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13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②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③,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注]①怠:懈怠。②箧:书箱。③舍:学舍,书馆。④媵人:服侍的人。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10.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2分)

(1)手指不可屈伸 (2)夫人好学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媵人持汤沃灌汤.: (2)以衾拥覆衾.:

(3)负笈从师负.: (4)编茅为庵为.:

12.翻译下列两个句子。(4分)

(1)录毕,走送之。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3.〔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3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15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12.解释下列短语。

①援疑质理:②临池学书:

③晚乃善:

1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14.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各表现在哪里?(摘文中原句回答)你怎么看这种学习精神?

15.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三)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慕,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

蒋士铨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③差():同,病愈。

9、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2分)

10、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2分)

①手自笔录.

暇更录.唐宋人诗

②尝.趋百里外

未尝.寝

11、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

12、第二段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2分)

1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3分)

14、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4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注] ①游:交往,求教。②辞色:言辞和神色。

[乙]王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其信然耶?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①,出沧海②,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③肆恣④,而又尝自休于此耶?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⑤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注] ①东方:东方(的名胜)。②沧海:这里指东海。③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④肆恣:也作“恣肆”,意思是放纵、任情。⑤精力:竭尽全力。

10.下列句子加点词与括号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狐假虎威)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果累累)

C.此为其故迹,其信然耶?——(信以为真)

D.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强弩之末)

11.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2.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13.两段文字都写出了宋濂、王羲之走向成功的过程,请概括出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14.根据下列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①请写出两个能表现艰难求学或勤学苦练精神的成语典故。

②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学生,你是如何评价古人这种勤学苦练精神的?(五)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2题。(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程颢与弟颐①讲孔孟绝学②于熙、丰之际③,河洛之士,翕然④而师之。时⑤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⑥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⑦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与游酢⑧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选自《杨时列传?程门立雪》)

注:①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二人并称“二程”,北宋时洛阳人,著名理学家。②绝学:失传了的学说。③熙、丰之际: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④翕然:一致。⑤时:即杨时,人名。

⑥道:思想、学说。⑦赴告:报丧,把死讯通知有关系的人。⑧游酢:人名,北宋时文人。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2分)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B.主人日再食(再:两顿) C.吾道南矣(南:南方)D.时与游酢侍立不去(去:离开)

9.下列各句朗读停顿划分不恰当的一句是()(2分)

A.尝趋百里外 / 从乡之先达 / 执经叩问B.不知口体 / 之奉不若 / 人也 C.同舍生 / 皆被绮绣D.而以书 / 赴告同学者

10.翻译下列文言句子。(2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11.甲文作者在文段结尾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读了文段后,你认为作者求学的艰辛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12.甲文中的宋濂和乙文中的杨时在求学的过程中,对待老师的态度是相同的,这个相同点

是什么?作为现代中学生,请你结合时代和自身体验来评价他们这种师生关系。(2分)

(六)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2题。(15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zhǎn)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明臣言行录》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①晨人持汤沃灌:②腰白玉之环:

③再适长山朱氏:④往往馕粥不充:

8.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9.[甲][乙]两文都有写生活条件艰苦的句子,请你各摘录一句。(2分)

[甲]文:

[乙]文:

10.[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5分)

(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④家贫无资

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2分)假①借。②宽容。③如果,假如。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篇章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2分)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3分)

(八)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2)负箧曳屣()

(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因得遍观群书

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九)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20—24题(14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

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④主人怪.问衡

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十)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8—11题(14分)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2分)

(一)答案

10.(1)手指/不可屈伸 (2)夫/人好学 (画出此处即可)(每小题1分)

11.(1)汤:热水 (2)衾:被子 (3)负:背(背着) (4)为:做(做成)(每小题1分) 12.(1)抄完了,赶紧(或跑着)把书还给人家。 (2)人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

(成就事业)?(关键词翻译准确,语言通顺。)(每小题2分)

13.都表现了人物勤奋好学(嗜学、勤学)和求学不怕险阻(艰辛)的精神。(答到一个方面给2分,答到两个方面给3分。只答“从师学习”给1分)

