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中和与神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中国古代的基本 审美形态
中和
中和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 也是最原初的审美形态,它几乎与中 国传统文化同时产生,也一直贯穿在 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发展过程中。
一、“中和”的基本内 涵
“中”的基本内涵
“中”的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对 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 间。
对“中”的重视反映出这个人 最根本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合 二而一、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
《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 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中气以为和。”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大都认为:
宇宙中充满了对立因素,理 想的状态乃是自觉认识和把握这 些对立因素的特点与变易,努力 寻求达到这些对立因素的统一。
2.人格精神的和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雍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已!” (《雍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3、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的基本内涵
“和”是“中”的衍生、发展。它是两个 或(主要是)两个以上对立的、有差异的 因素的融合,比“中”更抽象、更难以把 握。
它不仅是一些互相外在的因素在力量和势 能上的均衡,更是这些因素互相渗透进入 对方内部,发生了内在的联系和融合。
“中和”的基本内涵
“中和”既有量的折中、平衡, 又有至的交汇、融合;也就是说,中 和就是一种尺度,一种标准,它强调 对立的、有差异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之 间的求同存异、平等共生、相互渗透、 融会贯通。

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中和之美

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中和之美

四、从诗歌的主题入手
通过多角度鉴赏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游山西村》这首 诗的背景、意象、句式和主题,还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欣赏古代诗词。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谢谢观看
1、优势
(2)彰显文化内涵: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艺术 作品中表现出来,可以彰显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这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
1、优势
(3)促进社会和谐:中和之美所追求的和谐共处、平衡对称的美学观念也适 用于社会生活。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等方面,中和之美的价值观可以起到促进 和谐的作用。
四、中和之美对于中国古代艺术 鉴赏的重要性
四、中和之美对于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重要性
中和之美对于中国古代艺术鉴赏具有重要意义。以下通过总结中和之美的优 势和不足,进一步阐述其重要性。
1、优势
1、优势
(1)提升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中和之美使得艺术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人们可以感受到和谐、自然的美感,提高自身的审美体验。
1、产生原因
(2)哲学思想:中和之美受到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儒家和道家 思想。儒家强调“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中寻求平衡,达到和谐的目的;而道 家则追求“道法自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些哲学思想为中和之美的产 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2、特点
2、特点
(1)平衡对称:中和之美注重平衡对称的形式美。在艺术作品中,构图、色 彩、线条等元素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和对称,才能表现出和谐的美感。
三、中和之美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三、中和之美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中和之美的产生与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以下通过分析 中和之美的产生原因和特点,进一步阐述其美学观念。

第六章 中国古代审美形态

第六章 中国古代审美形态

人物品评:人的个性自由发扬,精神得到升华
气韵在唐诗中达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峰
初唐: 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补足了对“韵”的忽略;
初唐四杰充实内容,完善形式
盛唐:
山水诗恬淡、清丽,边塞诗雄厚、饱满;
李白潇洒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沈佺期
王勃
刘希夷
孟浩然
高适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帽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
小叩柴扉久不开 。
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
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 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 情;此数者虚,不可能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 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 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谓为不能者,固不 知画也。 ——(清)邹一桂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琱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塞下曲》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 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 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 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 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 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 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 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 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 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 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 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 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中和浅析课件

