久的日本侵华 C.国共应合作抗日 D.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例3(2015年)17. 【】 ①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②对德国的军备实行严格控制③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④阿尔萨斯和洛林归于法国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二、因果选择题 此类试题旨在考察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或结果等。 考察角度有两方面:一是由结果推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的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 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近三年来我省的中考题: (2012·陕西)17.《共产党宣言》之所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主要原因是() A.由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起草 B.确立了无产阶级必须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的方针 C.提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主张 D.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014年)年6月,美国政府官员提出:“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带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

历史非选择题的基本特点及答题技巧

历史非选择题的基本特点及答题技巧 1.基本结构: 一般由材料和问题组成 1)材料:涉及历史知识或热点知识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 2)问题:主要有五大类 (1)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2)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4)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 (5)简述……的启示 2.基本类型: 材料解析题 3.答案类型: 1)据答案来源分: (1)来源于材料的答案:指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 (2)来源于课本的答案:指出自课本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 (3)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多指根据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答案。 2)据答案内容分: (1)限定性或半限定性答案:指来源于课本或材料中的答案。如: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和部分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2)开放性答案:指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如:问启示题和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3)据答案形式分: (1)列举型:如: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写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等。 (2)简述型:对答案要进行简单论述。 4.解题技巧 1)解题过程应把握好五个环节: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答案)(1)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审题分两步: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可泛读或浏览,也可精读。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等限定词;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2)找(相关信息):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或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问题时,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找信息显得特别重要。找信息主要指通过阅读材料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但针对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如: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时,有时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处、人物、言论等;解答“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问题时,要找出不同材料的异同点或变化。 (3)接(嫁接):嫁接是解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环节。嫁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 (4)转(思维转换):思维转换也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综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转换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政史地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转换;二是同一学科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 在解答历史材料解释题中的比较说明题时,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显得非常重要。 (5)答(组答案):组答案是解题的归宿或落脚点(详见下面的基本要求)。 2)组答案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做到“两化”:要点化、系统化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历史评价影响类型选择题

训练历史评价影响类 1. 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 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2.钱穆评价某一朝代的社会阶层流动:“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此现象() A.以诗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B.促进民族融合高潮到来 C.促使庶族地主开始崛起 D.使平民阶层影响力上升 3.近代学者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说:“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他评价的应是() A.孔孟的仁义之道 B.老子的辨证思想 C.韩非的重刑理论 D.墨子的非攻主张 4.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5.有学者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A.实质是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B.容易产生多数人的暴政 C.调动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D.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权力 6.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这样评价梭伦:“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梭伦改革时,“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主要得益于() A.实行财产等级制 B.废除债务奴隶制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建立四百人会议 7.古代雅典制度在当时就有人视其为理想政体,也有人称其为暴民统治。中世纪时期,雅典民主制基本不为人知。文艺复兴后,雅典民主制被西方人重新发现,17~18世纪,民主仍是一个贬义词。19世纪中叶以后,肯定雅典民主制成为西方学界和政治界的主流观点。对雅典民主制评价的历史变化反映出() A.民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B.历史结论取决于现实的需要 C.历史评价总带有时代性 D.人们对历史的探究永无止境 8.《西方文化概论》在评价罗马法时说道:“它具有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特点,反映了极其复杂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因此属于罗马法中常变常新的动态部分。”这里的“它”指的是()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9.对于二战中的中日战争,一种叫法为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另一种叫法为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对此评价合理的是() A.两种叫法无本质上的区别 B.前者凸显了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 C.两种叫法都不利于史学研究 D.后者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差别 1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限制。与英国相比,此规定的政治影响是() A.让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B.使议会的权力急剧膨胀

高考历史的非选择题的答题技巧.doc

高考历史的非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

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二)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历史地图类选择题解题技巧

历史地图类选择题解题技巧 历史地图类选择题是近年来中考较常见的一种试题类型,该类型试题信息提供的方式有文字和历史地图,地图多数属于试题的题干部分,起辅助说明的作用。历史地图主要包括战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分布图、交通路线图、经济分布图等,此类试题融知识的抽象性与图片的形象性于一体,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可较全面地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因此备受中考命题者的青睐。现以2008年中考中的两道试题为例,谈谈这类选择题的一般解题技巧。 【例1】(2008年中考河北省文综卷22)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文化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各地陆续免费开放了一大批博物馆、纪念馆。回答: 右图最适合陈列在 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B.西柏坡纪念馆 C.平津战役纪念馆 D.抗美援朝纪念馆 【解析】本题从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历史情景入手,配以历史地图,主要考查考生的识图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认真看图,提取有效信息。地图的主要部分在朝鲜半岛,能与此空间区域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只有抗美援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发生在中国境内,西柏坡位于中国河北省平山县,平津战役发生在北京、河北、天津区域,都与图中所示的地理方位不符。故答案为D。 【例2】(2008年中考连云港市7)若开展“与哥伦布同舟远航”的学习活动,应选择右图航线中的 A.①B.②C.③D.④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历史地图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读地图反映的内容,且准确掌握哥伦布的航线。回顾所学知识,①是迪亚士到达好望角的航线,②是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航线,③是麦哲伦船队环球的航线,④是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故答案为B.②。 【方法指导】要想解答好此类题,需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从地图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这是解题的关键。从图片中获取信息,不仅包括图片本身,也包括题干对图片的文字说明以及图片名称、来源等,尽量做到图文互补,提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汇总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汇总 1.最佳型(程度型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型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

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3.否定型(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政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非常好哦)

高中政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命题探秘:“万变不离其宗” 。但是,细心比较分析 考察后,也不难发现其中所呈现的共同特征: 1、高考命题怎么选材—宏观视角,微观切口 2、高考命题怎么设问—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 3、高考命题怎么立意—有话好好说 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核心问题抓不准,答非所问;语言表达不科 学、不规范、不专业,口语化严重;分析问题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性、条理性、 层次性,语言混乱;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等等。 作答主观性试题,必须做到“言之有序”和“言之有物”。“在操作上就是 要“要点化”;“言之有物”即要求答题的行文要“规范、具体”,注重政治术语 的运用,紧密联系课本相关知识。 二、解题利器:“以不变应万变” 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但是,相对固定的模式 还是有的,总结归纳高考题目,我们多少可以总结出一些构思答案的线索和方 法。 政治学科的命题设问不外乎以下四种类型或四个角度: 高中政治非选择题类型 一、意义类;二、为什么(原因)类;三、措施类;四、体现类; 五、如何认识、分析材料中的某一现象六、启示类; 七、如何认识 如何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措施; 八、关系型题目; 九、图表题; 十、辨析题 “是什么”;二是“为什么”;三是“怎么办”; 四是“如何认识”………即前三者的综合) 答题技巧 1、要求回答“是什么……?”的题目的解题技巧 这种类型的题目设问的形式是很多的,如“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现象?”、“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材料表明/说明了什么道理?”即体现类;这种题 目还有一定的限制性,比如限定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或政治常识的某特定角 度答题的要求。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回答该类型的题目,首先弄清材料的层次,然后概括出各层的中心意思即论点, 最后根据论点回忆教材及时政材料中与此论点相联系的理论知识,结合题目的 具体要求进行分析“筛选”,从而确定答题所运用的理论知识。答题要求简明扼 要,再现课本知识即可,必要时(一般是哲学题目)适当地联系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