(二)答案

12.①提出疑难,询问道理。②临近水池处练习写字。③到了晚年才特别好。 13.①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②那么他所擅长的书法艺术,也应该是靠自己花费精力所取得,而不是天生的。 14.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分别表现在:“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对苦学精神赞成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5.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三)答案 9、序或赠序;记。(共2分,每空1分)

10、①抄写②曾经(共2分,每小题1分)

11、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共2分)

12、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共2分)

13、围绕“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共3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14、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共4分,启示2分,结合经历和体验谈1分,语言表达1分)

(四)答案 10.B 11.我虽然愚钝,但最终有所收获。 12.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13.执著、勤奋 14.①成语典故可选填“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等②略

(五)答案 8.C9.B 10.(1)因此人家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2)到颍昌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拜见程颢,彼此相处得很融洽。(此题2分,每句1分,如果每句中译错一个关键词酌情扣分)

11.抄书之苦,求师之难,生活之艰(此题2分,学生任答出两点即可)。

12.恭敬、尊重;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尊师的优良传统,遇到问题虚心向老师请教,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学生能从“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角度作答则更好)。(此题为开放题,一问一分,其中第一问只要学生答得有一定道理即可)。

(六)答案:7①热水②挂在腰间(腰佩) ③到、往④够、充足

8.答案:①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②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洗脸。

9.答案:甲文:“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或“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乙文: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

10.答案要点: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他们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学习他们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业有成。

(七)答案15.①因此②得到③懈怠,放松④钱财(4分,各1分)16.①(2分)17. B (2分)18.(4分)①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②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

19.(1) C (2分)

(2)(3分)

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要点与评分: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结合文段说出看法2分,语言表达1分。

(八)答案18、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

19、能译出主要意思,语言通顺即可。

20、余/因得/遍观群书。

21、(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

(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22、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

(九)答案20、①借②周到③报酬④感到奇怪21、D

22、①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

23、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

24、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②博览群书③虚心请教。

(十)答案:8、B 9、A有时 B地方区域等 C交往 D门

10、(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11、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不同点各讲出一点即可得满分)

中考语文复习对比阅读送东阳马生序

文言文阅读复习之----《送东阳马生序》 提示:该资料需值得保存,可供中考复习时用 姓名:班级: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5.解释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④家贫无资. 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 种解释最适合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2分) 假①借。②宽容。③如果,假如。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 18.将下列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附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 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 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 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 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 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 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 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 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 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 哉? 1.【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 阅读课文第一段段,完成1~3题。(1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3分) A.手自笔录虽人有百手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辞也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 2.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4.选文采取对比的句式阐明道理。如文中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同我的自己的粗袍破衣 作对比,将今日大学生优越的条件同我的艰苦的学习对比,说明业要精,德要成,必须刻苦专一的道理。(2分) 5.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3分) 答(3分)余幼时即嗜学慕圣贤之道以中有足乐者 6.对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3分) 答.(3分)要点:①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②在物质上不盲目攀比;③坚定人生追求,刻苦 勤奋学习。 7、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3分)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肉食者谋之 8、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婉言辞谢 9、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D ) (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4分)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10.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B )(2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1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2分) A.烨然若神人 B.腰白玉之环 C 右备容臭D.主人日再食判若两人腰缠万贯臭气相投再接再厉 1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3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4.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②(2分) 答示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骨闻鸡起舞 15.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16.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3分) 答(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 17.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3分) 答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性(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1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B )(2分) A.录毕,走送之走:跑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19.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A )(2分) A或遇其叱咄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或王命急宣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送东阳马生序课外比较阅读

