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共118页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中国古代的基本 审美形态
中和
中和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 也是最原初的审美形态,它几乎与中 国传统文化同时产生,也一直贯穿在 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发展过程中。
一、“中和”的基本内 涵
“中”的基本内涵
“中”的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对 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 间。
对“中”的重视反映出这个人 最根本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合 二而一、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
《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 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中气以为和。”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大都认为:
宇宙中充满了对立因素,理 想的状态乃是自觉认识和把握这 些对立因素的特点与变易,努力 寻求达到这些对立因素的统一。
2.人格精神的和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雍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已!” (《雍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3、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的基本内涵
“和”是“中”的衍生、发展。它是两个 或(主要是)两个以上对立的、有差异的 因素的融合,比“中”更抽象、更难以把 握。
它不仅是一些互相外在的因素在力量和势 能上的均衡,更是这些因素互相渗透进入 对方内部,发生了内在的联系和融合。
“中和”的基本内涵
“中和”既有量的折中、平衡, 又有至的交汇、融合;也就是说,中 和就是一种尺度,一种标准,它强调 对立的、有差异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之 间的求同存异、平等共生、相互渗透、 融会贯通。
中和
中和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 也是最原初的审美形态,它几乎与中 国传统文化同时产生,也一直贯穿在 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发展过程中。
一、“中和”的基本内 涵
“中”的基本内涵
“中”的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对 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 间。
对“中”的重视反映出这个人 最根本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合 二而一、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
《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 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中气以为和。”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大都认为:
宇宙中充满了对立因素,理 想的状态乃是自觉认识和把握这 些对立因素的特点与变易,努力 寻求达到这些对立因素的统一。
2.人格精神的和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雍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已!” (《雍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3、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的基本内涵
“和”是“中”的衍生、发展。它是两个 或(主要是)两个以上对立的、有差异的 因素的融合,比“中”更抽象、更难以把 握。
它不仅是一些互相外在的因素在力量和势 能上的均衡,更是这些因素互相渗透进入 对方内部,发生了内在的联系和融合。
“中和”的基本内涵
“中和”既有量的折中、平衡, 又有至的交汇、融合;也就是说,中 和就是一种尺度,一种标准,它强调 对立的、有差异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之 间的求同存异、平等共生、相互渗透、 融会贯通。
第六章__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_中和与神妙案例

古人对此颇多论述,兹举几例: 宋代的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诗者,述事以寄情。 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 人深也。如将盛气直述,更无余味,则感人也浅,乌能使 其不知手舞足蹈?”
明代钟惺在《文文瑞诗议序》中论道:“诗之为教, 和平冲淡,使人有一唱三叹,深永不尽之趣。”“哀乐含 情,妙在都不说破。” 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善言情者,吞吐 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 清代的叶燮在《原诗· 内篇》中写道:“诗之至处,妙 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
2、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核心内涵
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核心内涵,集中表现出 对审美对象、审美心态、审美主客体关系所应有 的审美尺度、审美理想的价值确认。中和是主体 在审美活动中所实现的和谐、顺遂的人生境界的 体现。 在中国古典美学历史上,中和的核心内涵具 有统摄其他审美范畴的总体意义。“情志”、 “文质”、“格调”、“虚静”、“比兴”、 “意境”、“含蓄”、“巧直”、“意采”等都 与“中和”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3、中和是一种整体效果,一种在整体上均衡、 和谐的状态。因此,在人生实践和审美活 动中的中和之美,就是要求注重整体,不 允许有某个局部过于突出,使得整体反而 为之黯淡,更不允许有某个部分与整体格 格不入,破坏整体的统一;如果出现这种 不和谐的情况,就会对它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之服从整体的中和之美的需要,或者为 了整体效果的需要而舍弃局部。
三、中和的审美特征
1、中和强调适度 2、中和是多样性的统一 3、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 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1、中和强调适度
