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C反应蛋白对动脉硬化及心血管事件的早期诊断意义

合集下载

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在人体血液中广泛存在的蛋白质,在炎症和感染等疾病过程中的浓度会显著增加。

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的水平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

本文将探讨C反应蛋白在临床中的意义和应用。

1. C反应蛋白的生物学特性C反应蛋白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固有免疫系统蛋白质,属于急性相蛋白,它主要参与了机体的炎症反应。

在炎症和组织损伤时,细胞会释放信号分子,促使肝脏合成和释放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通过结合细胞壁的磷脂多糖、坏死细胞、凝血酶和一些病原体等,从而激活补体系统,并介导炎症过程。

因此,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作为炎症和感染程度的一个指标。

2. 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2.1 作为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是一种早期反应蛋白,其水平通常在炎症或损伤发生后的6-8小时内开始升高,达到峰值需要24-48小时。

因此,C反应蛋白常被用作监测炎性疾病的标志物,如感染、创伤、风湿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等。

2.2 预测心血管风险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

高水平的C反应蛋白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用来预测心血管风险,指导预防和治疗策略。

2.3 监测慢性疾病除了急性炎症外,C反应蛋白还可以用来监测一些慢性疾病的状态,如糖尿病、肾病、肿瘤等。

定期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帮助评估疾病的活动性和预后。

3. C反应蛋白的检测方法目前常用的C反应蛋白检测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法、免疫比浊法、免疫化学发光法等。

这些方法对于快速、准确地测量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水平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4. 结语总的来说,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指标,在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医生可以及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预测患者的预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C反应蛋白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有望在多个领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高敏C-反应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高敏C-反应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度均 ≥5 m g / L , 达1 0 0 %。 A组 h s — C R P浓度 异常例数 明显 少于 B组和 c组 , B组 h s — C R P浓度异常例 数则明显少于 c 组,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之 0 . 0 5 ) 。结论 h s - C R P的检测对于心血管疾病 的诊 断和预后均具有重要 的价值和 意义 。
各组 h s — C R P浓 度 、 h s — C R P正 常 及 异 常 百 分
比。
1 . 4 统计 学方 法
1 资料 与 方法
1 . 1 一 般资 料
本次研究采用 S P S S 1 7 . 0软 件 对 数 据 进 行 分 析
和处理 , 以( j) + 表示计量资料 , 行t 检验 , 使用 x z 检 验计数资料 ,以 P < 0 . 0 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 0 5表 示差 异不 具有 统计 学意 义 。 2 结 果
月~ 2 0 1 3年 4月入我院治疗的 6 3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 资料 , 按疾病类型分 为 A组( 稳定型心绞痛组 ) 、 B组( 不 稳 定型心绞痛组 ) 和 c组 ( 急性心肌梗 死组 ) , 三组均有 2 1 例 患者 , 另选择 同期进行体检 的 2 1例健康人 员进行对 照 。对各组 h s — C R P浓度进行 比较。结果 A 、 B 、 c三组的 h s — C R P浓度与对照组比较 均差异显著 , 具有统计 学意义 ( P < 0 . 0 1 ) 。 C组 明显 高于 A、 B两组 , B组 明显 高于 A组 , 差异均具有 统计 学意 义( P < 0 . 0 1 ) 。 其 中A组 h s - C R P浓度 ≥ 5 m g / L的患者 占该组总数的 7 1 . 4 3 %, B组 h s — C R P浓度 ≥5 mg / L的患者 占该组 总数 的 9 0 . 4 8 %, C组患者 h s — C R P浓

hs-CRP临床意义

hs-CRP临床意义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正常值】免疫散射比值法:<2毫克/升。

【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进行动态监控,以预测心肌梗死的危险性。

当超敏
C-反应蛋白>2.1毫克/升时:①初发心肌梗死危险度增加3倍。

②发生出血卒中危险度增加2倍。

③发生严重外周动脉血管性疾病危险度增加4倍
众多研究资料表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不是一种简单的脂质沉积性疾病,机体炎症在AS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随着检测方法的改进,特别是采用一些新的敏感的方法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发现其轻度升高与冠脉事件、卒中及周围血管病相关联,是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是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支架置入患者未来事件的因素。

hs-CRP作为炎症标志物及AS、血栓形成疾病的介导和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正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