一、【甲】余幼时即嗜学。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遒④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②学生,耽书③,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④。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臵《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以才名拜太学博士。(选自《北史》) 【注】①范阳遒(qiú):范阳郡道县。②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③耽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④都讲:主讲。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益慕圣贤之道( ) (2)或遇其叱咄( ) (3)同舍生皆被绮绣( ) (4)生徒悉集(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译文:5.如果用“祖莹偷读”作为上联,结合【甲】文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说说【甲】【乙】两文所写人物宋濂和祖莹在读书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下联:共同点:6.体会【甲】【乙】两文画线句子的人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7.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从宋濂求师的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答: 参考答案:3.(1)更;(2)有时;(3)同“披”,穿;(4)全、都。4.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5.示例:宋濂借阅他们都想方设法刻苦读书。6.【甲】通过对比表现宋濂读书的清苦(以读书为乐)。【乙】通过侧面(烘托)表现了祖莹的文章之妙(好)。 7.示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表明求师的艰苦;“余立侍左右”或“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表明虚心、尊师;“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表明要善于质疑 二、【甲】既加冠,-------,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⑦乎?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 2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A.或.遇其叱咄()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若既不出户.() 3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3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2分) 共同之处是: 不同之处是: 32、有副对联,下联是: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只因养尊处优。请你根据《送东阳马升序》做出上联。上联是: 参考答案:28、B 29、有时、地方、苦于担心、大门 30、(1)曾经赶到百里之外,跟从同乡的前辈有识之士,拿着书本虚心请教。(2)人研究学问,不一天天进步就会一天天落后。31、相同点:都告诉人们读书要虚心求教。不同点:甲文叙述了虚心求教别人之艰难;乙文讲述了与别人共同讨论的必要。 32、名闻天下文称四海缘于心无旁骛 三、【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俟其欣悦() (3)于是遂就书()(4)吾徒相教()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7、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8、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3分) 9、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 5、(1)借(2)等待(3)于是,就(4)白白地(每个1分,共4分)6、(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每小题2分,共4分。)7、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而邴原,总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2分。)8、(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3分。能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9、(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3分。能抓住一点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短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短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2018年中考语段阅读真题 1.《送东阳马生序》《忠雅堂集》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佩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硯冰坚,手指不可届伸,弗之忽。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的。以是人多以 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惠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 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 侍左右,拨疑质理,俯身领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佘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铨九龄,母授以《札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 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木尝寝;少痊,辄指壁间 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侠 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息,即怒而数日不及 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巳,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 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 [注]①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10.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从致. 书以观(致使) B. 录毕,走. 送之,不敢稍逾约(奔走) C.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规避) D.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 解(稍微)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教儿低吟之. 以为戏 A.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 怠 B. 从乡之. 先达执经叩问 C. 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 D.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 垄上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1、(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 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与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执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蕴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⑴媵人持汤沃灌()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 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22、找出表现作者幼时守信用的句子。(2分) 答:。 23、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2分) 答:。 2、(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15题。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

【2013年丰台一模】 四、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2-14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略无慕艳.意艳羡。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翻译: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乡里的前辈问难请教。15.宋濂从师学习时遇到过哪些障碍?(3分) 老师严厉,路途艰难,衣食不足 【2009年昌平一模】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2分) A.手自笔.录 B.寓.逆旅主人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腰.白玉之环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⑴以.衾拥覆用⑵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披着⑶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味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可以相互交往。 ⑵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 15.概括出作者成年后为求学所经历的困难。(3分) 老师严厉,路途艰难,衣食不足 【09怀柔一模】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录毕,走.送之走:跑 (2)尝.趋百里外尝:曾经 (3)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训练试题带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 一、(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甲]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2)负箧.曳屣() (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因得遍观群书 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二、(鄂州市2007){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④主人怪.问衡

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或遇其.叱咄 B 弗之.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以书映光而.读之 D 衡乃.穿壁引其光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①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三、(2007年临沂市)[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1无从致.书以观2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 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4颐既.觉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青海省中考题)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青海省中考题) 12.(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 ②尝趋百里外奔赴 ③左佩刀,右备容臭香袋子 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穿

(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B A.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 B.之: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起坐而喧哗者 D.以: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奢华生活? (6)作者的求学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选择感触最深的两点谈谈你的感受。 【分析】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跑着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集锦 一、(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四)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懈怠,放松)(2)负箧曳屣(背) (3)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4)溥幼嗜学(爱好)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完后,急跑着给人家送去,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还书)时间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余因得遍观群书 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 (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二、(鄂州市2007){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②礼愈至:周到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酬④主人怪问衡:感到奇怪 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送东阳马生序》《明史·宋濂传》对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余幼时即嗜学嗜: (2)弗之怠弗: (3)宋濂尝与客饮尝: (4)间问群臣臧否臧: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诚然,卿不朕欺。 12.【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2分) 参考答案: 9.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评分:共2分。每对一处得1分。 10.(1)爱好(2)不(3)曾经(4)善,好 评分:共2分。每空0.5分 11.(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评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2.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