第一、 情感的适中。 第二、人格精神的和谐。 第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一、 情感的适中。
人的本质表现—— 情感: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中和”与传统诗教
温柔 敦厚
发乎情, 止乎礼义
中和
情深而不诡…… 文丽而不淫
“中和”与西方的“和谐”观念之
比较
❖ 有人认为,“中和”并非我国特有的美学范畴,西方古代也 讲“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和谐为美。确实如此。 但西方所谓和谐,今生在比例、调和、均衡、对称以至“黄 金分割”等事物形体关系,不同于我们归结为情理、文质的 中和。按照西方人的思路,形体的和谐反映着宇宙秩序的整 一性,所以追求和谐可以通向“模仿自然”;而根据我们的 逻辑,情理、文质的结合,关乎内在人性的协调,所以“中 和”之美只能导源于人的“美善相兼”的本质。这里分明也 昭示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性格。
“道”之两端
道
儒家:人道 (仁)
道家:天道 (无)
❖ 4.为什么选择中和、神妙、气韵和意境作为中国 古代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原因:1,2,3 5.从人生境界和审美形态的联系来看:
中和 神妙 气韵 意境
生存智慧 理想境界 运行之道 艺术境界
第一节 中和
❖ 一、“中和”的基本 内涵
❖ 二、中和的文化渊源 和思想基础
❖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 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 ❖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传》
❖ (一)强调适度 ❖ 1.情感的适中 ❖ 2.人格精神的和谐 ❖ 3.人与自然的和谐 ❖ (二)多样性的统一 ❖ (三)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是天人
第三章 审美形态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与优美关系 的论述(续)
自我保存:崇高感的基础(?);社会交往:优美感的基础(?) 崇高与美的比较--对象上:体积巨大,体积较小;表面:凸凹不平,平滑光 亮;线条:直线,曲线;色彩:阴暗朦胧,明快开朗;质:坚实笨重,轻 巧娇柔;性质:以痛感为基础,以快感为基础 博克对崇高与美的研究还局限于心理原因和形式表现,把美感等同于生理快感, 忽视了理性。对康德影响很大。 3、十九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把对崇高的研究上升到哲学高度,揭示了 崇高与美的区别,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的独特地位,对西方文艺发展产生 重大影响(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相同:都属于审美判断 不同:(1)对象上,美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且对象的形式是有限的。崇高的 对象是“无形式”,对象的形式是无限的。康德把崇高分为“数的崇高” (无限)和“力的崇高”(巨大)。
(三)崇高的美学特征(续)
3、艺术中的崇高:现实中崇高的集中表现,两种形式-- 艺术所描绘的对象本身是崇高的; 对象本身不崇高,但艺术手段是崇高的,因而作品也是崇高的。 崇高以打破形式美的法则来形成其粗犷、深邃的特点,如米开朗琪罗的顽石 (只有从高山上滚下来丝毫不受损坏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伦勃朗的 黑暗,贝多芬、柴科夫斯基的不协和音等等。 优美是和谐的,代表令人喜爱的对象,其形式是可亲近的、协调的;崇高是生 存意义的伟大,代表令人崇敬的对象,其形式是巨大伟岸、气势磅礴。 优美的原型是原始的和谐;崇高的原型是原始崇拜。(具体见教材) 中国的“秀美”强调对象的端庄文雅,西方的“优美”强调对象的亲近和谐。 中国的“壮美”强调在对自然的欣赏以及正义对于非正义的胜利中显现的 人格的伟大高尚;西方的“崇高”强调在人与世界的斗争冲突中揭示出人 性的伟大。 崇高的审美意义在于,以高扬理性为前提,揭示了人性和人的生存意义。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

西方审美形态受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和影响:
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的哲学思想归结起来是理 念论和上帝一元论。理念论实质上就是伦理内容, 就是道德至上的原则。在美学上,就是把道德标 尺与审美标准混为一谈。
文艺复兴之后,以人为本的理性主义成为了西方 美学的哲学基础到了到了近代,尼采看到了科学 及理性不仅造成了信仰的失落,而且也造成了人 生存在意义的丧失,因而对科学持批判的态度, 提出“上帝死了”的口号,引起了西方人道德的 崩溃、毁灭和倾覆。在这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背 景下,丑和荒诞的审美形态就脱颖而出了。
中西方造型艺术的区别
西方雕塑写实,中国的雕塑写意。原因: 中国造型艺术基于对善的伦理要求,很少出现裸 体雕塑,强调“传神写照”的神与气,不刻意地 追求比例和解剖,不去追求外在形象的精确与酷 似,而是重视情感和性格塑造的审美意识,关注 人物和动物的神采和意蕴,并加以有意的突出、 夸张或变形,使形象更为鲜明。 西方造型艺术基于写真和科学性的要求,雕塑艺 术自古希腊以来就以人体为主,注重形体的比例、 结构、神态等。(图片)
中西方语言特点的区别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属于表意性的象形文 字,能指和所指结合得很紧密,象“月” 这样一个汉字就可以表达一个意象,这个 意象融合了人的感觉、体验和想象。西方 的拼音文字的能指和所指完全是随意的, 是理性的产物。
闻一多分析说,“惟有象形的中国汉字, 可以直接展现绘画的美。西方的文学要变 成声音,透过想象才能感到绘画的美”。
4、二重性
是指审美形态的指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以“悲剧”审美形态为例,中西方古代悲 剧既有巨大的不同,又有许多相通之处。 古希腊悲剧《俄底普斯王》中杀父娶母的 令人发怵的命运冲突,的确不为中国古代 审美文化所具有的,但其中的悲壮又为中 西所共有。无论是《窦娥冤》还是《红楼 梦》都具有悲壮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意境解析课件

3.情景并茂式
• 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抒情与写景 在此达到了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 程度。
虞美人 ——李煜
•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向东流。