超敏C反应蛋白检查临床意义

超敏C反应蛋白检查临床意义

超敏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是血浆中的一种C反应蛋白,又称为高敏C反应蛋白。

1、结构C反应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急性期的非特异性标志物, 是心血管事件危险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

hs-CRP 超敏C反应蛋白是临床实验室采用了超敏感检测技术,能准确的检测低浓度C反应蛋白,提高了试验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是区分低水平炎症状态的灵敏指标, 血清hs-CRP 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脑梗死( ACI) 的发生、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2、病理研究有研究显示,在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中,CRP 升高者预后不佳;hs-CRP 含量与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 是脑梗死患者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而且CRP 也参与了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的病理过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是斑块破裂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CRP 、补体复合物和泡沫细胞等沉积在动脉壁内,CRP 可与脂蛋白结合, 激活补体系统, 产生大量炎症介质,释放氧自由基, 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血管痉挛及不稳定斑块脱落, 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管腔狭窄以及ACI 的发生。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低水平CRP 与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如高血压、高脂血症; 同时,CRP 升高可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脏病、脑卒中的发病率; 因此,CRP 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演变和发展都有关的促炎因子。

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hs-CRP 水平升高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几率是正常健康人的 2 倍, 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是正常者的3 倍。

2003 年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 ESH/ESC) 正式推荐, 高血压患者需检测hs-CRP 水平。

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心血管疾病,新生儿细菌感染,肾移植等方面。

常规C-反应蛋白人类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是指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急性蛋白)。

体检项目中的异常指标解析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意义和解读

体检项目中的异常指标解析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意义和解读

体检项目中的异常指标解析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意义和解读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体检项目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在体检中通常被用于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以及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等炎症相关疾病的风险。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解析hsCRP的意义和解读方法。

一、hsCRP的意义hsCRP是C反应蛋白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当机体遭受感染或组织受到损伤时,免疫系统会释放一些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介质刺激肝脏合成和释放CRP。

hsCRP是较低敏性的C反应蛋白分子,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体内炎症的轻微程度。

体检中对hsCRP的检测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并作为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当hsCRP水平较高时,说明机体内存在较强的炎症反应,这可能与感染、组织损伤、肿瘤等疾病有关。

同时,高水平的hsCRP也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测指标。

二、hsCRP的解读方法1. 参考范围hsCRP的参考范围通常是由实验室根据大量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得出的。

一般来说,参考范围的上限为3.0 mg/L。

当hsCRP水平超出该范围时,可能表示体内存在潜在的炎症或心血管疾病风险。

2. 高敏CRP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大量研究表明,高敏CRP与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的关联。

心血管疾病是指冠心病、心肌梗塞、脑卒中等疾病,其发生与慢性炎症过程密切相关。

hsCRP的升高可能预示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同时也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当hsCRP水平在1.0-3.0 mg/L之间时,被认为是中度心血管风险范围。

如果hsCRP水平超过3.0 mg/L,表明存在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hsCRP并不能直接诊断心血管疾病,它只是一个辅助指标,结合其他临床信息综合判断更准确。

3. 影响hsCRP水平的因素hsCRP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性别、体重、吸烟等习惯,以及一些疾病状态。

高敏C—反应蛋白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高敏C—反应蛋白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高敏C—反应蛋白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目的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中的含量,探讨hs-CRP在冠心病诊断的意义。

方法选择100例冠心病患者为实验组,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测定两组的hs-CRP、TG、HDL-C、CHOL,比较冠心病患者与健康者hs-CRP表达的差异。

按照冠心病发展阶段,将实验组分为心肌梗死组(AMI)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28、稳定型心绞痛组(SAP)49例,比较上述三组与对照组hs-CRP、TG、CHOL、HDL-C和CHOL、HDL-C水平的差异。

结果实验组的hs-CRP、TG、CHOL、HDL-C、CHOL/HDL-C分别为10.81±8.63mg/L、2.28±1.06mmol/L、5.21±1.13mmol/L、1.03±0.26mmol/L和5.05±0.37,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SAP组、UAP组、AMI组的hs-CRP分别为3.87±2.06mg/L、10.54±1.89mg/L、15.53±2.34mg/L,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hs-CRP表达从高到底排序为AMI组、UAP组、SAP 组和对照组。

SAP组的TG、CHOL/HDL-C、UAP组和AMI组的TG、CHOL、HDL-C、CHOL/HDL-C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冠心病患者的hs-CRP 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随着冠心病病情的发展,hs-CRP水平显著提高。

相比于血脂检测指标,Hs-CRP更为灵敏,是临床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指标,有助于更好的判断冠心病的进展情况。

标签:冠心病;炎症反应;hs-CRP;诊断价值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高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典型的炎症反应标志物。

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机制之一[1]。

本文比较了冠心病患者与正常人群的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证实了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发病和进展有一定的关系。

