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系统的基本要素
成矿系统

矿学中矿石堆积地称成矿圈闭(冯景兰,1963)或场地准备。
形成矿石堆积场地有三个条件:
一是有足够的矿石堆积空间; 二是有利于矿石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常称为地球化学 障、地球物理障或构造物理化学障,指物理化学性质的 突变带; 三是有封闭矿液使之汇聚而不致分散流失的圈闭(封闭) 条件,包括岩性圈闭和构造圈闭或两者的复合。
1、成矿系统基本要素 (1)成矿物质; (2)成矿流体; (3)成矿能量; (4)成矿流体的运输通道: (5)矿石堆积场地。
(1)成矿物质;
玄武岩 辉铜矿 自然铜
成矿系统基本要素 (2)成矿流体 指各类地质流体经过一定的地质演化而演变为包 含和搬运成矿物质的那一部分流体。 包括来源于大气降水、海水、地层水、岩浆水、 变质水和幔源的流体等。 一些矿化剂如碳、氮、氟、氯、硫、磷等也以多 种形式被溶于水中参与对矿质的搬运和沉淀作用, 在研究成矿流体时常将它们包括在内。
研究成矿的地质 构造背景(包括 壳幔作用对成矿 的控制)
(二)成矿系统结构
(三)成矿系统、成矿系列、成矿区带的联系与区别 1、成矿系统与成矿系列
程裕淇(1993)提出,“矿床成矿系列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和一定地
质环境中,在一定的主导地质成矿作用下形成的,在时间、空间和成因 上都有密切联系,但其具体生成条件是有差别的一组(两个以上)矿床类 型的组合”。 从研究对象看,两者是从不同角度研究矿床问题。 成矿系列 ( 或称矿床成矿系列、矿床组合 )主要从矿床类型组合的 角度去研究相关矿床之间的联系。 成矿系统则从成矿因素、过程和产物(矿床类型组合等)去研究 矿床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研究对象看,成矿系统应包括成矿系列。 在研究内容上,成矿系统在理论内容探索上更为全面。
东昆仑古特提斯活动陆缘成矿系统 海西-印支期东昆北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铁铜铅锌钨锡 多金属成矿系列;海西-印支期东昆仑与造山作用有 关的金矿成矿系列。。。。
成矿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

成矿规律知识点总结高中成矿规律是指地质学家根据对矿床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矿床产状、发育规律的研究,总结出的矿产富集的规律性和客观规律,是指矿床产状、地质构造、成岩作用、流体作用、构造热量等复杂地质作用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工程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矿床成矿规律。
矿床成矿规律是矿床形成、发展和演化的规律,主要包括形成规律、空间分布规律、产状规律、电子颈规律、成矿规模和矿化度规律、成矿周期规律等。
一、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成矿作用是一个系统性的地球化学过程,对于成矿规律,地质构造、地层产状、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地球化学环境等因素都有重要影响。
(一)地质构造与成矿规律1.构造对成矿的影响构造作用是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构造的复杂程度对成矿规律有重要影响。
构造发育差异对成矿规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差异构造是矿床产状差距及产状变形的重要原因。
②差异构造的存在使矿床的形态和长度具有规律性。
③构造对热液作用的空间分布、时间发展和深度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
2.构造与蚀变作用构造对产状变形和岩石兼容性产状变化起主要作用,其中蚀变对矿质和矿床成矿有密切关系。
3.构造对岩浆热液活动的影响热液作用构造和其发育规律关系密切,构造与岩浆活动和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构造对热液作用的空间分布、时间发展和深度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
(二)地层产状与成矿规律1.产状对成矿的影响产状因素是矿床形成、分布和富集的主要外部条件,与构造及岩浆活动的关系密切,对于热液流体的传递和热液的生成均有重要影响。
2.矿床构造对地层产状的影响地质构造对地层产状的作用及其不均匀性,决定了矿床的形状与长度都具有规律性。
3.陆相暴露和海相沉积产状的影响地面降水和海相盐度的不同,以及不同深度产状对热液作用和成矿作用都有所不同,因而对矿化物质的生成和富集有影响。
海相沉积带矿床常具有水平的产状,陆相暴露矿床产状多呈近直的产状。
(三)岩浆活动与成矿规律岩浆作用是自上而下的矿床形成。
成矿作用及成矿系统