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中和浅析课件

“中和”与传统诗教
温柔 敦厚
中和
发乎情, 止乎礼义 情深而不诡…… 文丽而不淫
“中和”与西方的“和谐”观念之比较
• 有人认为,“中和”并非我国特有的美学范畴,西 方古代也讲“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和谐 为美。确实如此。但西方所谓和谐,今生在比例、 调和、均衡、对称以至“黄金分割”等事物形体关 系,不同于我们归结为情理、文质的中和。按照西 方人的思路,形体的和谐反映着宇宙秩序的整一性, 所以追求和谐可以通向“模仿自然”;而根据我们 的逻辑,情理、文质的结合,关乎内在人性的协调, 所以“中和”之美只能导源于人的“美善相兼”的 本质。这里分明也昭示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性格。— —陈伯海:《论中国文学的民族性格》
关睢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 一首古老的情歌,感情质 朴纯真,语言朴素优美, 韵律和谐,意境优美.
《诗经·关睢》在儒家视野中的评价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 《论语·八佾》 • “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也;伤者,哀之 过而害于和也。”——朱熹:《诗集传序》 • “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 —孔安论语》中孔子高度赞扬了《诗 经》中的《关睢》: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 伤。
《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中和之美在人生和美学上的双重意义
• 1.中和是中国古人的人生境界感性 显现,表现为对天地境界的贴近和 对和谐的生存样态的向往,本身就 具有生活和的双重价值。
• 2.中和的基本内涵和审美特征包含着 对立因素的折中、调和,包含着多样 性的统一,因此,中和之美在人生和 美学上的意义也表现为在这两方面的 活动领域,都善于容纳、吸收新出现 的、外来的对立因素和有差异的因素, 不断进行调整,达到新的中和状态, 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 • 3.中和是一种整体效果,一种在整体 上均衡、和谐的状态。

美学

美学

美学1.审美现象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即:审美客体,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2.人类对审美现象的反思是源远流长的,这一源远流长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的哦啊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3.审美意识分为:初级审美意识(最典型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劳动中)、高级审美意识4.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时间是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的。

5.“美学之父”:鲍姆加登6.Aesthetica(拉丁文,此词的德文Asthetik,英文Aesthetic)“感性学”,也就是今天讲的“美学”7.美学研究方法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

从学科性质来看,最核心、最本质的方法:哲学方法(理由:P25)8.美学研究的各种哲学方法所体现的基本原则:①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9.西方美学史的基本特色:他它始终被当作哲学的一个分支或组成部分来看,并与哲学史一起经历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10.11.悲剧理论:①亚里士多德:“过失说”“进化说”;②黑格尔:“矛盾冲突说”12.作家作品:宗炳《画山水序》;刘勰《文心雕龙》;司空图《诗品》13.朗吉弩斯《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

14.崇高的特点:(同“审美形态”)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优美的特点15.康德:①“数学的崇高”:体积大或数量大;②“力学的崇高”:力量的巨大和不可抗御16.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神妙、气韵、意境17.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不自觉性和突发性、非逻辑性、创造性)18.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19.艺术创造经历了触发、孕育、生产三个阶段20.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物质材料层、符号形式层、意象世界层、超验意境层、21.音乐艺术最鲜明地表现了时间艺术的根本特征22.德国美学家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发表于1795年,此书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而且对审美教育的性质、特征、作用也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美学单选填空

美学单选填空

1西方创立美学学科的美学家是鲍姆加登2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审美活动3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4丑和荒诞是19世纪中叶以后,有其是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才成为审美形态的,这体现了审美形态的生成性5在西方早期,狭义的美主要指的是优美6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净化心灵7下列不属于经验主义的美学家是乔治。

桑塔亚娜8审美距离这一概念是由下列哪位美学家提出的布洛9倡导心理距离说的美学家是布洛10载道说和娱乐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艺术的功能11集体无意识说是从哪个角度对艺术下的定义艺术起源12艺术天才的形成主要由于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13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融合是指审美意向14卢梭的小说《爱弥儿》对读者进行打破陈规陋习、张扬个性的教育,这体现了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15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向得到怎样的表达物态化16最为纯粹的时间艺术是音乐17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的英国美学家是荷加兹18把美育目标的实现成为消融渣滓的朱熹19寓教于乐反映出美育和德育的统一20王国维所划分的意境的两种类型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1审美活动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是指审美活动直接是目的本身2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深刻揭示了审美对象的开放性3中国古代的诗学背后往往有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体现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4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理论家是毕达哥拉斯5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从而把审美与认知活动区别开来的经验主义美学家是休谟6直觉是把握生命及其生成过程的唯一方法,是下列哪位哲学家的观点柏格森7在审美经验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情感活动8提出美是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主张的是黑格尔9在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审美想象10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的理论是集体无意识说11提出有意味的形式说美学家是克莱夫。

贝尔12格式心理学认为,在人的知觉能力和对象的形式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使主体与对象之间获得统一。

