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第三篇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第六章__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_中和与神妙案例

古人对此颇多论述,兹举几例: 宋代的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者,述事以寄情。 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 人深也。如将盛气直述,更无余味,则感人也浅,乌能使 其不知手舞足蹈?”
明代钟惺在《文文瑞诗议序》中论道:“诗之为教, 和平冲淡,使人有一唱三叹,深永不尽之趣。”“哀乐含 情,妙在都不说破。” 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善言情者,吞吐 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 清代的叶燮在《原诗· 内篇》中写道:“诗之至处,妙 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
2、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核心内涵
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核心内涵,集中表现出 对审美对象、审美心态、审美主客体关系所应有 的审美尺度、审美理想的价值确认。中和是主体 在审美活动中所实现的和谐、顺遂的人生境界的 体现。 在中国古典美学历史上,中和的核心内涵具 有统摄其他审美范畴的总体意义。“情志”、 “文质”、“格调”、“虚静”、“比兴”、 “意境”、“含蓄”、“巧直”、“意采”等都 与“中和”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3、中和是一种整体效果,一种在整体上均衡、 和谐的状态。因此,在人生实践和审美活 动中的中和之美,就是要求注重整体,不 允许有某个局部过于突出,使得整体反而 为之黯淡,更不允许有某个部分与整体格 格不入,破坏整体的统一;如果出现这种 不和谐的情况,就会对它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之服从整体的中和之美的需要,或者为 了整体效果的需要而舍弃局部。
三、中和的审美特征
1、中和强调适度 2、中和是多样性的统一 3、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 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1、中和强调适度
第一、 情感的适中。 第二、人格精神的和谐。 第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一、 情感的适中。
人的本质表现—— 情感: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中和”与传统诗教
温柔 敦厚
发乎情, 止乎礼义
中和
情深而不诡…… 文丽而不淫
“中和”与西方的“和谐”观念之
比较
❖ 有人认为,“中和”并非我国特有的美学范畴,西方古代也 讲“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和谐为美。确实如此。 但西方所谓和谐,今生在比例、调和、均衡、对称以至“黄 金分割”等事物形体关系,不同于我们归结为情理、文质的 中和。按照西方人的思路,形体的和谐反映着宇宙秩序的整 一性,所以追求和谐可以通向“模仿自然”;而根据我们的 逻辑,情理、文质的结合,关乎内在人性的协调,所以“中 和”之美只能导源于人的“美善相兼”的本质。这里分明也 昭示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性格。
“道”之两端
道
儒家:人道 (仁)
道家:天道 (无)
❖ 4.为什么选择中和、神妙、气韵和意境作为中国 古代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原因:1,2,3 5.从人生境界和审美形态的联系来看:
中和 神妙 气韵 意境
生存智慧 理想境界 运行之道 艺术境界
第一节 中和
❖ 一、“中和”的基本 内涵
❖ 二、中和的文化渊源 和思想基础
❖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 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 ❖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传》
❖ (一)强调适度 ❖ 1.情感的适中 ❖ 2.人格精神的和谐 ❖ 3.人与自然的和谐 ❖ (二)多样性的统一 ❖ (三)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是天人
第三章 审美形态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与优美关系 的论述(续)
自我保存:崇高感的基础(?);社会交往:优美感的基础(?) 崇高与美的比较--对象上:体积巨大,体积较小;表面:凸凹不平,平滑光 亮;线条:直线,曲线;色彩:阴暗朦胧,明快开朗;质:坚实笨重,轻 巧娇柔;性质:以痛感为基础,以快感为基础 博克对崇高与美的研究还局限于心理原因和形式表现,把美感等同于生理快感, 忽视了理性。对康德影响很大。 3、十九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把对崇高的研究上升到哲学高度,揭示了 崇高与美的区别,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的独特地位,对西方文艺发展产生 重大影响(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相同:都属于审美判断 不同:(1)对象上,美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且对象的形式是有限的。崇高的 对象是“无形式”,对象的形式是无限的。康德把崇高分为“数的崇高” (无限)和“力的崇高”(巨大)。
