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TOT技术对脑卒中早期患者平衡及ADL功能的影响

TOT技术对脑卒中早期患者平衡及 ADL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 oriented training,TOT)技术对脑卒中早期患者平衡及ADL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
两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TOT,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每周5天,持续3周。
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功能评价。
结果治疗前两组间BBS及MBI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BBS及MBI均有显著提高(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BBS和MB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OT技术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早期患者平衡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关键词】脑卒中;任务导向性训练;平衡能力;ADL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我国的城乡发病率为19%~20%,25~74岁年龄组中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70/10万和161/10万[1],且逐年升高。
有研究显示,83%的患者存在平衡功能障碍,其中27%不能站立、25%不能迈步,33%可以行走但是存在平衡方面的限制[2],而平衡功能又与日常生活能力有高度相关性[3]。
任务导向性训练(TOT)技术,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研究。
本文拟观察TOT技术对脑卒中早期患者平衡及ADL的影响。
1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1)纳入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4],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的初次发病者,生命体征稳定48h,年龄在18-80岁;②认知功能基本正常;③单侧偏瘫;④病程少于4周;⑤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对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对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60例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B(n=30)两组,两组均接受康复训练治疗,B组联合针灸治疗,并对比疗效,研究起止2021年4月-2022年4月。
结果 B组较A组治疗效果更好,中医症候积分更低,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展开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不仅可以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亦可以积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最终良性影响生活质量与疾病预后水平,值得被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针灸;康复训练;脑卒中;偏瘫;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患,该病最常伴的表现是运动功能障碍。
该病患者是因为中枢神经机能损伤,协调功能和身体控制能力都会出现一定的下降,故而需要在住院期间中进行康复训练以改变其身体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1]。
但也有些研究者认为,虽然运动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但疗效仍达不到临床期望,而将中医干预手段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则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疗效[2]。
中药针灸疗法作为传统的干预措施,对于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生存质量有着特殊的意义[3]。
而此次为了进一步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意义,特将60例患者纳入组间对照研究中,以期获得临床满意预期。
现做如下报告: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60例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B (n=30)两组,研究起止2021年4月-2022年4月。
其中A组男18例(60.00%)/女12例(40.00%);年龄49-78岁,均值(62.69±5.74)岁;病程1-3月,均值(1.53±0.51)月;体重53-89kg,均值(65.26±7.08)kg。
脑机接口联合末端驱动型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脑机接口联合末端驱动型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唐欢;苏彬;车培;梁成盼;王彤【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年(卷),期】2024(39)6【摘要】目的:观察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s,BCI)联合GEO System?下肢机器人(G-EO gait-therapy system,G-EO)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在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招募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下肢主被动踏车训练和G-EO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脑机接口下肢踏车训练和G-EO训练。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Tecnobody平衡评估系统和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均比治疗前显著性改善(P<0.05)。
组间比较,试验组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比对照组显著性改善(P<0.05)。
结论:4周的BCI联合G-EO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具有近期效果。