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评分:共2分。每空1分,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中考语文文言文各地试题分类详解:《送东阳马生序》.doc

中考语文文言文各地试题分类详解:《送东 阳马生序》-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 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2)俟其欣悦( ) (3)于是遂就书( ) (4)吾徒相教( )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7、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8、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3分)

《送东阳马生序》与《友人书》对比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B.益慕圣贤之.道则是面墙之.士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写出作者对“先达”的恭敬态度。 B.【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C.【甲】文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D.【乙】文中“丘”指的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诚恳。 B.【乙】文谈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强调了人做学问,要认真钻研,要出门学习,与他人讨论,才能开阔眼界。 C.【甲】文和【乙】两段文字都强调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D.【甲】文和【乙】两段文字都强调学习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开阔眼界。均是采用现身说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分) 译文: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3分) 译文: 【答案】:1.B(A到了;又B结构助词,的C来;凭D更加;增加) 2.A (有叙述写法,无议论写法) 3.D(甲文未强调学习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开阔眼界。乙文无现身说法。) 4. (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诗文翻译】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如果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及答案94798

《送东阳马生序》集锦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2)负.箧曳屣() (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余因得遍观群书 21、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22、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一、答案 18、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 19、能译出主要意思,语言通顺即可。 20、余/因得/遍观群书。21、(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22、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 二、{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②礼愈至.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④主人怪.问衡 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二、答案20、①借②周到③报酬④感到奇怪 21、D 22、①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 23、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②匡衡劳作不 求报酬借书。24、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②博览群书③虚心请教。

[精]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16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①治经②为博士③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④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①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②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 ③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④士:有抱负的人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蒙乃始就学乃: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 (3)孰若孤孰: (4)不敢稍逾约逾约: 1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结友而别足肤皲裂而不知 B.自以为大有所益益慕圣贤之道 C.蒙辞以军中多务以衾拥覆 D.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6.甲、乙两文同为劝学,孙权先向吕蒙指出( ) ,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 ) 和成年后求师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对照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我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天大寒,砚冰坚, 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墨汁)结成的冰很坚硬,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展,也不敢懈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跑着去送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广泛阅读各种书籍。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到了成年,更加羡慕圣人贤人所讲的道理。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有名望的人与自己交往。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曾跑到百里外,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拿着经书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德高望重,学生徒弟挤满了他的屋子,不曾稍微缓和一下言辞与脸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他的左右伺候,提出疑难,探究义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倾听。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有时遇到他的训斥,(我的)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不敢说一句话来答复;等到他高兴了,就再去请教。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得到一些学问。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当我从师求学时,(经常)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答案 编撰人——曹硕 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 18、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 19、能译出主要意思,语言通顺即可。 20、余/因得/遍观群书。 21、(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 (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22、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 鄂州市2007 20、①借②周到③报酬④感到奇怪 21、D 22、①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 23、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 24、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②博览群书③虚心请教。 2007年临沂市 6.⑴引来,得到;⑵询问,请教;⑶书信;⑷醒,睡醒。 7.⑴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⑵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则可) 8.⑴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1分);⑵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2分) 9.不相同(1分)。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1分);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2分)。 05安徽省 17.(3分)(1)借(2)用(3)挂在腰间 18.(6分)(1)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2)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甘肃省中考题)

. 三古诗文阅读(2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15.解释句中加点词语。(2分) (1)俟其欣悦________ (2)持汤沃灌_________ 1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计日以还 B. 从乡之先达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而承天子之宠光 C. 是肤皲裂而不知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久而乃和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8.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4分) 答案: 15.(1)等待,等到。(2)热水 16.B 17.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18.作者现身说法,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明确告诉马生,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