(三)崇高的美学特征(续)
3、艺术中的崇高:现实中崇高的集中表现,两种形式-- 艺术所描绘的对象本身是崇高的; 对象本身不崇高,但艺术手段是崇高的,因而作品也是崇高的。 崇高以打破形式美的法则来形成其粗犷、深邃的特点,如米开朗琪罗的顽石 (只有从高山上滚下来丝毫不受损坏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伦勃朗的 黑暗,贝多芬、柴科夫斯基的不协和音等等。 优美是和谐的,代表令人喜爱的对象,其形式是可亲近的、协调的;崇高是生 存意义的伟大,代表令人崇敬的对象,其形式是巨大伟岸、气势磅礴。 优美的原型是原始的和谐;崇高的原型是原始崇拜。(具体见教材) 中国的“秀美”强调对象的端庄文雅,西方的“优美”强调对象的亲近和谐。 中国的“壮美”强调在对自然的欣赏以及正义对于非正义的胜利中显现的 人格的伟大高尚;西方的“崇高”强调在人与世界的斗争冲突中揭示出人 性的伟大。 崇高的审美意义在于,以高扬理性为前提,揭示了人性和人的生存意义。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

西方审美形态受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和影响:
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的哲学思想归结起来是理 念论和上帝一元论。理念论实质上就是伦理内容, 就是道德至上的原则。在美学上,就是把道德标 尺与审美标准混为一谈。
文艺复兴之后,以人为本的理性主义成为了西方 美学的哲学基础到了到了近代,尼采看到了科学 及理性不仅造成了信仰的失落,而且也造成了人 生存在意义的丧失,因而对科学持批判的态度, 提出“上帝死了”的口号,引起了西方人道德的 崩溃、毁灭和倾覆。在这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背 景下,丑和荒诞的审美形态就脱颖而出了。
中西方造型艺术的区别
西方雕塑写实,中国的雕塑写意。原因: 中国造型艺术基于对善的伦理要求,很少出现裸 体雕塑,强调“传神写照”的神与气,不刻意地 追求比例和解剖,不去追求外在形象的精确与酷 似,而是重视情感和性格塑造的审美意识,关注 人物和动物的神采和意蕴,并加以有意的突出、 夸张或变形,使形象更为鲜明。 西方造型艺术基于写真和科学性的要求,雕塑艺 术自古希腊以来就以人体为主,注重形体的比例、 结构、神态等。(图片)
中西方语言特点的区别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属于表意性的象形文 字,能指和所指结合得很紧密,象“月” 这样一个汉字就可以表达一个意象,这个 意象融合了人的感觉、体验和想象。西方 的拼音文字的能指和所指完全是随意的, 是理性的产物。
闻一多分析说,“惟有象形的中国汉字, 可以直接展现绘画的美。西方的文学要变 成声音,透过想象才能感到绘画的美”。
4、二重性
是指审美形态的指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以“悲剧”审美形态为例,中西方古代悲 剧既有巨大的不同,又有许多相通之处。 古希腊悲剧《俄底普斯王》中杀父娶母的 令人发怵的命运冲突,的确不为中国古代 审美文化所具有的,但其中的悲壮又为中 西所共有。无论是《窦娥冤》还是《红楼 梦》都具有悲壮的特点。
美学00037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章节练习题

汉语言文学——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论一、单项选择题1.审美形态是多种因素的统一,其中核心的因素是()A.审美情趣B.人生境界C.审美风格D.天地境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审美形态的核心因素。
审美形态的核心内涵与人的存在实践息息相关,它是基于人的存在的人生样态、人生境界的形象反映。
分值:1.02.优美、喜剧、丑和荒诞等审美形态成为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审美形态,主要是由于()A.文化的认同B.社会的发展C.艺术的变迁D.实践的提升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审美形态的内涵。
随着文化的认同,优美、喜剧、丑和荒诞等审美形态成为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审美形态。
分值:1.03.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是指()A.感性与理性的统一B.逻辑与历史的统一C.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统一D.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答案:D解析: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是指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分值:1.04.中国文论中所谓“不平则鸣”“发愤著书”等命题,实质上都是揭示文艺创作中的()A.崇高现象B.悲剧心理C.荒诞感D.虚无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审英形态的普遍有效性。
“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命题都与悲剧功能的研究有关,体现了中国文论对于悲剧心理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进行的有益探讨。
分值:1.05.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的审美形态是()B.崇高C.荒诞D.乖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优美的审美对象的特征。