美学00037 第六章审美教育论 章节练习题

美学00037 第六章审美教育论   章节练习题

第六章审美教育论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最主要休现在()A.诗B.歌C.舞D.乐答案:D解析: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乐记》中就已经开始强调美育潜移默化的感染功能。

”乐“是诗、歌、舞的统称,开始成为自觉的美育的主要形式。

分值:1.02.《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说明()A.艺术感动是潜移默化的B.美育需要动力C.美育以风为动力D.美育雷厉风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美育思想。

《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认为作品对人的感化像是风的吹动那样,触动人的心灵,强调了艺术感动的潜移默化特征。

分值:1.03.作为美育实现过程的“消融查(渣)滓”说的提出者是()A.董仲舒B.顾炎武C.朱熹D.韩愈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美育思想。

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便是朱熹“消融查滓”的过程。

这种说法,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效果的“净化”思想。

分值:1.04.率先把“美育”一词引人中国的是()A.王国维B.蔡元培C.梁启超D.鲁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美育思想。

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1901年他在《哲学总论》一文中就用到了“美育”概念,是中国近代以倡导美育著称的学者。

他的美育思想在近代最具影响力。

分值:1.05.蔡元培对中国近代美学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A.“以美育代宗教”说B.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力C.艺术可以“畅神”D“性欲升华”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美育思想。

B项是梁启超的观点;C项是南朝宋画家宗炳的观点;D项是弗洛伊德的观点。

分值:1.06.最早把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的是()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鲁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美育思想。

1903年,王国维发表了《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分值:1.07.在中国美学史上,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美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教学要点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教学要点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教学要点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审美形态的差异是双方不同的现实生活基础、审美实践活动、思维模式、语言特征以及文化精神所决定的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特征:1.综合性。

是生命状态、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等各个层面的结合。

2.相互之间都具有渗透性很难找出截然不同、毫无关联的两个概念;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现实土壤和文化资源的产物,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都包含着中国所特有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核心。

一、“中和”的基本内涵“中”的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

对于“中”的重视反映出中国人最根本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合二而一、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允执厥中”“中而有节,和而不同”《尚书•尧典》中的“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它早于西周末年史伯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所谓“成均之法”的“均”就是“调”的意思,也就是指对音乐各要素的调和。

所以“成均之法”是音乐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之—。

而“成均之法’’的最高准则就是“中和”。

中和就是一种尺度,一种标准,它强调对立的、有差异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之间的求同存异、平等共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二、中和的文化渊源和思想基础从中国的文化史来看.儒道两家的互补构成了华夏文化的审美复调,儒家文化的“基本意象”的代表是乐,而且是雅乐,其风格是中和。

道家文化的“基本意象”的代表是水墨山水画.其风格是玄妙。

儒家的和吴经熊说:“中国哲学有三大主流,就是儒家、道家和释家,而释家尤以掸宗为最重要。

这三大主流,全部洋溢着悦乐的精神。

……一般说来,儒家的悦乐导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道家的悦乐,在于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乃至于由忘我而找到真我;禅宗的悦乐则寄托在明心见性,求得本来面目而达到人世、出世的和谐。