• 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明喻,令人想像出一 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梦回故都,站在城 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 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不刻不在翻波、涌浪 流向大海。这句词抓住词人的愁和滚滚东流 的春水的共同点进行了形象的描绘: • 多——越来越多, • 久——永无尽期, • 长——没有尽头, • 深——深不可测, • 永——无时不在,绵绵不断……词人的愁情 与东逝的流水交相呼应,情态必现,形成一 种情景并茂的境界。
(四)有无相生——虚实、动静
• • • •
《归园田居 》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作者的意愿,透过实景巧妙地传达出来,虚实相间。 读者通过感受意境的美来感受诗人的思想意境。这个 意境美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草、豆苗、布衣的人、衣 上的露水、锄头,营造出的是最为普通的乡间生活, 但这种普通的乡间生活却蕴涵着淡泊名利的大志向。
意境的审美内涵和特征
• • • • • • (一)主客统一 (二)情景交融 (三)时空转换 (四)有无相生 (五)言有尽而意无穷 (六)辩证的哲理智慧
(一)主客统一 ——极致是“物我两忘”
•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 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 与!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 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 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 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30第三篇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情感是推动人们进行创作和审美 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
节制情感要求我们,在通过艺 术创作和审美活动表达宣泄情感的 同时,又不为情感所驱使,而造成 情感失控泛滥,从而达到一种宁静、 舒畅的愉悦。
12
(一)中和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强调适度
2、人格精神的和谐 ❀中和作为中国古代的审美 形态,具有综合性。
❀孔子 教育的使命:培养 “人”“和谐的人” 理想人格精神:中和
15
(三)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 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1、“天人合一”中的“天”,在 具体的语境中有多重含义: 物质之天 主宰之天 运命之天 自然之天 义理之天
2、天人合一是一种中和的生命观 念、思想意识和审美理想。
16
四、中和之美在人生与美学上的双重意义
中国文化是十分早熟的文化,形成了早熟的、 较为完善的意识形态和艺术理论。中国文化的特 点是生活、生产实践和艺术、审美活动紧密相连、 彼此不分的特点。
2、后儒在解释中和时,直接将中和与天地 之道并举。 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孔颖达《礼记正义》
从后儒对中和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两点 美学思想: ①保持天地本然状态的境界思想:《乐记》 ②矛盾统一的和谐思想:《论和具有明显的哲学思想的 贯通性和影响力的持久性和广泛性。
中和之美在中国人的人生和美学上都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
17
四、中和之美在人生与美学上的双重意义
1、中和之美本身就具有生活和审美的双重价值。它既是 中国古代审美活动中的理想和基本标准,也是伦理实践中 的理想和审美标准。中和之“美”,也是中和之“善”。
2、中和之美在人生和美学意义上,都善于容纳、吸收新 出现的、外来的对立因素和有差异的因素,不断调整,达 到新的中和状态。
节制情感要求我们,在通过艺 术创作和审美活动表达宣泄情感的 同时,又不为情感所驱使,而造成 情感失控泛滥,从而达到一种宁静、 舒畅的愉悦。
12
(一)中和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强调适度
2、人格精神的和谐 ❀中和作为中国古代的审美 形态,具有综合性。
❀孔子 教育的使命:培养 “人”“和谐的人” 理想人格精神:中和
15
(三)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 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1、“天人合一”中的“天”,在 具体的语境中有多重含义: 物质之天 主宰之天 运命之天 自然之天 义理之天
2、天人合一是一种中和的生命观 念、思想意识和审美理想。
16
四、中和之美在人生与美学上的双重意义
中国文化是十分早熟的文化,形成了早熟的、 较为完善的意识形态和艺术理论。中国文化的特 点是生活、生产实践和艺术、审美活动紧密相连、 彼此不分的特点。
2、后儒在解释中和时,直接将中和与天地 之道并举。 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孔颖达《礼记正义》
从后儒对中和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两点 美学思想: ①保持天地本然状态的境界思想:《乐记》 ②矛盾统一的和谐思想:《论和具有明显的哲学思想的 贯通性和影响力的持久性和广泛性。
中和之美在中国人的人生和美学上都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
17
四、中和之美在人生与美学上的双重意义
1、中和之美本身就具有生活和审美的双重价值。它既是 中国古代审美活动中的理想和基本标准,也是伦理实践中 的理想和审美标准。中和之“美”,也是中和之“善”。
2、中和之美在人生和美学意义上,都善于容纳、吸收新 出现的、外来的对立因素和有差异的因素,不断调整,达 到新的中和状态。
审美形态

㈡有关喜剧的理论。在西方美学理论中,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是柏拉图。康德是从喜剧的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原理。黑格尔,从矛盾冲突的观点出发,在悲剧与喜剧的比较之中揭示喜剧产生的原因,显得更加深刻和切合喜剧的本质。马、恩:认为喜剧本质上是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它是新事物在取得胜利后或即将取得胜利时对旧事物的否定,使“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巴赫金,提出了著名的“狂欢化”思想,认为与喜剧文化相关的狂欢文化和怪诞风格,具有解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㈡关于优美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的探讨是随着对崇高的探讨不断明晰起来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优美与美划上等号;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柏拉图认为,优美是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是单整、纯粹、绝对的美;亚氏:“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古罗马的西塞罗提出两种美:秀美、威严。