内生成矿作用
主要由于地球内部能量,包括热能、动能、 化学能等的作用,导致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 作用。除了到达地表的火山成矿作用并相应 形成火山成因矿床外,其他各种内生成矿作 用都是在地壳内部,即在较高温度和较大压 力条件下进行的
内生成矿作用按其含矿流体性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不 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岩浆成矿作用:指在岩浆的结晶和分异过程中,有 用组分富集成矿的作用,这种作用形成的矿床叫岩 伟晶成矿作用:指富含挥发组分的熔浆,经过结晶 浆矿床。含矿岩浆经过比较完全的分异作用使铁、 分异和气液交代,使有用组分聚集成矿的作用,这 铜、镍、铬等金属及其化合物高度集中而成的熔浆 种作用形成伟晶岩矿床; 热液成矿作用:在含矿热液活动过程 (包括与围岩的 称为矿浆,矿浆沿母岩中裂隙贯入而生成贯入矿体 相互作用过程 (多为富矿); )中,使有用组分集中成矿的作用,其 接触交代成矿作用: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上, 形成的矿床称热液矿床(见气化热液矿床)。热液矿床 主要由于气水溶液的交代作用而使成矿物质富集的作 的形成条件复杂多样,矿床数量很多; 用,其形成的矿床叫接触交代矿床。由于这类矿床经 常产在侵入岩与碳酸盐岩之间并形成典型的夕卡岩矿 物组合,故也称夕卡岩矿床
变质成矿作用
指在接触变质和区域变质过程中所发生的成矿 作用或使原有矿床发生变质改造的作用,其所 形成的矿床称变质矿床。变质成矿作用发生在 地壳内部,成矿的温度和压力较高
按照成矿的地质环境和成矿方式,变质成矿作用可 分为: 接触变质成矿作用:指侵入体与围岩接触时,围岩 受热变质重结晶而形成矿床的作用,所形成的矿床 区域变质成矿作用:指在区域变质作用下,使有用矿 称为接触变质矿床; 物富集的作用,所形成的矿床称为区域变质矿床; 混合岩化成矿作用:指在深变质条件下,由于富碱 硅质深熔熔浆和变质热液交代而发生混合岩化的过 程中,使围岩中的有用物质活化转移而在有利条件 下富集成矿的作用,这种作用形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矿床叫混合岩 化矿床。
成矿系统介绍 [兼容模式]
![成矿系统介绍 [兼容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8d3b9acb0c22590102029d46.png)
成矿系统介绍CO A +++++++++++2Au Cu H 2O FP B何谓成矿系统?成矿系统就是控制各类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地质和地球动力学因素的总和。
研究成矿地质和地球动力学因素的总和研究成矿系统就是,通过究已知矿赋存地区的区域背景;矿床的时空分布;控矿地层;控矿背景矿床的时空分布控矿地层控构造;物理化学过程;流体、岩浆及其他热源的演化过程;氧化、风化、剥蚀、堆积过程。
些重要的概念一些重要的概念矿床:由同成矿系统形成,有足够的资源/储量•矿床:由同一成矿系统形成,有足够的资源和品位达到可以开采的水准的若干矿体组成的矿体群。
•矿点:有一定厚度和品位的单工程见矿点,但不足于达到储量计算的条件。
足于达到储量计算的条件•矿化点:存在矿化异常,但达不到工业利用品位的点。
的点•远景区:已经探查存在成矿可能的地区•废弃矿床:尽管存在一定得储量,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如:经济效益过低)而停止开采的矿床矿床的分类标准•根据围岩划分,例如:以沉积岩为围岩的;与矽卡岩为围岩的;•根据对矿床模型的理解和认知划分,例如:造根据对矿床模型的理解和认知划分例如造山型;PCD(斑岩型);VMS(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根据金属组合划分,例如:铜、铅、锌型;•根据与原始类型的对比划分,例如:卡林型。
•根据矿石类型分类,氧化矿、硫化矿。
当今最新成矿模式•与火山岩有关的矿床(VMS)与火山岩有关的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Cu Pb、Zn、Au、•、Ag)•海底喷流沉积矿床(Sedex)(d•斑岩矿床•卡林型金矿床•矽卡岩矿床•高镁铁质岩铜、镍、矿床Vms矿床构造背景与火山岩有关硫化物的矿床(VMS)•一、此类矿床的赋存位置此类矿床的赋存位置矿床赋存在海底板块结带其两翼平•矿床赋存在海底板块结合带及其两翼的平行断裂带形成的火山弧和弧后盆地。
•矿床往往受平行板块边缘断裂和与板块边缘断裂走向大角度相交的断裂交切部位。
•此类矿床形成海的海水较深一般大于3000米米。
《成矿系统简介》PPT课件