可以被纳入“优美”这一审美形态的审美对象,在形式与审美感受上往往具有以下特征: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的形式特征,对于优美的对象,常常以清新、秀丽、柔媚、娇小、纤巧、精致、当静、淡雅、素静、轻盈等加以描述。
分值:1.06.最早被人类认识和把握的审美形态是()A.优美B.崇高C.悲剧D.喜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优美。
优美是美最一般的形态,是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把握的美的范畴。
分值:1.07.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里所说的美主要是指()B.优美C.悲剧D.喜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优美观念的演进。
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意境解析课件

3.情景并茂式
• 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抒情与写景 在此达到了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 程度。
虞美人 ——李煜
•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向东流。
• 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明喻,令人想像出一 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梦回故都,站在城 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 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不刻不在翻波、涌浪 流向大海。这句词抓住词人的愁和滚滚东流 的春水的共同点进行了形象的描绘: • 多——越来越多, • 久——永无尽期, • 长——没有尽头, • 深——深不可测, • 永——无时不在,绵绵不断……词人的愁情 与东逝的流水交相呼应,情态必现,形成一 种情景并茂的境界。
(四)有无相生——虚实、动静
• • • •
《归园田居 》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作者的意愿,透过实景巧妙地传达出来,虚实相间。 读者通过感受意境的美来感受诗人的思想意境。这个 意境美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草、豆苗、布衣的人、衣 上的露水、锄头,营造出的是最为普通的乡间生活, 但这种普通的乡间生活却蕴涵着淡泊名利的大志向。
意境的审美内涵和特征
• • • • • • (一)主客统一 (二)情景交融 (三)时空转换 (四)有无相生 (五)言有尽而意无穷 (六)辩证的哲理智慧
(一)主客统一 ——极致是“物我两忘”
•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 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 与!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 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 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 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美学》教学资料全部

《美学》教学资料全部南通大学美学高金生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描述教材使用电子教案绪论第一章 美的本质第二章 美的形态第三章 审美范畴第四章 审美感受第五章 审美教育多媒体课件绪论第一章第二章考核办法单元测验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试题库参考文献《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美学学分: 3 总学时: 54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高级文秘)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师范、高级文秘)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审美活动论、审美经验论、审美形态论、艺术审美论、审美教育论等理论的讲解与研读,借助已有的历史考古文献、丰富的文学艺术资源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充分发掘学生的审美潜能,调动他们已有的人文知识储备,使之在掌握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期基础上,能较为充分地把握自然的奥秘,人生的价值、社会的真谛和艺术的意蕴 ,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6学时)本编着重探讨审美现象与审美学科的区别,美学学科的形成与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以及美学与人生之间的根本联系。
掌握美学的历史性与逻辑性的同时,不可忽视它的现实性与人生切己性。
第一章审美现象和美学学科的形成(2学时)1. 了解:人生与审美现象2. 识记:审美的历史性3. 掌握:美学学科的诞生第二章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2学时)1. 识记:美学发展简明线索2. 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3. 了解: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第三章美学的基本问题(2学时)1. 识记:美学的哲学基础2. 掌握:美学的内在问题3. 了解:审美与人生第二编审美活动论(9学时)本编主要探讨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以及审美活动发生的条件与类型。