【总页数】7页(P791-797)【作者】唐欢;苏彬;车培;梁成盼;王彤【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R493【相关文献】1.末端驱动型下肢机器人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临床研究2.骨盆带控制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对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功能和步行效率的影响3.末端驱动型机器人步行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皮质脊髓束重塑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4.Pro-kin平衡仪联合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5.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步行能力、Lovett肌力分级及平衡能力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朱经镇;邹智;王秋纯;张涧;周元;陈红霞;王婷【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9)005【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与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0例)和对照组(11例).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区内的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训练;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区内的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患者的训练均为40min/次,2次/d,5d/周,共治疗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进行的第4周和第8周采用10m步行测试、Berg平衡量表测试、6min步行测试和功能性移动分级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在第4周及第8周的评估中,除对照组患者在第4周的功能性移动分级外,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在第4周的评分中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17);在第8周的评估中试验组患者的除功能性移动分级评分外其余3项评估的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7).结论:对于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训练比常规治疗区内的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更有效的改善其步速、平衡和行走距离,促进患者回归家庭,融入社区.【总页数】6页(P427-432)【作者】朱经镇;邹智;王秋纯;张涧;周元;陈红霞;王婷【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内环西路,510006;香港理工大学;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内环西路,510006;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内环西路,510006;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内环西路,510006;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内环西路,510006;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内环西路,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R493【相关文献】1.下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J], 张大威;叶祥明;林坚;谭同才;孙德标2.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平衡能力、步行功能的影响 [J], 何孝崇;刘彬;顾春燕;汤帆帆;张索飞3.探讨姿势控制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J], 齐珊珊4.跑步机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J], 陈敏;李佐丽;林立;黄琳森;叶秋云5.不同频率的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J], 陈红;黄雨滟;黄厚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资料

TOT的训练模式
TOT 训练强调个体化治疗。 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制定任务时选择难度要适当. 制定 TOT 训练计划应增强任务的功能性及日常性
TOT的训练模式
分析整个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任务并给予 适当帮助 指导家长辅助患儿每天进行多次训练 脑瘫患儿应进行有趣和有效的运动训练 任务的设计应符合患儿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脑性瘫痪定义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 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 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 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知觉、认知、交 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 题
摘自《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
案例介绍
• 姓名:刘xx
• •
年龄 6 男孩 Ⅱ级:孩子可以在双手玩东西的时候在椅 子上坐稳,可以从地板上或者椅子上站起来,但是经常需要一个稳定 的平面供他们的双手拉着或者推着。可以在室内没有任何助行器的帮 助下行走,在室外的水平地面上也可以走上一小段距离。他可以扶着 扶手爬楼梯,但是不能跑和跳
• 运动障碍的类型 痉挛型 双瘫
体现“全人”的康复理念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是 以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为基础的较新的康复治疗 方法之一;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TOT是以个体、任务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 而制定的功能性任务,患者可通过主动尝试在适 应环境的改变的同时,解决功能性任务中所遇到 的问题,并帮助患者学到解决目标任务的方法。