第二讲 成矿系统简介
PTP课件
27
• 一、按构造动力体制划分成矿系统大类
– 构造动力学体制分类:
• (1)伸展(拉张)—裂谷、大型生长断层或同生断层、盆岭 构造、变质核杂岩构造等;
• (2)收缩(挤压)—板块俯冲带(含岛弧、陆缘岩浆弧、构 造混杂岩带等),大型推覆构造、大型逆冲断层等;
• (3)走滑—转换断层、走滑断层系(含拉分盆地)等; • (4)隆升—地幔柱上升、地壳热隆(点)、底辟构造系等; • (5)沉降—沉积盆地、坳陷带等 • (6)大型韧性剪切—结晶基底的韧性剪切带,有逆冲、正滑、
23
• (五)矿石堆积场地
– 指矿床定位场所。在石油地质学中使油气汇集的构 造一岩石因素称为圈闭(trap),在金属成矿学中 矿石堆积地称成矿圈闭(冯景兰,1963)或场地准 备(Guibert, 1986)。形成矿石堆积场地有三个条 件:
• 一是有足够的矿石堆积空间(可以是原已存在,也可以是 在成矿过程中逐步扩展形成);
– 陈毓川等(1998)指出,“成矿系列是具有成因联系
的矿床所组成的自然体”,是“四维空间中有内在
联系的矿床组合”。PTP课件
13
– 翟裕生等(1987)强调矿床成因与岩石建造的 联系,提出“成矿系列是与同一建造有成因 联系的各种成因类型矿床构成的四维整体”。 因此,从定义本身看,成矿系列的研究对象 是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类型组合。
铜、钨、金成矿系统形成机制

铜、钨、金成矿系统形成机制
铜、钨、金是重要的金属矿物资源,它们通常形成于不同的成矿系统中。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成矿系统的形成机制:
铜成矿系统:
1.岩浆作用:在岩浆作用活跃的区域,熔岩中的铜元素会与挥发成分结合形成金属硫化物,随着岩浆的上升,最终形成铜矿床。
2.火山喷发:火山岩熔融后形成火山喷发,热液成分在出露于地表的岩浆中分解,铜元素会被携带,形成深部成矿流体,在下沉过程中,成矿流体通过破裂和节理顺行,最终形成铜矿床。
3.沉积作用:在海洋和湖泊中,含铜物质被泥沙化,通过沉积作用逐渐沉淀形成铜矿床。
钨成矿系统:
1.花岗岩体:从地壳深部升至地表的花岗岩通过水热流体的穿透作用,形成了许多钨矿床。
2.变质作用:云母片岩、页岩等岩石在变质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含钨的脉状矿床。
3.沉积作用:在沉积作用夹层中,随着地质的作用,一些含钨的矿层逐渐形成。
金成矿系统:
1.火山喷发:许多金矿床和火山作用有关,由于熔岩破裂和保护作用,成矿流体可以到达矿化区域,最终形成金矿床。
2.岩浆作用:在岩浆作用下,原材料中的金元素会形成金属硫化物,随着岩浆的上升,成矿流体通过空隙顺行,形成金矿床。
3.沉积作用:在某些地区,金元素被沉积在泥沙中,通过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金矿床。
在自然界中,各种成矿系统的形成机制是非常复杂的,这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地球内部环境,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矿物资源的形成过程。
成矿构造系列的基本问题

成矿构造系列的基本问题汪劲草【摘要】为了将成矿构造研究系统化、定量化与模式化,在重新定义成矿构造概念、界定成矿构造单元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成矿构造系列的新概念.成矿构造系列是指:一定时空域中,同一构造体制下或某种特殊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互联系的一组成矿构造单元的总和,并将成矿构造系列划分为10大类型.成矿构造系列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结构性、开放性等,其层次从大到小可划分为:成矿构造系列→成矿构造亚系列→成矿构造类型→成矿构造单元,并具有时间结构、空间结构、物(探)化(探)结构及分形结构等. 讨论了成矿构造系列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分类原则、研究方法,分析对比了成矿构造系列与构造体系的差别与联系.成矿构造系列这一概念是构造成矿过程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的统一,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与动力的集合,它要求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类比的、综合的观点研究和解决成矿构造预测问题,并力求将构造研究与成矿研究的结合臻于紧密与完善.【期刊名称】《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09(029)004【总页数】11页(P423-433)【关键词】成矿构造;成矿构造单元;成矿构造系列;成矿构造学;成矿构造预测【作者】汪劲草【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3当代成矿构造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成矿构造研究的模式化。
所谓模式化,就是形象化了的抽象,就是把一些复杂而又有内在联系的现象,综合成严密的有成生联系的体系。
这是定量化的前提,也是现代科学的显著特点。
因为“现代科学技术,不是单单研究一个个事物,一个个现象,而是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1]。
李四光[2]主张,把一个地区发生的具有成生联系的各种构造现象,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
这是构造体系的思想,目的是将构造研究系统化、定量化与模式化。
程裕祺等[3]认为,一定地质单元内主要形成于同一成矿期的一组矿床类型,虽然形成的具体地质条件不同,但在区域成矿的发生、发展上具有内在的联系,其共同构成一定的矿床类型组合。
成矿条件和矿化模型