明确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美因人的存在而有价值,人的存在因为拥有美而升华。
第一章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3学时)1. 识记: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2. 掌握: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3. 掌握: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4. 了解: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第二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3学时)1. 掌握: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2. 掌握: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3. 识记: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第三章审美活动的发生(3学时)1. 了解:审美发生理论概述阿2. 掌握: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3. 识记: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第三编审美形态论(10学时)本编主要论述中西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主要审美形态,重点掌握悲剧与喜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以及中和、气韵、意境等审美范畴的内涵与精神。
2023美育云端课堂心得体会

2023美育云端课堂心得体会2023美育云端课堂心得体会1美学就像文学入门一样,理论性很强,充满概念。
前几节课就跟严肃的哲学讲座一样,有些深奥。
老师列的书我一本都没看,所以前几周听课比较难,但是逐渐接受理论分析后,课程就变得轻松了。
课程太多,稍有走神就跟不上讲课进度,上课不敢乱走。
但是,我觉得老师不用课件是对的。
因为有些课程有课件,所以我一直觉得下课看课件没问题。
但审美内容是大板块理性分析,理解比死记硬背更重要。
老师上课会举例,然后用课本进行理论分析,比课后冥思苦想要好。
这学期学美学的心态不是为了考试而学,而是为了模仿。
平时看一些文学作品的赏析,总觉得作者的分析处处都是以美学或者文学理论为依据,有些依据也可以用来分析他琢磨出来的作品,比他浅薄的分析和鉴赏要好。
教材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审美活动、审美形式、审美体验、艺术审美和审美教育。
老师花大量时间讲解绪论,主要介绍美学的历史、性质、规律和基本问题,为整个学期打下基础。
如果你意识到什么是审美,再去学习就会轻松很多。
以前我一直指出审美对象是雕塑和绘画。
我的视野非常狭窄和零碎。
我不知道中国美学的起源,但潜意识里我总是把美学的起源定在魏晋南北朝。
只有当艺术在这个时候从自发性变成了意识,我在学习美学之后才意识到美学是与哲学隔绝的。
美学本来是依附于哲学的。
随着研究对象的扩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它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科书将《易经》中人们对自然、世界及其形成方式的认识作为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也将两种昂加思想的关系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模式,将美学与哲学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美学不仅是文艺的辅助工具,也是心理学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认为美学是“关于美的知识”,把美学的对象看作是文化艺术中关于美的部分是很自然的,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丑与荒诞都是现代美学中重要的审美形式,但它们在自然形态和道德形态上都不同于丑与荒诞。
我也是一个倾向于“美”,回避“丑”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制情感要求我们,在通过艺 术创作和审美活动表达宣泄情感的 同时,又不为情感所驱使,而造成 情感失控泛滥,从而达到一种宁静、 舒畅的愉悦。
12
(一)中和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强调适度
2、人格精神的和谐 ❀中和作为中国古代的审美 形态,具有综合性。
❀孔子 教育的使命:培养 “人”“和谐的人” 理想人格精神:中和
15
(三)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 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1、“天人合一”中的“天”,在 具体的语境中有多重含义: 物质之天 主宰之天 运命之天 自然之天 义理之天
2、天人合一是一种中和的生命观 念、思想意识和审美理想。
16
四、中和之美在人生与美学上的双重意义
中国文化是十分早熟的文化,形成了早熟的、 较为完善的意识形态和艺术理论。中国文化的特 点是生活、生产实践和艺术、审美活动紧密相连、 彼此不分的特点。
2、后儒在解释中和时,直接将中和与天地 之道并举。 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孔颖达《礼记正义》