• 粗大运动评级
案例介绍
• 过去的治疗及疗效 • 2岁时诊断为脑性瘫痪(痉挛型 双瘫),予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电 疗、水疗、普通针刺等康复治疗8个月后,患儿目前会爬,能扶住物 品从四点位转换到站立位,能独立行走,但行走距离很短,速度慢, 姿势异常,容易摔跤。 • • 2014年2月做了“FPSR”手术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Chinese Journal o f R ehabilitation Medicine,Mar. 2020, Vol. 35, No.3•综迷•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进展刘四维'关敏1高强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目前中国每年发病人 数超过200万,其中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较长时间内,因脑 卒中所导致的偏身运动功能障碍,需要依赖他人协助才能完 成各种日常生活活动[11<针对脑卒中所导致的偏瘫,国内外 康复治疗从业者提出了为数众多的治疗方法,其中任务导向 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 O T)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报 道,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T O T对脑卒中 后偏瘫的恢复训练更具疗效T O T还能加速偏瘫患者总 体恢复进程|:|,脑卒中急性期、亚急性期与慢性期的康复治疗患 者均可从中获益131。
美国和加拿大均在其近年出版的脑卒中治 疗指南中对T O T有极高证据水平的推荐本文将对T O T 在偏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及相关延伸应用进行综述。
1任务导向性训练简介1.1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偏瘫治疗的起源Janet H.C a r r和 R o b e r t a B.S h e p h e r d于 1987 年发表著作,推出了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训练的运动再学习理论 (m o t o r relearning p r o g r a m,M R P)M R P是把中枢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学习过程,综合应用生物 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行为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或 任务为导向,强调病人主动参与的一种训练方式;近年来 “运动再学习理论”被更直接地改称为"运动学习(m o t o r l e a rning,M L)理论”[h i.T O T被应用于脑卒中偏瘫的康复 治疗,正是由当初的M R P最先推荐使用,并被设计成为运动 学习四大步骤中至关重要的一步|71。
脑卒中后康复的最新研究成果

脑卒中后康复的最新研究成果脑卒中,也被称为中风,是导致世界各地许多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脑卒中后康复是恢复患者身体和认知功能的重要过程。
近年来,针对脑卒中后康复的研究不断推进,涌现出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后康复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运动康复、认知康复和药物治疗等方面的进展。
一、运动康复运动康复对于脑卒中后恢复功能至关重要。
最近的研究表明,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方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功能。
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康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新的策略和方法。
1. 策略性步态训练步态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近期的研究发现,策略性步态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步行模式。
该训练方法通过提供实时反馈和目标导向性训练,帮助患者调整步态方式,增强步行平衡。
2. 健身活动的益处除了传统的康复锻炼,研究人员还探索了不同类型的健身活动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益处。
有研究发现,水上运动、瑜伽和太极等综合性的身体活动对于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还能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交交往。
因此,将这些活动纳入康复计划是值得考虑的。
二、认知康复脑卒中往往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最新的研究在认知康复领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1. 认知锻炼认知锻炼是一种通过刺激大脑以促进认知功能恢复的方法。
研究显示,认知锻炼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
这种锻炼可以包括智力游戏、数学题目、跟读文本等不同形式。
2. 脑机接口技术脑机接口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技术,在认知康复中显示出巨大潜力。
该技术通过将大脑信号与外部设备连接,使脑卒中患者能够通过思维进行交流。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通过脑机接口进行认知康复训练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三、药物治疗在脑卒中后康复研究中,药物治疗也占据重要地位。
最近的研究成果显示,某些药物可以在康复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目前,脑卒中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首要致残疾病,且致死率高,我国每年的新发脑卒中患者在250万例及以上,且大部分患者均会遗留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脑卒中后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特别是步行障碍,是脑卒中致残的一种重要因素[1]。
目前主要通过传统神经促通技术为基础的康复疗法来进行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恢复[2]。