由此可见,和谐实在是儒家、道家和禅宗三家悦乐精神的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的适中:
礼: 由于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情欲要求与外界 往往相冲突,那么,如何对待这种冲突,也就存 在调节适中的问题。对此,古代中国,一方面在 现实生活中提出以“礼”制约的主张,一方面则 提出在审美活动中以理性来协调。 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 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 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 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 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晏婴对“中”、“和”、“同”的认识: 《左传》昭公二十年,齐国的大夫晏婴提出过“和” 与“同”相异的概念。他认为“和”是集合许多不同的对 立因素而成的统一;而“同”是简单的同一。他说:“和 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CHAN火单)之以薪, 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这就是说“和”好像作汤羹,加上各种作料,鱼、肉, 以及烹调,使各种味道调和,然后做得可口。 晏婴以音乐为例,音乐必须有“清浊、大小、短长、 急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等声音, 然后才能“相济”以组成乐曲。简单的同一则不能有这些 效果,他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 谁能听之?” 晏婴还把这种“和”与“同”相异的思想运用到政治 的君臣关系上。他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 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再以“巧直”、“意采”为例: 中国古代诗学认为,诗歌创作要努力做到对 立的因素达到和谐统一。唐代皎然为此提出“巧 直”、“意采”的概念,皎然认为, “巧”与 “直”、“意”与“采”是对立的一对范畴,但 在诗歌创作中,人们往往顾此失彼,废巧尚直, 废采尚意。但高明的诗家则“兼而求之”。皎然 在《诗式· 诗有二废》中提出:“虽欲废巧尚直, 而思致不得置;虽欲废言尚意,而典丽不得移。” 皎然在《诗式· 诗有六至》中倡导诗要“至险 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高而无迹, 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这其中自然暗含中 和的精髓。
“中”与“和”最为基本的意思,表现为它是中国古 人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 也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农耕 文化精神的荟萃。 在古人看来,天地之序对于自身的生存至关重要。 《国语· 周语》中伶州鸠在应答周景王时提出:“气无滞 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 利,物备而乐成。”相反,天地之气,“若过其序,民生 乱也。”伶州鸠在这里道出了古代先人的一个基本的生存 认识,即只有天地有序,阴阳调和,才能嘉生繁祉,五谷 丰登,造福百姓。 对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和,一方面集中反映了古代 先人的最根本的哲学思维:一方面是对自然或事物呈现为 对立、变化、统一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于天地之和的渴 求,又催发了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滋生。“中和是古 代中国人在特定自然环境和历史现实中的生存智慧的一种 体现。”
古人对此颇多论述,兹举几例: 宋代的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者,述事以寄情。 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 人深也。如将盛气直述,更无余味,则感人也浅,乌能使 其不知手舞足蹈?”
明代钟惺在《文文瑞诗议序》中论道:“诗之为教, 和平冲淡,使人有一唱三叹,深永不尽之趣。”“哀乐含 情,妙在都不说破。” 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善言情者,吞吐 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 清代的叶燮在《原诗· 内篇》中写道:“诗之至处,妙 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
三、中和之美在人生与美学上的双重意义
1、中和是中国古人的人生境界感性显 现,表现为对天地境界的贴近和对和谐的 生存样态的向往,本身就具有生活和审美 的双重价值。 2、中和的基本内涵和审美特征包含着对 立因素的折中、调和,包含着多样性的统 一,因此,中和之美在人生和美学上的意 义也表现为在这两方面的活动领域,都善 于容纳、吸收新出现的、外来的对立因素 和有差异的因素,不断进行调整、达到新 的中和状态,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
2、中和中表现出 对审美对象、审美心态、审美主客体关系所应有 的审美尺度、审美理想的价值确认。中和是主体 在审美活动中所实现的和谐、顺遂的人生境界的 体现。 在中国古典美学历史上,中和的核心内涵具 有统摄其他审美范畴的总体意义。“情志”、 “文质”、“格调”、“虚静”、“比兴”、 “意境”、“含蓄”、“巧直”、“意采”等都 与“中和”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三、中和的审美特征
1、中和强调适度 2、中和是多样性的统一 3、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 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1、中和强调适度
第一、 情感的适中。 第二、人格精神的和谐。 第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一、 情感的适中。
人的本质表现—— 情感:
中国古人认为,情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荀 子指出: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 骨体肌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 自然,不待事而向生之者也。” “性者,天之就 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以 “情和”之美为例: “情和”强调节制,即强调情感不要过度,也就是 在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中,主体抒发、宣泄感情不能失控、 过度。相反,需要注重“情和”之美。在“情和”的感受 状态中达到宁静、舒畅,这是中国古典美学所追求的一贯 精神。 “情和”为美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温柔敦厚,诗教 也”、“诗以含蓄为上”的命题中。 诗是言情的,但诗在表达情感时不宜直露,而应“温 柔敦厚”,委婉含蓄。恰如在五代时的僧淳在《诗评》中 所论的那样:“夫缘情蓄意,诗之要旨也。高不言高,意 中含其高;远不言远,意中含其远;闲不言闲,意中含其 闲;静不言静,意中含其静。”由此中和之情是含蓄不尽、 令人回味无限之情,滋味无限,极具魅力。