从后儒对中和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两点 美学思想: ①保持天地本然状态的境界思想:《乐记》 ②矛盾统一的和谐思想:《论和具有明显的哲学思想的 贯通性和影响力的持久性和广泛性。
中和之美在中国人的人生和美学上都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
17
四、中和之美在人生与美学上的双重意义
1、中和之美本身就具有生活和审美的双重价值。它既是 中国古代审美活动中的理想和基本标准,也是伦理实践中 的理想和审美标准。中和之“美”,也是中和之“善”。
2、中和之美在人生和美学意义上,都善于容纳、吸收新 出现的、外来的对立因素和有差异的因素,不断调整,达 到新的中和状态。
3、中和是一种整体效果,一种整体上均衡、和谐的状态。
18
四、中和之美在人生与美学上的双重意义
中和这一审美形态也有自身的缺陷: 强调个人情感的和谐、平和,要求个人顺应
伦理规范,注重整体效果,这些方面都偏向于消 泯个人的个性和情感的多样性表达;一旦偏离中 和自身规定而走向极端化,就会造成对个人情感 的严重束缚,甚至扼杀个性。
(2)审美概念
《神女赋》《文心雕龙》
1、《礼记·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立焉,万物育焉。
中: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 天人合一;从喜怒哀乐的对立中求统一
和:感情发作必须有节制,从而达到和谐、顺遂而不是矛
盾斗争的境界。
7
一、“中和”的基本内涵
中和矛盾统一的和谐思想贯彻于儒家思想、 沟通道家辩证思想,具有很强的涵盖性。
对中国悲剧形态产生了影响:大团圆结局
9
二、中和的文化渊源和思想基础
(一)中和的文化渊源
❀中国文化是多种区域性文化汇聚、融 合的结果
❀融合的过程中发生过大量的战争,战 争的作用是辩证的
❀春秋时代,中国古代贵族文化精神发 展成熟,孔子对其作出总结,把它视为 政治、礼教、艺术和人格修养的思想。 这种文化精神呈现于审美文化,就是中 和的审美形态。
03 04
作品的内在精神本质
高境界
05
这些含义虽然复杂,但不外乎艺术创作与欣赏中主体的 内在品质、客体的内在品质和主客体结合,即审美中体现的 对于“道”的体悟的三个方面,并引出许多近义概念。 21
一、神妙的内涵
2、妙 (1)哲学层面上:《老子》 ❀支配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 精微奥妙而又无从究诘的规律。 ❀无规定性、无限性 ❀与整个宇宙造化的本体与生命相 通,又与神那种不可捉摸的超自然 性天然地沟通
10
(二)中和的思想基础
1、阴阳、五行观念 阴阳: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 由相互对立、消长的因素构成的。 五行:金、木、水、火、土
2、天人合一 ❀儒、道等各家共有 ❀造就了古人的世界观和人生境 界,支配着效法天地、崇尚自然、 追求和谐的审美形态的生成。
11
三、中和的审美特征
(一)中和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强调 适度 1、情感的适中 ❀对于情感的节制,是人类文明进 步的表现。
19
第二节 神妙
一、神妙的内涵
1、神 (1)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神”一般是与“形”相对的 审美形态。 形:外在的形貌、体态 神:内在的精神、心灵
20
一、神妙的内涵
1、神
(2)在美学史上,“神”具有多种复杂的含义,文论界一般
认为:
神明、神灵 作者之精神、心灵以及
01 02
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本质
创作中的艺术思维活动 艺术创作所达到的最
4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2、如何归纳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我们认为 从道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似乎会产生一个较为 统一的逻辑框架。
我们应该从哲学的高度追本溯源,再从美 学史中加以归纳和厘定。其原则是,某一形态 理论的最具有概括性和影响力的说法,在后来 的文化传播和实际影响中是否具有一贯性和传 承性。
13
(一)中和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强调适度
3、人与自然的和谐 ❀本然状态
14
(二)中和作为审美价值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多 样性的统一
1、中和的“多样性的统一”,是 平和的、宁静的、渐进的
2、音乐与中国古代礼教 ❀《左传·昭公二十年》《礼 记·乐记》《国语·郑语》 ❀中国古代伦理和礼仪规范,是 “寓教于乐”的,具有审美的性质。 以中和为标准,具有多样性的统一。
张载《正蒙·乾称》
5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3、选择中和、神妙、气韵和意境作为中国古 代最基本的审美形态,不是说他们能涵盖所有 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及其历史演变的全貌,而是 因为: ①人生实践的范畴、理想境界,普适性原则 ②贯通性、源远流长性 ③代表性、概括性和兼容性
6
第一节 中和
一、“中和”的基本内涵
美学
朱 立 元 主高 编等
教 育 出 版 社
1
第三篇 审美形态论
第一章 审美形态概说 第二章 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2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第一节 中和 第二节 神妙 第三节 气韵 第四节 意境
3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1、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大致具有两方面 特征: ❀它们都具有综合性。 ❀它们相互之间都具有渗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