其能够帮助患者提高日常活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传统的训练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采取一对一的训练模式将会导致康复治疗师的数量严重不足,从而加重康复治疗师的负担;且恢复情况也主要依靠康复治疗师的主观判断,没有客观性的定量评估方法,因此会对患者的精准训练产生影响;治疗师的主观经验也会一定程度限制有效的康复效果评估。
近些年来,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A3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及评估系统)成为了一种新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其不仅可以降低康复治疗师的工作负担,同时还可增强康复治疗效果,促进功能恢复[3-4]。
因此,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进一步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将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展开研究,以期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罗玲华黄丽钦陈健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西南昌330008[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平衡及步行功能。
结果两组治疗前BBS、F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BBS、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BBS、FAC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短篇论 著・
下肢任务导 向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张 大威 叶祥 明 林 坚 谭 同才 孙德 标 , 。
1 资料 与 方 法
准 经颅 脑 C 或 MR 确诊 初次发 病 的脑 卒 中患 者 ; 1 , T I ②年 龄
3—6 岁 , 7 5 无严重 的心肝肾等脏器疾病 ; ③病程 6 4 ~2 个月 ;
④ 神志清楚 , 无高级脑功能 障碍 , 能按指令完成任务 ; 下肢 ⑤ 运动功能在 Bu nt ml期 以上 ; 自愿 签署知情 同意书。 rn s o l r I ⑥ 排除标准 : 活动性肝病 、 ① 肝功能不全 ; 严重心血管系统疾 ② 病; ③恶性肿瘤 患者 ; ④其他神经 系统疾病 , 尤其是前庭和小 脑功能障碍 ; ⑤单侧忽 略 、 严重本体感觉减退等并发症 ; ⑥既
步行 功能 障碍 是影 响脑 卒 中患者 E常生 活活动能力 的 t 20 年 3 08 月一 2 1 年 4 00 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康 复科参与 此研究项 目的脑卒中患者 3 例 ; 2 其中男性 2 例 , 0 女性 1 例 。 2 入选标准 : ①符合 19 年全 国第 四届脑 血管病的诊断标 95
保持双脚平行 站立 1s 站立 位下 , 0; 用手去碰超过 自己手臂 长 度 范 围 的不 同方 向上 的物 体 ; 持 前 后 脚成 一 直 线 站立 保
1s 0。②下肢 负重能 力减弱 的训练项 目: 从椅子上 完成坐 到
每次练 习的时 间持续 4 mi。为避免过高 的下肢肌 张力对步 5 n
78 6 WWW. h i o c r ab. n.n e c
中 夏 学 鑫 21 第2卷, 期 田庸 医 骠 01 年, 6 第8
定 。采用 “ 起立 一 行走 ” 时测试 (me “p a d g ”ts, 计 t d u n o et i T T 、mi 步行 实验 s — n t w l ts,MWT评定步 uG ) 6 n li miue a et6 (x k ) 行 能力 。每项测试 正式开 始前 , 允许患 者练习 1 3次 以理 — 后 的新环境 , 以改善 日常生活活动 自理能力 和提 高生存质量 为最 终 目标。这一任务导 向性 的训练 方式 , 使得治疗 思路 由
况 ; 上 台阶训 练。③患侧 下肢廓清 障碍的训练项 目: 跨 卧位
在治疗前和8 周治疗结束后 , 对患者进行步行能力评
D I 03 6/i n10 - 2 22 1.80 8 O : .9 9 .s.0 1 14 .0 1 .1 1 js 0
1 浙江省人民医院康 复医学科 ,104 30 1;2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 内科 ;3 通讯作 者 作者简介 : 张大威 , , 级康 复治疗师 ; 男初 收稿 日 :00 1— 5 期 2 1—0 1
下, 进行屈髋 、 屈膝 、 背屈踝关节训练 ; 站立位下 , 由辅 助患侧
下肢迈 步逐渐 过渡 到抗 阻患侧 下肢迈 步 ; 重运 动平板 训 减
练; 跨越 不 同高度 的障碍 物 。④ 步行 耐力差 的患 者训练 项
目: 功率 自行 车 、 跑步机 、 室外平地及鹅 卵石地面步行 。
两组患者 动作 的完成应 以安全 为前提 , 防止摔倒 发生 。
根据治疗 组患者训 练完成 的情况 , 渐提高训练 的难度 , 逐 如
法如下 : 坐位和立位下躯干的平衡控制能力障碍的训练项 ①
目: 坐在椅子上 , 手臂前伸 , 去碰触椅子前方 的杯子 ; 站起 后 ,
调节椅子的度 、 杯子离椅 子的距离 、 地面 的软硬 ( 通过体操
垫 ) 减重 的分 量 、 、 运动平 板 的速度 、 障碍物 和台 阶的高度 。
重 要因素 。国外文 献研 究显示, 期脑卒 中患者 步行 功能 慢性
障碍 发生率 约为 2 %t, 资料 表明 , 1 “有 发生摔 倒的成 人 中以
脑 卒 中偏瘫 患者 比例最 高 , 回归社 区生 活的脑卒 中患 者 在 中跌倒发 生 比例为 3 . 75 %一7 %, 3 严重影 响脑 卒 中患者 生存 质量 。但 目前偏瘫 患者 步行 功能主要 以抑制异 常运 动模 一1 式, 促进下肢 分离运动为 主的神经生理 疗法为 主 , 于慢性 对 期脑卒 中患者步行 功能障碍 治疗 效果欠佳 ; 当前 , 任务 导 向 性训 练 ( s— r ne ri n ) 起人们 关注 , t k oi td t n g引 a e ai 因此 , 本研 究 旨在探讨 任务导 向性训练对 慢性期脑卒 中患者步行 功能 的 影响 , 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往有痴呆 、 精神病史 患者。 按人组顺 序随机分成 2 , 组 即治 疗组和对照组 , 治疗前 两组 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 均无显著性 意义 ( P>00 ) 见表 1 . , 5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对 照组接 受常规的下肢步行功能训练 , 原则是抑制异常 运动模 式 , 促进下肢分 离运 动。治疗 组则进行任务导向性步 行训练 。治疗前 , 首先评估 影响患 者步行能力 的因素 , 主要 为坐位 和立位下躯 干的平衡控制 能力 、 下肢负重 能力 、 患侧 下肢廓清障碍 的能力和步行耐力 , 然后根据患者主要的步行 障碍影响 因素 , 进行针对性的任务导 向性步行训练 。具体方
行 功能康 复产 生影 响 , 本研 究中选 择性地 采用肌 肉牵 张训
练、 热疗 、 足矫形器 、 踝 口服 巴氯芬 、 注射 肉毒杆 菌毒素等方
法缓 解 过 高 的 肌 张 力 。
1 . 评 定 方 法 3
站转换 ; 站立位 , 两腿平行分开站立或两腿前后并立 , 将重 心 由健腿 转移 向患腿 , 电子 秤反 馈给患 者双 下肢 的负重情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