超敏C反应蛋白在动脉硬化性疾病诊疗中的作用_胡良煜

超敏C反应蛋白在动脉硬化性疾病诊疗中的作用_胡良煜

[作者简介]胡良煜(1975—),女,主治医师,E -mail :hu1liang2yu @126.com超敏C 反应蛋白在动脉硬化性疾病诊疗中的作用胡良煜综述,上官改珍审校(解放军323医院检验科,陕西西安730050)[关键词]动脉硬化性疾病;超敏C 反应蛋白;预后判断[中图分类号]R 54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622(2013)01-0060-03C 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 )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质,它可与细菌的细胞壁结合,起抗体样调理作用。

它能激活补体经典途径,促进吞噬细胞功能,抑制血小板磷脂酶,减少其炎症介质的释放等。

因CRP 的血浆水平与炎症的活动性有关,临床上常测定CRP 以判断炎症及疾病的活动性。

超敏C 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 ,hs -CRP )在判断急性脑梗塞、不稳定心绞痛、冠心病等动脉硬化性疾病患者的预后判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CRP 、hs -CRP 的概念及意义感染、烧伤、大手术、创伤等应激原可诱发机体产生快速反应,如体温升高、血糖升高、分解代谢增强、负氮平衡及血浆中的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变化等。

这种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 se ,APR ),这些蛋白质被称为急性期蛋白(acutephase protein ,APP )。

正常血浆中APP 浓度较低,在多种应激原作用下,有些APP 可升高1000倍以上,如C 反应蛋白。

APP 主要由肝脏产生,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亦可产生少量。

关于应激时APP 产生的机制,目前认为主要与单核-巨噬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有关。

在炎症、感染等应激状态下,许多细胞因子的血浆水平明显升高。

细胞因子产生增多后,刺激肝细胞及其他细胞释放APP ,如白细胞介素-1(IL -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可刺激CRP 、血清淀粉样蛋白及补体C3的产生。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cm s f g[ ] N t l r t a i acMe ,0 52 1 : . o e e J . a Ci Pa r o s d 20 ,( )2 oa n c Cd v 9
注 : 稳 定・ 心绞 痛 纰 、 与 t ' t 缺 腑 l纰 、 照 比较 , 『< . l 肿 J J 00
C P本 身 直 接 促 进 炎 性 反 应 , 响 斑 块 的 稳 定 性 。 本 研 究 R 影
显 示 : 性 冠 脉 综 合 征 组 比对 照 组 、 定 性 心 绞 痛 组 、 血 性 急 稳 缺
(8-6 岁 ; 5 4 ) ④对照组 :0名健康体检者 , l . l , - 3 男 2洌 女 8例 平


结果
血浆 h — R s C P水平见表 1 。急性冠 脉综合征组 h ~C P s R 水平 比稳定型心绞 痛组 、 缺血性脑卒 中组 和对照组 明显升 高
( O 0 ) 而稳 定 型 心 绞 痛组 、 血 性 脑 卒 中组 与 对 照 组 h P< . 1 , 缺 s