关于自然或事物是对立、变化、统一的认识: 事物的对立,在《周易》中可以找到许多文 字,像吉凶、祸福、大小、远近、内外、进退、 往来、上下、得丧、存亡、生死、泰否、损益等 等。 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事物的存在是相互对 立和依存的思想。如美丑、难易、长短、高下、 前后、有无、损益、刚柔、强弱、祸福、荣辱、 智愚、巧拙、大小、生死、胜败、攻守、进退、 静躁、轻重等都是对立统一的。一方不存在,对 方也就不存在。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3、中和是一种整体效果,一种在整体上均衡、 和谐的状态。因此,在人生实践和审美活 动中的中和之美,就是要求注重整体,不 允许有某个局部过于突出,使得整体反而 为之黯淡,更不允许有某个部分与整体格 格不入,破坏整体的统一;如果出现这种 不和谐的情况,就会对它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之服从整体的中和之美的需要,或者为 了整体效果的需要而舍弃局部。
情感可以说是推动人们进行艺术创作 和审美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 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 舞。(《礼记· 檀弓》)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 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礼 记· 乐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故叹之,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不足,不知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经· 大序》)
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中和与神妙 第一节 中和 第二节 神妙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第一节 中和
一、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核心内涵 二、中和的审美特征 三、中和之美在人生与美学上的双重意义
一、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核心内涵
1、中和的概念内涵 “中”,在中国古代所表示的,是对 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和”, 表示的是两个或(主要是)两个以上对立 的、有差异的因素的融合。
再如结构的多样性统一: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中,对于结构, 大都讲究偏正相间,有正有奇;收放相间, 有开有合;起伏相间,有断有续;虚实相 间,有隐有显;疏密相间,有详有略。
3、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 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天”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含义:物质之天, 即与地相对之天;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上帝, 有人格的天、帝;运命之天,指人生中无可奈何 的命运;自然之天,指自然之运行;义理之天, 指宇宙的最高原理。“天人合”中的“天”与上 述含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只是在具体的语境 中各有侧重。
第二节 神妙
一、神妙的内涵
二、神妙的审美特征
一、神妙的内涵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神”一般是与 “形”相对的审美形态。“形”指外在的 形貌、体态,“神”指内在的精神、心灵。 在美学史上,神具有多种复杂的含义。 教材中引述了一段资料:
“神”的含义: (1)神明、神灵,多用以说明文艺创 作中灵感勃发,宛若有超自然的力量相助。 如唐皎然《诗式》:“虽取由我衷,而得 若神授。”“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 若不可遏,宛若神助。”杜甫《独酌成 诗》:“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2)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本质。
孔子评《诗经· 周南· 关雎》,称其“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成了后世诗歌评 论的一条重要标准。《礼记· 中庸》说: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和。”它们都主张,无论在现实生活中, 还是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都要对情 感加以一定的节制。
第二,人格精神的和谐 人格精神的和谐,也体现出对适度的 追求。 以儒家的主张为例,孔子心目中的理 想的人格精神:直道中行、刚柔并济、外 圆内方等等。内中包含的是人格的完美不 简单在于一味的刚猛、或一味的柔弱。过 之,就不是适度,就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 道家的人格精神所强调的和谐适度则在于 遗弃自我和感性欲求“和以天倪”。
第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和的中强调的是喜怒哀乐之未发的 本然的状态。这种本然状态实质上就是天 地自然的自然状态。人效法天地自然,人 与天地自然达到和谐,这是一切文艺中诗 情画意产生的根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在自然被破坏的今天尤显其审美价值。
2、中和是多样性的统一。
中和所体现的多样性的统一,如前所述,它是人们关 于自然或事物是对立、变化、统一的认识。而其表现在审 美活动上则有丰富的内涵。例如,体现在审美对象的形式 方面,中国古典美学有音乐的“声和”的美学主张;有诗 歌的音节、结构对变化协调 “和”的追求,等等。体现 在审美主体方面则有主体之生理与心理、伦理道德与审美 观念、等的多样性统一的涵养标准,等等。 例如,对于音节的多样统一,陆机在《文赋》中总结 的规律是:“暨音声之迭代,若五声之相宜。”沈约在 《宋书· 谢灵运传论》中提出:“音声要”使宫羽相变, 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 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