矿物是地质学中一类特别重要的存在,它们是由地壳中的元素按照特定的构成组合而成。
矿物也是岩石主要成分,它和岩石中可能存在的其它矿物形成有机组合,形成复杂的矿化物结构。
因此,分析和模拟岩石形成矿条件和矿化模型非常重要,为后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比较有效的方法。
形成矿条件与矿化模型,是地质学家们经常使用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分析和描述岩石及其内部矿物,以解释岩石的形成过程。
根据以往的先天矿物结构与岩石构造的发现,形成矿条件及其矿化模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基本层面:物质特性、地质环境和空间位置。
1. 物质特性:指矿物组成成分及其结构构造、形状和大小,通常由温度、压力、溶气、pH值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决定。
2. 地质环境:指矿化物及其构造、成分在宏观地质环境中的分布,主要受到火山活动、侵蚀和地壳作用等外部地质因素的影响。
3. 空间位置:指矿物结构在地表空间中的分布,主要受到地质环境和内部特性的协同作用。
通过对以上三个层面中矿物结构构造、形状、大小、地质环境及空间位置进行综合模拟分析,分析人员可以推断出矿物形成的结果及其可能的依据,甚至可以模拟出形成矿条件和矿化模型。
以上将矿物形成矿条件和矿化模型归纳为三个基本方面,是矿物科学研究动态发展和应用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和支撑。
将分析和模拟结果
进一步结合实际应用,将有利于提高矿物科学的研究能力,搭建起科学的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矿系统的基本要素
一个系统有诸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即互相独立,有互相联系。
各个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的处于主导地位,有的处于从属地位,但都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成矿系统中的基本要素有:①成矿物质;②成矿流体;③成矿能量;④成矿流体的输运通道;
⑤矿石堆积场地。
成矿物质是成矿系统中的物质基础,包括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有机质和他们的化合物。
地幔、地壳和水圈是成矿物质的总仓库,能源源不断地供应成矿物质。
按成矿物质来源可分为幔源、壳源、壳幔混源、海水源、大气降水源以及星外源等,其中地幔、地壳来源是最重要的。
成矿物质即可直接来源于一般岩石,也可来源于已初步富集某些矿质的矿源层(岩)。
对矿源层研究的大量文献表明,具备矿源层(岩)固然有利于成矿;不具备矿源层(岩)但成矿地质作用强烈、持续或反复多次,也能将一般岩石中某些成矿物质反复萃取和高度浓集而形成矿体。
矿质来源地壳称为矿源场,类似名词但更宏观的有金属省或地球化学省,它们作区域性分布,并能在较长的地质历史中贡献成矿物质。
一个成矿系统中有一个或若干个矿源场,可是同一性质的,液可以是不同性质的。
矿床中的矿质可是单组成的,如单一的铜矿,液可以是多组成的,它们或来自同一个矿源场,或来自不同矿源场而在运动汇集过程中实行多组分耦合而形成多矿种矿体。
作为矿质直接来源的含矿岩石建造比较易于查明,而作为矿质间接来源的原生矿源地,因其反复变动或距矿产地很远而不易追溯。
现今已有较系统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元素等示踪方法,用以提供关于成矿物质来源地的线索。
成矿流体是指各类地质流体经过一定的地质演化而演变为包含和搬运成矿物质的那一部分流体,包括来源于大气降水、海水、地层水、岩浆水、变质水和幔源的流体等,一些矿化剂也以多种形式被溶于水中参与对矿质的搬运和沉淀、聚集成矿物质,是沟通矿源场、运移场合储运场的纽带和媒介,因而是成矿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要素。
流体的稳定、充分供应是成矿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
在一个成矿系统中,成矿流体可以是一种类型、一个来源,也可以是几种类型、几个来源的耦合。
成矿的能量是成矿动力学的核心是成矿作用的发生,即矿化向成矿转变,这就需要自然力的驱动。
促使成矿的动力是广义的,有热梯度、压力梯度、浓梯度等、速度梯度和化学反应亲和力等。
在这些作用力的驱动下,成矿系统这部机器得以发动和运行,包括流体的萃取、运移、流体输运过程中的水-岩反应以及流体中有用物质的沉降堆积等。
有了动力的供给,系统内部得以保持运动状态和具有自组织的能力,是从无序向有序演化,从而达到成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