种 急 性 期 蛋 白 , 一 种 非 常 敏 感 的 非 特 异 性 的 炎 性 反 应 和 是
动 脉 粥样 硬化 是 一 种 炎 性 , 应 性 疾 病 , f = 乏 炎 反 应 在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及 其 并 发 症 的 发病 机 制 中起 着 重 要 作 删 h —C P s R 是 在 炎 性 反 应 过 程 中 继 发 于 细胞 因子 增 高 而 由 肝 细胞 合 成 的
均 年 龄 (54 ) 6 6 岁 排 除 引起 炎 性 子 升高 的其 他 干 扰 因素 -
脑卒 中组 h —C P显著升高( 00 ) 而稳定性 心绞痛 、 s R P< . 1 , 缺 m性脑卒中 、 对照组 h — R s C P水平 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 P > .5 , 00 ) 说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 动脉存在严重 的急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 研 究 收 集 了 从 2007年 10月至 2008年10月 在 深
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并经详细 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既 往无心绞痛、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 性脑卒中并可每6个月随访1次,连续2 a者。排除既 往有心血管病史、Hs-CRP>10 mg/L、肝/肾功能异 常者、CIMT>0.9 mm或已有斑块形成、近期感染 者。符合上述要求者75例。 1.2 方法 1.2.1 基本资料采集及分组 75名研究对象入选后 即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 >55岁 , 女 性 >65岁 ; 吸 烟 ; BMI> 28 kg/m2; 血 脂:甘油三酯(TG)> 1.7 mmol/L,总胆固醇(TC)> 5.1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7 mmol/L, 高 密 度 脂 蛋 白 -胆 固 醇 (HDL-C)< 1.04
动脉硬化是一类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疾病[1] , 但 炎 症 因 子 如 高 敏 C反 应 蛋 白 (Hs-CRP)在 动 脉 硬 化 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仍存在争议[2]。心血管高危因 素 人 群 中 血 浆 Hs-CRP水 平 高 且 颈 动 脉 内 中 膜 厚 度 (CIMT)亦有不同程度的增厚[3],CIMT可用来评价动 脉硬化的存在及其程度[4]。但这种检测方法具有滞 后性,为此,故本研究首次探讨Hs-CRP不同基线水 平对CIMT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效率。
况及初次就诊和6、12、18、24个月复查时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 BMI、吸烟、收缩期高血压、他汀类药物和2型
糖尿病均与Hs-CRP相关(P<0.05),尤以2型糖尿病最明显(r=0.57)。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显示,BMI、吸烟、收缩期
高血压、他汀类药物、 2型糖尿病和Hs-CRP均 与CIMT有关(P<0.01), 尤 其 是Hs-CRP最明显 (β=0.57)。24个月随访期
收 缩 期 高 血 压 、 应 用 他 汀 类 药 物 、 T2DM存 在 关 联 , 其 中 BMI、 吸 烟 、 收 缩 期 高 血 压 、 T2DM与 HsCRP呈正相关,他汀类药物与Hs-CRP呈负相关。相 关 关 系 中 , T2DM对 Hs-CRP影 响 最 大 。 BMI、 吸 烟、收缩期高血压、T2DM以Hs-CRP和颈动脉内中 膜厚度呈正相关,他汀类药物为负相关。 2.2 Hs-CRP基线值与及CIMT增长
间,第4区组CIMT增长最明显。结论 Hs-CRP有独立的动脉硬化和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
பைடு நூலகம்
关键词:高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心血管事件
中图分类号:R 7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4057(2012)05-0507-03
DOI: 10.3969/j.issn.1005-4057.2012.05.010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 Pearson相关分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Hs-CRP、年 龄、性别、血脂、血糖、血压和CIMT的相互关系; 用方差分析和 q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s-CRP与心血管危险因素、CIMT的相互关系 75名研究对象血浆Hs-CRP分别和BMI、吸烟、
收稿日期:2012-02-20;修订日期:2012-06-19 作者简介: 师姗姗(1978- ),女,本科,主治医师。
mmol/L; 高 血 压 ; 2型 糖 尿 病 (T2DM)。 依 据 HsCRP基线四分位值,将其分为4组, Hs-CRP基线值 范 围 分 别 为 : A组 < 0.8 mg/L, B组 0.8~ 1.40 mg/L,C组1.41~2.0 mg/L,D组>2.0 mg/L。 1.2.2 血浆Hs-CRP等指标的检测 清晨采集空腹静 脉血3 mL,采用IMMAGE自动免疫分析系统(放射免 疫法)检测血浆Hs-CRP,最低检测值为0.2 mg/L。同 时检测血脂、血糖。 1.2.3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检测 CIMT的检测由深 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超声科两位检测人员独立进 行。采用7.5 MHz 线阵分析探头,对研究对象进行 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测量(颈总动脉分叉处近 段1 cm为本实验所采用固定检测点),取左右测量值 的 平 均 值 为 检 测 值 。 随 访 者 每 6个 月 测 量 一 次 CIMT,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年增加值计算如下:(随 访值-基线值)/随访时间,单位为(mm/a)。 1.2.4 心脑血管事件随访 心脑血管事件在本研究 中定义为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心血管事件 相关的死亡。心肌梗死:典型心肌缺血临床症状、 心电图显示心肌梗死变化、血心肌坏死标记物升 高;缺血性脑卒中:脑缺血相关临床症状、头颅 CT脑缺血坏死灶;死亡:与心、脑血管事件相关的 死亡。 1.3 统计学处理
基 线 时 , 各 组 间 CIMT值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0.05);6个月后,与A组相比,D组患者CIMT值 明 显 升 高 ,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P<0.05); 随 着 随 访时间延长,各组间差别逐渐增大, 24个 月 时 , D组 患 者 CIMT值 为 (0.99± 0.06) mm, 而 A组 为 (0.67±0.04) mm(P<0.05)。 与 此 同 时 , B、C和D组 内患者随着随访时间延长,CIMT值逐渐增加,24月 后,与基线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组患 者 24月 后 CIMT值 与 基 线 比 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0.05)。 2.3 随访24个月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例数
高敏C反应蛋白对动脉硬化及心血管事件的早期诊断意义
师姗姗,刘幼文,金光临,王 涓,曾繁芳 (广东省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广东深圳 518020)
摘 要: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动脉硬化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 75名动脉硬化
患者根据Hs-CRP基线四分位值将其分为4组,比较其空腹血浆Hs-CRP、TC、LDL-C 、HDL-C、T G、血糖、临床一般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