㈡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与人类思维密切相关的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对审美形态的形成也有明显的影响。语言是语义的载体,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同样的事物,语言表述可能会千差万别。因此,就决定了语言文字在性质、功能、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同程度地也影响到审美形态的差异。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属于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西方的拼音文字能指和所指完全是随意的,是理性的产物。汉语也可以称为抒情语言,西语则长于叙事和论证。汉语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西语则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这样的特点不仅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更深层地潜伏在中西方人的思维深处,并在整个审美实践和审美形态的演进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㈢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1、一般原因。①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审美活动本身必然地包含对于美的发现、欣赏、创造与对于丑的揭露、鞭挞和摈弃)。②美在过程上,美不是作为物化形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地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2、具体原因。①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具有一定局限性,丑必然与美一起进入到审美实践中去。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一方面固然是与丑相异或相对的,但在特定意义上,丑也可以显现为一种人生境界。③劳动作为人生实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创造力和推动力。④时至当今,西方哲学、美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后起的哲学、美学都为丑冠冕堂皇地走进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⑤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主要审美成果以及重要的审美对象,当今已变得面目全非,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而且呈现出了以丑代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
㈡关于优美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的探讨是随着对崇高的探讨不断明晰起来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优美与美划上等号;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柏拉图认为,优美是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是单整、纯粹、绝对的美;亚氏:“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古罗马的西塞罗提出两种美:秀美、威严。
㈡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与人类思维密切相关的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对审美形态的形成也有明显的影响。语言是语义的载体,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同样的事物,语言表述可能会千差万别。因此,就决定了语言文字在性质、功能、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同程度地也影响到审美形态的差异。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属于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西方的拼音文字能指和所指完全是随意的,是理性的产物。汉语也可以称为抒情语言,西语则长于叙事和论证。汉语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西语则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这样的特点不仅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更深层地潜伏在中西方人的思维深处,并在整个审美实践和审美形态的演进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㈢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1、一般原因。①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审美活动本身必然地包含对于美的发现、欣赏、创造与对于丑的揭露、鞭挞和摈弃)。②美在过程上,美不是作为物化形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地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2、具体原因。①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具有一定局限性,丑必然与美一起进入到审美实践中去。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一方面固然是与丑相异或相对的,但在特定意义上,丑也可以显现为一种人生境界。③劳动作为人生实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创造力和推动力。④时至当今,西方哲学、美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后起的哲学、美学都为丑冠冕堂皇地走进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⑤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主要审美成果以及重要的审美对象,当今已变得面目全非,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而且呈现出了以丑代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